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魅麗。花火原創小說66折起
私人生活史V:現代社會中的身分之謎(簡體書)
滿額折

私人生活史V:現代社會中的身分之謎(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88 元
定  價:NT$ 528 元
優惠價:87459
缺貨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20世紀,大眾時代急劇到來,經濟與社會日益豐富化,政治上不斷民主化,社會呈現多元共生的形態,公共生活與私人生活也因此出現更加複雜的交錯互動的局面。無論是國家大規模介入原屬於市民社會自律的社會勞動領域,還是墮胎或同性戀等社會倫理問題、共產主義意識形態等政治問題、猶太人或新移民的種族問題等,都使公共領域與私人生活互為滲透,關聯一體,19世紀中產階級觀念中壁壘森嚴的公私之分演進到一個新的階段。

作者簡介

由世界著名歷史學家菲利浦•阿利埃斯與喬治•杜比主編,是一個國際合作專案的最終成果,共有包括法國、美國、英國、德國等國的72位著名史學家參與,被稱為二十世紀下葉史學界一項“革命性的成果”,革新了歷史的觀念,豐富了歷史研究的方法與內容。阿利埃斯和杜比與馬克思並列為20世紀19位最著名的史學家。

名人/編輯推薦

1. 保衛私生活!法國年鑒派經典傳世之作
2.“星期天歷史學家”、本書主編阿利埃斯和杜比與馬克思並列為20世紀19位最著名的史學家
3. 獨特角度(正史和野史合一)
4.插圖版(3000餘幅未曝光的私人生活圖片和圖片故事)
5.與“正史”相對,與“公共舞臺史”相對,與男性統治史相對
6.非純粹個人的秘密生活史
7.私人生活史並不是記錄一些逸事,它是一部日常生活的政治史,它的背後是國家
8.史學上最偉大的歷險,一塊未開墾的處女地
9.歐美一流高校世界史專業必讀書

私人生活並不是與世俱來的,它是歷史發展的結果,而且在不同的社會中有不同的表現形式。私人生活的界定也並不是一成不變的,人類活動中公共領域和私人領域的界限總在變化之中。只有與公共生活相對比,私人生活才有意義;私人生活的歷史首先是對“私人生活”這一概念進行定義的歷史。在20世紀的法國,公共生活和私人生活之間的區別是如何演變的呢?
這個問題很重要,特別是因為這種“公共領域”和“私人領域”的區別在不同的社會階層意義也有所不同。毫無疑問,對於“美麗年代”的中產階級而言,“私人生活的圍牆”隔開了兩個截然不同的領域。在這個保護欄的一邊,私人生活在不同程度上與家庭生活相重合。一些諸如家庭財產、健康、道德和宗教的問題都屬於這種“私人領域”。如果父母非要通過公證人暗中調查孩子的婚姻物件的情況,這肯定是因為他們也在同樣小心地掩蓋自身的情況,比如孩子的叔叔行為無賴,或者姐姐患有肺結核,或者哥哥為人放蕩,抑或是他們自己的收入情況。當饒勒斯因為他的女兒在家裡接待教友而受到一個社會黨議員的指責時,他反擊道:“我親愛的朋友,很顯然您按照您本人的意願改造了您的夫人,但是我不會這樣做。”他的這些話明確地表明瞭他如何著意區分自己在公共領域和在私人生活中的不同角色。
從另一個方面看,公共生活和私人生活之間的區別也通過一系列生活細節方面的規矩得到加強和深化。比如,斯塔芙男爵夫人提到過立下麵幾條規矩:“一個人越少打探別人的私事,就越值得鄰居尊敬……在火車車廂裡或其他公共場合,有教養的人從不跟陌生人交談……從不在別人面前談論私人的事情。包括同行的親友。”在上流社會的住宅中,專門用來接待客人的房間和家中的其他部分有顯著的區別。公共房間用來展示和陳列所有“體面”的東西;所有不應在別人窺探的眼光中出現的東西都被“驅逐”了。家庭本身絕不在會客室中出現。斯塔芙男爵夫人告訴我們,在接待客人的時候,孩子們不許進入會客室,而且家人的照片也不應在會客室裡出現。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公共房間對所有的人都敞開。在上流社會,每一位女士都有她自己的“會客日”(而在1907年的納韋爾,每位女士至少有178天的“會客日”),不過,在拜訪一位尊貴的女士之前,你必須先托人介紹。這樣,住宅中的公共房間就成為公共領域和嚴格的私人領域之間的過渡地帶。
不過,19世紀末中產階級所保持的這種清晰的“公”、“私”界限在其他社會階層並沒有這麼明顯。農民、工人和城市貧民的生活條件不允許他們在陌生人面前掩藏僅僅因其被掩藏而成為“私人的”那部分生活。舉個例子吧,讓我們跟讓•保羅•薩特一起走過那不勒斯的街道,“每棟樓房的底層都有無數個小房間,房門正對著街道:每個房間裡都住著一戶人家……在這些房間裡,人們不僅睡覺、吃飯,而且還工作。但是……人們都喜歡到街上來。他們到外面來是為了省錢,因為在外面他們不用點燈;或者是為了呼吸點新鮮空氣:另外。我猜想還有一個原因:是為了尋求歸屬感,是出於一種與別人交往的渴望。他們把桌子和椅子拉到街上來,或者把桌椅放在門檻上,一半在外面,一半在屋裡,他們就在這種中間環境中進行生活中的主要活動。既然無所謂外面還是裡面,既然街道只是他們生活空間的一個延伸,於是他們就讓街道中彌漫著自己私人的氣味,塞滿了自己私人的物品,也充滿了自己私人的歷史……外面和裡面有機地連接在一起……昨天我看見一對夫婦在門外吃飯;而門內,他們的嬰兒在父母床邊的搖籃裡睡覺,在另外一張桌子旁邊,還有個稍大一點的女兒在點著煤油燈做功課……如果一個婦女病了,整天躺在床上。這會是公開的情況,每個人都可以進來看望她。”
很顯然,“私人生活”對於那不勒斯的窮人們的意義,跟對於“美麗時代”法國中產階級的意義是截然不同的。不過這種比較很可能並不說明什麼問題:因為我們所比較的是兩種不同的文化傳統,可以說,家庭生活和外界生活的互相滲透很可能是地中海文化的一個特色,這種滲透在法國南部的城鎮裡也廣泛存在著。然而,我們也不應忽略另外一個事實,即:在魯貝或者里昂的克魯瓦一魯塞區,或者在法國北部礦區的城鎮上,工人們同樣無法避免鄰里們窺探自己的私人生活,在這一點上他們與貝裡或洛林的鄉村居民沒什麼不同。事實上,私人生活中的一切活動都發生在公眾的眼皮底下。在某種意義上,擁有私人生活的可能性本身就是一種階級特權,只有那些通常依靠私人收入生活得比較奢侈的人們才能擁有這種特權。那些依靠工薪生活的人們則都會不可避免地經歷一定程度上的公共生活和私人生活的交織。從這方面來考慮,20世紀可以被看作是這樣一個階段:在此期間,最初僅存於中產階級當中的公共生活和私人生活的劃分,慢慢擴展到了大眾的各個階層。因此,在一定意義上,私人生活的歷史也是一種民主化的歷史。
我們不應當把這種民主化看作一個自動的或者簡單的過程。20世紀工人和農民們所得到的私人生活與1900年中產階級所享受的私人生活有著截然不同的含義。同時,在這種緩慢發展而成的私人生活領域之外形成的、我簡稱為“公共領域”的那個領域,也與一個世紀前有著不同的標準。越來越深刻的“公共”和“私人”的區分,不僅改變了私人生活,而且改變了公共生活。兩者都有了新的表現方式。遵循著新的規範。同時,隨著新的界限的轉移和鞏固,生活的實質內容也發生了變化。
顯然,私人生活的歷史,隱私的需求和形成的歷史,是一個非常複雜的課題。再加上還需要考慮社會文化的差別,就使得這一課題更加錯綜複雜。妄稱本書充分展現了這方面的研究成果,無疑是極為荒唐的。我們的願望只是:識別主要的發展方向,提出重要的問題,確定關鍵的劃分。若能實現這個願望,吾心足矣。

目次

1.法國社會中的公共領域和私人領域/1
導言/3
變化中的工作者和工作場所/9
空間的專門化/9
付酬勞動的社會化/29
家庭與個人/47
私人生活的空間/47
私人生活與家庭制度/62
婚姻的變化/72
個人即國王/78
增強體質/84
受到威脅的身體/87
從社區到都市的過渡/95
破壞與重建/101
公共生活中的私人規範/107
走向一個更寬鬆的社會/114
公共生活對私人生活的影響/121
自由遵從/126

2.秘密的歷史?/133
歷史之密與身份之謎 /135
源泉/136
金錢在哪裡/139
國家和法律/141
無法探取的秘密/149
記憶的作品/153
秘密之處:屈辱、羞恥、恐懼/156
身份之謎/161
家庭秘密 /171
避孕的合法化/171
墮胎的合法化/175
與不育症的鬥爭/178
法律中的不明確之處/180
成長:親子關係/184
離經叛道/187
同居/193
挑戰婚姻/198
伴侶選擇/201
婚姻中的愛情/202
離婚無愧?/206
男性的沒落/208
身體與性之謎 /213
土地的果實/218
受到威脅的身體:從病人到顧客/227
心理疾病/229
衰老/231
誰死了——為了什麼?什麼時候?怎麼死的?/236
死後/244
尋求性和諧/247
同性戀/251
性與社會節制/254
中性/255

3.法國的文化多樣性/261
天主教徒:想像與罪惡 /263
基督教徒的假想/267
懺悔,悔罪,轉化/271
新的罪惡感/277
共產主義:一種生活方式 /291
好戰/297
離開共產黨/309
辭職?/317
法國的猶太文化 /321
兩次大戰之間的猶太人/331
1940年以後的法國猶太人/341
移民的地位 /351
二戰前的義大利移民和波蘭移民/355
二戰以後的北非移民/367

4.各國家庭/383
瑞典模式的興衰 /385
反私密模式/386
隱私的各個方面/405
神話的興盛與衰落/411
義大利家庭:隱私的矛盾統一體 /417
20世紀20~80年代的家庭人口統計狀況/425
家庭空間/436
夫婦與孩子,關係與關愛/444
私人家庭到底有多私人?/454
德國家庭:介於私人生活與政治之間 /461
美國家庭:神話與現實/493

書摘/試閱

私人生活並不是與世俱來的,它是歷史發展的結果,而且在不同的社會中有不同的表現形式。私人生活的界定也並不是一成不變的,人類活動中公共領域和私人領域的界限總在變化之中。只有與公共生活相對比,私人生活才有意義;私人生活的歷史首先是對“私人生活”這一概念進行定義的歷史。在20世紀的法國,公共生活和私人生活之間的區別是如何演變的呢?
這個問題很重要,特別是因為這種“公共領域”和“私人領域”的區別在不同的社會階層意義也有所不同。毫無疑問,對於“美麗年代”的中產階級而言,“私人生活的圍牆”隔開了兩個截然不同的領域。在這個保護欄的一邊,私人生活在不同程度上與家庭生活相重合。一些諸如家庭財產、健康、道德和宗教的問題都屬於這種“私人領域”。如果父母非要通過公證人暗中調查孩子的婚姻物件的情況,這肯定是因為他們也在同樣小心地掩蓋自身的情況,比如孩子的叔叔行為無賴,或者姐姐患有肺結核,或者哥哥為人放蕩,抑或是他們自己的收入情況。當饒勒斯因為他的女兒在家裡接待教友而受到一個社會黨議員的指責時,他反擊道:“我親愛的朋友,很顯然您按照您本人的意願改造了您的夫人,但是我不會這樣做。”他的這些話明確地表明瞭他如何著意區分自己在公共領域和在私人生活中的不同角色。
從另一個方面看,公共生活和私人生活之間的區別也通過一系列生活細節方面的規矩得到加強和深化。比如,斯塔芙男爵夫人提到過下麵幾條規矩:“一個人越少打探別人的私事,就越值得鄰居尊敬……在火車車廂裡或其他公共場合,有教養的人從不跟陌生人交談……從不在別人面前談論私人的事情,包括同行的親友。”在上流社會的住宅中,專門用來接待客人的房間和家中的其他部分有顯著的區別。公共房間用來展示和陳列所有“體面”的東西;所有不應在別人窺探的眼光中出現的東西都被“驅逐”了。家庭本身絕不在會客室中出現。斯塔芙男爵夫人告訴我們,在接待客人的時候,孩子們不許進入會客室,而且家人的照片也不應在會客室裡出現。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公共房間對所有的人都敞開。在上流社會,每一位女士都有她自己的“會客日”(而在1907年的納韋爾,每位女士至少有178天的“會客日”), 不過,在拜訪一位尊貴的女士之前,你必須先托人介紹。這樣,住宅中的公共房間就成為公共領域和嚴格的私人領域之間的過渡地帶。
不過,19世紀末中產階級所保持的這種清晰的“公”、“私”界限在其他社會階層並沒有這麼明顯。農民、工人和城市貧民的生活條件不允許他們在陌生人面前掩藏僅僅因其被掩藏而成為“私人的”那部分生活。舉個例子吧,讓我們跟讓•保羅•薩特一起走過那不勒斯的街道,“每棟樓房的底層都有無數個小房間,房門正對著街道;每個房間裡都住著一戶人家……在這些房間裡,人們不僅睡覺、吃飯,而且還工作。但是……人們都喜歡到街上來。他們到外面來是為了省錢,因為在外面他們不用點燈;或者是為了呼吸點新鮮空氣;另外,我猜想還有一個原因:是為了尋求歸屬感,是出於一種與別人交往的渴望。他們把桌子和椅子拉到街上來,或者把桌椅放在門檻上,一半在外面,一半在屋裡,他們就在這種中間環境中進行生活中的主要活動。既然無所謂外面還是裡面,既然街道只是他們生活空間的一個延伸,於是他們就讓街道中彌漫著自己私人的氣味,塞滿了自己私人的物品,也充滿了自己私人的歷史……外面和裡面有機地連接在一起……昨天我看見一對夫婦在門外吃飯;而門內,他們的嬰兒在父母床邊的搖籃裡睡覺,在另外一張桌子旁邊,還有個稍大一點的女兒在點著煤油燈做功課……如果一個婦女病了,整天躺在床上,這會是公開的情況,每個人都可以進來看望她。”
很顯然,“私人生活”對於那不勒斯的窮人們的意義,跟對於“美麗時代”法國中產階級的意義是截然不同的。不過這種比較很可能並不說明什麼問題:因為我們所比較的是兩種不同的文化傳統,可以說,家庭生活和外界生活的互相滲透很可能是地中海文化的一個特色,這種滲透在法國南部的城鎮裡也廣泛存在著。然而,我們也不應忽略另外一個事實,即:在魯貝或者里昂的克魯瓦-魯塞區,或者在法國北部礦區的城鎮上,工人們同樣無法避免鄰里們窺探自己的私人生活,在這一點上他們與貝裡或洛林的鄉村居民沒什麼不同。事實上,私人生活中的一切活動都發生在公眾的眼皮底下。在某種意義上,擁有私人生活的可能性本身就是一種階級特權,只有那些通常依靠私人收入生活得比較奢侈的人們才能擁有這種特權。那些依靠工薪生活的人們則都會不可避免地經歷一定程度上的公共生活和私人生活的交織。從這方面來考慮,20世紀可以被看作是這樣一個階段:在此期間,最初僅存於中產階級當中的公共生活和私人生活的劃分,慢慢擴展到了大眾的各個階層。因此,在一定意義上,私人生活的歷史也是一種民主化的歷史。
我們不應當把這種民主化看作一個自動的或者簡單的過程。20世紀末工人和農民們所得到的私人生活與1900年中產階級所享受的私人生活有著截然不同的含義。同時,在這種緩慢發展而成的私人生活領域之外形成的、我簡稱為“公共領域”的那個領域,也與一個世紀前有著不同的標準。越來越深刻的“公共”和“私人”的區分,不僅改變了私人生活,而且改變了公共生活。兩者都有了新的表現方式,遵循著新的規範。同時,隨著新的界限的轉移和鞏固,生活的實質內容也發生了變化。
顯然,私人生活的歷史,隱私的需求和形成的歷史,是一個非常複雜的課題。再加上還需要考慮社會文化的差別,就使得這一課題更加錯綜複雜。妄稱本書充分展現了這方面的研究成果,無疑是極為荒唐的。我們的願望只是:識別主要的發展方向,提出重要的問題,確定關鍵的劃分。若能實現這個願望,吾心足矣。

身份之謎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過後的頭30年,雖然社會不平等現象仍然沒有什麼改變,但是法國家庭的平均可支配收入增加了4倍。人民生活水準空前迅速的提高令人感到異常驚訝,並被稱作是一種“奇跡”。其他西方經濟也經歷了類似的進步。古老的普羅米修士神話重現了,而且助長了傲慢。人們在經濟學家和專家治國論者身上看到了這種傲慢——他們聲稱可以通過改變政府政策達到繁榮穩定的經濟增長。人們在以勒科比西耶為代表的城市建築師和城市規劃者身上看到了這種傲慢——他們希望將未來的城市和諧地組合在一起。人們還在醫生身上看到了這種傲慢——隨著醫學科學的進步,人們希望人類壽命可以繼續延長。傳染病和自然災害受到人類越來越有效的控制。決策者們似乎找到了處理越來越複雜的社會機制的訣竅。然而,到20世紀80年代,幻滅已經開始出現。經濟方面,在這個產出以指數形式上漲的時代裡,需求卻由於越來越高的失業率而受到了很大抑制。城市建設方面,曾經光輝燦爛的住宅樓群如今卻成為青少年犯罪和暴力的發源地。醫療方面,鎮靜類藥物只能使精神病患者稍微安靜,但並不能治癒他們。
過去,人們終生從事同一份工作,或者同一個行業;生意常常是由父親傳給兒子,但是電腦的使用、自動化、電腦輔助教育等的進步帶來了生產過程的“永久革命”,結果,現在的工人必須定期再培訓。失業威脅著各行各業的人們。裝配線工人被機器人取代了;農民被迫賣掉規模太小無法贏利的農場;小商人在與東南亞的競爭中破產。如果你在一夜之間失去了工作,且無望在近期內找到另一份工作,那麼你就面臨著巨大的身份變化——也就是“身份危機”。這種說法很常用,但表意並不夠充分,它可能會打破人們舊日的信念。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把“人人為己”作為座右銘。如果一個年輕人風聞某處有一個工作機會,他不會將這個資訊告訴別人。日常生活困苦的社會主義國家人民也是如此。引導人們尋求食品、幫助人們避免與當局的麻煩,是同謀而不是友誼。號稱無階級差別的社會實際上在鼓勵自我保護的行為。資本主義也是如此。換句話說,制度的不同並沒有太大的作用,不管人們身處的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的性質如何,人還是原來的人,更傾向於霍布斯所認為的“性本惡(自私)”,而不是盧梭所認為的“性本善”。失業的創傷很難平復,而對於那些更需要提高生活水準而不是提高社會地位的人,它的影響尤其大。這些人擔著一定的風險:他們借了錢購買三種必需品——房子、汽車和電視——但是現在面臨著失去這一切。個體經營者(自我經營者)數量的下降也帶來了身份的問題,儘管不像失業那樣顯著。直到最近,手工藝人和小零售商們還在採用資本主義發展初期的生產方式,即家庭同時也是生產單位(個體)。個體經營者的下降破壞了這一切,改變了傳統的角色,造成了家庭和工作場所的分裂。
虛假的世界
身份問題由於城鄉人口之間的關係變化而更加突出。這種關係變化又是由法國採用的“現代文明模式”(為簡單起見,我暫且這樣命名它)帶來的。自從20世紀初期以來,法國人民的經歷與外來移民基本相似。在1914年奔赴戰爭前線的法國士兵們回來(如果幸運的話)之後,都好像換了個人,在語言、衣著、飲食等方面,他們都帶回了新的觀念。全國性媒體對農村人口的覆蓋也進一步加速了農村人口的大規模遷出:農村人口逐漸放棄了自己家鄉的方言與身份,融入了城市,主要是巴黎的社會規範和風尚。
隨著這些發展變化,地方主義運動在20世紀70年代開始湧現。在20世紀20年代以及經濟衰退剛開始的30年代,生存——保住一份工作,維持一定的生活水準——是大部分人的當務之急。只是在生活水準提高以後,對文化的關注才嶄露頭角。地方文化成為研究的目標,成為魅力無窮的領域。年輕人開始對除老人以外無人再說的農村方言產生興趣。尋根不僅成為一種需要,而且成為一種時尚。對此,旅遊固然有一定的影響,但尋根本身也具有雙重的意義。城市居民在農村買房就出於雙重考慮:他們希望在這裡享受今日的舒適,又體驗昨日的傳統。當地居民(幾乎沒人敢稱他們為鄉下人)對此也欣然相助,從而引起了各式各樣的“偽復興”。
精神分析物件的秘密
在《文明及其不滿》(1929)一書中,佛洛德寫道:“不可能無視文明在多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對本能滿足的否定上的,也不可能無視文明的存在多大程度上是以強大的本能迫切需要的不滿(壓抑,鎮壓,或其他情緒?)為前提的。這種‘文化壓抑’一直統治著人與人之間社會關係的整個領域……要想理解如何才能抑制住滿足本能要求的願望並不容易……因為文化遵循一種內在的性欲的衝動,將人類緊密編織在一起,因此文化只能通過它激起對不斷增強的罪惡感的警覺來達到這種目的……我們還可以認為,社區也形成了自己的‘超我’,在它的影響下,文化演變得以進行。”
精神分析試圖查出患者最隱秘的秘密,隱秘到連患者自己都沒有意識到自己在隱藏它。精神分析引起憤慨,喚起熱情,將它的影響擴展到語言的各個方面——考慮到這個學科是基於說出的和聽到的語言,這一點也很自然。最終,它也激起了性科學家的反擊,這一點我們以後會進一步討論。
在本書中,有一點很重要:精神分析揭示了當前存在但是被隱藏起來的記憶,這影響深遠。以佛洛德對“狼人”的著名分析為例。謝爾蓋•彼得羅夫•坦基耶夫活了92歲(1887~1979年),開始接受佛洛德治療的時候,他才26歲。在4歲的時候,他開始重複同一個夢境:幾匹身體為白色但是尾巴上毛髮濃密的狼從胡桃樹的枝丫間盯著他。可憐的孩子每天都在恐懼中醒來。佛洛德的解釋是:這個夢是另一個深深埋藏在他潛意識中的“可怕”記憶的“改編版”。在他18個月的時候,睡在父母房間裡的小謝爾蓋目擊了這樣一副原始場景:他的父親直立著,正在插入他匍匐著的母親。秘密的揭示並沒有帶來疾病的治癒。坦基耶夫,一個由於大革命而沒落的俄國貴族,成為年輕的精神分析社團的一個受監護人。他這樣寫道:“如果沒有精神分析,我就永遠無法忍受我將面臨的生活。”他的話是極為正確的。生活中,他全神貫注於他自身的問題,對任何其他人都漠不關心,尤其是他的妻子。他妻子是猶太人,1938年因對納粹勢力的興起充滿恐懼而自殺。他的病情經歷了無數次反復,他也因此接受了其他許多精神分析師的治療,但在此期間他一直保持與安娜•佛洛德(西格蒙德的女兒,心理學家)的聯絡。安娜承認:“這位來自維也納的老病人是(我的)財富的一部分。”
患者的秘密有時會逃脫精神分析師的追索。夏爾•大衛講述了一個45歲男子的病例,他優雅、世故、矜持,“語言運用技巧高超”,他來看病是因為他在與一位他異常傾慕的女士交往時,發現自己有性能力不足的跡象。在12個療程的治療中,他躺在長榻上,講述自己的人生故事,“在我面前,詞語的絲帶慢慢展開,就像螢幕一樣;他在螢幕上放映電影,而我的功能就是觀看……他不給我任何介入的機會。”到了第13個療程,這個人一如既往地出現,躺下,繼續講他的故事。40分鐘以後,“他沒有徵求我的同意就從長榻上起來,當場付了我診療費,同時以他一貫的冷靜態度告訴我說,他已經決定就此結束他的故事。他還說,這次經歷非常有意思。他甚至覺得他從中受益匪淺,因為他的困難已經消退,前途顯得很光明。但在以往的療程中,他對任何情況好轉都隻字不提……他從精神分析中的逃離使我陷入深思。”在這個病例研究的其他部分,大衛論述說,這個病人有一個秘密,而且最終也沒有吐露。或者也可能作為精神分析師的他,一時疏忽,沒有及時發覺這個秘密,讓它溜掉了。“正如精神分析的物件可以隱藏在秘密之後,精神分析師也可能在秘密吐露的那一刻隱藏起來……有時候分享病人的秘密等於不自覺地與病人結成一種過於親密的關係。不管這秘密是否被揭示,它都可能直面我們。如果俄狄浦斯沒有解開斯芬克斯之謎,他就會死掉。解開了斯芬克斯之謎之後,亨利•詹姆斯所謂的一種特異的環境串聯能力使他蒙蔽了自己。雖然他暫時擁有銳利的眼光,但最終他還是被命運捉弄,而且永遠不能原諒自己。”
婦女直到近期才不用在結婚的時候改變姓氏,因此她們可能比男人更關注身份之謎,也因此更可能解開這個謎。女嬰的出生,不僅常常使希望生個男孩的父母感到失望,而且也是猶太教與基督教社會裡負罪感的一個來源,因為正是由於夏娃,人類社會才陷入悲苦、無助和蒙蔽。因為女人不像男人那樣受到(錯誤)信念的深刻影響,所以她們更容易揭露並反抗被所謂“自然本性”所掩蓋的“社會的”身份,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她們要揭穿精神分析的真正面目。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459
缺貨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