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老子通釋(簡體書)
滿額折

老子通釋(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98 元
定  價:NT$ 588 元
優惠價:87512
領券後再享88折
庫存:7
可得紅利積點:15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老子通釋》是餘秋雨先生闡釋古代經典的裡程碑新作,也是寫給當代人的《道德經》入門讀本。全書通述《道德經》八十一章的全部內容,通析每章每節的內在邏輯,通觀兩千多年之間的思維異同,通感原文和譯文之間的文學韻味,通論歷代研究者的共識和分歧,通考各種版本的闕誤和修正。整體上以平易通達的散文寫成,釋譯之間兼具嚴謹與詩意,足以讓當代生命與千年文本互相滋潤。

餘秋雨先生近年來集中精力攻堅中國傳統文化中最艱深的古代文本,如《道德經》《周易》,以及佛教經典《金剛經》《壇經》《心經》等,一方面進行學術層面的深入鉆研,一方面致力於將古代元典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現給當代讀者,這讓他的著述成為意義重大的文化基礎工程。


作者簡介

餘秋雨,作家、學者。一九四六年八月生,浙江人。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被推舉為當時中國內地最年輕的高校校長,並出任上海市中文專業教授評審組組長,兼藝術專業教授評審組組長。曾獲“GJ級突出貢獻專家”“上海十大高教精英”“中國最值得尊敬的文化人物”等榮譽稱號。自本世紀初年開始,他赴美國國會圖書館、聯合國總部、哈佛大學、耶魯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等處演講中國文化,反響巨大。上海市教育委員會頒授成立“餘秋雨大師工作室”,中國藝術研究院設立“秋雨書院”。現任上海圖書館理事長。

名人/編輯推薦

★ 必讀:兩千五百年來,優秀的人都在讀。

《道德經》是中國首位SJ級哲學家老子的代表作,東方智能源頭,被稱為“萬經之王”。

海外發行量Z大的中國典籍,古今中外發行量僅次於《聖經》。

陪無數人走出困局的啟示錄,被稱為“人生寶典”


歷史上,韓非子、魏征、唐玄宗、王安石、司馬光、蘇轍、宋徽宗、朱元璋、順治、康熙……都曾給《道德經》做注解。


在當代,毛澤東、潘基文、馬云、馮侖、錢鍾書、白巖松、陳道明、林語堂、彼得·漢德克……

都是《道德經》的粉絲。


★ 有用:曾國藩靠它走出人生低潮,白巖松靠它度過中年危機。

《道德經》以“逆向思維”觀察人生與社會,將我們從習以為常的方法和價值中驚醒,從而進入全新、更大的格局。

哲學家從中洞悉天道,軍事家從中參透兵機,政治家從中安邦定國,大志者從中建功垂名,淡泊者從中養生延年。

無論是面對人生困境,還是時代轉型,都特別需要《道德經》的啟發。


★ 有料:做人、成事的秘密,《道德經》早就說盡了。

人生三寶:慈愛,簡樸,退讓。

認知格局:站在物外、局外,看人生、看世界。

逆向思維:強弱、福禍必然翻轉。

自我定位:上善若水,和光同塵。

道德信仰:天道不親,常與善人。

治理理想:不折騰,相信自發秩序。

立身成事:以正安身立命,以奇發揮個性。


★ 好讀:文化大家餘秋雨為現代人量身定制的《道德經》讀本。

通俗:延續通達暢快的餘式散文,讓普通讀者輕松讀懂。

全面:全文逐句講解,逐字翻譯。

專業:深入專研數十年,融合歷代研究成果。

高度:以高等級的文化自覺,讓讀者從哲學和文學高度領略《道德經》的魅力。

特別附贈餘秋雨書寫的《道德經全本行書》書法作品,適合收藏、送禮。


前言

老子通釋,是一項體量龐大的系統文化工程。這個“通”,包括以下六項指標:

一,通述八十一章的全部內容;

二,通析每章每節的內在邏輯;

三,通觀兩千多年之間的思維異同;

四,通感原文和譯文之間的文學韻味;

五,通論歷代研究者的共識和分歧;

六,通考各種版本的闕誤和修正。

稍稍一想就知道,其間會有多少危崖深壑、漫漫苦路。好在,我終於走下來了。

《老子》原文不分章,後世學者為了方便,分了八十一章,這就像為一座大山劃分了攀援段落。我的這部通釋,就是循章行進的。但是,我以行書書寫的老子全文,卻是依照原文不分章。

本書是一部學術著作,其中包括大量艱深的論述,但整體上我用散文寫成。為什麼要用散文來裹卷學術?我只是希望能在枯燥的學理和考訂之間保持暢達的靈性,讓當代讀者感到親切。我相信,只有促成當代生命的趨近,才能滋潤千年文本。

每一章的闡釋,都以翻譯為歸結。翻譯比闡釋更具有語氣上的完整性、邏輯上的連貫性,因此我很重視。我的翻譯遵循以下三個原則:

一,盡力逼近原文旨意,保持學術上的高度嚴謹;

二,呼應老子的文學魅力,發揮現代散文在語言節奏上的美學功能;

三,洗去迂腐纏繞的研究風習,使廣大讀者都能爽利接受。

這當然很不容易做到,我借著最難翻譯的《老子》做了一個規模不小的實驗,敬請讀者教正。


目次

前言 001

通釋 003

今譯 235

原文 277

名家論餘秋雨 306

餘秋雨文化大事記 308

道德經全本行書(反向附冊)


書摘/試閱

第一章


第一章面臨著特別的麻煩。 因為老子知道,自己現在著手的,並不是一部普通的著作,而是一項開創性的精神構建。 那麼,一開頭, 就必須呈現出主題和高度。 但是,字又不能太多,他為自己定下的文字風格是詩化格言。 用短短的詩化格言來開啟這麼一扇重大門戶,難度可想而知。

主題是道。 道是什麼?必須給一個合適的名。 這本是最不能跳過去的“定義巨障”,卻被老子用幽默的方式跳過了。 他一上來就說:


道,說得明白的,就不是真正的道。名,說得清楚的,就不是真正的名。


你看,剛剛呈現出主題,就立即表示,這個主題說不明白。 加給它任何名,也說不明白。 初一聽,很像是“開局之謙”,來反襯後文的論述,但這不是老子的做法。 在老子看來,不僅文章的開頭說不明白,而且直到文章的結尾也說不明白。 不僅自己說不明白,而且別人也說不明白。 不僅現在說不明白,而且永遠也說不明白。

說不明白怎麼成了主題?這就一下子由幽默引向了深刻。 老子呈


現的,是一種偉大的不可知。 他甚至認為,只有不可知、不可道、不可名,才能通向真正的偉大,才能靠近他心中的道。

當然,世上也有不少可知、可道、可名的物件,但只要觸及重大命題,例如天地的起始、萬物的依憑,就會進入不可知、不可道、不可名的鴻蒙境界。

在這種境界中,一切都處於“若有若無”之間。“若有若無”的狀態如果往大裡說,也會引出一對重要的概念,那就是“無”和

“有”的哲學定位。 老子說,“無”,是天地之始;“有”,是萬物之憑。 “無”,產生奧秘;“有”,產生界定。

—— 說到這裡已經很復雜,需要我們在今後慢慢消化。 老子似乎也知道已經太深,因此又急著告訴大家,正是這種“若有若無”、“知而未知”,構成了天地的玄妙。 而且,就是在這玄妙中,隱隱約約看到了道。

至此,可以把這一章的原文和譯文完整地呈現一下了。原文是—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 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我的譯文是—


道,說得明白的,就不是真正的道。名,說得清楚的,就不是真正的名。無,是天地的起點。

有,是萬物的依憑。

所以,我們總是從“無”中來認識道的奧秘,總是從“有”中來 認識物的界定。

其實,這兩者是同根而異名,都很玄深。 玄之又玄,是一切奧妙之門。


這一章對於“無”和“有”的論述,牽涉到艱深的哲學命題。 老子既然匆匆帶過,我們也不便多加論述,好在我在論莊子、論魏晉、論佛教的諸多著作中都有涉及。 我特別希望讀者在這一章中領略一種不可知、不可道、不可名的玄妙。

這種玄妙,與東方哲學的神秘主義有關,卻又並非局限於東方。世界上最高等級的哲學家、藝術家、科學家都會承認,一切最奇妙的創造,必定出現在已知和未知之間。 因此,一切最佳的作品,必定包含大量玄妙的未知。

玄妙的未知,也指向著無窮的未來。 我自己,每次得知人類對於宇宙萬物的新發現卻又無法做出判斷的信息,例如黑洞、暗物質、不明飛行物、量子糾纏等等,總會在心中默念“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句子。 兩千五百年間對於玄妙未知的巨大驚訝和由衷謙卑,一脈相承。 而且,還會承續到永遠。

我覺得,老子一開篇就以玄妙的未知來為道布局,實在是高超之


至。 對於道,後文還會不斷講述,但是第一個照面卻是那麼煙云縹緲的神奇,太有吸引力了。

也許不少讀者會感到深奧,但是,起點性的深奧一瞥,反而會增加懸念。 不管怎麼說,人們對全篇的第一字“道”,已經放不下。


近現代的研究者們受到西方科學主義的影響,總希望用各種

“名”來把“道”解釋清楚,諸如“宇宙本體”、“普遍規律”、“原始正義”、“終極掌控”等等,越說越亂,又反過來責備老子在概念運用上過於糾纏混同。 讀到這些論著,我總是啞然失笑,心想他們怎麼會沒有看到老子的第一句話,或者假裝沒有看到,居然想把玄妙的道作踐得如此離譜,實在是太自負,又太乏味了。


至於“道”這個概念的歷史由來,倒是一個有意義的課題,我在眾多研究者中比較看重童書業的看法。 童書業認為,在遠古時代,人們迷信具有人格意義的神、鬼、靈。 但是,大量的事實教訓使智者們漸漸懷疑這種迷信,就把人的變化歸結為“命”。“命”是泛神論的, 不再黏著於單一的神、鬼、靈,而古代思想家又進一步把“命”的概念抽象化,產生了“道”的觀念。(參見童書業《先秦七子思想研究》)

童書業的“三段論”顯然包含著對遠古時代的合理猜度,但我只是覺得,從神、鬼、靈的迷信,到“道”的觀念,未必轉經“命”的概念。 因為“命”是個人化的設想,而“道”是超越人“命”的宏觀思維,反倒與原始宏觀有一種氣象上的呼應。


順便說一下,這裡存在一個小小的“句讀”方面的歷史爭議,其實也就是標點符號的點法。 究竟是“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好呢,還是“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好?一個標點,牽涉“無”和“有”是不是一個獨立概念。 王弼是主張“無名”、“有名”的,王安石是主張讓“無”、“有”獨立的。 歷來各有偏向,而我則主張,兩者皆可,區別不大,順語氣就好。 我在翻譯時, 兩種都曾采用。





第二章


老子的不少名句,由於言詞簡約,讓後人產生了不同的理解,但是,每一種理解都很深刻。 這種奇特現象,應該歸功於他引導的等級。 引導在高處,連岔道都有風光。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這一章的句首:“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這一句,至少有以下五種解釋:

一、天下都知道美為什麼美,那就丑了;都知道善為什麼善,那就不善了。(較普遍的解釋)

二、天下萬物,兩端生於一致,因此有了美就必有丑,有了善就必有不善。(王夫之的解釋)

三、把美和善夸耀得天下皆知,那麼,丑和不善一定就會緊跟著來了。(範應元的解釋)

四、為什麼人們能夠知道美之為美,善之為善?因為有丑和不善的存在,產生了對比。(陳懿典的解釋)

五、天下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丑的觀念就產生了;都知道善之所以為善,不善的觀念也就產生了。(陳鼓應的解釋)

這些解釋都很有意思,除了王夫之是在整體上論述這句話的哲學


背景外,後面幾種似乎都顯得過於平穩,把我們初次讀到這個句子時的心理衝擊力大大降低了。

老子這句話,從語氣看,是在極言從美到丑(惡)、從善到不善的急劇轉化。 老子喜歡這種近距離的強烈反差,因此如果拉回到尋常思路,雖然在邏輯上合理,但不符合他的“斷言結構”。

我想保持他強烈反差的“斷言結構”,也就是偏向於“當天下都知道美那反而就丑了”的說法,但必須找到走向反面的原因。 我認為, 原因就在“美之為美”這四個字。“天下皆知美”,已經很夸張;如果進一步,“天下皆知美之為美”,問題就來了。 所謂“美之為美”,也就是美為什麼稱為美的理由、標準、定位、訣竅。 這麼復雜的問題如果“天下皆知”,那一定是有一種通行天下的規範。 當美有了“天下皆知”的規範,那當然就是丑了。 美是這樣,善也是這樣。

這裡出現了兩條界限。

第一,有美、有善,當然是好事,但不必去設定它們的成因和規範;

第二,即使設定了,也不要推行天下。 如果無視這兩條界限,美和善都會變質。

直到今天,我們在這個問題上還是糊塗的,總以為要張揚美和善,就必須做到“天下皆知美之為美”、“天下皆知善之為善”。 殊不知,美的起點是天性和創造,善的起點是良知和大愛,都是“說不清道不明”的。 因此,不可能出現天下共規。 如果出現了,那一定已是反面。

我的翻譯就是這樣來的:“天下人都知道了美的定位,那就丑了;


都知道了善的定位,那就惡了。”這裡的“定位”,也可以更換成“規則”、“訣竅”。


接下來,老子就要進一步展現他相反相成的“斷語結構”了。 這些短句都很精彩,應該能夠背誦—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這二十四個字,幾乎用不著闡釋。 需要說明的是,一九七三年十二月湖南馬王堆出土的《老子》帛書甲、乙本中,原先通行的“高下相傾”作“高下相盈”。 有些研究者認為,應該是“盈”,通行本改為“傾”是為了避開漢惠帝劉盈的名諱。 一個“傾”字,表示高下之間互相依賴;一個“盈”字,則表示高下之間互相包含。 兩種意思都很好,但我本人更願意選擇的,倒是互相依賴。 為何依賴?因為從高,我們更能知道下;從下,我們更能知道高。 由此,我的翻譯是:

“高和下,互相證明。”

另外,在這二十四個字之後,馬王堆帛書甲、乙本中還有“恒也” 兩字,義為“永遠是這樣”。 我在翻譯時,考慮到語勢,選擇了帛書之前的通行本。

既然有無、難易、長短、高下、音聲、前後之間,都是互相生成的,那麼,人就不要根據它們的表面差異去胡亂折騰了。 你要無中求有嗎?你要難中求易嗎?你要短中求長嗎?你要在高下前後之間整一


個勝負輸贏嗎?老子說,它們本是一體的兩面,又在時時轉化,實在犯不著人去橫加幹預。 這就出現了下一段話—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 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這段話,是老子對自己思想的鄭重概括。 由於出現在前面一連串相反相成的聯句之後,其實也就說清了“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理由。 高亨在《老子正詁》中說這兩段文意不相連,我的意見正恰相反,是緊密相連的。 我對這段話的翻譯是:


因此,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讓萬物運行而不去創始,讓萬物生長而不去占有,有所作為也不要自恃,有了功績也 不要自居。 只要不自居,功績也就不會失去。


為什麼“無為”?因為自然在“為”。 為什麼“不言”,因為自然在“言”。 那也就是說,“無為之事”,是自然在做的事;“不言之教”,是自然在講的課。 既然如此,人們哪裡還說得上創始、占有、自恃、自居?只要不是這樣,它總在。

這裡又出現了“聖人”這個概念。 老子把“無為”、“不言”的人稱為“聖人”,表明他所說的“聖人”是遵循自然的人,是效法天地的人。 顯然,這與人們所熟悉的儒家的“聖人”標準,有很大區別。

陳鼓應在《老子注譯及評介》中就此說了一段話,我很贊同,且


引述如下:



儒家的聖人是典範化的道德人;道家的“聖人”則體任自然、拓展內在的生命世界,以虛靜、不爭為理想生活,鄙棄名教,揚棄一切影響身心自由活動的束縛(甚至包括倫常規範在內)。 道家的“聖人” 和儒家的聖人,無論對政治、人生、宇宙的觀點均不相同,兩者不可混同看待。


老子被後世道家奉為“無上先師”,因此他說的聖人符合陳鼓應所論述的道家聖人範疇,也可以說是道家聖人的最早定位。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512
庫存:7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