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橘枳之辨:中國哲學的名與實
滿額折

橘枳之辨:中國哲學的名與實

定  價:NT$ 360 元
優惠價:93335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37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可得紅利積點:10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商品簡介

中國哲學學科的建構,至今不過百年,但其間所遭遇之種種質疑,恐怕是中國現代學術建立過程中最為特別的一環。中國有哲學嗎?如果有,何以孔孟老莊乃至於程朱陸王所呈現的哲學會迥異於笛卡兒、斯賓諾沙、萊布尼茲、康德、黑格爾等西方哲學的風格?吾人基於何種標準而稱之以哲學?而中國哲學的特質又何在?如果沒有,中國哲學豈不如人哉?中國哲學又將如何自處?又該何以名之?

中國哲學史的建構可說肇始於日人「支那哲學史」,而日人「支那哲學史」的構想亦是仿自西方哲學史。要直到胡適、馮友蘭的作品問世之後,中國自身才有了具備近代意義的哲學史作品。在哲學引進中國之初,國人對於「哲學」之名義多半未能究其實,加上透過翻譯之後,哲學語詞的本義更不易如實掌握。於是,看似雖有西方哲學之形,但實際上的理解卻又不盡然是那麼一回事,這不由得讓人聯想起《周禮.冬官考工記》的一句話:「橘踰淮而北為枳。」《晏子春秋.內篇.雜下》也載:「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水土異也。」莫非哲學亦有橘枳之辨?則哲學之分中西,豈亦水土使然哉? 

作者簡介

許朝陽

1970年生,台灣省花蓮縣人,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現任輔仁大學中國文系助理教授。主要著作有:《胡渭易圖明辨之研究》、《胡煦易學研究》及〈漢易象數中的五行觀念─以筮法為考察進路〉、〈《易傳》與《易緯》的乾坤觀〉、〈論乾坤兩卦之「用九」、「用六」〉、〈《論語》的形上詮釋與儒學的演變─以何晏《論語集解》與朱熹《論語集注》為對照〉、〈老子的道與語言觀〉、〈淨土、淨土宗、淨土真宗—論淨土思想與本願信仰〉、〈遍遊神國的曼荼羅脈絡─從屈賦到河圖、洛書〉等單篇論文。

目次

書 影..................................1

前 言 代 序......................1

第一章 哲學傳入與「中國哲學」的建構...............................1

第一節 哲學初現:明清之際傳教士的引介..........................1
第二節 肇始於日本的「支那哲學」與「支那哲學史」.................4
第三節 哲學再現:近代教育體制中哲學學科的成立......................13
第四節 「中國哲學史」範式的建立.......................................................17

第二章 中國哲學的正當性...............................23

第一節 哲學的特殊性與普遍性....................23
第二節 愛智之學的名義..................................28
第三節 西方哲學傳統與哲學危機...............31
第四節 西方哲學史中多變的哲學型態......35

第三章 思想史、學術史、哲學史的重疊與區別....................41

第一節 哲學、思想、學術互為重疊的情形..............................41
第二節 思想史的定義及其範圍......................................................45
第三節 思想史混淆的譯名與定義.................................................50
第四節 哲學史、思想史、學術史的區分及中國哲學論述的問題..........................................................57

第四章 經學與哲學──學術型態變遷中的易學定位....61

第一節 前言......................................................................................61
第二節 經學的特質:政治性與致用性..................................63
第三節 《周易》的原始功能及經學地位的提升...............66
第四節 經學流派與哲學詮釋的可能性..................................69
第五節 新知識體系下的經學解體............................................73
第六節 從經學到哲學的轉換.....................................................77
第七節 易學作為第一原理的建立............................................84
第八節 小結.......................................................................................91

第五章 儒家性善論的哲學詮釋及挑戰..................95

第一節 性善的實效層面與哲學層面......................95
第二節 性善在哲學層面的挑戰................................98
第三節 論諍的原點........................................................102
第四節 「性」與「善」概念的兩個層面.............106
第五節 圓善(德福一致)達成可能之條件........110
第六節 小結......................................................................113

第六章 介乎哲學史與思想史的漢代哲學..................................117

第一節 前言...........................................................................................117
第二節 「哲學」一詞的界說..........................................................122
第三節 哲學史、思想史與學術史.................................................127
第四節 哲學史與思想史中的漢代學術定位..............................130
第五節 勞思光的哲學觀點與哲學史觀........................................137
第六節 牟宗三的哲學觀點與哲學史觀........................................142
第七節 小結............................................................................................148

第七章 哲人與明君:《淮南子》中的老學開展及其哲學史地位的考察..........................................153

第一節 前言:「道家」概念之釐清.................................153
第二節 評騭漢代道家的複雜性...........................................156
第三節 《淮南子》的哲學地位...........................................158
第四節 「生生之生」與「不生之生」:《 淮南子》形上性格的傾向.................................164
第五節 「無為之為」與「為之無為」:《淮南子》「無為」的轉折....................................170
第六節 小結..................................................................................175

第八章 氣化宇宙論的哲學史定位..................................179

第一節 前言...........................................................................179
第二節 宇宙論的哲學定位與哲學尺度的衡定.........182
第三節 氣化和諧的陰陽世界:從自然現象到社會秩序的解析...................................................186
第四節 動態平衡的自然秩序與世界結構:陰陽五行觀念的合流.........................................190
第五節 陰陽之上的終極存在:本體的探求.............193
第六節 氣化宇宙論的解釋界限.....................................198

第九章 魏晉玄學的基源問題及本體論概念.......................205

第一節 哲學史對「玄學」的接受..........................................205
第二節 「玄學」概念的釐定...................................................207
第三節 玄學的主題與分期標準..............................................212
第四節 魏晉玄學的界定............................................................217
第五節 玄學、元學、形上學、本體論................................221
第六節 本體論“Ontology”的性質....................................226
第七節 玄學的基源問題:從才性到玄理............................233
第八節 小結.....................................................................................239

第十章 從哲學史論述與哲學架構論牟宗三先生的《大乘起信論》詮釋........................................................243

第一節 知識體系轉型中的《起信論》之爭................................243
第二節 哲學史中的《大乘起信論》..............................................245
第三節 「一心開二門」或「一心有二門」?...........................250
第四節 《起信論》「真心」與「妄心」兩種詮釋進路........258
第五節 小結:化二門歸於一心........................................................261

第十一章 儒學中心的哲學史觀與哲學化的儒學................269

第一節 傳統學術的基源問題:務為治者..............................269
第二節 儒家為中心的哲學史觀.................................................271
第三節 失真的佛教論述...............................................................274
第四節 入世儒學中的出世情懷.................................................277
第五節 轉出的基源問題與學術形象........................................281

第十二章 學術史型態與哲學史型態:論宋明理學分系........................................................287

第一節 道學的起點:洛學.....................................................287
第二節 道學、心學與理學.....................................................291
第三節 學術史中的理學分系................................................294
第四節 哲學史以本體論為基源問題的三系說...............297
第五節 牟宗三借康德以證孟子之三系說.........................307
第六節 「道德情感」與「自律道德」所引發的爭論..315
第七節 哲學型態分系的其他可能........................................323

結論:中國哲學的發展..............................327

一、回顧........................................................327
二、展望........................................................333

引用書目........................................337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3 335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