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魅麗。花火原創小說66折起
走出傷痕:大陸新時期小說探論(平)
滿額折
走出傷痕:大陸新時期小說探論(平)
走出傷痕:大陸新時期小說探論(平)
走出傷痕:大陸新時期小說探論(平)
走出傷痕:大陸新時期小說探論(平)
走出傷痕:大陸新時期小說探論(平)
走出傷痕:大陸新時期小說探論(平)
走出傷痕:大陸新時期小說探論(平)
走出傷痕:大陸新時期小說探論(平)
走出傷痕:大陸新時期小說探論(平)

走出傷痕:大陸新時期小說探論(平)

定  價:NT$ 156 元
優惠價:90140
領券後再享89折
團購優惠券B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15元
庫存:5
可得紅利積點:4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商品簡介

海內外文藝評論家常以「傷痕」、「反思」與「尋根」三個階段來評論文革後的小陸小說。本書採用另一角度,以作品表達之共同現象-「疏離」、「調適」與「超越」-為研究方向。「疏離」現象強調「自我」的失落、人性的沉淪與集體的疏離;「調適」現象探討人在大動亂中,在不同遷移情境中,調適自己的心態;「超越」現象則以文化意識與自我意識來觀照「生」與「死」,並論及表現手法的突破與超越,再進一步研究重要角色的自我超越現象。

結論部分為研究發現與心得,如語言與敘述的突破、藝術技巧的哲學化與角色形象塑造、技巧應用之缺失等。但全書論述之宗旨依然在於凸顯人性的普遍性與恆久性。

作者簡介

 張子樟

台灣澎湖縣人,一九四一年生。
 
師大文學士,政大文學項士,文化文學博士,威斯康辛大學(麥迪孫校區)》文學碩士。現在花蓮師院語文系教書,擔任「文學批評」、「小說選讀」與「語文教學」等課程。著有《婦女傳播行為與傳統角色變遷》、《人性與抗議文學》、《走出傷痕》。

 自 序

文學作品的演進並非純粹是一種進化過程,「今不如古」或「古不如今」的說法都值得再三斟酌。就中國現代文學的演進而言,用「演化」二字來說明文學作品受現實環境牽制與互動,似乎來得更為貼切。既然認定文學的演進是種演化過程,作品是否能充分截取、收錄與傳達某個時代的社會部份風貌、記錄歷史片斷、凸顯人性表徵,成為評論的一些標準。以上面這些話來論斷文革後的大陸小說的內涵與技巧的演進,便顯得十分公道。這些標準也就是筆者撰寫這本書所遵循的基本原則。
 
這本書為筆者研究文革後大陸小說的第二本書。第一本書《人性與抗議文學》出版於一九八四年。當時由於時空的種種限制,該書引用之小說,幾乎全以揭發文革期間黑暗面的「傷痕文學」為主,部份作品雖有「反思」之意味,但不夠深入。經過將近四十年的長期壓制後,作家能再發揮大無畏的精神,為民鳴放,已經相當不易。
 
八三年後,大陸小說進入高潮。藝術技巧的提昇與深化,使得作品日益哲學化。在「創作自由」的吶喊聲中,作家不再沉緬於往事之追憶,而積極地以文化意識與自我意識為經,現代藝術技巧為緯,寫下了不少足與三十年代大家比美的作品。本書便是以這些作品中展現的三種主要精神現象──「疏離」、「調適」與「超越」──為主,前後約十一年(一九七七年底至一九八八年底),長篇、中篇與短篇作品均為篩選取樣的對象。
 
其次談到本書的理論架構與應用。本書除依賴純粹的文學理論來解說作品的諸般現象外,還借助部份社會學、心理學、傳播學和哲學上的論點來剖析作品內容。期望藉多角度之省察,達到全方體觀照之效果。另外,這本書是以作品中呈現的共同現象為主的研究,不同於純粹以作家作品為主的專題研究。筆者以為,從同一代人對同一問題不同角度來互參觀照,再經過互相印證、駁詰與補充,其中蘊含的時代深刻特點,應該比較容易把握。
 
在深入討論作品內涵之前,必須對小說中的「角色」予以定位。我們不難發現,文革後小說作品中的「角色」已徹底擺脫七六年前的英雄形象的刻劃,凸顯並確定了「人」的地位。作家不再受政治所左右,而刻意塑造虛假之英雄典型或正面人物。他們描繪了在現實生活中浮沉不定,具有七情六慾的常人與小人物,真正展現了恆久與普遍的人性。
 
由於現實政治的扭曲與權力的濫用,大陸社會各個層面均存在著濃厚的「疏離」現象,尤其在政治、經濟與社會三個層面更為嚴重。「自我」的失落、人性的沉淪與集體疏離現象是探討「疏離」現象的重點。有趣的是,作家本人亦具有嚴重之疏離感。他們不僅與社會疏離,也與自我疏離。
 
經年累月的天災人禍造成大陸人民常常處於遷移狀態。為求生存,他們不以遷移為苦。在遷移過程中,無數可歌可泣的故事便產生了。以社會學中的遷移現象與心理學中的調適方法為學理依據,深入探討小說中的主人翁如何在大動亂中,在不同的遷移情境中,調適自己的心態,是本書的另一個觀照角度。
 
「生」與「死」(to be or not to be)是古今中外文學作品恆久不變的主題。借用文化意識與自我意識為主要的觀照角度,更能把握「生存意識」與「死亡意識」之「內涵」意羲。食色問題的揭發也凸顯了作品已從突破邁入超越。作品表現手法的突破與超越也是不可忽視的一環。意識流的復古、語言敘述的突破、作品的哲學化、新寫實主義與後新潮小說的出現等等,確定了這些作品的歷史地位。知識分子、婦女與農民這三個重要角色的自我超越現象,顯示了作家的道德勇氣。作家以自我持問的方式審視知識分子是最宏偉的超越現象。
 
無可諱言地,這個階段的小說作品已有相當可觀的成就;語言與敘述方面有了重大的突破,藝術技巧的深化使得作品更具哲學意味。但作品本身依然有不少問題值得深入研究的,如角色形象的塑造、技巧的應用仍有缺失。現今文壇上滿佈「浮躁」之氣,使得原有的「焦灼感」更為明顯。
 
以上這些話是這本書的簡介。筆者興趣廣泛,小說是最愛,但社會學、傳播學、心理學與哲學亦略有涉獵。在撰寫本書時,常不知不覺將對上述學門所知的一些粗淺知識融入文中,使得本書借助之研究方法頗為駁雜。另外,書中引用之作品全是筆者能找到的作品,難免有掛一漏萬之處。這些都請讀者諒解。
 
這本書能順利完成要感謝許多前輩與好友。呂正惠教授、白杰明(Gereme Barmw)教授、李超宗教授與蔡源煌教授對本書數章或全書的架構與內容,都提供了十分寶貴的意見,讓筆者能把本書修改得更完整。筆者同時要向三位指導教授──謝高橋教授、先師侯健教授與劉紹銘教授──表示最誠摯的謝意。由於他們的諄諄教誨,筆者才有勇氣撰寫本書。另外,好友周玉山兄功不可沒,本書數章都是由於他的「陷害」而硬擠出來的。何志韶先生與佟立家先生在資料搜集方面幫了不少忙,在此一併致謝。當然,最要感謝的是三民書局兼東大圖書公司的主持人劉振強先生。由於他的慷慨,像本書這樣硬的書才有機會與讀者見面。最後謝謝內子蘇月英女士,多年來她寬容筆者徘徊於學術邊緣。

目次

第一章 緒 論
一、歷史的回顧
二、研究方法與目標
三、角色變遷、疏離、調適與超越
第二章 現代英雄的探索旅程──角色變遷
一、前 言
二、英雄的類型及其採索
三、第六種英雄
四、「傷痕」與「反思」
五、新題材、新寫法
六、結 語
第三章 社會、自我與人性疏離現象
一、前 言
二、疏離文學
三、時空變遷下的疏離
四、白色恐怖雲霧下的集體疏離
五、在蛛網中掙紮拼鬥的人們
六、價值觀念的顛倒
七、浩劫後的預言式疏離
八、結 語
第四章 大動亂時代的成長過程──遷移與調適
一、前 言
二、調適理論與實際
三、下鄉插隊者的調適
四、殘障者的調適
五、勞改分子的調適
六、城市人的調適
七、結 語
第五章 從文化、自我視角觀照生死意識──突破與超越(上)
一、前 言
二、文化意識
三、自我意識
四、食色與生死
五、死亡意識
六、結 語
第六章 多元化的藝術手法──突破與超越(中)
一、前 言
二、意識流與其他藝術手法
三、語言敘述與符號
四、作品的哲學化
五、新現實主義與後新潮主義
六、結 語
第七章 知識分子、婦女與農民的性格造──突破與超越(下)
一、前 言
二、知識分子
三、婦 女
四、農 民
五、結 語
第八章 結 論
一、訊息與技巧的轉化
二、幾點令人深思的問題
三、未來的展望
參考書目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140
庫存:5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