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縮小範圍


商品類型

繁體書 (7)
商品狀況

可訂購商品 (5)
無法訂購商品 (2)
庫存狀況

無庫存 (7)
商品定價

$199以下 (1)
$200~$399 (6)
出版日期

2018~2019 (1)
2016年以前 (6)
裝訂方式

平裝 (7)
作者

倪炎元 (1)
夏春祥 (1)
孫榮光 (1)
蔡美瑛 (1)
許傳陽 (1)
陳偉之 (1)
陳盈盈 (1)
出版社/品牌

韋伯文化 (7)

三民網路書店 / 搜尋結果

7筆商品,1/1頁
台灣網路多媒體之發展
作者:陳偉之  出版社:韋伯文化  出版日:2004/06/01 裝訂:平裝
網路多媒體漸成電子媒體的主流型態,本書除了經由理論探討網路多媒體的發展趨勢之外,另經由參與觀察法、深度訪問法,實地了解台灣之有線電視及電信業者面對國際及國內大型媒體強勢競爭,在籌集資金與人才充實「網路多媒體」傳播與製作能力方面,曾經遇到的困難。本書亦探討地方有線電視在邁向「網路多媒體」的進程中面對的問題與挑戰。另外,經由也檢視「網路傳輸」及「多媒體製作」的相關科技,對於知識經濟發展的理論與應用情形
絕版無法訂購
客家‧媒體‧再現
滿額折
作者:孫榮光  出版社:韋伯文化  出版日:2010/05/01 裝訂:平裝
近年來,有關客家族群與文化的大眾傳播現象呈現兩個極端的發展。一方面,客家族群在流行文化上,如流行音樂、電影等,有充滿創意與活力的表現,令人驚艷;另一方面,電視等主流媒體仍一再重複扭曲的客家刻板印象。本書以這兩個現象為關注焦點,探討客家非主流音樂、客家電影與客家紀錄片的文化意涵,同時追溯早期客家傳播面臨的處境。另外,也對綜藝性談話節目中客家族群/文化的再現進行分析,希望有助於多元文化的落實。
定價:220 元, 優惠價:9 198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在傳播的迷霧中:二二八事件的媒體印象與社會記
作者:夏春祥  出版社:韋伯文化  出版日:2007/12/01 裝訂:平裝
臺灣的民主發展,是近來社會的關注議題。本書由此出發,探索民主深化該如何進行?主要對象則是二二八事件的相關新聞報導,從一九四七年至今所形成的研究文本。問題意識則是二二八事件如何被不同時期的人所詮釋?它又在何種意義脈絡中被傳承?這一思索路徑凸顯出「後二二八」的作用,也展現出傳播觀點的積極性;而「媒介事件」形成的文化印象,則是二二八社會記憶的主要來源,本書藉此討論在建構公共領域過程中,新聞媒體應成為開明
缺貨無法訂購
最受歡迎新聞與影視的公共意涵
滿額折
作者:陳盈盈  出版社:韋伯文化  出版日:2014/07/01 裝訂:平裝
本書是作者從傳播學研究出發,作者以過去擔任國會、黨政記者經驗對國家政策與公民社會發展的關切,觀察美國最受歡迎新聞與最受歡迎的台灣電影與深受美國年輕人喜愛的諷刺時事秀的解讀,本書涵蓋採取量化方法分析網路新聞,並以質化的方法分析打敗好萊塢大片的台灣電影、收視率打敗專業新聞的美國假新聞諷刺秀,部分論文則以文化研究觀點,觀察消費現象,或以文化經濟解讀政府發展影視產業的邏輯盲點與建議。
定價:250 元, 優惠價:9 225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傳播:新博物館與地方
滿額折
作者:許傳陽  出版社:韋伯文化  出版日:2014/05/01 裝訂:平裝
本書每一章都先定義該章將探討的概念,其後再詳述作者的研究發現,書中前兩章為理論概念說明,第三章說明我國新博物館發展的歷史脈絡,第四章起作者以我國新博物館為個案探討展示與地方傳播的關係。書中探討的議題包括:新博物館的傳播分析、觀覽實踐下的城市意象、文化界限與日常生活、文化聚落與文化場域、新博物館與文化產業等等,本書淺顯易懂,以貼近學生的文筆撰寫,不論是傳播科系的學生,或是對地方性研究有興趣的學生,乃
定價:250 元, 優惠價:9 225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再現的政治:台灣報紙媒體對他者建構的論述分析
作者:倪炎元  出版社:韋伯文化  出版日:2005/04/01 裝訂:平裝
再現的政治:台灣報紙媒體對「他者」建構的論述分析 媒體所呈現的政治世界或政治人物,究竟是對真實的模仿、複製?亦或根本就是區分敵我、打造他者的一種建構或生產?這是本書主要的問題意識。本書將先就學術文獻中有關大眾文化對族群、性別與階級等類目的媒體再現課題作一理論性的梳理,再就媒體再現課題上最常使用的論述分析途徑作跨學科的引介與對比,最後再就台灣報紙對國民黨政爭、原住民正名運動與女性政治精英的報導與評
絕版無法訂購
唯手機族與民意調查 :混合行動電話與市話樣本暨執行手機訪問
作者:蔡美瑛  出版社:韋伯文化  出版日:2018/11/09 裝訂:平裝
自1980年代起,運用市內電話進行民意調查曾經是探析民意、預測選情的主流方法,也應用於閱聽人和消費者行為研究。然而,行動上網和智慧型手機的普及下,年輕世代「唯手機族」興起,他們不再裝設市內電話,市話調查無法覆蓋和接觸此群體,民意調查面臨挑戰和質疑。本書論述混合行動電話與市話雙架構樣本,執行民調的可行性。作者回顧文獻,探析「唯手機族」的比例和特徵,並以質化研究資料協助建構以行動電話執行民意調查時之引
缺貨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