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23號簡體館日】限時三天領券享優惠!!
王陽明安頓生命的智慧
滿額折

王陽明安頓生命的智慧

定  價:NT$ 250 元
優惠價:90225
絕版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商品簡介

1. 認識王陽明的第一本書。
2. 了解王陽明是如何尋找到生命的答案以及他的智慧。
3. 本書以「追體驗」的方式,還原明代王陽明這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的生命歷程與思想發展脈絡,期許人人能由此吸取思想家的優點,增強自己處世的信心和智慧。
4. 曾志朗誠摰推薦。

王陽明肯定心性,認為快樂的根源不在物質,而是來自內心。
王陽明安頓人心的智慧,就在於他邁向先知的旅程。
「我是誰?」「我能成為怎樣的人?」這是歷代哲人探索的問題,王陽明的一生正是尋思這個生命答案的歷程,進而找到安頓生命的智慧。
他自十二歲起,即立志成聖,一生追求聖賢之路,是中國儒者的理想典範。
他是中國哲學心性理論的集大成者,提倡「良知說」「知行合一」,著有《傳習錄》《大學問》等,是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
王陽明的學說可謂為實踐生命的最佳註腳,他一生走出生命惶惑的經歷,使他具有偉大而感人的力量。

閱讀本書的方法:
‧首先依目錄所示,了解王陽明的「人格與性情」,進一步再認識他的「生命探索」,這樣就能明白他安頓生命的緣起和解答。
‧本書以「追體驗」的方式,還原王陽明的生命歷程與思想發展,期許人人能由此吸取思想家的優點,增強自己處世的信心和智慧。

作者簡介

黃明誠
台灣高雄縣人,一九六七年生。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畢業,國文研究所碩士、博士。曾任教於台南科技大學、高雄義守大學。現任教高雄左營高中及高雄師範大學經學研究所。
曾以短篇小說〈夢醒時刻〉〈青春挽歌〉榮獲高師大「中國文學獎」第十三屆、第十四屆短篇小說獎;散文〈海之行〉榮獲現代散文第一名,並獲得「趙廷箴文教基金會」評選為中文系所特優學生。
高師大國文系畢業時,獲得智育獎及全國師範生T分數第一高分。
二○○○年考取中山大學中文系博士班及高師大國文系博士班,同時名列榜首。
著有《魏晉南北朝才性論研究》《才性、情感與玄心》《魏晉風流的藝術精神》。

【自序】唯有回到心,我們才能找回真正的自己

「我是誰?」「我能成為怎樣的人?」「人存在的意義是什麼?」「人生最高的幸福是什麼?如何去實現?」這些問題的提出是人類自覺的表徵,也是歷代哲人所要探索的問題,而王陽明的一生就是尋找這些問題答案與實踐的歷程。

當十二歲的王陽明問老師:「什麼是第一等事?」時,這種對生命意義的追尋即已開始,那時老師回答:「只有讀書登第吧!」這正是當時流行的世俗價值觀,而陽明的父親正是明憲宗時的狀元,這被視為是士人的最高榮譽。但少年陽明對這個答案感到懷疑說:「登第恐怕不是第一等事,或許是讀書學聖賢吧。」他認為成為聖人才是人存在的最高目的,是自我完成的最高理想。但何謂聖賢?其標準為何?如何實現?少年的陽明仍無所知。

後來陽明用一生去追尋問題的答案,也用一生證明成聖,也就是完成自我圓滿人格才是人活著的最高理想。但陽明的追尋並非在書齋埋頭讀書,或在閒適平順的人生際遇中完成,而是在迷惑徬徨、艱難險釁的存在歷程中實踐的。

陽明在十二歲就靈光乍現,立志成聖,他要做天地的第一等人、第一等事。但該如何實踐這理想,他並未找到方向,他的生命依然處在動盪不安的情況。在追尋期間,他曾受朱熹格物致知之學的啟發,在二十一歲透過格竹行動去體悟萬物之理,企圖瞭解成聖的關鍵,結果格竹失敗,他也病倒了;其後又出入佛老,出世隱居修習道教養生之學與佛教解脫之道,以求安頓生命,但仍無法真正得到心靈的平靜;乃至在徬徨中,也隨世浮沉,致力詞章寫作,追求科舉功名,以忘卻成聖的心願。但這些活動並無法解答生命終極的謎、瞭解生命存在的意義,因此也無法安頓他動蕩的靈魂。只有真正熱中探求生命的人,才會對生命產生迷惘與困惑,而迷惘與困惑正是生命蛻變的試煉。

直到武宗正德元年,三十五歲的陽明因上疏拯救戴銑諸人,抗議宦官濫權,而得罪奸宦劉瑾,被貶到位於叢山峻嶺、滿是蛇蠱瘴癘的龍場,其間甚至要躲避劉瑾爪牙的追殺,在「百難備嘗」「日有三死」的貶謫歲月中,陽明不斷思考如何才能有勇氣面對罪惡、死亡的威脅?聖人面對生命最艱巨黑暗的挑戰,如何自處?他甚至做一石棺日夜端坐其中,苦思自十二歲以來所產生生命追尋的問題。終於在三十七歲的一天午夜,他體悟出不同於朱子的格物致知新說,認為人與生俱來的良知才是一切道德實踐的根源,也是驅除黑暗罪惡、面對權勢與死亡威脅的唯一憑藉,道德的圓滿就是充分擴充自我良知、戰勝罪惡邪欲的歷程。

在這一年陽明理解了成聖的關鍵,他對存在的信念有了大悟,長久困惑他的生命問題,終於撥雲見日,找到解答,他的生命有了質的飛躍。陽明終於在存在的迷霧中,找到人生的方向;在困惑徬徨中確立存在的信念。

真正自我存在意義的確立總是在困惑艱辛的淬礪中貞定的,故孟子有「生於憂患」之說,因為大痛苦始能有大解脫,大迷惑始能有大信;大痛苦與大困惑來自對生命的真誠,來自存在真正的投入;因為真誠,因為投入,才能深刻感受到存在的奧秘,也自然會產生困惑,但也只有經過這種真實的投入與探索,始能有真正的體悟,確立真正的存在信念。

陽明安頓生命的智慧,都是在面對困頓與挑戰中體驗出來的,在龍場悟道後,即堅定不移地朝少年時所立下的成聖志向前進;但生命的挑戰從未停止,現實的黑暗罪惡也無時不在,陽明依然面對來自奸臣與充滿私欲的士人的毀謗迫害,在後來「平宸濠之亂」「處忠泰之變」的過程中,更是「百死千難」。然而這些生命的挑戰與磨鍊,更加讓他體悟出,他所提倡的「知行合一」及致良知之學都不是書齋中的學問,而必須落實在生命的實踐,真正處理生命的困惑與難題,安頓生命,這些學說才有意義,這也就是陽明所提倡的「事上磨鍊」說的真義。

陽明的一生證明道德的自我實現是操之於己,人只要有決心去追尋自我,就可以無懼世俗毀譽,真正做自己。在陽明看來,心無限廣大光明,因此人也可以無限偉大,頂天立地,與宇宙同大。但人因為私欲,拋棄這自家無限寶藏,自甘墮落,昧著良知,把自己封閉在陰暗狹隘的世界,喪失了人之所以為人的珍貴本性,乃至誤以為成聖只是少數天賦異稟者的專利。普通人如果立志成聖的話,非愚即狂,因為有此誤解,因此人無法真正立志做聖賢,陽明認為這實在是人太小看自己,迷失真我的結果。

王陽明相信再壞的人也有良善的一面,向善乃是人與生俱來的自我期許,因為有良知,人天生對罪惡就有羞惡之感,因此只有真正發自內心的行善,人才能得到心靈快樂,所以陽明說:「樂是心的本體。」「人若復得(良知),完完全全,無少虧欠,自不覺手舞足蹈,不知天地間更有何樂可代。」他認為人只有真正順著良知行事,生命才能得到寧靜喜悅;相反的,如果違背良知的話,則人一定會感到羞愧而內心不安,這就是中國人所說的良心譴責。

王陽明主張人人可以為聖,因為人人的良知都是相同的,凡人的心就是聖人的心,只要能找回本心、實踐良知則人人都是聖人,所以陽明才會有「滿街都是聖人」的說法。這就是一種人格平等主義。

現存《王陽明文集》中,有篇文章記錄他與一位聾啞者楊茂的筆談,陽明對他說:雖然他的口和耳不如人,但他的心和別人是一般的。又說:人的心都是一樣的,心中若能存天理,就是個聖賢的心。即使口不能言,耳不能聽,也是個不能言、不能聽的聖賢;相反的,心若不存天理,就是個禽獸的心,即使口能言,耳能聽,那也只是個能言能聽的禽獸。楊茂這時以手擊胸,並指著天,似乎非常激動。陽明又對他說:「你口不能說是非,反而省了多少閒是非;你耳不能聽是非,反而省了多少閒是非;凡說是非,便生是非,生煩惱;聽是非,便添是非,添煩惱;你口不能說,你耳不能聽,省了多少閒是非,省了多少閒煩惱,你比別人快活自在了許多。」楊茂感動得不停擊胸、指天跺地。

陽明最後說:「我如今教你,只求你終日行你的心,不需要口裡說;只要終日聽你的心,不需要耳裡聽。」楊茂不斷頓首再拜,眼角帶著淚光離開。

由這個小故事,可以見出陽明不只發揮孔子有教無類的精神,他更平等地對待所有的人。楊茂雖是口不能言、耳不能聽的聾啞者,但陽明認為他和常人沒有兩樣,他的人格和別人是平等的,只要能順著自己的本心行事,即使沒有透過程朱理學所說向外格物窮理的工夫,他同樣可以做聖賢。這是一種偉大的平等思想,陽明復興了孟子「人人可以為堯舜」的理想,鼓舞了人向上的信心,帶給人尊嚴,這就是陽明的良知學。

王陽明以他在死亡陰影下所體悟出的良知學,面對生命的一切威脅與挑戰。他戰勝了現實的黑暗勢力,解答了生命的迷惘困惑,貞定存在的勇氣與智慧,在他臨終前所留下的遺言:「此心光明,亦復何言。」我們見證了良知震古爍今的偉大力量。

王陽明不只完成他少年立志作聖賢的「第一等事」的理想,他也立下了不朽的人格典範,供後人景仰效法。他的學說是他生命實踐的最佳註腳,他的人格使他的學說成為有血有肉的生命之學,他一生的經歷使他的良知之學有了偉大而感人的力量。透過文字史料,我們深刻感受到一個偉大生命的追尋歷程。只有把陽明的言論與他的一生相映照,他的話才具有真生命。

本書希望透過現代的語言,以追體驗的方式重新還原陽明的生命歷程與思想發展脈絡,也期望讀者能由此體察省思個人生命,與陽明學說相印證,找到自己生命的目標與意義,超越無明與黑暗,讓我們不至於成為無根的人飄零流浪於茫茫的宇宙,或墮入欲望的深淵,茫茫而生,茫茫而死,一生無法自做主宰,而成為欲望的奴隸。

當你能在這喧擾不安、充滿機詐爭鬥的時代,耐心讀完此書,證明你本身也在尋覓自己心靈的歸宿,也對探索生命的意義與本質充滿了興趣。你本身就是一位自覺存在的存在者,你希望在文字中尋找生命的存在活動,並與自己的生命體悟相印證,啟發自己的心靈,促進自我成長,而提供這種存在追尋的見證與啟發,正是閱讀的永恆價值。

我們現代正身處在一個充滿危機與紛爭的時代,人心充滿了迷惘與無助,可以說人類正面對著心靈極大的痛苦,也幾乎要喪失對人的信心,認為人無法解決自己的問題,或許會走向自我毀滅之路。但正如人類智者所言:要解決現代人類的問題,只有回到人本身,人才是一切問題的中心。只有徹底理解人的有限性與超越性的雙重性質,正視生命的無明與黑暗,也相信人心那點不滅的靈明,回到生命的根源,自覺地傾聽良知的聲音,去護持它,擴充它,實踐它。唯有回到心,我們才能找回真正的自己,在茫茫的宇宙中,確立存在的價值與意義。如此當生命走到盡頭時,我們才有辦法像陽明一樣,不憂不懼,心中一片澄明坦然,說一聲:「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225
絕版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