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遺珍重現,歷史收藏的藝術與價值:從帝王至文人,收藏如何塑造歷史與文化
滿額折

遺珍重現,歷史收藏的藝術與價值:從帝王至文人,收藏如何塑造歷史與文化

定價
:NT$ 299 元
優惠價
79236
促銷優惠
新書特惠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B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26元
庫存:5
可得紅利積點:7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深掘中國古代收藏藝術及其文化價值
探討收藏背後的動機,揭示收藏品的多重意義
走進帝王、文人的收藏世界,見證歷史的豐富面貌
分析收藏品的真偽,揭露收藏市場的內幕
現代的收藏挑戰與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性

【尋寶之旅】
──收藏的起源與動機
這本書開啟了一段探尋歷史寶藏的奇妙之旅。作者從收藏概說開始,深入探討收藏行為背後的文化意涵和人類心理。從古代帝王、文人到普通百姓,每一個藏家的收藏動機都反映了他們對美、知識和歷史的渴望。不僅探究了藏品的多重價值,還分析了收藏行為如何在時間的洪流中成為連接過去與現在的紐帶。

【時代的印記】
──收藏與文化的相互影響
作者將焦點轉向歷史上著名的收藏家和他們的珍貴收藏。從「後來視今猶視昔」的帝王藏品,如徽宗的「三寶」及乾隆皇帝的龐大藏品,到「定心肯為微物起」的文人收藏故事,如蘇軾的墨硯收藏。這些故事不僅展示了收藏品如何展現其時代的文化和藝術趨勢,還揭示了收藏如何影響和塑造了我們對過去的理解。透過這些故事,讀者能感受到收藏品是歷史和文化的活生生記錄。

【古物新生】
──收藏品的發掘與辨識
作者帶領我們進入了藏品的發掘和辨識領域。從秦始皇陵兵馬俑的驚人出土到紅山文化的發現,這些例子不僅說明了如何透過科學方法揭示藏品的歷史價值,還展示了收藏品如何幫助我們重建過去的社會和文化面貌。作者對於收藏品真偽的辨識也提供了深入的分析,讓讀者能夠理解專家是如何區分真假,以及這對保存歷史真實性的重要性。

【文物與現代】
──收藏的當代意義與挑戰
在最後一部分,作者探討了收藏在當代社會的角色和面臨的挑戰。從藏品的經濟價值到作偽和文物保護的問題,深入剖析了收藏品該如何在現代社會中持續發揮其重要作用。透過對敦煌遺產的保護、故宮文物的南遷等事件的分析,強調了保護和保存文化遺產的重要性。這使得《遺珍重現》不僅是一部歷史和藝術的紀錄,也是一本對當代收藏行為和文化保護提出深思熟慮見解的作品。書中對於收藏品的經濟、文化及學術價值的全面探討,使其成為任何對歷史收藏、藝術鑑賞及文化遺產感興趣者的必讀之作。


本書特色
這是一本深入探討中國古代收藏文化的著作。書中不僅記述了從帝王到文人的收藏故事,還揭示了收藏品如何在不同時代反映社會與文化的變遷,展示了收藏品對於理解歷史的重要性。本書提供了一個全面而獨特的角度來理解收藏藝術的深層價值,是讓對歷史、藝術和文化遺產感興趣的讀者有了一次穿越時空的學術之旅。

作者簡介

過常寶,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以生動而內涵豐富的教學,曾被學生評為最受歡迎的教授。曾任香港教育學院、臺灣東吳大學、韓國高麗大學等院校特聘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上古文學和文化,著有《楚辭與原始宗教》、《原史文化及文獻研究》、《先秦散文研究──上古文體及話語方式的生成》、《依然舊時明月──唐詩宋詞中的生命和情感》等多部學術著作。

目次

第一章 收藏的開端
第一節 好古敏求在方寸,煙雲過眼看收藏—收藏概說
第二節 朝廷廣開獻書路,謁者求遍東西浙—獻書和獻瑞
第三節 千年埋無人問,一朝重現天下聞—藏品的發掘和辨識
第二章 收藏的歷史
第一節 後來視今猶視昔,過眼百世如風燈—古代帝王的收藏故事
第二節 一生當著幾兩屐,定心肯為微物起—古代文人的收藏故事
第三節 祭酒高才辨龍骨,學者藉以話殷商—甲骨卜辭的發現與研究
第三章 藏品的價值與保護
第一節 壁上墨君不解語,見之尚可消百憂—藏品的藝術價值
第二節 滄桑轉瞬誰能識,但為春秋紀廢興—藏品的歷史價值
第三節 聖賢已死成灰土,棄杖猶得化鄧林—藏品的學術研究價值
第四節 舉世爭稱鄴瓦堅,一枚不換百金頒—藏品的經濟價值
第五節 收藏終恐非吾物,寶劍銀鉤有時失—藏品的變遷、收納和保護
第四章 收藏中的作偽
第一節 近來好事工作偽,片瓦輒欲誇香姜—作偽的出現
第二節 誰雲攘攘皆為利,世間尚有米元章—作偽的動機
第三節 虎頭摹寫稱一品,宵小變詐有幾何—書畫作偽的方法
第四節 擬古作偽一時發揮,是非功過後人評—作偽的評價
第五章 收藏例說
第一節 書藏福地辟,畫積翰苑立鴻都—古籍和書畫收藏
第二節 三代鐘鼎今為寶,二田圭璧古稱奇—青銅器和玉器收藏
第三節 巧剜明月染春水,妙削花梨退秋風—陶瓷和家具收藏
第四節 體像乾坤能使鬼,面敷玲瓏可傳情—錢幣和郵票收藏
參考書目

書摘/試閱

第一章 收藏的開端
第一節 好古敏求在方寸,煙雲過眼看收藏──收藏概說
什麼是收藏?收藏就是藏家在各種動機的促使下,把他認為有收藏價值的藏品進行收集、整理、保護和賞玩。
藏家與收藏動機
所謂「藏家」,就是收藏藏品的主體。這個主體不僅指個人,還包括從事收藏的官方或非官方組織。身為個人的藏家我們都很熟悉,他們從數量上占了收藏主體的大部分;身為官方組織的收藏主體占的分量也不小,比如博物館、圖書館、名人故居(有的名人故居屬私人財產)等等;身為非官方組織的收藏主體也不可忽視,如書畫、攝影協會等民間組織;甚至一些宗教場所,如寺廟等供奉宗教聖物的行為,也可以看作是一種收藏。
官方收藏出現的時間比較早,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官方對書籍、金寶玉器、祭器、兵器等物品的收藏。按照這樣推算,人類的收藏活動幾乎與人類文明的產生一樣早了。私人收藏出現的時間稍微晚點,而且在早期收藏史中,與官方收藏相比規模上也顯得單薄。早期的私人收藏在藏品種類上跟官方也差不多──主要是書籍、金寶玉器等比較貴重的東西。而且這些所謂的「私人」也多是達官貴人,這就使他們的收藏也帶有半官方的性質。
現代意義上私人收藏的興盛與商業的發展是分不開的。隋唐時期社會比較穩定,經濟上比較繁榮,商業也有了很大的發展。唐代長安城就專門設有「市」區,「市」就是專門進行商品買賣的市場。據史料記載,當時的市場上已經出現了書畫和古玩買賣,這說明民間收藏已經出現,並有了一定的規模。其實這種收藏風尚,跟統治者的雅好也有直接的關係,唐玄宗時甚至還出現了專門為宮廷收集書畫和文物的商人。
私人收藏的真正興盛,還是在北宋的時候。北宋時商品經濟發展程度已經遠遠超過了唐朝,這一點在城市布局上就能看出來:唐代城市分為「坊」(居住區)和「市」,但兩者是分開的,而且到了晚上還要「宵禁」,「坊」區要被關閉;宋朝就不這樣了,不但「坊」「市」雜處,而且取消宵禁,市場中買賣書畫文物的地方就更多了。
王國維在《宋代之金石學》中提到,宋代政和年間,皇宮大內藏有各種文物超過六千件;到了宣和之後,文物數量就突破萬件了。他還說,當時皇家收藏文物的風氣是受了民間影響的,在民間這種收藏之風更盛,雖然單人收藏不如清代豐富,但是收藏家的數量卻超過了清代。不僅如此,宋代很多收藏家為了購得一件器物,甚至不惜花費千金。這時候的收藏家最著名的莫過於李清照的丈夫趙明誠,趙明誠的收藏事跡我們在後面還有介紹,這裡就不多說了。
到了清代,民間收藏進入成熟階段,其特徵就是專業的文物交易市場的出現。
那麼,藏家們是出於一種什麼樣的心態和動機來從事收藏的呢?不外乎如下幾種──
身為官方組織的藏家,他們進行收藏是出於對國家和民族文化負責的態度。他們收集藏品更多著重的是藏品的歷史、文化、審美等方面的價值,以及這些價值在國家和民族文化中的地位和對子孫後代的意義。簡單地說,官方的收藏是為了保護。
民間組織收藏和私人收藏的動機差不多,不外乎兩種心態:好奇和自娛。
俗話說「好奇之心,人皆有之」,藏家面對一件藏品,不可避免地會產生很多問題。他們為了解答心中的疑問,就不斷地收集同類藏品。隨著收藏活動的深入,他們對這類藏品的了解也就越來越多,也就不斷地解開心中的疑惑,同時新的疑問又會不斷地產生。這種不斷地產生疑問、解答疑問的過程會極大地滿足藏家的求知欲。當然,這種求知欲的產生,來自興趣。藏家往往都是先對某類藏品發生興趣,漸漸地才會想去了解它們。所以在一般情況下,愛好收藏某一類藏品的人,往往也就是對這類藏品了解最多的行家。
再就是自娛心態。很多藏家收藏都是為了「玩」,把收藏當成一種娛樂。有的藏家收藏到一定程度後,會把自己費盡心血尋覓來的寶貝捐獻出去,然後重新再來;還有的人喜歡收藏核桃、鐵球等小玩物,整天拿在手裡把玩……這都是一種自娛心態,也是一種「風雅」。
當然,也不排除那些希望透過收藏來發財致富,或是透過收藏來顯示自己高雅的功利心態。功利之心人人都有,收藏家也是人,不可避免地有點功利心,這些都無可厚非。但是,單純抱著功利的目的來收藏的話,嚴格地說都不能算是收藏。
現在,收藏事業逐漸步入現代化階段,現代化也意味著市場化、法治化、規範化和公共化,這就對藏家的品味和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造假賣假藏假、不從事非法收藏,是對現代藏家最基本的要求。
現在,很多有影響力的大收藏家都意識到,收藏不僅僅是一種個人的行為,更是一種公共行為;收藏不僅僅是藏家的權利,更意味著他對公眾、對社會的責任和義務。因此,很多藏家自發地形成組織,以便更好地保護和促進收藏事業,乃至全民族、全人類的文化的發展。
藏品與收藏價值
在收藏的世界裡,藏品種類之豐富讓人瞠目結舌:大到飛機、汽車、軍艦,小到郵票、煙盒、火柴盒;貴重的如周彝漢鼎,便宜的如沙子石塊;高雅的如文玩、字畫,通俗的如故事、謎語......數不勝數。有報導稱,現在居然連鳥類的聲音、人的指紋,甚至夢境等都有人收藏。
在收藏界,人們根據藏品的價值和性價比,將藏品冠上不同的名字,比如「新貨」就是指價值不高的藏品或贗品;「俏貨」就是指性價比較高的藏品;「寶」既是一般收藏品的統稱,更是指那些收藏價值比較高的藏品;而「蟲兒」則是指藏家收藏的壓箱底的極品……
那麼,我們如何來判斷一件藏品是否有收藏價值,其價值的大小又如何呢?
一是「美」,也就是要求藏品能帶給人們美的享受,滿足人們的審美需求;二是「真」,就是要求藏品是真品,而不是贗品或次品,真品所蘊含的文化氣質是它所處時代精神的縮影;三是「稀」,物以稀為貴,存世數量越少的藏品,其收藏價值往往就越大。為什麼古人的字畫通常比現代存世的書畫家的作品要值錢呢?歸根結底其實就是一個「稀」字──古代的東西跟古代的歷史一樣,是不可再生的,毀一件就少一件,不會再有了;再就是年代久遠,這主要是針對文物類藏品說的。
在藏家的眼裡,藏品絕不僅僅是一件物品,而是鮮活的、有生命的,年代越久,裡面藏的故事就越多,文化底蘊就越深厚,收藏價值也就越大;還有就是藏品本身是昂貴的,最常見的例子就是金寶玉器。即使不是藏品,從材質來說,它們都是昂貴的。當然,它們的市場價值不等於收藏價值──後者往往要大得多。在藏家眼裡,藏品的材質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還是收藏之趣。
其實,「美」、「真」與「稀」並不是判斷藏品收藏價值的硬指標。因為這些標準本身就是不確定的──它們既受時代風尚的影響,更取決於藏家的口味。換句話說,收藏價值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每一個藏家都認為自己的藏品是有收藏價值的,但換作別人,未必也這麼看。所以,我們判斷一件藏品有沒有收藏價值、價值多大,還是要綜合各種因素,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收藏行為
收藏,藏家也稱為「玩」。把收藏稱為「玩」,實際上說明了一種收藏的目的和心態──娛樂。的確,「把玩」正是傳統收藏的主要目的。
「把玩」是一種欣賞,是收藏行為的一部分。我們經常會看到一些藏家隨身攜帶自己得意的藏品,時不時地拿出來把玩一陣子。他們相信,這些藏品都是有靈性的,經過長時間與人接觸、磨合,它們就會被藏家的靈氣所浸染,與藏家融為一體。所以,「把玩」既要用手,更需求用眼、用心。
其實,「把玩」只是收藏行為的一部分,它發生在藏家既已擁有了藏品之後。在這之前呢,還需求透過各種途徑和方式來收集藏品。收集藏品的行為根據藏家身分的不同,可以分為官方收集和民間私人收集兩種。官方的收集後面我們會專門舉例介紹,這裡我們主要介紹一下民間私人收集藏品的幾種主要途徑。
首先是買賣。藏品買賣在隋唐的時候就有了,但是多數是私底下交易,不成規模。到了清代,面向全國的專業性的藏品買賣市場出現了,有了這樣的市場當平臺,藏家們尋覓藏品就方便多了。
饋贈也是藏品集散流通的一種重要形式。這種饋贈有藏家之間私下的饋贈,也有藏家對某收藏組織的捐贈。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9 236
庫存:5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