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流動的森林:一部清代市場經濟史(簡體書)
79折

流動的森林:一部清代市場經濟史(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89 元
定  價:NT$ 534 元
優惠價:79421
簡體新到貨
庫存:4
可得紅利積點:12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商品簡介

一艘艘木筏順流而下,將長江中上遊的木材運送到下遊城鎮。林農、地主、伐木工、船工、牙行、錢莊、榷關,以及商幫與行會,組成了一個跨區域的龐大市場……通過木材的貿易與再生,森林仿佛“流動”起來,滿足了整個清代中國的房屋、橋梁、舟車建造等需求。
本書講述了這個龐大的市場如何運作,揭示了清代森林可持續發展的奧秘。國家與市場如何協調?經濟發展與自然資源利用如何適應?清代森林的市場經濟蘊藏了可資借鑒的經驗。

作者簡介

張萌,現為美國範德堡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本科畢業於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獲金融學與統計學雙學位。博士畢業於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歷史系,獲歷史學博士學位。主要研究領域為明清社會經濟史、環境史、比較政治經濟學。

名人/編輯推薦

本書十分具有啟發性,是經濟史與環境史的結合。作者以長江流域為中心,考察了清代時期廣泛存在且成熟的木材貿易體系。這個成熟的體系有兩大特徵:一是形成了以長江流域為具體空間的龐大貿易網絡,沿線四川、貴州、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蘇、浙江等都被卷入了這個市場。木材種植、土地轉讓、木材運輸、貿易納稅、木材交易、中介代理、金融服務等,形成了一條成熟的產業鏈。二是市場化程度很高。清代的林業發展不是國家嚴格管控的結果,而是自由、放任,由市場自發形成的,國家的退場推動了林業市場體系的蓬勃發展。本書相當於是從木業角度,講述了清代中國的市場經濟歷史,其中許多論述,對於思考今天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係,也頗具啟發意義。

中文版代序:對中國經濟史的重大貢獻
曾小萍

在過去二十年左右的時間裡,中國歷史領域源源不斷地出現了新著作,它們加深了我們對帝制晚期和民國初期的中國經濟史的理解。這些著作得益於新發現的檔案材料,其既有官方保管的,也有私人收藏的。諸多學者利用這些文獻寶藏,講述了既有充分的實證分析,又有重要理論性的故事。如此一來,他們不僅開辟了新的研究領域,而且挑戰了早先對中國歷史的描述。他們將中國的案例作為比較經濟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對其進行深入的探討。
張萌的新研究就是這種新學術成果的一個突出例子。正如書名所示,它的主題是清代的木材市場,其顯著推動了官方和私人的建造活動。可持續性是故事的關鍵線索,複雜的貿易網絡取代了官方采辦,滿足了民間各方日益增長的需求。那些既支持可持續林業,又支撐原木市場的制度,依賴於強大的私人秩序體系(private ordering),是明清中國的法律體系的核心。雖然其他著作已經對其中的一些機制有所討論,但張萌講述了它們的運作、相互依存的演變以及對林業的適應,她的研究對於中國獨特的文化稟賦、清代國家對商業實施的日益自由放任的政策,以及帝制晚期邊疆和邊疆群體的作用,都有新的啟發。
張萌最重要的貢獻之一,在於她修正了過去對中國忽視森林資源的敘事。既往常見的歷史著作指出,一代代中國人為了尋找建築木材和開發用於定居的土地,破壞了高地的森林,這一過程導致了許多地區的生態和社會災難。然而,這些著作很少談到帝制晚期中國通過補充森林資源,為主要以木材為基礎的皇家和私人建築提供原料的做法。張萌在開篇考察了清代國家的木材消費,以及國家轉向依賴市場購買來滿足對木材的需求(巨大的古老原木除外)。在這個過程中,她啟發了對清代經濟政策的更全面的理解,提供了國家努力公平對待相互競爭的商人團體和保護商人免受腐敗的地方官員壓榨的證據。不過,本書前半部分最出彩的地方是她對人工林在中國經濟中日益增長的重要性的討論。
人工林的出現是為了解決古老天然林枯竭的問題—世界上其他許多地方都通過國家監管和投資來解決這個問題。而在中國形成的特殊辦法依賴於私人投資,這種投資是由種植林木的土地的所有者、投入勞動力的租戶以及出於其他諸多經濟動機而加入的人共同分擔的。這種生產體系沿用了歷史悠久的股權所有和股份轉讓的傳統,利用契約來分配各種各樣的產權的做法,以及源於宗族關係的“法人”所有和管理制度。在像林業這樣的行業(我們在自貢的制鹽業和其他地方也看到了類似的制度創新),從種植到收獲和銷售木材的時間平均為三十年,上述體系使得投資者分散了風險,並提供了必要的靈活性和流動性。在張萌的敘述中,它還創造了參與可持續實踐行動的激勵機制,至少在20世紀洋木進口之前,它保障了中國林業的蓬勃發展。
盡管張萌對清代山地林業的討論是複雜的,但她提供了關於股份持有的作用及其在中國社會的深刻根源的最清晰案例之一。由於她的主要案例取自中國西南邊疆,它們也證明了私人秩序機制的擴散,以及主導股權持有和通過契約交易資產的習俗,越發具有全國性。單憑這一點,就足以使本書成為對中國經濟史的重大貢獻。而本書的後半部分在論述木材出山後的市場情況時,對這一特定行業的細節的掌握,以及對牙行等中介機構在提供信貸和市場信息等方面的作用的分析,同樣引人注目。到19世紀後期,越來越多的行會以成員和國家之間的調解人的面貌出現,並最終成為商會這一新機構的組成部分。張萌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證據,證明這些行會的優勢地位源於它們能夠為成員提供一種庇護,使他們不必直面迫切需要增收並提高了向個體商人的直接課稅力度的晚清國家。獲得行會成員資格所帶來的各種好處(尤其是以行會名義向國家履行成員商人的差務),是成員遵守行會規則、維持良好聲譽的強大動力。這反過來又賦予了行會在成員之間執行合同、懲戒違規者等方面維持一套共同規範的權力,這些規範又往往得到國家的認可。隨著司法機關—包括地方衙門和通商口岸的會審公廨—在20世紀的商業糾紛訴訟中變得更加活躍,這些行會憑借它們積累的權威在商業訴訟中發揮了持續的作用,至少延續到20世紀30年代。
本書是對中國早期近代經濟史中一個長期被忽視的領域的重點研究。在中國市場上交易的貨物的數量和價值的定量數據總是很難獲得,特別是帝制時期的。張萌為提供可靠的估值付出了艱辛努力,其中一個例子是,她創造性地利用常關收入的定量數據和零散的關於原木和木筏大小的定性數據來估計1725年至1850 年期間到達南京的原木數量—在1850年前後,太平天國運動中斷了木材貿易。她對史料所處的歷史情境的把握也值得讚賞。對於不熟悉帝制中國的政治經濟細節的讀者來說,本書提供了所需了解的背景信息。對於專業人士來說,本書熟練地將一套複雜的制度和實踐的影響整合到一起。它應該會吸引比較歷史學者和中國學者的廣泛閱讀。

本文原載於《中國歷史學刊》(Journal of Chinese History)2022年1月第6卷第1期,第189—191頁。經劍橋大學出版社許可翻譯成中文並在本書中使用。作者為哥倫比亞大學歷史系、東亞語言與文化系教授,主要研究近代中國法律和經濟史等,著有《州縣官的銀兩》《自貢商人》等。標題為編者所加。

目次

目 錄

中文版代序:對中國經濟史的重大貢獻 / 曾小萍
序言: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 / K.西瓦拉馬克什南
致謝
度量單位與相關術語
前 言
可持續性與制度:定義
維系資源:產權、市場和林木再植
維系貿易:市場準入、信息與契約執行
林木及其生態物質性

第一章 皇木采辦
木材供應的長期演化
明代的皇木采辦
帝國擴張與邊疆的木材貿易
清代的貢木制度
官辦額費不資
官僚企業家
官商角力
漕運中的木材貿易
本章小結

第二章 跨區域的木材市場
明清時期的木稅關
清代的榷關稅收管理
江南的木材消費
木材供應的來源
湘西的辰關
行話、計量和定價:龍泉碼
本章小結

第三章 木材資源的維系
帝制晚期中國的森林產權
黔東南清水江的下遊流域
木材種植及其挑戰
山場交易的類別
地主與栽手股的股份確權
林地的分割與票據化
共同所有權結構
西南與長江中下遊的對比
本章小結


第四章 商人、牙行與市場互動
供應鏈上的木商與木夫
牙行制度
木行
婺源的詹氏家族
木行—賣家的交易網絡
苗疆木行的獨特性
本章小結

第五章 行會、“捐”與合同的執行
集體納捐與市場準入
厘金稅
行會的“認捐”
對抗違約和信息不對稱問題
信譽與集體制裁
為什麼要遵守遊戲規則?
司法裁決
跨區域糾紛與商會
永興順木行案
本章小結

結語
比較環境史視野下的中國再植林業
市場:一把雙刃劍

附錄一:龍江關木稅和貿易量的估算
附錄二:九江關木稅的估算
附錄三:關於土地契約分析方法的說明
術語表
參考文獻
索引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9 421
庫存:4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