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23號簡體館日】限時三天領券享優惠!!
2012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簡體書)
滿額折
2012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簡體書)
2012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簡體書)
2012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簡體書)
2012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簡體書)
2012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簡體書)
2012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簡體書)
2012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簡體書)
2012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簡體書)
2012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簡體書)
2012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簡體書)
2012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簡體書)
2012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簡體書)
2012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簡體書)

2012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98 元
定  價:NT$ 588 元
優惠價:87512
領券後再享88折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15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2012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的主題是“全球視野下的中國可持續發展”。報告回顧了過去20年全球及中國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歷程,總結了環境與發展的經驗和教訓,重點探討了在新的全球化背景下中國與世界的關系,闡述了中國可持續發展的全球意義,分析了開放環境下中國面臨的多重挑戰、全球資源環境安全格局,以及中國在發展綠色經濟中的角色和作用,并結合情景分析,提出了未來中國實施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愿景、路徑選擇和相應的對策建議。
《2012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利用更新的可持續發展評估指標體系和資源環境綜合績效指數,分別對全國和各地區1995年以來的可持續發展能力以及2000年之後的資源環境績效,進行了綜合評估和分析。同時對世界73個主要國家的綠色發展水平開展了評估和比較研究。
《2012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對于各級決策部門、行政部門、立法部門,有關的科研院所、大專院校、社會公眾,具有一定的參考和研究價值。

名人/編輯推薦

《2012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面向決策、面向公眾走、近科學,三大獨立課題組匯集眾多權威專家,十四年連續研究推動科技社會發展,2012中國科學院科學與社會系列報告應時發布。

目次


序言:迎接全球挑戰,實現綠色創新,引領中國可持續發展 白春禮
前言與致謝
首字母縮略語
報告摘要

第一部分 主題報告──全球視野下的中國可持續發展

第一章 中國的崛起與可持續發展
一 中國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基本經驗
二 中國當前存在的問題及未來的挑戰
三 未來中國可持續發展的路徑選擇

第二章 中國節能減排的經驗及其啟示
一 節能減排的內涵及相互關系
二 中國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強度變化
三 中國的節能減排政策措施及其沿革
四 “十二五”及中長期節能減排前景
五 中國推進節能減排的經驗與啟示

第三章 中國的資源安全與全球戰略
一 未來中國資源的供需態勢
二 全球資源博弈
三 中國關鍵戰略資源供給沖突與戰略

第四章 中國與全球環境安全
一 中國環境污染及碳排放的全球意義
二 全球化與污染產業轉移
三 中國的外貿轉型與重建國際貿易和環境制度

第五章 中國綠色低碳產業的發展模式
一 中國綠色低碳產業概況
二 中國綠色低碳產業規模化發展的模式
三 綠色低碳產業發展的國際合作

第六章 中國“走出去”戰略與企業環境社會責任
一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國“走出去”戰略
二 中國企業“走出去”的社會和環境問題
三 企業社會責任與“走出去”可持續發展戰略

第七章 歐洲綠色發展經驗與中國的綠色崛起
一 歐洲綠色發展經驗
二 中國綠色崛起對世界的意義
三 處理綠色沖突和貿易問題

第八章 中國和全球變化:引領可持續發展轉變
一 可持續發展的全球進程和政策回顧
二 向綠色經濟轉變
三 中國對促進全球可持續性的作用
四 國際合作
五 結論和建議

第九章 中國的可持續發展愿景
一 情景分析的啟示
二 來自國內外的思考
三 中國未來的可持續發展情景
四 凝聚共識,成就“中國之路”

第二部分 技術報告──可持續發展能力與資源環境績效評估

第十章 中國可持續發展能力評估指標體系
一 中國可持續發展能力評估指標體系的基本框架
二 2012年中國可持續發展能力評估指標體系

第十一章 中國可持續發展能力綜合評估(1995-2009)
一 2009年中國可持續發展能力綜合評估
二 中國可持續發展能力變化趨勢(1995-2009)
三 中國可持續發展能力系統分解變化趨勢(1995-2009)

第十二章 中國資源環境綜合績效評估(2000-2010)
一 資源環境綜合績效評估方法----資源環境綜合績效指數
二 中國各地區的資源環境綜合績效評估(2000-2010)
三 中國各地區的資源環境綜合績效評估結果分析(2000-2010)
四 中國各地區的資源環境綜合績效影響因素實證分析(2000-2010)

第十三章 世界主要國家的資源環境績效與綠色發展評估(1990-2009)
一 綠色發展評估概述
二 基于資源環境績效的國家綠色發展評估(1990-2009)
三 世界主要國家資源環境績效實證分析

技術報告附表

書摘/試閱

迎接全球挑戰,實現綠色創新,引領中國可持續發展
(序)
白春禮
1992年聯合國召開環境與發展大會以來,全球的環境與可持續發展格局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世界經濟規模不斷擴大,中國等新興經濟體迅速崛起,綠色經濟日漸成熟,正在改變著全球的環境與發展版圖。中國從1996年開始就將可持續發展作為國家戰略,在促進可持續發展的相關領域包括人口控制、節能減排、生態建設等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當前,世界范圍內的政治經濟格局面臨深度變革與調整,經濟發展方式、社會治理結構、全球安全形勢正在發生著重大變化。人類快速發展的巨大需求與地球有限承載能力、能源資源和生態環境約束間的矛盾日益尖銳,各種問題相互交織和疊加,嚴重威脅著全球的可持續發展。中國依然面臨著復雜而嚴峻的多重挑戰,重要資源能源進口依存度不斷提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產出、低效益的經濟增長方式尚未得到根本性轉變,資源環境問題成為阻礙我國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重要制約因素。這些復雜而嚴峻的問題,既是對經濟社會的挑戰,更是對科技的挑戰,需要綜合運用自然科學、人文社會科學和各種技術手段去研究解決。
一、科技進步是促進可持續發展的永恒動力和源泉
科技進步與知識發展是人類應對各種挑戰和實現可持續發展永不枯竭的源泉。近現代史表明,科技進步與創新始終在推動人類進步方面發揮著革命性的作用。至今人類社會已經歷了五次科技革命,每一次重大的科技創新與突破,都會極大地提高社會生產力,重塑人類的思想觀念、改變人類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為可持續發展創造了更大的空間,從而深刻地影響人類文明的發展進程。
第一次是16~17世紀以哥白尼、伽利略、牛頓等為代表的科學革命,建立了近代科學的理論體系;第二次是發生在18世紀中葉,以蒸汽機為標志的工業革命,突破了人類體能極限,開辟了生產力的巨大發展空間;第三次是19世紀下半葉,以電動機和內燃機為標志的電氣革命,大幅拓展了人類的活動空間,人類進入電氣時代;第四次是19世紀後期至20世紀中葉,以相對論、量子論等為標志的科學革命,引發了原子能、信息通訊、航空航天等一系列技術和產業的興起,極大地延伸了人類的認知空間;第五次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信息通信技術革命,極大地促進了網絡經濟、知識經濟的形成和發展,并催化了整體經濟的轉型升級,人類進入了新的信息社會。
世界上主要發達國家如美國、德國、英國、日本等抓住了這五次科技革命的機遇,發展成為世界強國。而中國在錯失了前四次科技革命機遇的情況下,經濟發展落後,盡管把握住了第五次科技革命的機遇,助推了改革開放30多年來的快速經濟增長和社會進步,但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相對大的差距。
當前,世界正處于第六次科技革命前夜,一些重要科技領域已顯現革命性突破的先兆。新一輪科技革命將得益于信息科技革命的推動,在物質科學、生命科學等學科及其交叉領域開辟新的空間。學科交叉融合進一步加快,新學科不斷涌現。創新資源在全球范圍內加速流動,知識、技術、人才高效配置,轉移轉化和應用周期更短、效率更高。未來幾十年內很有可能發生一場由綠色引領和創新驅動雙重作用所引發的新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這次科技革命的重大突破和發展方向將為人類可持續發展提供更大的發展機遇和空間。
二、可持續發展對科技創新提出新的課題
綠色經濟已成為全球可持續發展領域的新趨勢。21世紀以來,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和世界金融危機等一系列全球性問題的沖擊和挑戰下,促進綠色經濟發展、實現綠色轉型已成為世界性的潮流和趨勢。無論是全球層面,還是區域層面,也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包括新興經濟體在內的發展中國家,紛紛制定綠色經濟的發展戰略、政策和行動,加快了全球綠色轉型的步伐,力圖在促進經濟增長和就業、加大環境保護、保障社會公平的同時,努力推動實現一個節能環保、綠色低碳、社會包容的可持續未來。這同時也在全球范圍內醞釀和催生一場新的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并且預示著全球將進入一個前所未有的創新密集時代。
2008年10月,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針對當時全球金融危機蔓延的態勢,適時提出了發展“綠色經濟”的倡議,呼吁實施“全球綠色新政”,實現“綠色復蘇”。主要發達國家和經濟體先後出臺經濟刺激計劃、後續的發展戰略或政策,加快新興技術和產業發展布局和規劃,創造新的經濟增長動力或新的經濟增長點,意圖通過技術創新、產業創新和制度創新,把保障短期的經濟復蘇與長期的綠色轉型和可持續經濟增長結合起來,實現創造新的產業和就業機會、創建新的競爭優勢、保障資源安全、應對環境與氣候變化挑戰等多重目標。
美國把清潔能源產業作為其新興產業發展的重中之重,其戰略核心是投資發展“氣候友好型能源”,依靠科學技術開辟能源新途徑。歐盟也在嘗試把促進經濟復蘇和就業機會增長的短期措施與旨在向低碳經濟、資源效率經濟轉型的中期戰略結合起來,將低碳經濟的發展視為“新的工業革命”,采取強有力的措施推進低碳技術及其產業發展,推動歐盟經濟向高能效和低碳排放的方向轉型。日本則公布了“綠色經濟與社會變革”政策草案,旨在強化日本的低碳社會建設,并通過提出環境能源技術創新計劃、低碳社會行動計劃等計劃和頒布相關法規,促進環保和新能源產業發展。韓國則制定了《低碳綠色增長國家戰略》和《綠色經濟五年計劃》,提出通過發展綠色環保技術和可再生能源技術,實現節能減排、增加就業和創造經濟發展新動力三大目標。一些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如印度尼西亞、南非等國家也制定了本國的綠色經濟規劃或者正在重點綠化其主要的產業部門。
綠色創新是綠色發展與轉型的關鍵和動力。實現綠色發展與轉型本質上是對傳統發展模式的變革與創新。這種綠色創新往往是全方位的,涉及技術、政策、制度、組織、文化、管理等多個維度,涵蓋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甚至是革命性的或根本性的。因此,向綠色發展過渡并非一蹴而就,它是一個系統變革的過程,受到多重因素的制約和影響。其中,綠色技術創新又是綠色創新的核心和關鍵,在推進節約資源、減少污染排放方面通常發揮著先導性作用。從世界范圍來看,綠色創新呈現出由單項技術、單項工藝、單種產品和單個過程改進或增量創新向大規模、集成化或整合化、深層次的激進式系統創新方向轉變的趨勢;由為末端治理方案提供支撐向為生產和消費全過程控制方案提供支撐方向轉變的趨勢;由單純注重技術單一維度創新向包含技術創新在內的全方位、多維度創新方向轉變的趨勢;由微觀層面的企業技術創新、商業模式和管理創新向宏觀層面的全社會結構、組織、制度乃至文化創新方向轉變的趨勢。
綠色發展與轉型是中國的必由之路。20世紀50年代以來,中國基本上走的是一條粗放型的經濟增長道路,高速的經濟增長建立在高昂的資源環境代價基礎上。改革開放的30多年間,中國的GDP增長了15倍,而能源消費增長了近4倍,單位GDP消耗的主要資源和污染物排放遠高于發達國家。盡管作為世界“制造工廠”,中國的大量資源能源消費和碳排放是為其他國家承擔的,但相對粗放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產出、低效益”的經濟增長方式是難以為繼的,也凸顯了中國資源、能源和環境安全問題的嚴峻性。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應對氣候變化的長期挑戰,將長期面臨著越來越大的國際減排壓力,并將直接影響到中國的現代化進程。二是國內資源環境問題多樣性的挑戰,一些戰略性能源資源,包括油、氣等優質能源以及鐵、銅、鋁等戰略性礦產資源將長期處于供需緊張狀態,對外依存度迅速攀升;環境污染格局更加復雜多樣并且面臨著大范圍的生態退化壓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任重道遠。必須探索一條符合中國國情、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的綠色低碳發展路徑。
1996年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以來,中國政府已經提出了一系列與綠色發展有關的方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科學發展,這包括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建設節約型社會、建設創新型國家、建設生態文明、大力發展綠色經濟、促進綠色低碳發展等,并且出臺了一系列的重大政策和行動予以推進,包括將資源環境約束性目標納入到五年規劃中付諸實施。目前,我國以節能減排和應對氣候變化為核心的綠色低碳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國家可持續發展能力穩步提升。
制定全球視野的中國綠色發展戰略與綠色創新計劃。為迎接和應對國內外資源環境問題的挑戰,順應國際綠色發展的潮流和趨勢,必須依靠綠色創新,包括科技創新、政策創新、制度創新、管理創新,加快推動中國綠色發展和綠色轉型的步伐,搶占未來國際競爭的制高點和發展主動權。然而,我國目前的科技能力、政策供給、體制機制安排等方面還難以滿足綠色發展與轉型的現實和潛在需求。加之中國發展的外部環境復雜、多變,不確定性因素顯著增多,國內資源環境問題與全球資源環境問題疊加、交織、并存,這些新的問題和挑戰,更是增加了中國綠色發展與轉型的難度。這意味著推動中國的可持續發展,不僅要立足于國內,還要從國際視角審視和謀劃,即“全球思考、地方行動”。在著力解決國內可持續發展問題的同時,提高參與解決全球可持續發展問題的能力,共同推動實現全球的可持續發展。
基于國家的綠色發展與轉型的現實需求出發,需要在以下幾個方面提供科技支撐:制定中國綠色發展與轉型綜合戰略規劃,包括戰略目標、戰略任務、戰略重點和戰略對策,確定符合中國國情的綠色發展與轉型的路線圖和優先領域,統籌協調政府部門的相關政策和利益相關者的行動,為推動綠色發展與轉型提供依據;加快制度創新,充分發揮法律、行政、經濟、科技手段和措施的組合作用,特別是基于市場的政策工具開發與應用,為推動綠色發展與轉型提供保障;加強綠色科技創新、產業創新和產品創新,提高綠色科技創新能力,促進環保和能源產業發展,為推動綠色發展與轉型提供科技支撐;制定中國綠色發展全球戰略與對策,包括中國的能源、資源、環境安全全球戰略與政策,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合作戰略與對策,可持續發展領域的技術合作戰略與對策等,積極參與全球環境治理和全球規則制定,為推動中國與全球的綠色發展與轉型提供導向作用。
三、中國科技界要在促進中國可持續發展中發揮關鍵作用
國內外復雜的環境與發展問題,對中國可持續發展研究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需要從全球視野審視和謀劃中國的可持續發展,尋求促進經濟發展、保障中國能源資源和環境安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加強國際合作等領域的新戰略與新對策。中國科技界必須抓住新科技革命的歷史機遇,大力提高自主創新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搶占未來發展和競爭的制高點,為中國13億人的現代化和綠色發展做出貢獻,并與國際科技界通力合作,共同促進建設一個可持續的全球未來。
要科學預測和判斷未來新科技革命的可能方向,加強前瞻布局,加強戰略性先導研究與重大交叉前沿研究,推動可持續發展與科技革命的深度融合,做出原創性成果,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在戰略性能源與資源、典型生態環境的開發和保護以及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方面提供系統性的解決方案和決策支持,搶占新科技革命和國際科技經濟競爭制高點,為綠色、智能、可持續的新科技革命做好充分準備,支撐引領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作為國家科研機構,中國科學院擔負著服務國家目標、保障公共利益和國家安全,出成果出人才出思想的戰略使命,在促進中國可持續發展中做出了重要貢獻。20世紀80年代,參與提出“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并持續開展國家可持續發展戰略與政策研究,提出中國不同區域適應氣候變化的對策、建設國家主體功能區等政策建議,為國家可持續發展宏觀決策提供了重要科學依據。開展多學科理論、方法、手段研究和關鍵技術開發與示范,在先進節能環保工業技術、煤的潔凈利用、中低產田改造、生態恢復修復與環境綜合治理、沙漠防治技術、遙感信息技術應用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重大創新成果,為推動我國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撐。
面向未來10~20年中國可持續發展面臨的最迫切的問題,中科院將恪守戰略定位,切實肩負起出成果出人才出思想的戰略使命,實施“民主辦院、開放興院、人才強院”發展戰略,充分發揮綜合優勢,不斷創造一流的科技成果,不斷培養造就一流的創新人才,不斷提出支撐科學發展的新思想,勇作第六次科技革命的“急先鋒和領頭羊”,進一步發揮中國科技“火車頭”作用,引領中國可持續發展。
以解決關系國家全局和長遠發展的基礎性、戰略性、前瞻性重大科技問題為著力點,在可持續能源與資源、先進材料與綠色智能制造、普惠泛在信息網絡、生態高值農業與生物產業、普惠健康保健、生態與環境保育、空天海洋能力新拓展、國家與公共安全等八個重要方面和重要基礎研究與交叉科學領域,進行整體布局,著力促進重大產出,培育未來競爭新優勢。在綠色創新相關研究工作方面,部署未來先進核裂變能、深海科學探測裝備關鍵技術研發與海試、應對氣候變化的碳收支認證及相關問題、分子模塊育種創新體系與現代農業示范工程、低階煤清潔高效梯級利用關鍵技術與示范、深部資源探測核心技術研發與應用示范、重大新藥創制與重大疾病防控新策略、儲能電池、甲醇制烯烴、煤制乙二醇等一批重大科技任務。在前沿交叉領域部署一批重點突破方向。整合支撐可持續發展的研究隊伍、研究平臺和監測分析網絡等資源,使其成為全社會可共享、可依靠的公共科學資源。加強國際交流合作,在開放環境下充分利用國際創新資源。
建設創新型人才培養高地。堅持培養與引進相結合,立足創新實踐,造就若干能攻堅克難、在國際學術界有重要影響的領軍人才或團隊,引進一批海外高層次人才、優秀學術技術帶頭人,不拘一格選拔、使用優秀青年人才,加強國際化培養。堅持“全院辦校、所系結合”和“三統一、四融合”,為社會培養一大批高層次可持續發展研究人才。建設國家高端思想庫和智囊團,聯合全國科技界,發揮院士群體和研究機構專家隊伍多學科綜合優勢,持續開展科技發展路線圖戰略研究、情報分析與服務。加強重大問題決策咨詢研究,重點是國家科技戰略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破解社會轉型時期復雜社會矛盾、突破資源瓶頸和生態環境約束、我國國際競爭戰略等,為國家宏觀決策提供科學思想和系統建議。弘揚科學院精神,建設創新文化,構建充滿活力、包容兼蓄、和諧有序、開放互動的創新生態系統。加強與重點行業大型企業、省科學院和大學等構建協同創新聯盟,建設區域創新集群,促進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完善現代科研院所制度,充分尊重科技人員的創新自主權,建立重大產出導向的評價和資源配置體系,開放共享科教基礎設施,實現最大效益。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512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