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23號簡體館日】限時三天領券享優惠!!
環渤海西岸市群資源環境與經濟發展研究(簡體書)
滿額折

環渤海西岸市群資源環境與經濟發展研究(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38 元
定  價:NT$ 228 元
優惠價:87198
領券後再享88折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5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商品簡介

在環渤海西岸城市群中,河北省六城市雖然地處沿海,與北京市及天津市毗鄰,但在過去的二十多年中,河北省在經濟增長、就業增長、經濟多樣性、生產力提高及社會發展方面明顯滯后于其他沿海省份。河北省第七次黨代會明確提出以打造沿海經濟隆起帶,構筑區域發展的新格局為戰略重點。到2020年,要把河北省建設成為基本實現工業化、經濟總量和人均水平位于全國前列,市場化和國際化程度居于全國先進水平的沿海經濟社會發展強省。河北省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確立了加強區域間的經濟合作,積極融入京津冀都市圈,形成優勢互補、相互促進的良性發展機制。在環渤海經濟社會發展的新階段,如何破解資源環境約束充分發揮環渤海地區已經形成的五大優勢打造全國經濟發展的第三大“引擎”,通過城市群間的優勢互補輻射帶動區域發展,通過城市分工協作彰顯區域活力與實力是本研究的目的。
本研究范疇界定在環渤海西岸河北省六城市以及北京、天津兩城市,即以廊坊、保定、滄州、唐山、秦皇島、石家莊、北京、天津的資源、環境、經濟為研究對象。
第一章在對環渤海西岸城市群進行分區的基礎上,按照3個一級經濟區,即秦唐經濟區、石保滄經濟區、京津廊經濟區;8個二級經濟區,即唐山區、秦皇島區、石家莊區、保定區、滄州區、廊坊區、北京市、天津市詳細論述了環渤海西岸城市群經濟發展狀況,包括區位優勢、產業優勢、存在的問題。得出了環渤海西岸城市群雖然總體經濟及社會發展水平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但內部發展是不均衡的,河北六城市的落后已經成為環渤海西岸城市群經濟社會增長的瓶頸。而在環境、資源方面雖然河北六城市占有相對優勢,就耕地資源而言,人均占有耕地較長三角和珠三角高,環渤海西岸城市群內部耕地一梯隊分布在滄州與保定,第二梯隊是石家莊、天津、廊坊和唐山,第三梯隊是北京和秦皇島。礦產資源與我國其他重要成礦區帶相比,該區礦產資源的品種較全,總量較豐,但人均量少,大宗礦產儲量相對不足,稀有和稀土礦產資源較豐富。落后的現狀與發展的不協調造成了資源的浪費,抑制了其優勢的發揮,也阻礙了環渤海西岸城市群經濟區的整體發展。
第二章以環渤海地區已經形成的臨海沿邊的地理區位優勢、發達便捷的海陸空交通優勢、雄厚的工業基礎和科技教育優勢、豐富的自然資源優勢、密集的骨干城市群5大優勢分析為基礎,通過對環渤海西岸城市群區位優勢研究得出了城市群已基本形成了具有較強競爭力、多層次的市場體系。京津發展所需要的資源、能源,尤其是生活物資、環境保證,在很大程度上依托于河北周邊城市。京津的經濟、科技文化等優勢,也是河北六城市的發展所不可缺少的極為重要的外部條件;通過區位商分析得出環渤海西岸城市群在電子及通信設備製造、醫藥製造和石油加工及煉焦業、天然氣開采業等領域,在環渤海區域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具有產業優勢。城市群資源優勢體現在煤炭、鐵礦資源充足、油氣資源充足、海洋、海鹽資源取之不盡、地下熱水資源豐富;環渤海西岸城市群各有分工,石家莊、唐山兩城市是河北省“一線兩廂”戰略中“一線”的兩個龍頭城市,石家莊市要發揮“領跑”作用,完善提升城市功能,建設“首善之區”,唐山市要努力躋身于沿海港口先進城市行列,成為綜合實力強、生態環境好的現代化特大城市。而滄州、廊坊、秦皇島是沿海經濟隆起帶,要進一步發展和完善秦皇島港,京津塘,曹妃甸港,黃驊港四大港區功能,充分利用沿海地區工業用地充裕的有利條件,加速生產要素聚集,依托曹妃甸示範園區、南堡化工園區、滄州化工園區等,建設“大港口、大鋼鐵,大化工,大電能”,打造一批國際級、現代化臨港重化工基地。北京、天津將確定為環渤海城市群的龍頭地位,京津冀一體化發展,優勢互補。
通過研究得出城市群存在五大問題:一是由于行政區劃分導致區域間相互獨立;二是國有經濟比重仍然偏高,所有制特徵相似度較大,私營和民營經濟的成長較“長三角”、“珠三角”弱得多;三是產業“大而全”,自成體系,產業鏈不能在區域內有效銜接,難以形成分工細膩、豐富多彩、厚重的產業鏈,京津兩大城市各種產業發展快,產業定位高,但河北六城市卻相對較低,區域內產業鏈殘缺造成產業的傳遞落差大,甚至形成了產業“懸崖”;四是能源的綜合利用率不高,能源浪費嚴重和綜合交通運輸網絡效率不高;五是城市體系布局中中心城市作用不突出、河北地區的城市化比例偏低、缺乏區域內城市間統一協調機制。
就資源利用與開發而言,城市群土地資源共性問題是土地粗放利用,耕地資源減少速度較快,建設用地增長速度較快,土地后備資源普遍不足;礦產資源共性問題是綜合利用水平低,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方式粗放與后備資源嚴重不足並存,礦產開發中的環境問題加劇,礦區地質災害嚴重,地質勘查和礦山建設投入不足;水資源中地表水嚴重不足且污染嚴重,華北平原深層地下水的質量較淺層地下水水質好,環渤海水資源利用效率總體上處于較高水平,但與發達國家和國內先進地區相比,水資源利用效率又存在較大差距;從能源總體利用來看,尤其是與發達省份相比,萬元產值綜合能耗依然偏高;就災害與防治而言,災害類型增加,防治水平逐步提高。
第三章運用可持續發展理論、資源經濟理論、數學模型和計算機技術等現代研究方法和手段,分析、評價了城市群資源對經濟發展的承載能力。
就土地承載力而言本研究得出以下結論:環渤海西岸的土地承載能力在時間上是有差異的。城市群土地時間承載力表現為每個經濟區的土地承載能力總體上都隨著時間而不斷上升,其中京津廊經濟區的土地綜合承載能力在近八年時間上升的尤為顯著,北京上升的幅度尤其大。
環渤海西岸的土地承載能力在空間上是有差異的。不同城市、不同時期的土地承載指數是不相同的,秦唐經濟區兩大城市的土地綜合承載指數曲線變化趨勢大致相同,石保滄經濟區的三個城市的土地承載指數八年間波動較大,而京津廊經濟區的土地承載能力呈現平穩的發展,沒有較大的變化。
環渤海西岸不同地區的土地承載力狀況是不同的,具有不均衡性,時間和空間上土地承載指數都表現為上升趨勢,這說明各經濟區及各主要城市的土地承載力遠沒有達到其應具有的水平。在今后的發展中應注重因地制宜、提高土地承載能力,實現環渤海西岸城市區域經濟一體化和可持續發展。
環渤海西岸水資源承載力可定義為“在一定的水資源開發利用階段,滿足生態需水的可利用水量能夠維系該地區人口、資源與環境有限發展目標的最大的社會一經濟規模”。因此,水資源承載力是一個度量區域社會經濟發展受水資源制約的閾值,它通常用滿足生態需水的可利用水量與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有限目標需求水量的供需平衡退化到臨界狀態所對應的單位水資源量的人口規模和經濟發展規模等指標表達。影響水資源承載能力的因素包括自然、技術、經濟和社會等方面。自然因素雖然較多,影響的程度也較大,但一般都是客觀存在的,不容易改變,而且主要影響水資源總量。而技術、經濟和社會等方面的因素都與人類活動有關,直接影響流域內的用水量和排污量,而且彼此相互關聯的。
課題組將水資源承載力調控目標設定為經濟高效、生態環境優美和整體協調三類。用水資源人口承載力、水資源GDP承載能力、資源工業承載能力、水資源農業承載能力四個方面展示環渤海西岸水資源承載能力。結果表明環渤海西岸城市群水資源人口承載力是逐年增加的,其中按最大可利用水量計算的環渤海西岸水資源人口承載力2030年比2005年增加到2.03倍,考慮供水系數的環渤海西岸水資源人口承載力增加到4.58倍;水資源GDP承載能力也是逐年增加的,其中按最大可利用水量計算的水資源GDP承載能力2030年比2005年增加到5.6倍,考慮供水系數的水資源GDP承載能力增加到12.16倍;按最大可利用水量計算的水資源工業承載能力2030年比2005年增加到6.94倍,考慮供水系數計算的水資源工業承載能力增加到7.86倍;而考慮供水系數計算的水資源農業承載能力2030年比2005年增加到5.76倍。 但礦產資源對經濟的支撐能力明顯不足。
第四章用發展速度模型和分塊預測方法,預測了環渤海西岸城市群未來20年的經濟發展總量和資源供給總量。結果表明環渤海西岸8城市2020年GDP將達到77440.9億元,工業增加值將達到22976.4億元,農林牧漁產值將達到10746.7億元。資源供給中,環渤海西岸8城市2020年農田有效灌溉面積將達28520.1千公頃。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增加等量人均GDP消耗的耕地是逐漸減少的,耕地面積減少的趨勢有所緩解。
環渤海西岸城市群用水總量在2020年是189.03億立方米,到2030年有所減少;北京、天津兩城市總用水量是遞增趨勢,這和我國全面實現小康目標是一致的。其中,2020年生態環境需水量將達到12.88億立方米,工業用水量將達到39.62億立方米,工業增長與工業需水量是呈正相關關係,工業需水量是隨著工業增加值的增長而增加的。農田灌溉需水總量90.49億立方米。
第五章運用相關分析方法從環渤海西岸城市群20年來糧食總產、糧食單產及其耕地面積變化分析可以看出,耕地的流失是導致糧食總產減少的因素,而糧食單產增加是糧食增產的因素,耕地面積減少是糧食總產下降趨勢的主導制約因素。
運用復合方法得出環渤海西岸城市群礦產資源壓力還是較大,運用匹配壓力指數計算水資源和礦產資源之間的匹配程度,結果表明一方面河北省雖然礦產資源較豐富,但水資源短缺,并且從產業結構上看,河北省是能源、資源消耗大省。另一方面,河北省定期向北京、天津供水,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河北省的資源能力。
通過水資源壓力分析表明環渤海西岸城市群水資源人口承載力和人口預測數有差距,有的城市差距還很大。這就說明按現有水資源狀況不足以支撐該區域人口發展。按最大可利用水資源量計算的人口承載力雖然比考慮供水系數計算的水資源人口承載力更能夠支撐當地人口發展,但這是在充分開發利用水資源的基礎上實現的,這本身不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況且技術要求也達不到,只能停留在理論上。從2010年南水北調和引黃、引灤來水后,環渤海西岸水資源人口承載力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并且是逐年提高的。水資源人口承載與人口總量之間的差距是縮小的趨勢,壓力逐漸減輕。通過計算對比,環渤海西岸各城市水資源GDP承載力與當地的GDP預測值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距,顯示了經濟發展對水資源的壓力。唐山,石家莊,滄州幾城市缺水最多,水資源GDP承載力與當地GDP預測值差距最大,尤其是唐山市只有2030年才能分配很少的南水北調水量,而唐山市又是水資源耗費大市,所以水資源矛盾更加突出。滄州市的差距也很大,是由于自己缺水,雖經引黃水和南水北調分配水量緩解了一定的矛盾,但缺水依然是很嚴重,必須考慮其他辦法。從時間上看,2010年時,各城市水資源承載力矛盾都相對較小,再充分利用海水淡化,污水回用等水量,支撐“十一五”規劃制定的發展目標勉強可以。但2020年以后差距加大,對我們實現小康目標壓力很大,特別是2030年以后,還須加大南水北調分配量,還需大幅度降低水資源消耗,還需開發新水源,否則,難以支撐區域經濟發展。環渤海西岸城市群水資源農業承載力與農田灌溉面積之間的壓力呈下降趨勢,而且下降幅度很大,這充分說明節水灌溉技術的推廣帶來的可觀效應。從時間上看,2005年時各城市壓力都較大,但到2010年,壓力就明顯減輕。原因是由于南水北調工程一期工程開通,給各城市輸送了數量不等的水量,最先解決本地農田灌溉問題。隨著南水北調工程二期開通,環渤海西岸城市群的農田灌溉與水資源農業承載間的壓力會進一步減輕。
第六章運用區位商分析得出環渤海西岸城市群經濟結構集中度較高,環渤海西岸城市群各城市之問有一定的產業結構梯度,有著廣闊的合作空間。
從三次產業增加值來看,2006年環渤海西岸城市群一、二、三產業各自比重為6.2:44.4:49.4,相對于全國11.8:48.7:39.5的產業結構,第三產業比重較高。從產業結構的變動趨勢分析,除第一產業呈持續下降趨勢外,第三產業雖有上升跡象但勁頭不足,仍有徘徊的趨勢;第二產業呈現出上升的趨勢。其中,北京第三產業呈現出逐漸上升的趨勢,第二產業呈現出明顯下降趨勢;天津第一產業呈現明顯的下降趨勢,第二產業則呈現出持續上升趨勢,第三產業所占比重有所下降;河北六城市產業結構已由建國初期的“一三二”格局和改革開放后的“二一三”格局,演變為當前的“二三一,,格局,經濟結構日趨合理,產業結構不斷優化。但也出現了產業結構不盡合理,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企業工藝裝備水平落后、投資結構不夠合理的產業問題。
根據錢納里工業轉換模型標準和配第一克拉克定律中的就業結構指標得出,環渤海西岸城市群河北六城市處于工業化中級階段,而京津兩市則處于發達經濟的初級階段。河北六城市依托較為豐富的自然資源和政府投資,形成了以資源型產業為核心的內循環經濟發展模式。這一產業發展模式的主要特點是:以資源型產業為支柱的產業結構、以資源型產業為主導的經濟增長、以資源型產業為主體的資金投入、以資源型產業為支撐的收入來源、以資源型產業為主干的產品物流。
河北六城市開放度不高的根本原因是在傳統內循環的發展模式下缺乏對外和對內開放的沖動,形成了“發展經濟——增加投入——向傳統優勢產業集中”的內循環經濟。由于經濟增長、財政收入增長是各級政府的兩個具有剛性特徵的“硬約束”,因此就產生了凡事都向“傳統產業比較優勢”靠攏的心理暗示。一提發展經濟,就要求各渠道增加投資,而新增投入又大多向所謂的“優勢產業”傾斜,為了發展這些資源型優勢產業,又來制定一系列排斥非資源產業的優惠政策,結果使資源型產業的優勢進一步積累,經濟發展的軟硬環境進一步與資源型產業配套,政府宏觀管理方式和行為方式、甚至人民群眾的行為偏好,都在這種心理暗示下獲得了一種“歸屬感、安全感和滿足感”,進而使經濟越來越陷入內循環的陷阱而不能自拔。
本研究認為環渤海西岸城市群中河北六城市承接京津產業轉移的路徑為:唐、秦、滄三市接受環渤海經濟帶、大北京城市圈的直接輻射。發展重點為:唐山市應將豐南建成新型工業區,并加快唐山港建設,大規模地開發建設臨海工業基地、l臨港倉儲、物流基地;滄州市應盡快啟動臨海化學工業區,并將黃驊發展為新型港口城市;秦皇島市應大力發展旅遊、物流、海洋資源和文化體育產業,將北戴河建成北京的“夏都”和高度開放的國際型沿海遊樂、療養、海濱旅遊勝地;廊坊、保定兩市作為京津的“護城河”,應充分發揮與京津“零距離”的優勢,構筑與京津產業銜接的“緩坡”,積極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帶,實行市場牽動戰略,積極發展大流通產業,最終形成與高新技術產業相映襯的高效輕工產業群;省會石家莊產業帶應積極發揮交通樞紐的區位優勢,打造華北商貿物流中心,以醫藥、紡織產業為龍頭,積極培育現代製造業。
河北六城市實現與京津產業協作的具體措施為:積極培育新的外循環的產業和產業集群,實施投資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實施區域聯動策略,培育京津周圍次區域增長極。環渤海西岸城市群產業協調發展的方向為:產業結構一體化是環渤海西岸城市群產業協調發展的核心內容,實現區域內要素流動暢通是區域經濟一體化的保證,加強能源和基礎設施的規劃和建設是產、世結構一體化的基礎。

作者簡介

郝東恆,男,1954年9月出生在北京市。畢業于武漢地質學院金屬與非金屬礦產地質專業。現任石家莊經濟學院黨委書記,教授,人口、資源環境經濟學專業碩士生導師。校學術委員會主任,河北省軟科學研究會副理事長,河北省地質學會副理事長,河北省礦業協會副會長,河北省可持續發展研究會副會長。河北省學位委員會委員。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哲學學部委員,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 近年來主持國家級、省部級等科研項目20多項,主要研究資源、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問題,出版學術專著多部。教學、科研成果多次獲省部級獎勵。

目次

第一章 環渤海西岸城市群資源特徵
一、環渤海西岸城市群經濟區域劃分
二、環渤海西岸城市群總體資源配置特徵
三、環渤海西岸城市群間資源配置情況
第二章 環渤海西岸城市群功能比較、定位
一、現有經濟社會發展優勢分析
二、現狀問題對城市群經濟發展的制約
三、城市群之間在資源開發利用、災害防治方面的現狀分析
第三章 環渤海西岸城市群資源、環境對經濟發展的支撐能力
一、環渤海西岸城市群土地資源對經濟發展的支撐能力
二、環渤海西岸城市群水資源對經濟發展的支撐能力
第四章 環渤海西岸城市群經濟總量與資源供需總量預測
一、環渤海西岸城市群經濟總量預測
二、環渤海西岸城市群資源供需總量預測
第五章 環渤海西岸城市群資源對經濟發展的壓力分析
一、土地資源壓力分析
二、礦產資源壓力分析
三、水資源壓力分析
第六章 環渤海西岸城市群資源優化配置的產業結構調整
一、環渤海西岸城市群產業結構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二、對環渤海西岸城市群工業化進程和工業化水平的判斷
三、環渤海西岸城市群產業協調發展的機遇和條件
四、河北六城市在環渤海西岸城市群產業分工中的定位與合作
五、環渤海西岸城市群產業協調發展的方向
參考文獻
後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198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