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歷史的築夢者,開創文明與新世界的先驅:從古代帝王到現代科學家,那些改寫歷史的力量
滿額折

歷史的築夢者,開創文明與新世界的先驅:從古代帝王到現代科學家,那些改寫歷史的力量

定  價:NT$ 375 元
優惠價:79296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B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33元
庫存:3
可得紅利積點:8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每一個時代都有其獨特的挑戰
但擁有遠見和勇氣的人總能留下不朽的足跡

【剖析中西方歷史偉人與文化影響】
從古代思想家到藝術大師,深入介紹各領域先驅
不僅述說其成就,更探討他們對後世的深遠影響
對世界歷史上重要人物的全面回顧與評價!


▎穿越時空的序曲
在人類燦爛的歷史長河中,總有那麼一些人物,他們以非凡的智慧和勇氣改寫了世界的面貌。本書,就是對這些人物的致敬!從中國的文化巨匠、道家學派的創始人,到法家思想的奠基者,再到西方哲學之父、古羅馬的開國英雄,本書將讀者帶入一段跨越古今、東西的奇異旅程。

▎開創時代的偉人
本書深入探討了這些偉大人物的生平和成就,不僅講述了他們的歷史故事,更揭示了他們如何影響後世。從中國最偉大的詩人、書法家,到西方最偉大的畫家、音樂家,再到近代科學的奠基人,這些築夢者以他們的創造力和遠見,開啟了人類文明的新篇章。每一位人物的故事都是一段探索和創新的歷程,展現了人類對於知識、美學和科學的不懈追求。

▎挑戰與革新的交響
歷史上的巨人並非一帆風順。本書也揭示了他們在追求夢想的道路上所面臨的種種挑戰和困境。從中華盛世的明君到「日不落帝國」的開創者,他們的故事不僅是成功的典範,也是對勇氣和毅力的真實考驗。透過他們的故事,讀者能夠見證歷史的風雲變幻,並從中汲取啟發和勇氣,瞭解在逆境中堅持和創新的重要性。

▎永恆的啟示
他們不僅是開創文明和新世界的先驅,更是給予我們無窮啟發的源泉。從古代帝王到現代科學家,這些改寫歷史的力量不僅塑造了當時的社會,也為現代世界提供了深遠的影響。這本書是對這些偉大靈魂的致敬,也是對於未來築夢者的激勵。它鼓勵我們學習他們的勇氣、智慧和遠見,並在自己的生活中尋找創新和改變的可能性。無論是面對當下的挑戰還是未來的不確定,這些歷史上的偉人給予我們信心和動力,繼續在人生的道路上前進。


本書特色:本書精心挑選了從中國古代文化巨匠、西方哲學之父,到現代科學的奠基人等多領域的先驅者,透過他們的故事展現了人類歷史的演進。每一位人物都代表了一種獨特的思想、藝術或科學創新,他們的成就象徵著人類對知識、美學和科學不懈的探索精神。

作者簡介

陳深名,著名作家與思想家,以其深刻的歷史洞察力和文學造詣聞名。他的作品涵蓋了歷史、哲學和社會評論,深受讀者和學者的尊敬。著有《不負責歷史課》、《源起》、《遠距考古課》等多本暢銷書。

劉國生,專職作者。

前言
人類文明悠久長遠,世界歷史風雲變幻。其間,出現了許多偉大的人物。他們的出現,影響了人類歷史的軌跡,改變了世界歷史的發展格局。品讀古今中外的歷史偉人,既讓我們了解他們成長的足跡,奮鬥的歷程,評判他們為人類歷史所作的巨大貢獻,更使我們借古鑑今,更明智的掌握未來,避免歷史重複發生。這也是我們策劃本書的主要原因。
其次,人類歷史上出現的偉人,繁若群星,數不勝數。讓我們在有限的時間內,如何去了解那些多如繁星的偉大人物呢?於是我們精挑細選,將那些在某一領域的開創人,或在某一方面取得空前絕後成就的巨人,集合成冊。
一個偉大的人物,在特定的時空綿延的過程中,總是和歷史與現實、物質與精神、戰爭與和平、美麗與醜惡、矛盾與和解……這些巨大社會歷史內涵和重要的時代關鍵字分不開。打撈、發現、拓展和照亮這些人物身上所涵蓋的巨大精神財富,是我們策劃編寫的立足點。只有這樣才能把過去和現在對照起來,才能豐富每一個讀者的精神世界。
本書主要是給年輕朋友閱覽和品讀的,一個國家的興亡盛衰取決於肩負未來的年輕一代,這些青年由什麼樣的領袖培養,怎樣成長?建立什麼樣的人生觀、世界觀?以怎樣的作風前進?這些才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明天的指標。自然,世界、宇宙一刻也不會停息,在你停下前進腳步的瞬間,就開始了人生的退步。不斷地開拓人生,不斷地創造、前進,才是生存真正的動力。從這些著名人物身上我們可以深刻感悟到這一點。他們的生命是頑強的、躍動著的,一旦奮起,就將爆發出無法估量的巨大力量。害怕失敗的人將一事無成。過去所有著名人物不免經受一個又一個失敗,但是他們在失敗的時候,不是沮喪氣餒,而是不屈地奮鬥,最後取得了勝利。這是我們要潛心學習的東西。
在本書的編寫過程中,我們力主把著名人物那些本色的、感性的一面展現到廣大讀者面前。
能力有限,必定使許多著名人物成為遺珠,這正是我們深負歉意和愧疚的,在此誠懇希望讀者不吝賜教。

目次

前言
中國文化第一人
道家學派第一人
中國兵家第一人
封建帝王第一人
中國第一位偉大的詩人
法家思想的代表
大漢帝國一代雄主
中國史學第一人
中國最偉大的科學家
中國書法第一人
中華盛世千古明君
中華女皇第一人
中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
中國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
中國畫壇第一人
中國最偉大的女詞人
威震歐亞的一代天驕
中國古典文學史上最傑出的小說家
中國元曲第一人
康乾盛世奠基人
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奠基人
古埃及帝國第一人
西方哲學之父
波斯大帝國的建立者
古代世界史上最偉大的征服者
佛教創始人
古羅馬第一人
基督教創始人
政教合一開創人
西方最偉大的畫家
西方音樂之父
最偉大的戲劇天才
近代科學奠基人
「日不落帝國」開創人
法蘭西帝國締造者
新大陸發現者
俄羅斯帝國開創者
美國國父
諾貝爾獎的設立者
世界發明大王
現代航空之父
世界喜劇表演大師
人類太空旅行第一人
世界第一男高音
世界科技巨頭

書摘/試閱

中國文化第一人
孔子(西元前551─西元前479年)
孔子,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的哲學思想提倡「仁義」、「禮樂」、「德治教化」以及「君以民為體」。儒學思想滲入中國人的文化生活領域中,同時也影響了世界上其他地區的一大部分人近兩千年。孔子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堪稱歷史第一人。
孔子的遠祖是宋國貴族,殷王室的後裔。周武王來殷後,封殷宗室微子啟於宋(今河南商丘附近)。由微子經微仲衍、宋公稽、丁公申,四傳至泯公共。泯公長子弗父何讓國於其弟鮒祀,弗父何為卿。孔子先祖遂由諸侯家轉為公卿之家。弗父何之曾孫正考父,連續輔佐宋戴公、武公、宣公,久為上卿,以謙恭著稱於世。孔子六祖孔父嘉繼任宋大司馬。按周禮制,大夫不得祖諸侯,「五世親盡,別為公侯」,故其後代以孔為氏。後宋太宰華父督作亂,殺宋殤公和孔父嘉。其後代避難奔魯(孔氏為魯國人自此始),卿位始失,下降為士。孔子曾祖父防叔曾任魯防邑宰,祖父伯夏的事蹟無考,孔子的父親名紇,字叔,又稱叔梁紇,母親叫顏徵在。叔梁紇是當時魯國有名的武士,建立過兩次戰功,曾任陬邑大夫。叔梁紇先娶妻施氏,生9女,無子。又娶親,生一子,取名伯尼,又稱孟皮。孟皮腳有毛病,叔梁紇很不滿意,於是又娶顏徵在。當時叔梁紇已66歲,顏徵在還不到20歲。
魯襄公二十二年十月庚子日(西元前551年9月8日),孔子生於魯國陬邑昌平鄉(今山東曲阜城東南)。因父母曾為生子而禱於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
魯國為周公旦之子伯禽封地,對周代文物典籍保存完好,素有「禮樂之邦」之稱。魯襄公二十九年(西元前544年)吳公子季札觀樂於魯,嘆為觀止。魯昭公二年(西元前540年)晉大夫韓宣子訪魯,觀書後讚嘆「周禮盡在魯矣!」魯國文化傳統與當時學術下移的形勢對孔子思想的形成有很大影響。
孔子三歲時,叔梁紇卒,孔家成為施氏的天下。施氏為人心術不正,孟皮生母已在叔梁紇去世前一年被施氏虐待而死,孔子母子也不為施氏所容,孔母顏徵在只好攜孔子與孟皮移居曲阜闕里,生活非常艱難。孔子曾說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年輕時曾做過「委吏」(管理倉廩)與「乘田」(管放牧牛羊)。雖然生活貧苦,孔子十五歲即「志於學」。他擅長取法他人,曾說:「三人行,必有吾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他學無常師,好學不厭,鄉人因此稱讚他「博學」。
孔子17歲時,孔母顏徵在卒。孔子19歲娶宋人亓官氏之女為妻,一年後亓官氏生子,魯昭公派人送鯉魚表示祝賀,孔子感到十分榮幸,給兒子取名為鯉,字伯魚。
孔子30歲時,已博學多才,成為當地較有名氣的一位學者,並在闕里收徒授業,開創私人辦學之先河。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愛人」。他把「仁」作為行仁的規範和目的,使「仁」和「禮」相互為用。主張統治者對人民「道之以德,齊之以禮」,從而再現「禮樂征伐天子出」的西周盛世,進而實現他一心嚮往的「大同」理想。
孔子35歲時,因魯國內亂而奔齊。為了接近齊景公,做了齊國貴族高昭子的家臣。次年,齊景公向孔子詢問政事,孔子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景公極為讚賞,欲起用孔子,因齊相晏嬰從中阻撓,於是作罷。
孔子在齊不得志,遂又返魯,繼續鑽研學問,修詩書禮樂,培養弟子,從遠方來求學的,幾乎遍及各諸侯國。其時魯政權操在季氏手中,而季氏又受制於其家臣陽貨。孔子不滿這種政不在君而在大夫的狀況,不願出仕。他說:「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魯定公九年(西元前500年)齊魯夾谷會盟,魯定公由孔子相禮。孔子認為「有文事者必有武備,有武事者必有文備」,應早有防範,使齊君想用武力劫持魯君之預謀未能得逞,並運用外交手段收回被齊侵占的鄆、灌、龜陰之田。
魯定公十二年(西元前498年)孔子為加強公室,抑制三桓,援引古制「家不藏甲,邑無百雉之城」提出「墮三都」的計畫,並透過任季氏宰的子路去實施。由於孔子利用了三桓與其家臣的矛盾,季孫氏、叔孫氏同意各自毀掉了費邑與後邑。但孟孫氏被家臣公斂處父所煽動而反對墮成邑。定公圍之不克。孔子計畫受挫。
孔子仕魯,政治清明,天下太平。齊人聞而懼,恐魯強而並己,乃饋寶馬美女於魯定公與季桓子。魯國君臣接受了齊國所贈的寶馬美女,終日迷戀聲色。孔子則大失所望,遂棄官,帶領顏回、子路、子貢、冉有等十餘弟子離開魯國,開始了長達十四年之久的周遊列國的顛沛流離生涯。是年孔子已五十五歲。先至衛國,始受衛靈公禮遇,後又受監視,恐獲罪,將適於陳。過匡地,被圍困五天。解圍後原欲過薄至晉,因晉內亂而未往,只得又返衛。衛靈公怠於政,不用孔子。孔子說:「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後衛國內亂,孔子離衛經曹至宋。宋司馬桓魋欲殺孔子,孔子微服過宋經鄭至陳,是年孔子六十歲。其後孔子往返陳、蔡多次,曾因楚昭王來聘孔子,陳、蔡大夫圍孔子,致使絕糧七日。解圍後孔子至楚,不久楚昭王死。後返衛國,孔子雖受「養賢」之禮遇,但仍不見用。
魯哀公十一年(西元前484年)冉有回到魯國,率軍在郎戰勝齊軍。季康子派人迎回孔子。時年孔子六十八歲。
孔子回到魯國,雖被尊為「國老」,但仍不得重用。他也不再求仕,乃集中精力繼續從事教育及文獻整理工作。一生培養弟子三千餘人,身通六藝(禮、樂、射、禦、書、數)者七十二人。在教學實踐中,總結出一整套教育理論,如「因材施教」、「學思並重」、「舉一反三」、「啟發誘導」等教學原則和「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教學精神,及「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和「不恥下問」的學習態度,為後人所稱道。他先後刪《詩》、《書》,訂《禮》、《樂》,修《春秋》,對中國古代文獻進行了全面整理。老而喜《易》,曾達到「韋編三絕」的程度。
孔子69歲時,獨子孔鯉去世。71歲時,得意門生顏回病卒。孔子悲痛至極,哀嘆道:「天喪予!天喪予!」這一年,有人在魯國西部捕獲了一隻叫麟的怪獸,不久死去。他認為象徵仁慈祥瑞的麒麟出現又死去,是天下大亂的不祥之兆,便停止了《春秋》一書的編撰。
魯哀公十六年(西元前479年)夏曆二月十一日,孔子去逝,葬於魯城北泗水之上。孔子生前歷盡苦難,但死後卻得到了無比的榮耀,喪禮的隆重程度,超過了任何一個諸侯。魯哀公親自為孔子作了祭文:「上天不仁啊,連這位國老也不給我留下,如今只使我一人在位,孤零零地擔著罪過。唉!尼父啊,我今後還去向誰求教呢?」
孔子雖為殷貴族的後裔,但關係已很遠,由於家道中落,他自青少年時代一直過著貧賤的生活。三歲喪父,十七歲喪母,不得不獨立謀生,因此他的社會生活很接近平民,是一個平民知識分子。司馬遷說:「孔子布衣,傳十餘世,學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於夫子,可謂至聖矣!」(《史記.孔子世家》)由於他是一個布衣知識分子,又十分了解人民的疾苦,所以他一生的政治主張和教育宗旨在於重視教化人民,對老百姓要實行仁政德治,省刑罰、薄賦稅。孔子的大量言論都說明他是一個時時看到人民,想到人民,處處關心人民疾苦,並與百姓站在一起的政治家,他一生努力步入政壇,希望透過出仕,救民於水火之中。
孔子說過一句很重要的話:「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論語.雍也》)這裡,孔子提出了一個新的觀念,即「中庸」的觀念。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儒、墨、道、法四大文化學派,道家和法家的所謂「黃老刑名之爭」只看到對立面,強調抗爭性,主張對人民實行絕對的統治。墨家的學說則只看到統一面,放棄了抗爭性,專講同一性,力主兼愛尚同。而孔子所創立的儒家學說則較為貼近對立統一的哲學法則,主張用禮來節制統治者對人民的剝削,藉此緩和社會矛盾,主張仁民愛物,尚德緩刑,以求得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這一對矛盾同處於一個共同體中。由於孔子的中庸思想較為接近社會實際,因此具有長久的生命力。孔子的思想與學說二千多年來一直居於正統的地位,是有其深刻的哲學基礎與廣泛的社會基礎的。這在很大程度上與孔子的中庸思想有關。
中國古代的大眾文化,多少帶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言論與事蹟,很大一部分也是與孔子的學說有關的。孔子是主張忠君尊王的,但他的尊君是有條件的,他忠的是明君賢王,他反對暴君汙吏,念念不忘實現他的「博施於民而能濟眾」(《論語.雍也》)的小康社會。他的「學而優則仕」,「有教無類」,平民可以求學,布衣知識分子可以議政、參政的思想,他的「仁者愛人」,以仁為核心的人本主義、民本主義的思想,他的對老百姓主張「先富後教」的思想,長期以來,使孔子在民間和歷史上獲得了極大的聲望與美譽,獲得了人們無比尊崇。
此外,孔子的學說是極重倫理道德的學說。孔子提倡學悌忠信、禮義廉恥,提倡恭、寬、信、敏、惠,由孔子所創立的一系列倫理道德的觀念成為一種準則,孔子的學說與中國的歷史文化、民族心理已經血肉相連,密不可分,構成為整個中華民族的文化生命。因此,孔子被稱為「文聖」。這主要是歷代對他的肯定與尊崇,最初並不是由帝王或統治者提倡起來的。具體來說,主要是由孔子的弟子、再傳弟子、以及先秦諸子的尊崇,後來又被歷代文化偉人所尊崇而獲得文聖的地位的。
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經其弟子和再傳弟子整理編成《論語》一書,成為後世儒家學派的經典。
孔子是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說的創始人,教育的鼻祖,其思想主張「仁」、「義」、「禮」、「智」、「信」,曾對整個人類文明與發展產生過重大影響,發揮了巨大作用。而在現今的知識經濟社會,博大精深的孔子思想及儒家學說則更成為指引人類社會航道繼續發展、進步,駛向文明彼岸的燈塔。儒學作為中國古典哲學,其影響和作用正像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博士(Noel Joseph Terence Montgomery Needham)所斷言:中國傳統文化中保存著「內在而未誕生的最充分意義上的科學」。正因如此,孔子不僅被中國封建統治者封為聖人,也被現代具有高度發達科學文化的美國入選為人類「歷史上最有影響力的一百人」之一。
孔子經其終生宣導和歷代儒家的發展,使中國儒家學說成為中華文化的主流,作為中國人的主流思想逾兩千餘年。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是德治主義,他執著地宣導德化社會與德化人生。德化社會的最高標準是「禮」,德化人生的最高價值是「仁」。孔子教導人們積極奉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忠恕之道」,以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和正確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孔子提倡「天人合一」之教,以善處人與自然的關係,他還闡述和弘揚了人不僅要「仁民」,也要「愛物」的道理。孔子堅決主張國家要實行「富之教之」的德政,使社會與文化得到發展。孔子認為文明的最高成就在於造就理想人格以創立理想社會,透過潛志躬行「內聖外王之道」,以達到「天下為公」、「大同世界」之境界。由於孔子的卓越貢獻和思想影響深遠,他才被中國人尊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
孔子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第一個偉大的教育家,在一定意義上說,他也是全人類歷史上一個偉大的教育家。在中國歷史中,孔子是第一個大規模私人講學的人,也是第一個創立學派的人。同時,孔子又是第一個系統地總結了大規模創辦私學的教育經驗,整理與傳授了古代文化典籍,繼承與發揚了夏商周三代的主要文化遺產,形成了一套德化人生的價值系統,由宣導理想人格的追求而擴及優秀內在精神的培育。
孔子是中國古代第一個有完備、系統理論的偉大的思想家。在他以前沒有正式的有系統的哲學思想(今《老子》書中的哲學思想,研究結果更偏向是戰國時代的產物,約成書於前320年),在他以後整個封建時代的哲學思想,都和他的思想有直接或間接的關係。
孔子是中國文化史上第一位繼往開來的奠基者。孔子在中國傳統文化知識中,既是一位集大成者,又是一位開創者。
孔子是影響中國禮樂文化、政治文化、制度文化、倫理道德、思維方式、價值觀念、風俗習慣最大最久最深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他的思想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源頭活水、禮樂文化的重要依據、價值觀念的是非標準、倫理道德的規範依據,構成了中華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價值。
孔子已經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象徵。孔子文化精神,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代表,對推動人類社會的發展歷程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孔子與蘇格拉底、耶穌和釋伽牟尼一起,被稱為締造世界文化的「四聖哲」。孔子既屬於中國、又屬於世界,他的思想既是歷史的,又是跨時代的。譬如他的「和而不同」思想,對今天不同國家之間的矛盾都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而且是唯一沒有中斷歷史的文明古國。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不僅哺育了中華兒女,而且還深刻地影響了整個東亞以及西方世界。在五千年歷史長河中,中華文化充分展現了其生生不息的創造活力和吸納外來文化的包容能力。
在孔子以後的兩千多年裡,孔子思想首先傳入朝鮮、韓國、越南、日本等亞洲國家,十六世紀又傳入歐洲,二十世紀以來,孔子更大跨步地走向世界。孔子的《論語》被譯成日文、韓文、拉丁文、法文、德文、俄文、義大利文、英文、越文、西班牙文、葡萄牙文、阿拉伯文、希伯萊文、菲律賓文等幾十種語言,孔子聲名日益洋溢廣布。面對工業現代化帶來的諸種弊端,一些有識之士也試圖從孔子思想中尋找良藥,孔子的影響將會愈來愈大、愈來愈廣。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9 296
庫存:3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