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縮小範圍


商品類型

繁體書 (34)
簡體書 (395)
商品狀況

可訂購商品 (332)
無法訂購商品 (97)
庫存狀況

有庫存 (52)
無庫存 (377)
商品定價

$199以下 (104)
$200~$399 (174)
$400~$599 (86)
$600~$799 (16)
$800以上 (49)
出版日期

2024年 (9)
2022~2023 (102)
2020~2021 (71)
2018~2019 (52)
2016~2017 (54)
2016年以前 (128)
裝訂方式

平裝 (319)
精裝 (77)
線裝 (3)
軟精 (4)
盒裝 (3)
作者

(漢)張仲景 (21)
(東漢)張仲景 (12)
王付 (12)
張仲景 (11)
錢超塵 (10)
王國強 (7)
馮世綸 (7)
李顯忠 (5)
劉紀青 (4)
林政宏 (4)
梁華龍、王振亮 (4)
(清)林之翰 (3)
(清)汪宏 (3)
劉越 (3)
吳雄志 (3)
郭育誠 (3)
鮑豔舉、花寶金 (3)
(東漢)張仲景 原著;李政育 解讀 (2)
(東漢)張仲景、陳建國 (2)
出版社/品牌

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81)
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 (36)
學苑出版社 (30)
人民衛生出版社 (28)
中醫古籍出版社 (26)
人民軍醫出版社 (25)
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 (21)
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15)
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 (10)
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10)
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 (9)
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 (8)
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7)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6)
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 (6)
科學出版社 (6)
上海三聯書店 (5)
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 (5)
廣東科技出版社 (5)
上海古籍出版社 (3)

三民網路書店 / 搜尋結果

429筆商品,3/22頁
圖解新編中醫四大名著:傷寒論(簡體書)
滿額折
作者:周重建; 郭號  出版社: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  出版日:2021/09/01 裝訂:平裝
《傷寒論》是一部闡述外感及其雜病治療規律的中醫學巨著,為我國東漢時期著名醫學家張仲景於西元200-205年所著,在中醫藥學術發展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張仲景原著題為《傷寒雜病論》,此書在流傳的過程中,經過了後人不斷的整理編纂。其中,外感熱病內容被結集另外成書,取名為《傷寒論》;原著中的另一部分則主要論述內科雜病。 該書的著者張機(西元150-219年),字仲景,南陽郡涅陽(今河南南陽)人,一說為南陽涅陽(今湖北省棗縣),或南陽蔡陽(今湖北棗陽)人,官至長沙太守,受業於同郡張伯祖。東漢末年,戰亂頻起,疫病流行,以傷寒為嚴重,書中作者自序日:“餘宗族素多,向餘二百,建安紀年以來,猶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於是他“感往昔之淪喪,傷橫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訓,博采眾方,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並平脈辨證,為《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 書中揭示了寒邪外感疾病的發生、發展、預後及其證治規律,重點論述了人體由於感受風寒之邪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變化及進行辨證施治的方法。此外,作者將病癥分為“六經”,即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厥陰、少陰六種,發展並完善了六經辨證的理論體系,融理、法、方、藥於一體,為中醫辨證論治的診療方法奠定了基礎,是中醫臨床醫學的基礎。
定價:408 元, 優惠價:87 355
庫存:1
景洪貴傷寒論講座擷要(簡體書)
滿額折
作者:景洪貴  出版社:四川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2023/01/01 裝訂:平裝
《傷寒論》是東漢張仲景所著,是中醫的經典醫學著作。《傷寒論講座擷要》一書按照對應的方式,對原文按照中醫理論進行分析,將成因、辨證要點、病機、治法、方劑入手,理、法、方、藥一線貫通,並對《傷寒雜病論》中的部分疑點、難點作專篇進行了討論。書以提綱式的寫作,勾勒重點,闡明玄機,對學習原文有很大幫助;書中要點突出,條理清晰,主次分明,又便於記憶。
定價:456 元, 優惠價:87 397
庫存:1
傷寒論匯講:深圳市中醫經方協會講習錄(簡體書)
滿額折
作者:姜宗瑞  出版社:學苑出版社  出版日:2019/12/01 裝訂:平裝
本書為深圳市中醫協會的多名現代經方醫家,對《傷寒雜病論》條文的逐條講解錄音,經過細緻地再次整理編纂而成。書中對《傷寒雜病論》的398條條文逐字、逐句進行詳細剖析。因為講課者均為頗具臨床經驗的醫生,所以在對條文的講解上少了很多照本宣科的古板解釋,更多的是根據個人切身的臨床體會來闡釋對條文的理解,讓讀者能領悟到仲景理法方藥的實際運用,有助於提高臨床療效,值得反復揣摩研習。
定價:534 元, 優惠價:87 465
庫存:1
難經校釋(第2版)
滿額折
作者:南京中醫學院-校釋  出版社:文光  出版日:2019/07/31 裝訂:平裝
根據文獻所載,《難經》的著作時代,當在《內經》之後,《傷寒雜病論》之前,經歷了較長時間的輾轉相傳,不斷修改、整理、補充的過程,而逐步寫成的。《難經》問世以後,歷代醫家為之作注解的,不下數十家。此外,還有日本人名古屋玄醫、滕萬卿、丹波元胤等,也曾作過《難經》注解。全書以闡明《內經》的要旨為主,用問答的體裁,輯為八十一難。內容包括生理、病理、診斷、治療等各方面,特別是對脈診的論述,尤為精要,有創造性的
定價:220 元, 優惠價:9 198
庫存:2
《金匱要略》經緯(簡體書)
滿額折
作者:閻鈞天  出版社:科學普及出版社  出版日:2019/07/01 裝訂:平裝
東漢張仲景著述的《金匱要略》是古代中醫經典著作之一,也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診治雜病的中醫專著,屬原撰《傷寒雜病論》十六卷中的“雜病”部分。本書以《金匱要略》原書體例為綱,將《金匱要略》原文進行了白話文解讀,同時結合《黃帝內經》的條文將傳統中醫理論進行了深入的解讀,並且把臨床中相關病案附於其後,便於讀者結合臨床實踐理解中醫經典著作。
定價:239 元, 優惠價:87 208
庫存:1
張步桃腫瘤要方:現代中醫第一聖手治腫瘤典藏紀念版
75折
作者:張書陸; 張閎運  出版社:出色文化  出版日:2022/09/08 裝訂:精裝
這是一本中醫緩解腫瘤筆記!現代醫學已證明,腫瘤是種慢性病;而中醫更是自古就提倡與腫瘤並存。現代醫聖張步桃在熟讀《傷寒雜病論》三千遍之後,記下各式緩解癌瘤筆記和病案,留給後人一條預防和改善腫瘤的門路!惡性腫瘤是絕症嗎?大家別自己嚇死自己!就西醫而言,有開刀、放療、化療等各式療法;且以西醫看來腫瘤就是一種慢性疾病,與癌共存似乎成了一種趨勢。其實,早在千年前,中醫就已有這樣觀念了。現代中醫第一聖手――張步桃先生,在生前所遺留下來的治癌瘤筆記和醫案,多有這樣的例子;甚至有讓癌瘤慢慢消失的例子。這一切,他都歸功於學醫以來,就熟讀東漢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而有生之年甚至閱讀此書高達三千遍,且篇篇都有滿滿的註解。本書便是收集張步桃先生生前留下的醫案,以其對《傷寒雜病論》的見解,重新整理、編著其對腫瘤的治療,以及中西並治、與癌瘤並存的觀念;加以探究中醫治腫瘤的辨證論治,拿捏寒熱虛實。張步桃先生在治腫瘤時,不但面面俱到,往往妙手回春。你會發現,除了開刀手術、化學治療之外,中醫可能是你另外的一條明路。
特殊書展B1
定價:700 元, 優惠價:75 525
庫存:3
針灸經論纂要(串注本)(簡體書)
滿額折
作者:張載義  出版社: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出版日:2024/04/01 裝訂:平裝
關於針灸經論的書,比較有影響的有全國針灸統編教材與李鋤的.目前看來,統編教材內容太少,不足以涵概針灸歷史上的有關針灸文獻。李鋤的雖然內容比較廣泛,但主要經典如《靈樞》、《素問》等針灸的論述還有很多疏漏,而且是打亂原文、重新編次的方法,這對於針灸論文的寫作,引述經文,查找核對都非常不利。《針灸經論纂要》從馬王堆出土漢墓帛書十一脈灸經開始,經《靈樞》、《素問》、《難經》、《傷寒雜病論》以至唐宋元明清諸醫家關於針灸的重要論述,悉數載入。其《靈樞》、《素問》、《難經》、《傷寒雜病論》的針灸內容,則全部載入,文字的順序仍然按照原有的秩序排列,這有助於針灸工作者引經據典時,參考上下文,不至於斷章取義,出現誤讀或者誤解。該書的一個主要特點,是以串珠的方式撰注古代針灸經文,串珠,就是經文的互參,比如《靈樞·九針十二原第一》裡講到“小針之要”,串珠本就會告訴你,與“小針之要”有關的內容在《靈樞小針解第三》中還有記述。《靈樞·九針十二原第一》裡提到的九針,在《靈樞·官針第七》、《靈樞·九針論第七八》、以及《素問·針解篇第五十四》等篇章中都還有所闡述。至今還沒有針灸經論的串珠版本。
定價:588 元, 優惠價:87 512
庫存:1
臨床應用傷寒論解說(簡體書)
滿額折
作者:(日)大塜敬節  出版社: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出版日:2022/10/19 裝訂:平裝
本書為日本著名漢方醫學家大?V敬節(1900-1980)的代表作之一。 大?V敬節先生秉承“漢方醫學研究,始於傷寒論,終於傷寒論”之說,畢生堅持持續研究《傷寒雜病論》。大?V敬節受創元社編輯部長保阪富士夫氏的要求,寫下了該書稿,既作為《傷寒論》入門講義,也作為臨床醫生的參考用書。 在《傷寒論》注解書籍中,深奧難解者居多。但大?V敬節先生認為“這本解說書,我可以自負地認為是至今刊行的《傷寒論》注解書
定價:594 元, 優惠價:87 517
庫存:1
經方時方“六經辨證”應用案解:“《方劑學》全部方劑”之六經解析與名醫案解(第2版)(簡體書)
滿額折
作者:鮑豔舉; 花寶金  出版社: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出版日:2021/09/18 裝訂:平裝
《經方時方“六經辨證”應用案解:“”之六經解析與名醫案解(第2版)》為全國經方論壇“中醫臨床課題組”推出的臨床課題系列。 廣泛應用的“時方”,能否運用“六經辨證”來進行臨床? 源自《傷寒雜病論》的“六經辨證”,到底和“八綱辨證”、“六淫辨證”、“氣血津液辨證”、“臟腑經絡辨證”是什麼關係? “時方”之六經辨證(或者說“《方劑學》教材全部方劑之六經辨證”)這個課題,是當代中醫臨床界的重大課題,具有立竿見影的臨床價值和影響深遠的理論價值。 本課題由全國經方論壇“中醫臨床課題組”規劃開題,由該書作者鮑豔舉、花寶金(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具體實施。 中華中醫藥學會主辦的“全國經方論壇”,致力於“把為期3天的學術會議,延展成為365天的學術交流平臺”。論壇成立的“中醫臨床課題組”,動員和組織全國名老中醫和中青年臨床專家,每年推出多項臨床課題研究成果,課題成果均以學術專著的方式進行正式出版。 全國經方論壇“中醫臨床課題組”得到燕山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廣州中醫藥大學經典臨床研究所、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藥文化研究與傳播中心等學術機構的協助和支持,並與“中日經方學堂”、“中韓經方學堂”結為學術聯盟,開展國際學術交流、出版、教育活動。
定價:528 元, 優惠價:87 459
庫存:1
經方脈證圖解(簡體書)
滿額折
作者:陳建國  出版社: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出版日:2021/09/29 裝訂:平裝
醫聖張仲景所著《傷寒雜病論》提示,中醫應用方藥治病的方法為“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陳建國所著《經方脈證圖解》就是對這一方法的踐行。臨床中應用一張方治病能夠取效,是因為符合了這張方對應的病機,而相應的病機會客觀地體現在脈診信息中,對應於某一張方病機的脈診信息,就是這張方的脈證。臨床中,只要準確把握一張方的脈證和方證,就可以準確地應用方藥治病。本 書 以 圖 示 的 方 式, 通 過 對 50 張 常 用 經 方“病機脈證圖”的詳細闡釋,既能夠幫助讀者領會經方對應的病機,也能夠幫助掌握其對應的脈證。書中還解讀了經方的方證,對藥物組成相似或病機相似的經方,從脈證的角度進行了詳細的鑒別,對於指導經方的臨床應用有很高的參考價值。本書內容是脈證經方學說的重要組成部分,結合作者所著的《神農升降藥法》和《仲景陰陽脈法》,更便於理解和指導臨床。
定價:408 元, 優惠價:87 355
庫存:5
素問新論,中西醫合璧的新視角:探索中醫藏象結構,對比現代解剖學,中西醫融合的創新前景
滿額折
作者:王濟武  出版社:崧燁文化  出版日:2024/05/29 裝訂:平裝
【突破傳統框架,深度結合中醫學與哲學】 從《黃帝內經》和《傷寒論》的陰陽三螺旋觀點出發 重新檢視並詮釋中醫的基本理論與應用,提出全新理解與實踐方法 透過科技的融入與哲學的引導,推動中醫現代化! ▎中醫的發生、發展與回歸 本章從《黃帝內經》的溯源開始,探討中醫的起源與其哲學基礎,說明中醫如何在陰陽五行的理論指導下發展並形成獨特的疾病預防與治療方法。書中也詳細分析了《傷寒雜病論》的防疫治病觀念,及其在當代的應用價值,強調了中醫在守正與創新之間的平衡。附文部分,透過對張仲景《傷寒雜病論》的序言解讀以及《孫子兵法》與醫學思維的比較,進一步闡述中醫學的策略思維與其在現代社會的實踐意義。 ▎天地人三螺旋 本章深入探討中醫與天地人三螺旋思想的關聯,說明中醫如何將自然界的法則與人體健康相連結。從「態」的平衡到「六經辨證」的邏輯,作者細緻地闡述了中醫理論的內在結構與運作原理。四時五行與五運六氣的部分,則展示了中醫如何利用自然界的週期法則來解釋與調治人體疾病。最後,透過對《易經》思想與中藥的比較研究,揭示了二者的內在相通性。附文透過對巽卦和無妄卦的解析,進一步深化讀者對於中醫診療思維的理解。 ▎中西合一的生命解剖結構 本章則是一次對中醫「解剖」觀念的現代解讀,從《素問》中提煉出的生命結構理論,對照現代解剖學,展示中醫所謂的藏象結構不僅系統全面,且與經脈相結合形成了獨特的體系。作者進一步從宇宙粒子與精氣神的關聯談起,重新詮釋津液血脈等傳統概念,並將三焦系統與現代的內分泌系統做了精彩的對比。作者不僅回歸《靈樞》與《素問》的經典,也引入現代科技,主張中西醫結合的必要性與未來發展方向。 本書特色:本書深掘中醫學與《易經》哲學的連結,提出以《黃帝內經》和《傷寒論》的陰陽三螺旋觀念為基礎,重新詮釋中醫理論。本書不僅揭示了比現代解剖更先進的藏象生命結構,還強調中醫與現代科技的結合,更展望新中醫加科技的廣闊未來,勇於革新同時秉持傳統,提供一種全新的中醫學思維和實踐方針。
新書特惠
定價:375 元, 優惠價:79 296
庫存:2
傷寒雜病論解析(上)
作者:楊育周  出版社:旺文社  出版日:2001/09/01 裝訂:精裝
將傷寒論逐句解釋,對原條文中的生理、病理、症狀等詳細說明,明確探尋疾病根源,所受何種邪氣?受邪部位?繼發病變?該用那一種治療方法?都清楚解析。作者對傷寒論的研究,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更得到日本「漢方雜誌」的稱許與肯定。
絕版無法訂購
《傷寒雜病論》輯注(簡體書)
滿額折
作者:(漢)張機; 曾鋒  出版社: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出版日:2023/12/01 裝訂:平裝
自金.成無己《注解傷寒論》首注《傷寒論》以來,注述者或不下千家,注述《金匱要略》者,亦數以百家計。其間雖良莠不齊,然必皆有所立者,以成仲景之德;學有所悟者,以揚仲景之言;行有所用者,以隨仲景之志;施有所救者,以彰仲景之心。縱或有未備者不少,有功於仲景之書者亦多,學者當憐其苦心,而無可厚非也。全書輯《傷寒論》部分十卷、《金匱要略方論》部分六卷,共十六卷,以合仲景《傷寒雜病論》十六卷之數。本次輯注《傷寒雜病論》之原文部分,以宋本《傷寒論》、《金匱要略方論》、《金匱玉函經》為底本。以《醫宗金鑒.訂正仲景全書》之原文部分(棄其正誤)為主要校勘本。此次輯注將《傷寒》《金匱》《玉函經》三書融合,一以貫通,全面解決了三書割裂的弊端。體現了《傷寒雜病論》以病為綱,以證為據,以方為用的特點,條理明晰。條文全面編排,重新注釋,解除疑惑甚多,糾正錯漏不少。注釋精細,文字簡煉。
定價:588 元, 優惠價:87 512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傷寒雜病論釋疑解惑(簡體書)
作者:王付  出版社:人民軍醫出版社  出版日:2009/03/01 裝訂:平裝
《傷寒雜病論》是古為今用的經典醫學著作,其理論精辟高深,具有重要的臨床指導作用。但該書言語深奧,用詞簡略,思辨縱橫交錯,法理層次復雜,現代人在閱讀、學習時常有許多疑惑不解之處,因而難以正確地理解,有鑒于此,長期從事《傷寒論》教學與研究工作的著名教授王付對《傷寒雜病論》中的疑難問題進行深入淺出的闡釋與剖析,以幫助讀者更好地領會原著條文的精髓,并指導臨床辨治常見病與疑難病。本書設16章,按照六經、臟腑
絕版無法訂購
傷寒雜病論增補用方(簡體書)
作者:王付  出版社:學苑出版社  出版日:2007/05/01 裝訂:平裝
《傷寒雜病論》是一部理法方藥俱備的醫學經典著作,但仔細研究,則可知該書詳于辨證而略于用方,即有證無方,這無疑給臨床治病帶來諸多困難。 《傷寒雜病論增補用方》的作者結合數十年臨床用方治病體會,認為欲深入研究與合理運用《傷寒雜病論》,就必須科學地如實地增補其用方,從而使方證理論體系成為有機的整體,以指導臨床實踐。基于這一思路,本書作者對《傷寒雜病論》進行了增補用方的嘗試。即根據仲景辨證精神增補仲景方
絕版無法訂購
傷寒雜病論診治過程(簡體書)
出版社:人民軍醫出版社  出版日:2015/11/01 裝訂:平裝
絕版無法訂購
古本傷寒雜病論(全二冊)(簡體書)
滿額折
作者:張仲景  出版社: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出版日:2020/01/01 裝訂:線裝
涪陵古本是20世紀30年代後發現的《傷寒雜病論》抄本,1934年根據抄本印刷了少量石印本,但流傳不廣,見之者少,該書傷寒部分為《唐本傷寒論》,雜病部分是在《金匱要略》基礎上從《脈經》《千金方》中選取有關內容增補而成。涪陵古本對深入研究《金匱要略》學術思想有一定參考價值。
定價:4800 元, 優惠價:87 4176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傷寒雜病論:方歌及詳解(簡體書)
作者:來要水  出版社:人民軍醫出版社  出版日:2015/06/01 裝訂:精裝
仲景遺書歷經滄桑,久經不衰,隨著時代的發展仍然發揮著光芒,指引中醫中藥的發展,并成就了眾多名醫。然觀前賢之書,要不就是原文照搬宣科集成一書,要不無方歌而到處找歌訣自行進行添加注釋,或者單獨花費錢財再據一書,使初學者不知所從。而本書是《傷寒論》、《金匱要略》在保留原篇完整性的同時,增加了方歌,每一方歌,大部分均為作者所在臨床中常背方歌,在編輯本書當中,略加改動,望使之更加朗朗上口;而在《傷寒論》一書
絕版無法訂購
傷寒雜病論研究大成(簡體書)
作者:呂志傑  出版社: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  出版日:2010/05/01 裝訂:精裝
《傷寒雜病論研究大成》是編著者廣收博采古今名醫大家、現代眾多學者及自己研究《傷寒論》、《金匱要略》所取得的成果,提煉精華,潛心創作而成。本書的主要特點是把一分為二的“兩書”綜合研究,力圖從整體上探索、把握張仲景醫學思想。具體來說,本書的研究有以下十點:一是必要的校勘,加在原文括號之內;二是注腳,對原文的字、詞、句、脈象以及特殊的方劑、藥物加以注釋;三是提要,將原文內容提綱挈領;四是簡釋,學習古今注
絕版無法訂購
劉紹武講評《傷寒雜病論》(簡體書)
作者:馬文輝  出版社: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出版日:2010/03/01 裝訂:平裝
經典闡釋是中醫文獻的一道亮麗風景線。干百年來,無數賢達之士前仆后繼,奉獻一生,就是想告訴后人:經典在說些什麼。然而,注釋越來越多,道理越講越玄,后人越學越難。尤其是《傷寒雜病論》,仁智各見,莫衷一是,經過歷代醫家的不斷闡釋、發揮、演繹、創新后,形成了蔚為壯觀的傷寒學派。嚴格意義上講,它已經不再是《傷寒雜病論》了。為什麼后世要把它加在張仲景的名下呢?在這里,我提出一個中醫人不可回避的問題:經典難道就
絕版無法訂購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22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