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空間的未來:COVID-19加速產生的空間變化
滿額折
空間的未來:COVID-19加速產生的空間變化
空間的未來:COVID-19加速產生的空間變化
空間的未來:COVID-19加速產生的空間變化
空間的未來:COVID-19加速產生的空間變化
空間的未來:COVID-19加速產生的空間變化
空間的未來:COVID-19加速產生的空間變化
空間的未來:COVID-19加速產生的空間變化
空間的未來:COVID-19加速產生的空間變化
空間的未來:COVID-19加速產生的空間變化
空間的未來:COVID-19加速產生的空間變化
空間的未來:COVID-19加速產生的空間變化
空間的未來:COVID-19加速產生的空間變化
空間的未來:COVID-19加速產生的空間變化
空間的未來:COVID-19加速產生的空間變化
空間的未來:COVID-19加速產生的空間變化
空間的未來:COVID-19加速產生的空間變化
空間的未來:COVID-19加速產生的空間變化
空間的未來:COVID-19加速產生的空間變化
空間的未來:COVID-19加速產生的空間變化
空間的未來:COVID-19加速產生的空間變化
空間的未來:COVID-19加速產生的空間變化
空間的未來:COVID-19加速產生的空間變化
空間的未來:COVID-19加速產生的空間變化
空間的未來:COVID-19加速產生的空間變化
空間的未來:COVID-19加速產生的空間變化

空間的未來:COVID-19加速產生的空間變化

定價
:NT$ 480 元
優惠價
90432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B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48元
庫存:4
可得紅利積點:12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傳染病改變空間,空間改變社會!
在COVID-19病毒肆虐之後,人類的行為模式與社交距離直接被限縮並劇烈改變,產生了遠距心理與新互聯科技模式。
城市會不會解體?
傳統的空間已不適合劇烈改變後的人類社交與生活方式,那該如何呢?
建築師俞炫準認為危機就是轉機,可以藉此更替打造出適合與地球永續共存的未來新空間,就此翻新不適用的建築法規與實現居住正義。
例如:
․為坪數侷促的住家配備能發揮庭院功能的陽台
․為學生設計個別適合的教育課程
․打造線形公園、串連沿線地區且達到最大的土地使用效益
․大企業拆成多個分部據點、改設衛星辦公室以利管理
․增加的廢棄空間改造成步行就能抵達的公園和圖書館
․自動駕駛運具專用的地下物流隧道……等等

彷彿未來城市一般的諸多建議,卻件件都考量在人類依舊需要面對面社交與情緒互動的習性與文化、自然的共存,並且兼顧了管理效益與共好共榮。
有些想法讓你頻頻點頭,彷彿立刻就能實行;有些想法讓你懷疑可行性,例如非軍事區的邊緣城市。
俞炫準坦言或許自己也是個「假先知」,但他強調:未來是由敢於夢想的人創造出來的。
所有人共好的烏托邦,其實並不遙遠。
我們該如何跨出第一步?本書提供了檢討與答案。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俞炫準(Yoo Hyunjoon)
韓國弘益大學建築學院教授,俞炫準建築師事務所代表人。曾於韓國延世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美國哈佛大學研讀建築,2010年曾擔任麻省理工大學建築研究所研究員與客座教授。曾獲得2021及2020年美國建築大師獎(AMP)、2020年芝加哥Athenaeum國際建築獎、2018年德國設計獎(German Design Award)、2017年亞洲建築師協會建築獎、亞洲Cityscape Award、首爾市建築獎、2013年韓國建築師協會年度七大建築、2013年金壽根Preview Award建築獎、CNN電視台15 Seoul’s Architectural Wonders、2010年韓國空間文化大獎總統獎等四十多項國內外建築獎項。
致力於向大眾傳播通俗易懂的建築學知識,參與過韓國電視節目,在tvN頻道《懂也沒用的神祕雜學詞典2》展現出福爾摩斯般的觀察推理能力,因而獲得「福爾摩斯・炫準」外號;撰寫《朝鮮日報》、《中央Sunday》、《每日經濟》專欄;於弘益大學開設的通識課程「現代建築的流變」,獲韓國政府KMOOC計畫選定製作為線上課程,並譯成多國語言、開放給全世界使用。著作也廣受好評,已出版中文書籍有《我們該住在哪裡:建築師找尋移居地的標準》、《城市如何運作:從人文學看待城市的15種觀點》、《城市裡,你的座標在哪裡》(典藏藝術家庭出版)。


譯者簡介

邱麟翔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畢業,曾赴韓國首爾市立大學、延世大學擔任交換學生。譯有《孫石熙的脈絡新聞學》、《文明與數學》、《餐桌上的一匙歷史》、《我們該住在哪裡:建築師找尋移居地的標準》、《城市如何運作:從人文學看待城市的15種觀點》、《城市裡,你的座標在哪裡》等書。

 

目次

前言 傳染病改變空間,空間改變社會
第一章 有陽台,就像有庭院
第二章 宗教的危機與轉機
第三章 一千種學生,一千種課程
第四章 人類會繼續通勤上班嗎?
第五章 傳染病會不會導致城市解體?
第六章 打造地下物流隧道,地上讓給公園綠地
第七章 都市綠園道,以及促進兩韓融合的邊緣城市
第八章 商家的危機與進化
第九章 青年居住正義,何解?
第十章 落實國土均衡發展
第十一章 利用空間,創造社會價值
結語 氣候變遷與傳染病:開創新時代的契機
圖片出處

書摘/試閱

結語_
氣候變遷與傳染病:開創新時代的契機

看待世界的標準已經改變
小學的時候,我很喜歡迷你玩具車,所以,我以為一個人富有的程度,是看他能夠買下幾台迷你玩具車。
你最愛的事物,會成為你看待世界的標準。
近幾年,市面上出版的書籍,開本愈來愈小,有些小散文集甚至只有以前的書的一半大。書的開本變小,很大程度上是受到智慧型手機的影響。現代人大多透過智慧型手機來獲取資訊,就連電視劇、電影,也比較常用智慧型手機、而不是一般的電視來觀看。對現代人而言,比智慧型手機還要大的東西是不方便的。於是,用來傳遞資訊的書籍大小,也開始往智慧型手機的尺寸靠攏。智慧型手機變成了現代人看待世界的標準。
我的大兒子去年考大學,在那段必須爭分奪秒用功讀書的期間,他每天仍會抽出30分鐘玩一下他從小學就開始玩的《楓之谷》,那是一款2003年發行的2D線上電腦遊戲,背景畫面會不斷從右向左流動,遊戲人物則會在裡面跳上跳下。每一個遊戲關卡都有不同的背景空間,有時可能是一座森林,有時可能是一座漂浮於半空中的城市。整個遊戲裡面,有好幾百種不同的背景空間。
起初看我兒子玩《楓之谷》的時候,我不懂他為何要在該休息的時候不好好休息,硬要玩這個電腦遊戲。但後來有一天,我站在兒子的後方看著他呆呆地玩著《楓之谷》的時候,我突然理解了他為何會想在休息時玩這個電腦遊戲。對他而言,《楓之谷》裡面的空間就像他小時候生活過的家鄉。他從小學起,花最多時間度過的地方就是《楓之谷》,裡頭的空間之於他,就像我小時候花最多時間玩樂和度過的巷弄之於我。
對我兒子而言,玩著難度不高的《楓之谷》,看著那不斷流動變換的背景畫面,就像一邊在散步、一邊看風景。
千禧世代比起老一代的人花費更多時間在智慧型手機和電腦遊戲等虛擬空間裡面,所以,虛擬空間對於年輕人而言有著不一樣的意義。
一個人的經歷,會形塑出他看待這個世界的標準。而那個標準,會造就未來。

疫情下的憂鬱症,和空間上的變化
人類的文明史,就是一部時空擴張史。火車的發明,擴大了人類可以到達的範圍;電話的發明,擴大了人類可以溝通的區域。數百年前的朝鮮時代,人一輩子都不太可能離開他生活的村莊;但在現代的韓國,人人都有機會去到遙遠的異國。
現代人的住家雖然縮小到最小的規模,但現代人只要付一點咖啡錢就能夠獲得不同咖啡廳的空間體驗,而且,有愈來愈多的人有能力遠赴海外。一個現代人所能夠享有的空間,除了自己的家以外,還包括他會前往的餐廳、咖啡廳、電影院、美術館、體育場館、表演場館、旅行地點等,活動範圍是有史以來最為廣闊。
然而,COVID-19疫情的爆發,使得人們再也無法輕易享有這些空間體驗,再也不能到咖啡廳裡坐著喝咖啡,下班後去餐廳聚餐,搭飛機到國外旅行,而只能被迫關在家裡。每個人所能享有的空間減少了五分之一以上,而空間變少的同時,人也會覺得自己的資產和力量變少了。被迫生活在狹小的空間範圍裡,久了就容易產生憂鬱症。但反過來看,疫情的爆發也讓人更深刻感受到了空間的重要性。
COVID-19這個傳染病出現後,人們開始認為「出門是很危險的」,最安全的空間只剩下「自己的車」和「自己的家」。人們變得更需要自己的空間,然而房價居高不下,於是只好租屋,住在不屬於自己的房子裡,而為了妝點每天生活的空間,人們增加了買畫的消費,與其替別人的房子換上新的壁紙,不如購買日後能夠帶著走的畫作。人們也變得比較願意將錢投資在家具上,因為家具同樣是日後搬家時自己能夠帶走的。
另外,因為住飯店、到度假勝地會增加與人接觸的風險,人們也開始流行開車到郊外露營,尋求更安全的度假方式。只要在一個地方露營、過夜,那個地方就會變得像是只屬於自己的空間,像自己家的庭院一樣。
人多的體育場館、表演場館也變成危險的空間,所以,在相對安全的戶外,自己一人就能進行的登山活動也開始盛行起來。傳染病的出現,讓我們日常生活的空間產生了許多改變。而空間一旦改變,我們的思考也會跟著改變。

鯨魚為何長得比大象還要大?
大象是好幾噸重,鯨魚則是好幾十噸重。海洋裡的哺乳類動物,體型通常比陸地上的哺乳類動物還要大得多。科學家解釋,是因為在冰冷的海水裡要維持體溫恆定的話,會需要大量的新陳代謝,而體型愈大,代謝的效率愈好。
物體的長、寬、高都變成2倍的時候,表面積會變成4倍,體積則會變成8倍。水生動物的體型愈大,其身體接觸到海水的表面積愈多,體積則會呈現等比級數式增長,而其身體內部那些不會接觸到海水的細胞會更有利於維持體溫的恆定。最大型的水生哺乳類動物,其體重最高可達最大型陸生哺乳類動物的25倍。
此外,亦有結構上的因素。當長、寬、高都變成2倍的時候,體積會變成8倍,體重也會變成8倍,那些增加的重量,全都要靠骨骼來支撐。但這時,不可能為了增加骨骼的強度而將骨骼的截面積變成8倍,因為截面積只可能會變成4倍。那麼,問題就出現了:該如何讓每單位面積可承受的重量變成2倍?
單從算術上來看,每當長度增加一倍,骨骼的密度也必須增加一倍,才有辦法支撐那些增加的體重,所以動物的體型愈大,骨骼就必須愈強壯。這就是為何,體型小的雞的骨頭是咬得下去的,體型大的牛的骨頭則硬得咬不下去。
不過,由於骨骼密度的增加有其極限,陸生動物的體型不太可能無限地擴大,水生動物則能夠借助水的浮力來支撐增加的體重,而繼續擴大體型。這就是鯨魚之所以能夠長成大象數十倍大的原因。
水生動物不太需要依賴骨骼的強度來支撐自己的體重,所以骨頭不需要發展得很粗壯,魚類的骨頭甚至細到可以稱為「刺」。
體積一旦變大,骨架截面積所要承受的力量就會呈等比級數式增長。不只是動物界,建築界也對這個問題非常有感。
建築的高度愈高,柱子的截面所要承受的力量愈是急遽增加。以前,韓國人蓋房子主要使用木材,但木構造建築每單位面積所能夠承受的力量強度很低,所以很難蓋出高樓。從以往的實際案例來看,木構造建築似乎最多只能蓋到5層樓。倘若要蓋得更高,則必須是不會有人走進去、裡面中空的形式,韓國慶州皇龍寺的9層佛塔即屬此類。如果要蓋5層樓以上、人能夠在裡面走動的建築,就必須使用比木材更強力、每單位面積能承受更多力量的建築材料。
西方傳統建築之所以蓋得比東方傳統建築更高、更雄偉,是因為西方傳統建築是用比木材更堅固的石材為主要建材。所以,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的穹頂高度能夠超過100公尺。
不過,也只有內部中空的建築才有辦法蓋得那麼高,倘若是每層樓都會使用到的建築,即便使用堅固的石材來建造,頂多也只能蓋出8層樓高。
要蓋出更高的建築,就必須使用新建材,才有辦法做到。鋼筋、混凝土,比起木材、石材還能承受更多的重量。現代建築技法問世、鋼筋混凝土的柱子誕生以後,人類才有辦法蓋出數十層樓高的建築。由此可知,動物體型的大小,以及建築的高度,是由負責承重、構成其結構體的材料的強度來決定的。
我們的社會也是如此。一個社會的規模變得愈大,則支撐著它、使其運作的骨架也必須愈堅固才行。至多數十個人的原始社會,之所以能發展成上百人的規模,有很大一部分是因為「原始宗教」起了作用。如今,規模龐大的現代人類社會的背後,有「家庭」、「民族」、「愛國精神」、「國家」、「教育」、「年金制度」等骨架正在支撐、使其運作。
然而,那些骨架正在我們的眼前逐漸毀壞、崩塌。

技術發達與少子化的時代
韓國2019年出生率為0.88,創下全球新低。韓國政府與人口學家嚴正看待此事,撥了23兆韓元預算以力挽狂瀾。
一個國家會出現少子化的現象,最根本的原因是什麼?就韓國而言,社會上競爭激烈、高房價、階層流動困難,都是原因。此外,現有的社會制度不利於女性一邊工作、一邊育兒,也是讓女性害怕生育的原因之一。政府再怎麼發放一次性的紓困補貼,也無法改變這個情況。
技術發達也是造成少子化的原因之一。人類面臨的最根本限制是「時間」與「空間」上的限制,但隨著技術發展,此兩種限制已經產生變化;人類的壽命幾乎翻倍,變成120歲,時間上的限制也就少了一半;空間上的限制也消失了,高麗時代的人去巴黎要花好幾年的時間,但現代人去巴黎只要搭機12小時就能夠抵達。時間與空間上的限制,已經出現上百倍的變化。
倘若人類的壽命只有60歲,那麼,最好在30歲以前生小孩,養兒防老。但如果人類的壽命變成120歲,「養兒防老」的必要性就少了很多。或者,如果不考慮其他、只看年齡比例的話,當60歲的壽命最好在30歲以前結婚、生小孩,那麼,120歲的壽命在60歲以前結婚、生小孩就可以了。
以前,在30歲結婚,可能會和伴侶共同生活30年;但現在,在60歲結婚,還可能會和伴侶共同生活60年。人類對於「結婚」和「生育」的觀念不可能不改變。而當一個人的壽命變長,他這輩子所要體驗的空間也會變多,現代人光是為了自己而活就已經忙不過來了。這樣的大環境,從而導致了不婚和少子化的現象。
隨著人類發展技術、擴大自己的活動範圍,還會引發另一個問題——不同地區社會之間的衝突。人類社會組織的規模,會隨著各種社會架構的誕生而逐漸擴大。「宗教」最早發揮出那樣的作用,後來,「民族」、「國家」等架構的出現,又讓人類社會組織的規模變得更大。到了20世紀,人類有了「意識形態」的概念,開始打造出規模超越民族國家的「帝國」——以自由民主主義為核心的美國,以及以社會主義為核心的蘇聯。
人類社會組織的規模就這樣變得愈來愈大。如果那些組織之間相距甚遠,並不會有什麼問題。但隨著交通工具的發展,各個組織在擴大活動範圍的過程中開始產生交集、重疊,可能會互相融合,也可能會產生衝突。以宗教為例,宗教能夠減少組織內部的紛爭,提升安全性,擴大人類社會組織的規模。但交通工具變得發達、縮短時間距離以後,不同的宗教之間開始產生交集、碰撞,基督教徒與伊斯蘭教徒之間的「十字軍東征」就是著名的一例。朝鮮半島上爆發的「韓戰」,則是由陸地傳來的社會主義與海上傳來的自由民主主義這兩種意識形態產生衝突所導致。
技術的發展導致時間與空間產生變化、和既有的社會形成矛盾時,人類歷史往往會發生劇烈的變動或衝突。例如,隨著交通工具逐漸發達,時間距離被縮短了,空間也逐漸被壓縮,傳染病變得更有利於傳播,人類社會來不及因應,問題就浮現了。14世紀,人類使用「馬」作為交通工具,黑死病迅速從亞洲傳播到歐洲,遂釀成世紀瘟疫。21世紀,「飛機」這種交通工具將全球串連起來,發展出蜘蛛網般的航線,使得COVID-19病毒短時間內就傳播到世界各地。
之所以會爆發這種大規模流行的傳染病,都是因為技術的發展已經超出支撐著既有人類社會,使其運作的骨架所能夠負荷的程度。人類從未有過一個「75 億人口、大量透過飛機來回世界各地」的龐大社會。而COVID-19疫情的爆發,正告訴我們支撐著這個社會的既有骨架與系統,已經脆弱得不堪一擊。
技術的發達早已將世界各地串連在一起,形成一個全球性社會。但是,人類社會既有的運作模式與價值體系,卻依舊停留在20世紀那一套。
就像一隻雞的長、寬、高都擴大為2倍,體積變成8倍的時候,雞的骨架將不堪負重、斷裂崩塌一樣,現在,我們的社會體系也正走向崩潰。我們正在面臨的少子化、家庭的消失、難民的大規模遷徙、英國脫歐、川普當選,以及 COVID-19疫情的爆發,都是其中一環。
你我正在目睹既有體系的崩壞。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432
庫存:4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