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臺灣史:後清開港與洋務
79折

臺灣史:後清開港與洋務

定  價:NT$ 980 元
優惠價:79774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95折,單本省下39元
庫存 > 10
可得紅利積點:23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晚清年間,清政府先後調派沈葆楨、劉銘傳赴台佈防,十年間成功抵禦日本、法國的侵略,並建設台北府城,在台灣推動現代化洋務運動,創設西式煤廠,興建中國第一條現代化鐵路,架設電線營運電報,施行新式郵政,創建第一代兵工廠,創辦新式學堂,將台灣建設成當時中國最進步的省份。本書務求注釋詳盡,客觀展示歷史事實,配置多幅珍貴彩圖,梳理19世紀台灣社會發展脈絡,展示在英美勢力覬覦下,晚清二十年的台灣保衛戰與建設台疆的壯麗史實。
晚清年間,清政府先後調派沈葆楨、劉銘傳赴台佈防,十年間成功抵禦日本、法國的侵略,並建設台北府城,在台灣推動現代化洋務運動,創設西式煤廠,興建中國第一條現代化鐵路,架設電線營運電報,施行新式郵政,創建第一代兵工廠,創辦新式學堂,將台灣建設成當時中國最進步的省份。本書務求注釋詳盡,客觀展示歷史事實,配置多幅珍貴彩圖,梳理19世紀台灣社會發展脈絡,展示在英美勢力覬覦下,晚清二十年的台灣保衛戰與建設台疆的壯麗史實。

作者簡介

戚嘉林Dr. Chi Chia-lin
原籍湖北省沔陽(仙桃市),1951年生於台灣省,輔仁大學商學士、中國文化大學經濟研究所碩士、南非首都比勒陀利亞大學(University of Pretoria)國際關係學博士。台灣外事人員特考及格,曾在阿根廷、新加坡、南非等地任職,退休後出任中國統一聯盟主席,並在世新大學兼課。現任統一聯盟黨主席、《祖國》雜誌發行人、社團法人台灣史研究會理事長。著有《台灣史》《台灣二二八大揭秘》《李登輝兩岸政策十二年》《謝南光-從台灣民眾黨到中國共產黨》《台灣史問與答》等書。

序 言

台灣屬於中國,是天經地義的事,也是國際所公認的事。如果台灣不屬中國,那日本何須侵略中國,強迫中國割讓台灣?如果台灣不屬於中國,那台灣人為何發動長達數十年的“武裝抗日”接著又從事數十年的“非武裝抗日”。而中國被迫割讓台灣前的212年清政府治理台灣,就是台灣屬於中國的歷史鐵證。無論是1661年鄭成功驅逐在台灣的荷蘭殖民者時、或是1683年清政府修台灣入版圖之際,今日美國、德國、馬來西亞、新加坡、澳洲、新西蘭等國在世界上都是不存在的。斯時,十八、十九世紀西方出版的世界地圖,都標示台灣是屬於中國的領土,故兩岸同屬一個中國是歷史的經緯事實。

歷史是人類生存綿延的記錄 包含人類的道德及其衍生的國族認同,故國族意識的凝聚仰賴共同的歷史記憶,這也是為何歐、美、日、俄各國在其各階段的教育體系,反覆深化歷史教育。國民黨在台灣曾執政40年,其重視台灣歷史的力度不足,甚至不乏否定淸政府治台歷史,台灣菁英對此怨恨,抨擊國府歧視台灣歷史,國民黨迄今似無辯護。

台灣社會的國族認同已悄然發生變化 三十年前國族認同矛盾僅是體制分歧,仍自認是中國人,本質係屬內部矛盾。惟三十年間時移勢轉,不承認自己是中國人者日眾,島內國族認同異化,其主要原因是歷史記憶改變所致。因為,綠營執政後,大幅壓縮清政府212年治台歷史,繼而取消教育體系內的中國史課程,先將清政府治台歷史空洞化,進而在歷史失憶的基礎上,曲解史實,妖魔化清政府治台歷史,誣指其透過武力征伐,土地掠奪,侵害原住民族(簡稱原民)既有權利,汙衊“清國”是殖民台灣,建構原民遭清政府及漢族霸凌的“原民史觀”,製造台灣社會對清朝212年治台歷史記憶的仇恨。但是,歷史不可如此被扭曲。

重新評價晚清慈禧 一個民族不可能以“否定”自己歷史的方式贏得肯定。中國國民黨推翻滿清,建立“民國”,無可諱言,“民國史觀”不乏以否定清政府的方式為政治正確。因為,清朝即使自1840年鴉片戰爭至其覆亡的沒落期間,慈禧太后主政,面對當時東西方的科技世代差距,她以“十年不彈左”的氣魄,支持左宗棠收復新疆、另併頂住英國入侵西藏,保有內外蒙古;至於台灣,清政府先後調派沈葆楨、劉銘傳二人赴台佈防,十年間成功頂住1874年的日本侵略與1884年的法國侵略,另併在台灣推動創辦西式煤廠、興建中國第一條鐵路、架設電線營運電報、施行新式郵政、創辦第一代兵工廠、創辦新式學堂、建設台北府城等一系列的現代化洋務運動,將台灣建設成當時中國最進步的省份。以上種種,都離不開慈禧太后的支持,“民國史觀”應自國族高度,重新評價並肯定晚清清政府的這些成就。

發誓不再背天朝╱不再殺人,即允就撫vs.美國百年屠殺北美印第安人 在晚清十年間的日本侵台和法國侵略台灣中,清政府認知到外國勢力介入原民的危境,開始更加深入原民工作。是時,因經濟發展的向北急遽發展,土番屢次“出草”無差別殺人一事,閩粵漢族深受其害,反覆向官衙申訴遇害情形並要求處理。例如台北板橋林家內閣侍讀學士林維源、台中霧峰林家中路營務處道員林朝棟均向官方?報反映。面對如此強大的漢族民意,官方不可能置之不理,結果只得派軍緝捕剿辦。
劉銘傳進行剿撫時知道生番是處於原始狀態,不能用對漢族的律法處理。故劉銘傳對番族是採取寬大懷柔政策,只要肯就撫不再背天朝,發誓不再殺人,就允許就撫,甚至為生番等清結民番積欠,並訓令「生番地界,各歸各業,不許軍民侵佔。」換言之,就是再三宣示生番的土地所有權。斯時,劉銘傳的撫番政策落實結果,甚至遭論者批判,是待番如驕子的過猶不及政策,這包括前述“番租恤番”政策,但也可說展現清政府仁深澤厚的恢宏格局,彰顯中華文化的王道襟懷,這與同時代十九世紀美國對北美土著印第安人進行百年種族滅絕大屠殺相較,可說是天壤之別。

清政府在台灣推動現代化建設的洋務運動,可說與閩省息息相關 尤其是與福州船廠密不可分。單就1874年日本侵台之役,當時福州造船廠已建成砲艦、通訊砲艦、快速兵艦及運輸艦等共15艘新式船艦,其中12艘投入此次備戰行列,或載運軍隊、或運送武器,使我國能迅速地將增援部隊及武器彈藥運抵台灣,從而以威武之師震懾日本,逼退日本。
至於在台灣同步推動現代化建設的洋務運動,那更是離不開福州船廠的支援。例如早在1868年夏,福州馬尾船政局就曾派礦師赴台勘察雞籠(今基隆)煤礦。1875年福州船政學堂藝生繪製臺灣第一幅現代城市地圖。1877年5月閩撫丁日昌派福州電報學堂學生至台灣府城勘察支援,旋於福州親自安排將年前收購的電線電桿等運至台灣,8月時開始架電線,在電報學堂學生的主持下,是(1877)年10月16日完成府城至旗後(高雄旗津區)、繼由府城至安平,全長95公里的電線,並自次月起開始對外營業,由中國人自行管理。當時,自安平至台灣府城間的電報,每單位收費洋二角。十年后的1888年,劉銘傳完成台灣台北-福州川石間的海底電線。是時(1886年),劉銘傳在台灣組設商務局,該局第一艘船“萬年青”也是福州造船廠自製首艘船艦。
事實上,因為當時台灣府隸屬福建省,斯時省級領導丁日昌、吳贊誠、岑毓英等均常親抵台灣視察,推動建設閩省,當時清政府是以福州馬尾中國第一代海軍兵工造船廠的全國最先進科技,支援台灣。

皇朝歷史就是國家歷史 清朝在台官員,以其優異學識,從國家宏觀視野俯瞰,客觀分析漢原社會互動情境及洋務建設,所留下的珍貴史料,我們宜以寬容感恩的心境視之。不宜將台灣主體無限上綱,視為皇朝台灣歷史,質疑其非台灣平民之台灣歷史? 若然,十六世紀中葉,早已有許多閩南漢人來台,甚至不乏葬在台灣,1590年代閩人互市北港(台灣),民人已是日往如鶩。但土番無文字,漢族勞苦大眾亦因都未接受良好教育,直至1603年才有對岸菁英陳第來台,寫下台灣最早文字信史記錄的《東番記》。再者,前清台灣土番仍處於無文字時代,移民台灣的閩粵勞苦大眾幾乎都不識字,又如何能以文字準確紀錄當時歷史。即使日據時期接受完整漢文教育且富甲一方的霧峰林家林獻堂,但個人能力有限,也是無法撰寫當時日本殖民統治下的台灣歷史,更遑論製作台灣全島地圖,因為那是國家公權力方有的力量。
再者,那些在台灣為官的國家菁英(台灣科舉菁英是在北京或派往外省任官),也是大清子民,渠等以公權力官職地位所閱所搜集所觀察的資訊,更能全面反映當時台灣漢原互動情境,反映當時台灣平民的情境。此外,清政府治下留下許多當時有關台灣奏摺,地圖,更是一再佐證奏摺公文的歷史?事。今日我們方能藉此史料,遙想各個時期記錄的生活空間,與亙古濃郁的滄海桑田歷史韻味;尤有甚者,上述諸多地圖及前述的一府三縣台灣歷史,肯定都須地方官與本地知識菁英的大力協作,方得以完成。無疑地,本地菁英在參與的過程中,也凝聚了大一統的國族意識。
2023年夏,余應全國政協委員福建省副省長長江爾雄邀請,參加在台閩籍社團懇親活動,6月2日與江爾雄會長在福州的“海峽兩岸閩籍台胞社團民間交流基地”共襄揭牌儀式,是日曾參訪中國船政文化博物館。因筆者研究台灣歷史,於法國艦隊摧毀福州船廠略知一二,故參訪時百感交集。因兩岸隔絕70年,講解員未詳船政學堂與台灣的關係,故頓生此念,余著《台灣史》第三冊部份,取名“後清開港保台與洋務”,增補福州船政部份,強化晚淸20年福州船政參與抗日抗法保台,及其推動台灣洋務建設的巨大貢獻,俾使讀者可自福州與廈門的視野,知曉昔日清政府閩省省級領導對台灣的高強度支持與用心治理。彰顯閩台兩岸豈止一家親,閩台是原屬一國。

本書特點 如今,誠如台灣先賢堅信期盼的祖國雄飛世界,如今中國大陸崛起,惟遇百年變局,兩岸情勢嚴峻。值此時刻,能有機會第14次增修《台灣史》,心境百感交集。當下兩岸所需的現代化「台灣通史」,已不僅僅是歷史的敘事,且因現代歷史事涉多個學科領域,政治、軍事、經濟、文化、考古、社會、建築,後者甚至包括社會階層流動╱城鄉建築等多學科的交叉表述;至於具體佐證,又事涉及圖片╱照片的印證。本版除增修內文外,這次又回復1998年版的詳附註解方式,以昭公信,更與時俱進地精選多幅珍貴圖片與地圖,圖隨文走,後者許多奏摺和地圖當時是上呈皇帝閱覽的,極其珍貴。在立足「歷史真相是唯一的立場」的條件下,活潑生動可讀的展現歷史。

值得讀者肯定 一是全書詳附嚴謹注釋,與國際學術規範接軌,展現客觀台灣歷史真相。二、全書注釋來源99.0%取材於台灣本島的出版品。三、全書嚴謹地圖隨文走,配置大量圖片,俾與大敘事文字的有機結合相互印證。也就是說,就是將歷史以學術規範方式,現代化、普及化,俾與讀者分享十九世紀初台灣社會發展情境,後續開港英美勢力入進台灣,及晚淸20年閩台連動的清政府台灣保衛戰與建設台疆的壯麗史實。

值此美國全球各處結盟遏中、拱火台海、謀我日亟之際,鑒於恢復真實歷史是建構認同的基礎工程,筆者盼為兩岸正確深入認知真實台灣歷史,盡一己之力,特出版本書。遡大清應運鼎新,提封萬里,修台灣入版圖,郡縣其地時,美國安在?世事滄桑,不勝唏噓;回望清政府治下,台灣與內地兩岸融合血脈的歷史,尤其是閩台?史,深信唯有回歸台灣真實歷史,才能反映我們祖先在兩岸踏過的足印,才能感性內化兩岸百年血脈相連的國族認同。
最後,本書得以完成,藉此機會,衷感念在此領域兩岸一代一代專家學者的貢獻,尤其浙江黃嚴人周憲文、台北故宮博物院“中研院近史所╱台史所、社科院台史研究中心、廈大台研究院等”的貢獻。

戚嘉林
2024年2月20日

目次

第一章 十九世紀前期台灣社會
第一節 1823年宜蘭林泳春事件
第二節 1824年鳳山楊良斌事件
第三節 1832年彰化張丙事件
第四節 張丙事件評述
第五節 許戇成等多起亂案
第六節 鴉片戰爭英船犯台時亂案
第七節 1850年代初林恭案
第八節 閩南小刀會與吳磋案
第二章 輿夫、羅漢腳、大哥、頭家、士紳
第一節 台灣與內地貿易繁盛
第二節 1830年代台灣社會大患
-輿夫、羅漢腳、大哥、頭家、分類械鬥-
第三節 漳泉民間械鬥
第四節 台灣經濟每況愈下
第五節 科舉惠台政策深化
第六節 台灣菁英遠赴內地為官
第七節 台灣良吏輩出
第八節 國族認同一體化
第三章 戴潮春事件
第一節 戴潮春崛起及起事
第二節 鹿港、大甲、嘉義、斗六門
第三節 清軍援台平亂
第四節 戴潮春事件評述
第四章 台灣民變綜論
第一節 民變規模與次數
第二節 移民與游民
第三節 移民與民變
第四節 民變與武備
第五節 民變原因
第六節 民變與義民
第七節 民變醞釀與事後懲賞
第五章 英國人窺伺中國台灣
第一節 英人窺伺中國台灣
第二節 中英鴉片戰爭
第三節 英船三犯台灣失利
第四節 處決英國俘虜事件
第五節 英艦襲擊台灣安平
第六節 英商寶順行租屋事件

第六章 第一代盎撒民族密謀併吞台灣分裂中國
第一節 美國窺伺中國台灣
第二節 美國海軍勘探台灣基隆
第三節 美國侵略台灣具體計劃
第四節 美軍登陸中國台灣高雄
第五節 第一代盎撒民族必麒麟瓜分中國方法
第七章 日本侵略中國台灣恆春
第一節 日本窺伺中國併其台灣
第二節 美國挑撥中日修好
第三節 美國駐我國廈門領事李讓禮以重金滲透台灣番社
第四節 美國駐我國廈門前領事李讓禮提供日本侵台情報
第五節 日本對台諜報工作
-計劃佔領我國台灣奇萊與南澳-
第六節 日本出兵進佔我國台灣恆春
第八章 中國佈防台灣與開山 日軍撤離我國台灣恆春
第一節 中國積極佈防
第二節 談判與備戰
第三節 日軍撤離琅𤩝
第四節 福州船廠自製船艦於抗日保台之役貢獻厥偉
第五節 福州船廠全力投人抗日保台行列
第六節 沈葆楨之宏偉開山事業
第七節 開禁及增調行政區域
第九章 洋務建設在台灣-福建領導丁日昌、吳贊誠與岑毓英
第一節 丁日昌嚴懲貪吏與改進賦稅征收
第二節 丁日昌撫番移墾
第三節 丁日昌開啟台灣洋務建設
第四節 吳贊誠理台
第五節 岑毓英理台
附錄 湘軍與淮軍
第十章 法國侵略台灣 vs. 劉銘傳抗法保台
第一節 法國侵略台灣背景
第二節 劉銘傳抵台灣備戰
第三節 法軍攻佔台灣基隆
第四節 法軍重創我國閩海艦隊並摧燬福州船廠
第五節 中國淡水捷報
第六節 法軍海上封鎖與疾疫
第七節 中法月眉山區攻防戰
第八節 法軍撤離中國台澎
第九節 劉銘傳保衛台灣評述
第十一章 劉銘傳清賦撫番事業
第一節 清賦事業
第二節 撫番事業
第三節 撫墾局與番學
第四節 撫番評述
-漢族殺人者死vs.生番出草割首-
第十二章 第二代洋務建設 劉銘傳推動台灣近代化
第一節 劉銘傳在台灣興建鐵路
第二節 劉銘傳在台灣推動近代化建設
第三節 劉銘傳新政卓越評價
第四節 邵友濂理台
第五節 晚清台灣外貿
第六節 晚清台灣經濟社會欣欣向榮
附錄一 歷任巡臺御史

書摘/試閱

第十二章 第二代洋務建設-劉銘傳推動台灣近代化
追懷劉銘傳
海氛騷動寇東瀛 詔起將軍斧鉞征
柱可擎天悲末劫 戈難反日壞長城
六年未了生前事 三郡空傳身後名
惆悵大潛山下路 英魂憑弔不勝情
-丁寶濂、台灣人、1911年作-
第一節 劉銘傳在台灣興建鐵路
在晚清的洋務運動中,劉銘傳力主興建鐵路。1880年12月3日劉銘傳在京上摺朝廷,分析天下大勢「中國自與外洋通商以來,門戶洞開,藩籬盡撤,自古敵國外患,未有如此之多且強也。彼族遇事風生,欺陵挾制,一國有事,各國環窺。」對中國而言國際形勢險峻,認為「自強之道,練兵、造器固宜次第舉行,然其機括則在於急造鐵路。」其利「不可殫述,而於用兵一道,尤為急不可緩之圖。」日后有事,「惟鐵路一開,則東西南北呼吸相通,視敵所驅,相機策應,雖萬里之遙,數日可至,雖百萬之眾,一呼而集,無徵調倉皇之慮,無轉輸艱阻之虞。」換言之,劉銘傳完全是從百年變局,「事關軍國安危大計」的自強國防之道,前瞻性的力主興建鐵路。

計劃興建基隆-台南之縱貫鐵路 1885年6月21日法軍撤離基隆、7月22日退出澎湖,劉銘傳完成朝廷付予抗法保台的艱鉅任務,立即於7月29日向中央上呈條陳臺澎善後事宜摺,內容就包括「設電、購輪、造橋、修路,以通南北之郵」等一系列洋務建設。此時,保衛台灣有功的卓著聲望,使劉銘傳在政治上能在台灣獨當一面,故即在其治理轄區台灣實現其興建鐵路的抱負。
1886年5月19日上海《申報》報導,劉銘傳擬在基隆先造鐵路以便運媒至海口,然後再在艋舺造至滬尾,據云日後由臺北至臺南亦須造一大鐵路。現有前在臺灣之英國領事官施本思願代中國此事。
劉銘傳在其1887年4月13日的〈擬修鐵路創辦務摺〉中強調「臺灣四面皆海,除後山無須辦防外,其餘防不勝防」「如遇海疆有事,敵船以旱隊猝登,隔絕南北聲氣,內外夾擊,危迫將不忍言。若修鐵路既成,調兵極便,何處有警,瞬息長驅,不慮敵兵斷我中路。」並上呈類如今日企劃案即章程〈清單〉如后:
清單
一、基隆至臺灣府城擬修車路六百餘里,所有鋼質鐵路並火車、客車、貨車以及
一路橋樑,統歸商人承辦。議定工本價銀一百萬兩,分七年歸還,利息按照週年六釐。每年歸還數目,俟辦成後核量鐵路腳價進款數目,再行定議。
一、臺北至臺南,沿途所過地方,土沃民富,應用鐵路地基,若由商買,民間勢
必居奇。所有地價,請由官發,其修築工價,由商自給。
一、基隆至淡水,貓?街至大甲,中隔山嶺數重,臺灣人工過貴,必須由官派勇
幫同工作,以期迅速。
一、車路所用枕木,為數過多,現在商船訂購未到,須請先派官輪代運,免算水腳。
一、車路造成之後,由官督辦,由商經理。鐵路火車一切用度,皆歸商人自行開
支。所收腳價,官收九成,償還鐵路本利,商得一成,並於搭客另收票費一成,以作鐵路用度。除火車應用收票司事人等由官發給薪水外,其餘不能支銷公費。
一、鐵路經過城池街鎮,如須停車之處,由官修造車房。所有站房碼頭,均由商
自行修造。
一、此項鐵路現雖商人承辦,將來即作官物。所用鋼鐵條每碼須三十六磅,沿途
橋樑必須工堅料實,由官派員督同修造。
一、此項鐵路計需工本銀一百萬兩,內有鋼條、火車、鐵橋等項約需銀六十餘萬
兩,商人或在德廠、或在英廠訂購,其價亦須分年歸還,如奉旨准辦,再與該廠議立合同,由官驗明蓋印以後,由商自行歸還,官不過間。如商人另做別項生意,另借洋款不能以鐵路作抵。
1888年2月3日有帆船自英國駛到基隆,內載造鐵路之鐵條2,400墩,過幾天2月18日又有一船也自英國來,內裝鐵條及造鐵路所用之物2,500墩)。同(1888)年,由英、德兩廠訂購之鐵路鋼條330里、大小鐵橋11道、火車客車70具,先自基隆造至淡水。另並撥兵勇代工。

台灣地方豪強掣肘 與此同時(1887年4月13日),劉銘傳亦奏請以內閣侍讀學士林維源督辦臺灣鐵路商務仍兼辦臺北撫墾事務,凡遇鐵路╱商務准由該學士專摺奏事,亦即劉銘傳是給予林維源專摺奏事的巨大政治利益。案經總理海軍事務衙門奕譞等於5月20日議奏請旨准行,惟將專摺奏事改為「凡遇鐵路商務應奏事件,應仍由臺灣巡撫領銜會同林維源具奏,庶收和衷共得之效。」但全案旋遭林維源以商務╱墾務(指台北沿山墾務)彼此不能兼顧為由,面見劉銘傳,商請奏銷鐵路商務差使。劉銘傳乃於6月11日上奏請旨改以楊宗瀚督辧臺灣鐵路。全案堂堂一方封疆大吏,依邏輯推堙,當時推荐林維源時肯定也是經林君本人同意,但林君旋面見劉銘傳拒絕,形同迫使劉銘傳上奏自我否定兩個月前請旨推荐的如此重大人事案,劉銘傳如此遭臺灣地方豪強掣肘,亦可想見推動洋務建設是何等的困難重重。

西方工程師與中方工程兵團矛盾 這項築路工程,雖然是由劉銘傳雇用外國工程師來設計和安排,但仍然是由軍隊士兵實際參與建設,而指揮士兵的乃是對築路全無經驗的軍官們,那些軍官們對於原計劃大肆干涉,有時是獲得劉銘傳的許可╱有時則否,以致最初兩年當中,總工程師竟更換了五次之多。例如首席工程師甘模利(Campbell, G. M.)、為歐洲工程師瑪體孫(Matheson, H. C.)、博禮敦、英國工程師高道爾(Cottrell, H.E.P.)、威臣、及英籍機器監工宓執禮(Mitchell, H.)。
勘探規劃至台南之鐵路路線 工程師甘模利在台灣八個月,即因人地不宜被求離開台灣;工程師高道爾(Cottrell, H.E.P.)於1889年3月18日-4月3日,即第一次探勘台灣中央部份,並報告兩大急流(房裡溪與大甲溪)間的線路位置,這是鐵路路線中最大的障礙。4月末則在督辦張士瑜的伴隨下第二次探戡台灣中部。5月中旬從事第三次中部之行,奉命調查並報告關於如何跨越兩條大河流(房裡溪與大甲溪),以及規劃循在第一條和第二條脊嶺間的「內陸路線」,8月底返台北,同(1889)年10月底離開台灣;在此之前,工程師瑪體孫(Matheson, H. C.)前往規劃在台灣最南端(安平到打狗)的台灣鐵路支線,已經三個月不在臺北。

獅球嶺隧道 在鐵路工程中,劉銘傳是調動士兵築路,1887年夏時有人就見到有約5,000名士兵參與築路。此外,撫標昌字營自同(1887)冬移駐基隆附近之六堵地方開築鐵路,該地亂山叢雜、樹木陰森、?瘴之氣較郡城為尤,每年夏令,病亡相繼不可勝數。1888年夏時,陰雨連綿,冷熱不定,營勇更易致疾,連日左右,兩營(昌字銘字)死者動以數計。因為百餘年前,六堵地方是亂山樹茂的未開發地方,許多築路北兵為建設台灣而埋骨台灣。
是時,耗時最久難度最高的是至基隆獅球嶺。劉銘傳堅持要以隧道穿山,故工程上只得進掘隧道,且因本土士兵間虐疾、熱病肆虐,工程進度有限。1889年524日上海《申報》報導,獅球嶺隧道是屢築屢塌,去(1888)年秋銘字三營經竇雨春軍門接統後,督率勇丁,分段開築,本營居山頂僅支草屋數間,以蔽風雨,竇雨春每日親赴工地,與勇丁同甘共苦。三營共千五百人,半築砲臺,半築山路獅球嶺,所開之洞,據聞己漸次穿通。1890年5月20日《申報》報導,獅球嶺豁然開通。

工程艱險,五堵、六堵、七堵段路屢坍屢修 1890年9月,水轉腳下游至基隆一帶鐵路,將次築竣,沿途橋樑亦告成。火車本可通車,但因山洪驟發,衝壞五堵六堵路基數十丈,橋樑亦有損壞,官方得訊後立即馳往履勘,星夜興修。至於中路工程,由駐防各軍分段修築,10月時已築至新竹縣界;臺北至基隆間之七堵,建有橋樑,惟溪流湍急,屢建屢坍,當局督率工匠,從新改造,至12月中旬始落成。至於前述之五六堵,前因雨水過多,山洪驟漲,石閘間多沖潰,道遂高下不齊,當局一律改建長橋,所有坍塌之路,當局派營兵赴工,按段修築,預計年終火車當可逕達獅球嶺。

臺北大橋 另一困難工程就是跨越淡水河的臺北大橋,即大稻埕沿河所造大橋一座直達新莊地方,此為鐵路往來要道。外國工程師建議修築一座鐵橋,但是劉銘傳反對這項建議,因為花費太鉅,後來由廣東人包商張家得承包修築一座堅固的木橋,橋上亦可供人步行,木橋於1889年8月開始運行。木橋全長1,498呎(456.6公尺),下有46個跨距的木頭搭造,江邊落日倒映景色優美。惟此橋毀於1897年8月的暴風雨大水。

試行火車vs.劉銘傳親自勘視 1888年7月28日,臺北鐵路碼頭(車站)共有20餘處,基隆之南港、水登界、茄冬腳三處現已竣工。是時,臺北大稻埕至錫口一帶,車路已經告嵡峻,官方乃於8月25日(光緒十四年七月十八日)試行火車,連日臺北府城內外,扶老攜幼前往觀看者,人山人海。無不嘖嘖稱奇。
1888年底時,臺北所築鐵路自北門起過錫口數里至南港地方,裝就客車貨車,每日數次行駛如飛,客商之附搭者頗不乏人。劉銘傳乃於12月3日(初一)坐車親往勘視工程。據聞劉銘傳一路勘工時,見其質料堅固,駕駛迅速,憲顏甚霽(甚是滿意)。
火車陸續營運
1888年末,火車僅能從台北開出八哩(12.8公里)之遙,這段途程是台灣島上第
一次可乘火車的途程,來回票價一毛錢。
1889年末,這條鐵路僅完成到水登界,約為到基隆的中途,每天往返有四班火
車開駛。主要的困難是因為環繞基隆的狹窄山嶺所構成。
1890年末,火車開駛於臺北和距離基隆只有二哩(3.2公里)遠的嶺腳(五堵)之間,
通常每天三次,但是仍不能通過山洞。
1891年,火車已駛至距臺北20哩(32.18公里)的中壢。此外,向南的平路基的
工作,則又已完成約10哩(16.1公里)之遙,隨時可舖以砂石,換言之這項
工程初步已經舖到新竹。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9 774
庫存 > 10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