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可愛無法擋!:卡哇伊文化如何連結我們的大腦並征服全世界
79折
可愛無法擋!:卡哇伊文化如何連結我們的大腦並征服全世界
可愛無法擋!:卡哇伊文化如何連結我們的大腦並征服全世界
可愛無法擋!:卡哇伊文化如何連結我們的大腦並征服全世界
可愛無法擋!:卡哇伊文化如何連結我們的大腦並征服全世界
可愛無法擋!:卡哇伊文化如何連結我們的大腦並征服全世界
可愛無法擋!:卡哇伊文化如何連結我們的大腦並征服全世界
可愛無法擋!:卡哇伊文化如何連結我們的大腦並征服全世界
可愛無法擋!:卡哇伊文化如何連結我們的大腦並征服全世界
可愛無法擋!:卡哇伊文化如何連結我們的大腦並征服全世界
可愛無法擋!:卡哇伊文化如何連結我們的大腦並征服全世界
可愛無法擋!:卡哇伊文化如何連結我們的大腦並征服全世界
可愛無法擋!:卡哇伊文化如何連結我們的大腦並征服全世界
可愛無法擋!:卡哇伊文化如何連結我們的大腦並征服全世界
可愛無法擋!:卡哇伊文化如何連結我們的大腦並征服全世界
可愛無法擋!:卡哇伊文化如何連結我們的大腦並征服全世界
可愛無法擋!:卡哇伊文化如何連結我們的大腦並征服全世界
可愛無法擋!:卡哇伊文化如何連結我們的大腦並征服全世界
可愛無法擋!:卡哇伊文化如何連結我們的大腦並征服全世界
可愛無法擋!:卡哇伊文化如何連結我們的大腦並征服全世界
可愛無法擋!:卡哇伊文化如何連結我們的大腦並征服全世界
可愛無法擋!:卡哇伊文化如何連結我們的大腦並征服全世界

可愛無法擋!:卡哇伊文化如何連結我們的大腦並征服全世界

定價
:NT$ 420 元
優惠價
79331
促銷優惠
新書特惠
團購優惠券B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95折,單本省下17元
庫存:8
可得紅利積點:9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從Hello Kitty到米奇、唐老鴨,可愛是如何席捲世界的?
人類大腦抗拒不了的可愛事物,都有什麼共通點呢?

臺灣第一本探討可愛本質的書,帶你一窺可愛的魅力,
讓你了解我們內心最強大的心理衝動,是如何重塑全球風格和文化!

「可愛」是一個具有普遍感染力的形容詞。
當你脫口而出「好可愛哦!」更代表了一種審美觀,也跟心理學和生物學有著密切關聯。

可愛,是一個文化和生物學糾纏在一起的領域
看到天真無暇的嬰兒,或是一隻毛茸茸的小貓,會觸發我們關愛和保護的心理本能。究竟是這些可愛的東西觸發我們關懷,還是擁有這些可愛特徵的事物,本身就代表著無害和柔順呢?

可愛,讓全世界瘋狂著迷!
‧米老鼠初次登場時,頑皮狡猾而且無禮,與今天的形象天差地別,是什麼改變了它?
‧日本卡哇伊文化在全球大放異彩,是偶然?還是背後有什麼原因?
‧為什麼卡通人物幾乎都有著相同的特徵──頭和眼睛很大,手和腳卻很短?
‧政令宣導大使、各鄉鎮的吉祥物,是什麼時候開始被可愛的角色們取代?
‧可愛美學如何攻占消費市場,帶來龐大的經濟效益?

可愛研究的先驅,帶你一探這百年來席捲世界的可愛美學
本書作者戴爾開創了可愛研究,講述了可愛文化在世界傳播的精采進程。
從流行品牌到蘿莉塔時尚(Lolita fashion)、兒童卡通以及Hello Kitty、皮卡丘勢不可擋的崛起。本書不僅深入探討了日本「卡哇伊」文化令人驚訝的古老起源,也揭示了全球化世界的跨文化散播。如果可愛的東西真的能重塑我們的大腦,它也將幫助我們回答動物馴化的神祕起源……

一本有關可愛的迷人文化史,
書中可愛美學的精闢討論,將讓你讀起來欲罷不能!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約書亞•保羅•戴爾(Joshua Paul Dale)
東京中央大學美國文學與文化教授。一九九○年代移居日本。戴爾開創了可愛研究,曾以專家學者身分,受邀於《紐約時報》、TED-Ed、CNN、國家地理雜誌、衛報、《The Cut》(紐約雜誌旗下的時尚雜誌)、線上時尚媒體Refinery29以及美國科普雜誌Discover,討論可愛。戴爾的個人網站:www.cutestudies.org

譯者簡介

蔡宗翰
自由譯者。

前言:凱蒂貓擋著路(節錄)

身為一個長期居住在日本的外國人,我知道可能隨時隨地都會發現驚喜。十年前的某天,路障變得不太一樣。路障在每座城市裡都很常見,我一直沒有對此想太多,直到那天我走出公寓,發現路上不是一排平淡無奇的紅白條紋柵欄,提醒大家「前面正在施工,注意安全」。取而代之的,是一長排拿著彩虹的巨大塑膠凱蒂貓(Hello Kitty)。這隻具代表性的貓咪,只是簡單幾筆就能畫出的一顆大頭,頭上有一個紅色的小蝴蝶結,沒有嘴巴。一九七五年,凱蒂貓在一個零錢包上首度亮相後,她的母公司三麗鷗(Sanrio)很快就生產了一系列令人眼花撩亂的凱蒂貓相關產品,在全球熱賣,廣受歡迎。
現今,凱蒂貓是風靡世界的卡通形象,出現在許多意想不到的地方,藉由註冊商標和聯名授權,賺進大筆鈔票。舉例來說,一家臺灣航空公司在飛機上畫了一隻巨大的凱蒂貓;二○○九年,女神卡卡(Lady Gaga)穿著一身掛滿凱蒂貓娃娃的禮服現身。因此,當我看到這隻著名的貓變成道路施工路障時,並沒有太過驚訝。
但我很快就意識到,這不是什麼宣傳活動,因為東京到處都出現了「變得可愛」的路障,像是青蛙、猴子、鴨子、兔子和海豚等等,讓平凡的城市街道變得很奇怪,一開始我完全不明白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那時我已經住在東京許多年,突然間發生的文化衝擊,讓我重新審視了周遭的世界。這就好像是我腦中的一個開關打開了,我突然發現,日本到處都有卡哇伊的元素。我家前門外面的人孔蓋上,畫著彩色的漫畫人物;鐵路安全海報上,一個頭大眼大的卡通人物,提醒大家不要站在月臺邊。動物咖啡廳裡,顧客可以一邊享用濃縮咖啡,一邊抱著可愛的小動物,像是貓、兔子、小豬,甚至刺猬。走在日本的購物商圈裡,你在一分鐘內就會聽到有人說「卡哇伊」,通常是一群年輕女生一起驚呼。事實上,「卡哇伊」可能是日文中最流行的詞彙。
當我開始注意到可愛如此滲透進日本文化之中,就想多了解可愛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大肆流行?為什麼會是在日本這裡流行?但我馬上就發現,自己不知道要從哪裡開始著手研究。身為學者,我首先想到要去找書,卻驚訝地發現,關於這個現象的學術研究非常少。在研究漫畫、時尚和流行音樂等特定領域裡,有人研究過「卡哇伊」元素,但很少有學者試圖全盤追溯「卡哇伊」這個文化現象。
當時缺乏既有的相關理論,實在是一件奇怪的事。被稱為日本安迪沃荷(Andy Warhol)的藝術家村上隆表示,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變得可愛,是為了在美國面前,把自己呈現成無害的、毫無攻擊性的形象。村上表示,在這個過程中,日本變成了一個永遠被閹割的小男孩。另一方面,在一九八○年代晚期到一九九○年代初期,大塚英志和其他深具影響力的男性評論家認為,過度的商業文化和大肆的消費習慣,讓日本人深深迷戀可愛,以至於每個人都變成了小女孩。在這些評論家眼中,日本人自戀、被動、不負責任、軟弱、幼稚,而這些形容詞在傳統的性別歧視文化中,往往連結陰性特質,用來形容女孩。
我也很快就發現,相較於日本卡哇伊文化的相關研究,關於其他國家可愛文化的學術研究更少。這也很奇怪,因為可愛元素在日本以外的地方也正在興起。如今,似乎每個人都在網路上分享可愛的動物表情包,回應貼文時也是用一串又一串的表情圖案。而且,這個現象並不是從網路開始的。就像卡哇伊一樣,可愛在沒有引起任何人的注意下,成為流行文化中一個主要的元素。
舉例來說,從一九七七年就開始在流行文化中占據重要地位的《星際大戰》(Star Wars)。明明外太空的戰鬥故事跟可愛扯不上關係,但整個系列電影的周邊商品,有毛茸茸的伍基人(Wookies)、機器人(droids)、小奇兵(Ewoks)、波格鳥(Porgs),以及超受歡迎的尤達寶寶(Baby Yoda)。雖然不是沒有人反對,像是我讀中學時,就有一位朋友大剌剌地別了一個「我殺了小奇兵」的徽章。
但總體來說,可愛在流行文化中傳播,就像在日本一樣—悄悄地,大家都沒有注意到他們的生活中已經充斥著可愛元素。那麼村上隆和大塚英志的說法正確嗎? 我們都變成小男孩和小女孩了嗎?
我認為,村上隆和大塚英志的理論都太過於強調所謂的雄性陽剛,好像不分男女都著迷於可愛這件事,讓他們非常恐慌。但這有什麼關係呢? 在這之後,我找到了另一個關於日本可愛現象的理論,讓我非常驚訝。文化評論家四方田犬彥認為,「卡哇伊」並非戰後現象,而是在日本文化中具有悠久的歷史,在一千多年前的藝術作品中就可以發現,而且中世紀的歐洲並沒有類似的東西。這樣說來,卡哇伊是不是早就深植在日本人的基因中?雖然這聽起來很荒謬,但我沒想到這個大多數人以為很容易解釋的問題,竟然會產生那麼多不同的答案。
那些我們覺得可愛的東西,一千年前的人們是否也會覺得可愛呢? 畢竟,過去和現在大相逕庭,在不同的時空框架中,關於美的定義會有很大的差異。舉例來說,就四方田犬彥看來,卡哇伊文化在一千年前就存在了,可是在當時的日本,女人習慣把眉毛剃光,把牙齒塗黑,讓自己看起來很漂亮,而現在沒有人這樣做了。儘管如此,我仍然認為他有一點說得很對:以前那些人們覺得可愛的東西,帶給了他們某種感覺,而現在我們也在自己覺得可愛的東西中,得到了同樣的那種感覺。不過,這又是為什麼呢?

「皮卡丘大量發生!」
橫濱是美國首次「入侵」日本的地方。一八五四年,美國海軍將領馬修.培里(Matthew Perry)指揮的一支輪船中隊,迫使日本結束鎖國政策,開放對外貿易市場。這座熙熙攘攘的城市,每年都會舉辦「皮卡丘大量發生!」這個活動。每年八月,長達一週的時間,會有多達兩千隻真人大小的皮卡丘和其他神奇寶貝上街大遊行,吸引幾十萬名來自世界各地的觀眾共襄盛舉。有一年,我決定親自到現場,認為很適合透過這個活動來了解為什麼卡哇伊元素如此受到歡迎。
神奇寶貝熱潮始於一九九六年。那時候,我和大多數大人一樣,只是模糊地意識到有這個東西。我知道自己的小姪女、侄子對它們很著迷。寶可夢源自於日本早年鄉下兒童流行到公園抓鍬形蟲的娛樂,並由此靈感發展成電玩遊戲,讓人捕獲和收集可愛的小怪物,然後看誰的神奇寶貝比較厲害。當廣受歡迎的電子遊戲《寶可夢GO》在二○一六年問世時,我看到成群結隊的人們,默默地在街上閒逛,盯著智慧型手機,還搞不清楚他們在做什麼,但這對他們來說一點都不奇怪。許多一九九○年代就開始迷神奇寶貝的粉絲(fans,愛好者),從未忘記他們最喜歡的遊戲。二十年來,一系列多媒體和跨平臺遊戲的誕生,讓這些人一直對其保持熱衷。到現在,寶可夢仍經常被說是有史以來收入最高的商標授權系列。
到了橫濱,在神奇寶貝大遊行的現場,我開始找人詢問,但無論問的是日本人,還是其他東亞國家的人,或是歐洲人、美國人、澳洲人,所得到的結果都一樣。我問他們,為什麼會來看遊行?他們會暢談皮卡丘有多可愛。但當我問,是什麼讓他們覺得皮卡丘很可愛?大家就會結巴。每個人都說神奇寶貝很可愛,但似乎沒有人能夠解釋為什麼。
「可愛」似乎難以解釋。當每個人覺得「好可愛」的時候,都知道那個東西是什麼,但即使是設計者,也無法解釋為什麼一個細微的小變化,會讓一個成品比另一個可愛許多。凱蒂貓是由傳奇設計師清水侑子所設計,從一九七○年代開始,為三麗鷗賺進了數十億美元。清水侑子畫了許多草圖,但直到她的助手指著其中一張,尖叫道:「卡哇伊!」她才找到了方向。
我帶了一位專家,來幫我弄清楚神奇寶貝到底是哪裡可愛。戶田由希子這位藝術家暨時裝設計師,十多年來一直在作品中表達卡哇伊。我們一起看了遊行,密切關注人群在什麼時候一起驚呼「卡哇伊」。過了一會兒,我們開始注意到一些規律。首先,神奇寶貝出奇地小,身高超過一百八十公分的我,站在一旁簡直是巨人。再來,因為它們的眼睛總是在臉部的下半部,所以額頭看起來總是特別突出及顯眼。然後,它們的臉頰有著紅色的圓圈,戶田馬上說這很「卡哇伊」。原本我以為神奇寶貝張開的嘴巴只是在笑,但戶田也指出,其實並不一定。她說:「看起來更像是一隻小鳥,張開嘴巴等著別人餵食。不過,總體來說就是一個茫然的表情(日文為「無表情」),你無法判斷它們的感覺,也不知道它們在想什麼。」沒有嘴巴的凱蒂貓也是這樣,臉上沒有表情,卻在某種程度上非常吸引人,令人無法抗拒。
這些迷人的身體特徵,讓它們每次一出現就引起群眾歡呼:「卡哇伊!」此外,它們毛茸茸的身體看起來好柔軟、好好摸;每當一隻神奇寶貝擺出姿勢供大家拍照時,小孩(也有大人)都會跑上前去肆無忌憚地抱住它。
這些大人的行為,讓我有點訝異,因為擁抱並不是日本成年人常見的問候方式。但戶田解釋說,各種真人大小的毛茸茸吉祥物,是日本公共活動的標準配備,跑上去抱它是一種大家從小就沉迷其中的行為。既然在日本擁抱朋友甚至家人並不常見,那麼可以不顧一切地衝動抱一下巨大的毛球,當然很不錯。
遊行開始後,我們還注意到這些神奇寶貝的頭很大,身體卻很小,手臂短短的,腿也不長,為了前行,只好快速移動腳步,結果身體也跟著左搖右晃,成了一種獨特的步態。遊行隊伍不時會停下來,讓神奇寶貝可以表演設計好的簡單舞蹈,向觀眾揮手扭臀。儘管旁邊有人幫忙指揮,但這些神奇寶貝畢竟沒辦法看清楚周圍的環境,所以一邊跳,一邊互相撞來撞去。每次一撞,觀眾反而更興奮,「卡哇伊」聲此起彼落。
我們仔細觀察著這些神奇寶貝的粉絲,逐漸弄清楚到底是什麼讓大家不斷歡呼。這些大型皮卡丘頭大、眼大,手短、腿短,臉頰和額頭鼓起,身體搖來晃去,嘴巴大開。種種這些,都讓人發笑。
精湛的職業選手與卡哇伊特質無緣,這個東西似乎專屬於樂天開朗的業餘玩家。卡哇伊氛圍也會蔓延;人們一看到嘴巴開開的神奇寶貝向他們揮手,也自動微笑著揮手。關於這一點,我一開始很困惑。裡面的人戴著毛茸茸的玩偶裝頭套,怎麼可能看得清楚外面的世界?所以他們到底是在向誰揮手?實際上,只有一個方法可以找到答案,所以儘管有點尷尬,我也開始向神奇寶貝揮手。但我很快就發現,自己也在對著這些毛茸茸的巨大神奇寶貝微笑。
戶田和我並不是第一個注意到可愛有一系列共同特徵的人。早在一九四三年,奧地利生物學家康拉德.勞倫茲(Konrad Lorenz)就觀察到,某些動物,尤其剛出生時,會對他人激發了提供照顧和保護牠們的衝動,就像大家看到小嬰兒時的感受一樣。勞倫茲制定了一套稱為「嬰兒圖式」(Kindchenschema)的特徵表,其中包括了:相對於軀幹尺寸而言,頭部較大;腦袋顯得特別突出;大且偏低的眼睛;圓而凸出的臉頰。身體特徵有短而粗的四肢;柔軟平整、
富有彈性的肌膚;以及笨拙、搖晃的動作。勞倫茲認為,他的圖式顯示了生物的本能反應:成年人覺得,幼兒需要他們的養育和保護,才能活得下去。
如果我們的大腦就是這樣設定的,看到有著嬰兒特徵的東西,就會本能地覺得可愛,那麼,也許相較於在我面前跳舞的亮黃色皮卡丘,我才是被操縱的拉線玩偶。
康拉德.勞倫茲相信,我們對可愛物體的反應不由自主到「幾乎無法抑制」的地步,並且就像上緊發條的時鐘那樣自動運行。但我認為,他的理論聽起來太極端了。畢竟,就算喊「卡哇伊!」的人不少,漠然走過去的人也不在少數。我們可能都有對可愛做出反應的相同能力,但不是每個人都喜歡可愛。
另外,關於看到可愛的東西,就會想要養育或保護它的衝動,我抱持著懷疑。雖然我的確在「皮卡丘大量發生!」的遊行中,看到勞倫茲之嬰兒圖式的基本要素,但他的理論似乎有些不太對勁。跳著舞的皮卡丘,並沒有讓我想要照顧或保護的欲望。看著它們,我只想要加入其中一起玩樂。這樣的反應,與想要照顧嬰兒,確保人類繼續生存,又有什麼關係呢?

「可愛研究」和可愛科學
大學時,我想研究兒童文學。之後,兒童文學這個領域不僅包括文學研究,還有兒童發展、心理學,以及關於歷史中「童年」的討論。但一開始,大多數學者認為這是一個不值得研究的主題,所以對有興趣的研究者來說,通常不知道從何處開始。那時,我和最喜歡的一位教授討論,他說:「這就好像你面對兩個池塘:其中一個清澈見底,另一個則滿是淤泥和浮渣,一團混濁。你似乎兩個都看了一眼,然後決定跳進泥水坑裡。」十九歲的我,把教授的話當成讚美,但現在我不確定他的意思是否真是如此。無論如何,看起來他是對的。幾十年後,當我意識到可愛的含義並不明確時,便深吸了一口氣,決定立即投入其中。(未完)

目次

前言 凱蒂貓擋在路上
「皮卡丘大量發生!」/「可愛研究」和可愛科學/解鎖可愛的祕辛

第一章 古代日本的可愛事物
世界上第一份可愛清單/給當今女性的建議/三種藝術價值:小、暫時、令人愉悅/日本藝術中的頑皮動物:《鳥獸人物戲畫》/世界上最古老的動畫?

第二章 野性和馴化的界線
藏王狐狸村/馴化症候群/以西伯利亞銀狐為實驗對象/菁英狐狸的降臨/會見菁英狐狸

第三章 西方世界的可愛事物
小愛神丘比特/可愛的兒童出現在藝術作品中/巴納姆的嬰兒秀/莉迪亞.西格尼的擬人化「貓人」
 
第四章 從鎖國到開放時期的日本卡哇伊文化
日本主義與對日本的崇拜/浪漫女學生的誕生/竹久夢二/中原淳一/內藤RUNE

第五章 逆向生長:幼態延續和神經嵴細胞
絨毛泰迪熊/麻煩的米老鼠/行為上的幼態延續/「漫畫之神」:手塚治虫/人類的眼白/神經嵴細胞帶來的變化

第六章 可愛有了現代意義
兒童的世紀/哪個「種族」比較可愛?/「黑人托普西」這個角色帶來的影響/動畫中塗黑臉的滑稽又狡猾男孩/可愛的造型:「新小子」和丘比娃娃/可愛的秀蘭.鄧波爾融化人心

第七章 可愛的演化基礎
被雁子跟隨的人:銘印與社會化時期/愛的基因讓狗與人類在一起/寵物收養理論/垃圾場理論/史前人類如何餵養狼?

第八章 當代日本的卡哇伊文化
卡哇伊的字源/可愛震盪/由年輕女性引領生活方式/日本女學生與表情圖案的誕生/漫畫:關鍵在於眼睛

第九章 人類把自己馴化了嗎?
可愛讓我們成為人類嗎?/勞倫茲嬰兒圖式與納粹/有關惡霸男的神話/薩波斯基的狒狒/動物的自我馴化/語言是一種馴化力量/剛出生的嬰兒可愛嗎?/嬰兒如何發揮自己的可愛?/先有可愛,才有馴化

第十章 可愛文化的未來
可愛的力量/獸迷的世界/充滿可愛毛獸的大廳/索尼公司的機器狗/「最新型家庭機器人,點燃你愛的本能。」/虛擬線上直播主和可愛的動漫虛擬化身/可愛是特洛伊木馬

謝辭
圖片說明與出處
附註
參考書目

書摘/試閱

第五章 逆向生長:幼態延續和神經嵴細胞(節錄)

絨毛泰迪熊
在泰迪熊發明之前,熊被用來製作嚇人箱以嚇唬小孩。早期的泰迪熊也通常配有發出咆哮聲的音箱。在亨德和巴登檢視的樣本中,最早的一隻是一九○三年的泰迪熊,它甚至還戴著嘴套。我一邊讀這些資訊,一邊想著:這些早期的熊有點像古代人眼中的小孩。就如前文提過的,從前的社會認為小孩是個未社會化的原始人(其行為應受懲罰),後來則視小孩為可愛的小頑皮,其惡作劇行為會被縱容。所以,我以為自己能在第一批泰迪熊身上,發現一些野性。不過,在伊豆的泰迪熊博物館,我見到了「泰迪女孩」,這是館方在一九九四年於一場拍賣會上購得的一隻早期泰迪熊。
這隻泰迪女孩由德國絨毛玩具公司Stei¬ff於一九○四年製作,是鮑勃.亨德森(Bob Henderson)上校的終生伴侶,他無論到哪裡都帶著這隻熊,包括一九四四年的諾曼地登陸。泰迪熊的起源,通常被認為是報紙報導了老羅斯福(Teddy Roosevelt)在一九○二年的一次狩獵中,放過了一隻小熊,給了兩位布魯克林企業家靈感,在次年開始製造和銷售泰迪熊。然而,Stei¬ff公司聲稱,一九○二年,他們設計了帶有活動關節的馬海毛(mohair,註:安哥拉山羊身上的被毛)小熊,才是世界上第一隻填充小熊。
無論絨毛熊的起源是在美國或德國,它們很快就被稱為「泰迪熊」。這些絨毛熊的比例都很相似,包括長鼻吻和扁額頭。羅伯.亨德和萊斯.巴登的研究,讓我以為早期的熊看起來比後來的熊更像野獸。泰迪女孩確實有窄鼻、扁額頭、長手臂和大腳,但她的肉桂色絨毛在一百二十年後仍然蓬鬆,一雙大耳朵襯托出一張充滿個性的臉。博物館裡有一張照片,是她坐在年邁的亨德森上校身邊,很容易理解為什麼他一輩子都帶著這隻可愛的熊──無可否認,她很可愛。
泰迪熊往往不像洋娃娃那樣會區分性別。例如,「泰迪女孩」原本被稱作「泰迪男孩」,但某天晚上,亨德森上校的女兒為那隻熊穿上了一件褶邊連身裙,幫熊改了名字。柔軟的絨毛熊是二十世紀初的發明;玩具動物以前是用木頭製成的,或是以毛氈當作材料。由於絨毛熊沒有像洋娃娃一樣連結陰性氣質,泰迪熊變成了送給男孩的禮物首選。小男孩抱著泰迪熊的照片,讓人可以同時欣賞男孩和絨毛熊的可愛,很快就成為一股時尚潮流。
關於泰迪熊博物館的各項展品,我可以寫上好幾頁。泰迪熊特快列車是真人大小的火車車廂,乘客和服務員都是熊。旁邊有一個小型露天遊樂會,小熊在那裡騎著旋轉木馬。泰迪熊工廠是一座大型立體機械模型,在裡面,熊工人負責製造其他的熊,從縫紉到運輸一手包辦。二樓的展品更是別具一格。長長的走廊上有一座神社,裡面全是泰迪熊:它們穿著日本傳統的長袍在掃地並看守大門,門邊還有石熊,代替一般的狐狸陪著地藏菩薩。神社裡供奉一隻小泰迪熊。走廊的盡頭是一排小吃攤,裡面有熊在做棉花糖等零嘴。整個博物館設計精良,雖然有點瘋狂。每個來參觀的人,全都不斷驚呼著:「卡哇伊!」
我在博物館裡也看到比較晚期的熊,顯然前述的兩位動物學家是對的:泰迪熊的外表確實越來越年輕。既然泰迪熊從出現的那一刻就很可愛(儘管一開始是成熊),我不確定為什麼它隨著時間越來越像幼熊。事實證明,米老鼠身上有這個問題的答案。

麻煩的米老鼠
米老鼠是美國的象徵,全世界都認識他。他溫柔而天真,吸引力跨越階級和國界。然而,在一九二八年的動畫片《汽船威利號》(Steamboat Willie),米奇首次在銀幕上亮相時,他頑皮狡猾,喜歡玩弄別人。他朝汽船船長吐口水、扮鬼臉,把一桶水潑到一隻嘲笑他的鸚鵡身上,然後用鉤子勾住米妮的內衣,把她拖上了船。當一隻山羊吃掉米妮的烏克麗麗後,米奇和米妮把山羊的身體當作唱盤,轉動山羊的尾巴來播放音樂,這讓米奇想到要用其他動物的身體來演奏。他拉著貓的尾巴,讓貓的叫聲跟上節奏,最後把貓扔到一邊;他擠壓鴨子的身體,讓鴨子跟著節拍叫;他拉著小豬的尾巴,讓小豬的聲音加入歌曲中;然後,他用類似木琴槌的鐵鎚敲打牛的牙齒和舌頭。最後,船長罰米奇剝馬鈴薯。之前的鸚鵡飛來嘲笑米奇,他朝著鸚鵡扔了一顆馬鈴薯,把鸚鵡打到河裡,米奇瘋狂大笑,影片結束。
儘管孩子著迷,但家長非常擔憂早期米奇表現出的無禮和暴力。一九三○年代初期,他們寫信給迪士尼,抱怨米奇給他們的孩子一個不好的榜樣,他們希望看到一個比較友善的角色。於是,迪士尼工作室把這隻備受歡迎的老鼠,變成今天無害的「美國男孩」。
這些年來,米奇的行為不是他身上唯一發生改變的地方。演化生物學家史蒂芬.古爾德(Stephen Jay Gould)在《汽船威利號》發行五十年後,再次觀看電影時,驚訝地發現米老鼠的外表也有了重大變化。米奇的行為變得成熟,但他的外表卻變得像小孩,這個相反的發展,古爾德稱之為「逆向成長」。
史蒂芬.古爾德在〈對米老鼠的生物學致敬〉這篇文章中,描述了他如何量測米老鼠,取得米奇越來越年輕的證據。他發現,在五十年間,米老鼠的頭和眼睛變大,而腿和腳則變得短而粗壯。頭蓋骨變得凸出,鼻吻後縮。米奇的變化,複製了幼態延續的生物過程,也就是幼年特徵一直保留到成年。換句話說,米奇逐漸變得類似康拉德.勞倫茲的嬰兒圖式,呈現出相符的特徵。消除米奇個性中的狡猾,是一連串調整的第一步,顯示迪士尼的動畫師逐步重新設計這隻著名的老鼠,直到米奇變得可愛且無攻擊性。
史蒂芬.古爾德的這篇關於米老鼠幼化的文章,啟發了羅伯.亨德和萊斯.巴登去測量泰迪熊,以檢驗古爾德所謂的「不相關物種的平行演化」理論。那麼,是什麼原因讓米老鼠和泰迪熊越來越年輕,甚至出現幼態延續呢?
幼態延續的外觀,包括了大而圓的頭和眼睛,以及短且圓嘟嘟的身體。這些特徵伴隨著動物在社會化期間所展現的童稚,例如好奇心、開放和平易近人。這些特徵與二十世紀初美國文化中的兒童密切相關。那時候,報紙開始連載漫畫,其中的人物大頭、大眼睛、身材矮小。隨著可愛風潮興起,這一系列幼少特徵和行為,變成畫家與設計師創作公式的一部分。
米老鼠、泰迪熊和連環漫畫的演進,顯示了文化上的轉變,從頑皮的可愛轉向甜美青春的可愛。沒有證據顯示這種轉變是有計畫的。泰迪熊的設計師、迪士尼動畫師和報紙編輯,似乎都無意識地遵循了嬰兒圖式,來迎合大眾的喜好。
史蒂芬.古爾德說,我們把自己覺得小孩可愛的地方,移轉到動物和卡通人物身上,其實是基於一種「生物錯覺」(biological illusion);照理說,我們應該只會對相同物種的年輕成員有這種反應。康拉德.勞倫茲對這一點也是抱持同樣的看法。他的嬰兒圖式旨在表明:可愛太過氾濫,讓我們以為任何具有幼兒特徵的東西都是可愛的。
但我認為,可愛的意義遠不止於此。我們能夠將可愛情感的溫暖光芒包覆在兒童、動物和虛構角色上,這絕對不是一種缺陷,而是人類機制的一個特徵。儘管史蒂芬.古爾德對可愛的概念可能過於狹隘,但他對幼態延續的關注將幫助我證明可愛在人類演化中的重要性。(未完)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9 331
庫存:8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