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賣茶如金.席捲全球的秘史:三大茶書之一,看數百年來的異國茶事、茶具演進、世紀廣宣,全面揭露茶葉帝國如何征服全球的致富史!
滿額折

賣茶如金.席捲全球的秘史:三大茶書之一,看數百年來的異國茶事、茶具演進、世紀廣宣,全面揭露茶葉帝國如何征服全球的致富史!

商品資訊

定價
:NT$ 480 元
優惠價
90432
領券後再享91折起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48元
庫存 > 10
可得紅利積點:12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從庶民到貴族、皇帝都愛喝的黃金甘露,手搖盛世愛茶人必追經典!

 

所有茶葉的蛛絲馬跡,都在這本書裡匯聚成章!

開創茶書寫作的「全球觀」和「編年史」!

一窺百年前臺灣茶的風味如何推廣到全世界

茶葉的貿易如何震盪全球經濟

 

在早期的幾個世紀裡,茶飲總是被當成藥物服用,

而倡導飲茶的中國人和日本人更將其視為所有人類病痛的治療藥物。

然而,茶的刺激效果卻引爆了全球性的熱潮,

不僅發展成各國不同的「茶道」文化,更對飲茶的器具嚴苛講究。

而這一路從產地到茶盞中的千年回甘,

又是如何被推廣成世界性的清香芳醇?

 

在本書中,茶飲迷兼茶之達人烏克斯將以費時25年的訪查及資料蒐集的研究成果,搭配超過200張珍貴照片,帶著你穿越時空,一起回顧泡茶用具的演進、製作茶飲的要點、各國茶業廣宣史,以及茶葉如何從生產地銷售到世界各地。

 

◎那些你一定不知道的茶具進化史

*宜興的茶壺與茶葉一起抵達歐洲,以葡萄牙語名稱boccarro(大嘴)為歐洲人所知,並被當作第一批歐洲茶壺的原型。

*日本有一種複製宜興陶器的器物被稱為「萬古燒」,但它比宜興陶器更輕且更粗糙。

*英國現存最早的茶壺是產於西元1670年的燈籠形狀銀製茶壺,收藏於倫敦的維多利亞與亞伯特博物館。

*喬治時代晚期,有兩種新興的茶壺型式在英國和美國出現:橢圓形和被通稱為「殖民地風格」的八角形銀製茶壺,具有完全平坦的底部、簡單的C形提把,還有線條平直且呈圓錐狀的壺嘴。

*西元1863年,亞歷山大.M.布里斯托在美國為一組有雙提把和雙壺嘴的茶壺註冊專利。其中一個壺嘴與壺的外層相連接,另一個壺嘴則直接連通到浸泡籃的下半部,可提供特別濃烈的茶水。

 

◎他們這樣做,讓更多人愛上了茶

*西元1876年,日本決定為了茶葉等物產,在費城舉行的百年博覽會上進行一次重要的展示。

*西元1888年,錫蘭開始了一項政策,將一定數量的茶葉,提供給願意在海外國家推動錫蘭茶葉銷售的個人和商號,讓他們在顧客間發送。

*西元1931年,印度茶葉協會(倫敦分會)、倫敦的錫蘭協會、倫敦的南印度協會發起一項運動,推出1931年到1933年的「購買英國貨」茶葉宣傳活動。

*倫敦新聞交易所公司和查爾斯.貝克父子公司在西元1934年以三句標語做為廣告宣傳的基調:1.「你需要的是一杯好茶」;2.「上午十一點的茶」;3.「茶是安全的提神飲料」。還有一個名為「茶壺先生」的代表人物。

*西元1931年,印度派出搭配了展示人員的茶葉稅捐卡車車隊,前往對茶葉一無所知的偏遠城鎮和村莊,灌輸並教育喝茶的習慣。展示人員會為村民端上一杯好茶,講解茶的優點和價值。

*在美國,茶藝展示是一種受歡迎的茶葉廣告方式,家政科學和烹飪學校講座本身已經成為一種廣告業務,也成為報紙公關宣傳的輔助工具。

 

◎從青澀到香醇,一覽茶葉從農人到消費者的旅程

*加爾各答的茶葉拍賣或銷售會在當季的每週二舉行,曾經單日處理超過四萬包的茶葉。主要的交易月份是從七月到十二月。

*在錫蘭,茶葉一整年都可以大量生產。採購員必須一整年辛勤工作,費力地完成每週一千五百到兩千份樣本的工作量,只有在耶誕節、復活節之後的週三,還有當地稱為「茶葉貿易假期」的九月其中一個週三等,少數幾天能暫時獲得喘息。

*中國的茶農必須負擔一連串被稱為「釐金」的國內賦稅。茶葉的每次移動,包括從一個省份到另一個省份,還有同省份之內的搬移,都要被課徵釐金。

*西元1861年,漢口的港口開放對外國貿易,俄羅斯人在此地設立了他們的第一間磚茶工廠。

*廣州的所有行商,尤其是浩官,時常因為鉅額財富而被政府官員強制徵收罰金;然而,在西元1834年,浩官的財產估計約有二千六百萬美元。

*長崎的茶葉商人凱.大浦(Kay Oura)夫人,是嘗試進行直接茶葉出口業務的第一人。

*西元1862年,在橫濱的外國租界中,設立了第一座將鄉村茶葉進行調整和包裝以供出口的再焙燒貨棧。

*在神戶港開放之後,長崎失去了做為茶葉貿易港口的重要性,從那時開始,日本茶葉的供應被區分為兩大部分,在業內稱為「神戶茶」和「橫濱茶」

*對再焙燒工業的進展最有貢獻的,是1898年靜岡富士公司的原崎源作先生所發明的省力再焙燒鍋。

*大谷嘉平擔任日本茶業中央會主席多年,也是日本茶葉貿易的元老,在歷史上是少數於有生之年便獲得紀念碑,表彰其傑出服務的人之一,其雕像分別佇立於靜岡的清水公園和橫濱的宮崎町。

*西元1868年,寶順洋行在臺北艋舺建立了茶葉再焙燒貨棧,這是臺灣進行茶葉再焙燒的開端。

*西元1877年,約翰.皮特在巴達維亞設立了公司,成功讓爪哇農場主對荷屬東印度茶葉的商業可能性產生興趣,並送交樣本到倫敦,供英國代理商進行測試。

*在英國,茶葉一開始是透過咖啡館和藥劑師的商店販售的。後來,玻璃商、絲綢商人和瓷器商人也開始經手茶葉買賣。

*早期的英國進口商為了滿足群眾對於更多且更廉價茶葉的需求,製作假的混合物並以人工上色。小型工廠都設立在倫敦,並對柳樹、黑刺李和接骨木的葉片進行偽造和染色,同時還收集用過的茶葉。

*由於英國茶葉關稅呈現穩定上漲的趨勢,從價關稅由西元1759年的65%,上漲到1784年的120%,導致了大量走私的情況。一些團體將貨物藏在海岸旁邊人跡罕至的荒涼角落,例如南岸的赫斯蒙蘇城堡。

*小包裝茶葉貿易開始於西元1826年,當時一位貴格派教徒約翰.霍尼曼,在外特島創辦了以公司形式營運的茶葉商人業務。

*「中國女皇號」於西元1784年二月二十二日從紐約啟航,經由好望角前往廣州,載運了一批人參做為貨物,並帶回茶葉和中國農產品;這是第一艘抵達中國的美國船隻。

作者簡介

威廉.H.烏克斯(William H. Ukers18731945

 

二十世紀初美國《茶葉與咖啡貿易》雜誌主編。

烏克斯從1910年開始到東方各產茶國實地考察,蒐集茶葉相關資料,並且在初步調查後,又到歐美各大圖書館及博物館收集材料,歷經25年後,於1935年完成茶界的聖經:《All About Tea》(繁體中文版分成三冊:《茶飲世紀踏查》、《好茶千年秘密》、《賣茶如金席捲全球的秘史》)。

 

此外,烏克斯還撰寫了另一套耗費近二十年心血,以「咖啡」為主題的鉅作:《關於咖啡的一切.800年風尚與藝文》、《關於咖啡的一切.800年祕史與技法》。

名人/編輯推薦

強力推薦

 

謝哲青 / 作家、旅行家、知名節目主持人

王明祥 / 七三茶堂創辦人,《茶味裡的隱知識》作者

李絲絲 / The One文化長

湯尹珊 / 講茶學院共同創辦人

藍芳仁 / 前亞太創意技術學院茶業技術應用系主任

劉一儒 / 新北市坪林茶業博物館館長

 

好評推薦

 

【具名推薦】

謝哲青 / 作家、旅行家、知名節目主持人

 

【國內名人推薦】

「究竟是怎麼樣的熱情?!」能讓一個人如此執著地投入生命時光,不悔地四處奔走收集這一切碎散於世界各地、但關於茶的所有資料、事件與故事。

身為一個茶品牌的負責人,我深知茶帶給我的影響是什麼,我也能從茶的身上獲得源源不絕的熱情與樂趣,並且能夠把這些能量透過品牌所做的一切行為,如實的向外傳遞。但是,我仍然由衷敬佩這本書的作者,佩服他為了寫下此書的背後,那令人不可置信與源源不絕的熱情。我深深敬佩作者,謝謝他的奉獻,為這世界,為了茶,留下這些珍貴的資料。這是世界的瑰寶,後世人的福氣。--王明祥 / 七三茶堂創辦人,《茶味裡的隱知識》作者

 

這套中文版巨作是源於發行於1936年的百年茶書經典《All About Tea》,作者是美國茶達人烏克斯,這是他費時25年訪查及資料蒐集的研究成果。看到資料的當下,我覺得眼熟,猛然想起過年期間無意中在「台灣茶學會」網站上瀏覽了一篇文章,是「人澹如菊書院」創辦人,也是資深茶人李曙韻老師所寫的「茶之旅-我的大吉嶺紅茶之行」,敘述她在2004年初,她就是帶著烏克斯的《All About Tea》與一顆朝聖的心,開始她尋訪紅茶之旅呢!

真是欣喜!我找到完整可以幫助我收攏聚合茶的領域寶典了,而且是中文版!

關於茶的一切,數不盡的千年風華。本書在三大主題中,我可以把它當作工具書,收攏聚合茶的知識,輔助我持續在清香流動的茶海優游,也在此推薦給您。--李絲絲 / The One文化長

 

如果你是感性的讀者,喜歡用文化與歷史來認識茶,這系列書對東西方的茶葉起源與歷史脈絡都闡述得相當完整,甚至於其他書籍鮮少提到的茶葉文學之美,都收集整理成非常珍貴的資訊,讓讀者更容易觀察出不同文化對於茶的情感。

如果你是理性的讀者,想要認識1910年代不同產茶國的種植技術、加工步驟,都有系統性詳盡的紀錄文字,甚至是地圖、平均氣溫、土壤成分表等科學的資訊可提供給讀者。

如果你是對行銷感興趣的讀者,你可以從書中發現,一棵茶樹如何千變萬化的瘋迷不同宗教、種族與文化。

最後,我完全可以體會作者說出以下文字的心情,因為,畢竟,他是生存於動盪的世界中,而經過疫情後,目前全世界何嘗不是存在精神、物質、國際關係方面的動盪呢?期待這本書能做為讀者們一個認識茶葉美好的橋樑。--湯尹珊 / 講茶學院共同創辦人

 

看到這本書時,發現內容將世界各國茶相關的歷史文化、各國的茶葉加工特性、茶與器、茶與人的行為科學等等,統統都詳細敘述了。

不禁想起1984年,當時台灣出國旅行是一件艱難的事情,我的老師吳振鐸拿了五千元台幣,鼓勵我跟著茶葉親善大使團到美國,然後老師說:「幫忙買一本書,Tea of the world。」

然後一直到2023年,書還沒有買到,因為沒有老師要的內容,但這本書的出版,終於讓我可以了了這件長期壓在心頭之事,可以向老師報告:「書買到了!」

建議台灣靠茶吃飯的茶友一定要買來深入研究,當你知道歷史上各國的茶葉發展因素、各地方需求什麼類型的茶葉,這樣才能正確的拓展自己的產業,尤其是教茶的老師,這是一本非常完整的教學教材喔。--藍芳仁 / 前亞太創意技術學院茶業技術應用系主任

 

本書的作者像是一位時空旅人,悠遊於產茶國度阡陌間,巡航於萬千文獻史料中,展開一場壯闊的尋茶之旅,以時間為經、空間為緯,編織出一部令人驚嘆的茶遊記。他從古老神話出發,如同偵探般地考究茶的起源,再條理分明地從歷史、技術、科學、商業、社會、藝術等觀點切入,層層解析茶的身世之謎,深入探討這東方秘藥如何令各國為之上癮,撼動了人類文明,重寫了全球經貿版圖,點燃了藝術家的靈光,改變了世界。

閱讀一本書,就像展開一場旅程,讓自己走進更遼闊的世界,拓展認知的邊界。誠摯地推薦大家翻開這本茶的百科全書,漫步在暗藏茶香的書頁間,探索茶的多重宇宙,開啟一場橫跨數千年的超時空壯遊。--劉一儒 / 新北市坪林茶業博物館館長

 

各國讀者的評價

 

這是關於茶的權威書籍。上一本書是陸羽在1300年前寫的,而威廉.H.烏克斯更新了茶葉知識,沒有什麼能超越這本巨著,如果你想了解茶,這本書是最好的。——小克利福德(英國讀者)

 

儘管寫於1935年,但其內容非常出色,且水準很高。如果我之前找到它,我肯定不會有那麼多茶書,因為這本幾乎什麼都有。——XXXX(西班牙讀者)

 

這是茶的聖經。它是現存最齊全、用英語編寫的茶知識集合,而且在我讀過的每一本偉大的現代茶書中被多次引用。威廉.H.烏克斯的《關於茶的一切》雖然本身就是一部傑作,但讀起來更像是一本長篇日記或百科全書,而不是一個故事或茶的快速參考指南,它是任何茶學者或茶愛好者的必備書籍。——Dude117(美國讀者)

 

想了解更多關於茶的知識嗎?關於茶的一切都在這裡,在這本書中。對於想開始了解茶的人來說,這絕對是一本經典的書。——Chu Chen(美國讀者)

 

雖然它很貴,但很值得購買。我對其中描述的細節印象深刻。——カスタマー(日本讀者)

 

因為我渴望閱讀很久了,所以我很欣慰。用這本書學習茶知識是一種快樂。——奧山美知子Michiko Okuyama(日本讀者)

目次

PART 1喝茶的講究與宣傳

Chapter 1 早期喝茶的歷史

 

Chapter 2 泡茶用具的演進

中國的紫砂茶壺│日本和西藏的茶壺

歐洲最早的茶壺│茶具組的出現

後來的歐洲與美國茶壺│發明天才與茶壺

過濾器內嵌式茶壺│獨特的茶包

其他浸泡器和小裝置│茶球和泡茶匙

茶具雜貨│燒水壺

供公眾使用的大型茶壺和鍋爐│茶葉罐的興衰

茶杯與茶碟的演進│茶匙的演進

 

Chapter 3 製作茶飲

最基本的重點│冒泡沸騰的水

五分鐘最佳浸泡時間│美思泡茶法

咖啡因與單寧酸的含量│牛奶與糖

科學化泡茶的規則│寫給英國的飲茶者

給愛茶者的建議│泡製大量的茶水

一些茶飲的配方│新發想的茶飲

 

Chapter 4 茶葉廣告的歷史

最早的茶葉廣告│透過書籍進行宣傳

美國的廣告先驅│後來的茶葉書籍廣告

著名的茶葉宣傳活動│日本和臺灣茶葉的廣告宣傳

錫蘭的聯合廣告宣傳活動│印度的聯合廣告宣傳活動

爪哇茶葉的宣傳活動│中國茶的廣告宣傳

茶商聯合宣傳活動│國際茶葉宣傳活動

當代的廣告宣傳│茶葉廣告的成效

 

PART 2茶葉賣向全世界

Chapter 5 生產與消費

中國,最大的生產國│印度,主要出口國

錫蘭,茶在此繼承咖啡市場│荷屬東印度群島的情況

日本的情況│臺灣的情況

 

Chapter 6 茶葉生產國的貿易

1.印度的茶葉貿易

加爾各答的貨棧│加爾各答拍賣會

在加爾各答購買茶葉│加爾各答茶商協會

交易量與貨運費率│加爾各答的茶葉採購員

 

2.錫蘭的茶葉運銷

可倫坡港│可倫坡的茶葉拍賣

特殊合約類型│全年無休的市場

茶葉關稅與地方稅、港口捐及倉庫租賃費

貨運費率│拍賣的數量與價格

商業協會│可倫坡的茶葉採購員

 

3.荷屬東印度的茶葉運銷

預先採購│銷售量│蘇門答臘│相關協會

爪哇和蘇門答臘的茶葉採購員

 

4.中國的茶葉運銷

稅金與關稅│佣金榨取│外銷市場

漢口茶葉市場│匯率問題

福州│廣州│上海

陸路貿易路線│成為中國茶葉採購員的必備條件

 

5.日本的茶葉貿易

配銷系統│品茶│日本茶衡量標準

茶葉檢驗│靜岡的出口貿易│運輸港口

相關協會│日本的茶葉採購員

 

6.臺灣的茶葉貿易

聯合銷售市場│臺北│淡水│基隆

同業公會│臺灣的茶葉採購員

 

Chapter 7 茶葉的批發與銷售

批發商的運作方式│大不列顛的批發業

美國的批發業

 

Chapter 8 中國的茶葉貿易

早期的中國茶葉貿易│早期的西藏磚茶

俄羅斯商隊貿易│俄羅斯的磚茶貿易

沿海地區貿易的增長│英國獨大的時期

俄羅斯取得主導地位│廣州的公行時期

廣州的外國夷館│外商的先驅

中國富豪──浩官│公行系統的終結

著名的中國茶商

 

Chapter 9 日本的茶葉貿易

貿易的開端│橫濱早期的茶葉貿易

神戶成為茶葉港│嘗試直接貿易

促銷展示會│日本茶業中央會

1885年到1900年的茶葉貿易│茶葉貿易轉移到靜岡

1914年到1918的戰爭時期

戰後的十年│日本著名的茶葉商號

日本茶葉協會

 

Chapter 10 臺灣的茶葉貿易

臺灣的其他茶葉│茶葉貿易協會

茶葉出口商號

 

Chapter 11 荷蘭茶葉貿易

爪哇茶葉進入市場│蘇門答臘茶葉進入市場

蘇門答臘的重要公司│阿姆斯特丹的荷蘭貿易

 

Chapter 12 英國的茶葉貿易

紅茶取代了綠茶│英國的茶稅波動

歷史上的切碎巷│茶葉交易的演進

印度和錫蘭茶業進入市場│經由蘇伊士運河輸送的茶葉

小包裝茶葉貿易│茶葉貿易的批發調和

零售商聯合會│二十世紀的茶葉貿易

 

Chapter 13 英屬印度群島的茶葉貿易

加爾各答茶葉協會│可倫坡的茶葉貿易

 

Chapter 14 美國的茶葉貿易

第一艘美國茶船│早期前往中國的航行

1820年到1840年的貿易進展│1840年代到1860年代

1870年代和1880年代│1890年之後的貿易

書摘/試閱

‧中國的紫砂茶壺

 

十六世紀初,位於距上海沿長江上溯數英里遠的宜興,其陶器因茶壺而聞名遐邇,宜興的茶壺與茶葉一起抵達歐洲,以葡萄牙語名稱boccarro(大嘴)為歐洲人所知,並被當作第一批歐洲茶壺的原型。根據描述報導宜興茶壺的著作,《陽羨名壺系》的作者周高起所說,這些是小的個人壺(圖一,「A」)。不過,早期的宜興茶壺在設計上並不是那麼保守,因為保存在不同博物館藝術典藏中的範例,呈現出讓人眼花繚亂的各種型式,主題來自於動植物界、神話和古典藝術的所有部分。麝香甜瓜(圖一,「B」)由於其球狀的外型,成為最受歡迎的茶壺原型之一。

 

宜興茶壺在中國依然非常受歡迎,不過相比於那些在明朝後期出現的茶壺,現代產品的製作粗糙且簡陋。

 

‧日本和西藏的茶壺

 

日本對宜興茶壺的偏愛甚至更為明顯,這類製品被稱為「紅泥」(朱紅色的器物)或「白泥」(白色的器物),而且《茶經》中提及的用具若少了紅泥或白泥製成的茶壺,便不能被視為完備。

 

日本有一種複製宜興陶器的器物被稱為「萬古燒」,不過明顯比宜興陶器更輕且更粗糙。關於日本人仿效中國茶壺這方面,意義最為深遠的一件事,便是對原型的改良,還有頻繁使用讓茶壺能被輕鬆拿取的架高提把。有大量裝飾和釉料的甜瓜狀茶壺是最常見的。

 

與茶壺在中國的演進齊頭並進的,是西藏發展出特別為供應當地的攪製茶而設計出的一種像大水罐的茶壺。(圖2

 

‧歐洲最早的茶壺

 

當荷屬東印度公司和英屬東印度公司開始進口茶葉時,也帶來了與喝茶有關的各種附屬器物,包括了茶杯、茶壺、茶葉罐。

 

十八世紀初期,在荷蘭、德國和英國或多或少都有成功模仿中國紫砂茶壺的努力成果。一開始,中國的茶壺原型就被接受並盡可能地模仿,這是因為茶的飲用在被西方採用後,關於喝茶的中國氛圍便被保留了下來,再沒有其他事物是可接受的。一直到十八世紀末期,歐洲的陶藝大師和銀匠才開始將頂級的藝術性應用在茶壺的設計和裝飾上,讓茶壺在西方達成它的顛峰之作。

 

英國現存最早的茶壺是一個西元1670年的燈籠形狀的銀製茶壺,收藏於倫敦的維多利亞與亞伯特(Albert Museum)博物館。由於第一批茶壺是從中國處於藝術巔峰時期的產品複製而來時,從這個最早的茶壺以及其他早期的茶壺,一直到喬治時代晚期精美絕倫的茶具組,我們可以看到非常傑出而顯著的技巧與技藝的漸進展現。

 

壺身的銘刻顯示,這個茶壺在西元1670年被柏克萊(Berkeley)爵士喬治贈與尊敬的東印度公司。在此種類型茶壺於英國使用的初期,茶是被放進咖啡壺中滾煮,並裝在不比拇指頭大多少的茶杯內上桌。

 

西洋梨形是歐洲茶壺與中國傳統茶壺間出現的第一個分歧。以西元1690年的一個小銀茶壺為例,這個壺有一個以鏈條連接在壺蓋紐上的壺嘴塞,茶壺的總高度是四又四分之三英寸(約十二公分)。在安妮女王執政時期,也就是1702年到1714年,梨形茶壺(圖3-A)相當流行,而且受歡迎的程度一直維持到現在。早期的茶壺壺嘴是鴨頸的形狀,不過這個雛形演變成為更細長且優雅的天鵝頸,同時西洋梨的形狀被顛倒過來,如此一來,較大的部分是在最上方,而下端(是梨形狀較小的部分)安放在一個稍微墊高的底座上。

 

與梨形款式同一時期流行的,還有一類球狀的銀製茶壺。這種茶壺的球狀壺身安放在墊高的底部,還有以各種方式排列的提把與壺嘴,有時會看到壺嘴是直線形、圓錐狀、管狀的圓形茶壺,不過通常壺嘴都是鴨頸狀的。提把通常是木製的,不過也會使用銀製提把,提把會配上做為隔熱體、嵌入與壺身接合處的象牙墊圈。

 

接著出現的是優雅的甕形,或說花瓶形茶壺,壺身安放在高腳底座上,並用花綵、絲帶結和獎章圖樣,以路易十五的風格裝飾。這些茶壺有優美的天鵝頸壺嘴,以象牙隔熱的銀提把,而且代表了在茶壺演進史中,唯一像原始酒壺類型的復刻板。

 

英國現存最早的茶壺是一個西元1670年的燈籠形狀的銀製茶壺,收藏於倫敦的維多利亞與亞伯特(Albert Museum)博物館。由於第一批茶壺是從中國處於藝術巔峰時期的產品複製而來時,從這個最早的茶壺以及其他早期的茶壺,一直到喬治時代晚期精美絕倫的茶具組,我們可以看到非常傑出而顯著的技巧與技藝的漸進展現。

 

壺身的銘刻顯示,這個茶壺在西元1670年被柏克萊(Berkeley)爵士喬治贈與尊敬的東印度公司。在此種類型茶壺於英國使用的初期,茶是被放進咖啡壺中滾煮,並裝在不比拇指頭大多少的茶杯內上桌。

 

西洋梨形是歐洲茶壺與中國傳統茶壺間出現的第一個分歧。以西元1690年的一個小銀茶壺為例,這個壺有一個以鏈條連接在壺蓋紐上的壺嘴塞,茶壺的總高度是四又四分之三英寸(約十二公分)。在安妮女王執政時期,也就是1702年到1714年,梨形茶壺(圖3-A)相當流行,而且受歡迎的程度一直維持到現在。早期的茶壺壺嘴是鴨頸的形狀,不過這個雛形演變成為更細長且優雅的天鵝頸,同時西洋梨的形狀被顛倒過來,如此一來,較大的部分是在最上方,而下端(是梨形狀較小的部分)安放在一個稍微墊高的底座上。

 

與梨形款式同一時期流行的,還有一類球狀的銀製茶壺。這種茶壺的球狀壺身安放在墊高的底部,還有以各種方式排列的提把與壺嘴,有時會看到壺嘴是直線形、圓錐狀、管狀的圓形茶壺,不過通常壺嘴都是鴨頸狀的。提把通常是木製的,不過也會使用銀製提把,提把會配上做為隔熱體、嵌入與壺身接合處的象牙墊圈。

 

接著出現的是優雅的甕形,或說花瓶形茶壺,壺身安放在高腳底座上,並用花綵、絲帶結和獎章圖樣,以路易十五的風格裝飾。這些茶壺有優美的天鵝頸壺嘴,以象牙隔熱的銀提把,而且代表了在茶壺演進史中,唯一像原始酒壺類型的復刻板。

 

形狀稀奇古怪的陶製鹽釉茶壺在西元1720年到1780年的斯塔福德郡(Staffordshire)生產。這些形狀之所以能被製作出來,是因為使用了模具,而不是將茶壺置於陶輪上製作而成。以模具製作的茶壺形狀,有房屋、動物和其他古怪的物品。

以鍍鎳的銅、鍍鎳的不列顛合金製成的茶壺和咖啡壺,在十九世紀後半葉被引進,而且在它們因琺瑯器具和後來的鋁製器具而稍微失色之前,受到廣泛的使用。

 

琺瑯茶壺和咖啡壺是在十九世紀的最後十年開始被廣泛使用;它們的流行在很大程度上與其衛生的表面和易於清潔的特性有關。

 

目前在英國和美國最廣受歡迎的茶壺是英國製,有著棕色釉面,產自斯溫頓(Swinton)、伯斯勒姆(Burslem)、惠爾頓(Whieldon)等古老陶器重鎮的陶製茶壺。在德國、捷克斯洛伐克和法國,最普遍使用的茶壺是由硬瓷胎製成的陶瓷製品,而且配合所屬的餐具組和茶具組進行裝飾。

 

茶壺結構上最新的發展,是使用那些同樣用於烹飪目的的耐熱玻璃材料所製成的透明茶壺。

 

‧最早的茶葉廣告

 

最早已知的茶廣告是以一本書籍(也就是《茶經》)的形式出現的,是中國的陸羽在西元760年至780年間創作的。中國茶商需要能夠將日益增長的事業中的零碎知識整合起來,而陸羽將這個工作做得非常完美,就算後來中國商人為了竭力保守製茶機密而絕口不提時,「洋鬼子」還是能夠從《茶經》中拼湊出足夠的資訊,得以模仿中國人的做法。

 

接下來可算是茶的出色廣告的書籍是《喫茶養生記》,是日本的佛教住持榮西禪師於西元1214年所撰寫,強調茶的藥用功效,對茶的描述是「茶也,養生之仙藥也,延齡之妙術也」。

 

直到1656年,茶的第一則報紙廣告才出現在倫敦九月二十三日到九月三十日這一週的《水星政客》(Mercurius Politicus)上。這則茶廣告緊接在一則偷馬賊的懸賞逮捕令之後,廣告上寫著「傑出且被所有醫師認可的中國飲料,被中國人叫做Tcha,被其他民族稱為Tay,別名Tee的這種飲料,在倫敦皇家交易所旁、位於斯威亭斯(Sweetings)出租房的蘇丹女王頭像(Sultaness-head)咖啡店中販售。」

 

早期最有名的茶葉廣告之一是「菸草商人、茶葉和咖啡的銷售方與零售商」湯瑪斯.加威(Thomas Garway)在西元1600年左右,以巨幅海報的形式發布的。這張巨幅海報的內容有大約一千三百字,基本上敘述了所有關於茶的已知資訊,相當豐富並具有教育性。這是良好的廣告宣傳,因為它試著簡單地講述故事,並且在潛在顧客心中建立良好的印象。確實,一些被加諸在茶這種飲料上的優點,後來都被反駁;但加威相信那些是事實。當時並沒有多少人瞭解關於茶的事實。

 

其他開始銷售茶葉的倫敦咖啡館老闆,也開始宣傳這件事。在一份西元1662年出版的週刊《帝國通報者》(Kingdom's Intelligencer)中,出現為一家位於交易巷的咖啡館所做的一則廣告,除了咖啡、巧克力、冰凍果子露之外,廣告中還建議讀者或許可以「基於它的優點來一杯茶」,而這是唯一一家發行帶有「茶」字樣之咖啡館業主代幣的咖啡館。

 

茶葉商人很快就開始在報紙上打廣告。於是,「從西元1680年十二月十三日週一,到十二月十六日週四」的《倫敦公報》(London Gazette)刊登了以下廣告:「這是給上流人士的通知,有一小包無意中流落到私人手中,品質最為傑出的茶葉即將出售。不過沒有人會失望,最低價是一磅三十先令,而且不會出售低於一磅的茶葉;因為人們希望它們附帶一個方便的盒子。請洽聖詹姆斯市場(St. James's Market)、國王頭像(King's Head)的湯瑪斯.伊格爾(Tho. Eagle)詢問詳情。」

 

西元1710年十月十九日的《閒談者》(Tatler)雜誌出現以下這則廣告:「法維(Favy)先生的十六先令武夷茶,品質不遜於最好的外國武夷茶,由法維先生親自在恩典堂街(Gracechurch Street)的『貝爾』(Bell)銷售。」

 

‧美國的廣告先驅

 

直到十八世紀初,美國才出現關於茶葉的公開啟事。在西元1712年時,一位波士頓藥劑師扎布迪爾.博伊爾斯頓(Zabdicl Boylston)廣告宣傳「綠茶和武夷茶」,以及「綠茶和一般茶葉的販售」。兩年後的西元1714年五月二十四日,另一位波士頓人艾德華.米爾斯(Edward Mills)在《波士頓時事通訊》(Boston News Letter)上發布「超優質綠茶在他位於橙子樹附近的住宅中出售」。

 

獨立革命時期的茶葉報紙廣告是純粹的「讀物」,不過在演進為傳單時,為了獲取注意力而採用了誇飾法。一張於西元1784年在麻薩諸塞州紐伯里波特(Newburyport)發行的這種印製精美的傳單上寫著,有「剛進口,即將在紐伯里波特渡輪街下面一點的喬瑟夫.格里諾(Joseph Greenough)廉價小店出售的最高品質熙春茶、小種茶、武夷茶」。

 

隨著美中貿易的誕生,《紐約晚報》(New York Evening)在西元1803年十一月二十一日發布以下訊息:「兩百零五箱上等熙春茶。沃特街(Water Street)一百八十二號,艾利斯.肯恩(Ellis Kane)公司。」這有可能是詹姆斯.李佛摩(James Livermore)和約翰.雅各.阿斯特(John Jacob Astor)在這個時期的一次聯合皮毛及茶葉貿易計畫中,從廣州進口之茶葉船貨的一部分,這個貿易計畫代表著阿斯特首次踏入茶葉這一行。無論如何,阿斯特的商店和卸貨碼頭都在上述地點附近,等到了西元1816年,當阿斯特這位知名人士變得家喻戶曉,而且是美國的主要茶葉進口商時,紐約的報紙上便經常出現以下告示:

 

拍賣會

 

約翰.雅各.阿斯特先生的船「海狸號」(Beaver)裝運的貨物於上週抵達,有兩千五百箱由上一季最好的武夷和松羅地區所出產的上等茶葉;拍賣會將以公開競價的方式,由拍賣人約翰.宏(John Hone)先生主持,拍賣會的地點定在自由街街底阿斯特先生的卸貨碼頭。

 

在鐵路造就了紐約至高地位之前的年代,費城是美國的主要城市。這個時期的費城報紙上,偶爾可以看到茶葉的廣告。西元1836年三月二十五日的《公共帳簿》(Public Ledger)上,就有一則占據了「首選」位置,緊接在結婚啟事和訃文後面的廣告。廣告內容寫著:

 

茶葉:最受歡迎的作物;不同規格包裝的雨前茶、珠茶和貢茶。還有接受寄賣的種類繁多的各種良質茶葉,在m24南前街十三號山繆.M.肯普頓(Samuel M. Kbmpton)處販售。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432
庫存 > 10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