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魅麗。花火原創小說66折起
馬華文學與現代性
滿額折
馬華文學與現代性
馬華文學與現代性
馬華文學與現代性
馬華文學與現代性
馬華文學與現代性
馬華文學與現代性
馬華文學與現代性
馬華文學與現代性
馬華文學與現代性
馬華文學與現代性
馬華文學與現代性
馬華文學與現代性
馬華文學與現代性
馬華文學與現代性
馬華文學與現代性
馬華文學與現代性
馬華文學與現代性
馬華文學與現代性
馬華文學與現代性
馬華文學與現代性
馬華文學與現代性
馬華文學與現代性
馬華文學與現代性
馬華文學與現代性
馬華文學與現代性
馬華文學與現代性
馬華文學與現代性
馬華文學與現代性
馬華文學與現代性
馬華文學與現代性
馬華文學與現代性
馬華文學與現代性
馬華文學與現代性
馬華文學與現代性
馬華文學與現代性
馬華文學與現代性
馬華文學與現代性
馬華文學與現代性
馬華文學與現代性
馬華文學與現代性
馬華文學與現代性
馬華文學與現代性
馬華文學與現代性
馬華文學與現代性
馬華文學與現代性
馬華文學與現代性
馬華文學與現代性
馬華文學與現代性
馬華文學與現代性
馬華文學與現代性
馬華文學與現代性
馬華文學與現代性
馬華文學與現代性
馬華文學與現代性
馬華文學與現代性
馬華文學與現代性
馬華文學與現代性
馬華文學與現代性
馬華文學與現代性
馬華文學與現代性
馬華文學與現代性

馬華文學與現代性

定  價:NT$ 420 元
優惠價:90378
領券後再享89折
團購優惠券B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42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可得紅利積點:11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許文榮視馬華文學為中國性、本土性、現代性的「三位一體」;黃錦樹探討馬來亞建國之前,中國南來文人在作品中追尋現代性的努力;高嘉謙認為黃錦樹的族群書寫尋求著馬華書寫的政治實踐位置;張光達論七字輩詩人及其作品中流露的都市性、感官欲望、商品消費等後現代特徵;林春美探究馬華作品中以家庭、父母祖輩等親情為主軸的書寫模式;張錦忠深掘馬華作家離散與流動的跨國現象;黃俊麟爬梳《文藝春秋》1996-2004年間發表作品的走向;陳大為闡發馬華文學在中國的處境;鍾怡雯論述馬華散文的「浪漫」傳統;黃琦旺以新批評的手法剖析《巨人》與《言筌集》兩部馬華詩集;張依蘋考察馬華作家兼具研究者這種雙重身分的文學表現;許維賢觀察馬來西亞名導蔡明亮的創作。
──馬來西亞學者論馬華文學與現代性,一首眾聲齊放的精彩交響曲!

作者簡介

何乃健

一九四六年生於泰國曼谷,一九五三年移居檳城,祖籍廣東順德。馬來西亞理科大學生物學碩士。著有詩集《碎葉》、《流螢紛飛》、《裁風剪雨》及《雙子葉》。散文集《那年的草色》、《淅瀝的檐雨》、《稻花香里說豐年》、《禪在蟬聲裡》、《逆風的向陽花》及《讓生命舒展如樹》。合集《含淚為大地撫傷》、《驚起一灘鷗鷺》、評論集《荷塘中的蓮瓣》、《陳瑞獻寓言賞析》、《阡陌上的遐想》、《水稻與農業生態》、《窺探大自然》及《水稻的豐產與穩產》。二○一一年出版詩文全集五冊。

許文榮

一九六四年生於馬來西亞吉打州,祖籍福建南安。馬來亞大學文學榮譽學士、文學碩士,南京大學中文系文學博士。曾執教於吉隆玻韓江新聞與傳播學院、柔佛新山南方學院,現任拉曼大學中文系主任、博士生導師。著有《極目南方:馬華文化與文學話語》(二○○一)、《南方喧嘩:馬華文學的政治抵抗詩學》(二○○四)與《馬華文學與新華文學比照》(二○○八)三部學術論著,同時發表七十多篇學術論文於馬、新、中國大陸及臺灣的核心期刊、學術論文集及國際學術會議。

黃錦樹

一九六七年生於馬來西亞柔佛州,祖籍福建南安,國立清華大學中文系博士。現任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文系教授。著有小?集《夢與豬與黎明》、《烏暗暝》、《由島至島及《土與火》。散文集:《焚燒》。評論集《馬華文學:?在中國,語言與文學史》、《馬華文學與中國性》、《謊言或真理的技藝》、《文與魂與体:論現代中國性》。編書:《一水天涯:馬華當代小?選》、《別再提起:馬華當代小?選1997-2003》,與張錦忠主編 《原鄉人:族群的故事》,與王德威合編 《重寫‧臺灣‧文學史》,與張錦忠合編 《回到馬來亞:華馬小?七十年》。

 高嘉謙

一九七五年生於馬來西亞森美蘭州芙蓉,祖藉廣東潮陽,臺灣政治大學中國文學博士,現任臺灣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近現代文學、臺灣文學、馬華文學。著有博士論文《漢詩的越界與現代性:朝向一個離散詩學(1895-1945)》。近年期刊與專書論文包括〈骸骨與銘刻:論郁達夫、黃錦樹與流亡詩學〉、〈帝國、斯文、風土:論駐新使節左秉隆、黃遵憲與馬華文學〉、〈城市華人與歷史時間:梁文福與謝裕民的新加坡圖像〉等。另主編馬華文學的日本翻譯計畫「臺灣熱帶文學」系列(京都:人文書院,2010-2011)。

 張光達

一九六五年生於馬來西亞吉打州,祖籍福建同安,畢業於馬來亞大學。著有《風雨中的一枝筆:當代馬華詩人作品評述》(二○○一)、《馬華當代詩論:政治性、後現代性與文化屬性》(二○○九)、《馬華現代詩論:現代性質與文化屬性》(二○○九)。編有《辣味馬華文學:九○年代馬華文學爭論性課題文選》(二○○二)。學術論文收錄於馬華作協編《馬華文學大系:評論卷》、陳大為等編《赤道回聲:馬華文學讀本II》、《海峽兩岸現當代文學論集》、《中國現代文學半年刊》等。

林春美

一九六八年生於馬來西亞檳城, 祖籍福建福州。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博士。曾任文學雜誌《蕉風》主編,現任博特拉大學外文系副教授。編著有《給古人寫信》、《性別與本土:在地的馬華文學論述》《鍾情11》、《辣味馬華文學:九十年代馬華文學爭議性課題選》、《我的文學路》、《週一與週四的散文課》、《青春宛在》等書。

張錦忠

一九五六年生於馬來西亞彭亨州關丹,一九八一年赴臺。國立臺灣大學外國文學博士,現任教於高雄國立中山大學外文系。著有短篇集《白鳥之幻》、詩抄《眼前的詩》及論文集《南洋論述:馬華文學與文化屬性》,編有馬華文學與臺灣文學研究論文集多種。

黃俊麟

一九七二年生於馬來西亞霹靂州太平,祖籍福建南安。畢業與國立台灣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曾任《學海》編輯、星洲日報副刊副主任,現任《星洲廣場》主編兼《文藝春秋》編輯,著有小說集《咪搞蒙古女郎》。

陳大為

一九六九生於馬來西亞霹靂州怡保,台灣師範大學文學博士,現任台北大學中文系教授。著有:詩集《再鴻門》、《盡是魅影的城國》、《靠近羅摩衍那》,散文集《流動的身世》、《句號後面》、《火鳳燎原的午後》,論文集《亞洲閱讀:都市文學與文化》、《風格的煉成:亞洲華文文學論集》、《中國當代詩史的典律生成與裂變》等。

鍾怡雯

一九六九年生於馬來西亞霹靂州怡保,台灣師範大學文學博士,現任元智大學中語系教授。著有:散文集《河宴》、《垂釣睡眠》、《聽說》、《我和我豢養的宇宙》、《飄浮書房》、《野半島》、《陽光如此明媚》,論文集《無盡的追尋:當代散文的詮釋與批評》、《馬華文學史與浪漫傳統》、《經典的誤讀與定位》等。

黃琦旺

一九六六年生於馬來西亞雪蘭莪州雙溪威鎮,祖籍福建南安。一九九一年臺灣中興大學文學士,一九九四年新加坡國立大學文學碩士,二○○九上海復旦大學文學博士。研究領域為現代文學及文學理論,近年嘗試研究明清小?與現代小?的演變貫通。現為加影新紀元學院中文系講師。

 張依蘋

一九七一年生於馬來西亞砂拉越州詩巫,祖藉福建閩清。現任教馬來西亞拉曼大學中文系。亞洲區時尚雜誌(吉隆坡)《都會佳人》(cittabella)創刊編輯之一﹐首屆在馬來西亞的國際詩歌節(2010 KL Poetry Island Poetry Festival)負責人。著作包括《隱喻的流變》(楊牧作品研究1961-2001),《暗戀》(口袋詩集),《吉隆坡手記》(小品),《哭泣的雨林》(文集),編有《來自遠方的拷問》(哈維爾自傳) ,《哈維爾圖像詩集》,《玫瑰之約》(2010詩島詩歌節手冊)﹐譯著有《詩意地生活,或憂鬱而青春》(顧彬詩手冊) ,《終究玫瑰》(顧彬德中對照詩集) ,《白女神.黑女神》(顧彬4語詩集)等。

許維賢

現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助理教授。代表著作有兩篇發表於臺灣《中外文學》,即〈「性育」的底線:以張競生主編的《新文化》月刊為中心〉和〈現代中國「同志」的修辭學:從郁達夫的〈茫茫夜〉到王小波的〈革命時期的愛情〉和〈東宮‧西宮〉〉;另外,論文也見於臺灣《電影欣賞學刊》、北京大學陳平原主編的《現代中國》和新加坡《南大語言文化學報》等等。業餘,亦以筆名翁弦尉,在香港文藝期刊《字花》以及新加坡、馬來西亞和中國文學期刊發表小說、散文和新詩。個人出版著作有短篇小說集《遊走與沉溺》和新詩集《不明生物》。

?任平

一九四四年生於馬來西亞霹靂州怡保,祖籍廣東梅縣。曾任天狼星詩社社長,馬來西亞華文作家協會研究主任,馬來西亞華人文化協會語文文學主任,推廣現代文學運動甚力。曾於一九八一年與音樂家陳徽崇策劃出版國內第一張現代詩曲的唱片和卡帶《驚喜的星光》。著有詩集《無弦琴》、《流放是一種傷》、《眾生的神》、《傘形地帶》(華巫雙語)、《戴著帽子思想》,散文集《風雨飄搖的路》、《黃皮膚的月亮》,評論集《人間煙火》、《精緻的鼎》、《文學觀察》、《文學‧教育‧文化》、《文化人的心事》、《靜中聽雷》。《大馬詩選》主編、《馬華當代文學選》總編纂。二○一○年十月獲頒第六屆馬來西亞華人文化?。

【締造更開放的學術空間】?姚迪剛

由馬來西亞留臺校友會聯合總會與星洲日報聯辦,臺灣暨南國際大學中文系協辦,於二○○五年七月九日至十日一連兩日在吉隆坡舉行的「馬華文學與現代性」國際研討會,結合網羅馬臺十多名優秀學者探討馬華文學,由於題材明確,對馬華文學現代性勾勒出磅礡的論述,研討會結束前,也讓與會者多瞭解在地旅臺學者/作家及已返馬的留臺作家交流對話,故特別安排「臺灣經驗與馬華文學」座談會,他們諸多的經驗分享,其中不乏擦出未曾有過的璀璨火花。

這也是繼本會自一九九七年首次主辦「馬華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以來,第二次主辦具有規模,且論述圈定在馬華文學與現代性範疇,同時以在地馬華學者及旅臺學者一起提呈論文,關心馬華文學在邁入新世紀的發展趨勢,經黃錦樹及許文榮的建議規劃,達到論述範圍宏觀,開創多元觸角的論述文本,提供了更多的珍貴學術參考文獻。

由於經費及其他因素,這本論文集拖延近六年一直無法結集出版,以供各國研究馬華文學之學術參考用途,廣為流傳,誠屬可惜,本會謹此向所有論文提呈者致上十二萬分歉意。

相隔六年之後,本會理事會咸認出版論文集意義重大,議決交由文教組負責出版事宜,同時與臺灣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洽商合作方案,經評估後決定付梓,這本論文集的出版,若能對欲研究馬華文學現代性發展脈絡的專家學者有所助益和參照,同時若對架構階段性的馬華文學史觀有微小建樹,這本拖延了六載復又能夠面世的論文集,在某種意義上,卻也代表了對關懷馬華文學的研究的的學者不斷作出探討,以及締造更多,更為廣泛討論馬華文學,更高層次的文學對話,以及更加開放的學術空間。

在此要特別感謝所有論文提呈者,主題演講何乃健先生及總結陳詞溫任平先生在事隔六年後,以他們最大的耐心修正原文,並全面配合預定的進度定稿,使得這本論文集能順利出版。

2011年11月20日

目次

【序】 締造更開放的學術空間/姚迪剛
凝眸大自然─我的文學之路/何乃健
馬華文學中的三位一體:中國性、本土性與現代性的同構關係/許文榮
馬華文學與(國家)民族主義─論馬華文學的創傷現代性/黃錦樹
歷史與敘事:論黃錦樹的寓言書寫/高嘉謙
馬華七字輩詩人的後現代--消費美學:都市、商品、認同、主體性/張光達
我們的父親母親:嘉應散文的書寫模式/林春美
繼續離散,還是流動:跨國、跨語與馬華(華馬)文學/張錦忠
掃描《文藝春秋》(1996~2004)/黃俊麟
中國學界的馬華文學論述(1987~2005)/陳大為
馬華散文的「浪漫」傳統/鍾怡雯
巨人言筌:星馬六七十年代現代詩語言的一則閱讀/黃琦旺
搜尋者與再搜尋者:馬華文學與現代性進程的一種類型/張依蘋
沒有屋頂的小康之家─從作者論看蔡明亮/許維賢
【研討會總結陳詞】複雜多元的「現代性」─《現代性與馬華文學》/溫任平

書摘/試閱

【馬華文學與(國家)民族主義──論馬華文學的創傷現代性】 ?黃錦樹

一、馬來民族主義,單一或多元民族國家文學最近語文出版局出版部主任,也是著名馬來文小說家安華‧利端(Anwar Ridhwan)發表了篇政策宣導式的文章,把華文教育的存在也視為是政府的德政,但回歸到文學,其腔調即是標準的官方立場──強調「獨立後奠定的團結基礎」──馬來文的絕對優先性「核心融合因素」,認為它是「不可能被更換的,因為它是植根於馬來西亞土地上的語文,是通用語、知識語言、作家與藝術的媒介語。如果我們使用其他語言,譬如英文,我們僅止於促進國際融合而迷失了主體屬性,亦無法加強國民團結。」 這雖然是老調重彈,但確是建國後的馬來(西)亞的主導國家意識型態。就馬來文而言,真正的假想敵一直是英文,九○年代後以英語為教學媒介語的私立學院之普遍設立,因應國際化的壓力,二○○三年後以英語為教學媒介語的宏願國小之普遍開張,面對的大概是獨立建國後最強勢的一次殖民幽靈的反撲,對推行了四十餘年的國語運動自然是一大威脅。但教育的重新英語化是否會導致馬來西亞多民族英語文學的復興?這仍有待觀察,不過對於馬來西亞馬來國家民族主義的威脅倒是顯而易見的──那是一種跨越種族的溝通語言,現代世界最通行的符號貨幣。強調馬來語文,甚至強調國家文化原則,關鍵詞都是國家,而且是以馬來文化為主導文化的民族國家。在一定程度上,這是獨立建國近五十年來的既成現實,但馬來文學的主要書寫者仍是馬來人,其他族裔的參與者仍不過是若干有限的樣板(如該文中的舉例)。既使比例上有能力讀說聽寫的非馬來人的數量增加了,但文學畢竟是特殊的事業(參與書寫者往往遠少於讀者,文學讀者又遠少於識字者,即使最通俗的讀物普及率也不可能百分之百),非馬來裔對「國家文學」的響應也不如想像的踴躍 。為甚麼會那樣?主要因素之一無非是,作為第三世界新興民族國家之一的馬來西亞,不論是哪一個族群的文學,都誕生於殖民地,也先於該現代國家的誕生,參與了國族的打造,也和二十世紀初普遍的民族主義風潮脫離不了干係。換言之,自誕生之日起,它即是徹底的政治的,甚至是族群政治的。現代國家成立後,當馬來民族主義一躍而為馬來西亞國家意識型態(國族主義)之後,這種政治性格是否淡化或擺脫?從前引Anwar Ridhwan文來看,只怕是沒多大改變,甚至是更為制度化、結晶化──。澳洲國立大學教授Virginia Matheson Hooker在其研究馬來長篇小說的專書《書寫一個新社會:馬來長篇小說中的社會變遷》(Writing A New Society: Social change through the novel in Malay) 考察了從二○年代到七○年代馬來文長篇小說這種新的文學體裁之所以產生及其生產的長期動力,一如其他研究者的觀察,作為一項現代的發明,它之誕生和(馬來)民族主義的興起、馬來現代菁英階級之興起(諸如英語馬來殖民地官僚之培訓)、馬來青年運動、文化共公領域的形成(馬來報章雜誌之創辦)等有著歷史的同時性,甚至互為條件 。在那個馬來語尚處於劣勢(非上層階級用語)甚至尚在形成中、規範化過程中的英殖民晚期,Hooker指出,該種並非來自於傳統馬來貴族也極少來自於上層階級的新菁英選擇以馬來文而非英文寫作,表明了是以並非受英語教育的馬來人為他們的讀者為對象,對自身的文化與社會表達了文化忠誠,故而她稱之為是一種文化民族主義(“cultural nationalism”)(4)。在「為社會而文學」(Seni untuk masyarakat)的主潮之下(延續了ASAS50,Angatan Sasterawan 50 的主張 ),這種文化民族主義難免也是族群民族主義(ethno-nationalism):以馬來人的社會處境及共同體的未來為敘事的核心。長篇小說作為一種特殊的載體,以人(角色)的處境為敷寫及思索的重心,但卻是從馬來人的特殊境遇出發,忠誠於種族、故鄉及馬來特性(race,homeland and “malay-hood”)(356)。國家獨立前後充份表達了被外來民族(英國人,華人,印度人)征服之威脅的持續憂思。這樣的問題情境(共同體倍感威脅的情境)構造了馬來民族主義與馬來文學的共同起源,而長篇小說不過是表現形式之一。但被威脅的存在經歷了一九六九年五一三暴力事件及其後政治結構的重組──馬來人的特權被制度化,政經資源的制度性壟斷──在以國家暴力解決了多元族群帶來的煩惱之後,馬來族群不止佔據多元族群的主導地位,且代表後者決定國家的未來及政經文化格局。更把馬來特性(馬來民族主義的核心要素)上綱為國家的特性。它顯然取代了英殖民者原先佔據的位置。一九七一年的國家文化備忘錄擬議出來的三大國家文化建構原則(馬來文,伊斯蘭教,其他適當的文化要素),而兩位馬來學界菁英(國家意識型態的代言人)Taib Osman及Ismail Hussein的發言則充份表露出佔盡政治優勢(族群的上升為國家的)後支配者的姿態。一九六九年的群眾暴力上昇為「合法」的國家暴力。在他們廣泛被引用及討論的文章裡 ,其發言要點如下:一、以馬來文為國家文學的基礎,在於它可以為所有馬來西亞人理解。馬來文是經協商認可的國語;換言之,馬來文可以跨越族群的限制。二、馬來文是馬來西亞在地人的語言(bahasa anak negeri)。相對於其他原住民族的文學傳統,馬來文有著更為長遠的文學傳統。三、華文、英文、淡米爾文因為以非在地語寫作,故而是外國文學。況且它們各自有著悠久的文學及文化傳統,必然受其限制。四、相對於中華、印度文化的封閉性(?),馬來文化自馬六甲王朝以來,就在一個群島環繞的開放性環境裡廣受諸如阿拉伯文化及其他外來文化的影響(印度、中國、歐洲殖民者?)。作為政策發言,細節往往不值一駁 。因為關鍵不在理而在勢。以上種種,不過是馬來語成為國語後單一民族國家的(政治)文化邏輯。和其他的文化代言人類似,不論怎麼論辯,都不過是在論證馬來文的絕對優先性。如果從那句綱領式的口號──語言是民族的靈魂(Bahasa Jiwa Bangsa)──反推,對民族靈魂的捍衛即是對民族的捍衛 。一種主人意識的展現。是五一三事件後馬來族裔(「土著」bumiputra──被竊佔的弱勢者位子)主人特權的合法化之一環。而且整個論述不脫辯士的雄辯術──以不同標準針對不同對象。相對於同屬在地的境內其他少數民族語,強調的是馬來文的文化傳統;針對華文印度文,強調的是馬來文的在地性及開放性(這一點是致命的盲視,對中華文化及印度文化的繁雜歷史及與其他文化的交流缺乏瞭解)、跨族裔性──但這正是英語的優勢。因而針對英語,即強調它的非在地性(一如華印,均為外來者)這一切,都無涉文學本身,都是語文的政治身份審查。這說明瞭語言已是決戰之地。「語言是認同的紀念碑,它的意義只在於可做各種區分。」 這整體(國家文化計畫、國家文學、國家原則)當然是徹底政治的,是五一三後佔統治地位的階級╱民族的意識型態,既是文化資源的「合法」壟斷 ,也提供了此後意識型態國家機器再生產的方向──馬來文化之單向同化主義。馬來知識菁英Anwar Ridhwan(代表性的中生代馬來作家)的準官方身份的「團結文學」的發言,也許不能輕易的視為偶發事件。其中有太多可辨識的統治階級的意識型態結晶。老輩馬來學人如Syed Hussin Ali在建國四十餘年後,以大傳統╱小傳統的老式文化人類學架構來移易主導與支配,卻不過是重複認可權力支配、資源與產業的大小,而有是言:「馬來語文學作為大傳統,其他語文作品居小傳統的事實是無可否認的。」 即使在更年輕一代學者如Faisal Tehrani(1974年生)在對大馬英語文學的嘲弄(「你們以一個國際語言創作,或許等待你們的是國際上的肯定,我經常都這樣說的。」)中仍可以看出馬來人特權意識及地域保障的自卑的混合:「對本國馬來文學而言,作者們只有馬來西亞將相文學獎和一些年度文學獎聊以自豪,因此馬來文學作者有權要求不被干擾。」 「干擾」也者,不過是對等的承認,公平的參與獎金豐厚的文學獎而已。對受現代教育的馬來知識菁英而言較無理解困難的英文尚且如此,中文更不必說了,根據上述邏輯,只合中文世界去尋求肯定。馬來文是絕對區隔。即使在Abdul Rahman Embong似乎較具新意的國族國家文學方案裡,卻處處教條氣息,愛國主義宣言──諸如「馬來西亞文學作品必須具備開放、進步的愛國情操和馬來西亞國家意識」 。表面上強調多元,但其多元是統合於一元下的偽多元。仍然重申官方立場:「在馬來西亞,由於馬來文或馬來西亞文是國語,因此馬來西亞國家文學必然是馬來西亞語的文學。」 在細節部份(譬如族群文學、區域文學的切分)甚至相當程度的重述了三十多年前Ismail Hussein等的主張。國族云云,不過是換湯不換藥。不過是三十年前Ismail Hussein 等國家文學論述的修訂版,基本骨架並沒有改變。從中可以辨識出多元民族靈魂的國家化、馬來化,相對的,其他民族的靈魂及其形式顯現(譬如文學,教育),在分類上是次一級的,是族群(sukun)的,區域的,附屬的,統而言之,非國家的。在上述架構下,在這場關於靈魂的戰爭裡,馬華文學的(政治)處境可想而知──以非國語寫作即是對國家統合(團結)的潛在反叛──故而是徹底政治的 ,也幾乎可以說是不愛國的,或至少是反同化的──如Abdul Raman Embung所言,「作為馬來西亞公民,作家們不但應該以他們最擅長的語文創作,更重要的是,他們也應該直接以國語創作。他們應該展示最高程度的國語水平。假設作家仍未能充份掌握國語,至少不要成為建構國家文學努力的絆腳石。他們或可分享國家文學的觀點、概念和精神。」 (引者著重)諸多的「應該」,道出明確的政治規範意涵。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78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