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13悅讀日】4/13~4/17 消費滿699送100元E-coupon
李卓吾(精)
滿額折
李卓吾(精)
李卓吾(精)
李卓吾(精)
李卓吾(精)
李卓吾(精)
李卓吾(精)
李卓吾(精)
李卓吾(精)
李卓吾(精)

李卓吾(精)

定  價:NT$ 220 元
優惠價:90198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22元
庫存:4
可得紅利積點:5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商品簡介

在儒家思想中,人被看作是五倫關係網路中的一個關係項,「我」是「道德主體」 ,其個體性常容易遭受忽視。而對佛、道二氏而言,「我」是「存在主體」,遠重於 其所處的五倫關係網路。 晚明時,儒釋道三教合一的趨勢越來越甚,思想的調和是一重要課題。卓吾身處 其中,他是個儒者、更是個佛教徒,這使得他傾向於把人看作是「存在主體」,而非 「道德主體」。 最重要的是,卓吾的「自然之性」,使得來自佛、道二氏的「存在主體」不像以 往一樣,會被消解融化掉。 他的「自然之性」愈見發揚,「個體性」也愈益確立。當卓吾擷取了佛、道「存 在主體」的觀點時,他勢必得用「苦海」與「彼岸」的形式來表現其「超越」、「內 在」的性質。 結果在他的思想中發展出儒家前所未見的緊張性,同時也將這股思潮推向最高峰。 目次 「世界哲學家叢書」總序 自序 第一章 敘論 第二章 卓吾思想的起點 第三章 「道」與世界 第四章 我與人 第五章 自然人 第六章 萬人競技場 第七章 結論 李卓吾年譜 徵引書目 索引

作者簡介

 劉季倫

臺灣大學歷史學博士(一九九八年)。另著有博士論文《現代中國極權主義的思想根源》及一些單篇論文。

 自 序

日本研究明代思想的學者荒木見悟,是這樣評價明末清初這一個階段的思想的:「王陽明提倡良知說以後,直到明末清初,湧現出富有特色的思想家,被認為堪與戰國諸子百家的盛況媲美,卻是客觀的事實。」換言之,荒木氏主張:在思想史上,明末清初這一個時代,是可以與中國的先秦時代相提並論的。關心中國思想史發展的朋友們,大約都是可以同意他的這個論斷的。
 
明末清初這個時代,正當中國近世的階段。也早有研究中國思想史的學者指出:在中國思想史上的這一個階段,具有所謂「近代思惟」或「前近代思想」的性質。
 
李卓吾正是在這一個時代之中,特具異彩的一位思想家。在本書之中,我想探究的,也正是卓吾思想中「近代思惟」的成份。
 
對於卓吾而言,因過往的歷史發展而繼承下來的社會秩序(如中國傳統的「五倫」關係),並不是天經地義;也並不具備先天的、不得變動的優位性。相反的,在他看來,社會規範不是先於人而存在的、而是後於人而存在的東西。這樣的思路,確實可以說是一種「近代思惟」。
 
然而,儘管卓吾摸索著,而產生了與我們的看法不謀而合的觀念;但這一種觀念對於我們的意義,他大約是無從理會的。卓吾有他個人所屬的時空,也有他本人的生命──他是為了解決他自己的難題,才發展出他的整套思想的;──他是為了他自己而活,而不是為了我們而活的。僅僅是由於我們自己的時空與生命,我們──也只有我們,才會從「近代思惟」的角度來觀照他的思想。
 
這並不是說我們可以全憑己意來解釋卓吾的思想。事實上,如果不能善自掌握卓吾所關切的問題,我們也不可能適當地理解他的思想的真實內容。我們必須回到卓吾的處境中,去反省是甚麼樣的因素,才使得他能夠產生我們所謂的「近代思惟」的。所謂「近代思惟」,並不僅僅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幻想物,它是從明末清初那一個獨特的時代裏肇生出來的東西;所以也只有先掌握了那一個時代的特殊條件,尊重卓吾本身的生命情境。我們必須先看看:那依我們看來堪稱為「近代思惟」的思想成份,對於卓吾本人而言,到底具備甚麼樣的意義;我們才能夠真正掌握卓吾的「近代思惟」,從而得其確解。如果不能夠尊重前代思想家的生命處境,不能夠根據他們的時空環境來理會他們;就不免是強題就我、鹵莽滅裂了。
 
然而,從眼前這個世紀末的視角看來,現代世界確實有一些東西,是與卓吾的關懷格格不相入的。現代世界,以其「工具理性化」的特質,把人類所有的宗教信仰乃至於宗教感情都相對化、主觀化了。從前對於卓吾是客觀的、絕對的信仰與感情,在我們的時代裏,都只具有主觀的、相對的意義;都只是人的主觀的、相對的選擇罷了。所有屬於「超越」(transcendental)之次元的東西,都被我們這個時代否定掉了。大約也正是由於這樣的「時代精神」(Zeitgeist),一般思想史家,左翼史家固無論矣,都不會在卓吾信仰的宗教裏尋找他的「解放」、「進步」思想的淵源;反而輕其所重(見本書第一章)。如果卓吾生活在我們的時代裏,他應該是會覺得相當寂寞的。
 
《李卓吾》這一本書是在我的碩士論文的基礎上改寫而成的。我的底稿,原來由舍弟曉群(以及其他一些朋友)手抄後影印而成;我的口試老師錢新祖先生又把註有他的眉批的本子交還了我。在改寫的過程中,他們兩人互相重疊的字跡,都像是在問我:還記不記得往年的論學之樂?
 
新祖老師與曉群,都是懷抱有強烈的宗教感情的人,他們生活在這一個時代裏,無可避免地會覺得寂寞。正如卓吾所可能在我們的這個時代裏所感到的一樣。
 
同樣懷有強烈的宗教感情,同樣都具有Paul Tillich所謂的「終極關懷」,都關心那究極性的意義。不同的是:曉群相信他找得到,新祖老師則知道他找不到。新祖老師因此而在心理上、在實際上,都變成了一位永遠無家可歸的遊牧者(在他身上的「後現代式的歡樂」,總給我一種強顏歡笑的感受)。曉群則閉門不與世通,獨自追求那不為現代人所知、也無法名狀的「終極真際」。也許是因為沒有人經得起長久的無家可歸,也沒有人經得起長久的不與世通;新祖老師與曉群,都已經辭世了,他們一逝在壯年,一死在青年。就某一個層次而言,他們是為了一個在這個時代裏已經無法辨識的價值而殉死的(新祖老師是從反面,曉群則是從正面);那也是一個卓吾終以身殉的價值──對於那「超越」之次元的關切與追求。蕭條異代,但他們與卓吾卻是同心的。
 
那麼,這一本書就用來紀念這兩位已經逝去的人罷。對我而言,紀念他們,也就是紀念那已經逐漸被我們的時代所遺忘的價值。
 
這本書之得以成書,必須感謝許多位身邊的師長與親友。不是他們的照應與啟發,這本書是不可能殺青的。我的業師李永熾教授,這些年來,始終默默關心著我在學問上的長進。學貴自得,他總是鼓勵我走我自己想走的路;只在我明顯地要走上歧途時,他才會點醒我,這使得我少走了許多冤枉路。如果我在學問上還有寸進,都應該感謝他的教導。張忠棟老師、鄭欽仁老師、杜正勝老師、蔣孝瑀老師、陳永發老師、呂芳上老師、黃進興老師、張秀蓉老師、鄭培凱老師、徐泓老師、李東華老師、謝錦桂毓老師,都曾經在思想上啟發過我,或在生活上照應過我。「鯫生瓠落百無成」,我自己「深恩負盡」,不知道怎麼才配得上他們的厚愛。汎森始終是我「平生風義兼師友」的朋友。世佳、明仁、化元、靜貞、弱水、燦騰、辜真、鴻泰、仕起、光哲、平一、幸娟、富士、春盛、建民、鴻中、世宗、展良、雯怡、絲言、澎生、懷真、皎宏、仁恕、健文,康樂、惠美伉儷,明輝、翎君伉儷,還有一些我無法一一道及的朋友,都曾經與我同學共道、筆硯相親。他們的好處,在這裏是記不完的。謝謝史丹福中心幫我抄寫論文的咸宜、盈慧諸位同事們。感謝我的雙親的努力,也感念我那破碎的老家,它養育了我,也淬礪了我。內人韻璧,在我清寂、清苦兼而有之的學術生涯中,總是支持著我。百城堂主人林漢章先生,大隱隱於書市;在戒嚴時代,曾經幫助我開了一扇小小的窗口,使我得見一些可能觸犯文網、但在研究上又不容錯過的書籍。這一段故事,也說明了:沒有自由與開放的環境,一切學術上、思想上的進步都是無從談起的。在解嚴以後的今天,我終於可以公開感謝他的幫助了。這套叢書的主編傅偉勳先生與韋政通先生,與我素未謀面,卻願意把我的研究納入這一套叢書中。他們的眼光與好意,都令人感念不置。傅先生已經辭世,但他的德、言與功,將長留於天壤之間。另外,特別還要感謝東大圖書公司的主事者與出版部的編輯先生們,他們的耐性、氣派、胸襟、認真與堅持,終於使得本書得以面世。
 
劉季倫
於一九九八年年末

目次

「世界哲學家叢書」總序
自 序
第一章 敘 論
第一節 研究史的回顧
第二節 卓吾思想的背景
第二章 卓吾思想的起點
第一節 卓吾的佛教式生死觀及解脫之道
第二節 不歇的緊張、焦慮感
第三章 「道」與世界
第一節 「道」的超越性(transcendency)與內在性(immanency)
第二節 「父母未生前」
第三節 「道」的顛覆力
第四章 我與人
第一節 「存在主體」(existential subject)之出現與五倫關係網絡的重估
第二節 同志意識與傳道精神
第五章 自然人
第一節 「自然之性」
第二節 「人欲」的難題與解決
第六章 萬人競技場
第七章 結 論
第一節 本書的節要
第二節 卓吾思想的影響
李卓吾年譜
徵引書目
索 引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198
庫存:4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