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為妳煮食:我們的「女食」故事
滿額折
為妳煮食:我們的「女食」故事
為妳煮食:我們的「女食」故事
為妳煮食:我們的「女食」故事
為妳煮食:我們的「女食」故事
為妳煮食:我們的「女食」故事
為妳煮食:我們的「女食」故事
為妳煮食:我們的「女食」故事
為妳煮食:我們的「女食」故事
為妳煮食:我們的「女食」故事
為妳煮食:我們的「女食」故事
為妳煮食:我們的「女食」故事
為妳煮食:我們的「女食」故事
為妳煮食:我們的「女食」故事
為妳煮食:我們的「女食」故事
為妳煮食:我們的「女食」故事
為妳煮食:我們的「女食」故事
為妳煮食:我們的「女食」故事
為妳煮食:我們的「女食」故事
為妳煮食:我們的「女食」故事
為妳煮食:我們的「女食」故事
為妳煮食:我們的「女食」故事
為妳煮食:我們的「女食」故事
為妳煮食:我們的「女食」故事
為妳煮食:我們的「女食」故事
為妳煮食:我們的「女食」故事
為妳煮食:我們的「女食」故事
為妳煮食:我們的「女食」故事
為妳煮食:我們的「女食」故事
為妳煮食:我們的「女食」故事
為妳煮食:我們的「女食」故事
為妳煮食:我們的「女食」故事
為妳煮食:我們的「女食」故事
為妳煮食:我們的「女食」故事
為妳煮食:我們的「女食」故事
為妳煮食:我們的「女食」故事

為妳煮食:我們的「女食」故事

定價
:NT$ 500 元
優惠價
79395
促銷優惠
特殊書展B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B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43元
庫存 > 10
可得紅利積點:11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紅色」真的補血嗎?食物=藥?「媽媽」的味道……

(怎麼不是爸爸啦!)

★從燉鍋到書桌!當代女性專屬的飲食筆記★
傳授當代女性藥食祕法、廚房人類學,一本兼顧美味與健康的飲食書。

邀請您輕鬆坐臥,展讀一個個溫暖而深刻的「女食」故事。

 

被誇讚為「賢妻良母」,
好似穿上質料差的毛衣,渾身發刺不自在?
或者,那是股一言難盡的感受,混雜著驕傲、微慍與無奈。

煮?不煮?為誰煮?

舊時女性在廚房揮汗,為家人的飲食喜好與健康付出,卻常將自己遺忘。當代婦女雖不再理所當然地接受「女煮內」的性別分工,但那專為女性身體設計的飲食療法卻也逐漸失傳了。於是本書提出「女食」的概念,在藥食同源的基礎上,針對女性各生理階段所設計的養生飲食傳統。讓女性從「為他人煮」的責任,有了「為自己煮」的選項。

本書融合漢醫婦科學與飲食文化,交織歷史、訪談與回憶書寫,活用五行生剋的理論,搭配示範手作創意傳統食療菜色。讓「女食」故事領著妳走入時空的隧道與傳承的生命之旅,在下一次燃起爐火時,充滿自信與喜悅。

 

▍專文推薦

 余貞誼/高醫大性別所助理教授

 阮理瑛/和信醫院大健康中心副主任

 林芳玫/臺師大臺文系教授

 彭俊亨/臺灣生活美學基金會董事長

(依姓氏筆畫排列)

 

▍感動推薦

 于國華/北藝大藝管所 副教授

 吳岱融/北藝大藝教所 所長

 和菓子/《VOCE》專欄作家

 洪淑苓/臺大中文系教授

(依姓氏筆畫排列)

 

記憶中母親的味道

「母親的菜是一種記憶,烹調出母親味道是一種傳承,與母親相關的菜色,成了一種思念與紀念的儀式。」

她很忙,又要很美,於是用食材來彌補沒有時間做的功夫菜。不知為何,每到年末就會想她,他總愛在烏魚季裡,蒜苗、烏魚肉清湯煮米粉,我卻是個愛香煎烏魚膘的女兒。不教我做菜的母親也沒告訴我,她在哪兒買的烏魚和我最愛的風螺。失傳了,我曾如是想。記得那是2018年末,友人特地從阿里山上攜回一株新鮮山葵,為此我特地往百貨超市的水產店購買生魚片,居然就在那鮭魚、鮪魚錯落的美好間,閃動著烏魚膘的光芒,「失而復得了」!我驚喜地想。

 

傳統藥食智慧,滋養當代生活

「以酸養骨、以辛養筋、以鹹養脈、以苦養氣、以甘養肉,以滑養竅。」

那一道菜母親放了什麼材料、怎麼調味?母親會在什麼特定的時節、時機準備那一道菜?女性長期在臺灣社會裡,以中饋之姿所傳承的文化核心,也就是所謂老祖宗的智慧。想起傷風感冒時的那杯熱薑茶,腸胃虛弱時的那碗鹽撒白粥,冬至桌上的湯圓,寒夜裡絕不缺席的十全大補。更有那青春期後,與母親心照不宣的四物燉雞湯時機。這些無不是藥食同源的傳統文化,由母親在生活中實踐而潛移默化於我們的知識。

 

 

從日常煮食到性別文化,這一晚自擁廚房的女子,循著食材曆,共構餐桌絮語……

 

與日常交織的「女食」文化

在臺灣的飲食文化中,女食,為女性在不同身分與生理階段,針對調經、懷孕、生產、哺乳等所流傳下來的養生飲食。無論是烹飪技術還是其中蘊藏的知識,都是由一代接著一代的女性悉心指引與烹調。不僅如此,這些食補或食療的形式與內容,交織了女性彼此、家族、甚而社群的飲食風俗文化,他長期存在於臺灣社會中支撐著我們的日常生活。

 

為妳(你)煮食

這個主要由女性所傳承的臺灣飲食文化的偏移與轉型,在女性意識覺醒、女性主義興起的背景下,更可能有著一個以性別論述為主的詮釋空間——「女食」文化傳統的當代體現,以一種文化傳承的模式潛移默化了女性,同時也在現代的煮食勞務(煮/不煮/怎麼煮/誰煮)與消費(吃/不吃/怎麼吃/去哪吃)中,以一種重複執行類儀式、偏離也創新的動態,潛移默化了傳統飲食文化的論述內容與權力架構。

作者簡介

陳儀芬
臺灣鳳山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文化資產與藝術創新博士班畢業,國立臺灣大學外文所博士研究、美國傅爾布萊特學人(華盛頓大學西雅圖校區比較文學系)、國立中山大學外國語文研究所碩士,淡江大學英文系,高雄女中畢業。興趣廣泛,好奇且嗜學習。愛聽音樂、攝影、繪畫,尤擅改良或開發健康新菜色。學術專長跨域,如:博物館展示分析與教育、世界飲食文化論述與申遺策略、符號學理論與應用、英美文學、性別研究。現任教於淡江大學英文學系。

名人/編輯推薦

▍專文推薦

 余貞誼/高醫大性別所助理教授

 阮理瑛/和信醫院大健康中心副主任

 林芳玫/臺師大臺文系教授

 彭俊亨/臺灣生活美學基金會董事長

(依姓氏筆畫排列)

 

▍感動推薦

 于國華/北藝大藝管所 副教授

 吳岱融/北藝大藝教所 所長

 和菓子/《VOCE》專欄作家

 洪淑苓/臺大中文系教授

(依姓氏筆畫排列)

動人又精彩的普魯斯特時刻

我想很多人都有經歷過普魯斯特效應的時刻。

透過某種感官湧現一種感覺,感覺連結到腦海中的一個畫面,接著勾連起相關的記憶。如嗅聞到木製衣櫃的潮濕氣息,連結到了奶奶房間的專屬氣味,就串連出小時候回鄉下奶奶家的暑期記憶;飄過某種古龍水的味道,像是叔叔身上的體香,就想起青春慘淡時光中,唯一的樂趣就是坐上叔叔的車去城裡打電動;在某間早餐店裡吃到了帶有甜味的蛋餅,味覺在口中纏繞時,就好像轉動了棉花糖機,串出了一整坨蓬鬆如雪般的童年記憶,那是在保母家,嘴饞吵鬧時她會煎出的香甜蛋餅,甜的還是那被寵膩的滋味。

閱讀儀芬的《為妳煮食:我們的「女食」故事》,也像是看見了她的普魯斯特時刻。從烹調母親的味道,感受那道菜的口味及其串連的場景,不僅重新看見飲食傳療效與承情誼的文化與記憶,更從中理解/和解了過往與母親、與自我的疏離,而重新建構出新的主體,也架構出新的框架去「記得」(remembering) 和重新詮釋過往的回憶。

動人的是與自我的和解,但精彩的也從未只停留在私記憶的書寫。此本書寫作的根底是學術論文,因而其訴求的是知識的論證與累積。在儀芬時而憶往的私密書寫和時而闡述的公共書寫中,在時而意識流的淙淙和時而論述性的縝密中,這些雙重特性的不斷交錯,會讓人在閱讀初始隱然疑惑其寫作的企圖和邏輯,但愈往深處走去,就能逐漸明白,儀芬想要做的,是去體現私人記憶與公共資產的交錯融會。

私人敘事在各種特屬經驗與主觀詮釋的表層下,從未僅是私人的。我們如何體驗世界、如何詮釋經驗、甚或如何再現記憶的內涵,都是交織在公共的結構、制度、文化與價值意義的網格中。C. Wright Mills 以社會學的想像 (Sociological Imagination) 來描繪一種將個人處境關連到較廣大的社會和歷史場景的能力;亦即去看見個人生活模式和世界歷史軌跡之間的微妙接合,並藉由將自己的經驗定位在社會制度和歷史進程間,而得以穿透個人的視野,去理解自己的經驗從何而來,且能如何蘊積期盼它往何處去的目光潛能。

「女食故事」也具有社會學想像的企圖。儀芬透過一個個將「女食」烹煮座落在歷史文化情境中的故事,帶領我們看見「女食」是如何由多個糾纏的符號材料編織而成,且這些重新符號化的過程,如何又是一種身份表現的重要資源。「女食」在社會學的想像裡可以從三種角度切入,一是探究「女食」作為是一種物質性存在,其所映像出的時代歷史文化是什麼?藉由探究「女食」的樣貌,可以帶我們重返歷史,看見個人生活與時代的交織。二是梳理「女食」作為社會建構性的存在,其在實作中生產出的內涵如何隨著情境脈絡而流轉,其所被賦予的意義又如何跟隨著文化價值框架而變動(如昔日的賢妻良母說,於今日成為欲脫離的父權綑綁牢籠)。三是以「女食」作為濾鏡,來分析女食(勞動)實為一鑲嵌在權力框架,蘊含著性別秩序與治理的實作。藉由這三種「女食」的社會學想像之探究,儀芬帶領我們看見了「女食」作為一種不斷變動的資產,其穿越個人私密經驗與記憶的表層後,蘊含著什麼樣的社會結構元素,且這些元素又如何在實踐的過程不斷再生與重組,最後嘗試鞏固或重構其所欲維繫的社會秩序,亦即那難以逃脫的父權規範與陰性氣質的召喚。

而更令人玩味與思索的是,儀芬不從巨型理論直截切入,反而帶領我們蜿蜒的從一個個「女食故事」來探看與懷想的寫作策略,會令我想起 Jean-Francis Lyotard 對大敘事的異議。Lyotard 認為,巨型理論性的科學知識並不是知識的唯一型態,它的正當性是在與另一種知識的競爭和衝突中而取得的,而主宰此衝突結果的是科學社群中的主宰者。在此之下,判斷真理的權利與判斷正義的權利是相互依存的。換言之,當主宰者認為巨型理論的知識才值得相信時,以他種知識型態——敘事知識——為依歸的「知者」就會產生異化,認為自己的知識不重要、不值得累積、也不值得被聽聞,最後就會從歷史中消音,成為不被記載也不被傳頌的遺失數據。從文化資產保存的角度來看,若在文化中存在此種雙重正當性的問題,就會披露出知識/文化和權力是一體兩面的:誰決定知識/文化是什麼?誰能說誰的知識/文化比較重要,以何者為天、又把何者踏為地?

在這個知識定義接近政治治理的時刻,《為妳煮食》嘗試從更根本的角度來倡議「女食」的地位,賦予故事作為傳達與體現社會文化精神的正當性,讓我們透過一個個活靈活現的故事獲得了可感覺的實在性,來體悟與察覺其中所蘊含的結構與理論意義;重寫「女食」等同於私領域、次要、無酬的價值定位,嘗試在「女食」所鑲嵌的性別意識、文化框架與權力關係之中,找出鬆動甚或翻轉其中的日常實作可能;凸顯普魯斯特效應中的感官多重交匯性,體現身體成為人們經驗、建構與再現世界和認同的本體要素。這一連串打破既有理論/故事、公共/私人、心靈/身體二分的位階,等同於翻天又覆地,讓既有的知識/文化觀,有了重新詮釋與構造的可能性。

這是屬於儀芬、可能也屬於你我的「女食故事」。我相信許多人都能在《為妳煮食》中找到自己過往的飲食、家庭、與認同記憶。用「女食」來建構認同,也就是用「女食」來鬆動並挑戰框限女性行動的權力與價值觀。誰說「女食」的故事不重要呢?它能使人看見過去、重組過去、同時想望一個更進步的未來!

——余貞誼/高醫大性別所助理教授

目次

緣起 

推薦序 

第一章 為妳煮食

母親的菜

飲食風俗研究的啟發

「 女食」的意涵

性別、飲食與文化遺產

把傳統重新「煮」出來

點描臺灣「女食」文化新風景

為妳煮食的「非必須/不想要」

我的身體、我的立場、我的處境

多元立場變換策略


第二章 傳統飲食文化中的性別秩序

探疑「婦功」

究竟「 婦德」

中國歷代至民國初年

台灣日治時期戰後至今

女人實傳技藝,文人虛寫華奢?

傳統漢醫的女性身體觀與飲食迷思

月經週期飲食

懷孕、產後及更年期的飲食

臺灣當地、當季的「女食」活傳統


第三章 我們的「女食」故事

一起聊「女食」

「藥」「食」同源

坐月子的禁忌、傳統與多元選擇

不只為妳而煮,也為了妳而吃

廚房的那盞燈:如果是爸爸煮飯⋯⋯

誰的年菜?誰的傳統?誰的權力?

「女食」關係網絡中的互惠培力


第四章 世界飲食文化遺產論述的前世今生

有形與無形交融的文化遺產保護概念

飲食文化之為無形文化遺產

飲食的遺產化管理與臺灣現況

動態保存「女食」的多元樣貌


第五章 建構臺灣當代「女食」文化論述

彰顯「當代性」的意涵

展現「政治性」的企圖

擘畫「資產性」的策略

臺灣「女食」文化成為世界飲食文化遺產潛力項目

後記:故事,未完

參考文獻

附錄

書摘/試閱

第一章 為妳煮食

她這一生和我,像是一對極度相愛卻無法相處的戀人被困在孤島上,當她離開了,所有的曾經都成了思念的串串露珠,掛在我和她曾經劇烈爭吵的那棵大樹下,風吹過來,晶瑩清脆的叮噹聲,有時讓我笑,有時讓我哭。最近,笑的時間多了多。

她在20114月去世,那一年的11月我在日記裡寫下這些文字,並開始以學術的方式研究她,這個對我而言既親密又疏遠的女性,家庭、事業兩頭燒,戰後臺灣的職業婦女,我的母親。

上有三個兄長,我是母親唯一的寶貝女兒、掌上明珠,食衣住行全由她悉心張羅。青春期之前,我們親密得無話不談,打打鬧鬧像極了朋友。然而,她那番女孩子就應該如何又如何的觀念與教條,在我的性別與身體意識逐漸建立後,使得母女間疏遠的裂痕漸成鴻溝。長大的過程中,我總覺得她以華人傳統對於完美女性的想像來要求自己,也試圖將那個傳統框架套用到教育女兒的方式上。在1980年代上大學,受到西方女性主義思潮洗禮的我,面對母親時的情緒愈加複雜。一方面悲傷心疼,不捨她以單親的身分兼顧事業與家庭,一方面對於她既是知識分子卻仍服膺傳統父權的作法感到憤怒不已。這個悲憤交加的情緒,卻成為我研究戰後臺灣婦女處境的動能。一直到我完成為了多瞭解母親而執行的研究〈1968-1978年臺灣《婦女雜誌》的女性論述建構〉,才驚訝地發現從1968年我出生後的十年間,母親在彼時的臺灣政治、社會與經濟脈絡裡,不但兼顧了傳統與現代價值,更是當代主流「理想女性論述」的實踐者(陳儀芬、孫秀蕙,2016,頁88-93)。也就是說,母親並不全然地如我所認為的那樣傳統八股,相反地,她在三、四十歲青壯時期所展現出來的風華樣貌,說是當年的時代女性絕不為過。她承認男女有別,卻不接受男尊女卑;她自認母性母職為天生,卻不願伺候公婆;她殷殷期盼兒女結婚生子,認為那就是幸福人生,自己卻未在婚姻中如傳統婦女般求表面和諧、忍氣吞聲,毅然選擇離異一途。身為國小教師的她,黎明即起、灑掃庭除;下班之後,浣衣煮食、家務必躬;教育兒女、不辭辛勞。回想起我與母親之間的裂痕,就像是站在80年代的女性主義立場,望向對岸那60年代的女性處境罷了,不但失去脈絡,也全然不公平。其實,那是女性主義者對父系傳統中對女性壓迫與母職規範的憤怒,交錯了親情的不捨與悲傷,在母女間不斷反覆糾葛的結果。

母親在事業上是一位成功、自信的女性,但她卻希望我能溫柔婉約、鋒芒盡收,找到會疼愛、照顧我的好歸宿,別像她那樣辛勞養家,但又同時要求我有份好工作與穩定的收入,受人尊重。在我成長的過程中,她那些所謂可以吸引異性的女性特質及其外顯方式,每每是我們爭執的導火線。「不願意像母親那樣」的食衣住行、舉手投足——我的叛逆——就像蹬下那塊教條的踏板,想要藉著反作用力掙脫傳統的引力,卻不知那是母親的愛,永遠會把拉我回來。

母親離世後,那教條踏板倏地被抽走,我一腳踩空,墜下喪親痛楚的陰暗角落,而待我走過死亡的幽谷重新爬站起,竟發現自己居然開始不停重複著許多「像母親那樣」的事。是記憶也是懷念,是一座想要回到過去的橋,斷續地連結了我們的過去和現在。我才終於明白,我承繼的不僅是母親生理的基因,更是會影響我一生的文化基因。因著對母親的思念與記憶,在那些重複的事物中,成就了種種與她相關的傳統,隱隱約約。「I am her living legacy,不管我願不願意」,這是201111月那天,我日記裡的最後一句,也是這本書的開端與線頭。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9 395
庫存 > 10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