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23號簡體館日】限時三天領券享優惠!!
斯洛伐克熱:人們與文化
滿額折

斯洛伐克熱:人們與文化

定  價:NT$ 300 元
優惠價:79237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26元
庫存 > 10
可得紅利積點:7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商品簡介

緣起 為何要來談斯洛伐克?

各位讀者,您是否知道斯洛伐克這個國家,位於地球上的哪一隅?

若攤開歐洲地圖,將歐陸的極東端到極西端,極南端到極北端各拉一條線,搜尋兩線上的交差點-也即是歐陸的中心點,就可以發現此點正落於斯洛伐克的小鎮普列維札(Prievidza)一帶。斯洛伐克的地理位置,正位於歐洲的中心。它東鄰烏克蘭,西接奧地利和捷克,南臨匈牙利,北境波蘭。

斯洛伐克誕生在歐陸的這塊土地上,其歷史並不是十分久遠。這塊土地,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前約有一千年左右的歲月,是屬於匈牙利王國。匈牙利王國在大戰時打了敗仗之後,這塊土地成立了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斯洛伐克即為該國的一部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前夕,雖然於此一度成立了「斯洛伐克國」,但卻是曇花一現,隨著大戰的結束也煙消雲散。戰後捷克斯洛伐克再度復活,其後約莫50年,斯洛伐克始終都是隸屬於該國的一部份。斯洛伐克得以獨立,成為主權國家,是在1993年。因此,斯洛伐克還是個非常年輕的國家。而且這個國家的人口大約530萬人,約為日本的20分之一,面積不到5萬平方公里,約為日本的8分之一,是個迷你小國家。

因為國家的歷史還很短,人口及國土也規模不大,因此斯洛伐克的國際知名度並不高。許多日本人仍將此國與捷克混為一談。而此一現象不僅限於日本人,就連歐洲也有許多人弄不清楚。我曾與一位德國的學生閒聊,問他「說到斯洛伐克,德國人會最先想到什麼呢?」而他給了我「許多德國人連斯洛伐克在哪裡都不知道呢!」,這樣的回答。更別說到比德國距斯洛伐克更遠的法國,英國,在那裡斯洛伐克的知名度就更低了。

這樣的一個國家,為何要在這裡大費周章的介紹呢?因為這個國家,為異文化理解提供了絕佳的材料。在今時今日,加深異文化理解,對日本人及日本社會成為重要的課題,但是所謂的異文化區域,卻多限定於以美國為首的英語系國家,或者鄰近的中國及韓國等諸國,歐洲方面則是德國及法國等位於西歐的大國。這些國家及他們的文化,在如今的日本人之中廣被知曉,因此一說到「外國人」,日本人馬上聯想到這些國家的人們。但是,世界上仍有許多,孕育出與這些國家截然不同文化的地方。即使單以歐洲來看,日本人總是從對西歐各國的認識,構築出對「外國」的印象,但其實與這些國家體系迥異,會讓日本人感到意外的國家不在少數。接觸這些地方的文化,肯定會粉碎日本人所抱持的刻板「外國」印象,為異文化理解帶來嶄新的刺激。而斯洛伐克,就是這樣的一個地方。

即使從文化面來看,斯洛伐克也位於東西歐的交接處。西歐城市的中心點多設有廣場,在廣場的一端有個教堂,另一端則與市政府相望。從前的教會象徵著舊勢力,支配民眾的心靈,每天報時的鐘聲更規範著民眾的生活作息。與這股舊勢力對峙的,就是象徵新興市民勢力的市政府。高掛在市政府塔上的時鐘,是為了讓市民自律完成時間管理。而城鎮中心的廣場,不僅僅只是市場開放的購物空間,也是近代歐洲的興起和市民社會的發展在空間上的表現。

像這種設有中心廣場的城鎮,分布在哪些區域呢?斯洛伐克東部的巴爾代約夫(Bardejov)-裴瑞秀(Prešov)-科希策(Košice)的連結線為其最東方的邊境,此線北邊擴及波蘭東南部的熱舒夫(Rzeszów)和普熱梅希爾(Przemysl);南邊則延伸到匈牙利的黛布勒森(Debrecen)。

再者,說到象徵歐洲中世紀時代的哥德式建築,事實上位居歐洲最東邊的哥德式建築的教堂,在斯洛伐克東部的中心都市科西策可見其蹤。從科希策往北約二十五公里處,即為小鎮裴瑞秀。在這個城鎮中,西邊可以看見羅馬天主教和新教徒教堂之外,東邊可看見東方正教教堂,及兼備兩者特徵的希臘天主教教堂。這裡的東方正教教會和希臘天主教會,都是其教派的捷克斯洛伐克教會本宗。斯洛伐克的東部,位於西歐的最東方,也同時是個包含東歐各文化要素的地區。

另外,斯洛伐克自古連接歐洲的東西南北各區,橫貫德國和烏克蘭、俄羅斯的波希米亞大道和縱貫波蘭、北歐及匈牙利、巴爾幹半島的琥珀大道,在斯洛伐克交集。斯洛伐克這塊土地,從歷史上看,也是個連接歐洲的東西和南北,人們和物資頻繁交會往來之地。在這片土地上,各種異文化彼此相接、衝突、交融,最終激盪出今日的斯洛伐克文化,也因此斯洛伐克為我們提供了絕佳的素材,讓我們能夠觀察異文化的共存與統合。

斯洛伐克人民,自匈牙利王國時代開始就處於匈牙利人的支配之下,若要就任公職,必須要學會匈牙利語才行。而這時期的斯洛伐克人,主要身分都是鄉村的農民或牧童,使用當地的方言生活。

到了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時期,上層社會的菁英份子主要都是捷克人,斯洛伐克人位於捷克人的從屬地位,地位較捷克人來得低下。如此一來,當斯洛伐克人能用自己的腳站立,打造屬於自己的國家時,最優先的工作,就是奠立自己的文化基礎,再以自己民族文化為根基,發展屬於自我民族的同一性。故此,引領人民的是文人,而非政治家或軍人。文人促成了民眾的民族性覺醒,打下了建國計畫。這些文人,並非出身貴族或者布爾喬亞階級,而是出身自農民、庶民階層。現在,這個國家的菁英份子,追溯到祖父輩或曾祖父輩,都是出身農民、庶民階級。與鄰國的波蘭或者匈牙利比較起來,斯洛伐克社會中的上層菁英份子和一般大眾之間的文化差異很小。居住於此的斯洛伐克人,大多不假客套,生活方式自然而率真,樸素且溫和。斯洛伐克,是由這樣的一群普通人所建造起來的國家。

斯洛伐克民族愛好和平,雖然也曾對於強國的欺壓支配嘗試反抗,但從未意圖攻打別國,或者試圖壓制其他民族。對於羅姆人(通稱為吉普賽人)民族雖然敬而遠之,但人們並不會刻意對其他人種抱持歧視的眼光。我在歐洲四處走訪,其中有些國家從不曾讓我感受到令人不快的歧視言語或行為,斯洛伐克即為其中之一。

斯洛伐克人對其他人種和民族抱持著寬容的態度。他們在長久的歷史中生存於強國的支配之下,卻並不因此而意欲將強國取而代之,不曾侵略他國,也不曾將其他民族踩在腳下;而是以和平寬容的心努力貫徹自我獨立的道路。他們以身作則告知全世界,就算不倚賴強大的軍事力量,只要建立起獨特的文化,並始終如一地守護,民族也能找到生存之道。這個民族的生存方式,為我們提供了異文化理解的基本觀點。

作者簡介

石川晃弘 Akihiro ISHIKAWA

學歷/東京大學社會學博士(Ph.D. in Sociology–- The University of Tokyo)

斯洛伐克裴瑞秀大學榮譽博士(Doctor Honoris Causa –- The University of Presov)

斯洛伐克國家科學院榮譽(傑出)研究者(Laureate Honoris Causa–- Slovak Academy of Sciences)

經歷/東吳大學社會學系客座教授

日本中央大學社會學教授(Professor (sociology), Faculty of Literature, Chuo University, Tokyo)

斯洛伐克裴瑞秀大學教育系(Department of Pedagogy, University of Presov, Slovakia)

學術專長/1.勞動與管理社會學(Sociology of Labor and Management)

 2.中東歐研究,專攻斯洛伐克(Central-Eastern European Studies, focusing on Slovakia)

 

 

譯者:

 

阮文雅

現 職/東吳大學日本語文學系助理教授

最高學歷/日本廣島大學社會科學研究科博士

學術專長/日本近代文學、俳句文學、比較文學、比較文化

 

彭思遠

現 職/東吳大學日本語文學系助理教授

最高學歷/美國南達科他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

學術專長/日本語學、日本文化、日語教學、多語言教育、中英日語翻譯

 


讓我們一起來瘋斯洛伐克吧!

斯洛伐克,在哪裡﹖有什麼好玩?大部分的人聽到她的名字時,都會不經意的這樣提問。我對這樣的提問並不訝異,畢竟國人對斯洛伐克很陌生,除了地理空間遙遠之外,二戰後長期冷戰帶來心理上隔閡也是重要因素,因為她在1989年以前被劃入共產國家的鐵幕內,一般人實在不容易接近。

即使到了90年代斯國歷經絲絨革命、邁向民主化及自由化後,國人這種「無知」情形依然存在。個人直到1998年暑期,因為赴約才知道斯國首都是Bratislava。我的旅行社當時也搞不清楚,竟不知如何安排交通行程。進入2011年的今日,當斯國議會未通過歐盟經援希臘國債危機同意案時,一位服務金融業的學生曾驚訝地說,周遭的同事竟沒人知道這個國家。但話說回來,這位學生只因為修了我的課程,這兩年才認識中東歐及斯洛伐克。

在這樣的情況下,石川晃弘先生著作的《斯洛伐克熱》在台出版中文譯本,真是有其特別的意義,提供了國人認識斯國的方便之門。為此,個人趁他來台擔任東吳大學社會學系客座教授之際,協商這本通行日本的著作在台出版可能性,做為該系「中東歐教學研究中心」叢書之一。獲得他的爽快同意後,我們先後商量請本校當時日文系主任林雪星教授幫忙中譯事宜,經過她的引介,最後由該系阮文雅與彭思遠兩位老師順利完成。

然而本書付梓前夕,石川先生希望晚輩來寫序,個人對此誠惶誠恐,僅以後學身分勉強為之。近十多年來,筆者確有跟隨石川教授瘋斯洛伐克的體驗。上述提及1998年的赴約,正是接受他的邀請,跟去斯洛伐克中部的Brezno與Banská Štiavnica兩個城鎮,一起進行社會田野考察及訪談工作。1999年因為他的引薦,參加Comenius大學暑期學校舉辦的語言與文化課程,在Bratislava待了近兩個月。隨後,幾乎年年有來有往,與當地人們持續交流,到了2007年更促成東吳大學與裴瑞秀(Prešov)大學成為姊妹校,經常帶領師生訪問該校,同時接待該校來訪師生。因此,筆者與作者擁有許多共同的斯國友人,其中不少是本書曾出現的人物,讀來倍感親切。

石川教授是日本著名的中東歐專家,致力該地區研究逾40年。難得的是,他通曉當地多國語言,包括捷克語、斯洛伐克語及波蘭語等,深入地方社會並熟悉其風俗民情。這本書正是作者的現身說法,內容主要以其「在當地的體驗和所見所聞為藍本,並加上文獻資料,紀錄了斯洛伐克共和國斯土斯民的百態。」(見本書結語) 具體來說,這本書聚焦於斯洛伐克的人們與文化,其討論的主題涵蓋國土與歷史、語言和音樂、生活及價值觀、社會互動與關係、生活方式和傳統、宗教與信仰、民族和族群的關係、甚至酒館文化、以及話題中的政治與性。作者以親身體驗,透過說故事的方式呈現這些主題,讀起來讓人有愉快有趣、甚至引人入勝的感覺,極為適合各界及雅俗人士共賞。因此本書充滿著作者對當地社會的參與、觀察及主觀詮釋,並輔以客觀資料和文獻加以說明,巧妙而充分結合了研究者的經驗與概念,可說是一本泛文化或跨社會的通俗社會學佳作。這正好可以彌補坊間有關中東歐書籍的不足,不僅為稀少的出版領域和主題注入新血,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經驗和觀察的第一手資料,不同於目前著作大多偏重歷史及統計等二手文獻。

從上述可知,本書在台灣出版有其重要性,有助於擴展國人的全球視野,尤其是對於中東歐社會與文化的認識,彌補現有文獻的不足,特別是提供了難得的身歷其境的說法。此外,這本著作所提供的異文化觀察,也有利於我們與中東歐社會的互相理解與交流,例如斯洛伐克的歷史經驗,長期處在諸強權的侵略及其統治中尚能樂觀以對並力求生存及發展,同時也能因此展現其族群、文化、宗教的多元存在及和平相處。最後,本書提及的一些斯洛伐克人們及文化的特點,諸如對自己語言與歌謠的重視和喜愛、對歷史、文化及古蹟的愛護和延續、對山水及自然環境的注重和保持、還有樂觀進取的生活方式和態度等,或能作為國人和我們社會的參考與借鏡,也許有他山之石可以攻錯的效果。

其實,這本書的完成代表著作者對斯洛伐克的熱情,而當你讀完它的時候,應可感受到作者的熱情乃源於斯洛伐克人們的熱情,從而興起一探其人其境的熱情。果真如此,何妨讓我們一起來瘋斯洛伐克吧!

張家銘 于外雙溪
2011.11.18

前言

我還年輕的時候,許多人堅信共產主義唾棄貧困、榨取與戰爭,是人類應該致力達成的烏托邦理想國。植基於此的理念論述,就這樣以「科學」之名構築出來。我對這些理論產生興趣,進而深入學習之際,發現自己想要了解的不是理論上所描述的共產主義,而是從實際生活在其中的人民和社會,重新掌握共產主義之真髓。在當時,標榜共產主義的國家,特別是蘇聯和中國,雖然出版了闡述政治與經濟的書籍,但幾乎全是該國共產黨或政府機構內部發行的刊物,無法滿足我的需求。因此,我決定直接進入當地,從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捕捉共產主義的實際面貌。當時正值1960年代,我大約是二十多歲。我所選擇的是當時共產主義國家中,與東德並駕齊驅,經濟最發達的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

我在1967年的夏天,第一次踏進這個國家。當時我在首都布拉格到處搜購社會學的書,一面在暑期班學習捷克語。在那裡,我與一位原籍斯洛伐克的語言學者米蘭・達洛威治先生邂逅。他強力建議我學習斯洛伐克語,因為在斯拉夫語系當中,斯洛伐克語乃是居中心的位置,如果能掌握它的話,就可了解斯拉夫文化的真髓。我未加思索便聽從其建議,於1974年到斯洛伐克首府布拉提斯拉瓦,參加當地舉辦的「斯洛伐克語言與文化暑期課程」。該課程至今仍然實施,主辦單位叫做SAS (Studia Academica Slovaca),是布拉提斯拉瓦的康美紐斯(Comenius)大學哲學部之附屬機構。

這個課程是個令人愉快的活動,參加者有來自不同國家的男女老少。在那裡,不僅和同學變得親密,也經常和工作人員喝酒、聊天、唱歌。這對我而言,是認識斯洛伐克的第一步。因為該課程不但好玩,而且還可以深入語言和文化,到目前為止我已經重複參加過五次。而且在不斷的接觸之中,我發現自己早已超越當初從現實重新評估理論和體制的意圖,可謂已經完全浸淫於其中。而且,心態也逐漸由輕鬆轉為嚴肅,立志終身與斯洛伐克打交道。不久之後,這本書便開始蘊釀成形。

斯洛伐克成為一個獨立國家,只不過十幾年光陰。它是個國土為日本的八分之一,人口僅為日本二十分之一的小國,國際上的知名度也很低。但是居住於此地的人民,絲毫沒有成為大國的野心,歷史上也不曾因自我意圖而侵略旁人,或是使他族臣服納入旗下。相反地,它長期遭受鄰近大國的欺壓統治。但是,人們一貫秉持開闊的心態,即使貧困亦爽朗地過生活,孕育自己的文化。即使沒有強大的軍事力量,在國際上也缺乏影響力,只憑藉文化,作為一個民族存活至今。本書試圖描述其生活樣態,並且思考能否帶給日本社會新訊息與衝擊。這是作者執筆書寫的基本動機。

本書的題材主要來自我在斯洛伐克的親身體驗。在這塊土地上,我得到許多美好友誼。我的斯洛伐克學習不是大學課堂的產物,而是得自和這些友人的交流。我在當地受到許多人的照顧,尤其是先前提到的達洛威治先生和SAS的老師們。另外,還有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的柳伯米魯・法魯強先生和日得涅克・史查司托尼先生、裴瑞秀大學教育學部的丹尼爾・史穆其克先生、民族舞蹈團「夏麗香」的團長拉齊司拉・奇謝列克先生、裴瑞秀大學教職員進修中心的瑪利亞・珠兒齊克娃女士及其家人、盧斯會館前館長米洛斯拉‧傅達克先生及其秘書柳多米拉・加魯貝羅娃女士等。我與他們長年的交往中,了解許多斯洛伐克的文化與社會。在此謹致上深深謝意。

最後感謝海象社社長山田一志先生。山田社長是我學生時代寄宿在東京本鄉「曉秀館」時,共同生活過的老友。值此出版業艱困的時期,承蒙山田社長勉為其難接受本書之發行,我借此一角,聊表感謝其為本書出版所做之努力,並為兩人長年之友誼致意

目次

序 3
前言 6
緣起 13

第一章 國土與歷史 19
民族與國土的起源傳說
神山-塔特拉山
前史(883年~)
匈牙利王國時期(1000~)
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時期(1918~)
斯洛伐克共和國(1993~)
分裂獨立的對錯-經濟上的失策、心理上的加分

第二章 民族和語言 29
「民族」的起源
斯洛伐克語的系統
斯洛伐克語的形成
斯洛伐克語的確立
「語彙」與「歌謠」

第三章 音樂文化及愛唱歌的人們 39
歐洲古典樂及斯洛伐克音樂
愛歌唱的斯洛伐克人
集會上唱的歌
唱歌來迎賓
和波蘭的比較-愛唱歌的斯洛伐克人,不唱歌的波蘭人

第四章 民謠的主題 51
具地方性的題材-葡萄酒之歌、山賊之歌
兵役和民謠
山間谷地所傳唱的「多瑙河」
民族的歷史和厭戰歌曲
「啊牧場上綠油油」的原詩與譯詩-原味不復的日文版本
「到森林裡去吧,姑娘」的原詩及譯詩
原詩的日本解釋-非常正經,太過正經的

第五章 生活及價值觀 67
斯洛伐克是農業國?
農村樣貌改變
人們的願望-從物質上的富裕轉移到心靈上的平靜
價值觀中的心=「duša」
價值觀中的「愛」=「láska」
待人處世之最高價值=開朗「veselý」
價值的順位
感謝和體貼之間
被動的姿態-一種客氣的表現
柔軟對應狀況
第六章 夥伴關係與相互扶持 85
從近鄰關係變成夥伴關係
夥伴關係和互助-比日本人更為緊密的連帶感
夥伴的聚會
禮尚往來的習慣
走後門及行收賄賂的文化

第七章 節慶和假日的生活方式 95
節慶和假日
聖誕節的景象
從除夕到元旦
冬季的樂趣
復活節和連續春假
夏季的假日、秋季的假日
連續假期的生活方式

第八章 酒館的社會性機能 105
地區社會與酒館
斯洛伐克的酒
乾杯的傳統
在酒館的話題

第九章 話題中的政治與性 113
政治談論與政治參與
從政治到性話題
做為話題的性
開放的性談論
揶揄與嘲笑

第十章 宗教與宗派 123
國家和宗教
民眾的宗教意識
宗派別的分佈
羅馬天主教和新教
從對立到共存
東方正教的特徵-歡樂是最高的價值
希臘天主教的產生-盧辛人民族認同的支柱
希臘天主教之後的命運
各宗派的共存與互助合作

第十一章 國民和民族 139
國籍和族籍
主要的少數民族-次於匈牙利人,羅姆人最多
過去的霸者-匈牙利人
中世以來就存在的德國人
羅姆人
民族間的融合與共生

第十二章 喀爾巴仟山脈的子民 157
喀爾巴仟山脈的子民-盧辛人
盧辛人的人數和分佈
木造教會和西里爾文字
盧辛人的文化活動
獨立盧辛派的主張
盧辛=烏克蘭派的主張
「斯拉夫人」自我認同的摸索
盧辛人的心理狀態
種族歧視存在與否

第十三章 民族間的關係 175
各民族之間的親近感
對捷克人的觀感
對奧地利人的觀感
對德國人的觀感
對波蘭人的觀感
對匈牙利人的觀感
對烏克蘭人的觀感
對猶太人的觀感
對羅姆人的觀感
結語 時代的潮流和文化的延續 184
引用文獻 187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9 237
庫存 > 10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