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六朝人物
79折
六朝人物
六朝人物
六朝人物
六朝人物
六朝人物
六朝人物
六朝人物
六朝人物
六朝人物
六朝人物
六朝人物
六朝人物
六朝人物
六朝人物
六朝人物
六朝人物
六朝人物
六朝人物
六朝人物
六朝人物
六朝人物
六朝人物
六朝人物
六朝人物
六朝人物
六朝人物
六朝人物
六朝人物
六朝人物
六朝人物
六朝人物

六朝人物

定  價:NT$ 320 元
優惠價:79252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95折,單本省下13元
庫存:8
可得紅利積點:7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六朝人物》是一本經典老書,此為2018年全新修訂版。全書以中國人性解放的里程碑式的時代六朝為背景,用人物小傳的形式,生動形象地為孫權、左思、王導、石崇、苻堅、祖逖、嵇康、顧愷之、陶淵明等傳世名人書寫了傳記,間接告訴了讀者一個巨變中的六朝真相,通過這些人物演繹的一個個歷史瞬間,真實反映了那個時代的偉大精神和人性的高張,對當世、對讀者,都是一種全新的洗禮和滌清,更是一種借鑑和安慰。

作者簡介

陳書良
湖南長沙人,1947年生於湖湘書香世家,原湖南省社會科學院學術委員、文學所所長,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現為湖南省文史館館員,湖南商學院中文系主任、教授、院學術帶頭人。醉心六朝文化,獨立特行,著作甚豐,人稱「六朝人物」。

名人/編輯推薦

三十年前,余負笈武昌,與書良相識於珞珈山下,時書良與易中天同為吳林伯先生高足。書良精研《文心雕龍》,由此進入六朝深處,尤對六朝人物之精神風範體悟甚透。余讀《六朝人物》,於其目光之老到,文筆之細膩,欽佩感歎者再三!書良謹守家風,淡於名利,為今日長沙城裡少見之讀書種子。其為人神朗骨清,簡侻自處。此乃天賦之本性乎,抑六朝煙水之薰陶乎?
——唐浩明(長篇歷史小說《曾國藩》作者、著名學者)

楔子
六代豪華,春去也,更無消息。空悵望,山川形勝,已非疇昔。王謝堂前雙燕子,烏衣巷口曾相識。聽夜深,寂寞打孤城,春潮急。
思往事,愁如織;懷故國,空陳跡。但荒煙衰草,亂鴉斜日。玉樹歌殘秋露冷,胭脂井壞寒螿泣。到如今只有蔣山青,秦淮碧。
—薩都剌《滿江紅‧金陵懷古》

「偏好」與「積習」,應該算是人之常情吧。拿我來說,於詩,則嗜讀杜少陵;於詞,則深愛姜白石;於古人,則激賞六朝人物。東鄰詩僧大沼枕山曾讚歎道:「一種風流吾最愛,六朝人物晚唐詩。」我卻不太欣賞晚唐詩歌。這是「偏好」。至於「積習」,則喜歡圍繞古代人物,寫些出入文史的札記。
我曾給自己的書齋撰聯云:「鎮日觀書,歷萬里關河,千秋人物;片時倚枕,對一簾殘月,四壁蟲聲。」由於自己研治文史,每日與「千秋人物」神遊,覺得有些人可恨,可恨到扼腕憤慨;有些人可愛,甚至想追攀交遊。後來讀《幽夢影》,張潮說:「我不知我之前生當春秋之季,曾一識西施否?當典午之時,曾一看衛玠否?當義熙之世,曾一醉淵明否?當天寶之代,曾一睹太真否?當元豐之朝,曾一晤東坡否?」我讀之深以為然,因為自己在閱讀中確實經常產生千秋渴慕。而且,我以為,鄉先賢郭嵩燾講得好:「世須才,才亦須世。」人物與時代之間,存在著謎一樣的關係。大致來說,戰國時人一般狡黠,漢朝時人一般質樸,宋明時人在理學的支配下一般活得很疲累,六朝時人則一般生性「樂曠」。
所謂「六朝」,指的是三世紀初到六世紀末,綿延於江南的三國吳、東晉、宋、齊、梁、陳六個小朝廷,它們都以建康(吳名建業,今江蘇南京)為都城。本書所論之六朝正是這一時間段,而不限於習慣上所謂的「江南」地域。這三百餘年是一個重大變化的歷史時期:戰亂頻仍,分裂割據,四野荒蕪,死亡枕藉,這是一個方面。另一方面,西漢以來,經過漢武帝、董仲舒等人慘澹經營構築起來的儒學大廈,正處於風雨飄搖的境地,哲學重新解放,文學逐漸獨立,思想非常活躍,無論經濟、政治、軍事、文化和整個意識形態,都經歷著繼先秦以來的第二次大的轉折。
我以為,這個時期意識形態各個領域的變化(或轉折)不約而同地形成了一個以人性為中心的共同主題,呈現出蓬勃的生機。以往,個人的命運不過是被編織在「君臣父子」儒教綱常中的一個微不足道的部分,從生到死,走的都是別人為你設計安排的道路,個人的價值只有在驗證了某種禮教信條的時候才能體現。而六朝時人在這樣山崩海嘯的巨變中,以其特有的才情風貌,悉心探求,大膽摸索:什麼是人的生活?真正的人應該具有何種品格和資質?他們在尋找著自己,呼喚著自己,在中國人性解放史上,翻開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一頁。六朝文化的精髓就是人性高張。儘管這種人性高張,多數以奇好怪癖的形式出現,但構成了魏晉六朝三四百年奇異的社會生活風景線。這是六朝人物強烈魅力之所在。
魏晉六朝政治異常黑暗,環境異常險惡。六朝士人一方面因生的留戀而引發了對情的極度重視;另一方面,又因生的短暫,而視生命為虛妄,對生命進行自戕,走向了放蕩縱欲的極端。託名戰國列子實則晉人所著《列子‧楊朱》就認為人無論窮達富貴,都面臨共同的死亡命運,最終黃土一抔,同歸腐臭,因而主張「恣耳之所欲聽,恣目之所欲視,恣鼻之所欲向,恣口之所欲言,恣體之所欲安,恣意之所欲行」,提倡縱情享樂的自然主義的生命觀,為士人的放浪形骸提供了哲學基礎。於是縱欲之風大盛,並在元康年間臻於極致。其間,「飲食男女」這一項「人之大欲」更是發展到可驚可怖的地步。《晉書‧胡貴嬪傳》記載,晉武帝後宮差不多有一萬姬妾,同時得寵的很多,武帝不知跟誰睡覺好,常常坐上羊車,任它走去,走到哪個姬人住的房間停住,就在那裡安歇。宮人們於是在門上插上竹葉,房前地上灑上鹽水,來招誘拉車的羊。這是男性玩弄女性,劉宋的山陰公主女性玩弄男性也毫不遜色。《宋書‧前廢帝紀》云:

山陰公主淫態過恣,謂帝曰:「妾與陛下,雖男女有殊,俱托體先帝。陛下六宮萬數,而妾惟駙馬一人。事不均平,一何至此!」帝乃為主置面首左右三十人。

肉欲的追求溢於言表,真不知人間羞恥二字。所謂「面首」就是男妾,發明此職並首創此詞者就是這位山陰公主。皇家帝室如此,世家大族貴遊子弟因而也競相效仿,愈演愈烈。據《宋書‧五行志》記載,晉惠帝元康年間,貴遊子弟常常披散頭髮、赤身裸體聚在一塊飲酒,相對與婢妾性交,發展到群交。有誰反對,還會招來他們的辱罵和譏諷。《抱朴子‧疾謬篇》也記述了當時貴遊子弟放蕩不檢的行為,他們結黨合群,攜手出遊,有時不向主人通報就闖入堂室,覷看人家女眷,肆無忌憚地說長道短,評論美醜。有時女眷們藏避不及,被他們發現了,還牽扯出來圍觀。《世說新語‧任誕》注引鄧粲《晉紀》記載,有一次王導、周顗等一班朝士到尚書紀瞻家觀賞歌舞,紀瞻有個愛妾會唱歌,周顗想姦淫這個女子,就在大庭廣眾中「露其醜穢」,還沒有一點羞愧之色。後來有人告到皇帝那裡,皇帝竟下詔原諒了周顗。在大庭廣眾中想與人家的愛妾私通,真可謂色膽包天。「露其醜穢」應該還有具體內容,想是淫穢太甚,屬於《金瓶梅》一類性描寫的濫觴,不便形諸筆墨了。據載,周顗「少有重名,神采秀徹」,時稱能「清我邦族」,是個較知禮的名士。名士尚且如此,則世風可想而知了。這個時期,男寵現象亦稱鼎盛,《宋書‧五行志》說:「自咸寧、太康以後,男寵大興,甚於女色,士大夫莫不尚之,天下咸相仿效,或有至夫婦離絕,怨曠妒忌者。」有此「愛好」者有陳文帝、石崇、桓玄、謝惠連等名人,只要檢閱一下這個時期的史籍,只要留意一下這個時期大量的「孌童」詩,即可獲知大概。總之,魏晉六朝時代狎昵「孌童」,已由前代的僅為君主貴族特殊階層所玩好,演變成了全社會一般民眾的普遍嗜好,浩蕩南風,掃過社會各層面三教九流各式人等的婚床。
這時候,偉大民族的文化沉積發揮作用了。從某種意義上說,人性高張,特別是一些癖好也可視為這種淫靡世風的反彈。這些傑出的六朝士人標榜「情之所鍾,正在我輩」,他們放縱情感,醉心藝術,肆意山林,陶冶情性,對生活真諦及藝術境界的追求,便以「癖」的形式呈現,蔚然成為與淫靡、醜惡有本質不同的魏晉風度。這正如在嚴重感染的病體中,注入了大劑量的抗生素一樣,有效地抑制住了病菌的蔓延,使得亂世中產生的衰弊陵夷及對「飲食男女」野獸般的追求,於無聲無息之中得到了抑制。六朝士人的癖好,不論是山水、藝術、飲酒、服藥、穿著、風貌,都洋溢著盎然的生氣,以展示自己的內心世界為目的,都有一種哲學體驗和美學探求的意義,使人之為人,達到了歷史上從未有過的新高度。
我以為,六朝士人「癖」的背後,還包含有對事功、對藝術一往情深的追求。魏晉六朝當然是亂世,唯其是亂世,黎元擾擾,才需要有一批以整頓乾坤、保護華夏傳統為己任,奮不顧身的傑出人物。魏晉六朝當然是一個文學藝術空前繁榮的時期,然而造成這種繁榮局面,需要有一批熱愛生活、醉心藝術、執著追求的文學家和藝術家,需要專注一物、心無旁騖、如癡如醉,醉心要醉成癖好,方有可能進入審美的境界。《世說新語》等典籍中就記載了許多六朝士人熱愛生活、醉心藝術、奇好怪癖的故事。如本書所敘竹林七賢的嗜飲,嵇康的愛好鍛鐵,王導的醉心清談,祖逖的中流擊楫,王羲之的喜愛白鵝,陶淵明的以黃菊為鄰、以農事為樂,劉勰的甘於古佛青燈,顧愷之的癡人癡事,都可作如是觀,都說明了他們將全部精力投入於事業追求。有這樣的事業追求的人,怎麼能不會如癡如呆地遺落世事呢?
總之,兩漢以來,儒家以犧牲個人利益為前提,給社會帶來秩序,而魏晉六朝由於玄學的「靈光」普照,則煥發了人性中潛藏著的智慧和追求,撕裂著儒家灰色秩序的羅網。無疑,這是極具學術誘惑力的課題。我以為,知識分子(封建時代叫士人)是奇特的群體,他們沉浮於時代的潮汐、政治的清濁和世局的治亂,具不贅述,但有一種專屬於他們的姿態與精神,保持並貫通始終,陳寅恪曾濃縮為「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如此看來,又何獨六朝為然呢?只是六朝時表現得格外激蕩奔躍、聲色紛呈罷了。這是足以讓人為之動容的。這本書是寫給喜歡歷史文化而又無暇鑽研故紙堆的讀者看的。著墨之處,正在於人。
餘生也苦,餘學也艱,我是一個遺腹子。記得童時外祖父對我說:「人字易寫人難做。你沒有父親,要靠自己發憤,以後不管命中注定從事何種職業,都要做一個讀書人。」我對於嶔崎磊落的六朝人物是頗感興趣的。在武漢大學讀碩士時,又隨樸學家吳林伯先生攻讀魏晉舊籍。以後篤守師訓,無論是做研究,抑或教學,抑或是在域外講學,從來沒有離開過魏晉六朝的範圍。四十年來,陸續出版過《六朝煙水》《六朝如夢鳥空啼》《聽濤館〈文心雕龍〉釋名》《六朝十大詩人集》《六朝舊事隨流水》等關於六朝的書籍。此書是應高高國際之約整理結集的。其總裁高欣先生是京師文化圈中的青年才俊,我的學術摯友,也是我近十本專著的出版人。此次高欣先生旅食京華,樹幟文壇,即有是書之約,故有是書之作。此書所論劉義慶、傅大士等都是過去從未發表的新論,其他篇什雖然從前曾輯集成書,但此次又有較多修改、補充,讀者只要將本書與前述已出書對照,就可了解。本書篇目大致按所寫人、事年代排列;有些人物雖生不同時,但圍繞某一焦點,可以合而敘之,讀者可細察之。書末附六朝年表,主要係有書中所論人物之行止,以俾讀者知人論世。
禪宗有一個著名的公案:「林中樹倒,有聲無聲?」森林人跡罕至,有一棵樹倒在地上,請問:「有聲無聲?」當然,憑日常經驗,大樹倒下,必有轟然巨響,然而你又不在現場,何以得知樹倒有聲呢?安知它不是剛好碰到別的樹木,慢慢地悄無聲息地倒下呢?對於「誰也說不清」的六朝,我企圖捃摭文史,涉獵藝苑,反映六朝社會的人文風貌,勾勒出一代士人的痛苦、歡樂、追求和他們心靈的軌跡。這是作者的追求。六代豪華雖然遠去,「到如今只有蔣山青,秦淮碧」,然而在六朝驛站的廢墟故址流連盤桓,喃喃而語,如果能聽到空谷足音,我是會喜不自禁的。

二○一七年清明陳書良識於長沙聽濤館書寓

目次

楔子 009
第一章 孫權 017
1 初領江東 018
2 以保守為智 027
3 建業開「六代豪華」之都 031
第二章 吳井埋簡有司 037
1 孫吳氣息 038
2 文獻主司者的道德閃光 039
第三章 維摩詰與竺佛圖澄、傅大士 045
1 玉人顧影 046
2 辯才稱病 052
3 漢化的洋菩薩 059
4 一個洋菩薩 063
5 一個中國菩薩──傅弘 066
第四章 左思與左棻 069
1 落魄洛陽道 070
2 京師歲月 072
3 紅浥鮫綃 075
第五章 三類名士 081
1 三類名士 082
2 服藥行散 083
3 何、王其人 084
4 追求生命的長度 087
5 服食求神仙,多為藥所誤 093
第六章 竹林七賢 095
1 七賢眾生相 096
2 生命的長度和密度 100
3 遠禍全身 105
4 酩酊中的超越 113
5 情之所鍾,正在我輩 114
6 嵇康冤獄 116
第七章 中朝名士 133
1 「山寨版」名士 134
2 身在江湖,心存魏闕 138
3 垮掉的一代 140
第八章 王導 143
1 五馬浮渡江,一馬化為龍 144
2 所謂「江南文化士族」 150
3 鎮之以靜的「憒憒之政」 163
第九章 石崇與王羲之 171
1 殘害女性者因一位女性而得名 172
2 清流書聖 178
3 雲泥之判 185
第十章 謝安 203
1 東山攜妓 204
2 淝水之戰 211
3 用巧偽與忍耐贏得政治鬥爭 220
第十一章 苻堅 225
1 英武的氐族少年 226
2 北方偉大的統治者 229
3 悲情英雄 232
4 敗因種種 237
第十二章 祖逖、桓溫與劉裕 243
1 「北伐」一詞實出現在東晉 244
2 悲壯的中流擊楫 246
3 「木猶如此,人何以堪」 252
4 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258
第十三章 陶淵明 263
1 人品與文品 264
2 傲骨、勞力及耕讀 266
3 桃源之戀 276
第十四章 顧愷之與張僧繇 281
1 虎頭金粟影,神妙獨難忘 282
2 癡癖 284
4 蓬門今始為君開 286
4 隔代的嘉惠 288
5 千古的冷落 291
第十五章 劉義慶 297
1 傳世奇書 298
2 王爺本色是文人 299
3 小說乎,史書乎 301
第十六章 劉勰 305
1 夜夢孔子 306
2 古佛青燈 309
3 捫虱雕龍 312
第十七章 陳霸先 321
1 從陳寅恪的精義妙語談起 322
2 一代梟雄 323
3 南方土著掌權 326
4 骨肉相殘與性亂 330
附錄 六朝年表 339

書摘/試閱

【第一章】
孫權
玉座苔衣,拜遺像、紫髯如乍。想當日、周郎陸弟,一時聲價。乞食肯從張子布,舉杯但屬甘興霸。看尋常、談笑敵曹劉,分區夏。
—朱彝尊《滿江紅‧吳大帝廟》

1 初領江東
建安五年(二○○年)四月,吳郡丹徒縣,獨霸江東的孫策遇刺受傷,生命垂危。東吳局勢隨之山雨欲來,波譎雲詭,險象環生。此時,孫策的摯友、手握重兵屯駐巴丘的周瑜在沒有得到任何指令的情況下,親率精騎,日夜兼程向丹徒疾馳。周郎鐵騎,執銳披堅,當然其意不僅是探友,而是有關東吳繼位大計。
的確,孫策的繼承人問題還是一個謎團。在此之前,一代梟雄才二十六歲,春秋正富,談何繼位呢?然而,現在猝然遇刺,繼位問題當然擺到了小霸王及東吳軍政重臣的面前。況且繼位的候選人又不止一人。孫策有子孫紹,不管父執周瑜是否有擁立之意,孫紹其時畢竟尚幼。孫策還有三個弟弟,其中四弟孫匡最得喜愛,孫策曾將父親的爵位相讓。而三弟孫翊在性情上與孫策最相投。孫策似乎直到生命之火即將熄滅時才做出抉擇。從典籍看來,孫策的這個抉擇連重臣張昭、周瑜都無從預知。
據《三國志‧孫翊傳》注引《典略》:「策臨卒,張昭等謂策當以兵屬儼(即孫翊),而策呼權,佩以印綬。」也就是說,這一刻之前,謎底尚未揭開,以致重臣張昭等產生誤判。《三國志‧孫權傳》載,彌留之際,孫策對張昭等人說:「中國方亂,夫以吳、越之眾,三江之固,足以觀成敗。公等善相吾弟!」然後將十九歲的二弟孫權叫過來,將會稽太守、討逆將軍、吳侯印綬交與孫權,說:「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陣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孫策交代完後事,到晚上就辭世了。
十九歲的孫權手足無措,惶恐異常,只有號啕大哭。這時,身為託孤大臣的張昭挺身而出,斷然地對孫權說道:「孝廉,此寧哭時邪?且周公立法而伯禽不師,非欲違父,時不得行也。況今奸宄競逐,豺狼滿道,乃欲哀親戚,顧禮制,是猶開門而揖盜,未可以為仁也!」張昭的話如一聲棒喝,孫權立即認識到他面臨的險惡的環境,於是他強忍悲痛,脫去喪服,與張昭等一起陳兵而出,騎馬巡視軍營,安定軍心。
事實證明,孫策臨終的抉擇是英明之舉。
孫權,字仲謀,生於漢光和五年(一八二年),十五歲在吳郡舉為孝廉,同年出任陽羨縣長,行奉義校尉。所謂「行」或「領」都是未經朝廷正式下文而暫攝之意。十五歲當縣長,縱然在亂世,也算是少年卓犖早據要津了。經略地方三年後,於建安四年(一九九年)隨孫策開始戎馬生涯。攻打江夏黃祖時與周瑜、程普、黃蓋、韓當諸將並肩英勇作戰,受到孫策的誇獎。甚至在宴會上,孫策常對孫權指顧諸將說:「此諸君,汝之將也。」(《三國志‧孫權傳》注引《江表傳》)不過,雖然作戰衝殺在前,孫權馭將統兵的才能似乎欠缺,如建安五年孫權第一次獨立統帥兵馬攻打廣陵太守陳登,就連戰連敗,鎩羽而歸。大概因為這個緣故,此後直至他當上吳主以後,很少親自掛帥出征。僅有的幾次親征,都是被打得灰頭土臉,狼狽而歸。
既然如此,既然血緣關係比不上孫紹(古時帝王傳位以父子相傳為最常見),血緣關係相同而與長兄的情誼又比不上老三、老四,既然孫策素來看重橫行天下的武力,那麼,為什麼孫權能在坐領東吳上勝出呢?
我以為,起決定作用的是孫權的長相與當時風行的品目。這樣說,現代人難以理解,斥為迷信,譏為荒誕,但古人確實是迷信的,更何況品目是漢末的時尚,朝野都趨之若鶩。《後漢書‧黨錮傳》云:

逮桓靈之間,主荒政繆,國命委於閹寺,士子羞與為伍,故匹夫抗憤,處士橫議,遂乃激揚名聲,互相題拂,品核公卿,裁量執政,婞直之風,於斯行矣。

所謂「品目」,亦稱「題目」或「目」,就是清談中對人物德行、儀表等品評鑑定,給予概括的考語。自古以來,「知人」就是一門莫測高深的學問。《後漢書‧郭泰傳論》引莊子的話說:

人情險於山川,以其動靜可識,而沉阻難徵。故深厚之性,詭於情貌;「則哲」之見,惟帝所難。

意思是說,了解人極難,雖然他在做什麼可以看見,可他想什麼則難以知道。尤其是那些城府深沉的人,所想的與所做的往往不一致。所以,若要說有知人之明,連英明善察的堯皇帝也難做到。有趣的是,這一門連帝堯都感到困惑的學問,到東漢末年及魏晉六朝,卻大行其道,郭泰與許劭就是此中的頂尖高手。《後漢書》說郭泰死後,有數以萬計的人來弔喪,「自弘農函谷關以西,河內湯陰以北,兩千里負笈荷擔彌路,柴車葦裝塞途!」許劭當時就有「月旦評」的盛名,評曹操的十一個字「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不僅概括了曹操的一生,而且幾乎成了歷史的定論,是許劭流傳千古的絕唱。
話題再回到孫權。當時的典籍記載,孫權出生後的長相是「方頤大口,目有精光」,孫堅覺得奇異,以為有貴相。後來,漢獻帝為表彰孫策對朝廷進貢方物,派遣特使劉琬到江東給孫策加錫命。所謂加錫,亦即授予九錫(九種特權。古時天子賜予臣下的最高規格的賞賜)當中的一種或幾種。這當然是皆大歡喜的美差。而特使劉琬恰恰以相面知名,從東吳回來後他曾對人說:「吾觀孫氏兄弟雖各才秀明達,然皆祿祚不終。惟中弟孝廉,形貌奇偉,骨體不恆,有大貴之表,年又最壽,爾試識之。」成年後孫權更呈兩大異相:紫髯,長上短下。所謂紫髯,即紫紅色的鬍鬚。所謂長上短下,應指其上身長於腿腳。《三國志‧先主傳》注引《山陽公載記》說,赤壁之戰後,劉備到京口找孫權商借荊州,回到住處後,對左右說:「孫車騎長上短下,其難為下,吾不可以再見之。」於是晝夜兼程離開東吳。劉備對孫權「長上短下」的解釋是「其難為下」,這位「漢帝玄孫一脈流」的當世英雄由此對孫權產生了敬畏和惶恐,以至避讓。又《獻帝春秋》記載,建安十九年,孫權征合肥時被張遼所困,後逃脫。「張遼問吳降人:『向有紫髯將軍,長上短下,便馬善射,是誰?』降人答曰:『是孫會稽。』」可見紫髯和長上短下是孫權異於常人的兩個特徵。至於《三國演義》所謂「紫髯碧眼」,其二十九回所謂「小霸王怒斬于吉,碧眼兒坐領江東」,恐怕是羅貫中的時代西方、中亞的洋人往來中原,而一般人目之所見,對孫權由紫髯聯想到碧眼所致。我遍查魏晉六朝的正史和野籍,是找不到「碧眼」的記載的。孫權的異相就是兩點:紫髯,長上短下。
既然孫權生有異相,孫策又有明確指示,孫權在權位爭奪中勝出也就順理成章了。羅貫中概括為「坐領江東」是極見文字功力的。
於是,在母親吳太夫人的堅強支持下,在以張昭、周瑜為首的文臣武將的盡力輔佐下,孫權定軍心,討不臣,平山越,殺黃祖,鞏固並擴大了父兄的基業。《三國志‧吳志‧孫權傳》注引《吳書》及《通鑑》卷七十一云,魏文帝黃初二年,趙咨建議孫權「宜改年號,正服色,以應天順民」,於是當年十一月就吳王位。後七年至魏明帝太和三年夏即皇帝位。孫策臨終對孫權「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的評價終於得到體現。約六十年後,吳人陸機在《辯亡論》中描述了這種輝煌:

於是張昭為師傅,周瑜、陸公、魯肅、呂蒙之儔入為腹心,出作股肱;甘寧、凌統、程普、賀齊、朱桓、朱然之徒奮其威,韓當、潘璋、黃蓋、蔣欽、周泰之屬宣其力;風雅則諸葛瑾、張承、步騭以聲名光國,政事則顧雍、潘浚、呂範、呂岱以器任幹職,奇偉則虞翻、陸績、張溫、張敦以諷議舉正,奉使則趙咨、沈珩以敏達延譽,術數則吳範、趙達以禨祥協德,董襲、陳武殺身以衛主,駱統、劉基強諫以補過,謀無遺諝,舉不失策。故遂割據山川,跨制荊吳,而與天下爭衡矣!

總之,孫權十九歲承接父兄基業,執掌政權五十二年,是三國歷史人物中主政時間最長的一位。他經營江東,開疆拓土,招賢納士,建國圖霸,是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入主江南的第一位皇帝。更彪炳歷史的是東吳擁有當時世界首屈一指的航海術,船隊往來北至遼東,南及臺灣和交趾(今越南北部),並遠航天竺(今印度)、波斯(今伊朗),甚至大秦(羅馬)。正如清人王友亮《吳大帝陵》詩云:

金湯半壁起雄圖,畢竟孫郎與眾殊。
繼業父兄仍手創,資材文武悉心輸。

這裡,我有興趣探究的倒不是「與眾殊」,而是與父兄殊。孫權既能繼承光大父兄之業,那麼他有哪些異於或優於乃父乃兄之處呢?我以為孫策所謂「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陣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諸語,實落皮相。孫權與父兄之異,有資質之異與方針之異。
本節先談資質之異。眾所周知,孫堅、孫策從小就是孤膽英雄,十幾歲就殺人越貨,一路腥風血雨殺來,在中原大地掀起陣陣戈林箭雨,兩人都堪稱「戰神」。然而,他們都生性急躁冒進,似乎習慣了險象環生,以命相搏,而忘記了肩上的重大使命。因此,孫堅、孫策之死都帶有一定的可以避免的偶然性,正如陳壽《三國志》所總結的:「皆輕佻果躁,隕身致敗。」凡事物都有兩方面,前面已敘及,孫權不善率兵打仗,但從另一方面來說,他又持重、平穩、工於心計一些,擅長坐鎮後方後勤補給。
《綱鑑合編》卷十三載吳主孫權派中大夫趙咨入謝,與魏王曹丕有一段關於孫權評價的問答:

魏主丕問咨曰:「吳王何等主也?」對曰:「聰明仁智雄略之主也。」魏王問其狀,對曰:「納魯肅於凡品,是其聰也。拔呂蒙於行陣,是其明也。獲于禁而不害,是其仁也。取荊州兵不血刃,是其智也。據三州虎視於天下,是其雄也。屈身於陛下,是其略也。」丕曰:「吳王頗知學乎?」咨曰:「吳王浮江萬艘,帶甲百萬,任賢使能,志存經略,雖有餘閒,博覽書傳歷史,藉採奇異,不效書生尋章摘句而已。」

趙咨當然是吹噓之詞,策士餘臭,但其中也透露了一些孫權的資質特點,其異於父兄者僅擇兩點以敘之。
一曰讀書。《綱鑑合編》卷十二載,孫權對愛將呂蒙說,你現在主掌要職,不可以不學習。呂蒙卻以軍務煩冗為藉口推脫。孫權說:「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耶?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嘗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於是呂蒙聽從孫權的建議努力學習,到後來魯肅過潯陽,與呂蒙交談,大驚說:「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呂蒙回答:「士別三日,即當刮目相待。」
這是一個有名的成語故事,「吳下阿蒙」「士別三日,刮目相待」至今仍活躍在人們的語彙中,但我以為孫權的話最精彩。咀其蘊義,一者要在多務的情況下擠時間學習;二者是不要求成為治經博士,而是涉獵經史。聯繫到前面趙咨說孫權「雖有餘閒,博覽書傳歷史,藉採奇異,不效書生尋章摘句而已」,雖有譏諷以風雅自詡的曹氏父子的弦外之音,但也可知孫權讀書是目的鮮明、頗有品位的。怪不得林之奇在這段文字後評曰:「帝王之學與書生異,書生所學尋章摘句而已,若夫帝王之學,以成天下之務。」就這一點而言,我以為孫權是遠勝乃父乃兄,力壓劉備,而能與曹操匹敵的。
二曰用人。孫策說自己選擇孫權的理由是孫權「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並承認在這一點上「我不如卿」。典籍所載,孫策以至孫堅在用人上都鮮有長處。而孫權確實在用人上頗具特點。
孫權敢於破格用人,大膽起用年輕將領。如赤壁之戰,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年齡上的較量。周瑜當年三十四歲,魯肅三十七歲,而對方主帥曹操已是年過半百了。又如夷陵之戰,孫權任用年僅二十多歲的陸遜為總指揮,當時許多元老重臣如張昭、顧雍,都極力反對陸遜掛帥,說陸年輕望淺,非老謀深算之劉備的對手,必誤大事。但孫權知人善任,力排眾議,起用陸遜,終於取得了夷陵之戰的勝利。
孫權常常恩威並施,駕馭武將。東吳是一個領兵制的政權,大領兵既是將軍,又是郡守。孫權對武將戒心尤深,用刑嚴峻。針對不少武將因畏罪投魏,他甚至命令將在外則妻子作保質。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他也懂得恩威並施。如周泰是一員勇將,孫權命他留守要津濡須,因周泰出身寒門,諸將不服,於是在一次宴會上,命令周泰脫去衣裳,露出身上的幾十處瘡痕,孫權令眾將觀看,手指瘡痕,一一詢問戰鬥負傷的情況,並親自把盞敬酒,一處瘡痕敬酒一觥,抓住周泰的手臂,流淚說:「卿為孤兄弟戰如熊虎,被創數十,吾亦何心不待卿以骨肉之恩,委卿以兵馬之重乎?」第二天又賜周青羅傘,令其出入張蓋。這樣一來,周泰感激涕零,眾將也十分感奮,表示效忠吳王。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9 252
庫存:8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