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百姓生活記憶:上海故事(簡體書)
滿額折

百姓生活記憶:上海故事(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28 元
定  價:NT$ 168 元
優惠價:87146
領券後再享88折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4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 《上海故事》(作者上海影像工作室)展現出人們心目中向上向善的力 量,給觀眾帶來價值取向的新解讀。 《上海故事》包括了“文化廣場變變變”、“記憶里的宣傳畫”、 “50年前他們怎樣過日子”、“儂好,老師傅”、“一本遺失的戀愛日記 ”等歷史事件。

; 《上海故事》講述上海往事。 這些往事之所以能呈現出來,實際上是發掘、整理、研究上海廣播電 視臺收藏的歷史影像資料的結果。在這個基礎上,編導們通過尋訪與這些 歷史影像相關的親歷者、見證人,重溫曾經發生在百姓身邊的事情,再現 這座城市的社會變遷和人文風情。這些往事涉及了人們的衣食住行、喜怒 哀樂和命運歷程。重溫影像中的歷史,那些已然遠逝卻又耳熟能詳的事件 和身影,既讓人感覺親切而有情趣,又激起心中的某種感念和感懷,因為 那畢竟是這座城市走過的腳印,是這座城市里的人的故事。 想來應該是它具有歷史文化的價值,北京、上海的報刊常常將這部系 列紀錄片中的一些內容轉化成文字再傳播;想來也是因為這個原因,學林 出版社將這部系列紀錄片的部分故事編輯成書,呈現給讀者。 再一次讀到這些故事的文字,我以為它有三個特點可以稱道。 披露鮮為人知的史實。歲月風塵湮沒陳年舊事,《上海故事》不僅鉤 沉被淡忘的記憶,而且給觀眾帶來歷史氛圍的新感知和歷史事實的新發現 。《城市是輪子滾出來的》披露了一條消息:世界上最早將無軌電車用于 商業運營的地方就是上海。德國人于1882年發明了無軌電車,可是直到32 年後才被真正投入使用。1914年,上海開通了第一條無軌電車線路,從今 天的延安東路沿福建路到蘇州河邊,總長1.1公里。今天的14路無軌電車 仍然從這里開過。這條跨越近百年歷史的線路為何叫14路?也許是和它開 通的1914年有關吧。《文化廣場變變變》展現了風靡上海的一系列文化盛 事。編導在采訪中發現:曾在這里上演的第五屆“上海之春”音樂會干人 大合唱,得到了周恩來總理和陳毅副總理的肯定和贊賞,最終成為慶祝建 國十五周年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的先導。編導在拍攝上海交誼舞 時還發現:解放前被稱作的“交際舞”,為達官貴人所鐘愛;解放後改稱 “交誼舞”,為普通百姓所喜歡。從“交際”到“交誼”這一字之改,原 來出自于當年陳毅市長之口。 編導們在采訪《上海故事》時,還發掘“搶救”了一批歷史影像資料 。比如市農委拿出收藏的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期崇明圍墾的紀錄片,上海監 獄拿出收藏的解放初期游民生存改造的紀錄片。這些影像內容詳實飽滿, 為制作《海上生綠島》、《煙花女子新生記》提供了大量珍貴而生動的素 材。編導在拍攝《記憶中的宣傳畫》時采訪了著名宣傳畫《毛主席萬歲》 的作者哈瓊文。八十多歲高齡的哈老對往事的記憶已朦朦朧朧,他的女兒 幫著一起回憶這幅宣傳畫的創作經過。編導在采訪新中國第一代廣告畫家 丁浩時,他已年過九旬、病重住院,但他還能侃侃而談當年的創作思路。 遺憾的是,節目播出前丁老卻溘然去世;欣慰的是,他留下了鏡頭前的“ 口述歷史”。 折射上海的精神氣質。上海這座城市中蘊含著一種人文情懷,傳承著 一種時代本色。《上海故事》展現出人們心目中向上向善的力量,給觀眾 帶來價值取向的新解讀。《儂好,老師傅》中記錄了一位與我國原子彈制 造有關的上海師傅,他叫原公浦。原師傅怎么會和原子彈有緣的呢?原來 在1964年,二十多歲的六級技工原公浦被國家有關部門選中,調到戈壁灘 上的原子彈研制基地參與關鍵部件鈾球的加工工作,這在當時可謂是“驚 天偉業”啊!原師傅不顧核輻射對自己的影響,冒著可能引起超臨界爆炸 的危險,精準地在鈾球上車了關鍵的三刀,大功告成,獲得一等獎,“原 三刀”的美名由此傳開。如果原師傅所車的三刀中哪怕有一刀出問題的話 ,中國第一顆原子彈試爆的日期就會被推遲。以後,原師傅又參加了包括 中國第一顆氫彈在內的十次核試驗核心部件的加工工作。在上世紀六、七 十年代,有多少像原公浦那樣的工人師傅,“憑真本事吃飯”,用智慧和 雙手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上海的工業技術革新一度成為全國的風向標 。《海上生綠島》講述了上世紀六十年代3萬干部工人和30萬知青在崇明“ 戰天斗地”的故事,片中許多鏡頭令人震撼。當圍墾修筑的堤壩合龍時, 遇上風大浪急、草袋土塊被水浪卷走,許多“圍墾人”奮不顧身地跳入水 中,在缺口處筑起人墻,用血肉之軀阻擋洶涌浪潮。共青團員們高喊著: “海龍王你來吧!我是海鷗!我是海鷗!”可謂激情燃燒,氣概豪邁。“ 圍墾人”和“農場人”把80萬畝灘涂變成了良田,他們不僅為上海開拓了 土地資源,也為這座城市留下了艱苦奮斗、樂于奉獻的精神財富。 《上海故事》在回憶往事時還展現了上海人民的博大胸懷和普世價值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法西斯大肆迫害屠殺猶太人,上海先後接納 了從歐洲逃難而來的2萬多名猶太人。他們在虹口區提籃橋一帶與10萬中國 人居住在一塊不到1平方英里的狹小空間里,共同度過了二戰最後一段艱難 的歲月。據當年的猶太難民回憶,那時中國人以低價把房子租給他們,大 家成了鄰居,這種親切的感覺如同回到了家鄉。《猶太難民在上海》中一 位叫馬丁的猶太人用攝像機錄下了他小時候曾在上海虹口住過的院落。他 說:“我媽媽那時已不在了,我和父親一起過,因而常會挨餓且沒人照看 。而丁先生、丁太太總是盡力幫助我,給我們些米啊什么的,這些我永遠 不會忘記。”猶太難民中還有許多音樂家和藝術家,他們在上海避難期間 創作了一批音樂作品。據悉,今年將有以色列猶太後裔音樂家來滬舉辦音 樂會,演奏這些作品,以紀念中國人和猶太人之間難忘的友誼。 體現百姓的美好追求。《上海故事》在記述歷史時將宏大敘事與日常 生活相結合,將主題呈現與現實關懷相映照,以人物觀念、命運的變化來 見證時代的進步。上世紀五十年代中期,隨著大規模經濟建設的開展,人 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上海女性的服裝也日趨豐富起來。《一位勞模 的美麗記憶》講述了紡織女工黃寶妹熱愛勞動、熱愛美麗,成為時尚偶像 的故事。黃寶妹曾8次受到毛澤東、周恩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3次 出席國際會議。她從蘇聯回國後,穿起了深受蘇聯婦女喜愛的“布拉吉”( 俄語中連衣裙的意思),還燙起了頭發。在新中國,工人階級是領導階級, 而勞動模范是工人階級的代表,女勞模都穿“布拉吉”了,上海的“布拉 吉”熱潮一下子就給帶動了起來。黃寶妹還多次作為青年代表出訪羅馬尼 亞、奧地利等國,她和其他中國姑娘在出席聯歡會開幕式時,都身穿旗袍 入場,外國友人見此起立歡呼:中國“旗袍姑娘”真漂亮!黃寶妹的服飾 也代表了當時上海女性對流行時尚的追求。《一代人一套書》講述的是一 套《數理化自學叢書》給數百萬知青帶來希望、改變命運的故事。“文革 ”後恢復高考的消息傳來,上海科技出版社立即再版發行了這套《叢書》 ,為遠在外地農村渴望復習迎考的知青們解了燃眉之急。當年安徽的王東 風和萬曼影、山東的焦揚等知青,都在《叢書》老師的指導下,分別以優 異成績考入上海交通大學和復旦大學。如今,王東風、萬曼影已是交大教 授,焦揚已是中共上海市婦女聯合會黨組書記。焦揚說,《叢書》老師帶 著我由淺入深地步入知識的殿堂,幫我們打開一扇窗、一扇門,讓我們接 觸知識、追尋真理。《叢書》喚醒了上海許多青年人的求知欲,全社會掀 起了讀書熱潮。 《上海故事》還將歷史記憶和現代感悟相結合,用新觀念的呈現去更 替往日的迂拙。《海上生綠島》既記錄了上世紀六十年代初上海動員3萬多 干部工人去祟明島圍墾造田、種糧種棉的場面,又記錄了本世紀初崇明人 轉變觀念,停止圍墾,植樹造林,保護濕地,發展生態旅游的故事,體現 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新理念。 歷史的聲音和影像常常有著神奇的功能,它可以喚醒人們腦海中最深 層的記憶和情感。《上海故事》承載著上海這座英雄之城、魅力之城的“ 集體記憶”,這種記憶傳遞了一種情愫、一種溫暖和一種自信,讓人重續 情懷、重新思考、重塑輝煌。《上海故事》所呈現的城市精神和氣質,將 有助于凝聚、激勵和打造新一代上海人的精神品格。 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給後代多保留一些城市的記憶和發展的軌跡,成 為我們這輩人的責任。我真心希望《上海故事》節目做得更好更美,讓更 多的觀眾喜聞樂見;也真心希望據此而來的《百姓生活記憶》,能引起更 多讀者的共鳴思索,覓得更多的知音良友。 (作者系上海廣播電視臺副臺長、上海市廣播電視協會常務副會長)

目次

一、文化廣場變變變 二、記憶里的宣傳畫 三、50年前他們怎樣過日子 四、儂好,老師傅 五、一本遺失的戀愛日記 六、1980年代裸婚之鴛鴦樓記 七、換房的故事 八、小菜場里趣聞多 九、弄堂里的乒乓傳奇 十、海上生綠島 十一、里弄生產組的女人們 十二、里弄生產組的青年人 十三、難忘的老電影 十四、一位勞模的美麗記憶 十五、回望淮國舊 十六、一套改變命運的叢書 十七、一個中方陪同和一個外國導演的邂逅 十八、猶太難民在上海 後記

書摘/試閱

; 胡文憲是13位烈士中年齡最小的,年僅15歲,生前是上海五四中學的 一位中學生。經記者多方尋訪,找到了胡文憲的哥哥胡文亞。 現年57歲的胡文亞回憶說:“那個時候我弟弟正好是在學校上課,知 道發生了火災,一起上課的同學就朝文化廣場的方向跑過去,當時路口已 經封鎖了,他就急中生智,爬上救火的卡車,進去以後搶救地下室的國家 財產,當時有兩個救火的同志暈倒了,他把他們救出來,他自己再沖進去 ,就再也沒出來。”說到這里,胡亞文汨眼朦朧。 如今這13位烈士,靜靜地長眠在上海烈士陵園的紀念堂里。 那么,文化廣場的那場火到底是怎么引起的呢?經調查,原來當時文 化廣場正在進行大修,房修隊在維修時違規操作,一名維修工在使用沖燈 時,氣打過了頭,導致火油往外冒,他手燙得拿不住了,就把沖燈扔在了 蘆葦層的隔層里,火就這樣燒了起來。這是一個責任事故,和階級斗爭無 關。 1970年的春天,周恩來總理親筆批示:重建文化廣場。文化廣場又開 始一次變臉。 文化廣場是上海的一個地標,如果你打的去文化廣場,的哥肯定不會 問在什么路上,而是一踩油門就上路了。 不過,還有極少數的老年人會把那地方說成跑狗場,的哥就會被搞糊 涂了。舊上海被稱為冒險家的樂園,而文化廣場的前身,就是跑狗場。近 代世界的賠狗業產生于英國,20世紀20年代,這個行當跑到了東方,來到 上海。1928年,一個名叫邵祿的法圍商人在法租界的這個地塊上開辦了逸 園跑狗場。 88歲的李明藻老人還記得當年跑狗的情形:“一次跑八條狗。八條狗 領到賽場,有一個電的兔子,電鈕一按,八扇門彈起來,八條狗全部沖出 來追著電兔車。電兔車不會被狗追上的,因為電力會把速度控制著。跑到 最後,哪條狗在前面,買了這條狗獎票的人就發財了。” 今年80歲的姚祖浩老人還記得小時候看到跑狗場的門口滿地全是廢票 ,“第二天早上去,門口地上有許多廢票,買到票中獎了,就可以憑速張 狗票領獎。如果買的狗票沒中獎就變廢票了,到處都是滿地亂丟。” 逸園跑狗場的英文名稱是canidrome,它的中文諧音是“看你窮”。的 確,當時因跑狗賭博而輸得傾家蕩產的大有人在。而對跑狗場的老板而言 ,那就是“看他富”了,僅在1938年,這個跑狗場的賬面利潤就達到360萬 銀圓。 在那個歷史年代里,人們習慣把逸園叫成跑狗場,以致後來很多人都 以為逸園只是跑狗。其實不然,1945年,抗戰勝利後,租界收回,上海的 狗業也被禁了,逸園也開始了變臉。 1946年的春節里,駐滬美國海軍別出心裁地舉辦過一次黃包車皇後大 賽,也就是讓每一輛黃包車上坐一個美女,看哪個黃包車車夫跑第一,這 輛車上的美女就被封為黃包車皇後,這次比賽的起點設在外灘海關大樓, 終點就在逸園。比賽當天人山人海,逸園看臺上更是坐滿了看熱鬧的中外 觀眾。第一個跑到逸園的黃包車夫是個崇明人,他被戴上了象征冠軍的花 環,而金光閃閃的獎杯則給了車上的美女。 那年代,逸園雖然不跑狗了,但名堂還多著呢,那里設有旅館、餐飲 、舞廳、球場、露天電影院等,是當時上海灘上很有人氣的休閑娛樂場所 。 解放以後,逸園變臉,成了文化廣場。 2010年10月的一天,記者前往上海華東醫院去采訪86歲高齡的文化老 人黃宗英,這次采訪是有備而來的,先用筆記本電腦給黃宗英播放了一段 60年前的新聞影片。影片反映的是1949年12月5日上海市第二屆各界人民代 表大會在逸園舉行,影片中有黃宗英在大會上發言的鏡頭,當時年輕漂亮 的黃宗英代表文藝界在大會發言。這段影片勾起她的回憶,她很激動,說 :“這是我有生以來第一次開會,第一次作為代表發言,舊社會我沒有開 過會,開會兩字對我很陌生。所以那時候,從逸園開完會回來,趙丹說, 你們開會小組討論,討論些什么?我說我鬧不清楚,他們老說臺階臺階。 他說什么臺階,是說階級吧?我說對對對對,是說階級。說階級我也聽不 懂,什么事都覺得很新鮮。”黃宗英還回憶說,“當時他們在會上還把所 有的錢都買了折實公債,大伙都是很熱情的,對新社會充滿了希望。” 黃宗英把階級聽成了臺階,想想也對,階級這個詞的本義也許就是臺 階。看來,還是趙丹的政治意識更強一些。 由于逸園場地大,地處市中心,交通便利,很多群眾性的政治集會放 在了逸園召開。連從來也沒開過會的黃宗英也要開會了,新生的人民政權 就是通過多集會,開大會,把人聚攏起來,把人心凝聚起來,發動和引領 上海人民開展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 1952年4月,經陳毅市長的批準,將原來是露天的逸園跑狗場改造成能 遮風擋雨的大型室內會場。當時取名為“人民文化廣場”。同年11月正式 命名為“文化廣場”。 竣工後的文化廣場能容納1.5萬人,新建1000多平方米全上海最大的 舞臺,因為要支撐起上海最大的屋頂,所以在會場里有不少的柱子,坐在 柱子後面的人開會無大礙,只要耳朵聽就行了,看演出就有點麻煩了,一 柱障目。會場里全是長條凳子,當年沒有空調,夏天為了通風的需要,場 館的兩邊是鏤空的,到了冬天,場館的兩邊搭起了蘆席棚來遮擋寒風。 1969年的冬天,就是因為房修隊的工人由于操作不慎,點燃了蘆席這種易 燃物,釀成了大火災。 盡管在文化廣場的正式名稱中,原有的“人民”兩字被省略了,但是 它的群眾屬性卻明明白白的,當時上海的人口總數600多萬,而文化廣場每 次開會或演出,全上海差不多每400人中就會有一人來到文化廣場。 當年的上海人走進文化廣場,不僅是開大會,有時也來看演出。當年 的文化廣場有上海最大的舞臺,也是可容納觀眾最多的劇場,像前蘇聯的 最好的芭蕾舞演員烏蘭諾娃,中國的京劇大師梅蘭芳、周信芳都來到文化 廣場演出過。 關于文化廣場的文藝演出有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 1964年的6、7月間,時任國務院副總理兼外交部長的陳毅兩次來到文 化廣場,看的卻是同一臺文藝演出,為什么呢? 事情是這樣的,1964年5月,第五屆“上海之春”音樂會隆重開幕,這 屆“上海之春”推出了一臺由3 000人參加演出的大型音樂舞蹈節目《在毛 澤東的旗幟下高歌猛進》,也稱“大歌舞”。演出很精彩,盡管文化廣場 內柱子很多,坐在柱子背後或場子後排的觀眾會看不見或看不清舞臺上的 演出,但人們還是如潮水般地涌入文化廣場。P4-6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146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