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23號簡體館日】限時三天領券享優惠!!
聆聽貝多芬(簡體書)
滿額折

聆聽貝多芬(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28 元
定  價:NT$ 168 元
優惠價:87146
領券後再享88折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4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音樂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學更高的啟示……我毫不為我的音樂擔心,它絕不會遭受厄運。誰能參透我音樂的意義,便能超脫尋常人無以振拔的苦難。
《聆聽貝多芬(聆聽大家)》共七講,內容包括品玩風格,轉動歷史——音樂如何聽?、音樂作為解讀文化的鑰匙——聆聽貝多芬《第五交響曲》、貝多芬音樂情懷中的自然主義——聆聽《第六交響曲》(田園)、十年一劍貝多芬——聆聽貝多芬《第七交響曲》、一段真性情,告而不別——聆聽貝多芬《第八交響曲》等。
《聆聽貝多芬(聆聽大家)》由陳建功、傅光明、畢明輝編著。

名人/編輯推薦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2.16—1827.03.26),男,德國作曲家、鋼琴家、指揮家。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
由陳建功、傅光明、畢明輝編著的《聆聽貝多芬(聆聽大家)》共七講,內容包括品玩風格,轉動歷史——音樂如何聽?、音樂作為解讀文化的鑰匙——聆聽貝多芬《第五交響曲》、貝多芬音樂情懷中的自然主義——聆聽《第六交響曲》(田園)……

那一條靜靜的貝多芬小路
傅光明
“音樂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學更高的啟示……我毫不為我的音樂擔心,它絕不會遭受厄運。誰能參透我音樂的意義,便能超脫尋常人無以振拔的苦難。”
——貝多芬
“貝多芬這個名字里蘊藏著多豐富的含義啊!光是這幾個字的聲音就好像足以永垂不朽了。我覺得好像再也沒有其他的字配做貝多芬的名字。”
這句話是舒曼說的,也是我心底的話。面對貝多芬,真的不知該說什么和怎么說,自以為筆還不算太拙,可此時已沒有了所謂的才思,似乎只能說,是的,貝多芬只能是這個人,也只有這個人配叫貝多芬。
威爾第說:“我把貝多芬的位置擺在最偉大、最著名的作曲家之上。依我看,《歡樂頌》是我們藝術的頂峰……無論是莫扎特的卓越的結構,還是韋伯的強有力的、驚人的創造性,或是梅耶貝爾的異乎尋常的戲劇天才,在我看來,都不能爭奪這位巨人和音樂的普羅米修斯的桂冠。貝多芬無與倫比。”是的,我也會這樣想。
羅曼·羅蘭說:“哦,貝多芬!別人在我面前稱頌過你藝術家個性的偉大,可是你比所有音樂家中的佼佼者更勝一籌,你是全部現代藝術中英雄性格的體現,你是受苦受難的人們和奮斗著的人們最好的、最偉大的朋友。……你將你的勇氣,將你關于斗爭就是幸福的信念,將你近乎上帝的知覺交給了我們。”是的,你是我最好的、最偉大的朋友。你拯救過我的靈魂,使我百折不回繼續要做事業奮斗的英雄。
肖斯塔科維奇說:“貝多芬的音樂具有不尋常的推動力。它充滿了改造世界的熱情。作品中的英雄被召喚起來去體驗社會生活中的進步思想。行動、斗爭、克服矛盾是作品的主要內容,教育人類具有英雄的氣質是主要的傾向。”是的,他的音樂能使孤獨的生命充滿神奇的力量,只要有他的音樂,我就不是真正孤獨的。
我時常在想一個幼稚的問題,這個人何以能成為貝多芬?
盧那察爾斯基1927年2月27日在貝多芬逝世一百周年的紀念會上正話反說,他說貝多芬的誕生和生活的條件,是一個音樂家所能設想的最幸運的條件。
這不是笑談嗎?
熟悉貝多芬的人都知道,“他生于貧苦之家,父親是一個酒鬼和惡棍。他自己曾是各種宮廷顯貴的音樂侍從。他們不能容忍他,對他的天才輕蔑地報以虛情假意。一般來說,當時的顯責把為他們提供消遣娛樂的演員、詩人和音樂家看做特殊的侍從丑角。貝多芬晚年雙耳失聰。對一個音樂家來說,這尤其是一件可怕的事。他在愛情上從未走過運,他對女子浪漫的熱烈眷戀,總是受到阻礙;他瘋狂地喜愛自己的侄兒,侄兒卻是一個渺小的人,幾乎是一個惡棍,他對貝多芬的全部關懷,非但不知報答,反而給他帶來失望和痛苦的煩惱。貝多芬的生活籠罩著黑暗。他的生活中很少有美好的時刻”。
既如此,貝多芬的“最幸運”何在呢?
盧那察爾斯基的這一結論是在從社會學的角度對以上這些條件進行分析之後作出的,他說:“某些不幸對他是有利的——不是對常人,而是對創造者;不是對在世界上生活過後來又死去的貝多芬,而是對永生的貝多芬。”
也正因為此,似乎可以說,在這樣的生活條件下所經歷的命運決定了貝多芬音樂的本質。亦恰如盧氏所說:“貝多芬不是那種透過玫瑰色的眼鏡看待命運、社會和個人生活的人。他懂得現實生活的全部嚴酷性。人生的道路荊棘叢生。我們是在波濤洶涌的大海航行,隨時可能觸到暗礁。在我們的上空。不是明朗、嫵媚的藍天,而是被閃電劃破的塊塊烏云。這種認為世界、命運和我們生活于其中的環境充滿著劇烈的、混亂的反抗力量的觀點,是貝多芬所特有的。他不美化人生。他有時甚至近似絕望地大膽聲明,生活在人世是可怕的,世上充斥了不公道。但他并沒有屈服。當命運舉起無情的拳頭敲他的門時,他并不畏懼。他說,命運艱難,將要忍受無數傷痛。但是,他從不在斗爭中退縮。他深知斗爭困難,許多優秀人物常遭厄運,但他仍無比堅定地深信勝利的必然性。堅信勝利,憧憬通過斗爭摧毀不協調、不和諧、不完善的一切——這就是貝多芬內心恪守不渝的信條。他相信這一點,也體現這一點。在他最艱難的時候,總是這一信念拯救了他。”
我愛貝多芬的音樂,除了其音樂本身,最心儀的就是他的這樣一種精神本質——“不,我絕不能忍受痛苦!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絕不能讓命運使我屈服。”青年恩格斯一次在聽了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之後,給妹妹寫信說:“這一交響曲和《英雄交響曲》是我最喜愛的作品……真是了不起的音樂!假如你沒聽過這部壯麗的作品,那可以等于說你一生沒聽過什么好音樂。”
在我人生的奮斗路上。貝多芬的“命運”之聲早已熔鑄進我的精神血液里。每遇痛苦,都會有“扼住命運的咽喉”的音符從心底升騰,也許開始還是微弱的,但最後都是強有力的震撼,我知道這時的我已經再一次走出了陰霾。我愛貝多芬,還因為他并不是一個高高在上遙不可及的英雄,他是一個普通平凡而卓越的英雄。“卓越的人的一大優點是:在不利與艱難的遭遇中百折不撓。”說起來容易,即便貝多芬本人,英雄至此,一生中也多次發生過動搖。1802年,他曾在失去聽覺的絕望之際企圖自殺,甚至留下了那著名的《海利根鎮遺書》。但他終歸像自己講的那樣,“我們這些精神上無限而生命有限的人,就是為了痛苦和歡樂而生的。幾乎可以這樣說:最優秀的人物通過痛苦才得到歡樂”。席勒對英雄的理解是,“英雄們也和一般人一樣,會表現出痛苦來;英雄們之所以為英雄,在于他們對痛苦感覺最強烈、最深刻,但不至于被痛苦所壓倒”。
貝多芬崇尚自由,他“愛自由甚于一切”,他在給友人的信里驕傲地說:“我雖不是男爵,但我是一個自由人。”
貝多芬強烈要求并渴望平等。在他那個時代,他清醒地意識到,“那些所謂闊綽的紳士們,是并不把一個與他們差不多地位的藝術家放在眼里的”。也因此,他對貴族常懷著輕蔑,他說“世界上沒有什么事物比大人物更渺小了”。他在寫給一個女友的信中說:“我寧愿到你和你的家屬這里來,而不愿到許多富有者那里去;富有者暴露著他內心的貧乏。”
1806年,貝多芬的貴族保護人李赫諾夫斯基公爵在一次晚會上以主子的姿態粗暴地命令貝多芬為他的客人們演奏,感到自尊和人格受到屈辱的貝多芬拒絕從命。他憤怒離開後,給公爵寫了封信,留下了那句風骨傲然的豪言——“公爵!你是什么,這是由于偶然的出身所造成;而我,卻是由于我自己。公爵有過,并且將會有幾千個,而貝多芬只有一個。”
貝多芬擁有一顆博愛之心,他說:“從孩童的時代以至長大成人,我最大的快樂和幸福,是扶助他人。”
貝多芬是一個勤奮的天才。“為何我寫作?——我心中所蘊蓄的必得流露出來,所以我才寫作。……我的箴言始終是:無日不動筆。如果我有時讓藝術之神瞌睡,也只為要使它醒後更興奮。”“只有神的藝術才會給我們力量,使我們將生命的最寶貴部分貢獻出來。從童年起我最大的幸福和快樂就是能為別人工作。”我曾許多年把一尊半身的貝多芬石膏像擺放在寫字臺上,總想讓它不時激勵自己在人生、事業上的奮斗。在事業上,我自認還算是一個勤奮的人,這或許跟貝多芬不無關系。
他的音樂、他的思想從何而來?
“它們是自己來的,間接來的,也是直接來的。在寬廣的大自然里,在森林里,在散步的時候,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在一清早,我受到某些氣氛的激發,用雙手抓住了它們。而這些氣氛在詩人那里轉化成語言,在我這里轉化成聲音。這些聲音在嗚響著、喧嘩著、咆哮著,直到最後我把它寫成音符。”
貝多芬對他的朋友說:“我必須在完美的大自然中恢復我的精神,澄清我的腦筋。你今天有沒有什么計劃,你想不想同我一起去訪問我那些不可移易的朋友——蔥郁的灌木、高聳的大樹、青翠的樹籬、涼亭,以及潺潺的流水……還有葡萄樹,它們在自己的山上向孕育它們的太陽獻出果子,使它們可以成熟。你愿意嗎,我的朋友?在那自然界里,沒有嫉妒,沒有競爭,也沒有不誠實。來吧——來吧!那么明媚的清晨!”
J.施密特的油畫《貝多芬在林中散步後進行創作構思》會告訴你他其實是一個那么親近自然的人。
在一個綠茸茸的小丘,貝多芬背依著大樹悠閑地坐了下來。據他的朋友回憶,在大自然造物的環繞中,他常常一坐就是幾個小時。“感官飽嘗著大自然所孕育和繁殖的兒女們的景色。在這里,莊嚴的太陽不受人手所造的污穢的屋頂所遮蔽,青天是我至高無上的屋頂。晚間當我驚奇地靜觀太空,見那輝煌的眾星在它們的軌道上不斷運轉,這時候我的心靈上升,越過星座千萬里,直上升到萬古的泉源,從那里天地萬物涌流出來,從那里新的宇宙萬象將要永遠涌流。”“一旦漫游于灌木叢中,在森林里,在樹下,在野草和巖石間,是多么快樂啊!沒有人能像我這樣熱愛鄉間。人類祈求共鳴,那么,就讓森林、樹木與巖石給他共鳴吧!”
我想到了維也納那條靜靜的貝多芬小路。
貝多芬是1792年從波恩來到維也納,在此生活了三十五年,直到1827年去世,他幾乎所有的重要作品都在這里完成。他在維也納多次搬家,他的墓地也在維也納。貝多芬在維也納留下了豐富的供後人瞻仰膜拜的生活遺跡,其中有一條貝多芬常常散步的小路,位于維也納郊外的海利根鎮,1802年他就是在這里寫下了《海利根鎮遺書》,當時他幾乎自殺。1808年他再次在這里賃屋隱居,他的《第六交響曲》也是在這里產生靈感構思創作完成。那時他正處在創作高峰期,同時構思著幾部大作品。
據《貝多芬傳》的作者辛德勒記載,他曾陪伴貝多芬在海利根鎮一條山谷旁的小溪邊漫步,途中,貝多芬踏上一片草地,背靠著一棵樹說:“我就是在這兒創作了《小溪邊》,黃鸝、鵪鶉、夜鶯和杜鵑,都嗚叫著,我把它寫進樂曲里了。”
貝多芬有個習慣,散步時隨身帶著筆記本和鉛筆,隨時記下靈感的樂思,像這樣的筆記樂譜竟有兩千五百頁之多。
如果把海利根鎮比喻為“田園”之所,那在其不遠處的另一座貝多芬故居堪稱“英雄屋”,因為他是在這里創作完成的《英雄交響曲》。1827年3月26日,“他在大風雨中,在大風雪中,在一聲響雷中,咽下了最後一口氣;一只陌生的手替他合上了眼睛。”(羅曼·羅蘭《貝多芬傳》)他被安葬在維也納北郊的魏林格墓地。第二年,貝多芬的好友舒伯特去世,人們也把他安葬在此。1888年,兩位音樂大師的棺木又被一起移到了中央陵園。
我早早便在夢中渴望著去維也納做一次音樂朝聖之旅。去拜謁維也納音樂廳對面貝多芬廣場上建于1880年的貝多芬紀念碑,上邊有一尊貝多芬坐像,周圍是九個小天使,用以象征著他所創作的九部交響樂,想在充滿城郊風情的那條貝多芬小路上,感受他當年創作的氛圍。聽說小路旁邊豎著一塊綠色的牌子,上面寫了一段貝多芬1815年的日記:“恍惚大地上的每一棵綠樹都在向我述說。神聖啊,神聖!森林里的一切都讓人心曠神怡。誰能把這一切用語言來表述?森林里的甜蜜和靜謐……”
貝多芬的舊居有多處,貝多芬小路也有好幾條,它們靜靜地聆聽貝多芬與自然的對話。從1815年秋天起,貝多芬的耳朵完全聾了,他和人們的交流只有紙上往還。可他的心與自然永愛,這是多么的神奇啊!否則,人類將因此失去那么偉大的音樂。 貝多芬說:“我從沒想過為爭名逐利而創作。藏在我心里的東西我必須把它一吐為快,所以我才作曲。”從事文學寫作和學術研究,不該如此嗎?
英國著名音樂家路易·肯特納在談到貝多芬的三十二首鋼琴奏嗚曲時,說過這樣一段話:“他的藝術氣質在他的鋼琴奏鳴曲中得到升華。在其中。內容和形式達到無瑕的和諧,它們是偉大藝術的印證。莫扎特的完美是另一方面的,他也許比貝多芬更全面些,但在人性方面,似乎只局限于一定的時代,而貝多芬的人性則是與世長存的、永生的。”羅曼·羅蘭說:“貝多芬的音樂……喚醒和激發人類心靈中一切優美的情操……是使人類精神崇高聖潔的源泉。”
此時,我忽然覺得,那條靜靜的貝多芬小路對他的音樂人生,對我的文學人生,對人類的精神生活,都是意味深長的。有那樣一條小路,至少意味著我們可能還有思想、還在思想,意味著我們或還可以遠離靈魂的污穢,意味著我們還能感受和領略自然,意味著我們可能還有藝術的創造。我是那么希望我們每個人都能有一條僅僅屬于自己的充滿大自然芬芳的小路,有一條靜靜的充滿了音樂的精神思想的貝多芬小路。
此書為畢明輝博士在文學館所作“聆聽貝多芬”系列演講的結集。明輝兄正值盛年,有激情,有思想,富于學術才華,又勤奮,體格強健,這在年輕學者中實不多見。我衷心祝愿他有一個美好的事業未來。他愛生活,愛音樂,跟他交往從一開始就是愉悅的。他在文學館的講座場場爆滿,許多聽眾都能從他身上強烈感受到一股濃濃的親和力。時間過得真快,我在文學館策劃、主持講座,也已經有了從2001~2010年“十年辛苦不尋常”的經歷,在這有痛苦更有歡樂的歲月里,明輝兄的演講給我留下了深刻難忘的印象。由此,我發現,我依然是那么癡情地愛著貝多芬,愛著他的音樂,還為自己尋覓到了那條靜靜的貝多芬小路。如果我還能活得長久,後半生的文學寫作和學術研究或許從這條小路開始。
感謝明輝兄。這部演講集也紀念著我們的友誼。
2011年3月29日于中國現代文學館

目次

第一講 品玩風格 轉動歷史——音樂如何聽?
第二講 音樂作為解讀文化的鑰匙——聆聽貝多芬《第五交響曲》
第三講 貝多芬音樂情懷中的自然主義——聆聽《第六交響曲》(田園)
第四講 十年一劍貝多芬——聆聽貝多芬《第七交響曲》
第五講 一段真性情 告而不別——聆聽貝多芬《第八交響曲》
第六講 自幻想到理想 由苦痛升歡樂——聆聽貝多芬《第九交響曲》(合唱)
第七講 世事變遷 時勢滄桑——聆聽貝多芬《第三交響曲》(英雄)
後記

書摘/試閱

傅光明:朋友們,大家好,歡迎在文學館聽講座。今天我為大家請來的主講人是來自北京大學藝術學院的青年學者畢明輝博士。大家歡迎。
把他的學歷從高往低倒著數一下,我們就可以對他簡單的生命成長和學術經歷有一個了解。他是復旦大學中文系文藝學博士後,中央音樂學院西方音樂歷史博士、音樂人類學碩士、鋼琴演奏與教學學士。他出身軍旅家庭,卻自幼熱愛音樂。甭看他年輕,已經有了好幾個“第一”:他的碩士畢業論文《泰戈爾歌曲研究》是我國第一篇系統研究印度文學家、音樂家泰戈爾歌曲創作的專文;博士論文《20世紀西方音樂中的“中國因素”》是全球第一部相關課題的專著;2005年,進入復旦大學中文系作博士後研究,成為我國第一位跨入綜合重點大學從事音樂與文學、文藝學交叉研究的音樂博士;他的博士後研究報告《約翰·凱奇音樂美學思想研究》是全球第一部系統探討約翰·凱奇音樂思想的學術專著。而此時此刻,他將在這里又多了一個“第一”,他將是第一個在中國現代文學館舉辦系列音樂講座的學者。由于特殊的成長經歷和學術背景,他在教學、科研并重的同時,還曾主持參與大量音樂會演出活動,推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音樂為人服務、以樂育人”的教學理念。今天在這里,他也是來實踐自己的理念的。下面有請明輝博士彈奏出這個系列的第一樂章:《音樂如何聽?》,大家歡迎!
畢明輝:各位前輩、各位同輩,還有我的一些小朋友們,今天很高興在這里能夠得到這樣一個機會,與大家一起分享關于音樂的體驗與心得。
在接到學兄光明先生的邀請後,我便一直在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如何能夠在有限的時間內,最高效而且最有方向性地將西方文化與西方音樂的關系陳述得深入淺出、不乏趣味,既符合現代文學館講座的學術標準,又能夠為公眾提供有效幫助。基于這一思考,我的腦海中浮現出自己在教學和科研中,最常遇到也是被學生和朋友們最常問到的問題:音樂如何聽?考慮到這實在是一個非常現實也非常有意義的話題,今天,便想借此機會,在這樣一個特殊的場合,和大家交流關于如何聆聽音樂,如何發現一個聲音天地的體會。
各位過去很長時間里,都已和這個世界上各種各樣的聲音打過交道。聲音有自然的聲音,有人工的聲音。像我們在鋼琴上所聽到的聲音都是我們人類創造出來的。這些聲音和我們人有怎樣的關系?如何使用我們的聽覺感受器,也就是耳朵和腦系統,來接受這些人類的藝術創造?我們在使用聽覺感受器的過程中,如何獲得某種標準,衡量我們的聽覺工作,同時逐漸成為打開一條聲音世界大門的通途?
例如,聲音藝術品中不乏對“花”這一意象的描述,就像在許多美術作品中常見的以“花”為主題的畫作一樣,中國人和外國人都在以“花”作為藝術創作靈感的來源。意大利巴洛克音樂時期有一位作曲家亞歷山德羅·斯卡拉蒂(A.Scaralti,1660~1725年)(圖1—1)曾經寫過一首藝術歌曲,名為《紫羅蘭》(Le Violette)。奧地利維也納古典樂派的代表人物莫扎特(A.w.Mozart,1756~1791年)(圖l一2)也曾寫過一首同樣名為《紫羅蘭》的藝術歌曲。面對類似情況,我們是不是見到標題,就可以說已經把握了音樂了呢?換句話說,標題令人產生的聯想就是音樂本身呢?剛才大家聽到的聲音,包括兩重關系,一個是鋼琴的伴奏,一個是人聲的歌唱,兩首歌曲唱的都是“紫羅蘭”,歌詞的內容基本一致,卻由于音樂而全然不同,這種變化不是文字造成的,這其中關于音樂的奧妙是怎么回事?歐洲音樂在歷史發展中,一直在積累一種叫做“繪詞法”的音樂技術,簡單來說,就是以音樂來刻畫歌詞。但這種刻畫使用的又是什么材料,是如何完成的?問題復雜,卻也很有趣。
還是借“花”的意象,我們將視野投注到中國。如果時光可以倒流,我們在20世紀30年代的上海國立音樂專科學校——上海音樂學院的前身,會遇到一位溫文爾雅的儒士,作曲家黃自(1904~1938年)(圖1—3)。黃先生1929年自耶魯大學結束學業回到上海,接受老上音校長肖友梅先生(1884~1940年)之聘,出任教務長和作曲教授,曾培養出以赫赫有名的四大門生賀綠汀、江定仙、陳田鶴和劉雪庵為代表的一批音樂人才。江先生和陳先生的名字大家可能不很熟悉,但《游擊隊歌》、《四季歌》等膾炙人口的佳作作者賀綠汀先生,大家不會陌生,而劉雪庵創作的《長城謠》以及《何日君再來》大家也不會陌生。黃自先生曾創作過一首西方音樂風格的藝術歌曲《玫瑰三愿》,但歌詞所表達的卻完全是中國人的情懷。歌詞借花喻人,說出三個心愿:我愿那妒我的無情風雨莫吹打;我愿那愛我的多情友客莫攀摘;我愿那紅顏常好不凋謝,好叫我留住芳華。這里所唱的,不再是花的心聲,而是少女的心事;不再是花的意象,而是人的意境。這里無所謂中西,有所謂的只是人性。然而,呼應前面的《紫羅蘭》,同樣的一連串問題還是存在,我們聽的是音樂,那么,音樂應該如何聽?想要解決這些問題,我們必須接觸“風格”(Style)。
所有音樂,都有自己的風格,把握風格,才能把握音樂。打個比方說,我們經常去理發,理發師也叫發型師(Stylist),就是以頭發為材料的造型者。音樂如果是頭發,作曲家就是發型師,當我們來聽音樂的時候,我們的聽覺感受器,就是品賞一種發型,直擊一種風格,解讀一種美感。我們每天都在感受這個世界,每天都有很多新東西不斷地出現在自己生活中,我們的感受器是否仍然敏銳?我們的感受器是否真的在為自己獲得些創造力和激情而在發現世界?這些借花談樂的問題,都指向音樂如何聽,都必須從音樂風格出發。“風格”是我們首先要面對的,它是今天講座的第一個環節“打開聽覺品玩風格”的核心。P3-5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146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