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23號簡體館日】限時三天領券享優惠!!
周易與人生之道(簡體書)
滿額折

周易與人生之道(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18 元
定  價:NT$ 108 元
優惠價:8794
領券後再享88折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2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周易與人生之道》從《周易出發談人生之道,引導現代人感悟、理解、學習古人的人生之道,從而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能夠做出比較智慧或者正確的選擇,是給讀者奉上的人生心靈雞湯!

名人/編輯推薦

《周易》六十四卦以環環相扣、相互作用、相生相克、相輔相成的圓狀循環之象,教人如何對待人生,走好人生,圓滿人生;如何處理好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周易》乃是用醍醐之漿,提振人的思想、人的面貌;用智慧之泉,澆灌生命之樹、生活之樹。
屈小強、笑顏編著的《周易與人生之道》從《周易》出發談人生之道,引導現代人感悟、理解、學習古人的人生之道,從而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能夠做出比較智慧或者正確的選擇,是給讀者奉上的人生心靈雞湯!

大約在公元前1066年,有一位叫姬昌的周人被商紂王捉來關在茭里。他就是後來的周文王。據說此時的姬昌已經是一位耄耋老者,卻不氣餒。他利用在商朝國家監獄的七年時間,以心憂天下之志潛心研究,在伏羲先天八卦的基礎上,用蓍草推演出後天八卦,初步形成爾後影響中國文化三千年的《周易》之《經》部。到了公元前500年左右,孔子被這部奇書吸引而日夜苦讀(遂有“韋編三絕”關談傳世),并為此發出“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的由衷感嘆。孔子把他的學習心得連同前人對《易經》的看法匯編成書,這就是《周易》之《傳》部的雛形。一般認為,《周易》的最後定型當在春秋戰國甚或秦漢之際。後世將它列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說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源頭活水。現代分析心理學的創立者、瑞士人榮格對其推崇備至,譽為“人類唯一的智慧寶典”。
東漢鄭玄注《易》,提出“三易”之說,即簡易、不易與變易,以變易(變通、變化)為核心要義。《周易》就是講變通、變化的哲學,觀照人的生命和生活,關懷人的生存發展。《周易·系辭上傳》所謂“一陰一陽之謂道”,講的就是生命、生活中的辯證法,生存、發展中的對立與統一。《周易》合《經》、《傳》兩大部分之力,講“自強不息”,善待自己,修身養性,“樂天知命”;講“厚德載物”,善待他人,察微知著,“變通趨時”。《周易》六十四卦以環環相扣、相互作用、相生相克、相輔相成的圓狀循環之象,教人如何對待人生,走好人生,圓滿人生;如何處理好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周易》乃是用醍醐之漿,提振人的思想、人的面貌;用智慧之泉,澆灌生命之樹、生活之樹。大哉《周易》!關哉《周易》!
今天大家耳熟能詳的不少成語,如“自強不息”、“居安思危”、“韜光養晦”、“否極泰來”、“三陽開泰”、“革故鼎新”、“洗心革面”、“義結金蘭”、“殊途同歸”、“求同存異”等,都出自《周易》。漢代有學者說過,《周易》是讓人一輩子享用不盡的大書——僅《謙》一卦,就大可以保國,小可以保身。為了讓更多的人能夠享用好這部大書,進而得以與人和諧,與自然和諧,我們特約請一批易學專家,以平視的角度、平易的手法、平實的語言,來講易說易——既講古人的故事,也說今人的故事;既講中國人的故事,也說外國人的故事;既講社會上的故事,也說身邊人(包括父母妻兒、同事朋友)的故事,從而形成這套學易講易小叢書。叢書細分為《<周易>與養生之道》、《<周易>與夫妻之道》、《<周易>與經營之道》、《<周易>與人生之道》、《<周易>與處世之道》凡五部,多側面多層次地娓娓道來,期以金針度人,澡雪精神。
參加本叢書編撰工作的,除各書作者外,吳進、王曉琳、何俊華、干永昌、李君惠、朱小農、雷英、李霜琪、李蕾等同志也幫助搜集資料,或參與審校,以不同的方式對本書的編輯出版提供了幫助,特對他們的辛勤工作予以感謝。

目次

龍德而隱,自強不息——《周易》中的人生態度與人生定位
(一)天行健: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
(二)大哉乾:天地有正氣,凜烈萬古存
(三)雷風恒:走自己的路,讓人家去說吧
(四)艱則吉:艱難困苦,玉汝于成
厚德載物,用涉大川——《周易》中的人生實踐與人生技巧
(一)美之至:將愛灑滿人間
(二)地勢坤:寬容是一種美德
(三)君子正: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四)來兌兇:要講真話,不講假話
(五)中心愿:人無信不立
獨立不懼,遁世無悶——《周易》中的人格獨立與人格檢討
(一)君子貞:周敦頤與《愛蓮說》
(二)獨行正:獨立人格與自由精神
(三)履道坦:漫隨云卷云舒
(四)君子吉:清心寡欲,凌乎浮云
風自火出,天一生水——《周易》中的治家之道與生活智慧
(一)行有恒:常回家看看
(二)取女吉:恩愛兩不已
(三)剛柔斷:靜里有乾坤
(四)旅之義:人生之美,絢若夏花

書摘/試閱

3.“甲申之變”後的遺民情結
明代大文士張岱一生疏散,我行我素,卻并不妨礙他成為一位堅定的愛國者。崇禎十七年(甲申年,1644年)五月,清軍入關,六月即定鼎北京;翌年四月,再破揚州,陷南京。南明弘光朝大學士、權奸馬士英畏敵怯戰,又欲降清;繼而見風使舵,上表正在浙東的南明監國、魯王朱以海,請求謁見。時張岱在臺州,即以“東海布衣”身份上書魯王,請纓率兵誅殺馬士英以謝天下,獲準。不料馬士英“宵遁江上”,托庇于同鄉、嚴州總兵方國安,致使張岱無功而返并遭斥逐。馬士英亦得魯王任用,駐守錢塘。張岱深感魯王“莞爾小朝廷”難成大事,失望之余,終掛冠(時任兵部職方部主事僅二月)而去,隱人嵊縣山中潛心寫書。他仗劍報國不成,遂轉而用史筆警世。他計劃中的紀傳體明史《石匱書》已進行十有七年,尚待完稿。正是這種自覺的文化擔當,使他不能像他的好友黃道周、王思任、祁彪佳等一樣,以死殉國,而是選擇了做前明遺民,去為故國存史。何況這也是死節戰友的囑托。(他在《陶庵夢憶》卷八中曾記祁彪佳托夢與他:“爾速還山,……完《石匱書》。”)他後來回憶這段經歷說:
陶庵國破家亡,無所歸止,披發入山,賊賊為野人。……作自挽詩,每欲引決。因《石匱書》未成,尚視息人世。(《瑯嬛文集》卷一)
張岱在極端艱難條件下(為躲避清兵搜捕而居無定所,四處輾轉,時常“午炊不繼”)完成的長達284卷、近四百萬字的紀傳體明史《石匱書》(包括後集),是他一生的驕傲。他自述“著作等身,其自信者,尤在《石匱書》一書。”(《陶庵夢憶》原序,金忠淳輯刊《硯云甲編》本)清人金忠淳認為:“《石匱書》紀前代事尤備。”(《硯云甲編》)。清人伍崇曜更指出:有名的《明史紀事本末》(谷應泰撰,成書于官修《明史》之前),“多得自宗子《石匱藏書》暨列傳也。”(《陶庵夢憶》跋,伍崇曜校刊《粵雅堂叢書》第二集)
張岱雖是多產史家、作家(一生著述近三十種,近千萬言),但三百余年來,因曾為抗清復明運動的骨干,至死都不承認清朝(他曾讓其“史學知己”李長祥為他預造的墓穴題墓碑日:“嗚呼有明著述鴻儒陶庵,張長公之壙”,始終堅持大明子民身份),其絕大部分著作只能以手稿或抄本形式藏于民間,故今人所見,唯《夜航船》、《陶庵夢憶》、《西湖夢尋》、《瑯嬛文集》、《四書遇》、《張子詩秕》、《石匱書後集》等七種而已。這七種書除《石匱書後集》敘崇禎朝及南明史事(《石匱書》則從明初述及天啟年間)系史著外,其他均為散文小品隨筆雜記,所以,張岱在國人眼里,是以文學家或散文家的面目出世的。現代人寫史學:為歷史學家立傳,或不著張岱,或一筆帶過,這對他是很不公平的。
在明清嬗替之際的著名遺民文人中,張岱年紀較長,或可視為前輩。他如顧炎武、黃宗羲等,年齡相差不大,當為同輩。他們愛國愈深,則對山河依戀愈烈;其筆下詩文,亦愈加沉郁感人。顧炎武早就以天下為己任。他31歲時(1644年),發生了“甲申之變”,李自成人京,明朝滅亡,接著吳三桂引清兵人關……顧炎武遂在家鄉江蘇昆山多次組織、參加反清復明的武裝斗爭。在此期間他寫有不少詩文,以托物寄興,吊古傷今,表達出建功立業、恢復故國的強烈愿望。清兵南下之際,他在《感事》中,對南京擁立新主寄予莫大的希望:“須知六軍出,一掃定神州。”在《京口即事》中,述史可法督師揚州,把他比作“擊楫正中流”的祖逖。山城陷,死難者四萬余人。顧炎武的生母何氏被清兵砍去右臂,兩個弟弟遭殺害。顧炎武奉嗣母王氏避兵禍于常熟。王氏聞城陷,絕食而死,臨終時給顧炎武留下遺言:“我雖婦人,身受國恩,與國俱亡,義也。汝無為異國臣子,無負世世國恩,無忘先祖遺訓,則吾可以瞑于地下。”國恨家仇使顧炎武終生保持與清廷不合作態度。
顧炎武對明末明心見性、空疏不學、游談無根的學風很是不滿。他眼看神州蕩覆,宗社成墟,認為這是導致明朝覆滅的一個主要原因。他專心追求實學,而不作旁騖,所謂“生無一錐土,常有四海心”(《秋雨》),即此。他從27歲起開始編纂兩部巨著——《天下郡國利病書》和《肇域志》。清軍入關後,他更以精衛填海的精神,去試圖實現反清復明和編寫巨著的大業。
顧炎武像陸游一樣,始終不忘光復河山。他在51歲時有詩云:“平明遙指五云山,十九年來一寸丹。合見文公還故國,應隨蘇武入長安。”詩中引用了兩個典故,一個是春秋時期,晉國內亂,公子重耳出走,在外面流亡19年,歷盡苦難後最終回國繼位,成為春秋五霸之一;另一個是漢武帝時期,蘇武出使匈奴,被羈留在異國他鄉達19年,吃雪吞氈,最終也回到祖國。顧炎武這首詩作于康熙二年,即1663年,離1644年北京淪陷正好19年。這19年來,他沒有一刻不在為實現自己的志愿而奔波。“十九年來一寸丹”也是對自己所走過的坎坷悲壯歷程的最好概括。
康熙十八年(1679年),清廷開明史館,先後數次招請顧炎武參加;而“果有此舉,不為介推之逃,則為屈原之死”、“無仕異朝”、“耿耿此心,終始不變”、“刀繩俱在,無速我死”、“七十老翁何所求,正欠一死,若必相逼,則以身殉之矣”——就是他對清廷的回應。
顧炎武晚年在陜西華陰買了50畝土地,決定在那里墾荒。他的一個侄兒從家里來信,認為陜西天氣寒冷,土地也不肥沃,勸顧炎武回江南去。顧炎武在給家人的信中寫道:
秦人慕經學,重處士,持清議,實與他省不同……然華陰綰轂關河之口,雖足不出戶,而能見天下之人,聞天下之事。一旦有警,入山守險,不過十里之遙;若志在四方,則一出關門,亦有建瓴之便。
看來,顧老先生更看重的是華陰所具有的重要的戰略地位,真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參見郭新榜:《匹夫常有四海心》)
P11-14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94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