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中道今來】四冊套書:易經白話生活譯、王老師講易經(上下)、未占有孚
滿額折
【中道今來】四冊套書:易經白話生活譯、王老師講易經(上下)、未占有孚
【中道今來】四冊套書:易經白話生活譯、王老師講易經(上下)、未占有孚
【中道今來】四冊套書:易經白話生活譯、王老師講易經(上下)、未占有孚
【中道今來】四冊套書:易經白話生活譯、王老師講易經(上下)、未占有孚
【中道今來】四冊套書:易經白話生活譯、王老師講易經(上下)、未占有孚
【中道今來】四冊套書:易經白話生活譯、王老師講易經(上下)、未占有孚
【中道今來】四冊套書:易經白話生活譯、王老師講易經(上下)、未占有孚
【中道今來】四冊套書:易經白話生活譯、王老師講易經(上下)、未占有孚
【中道今來】四冊套書:易經白話生活譯、王老師講易經(上下)、未占有孚
【中道今來】四冊套書:易經白話生活譯、王老師講易經(上下)、未占有孚
【中道今來】四冊套書:易經白話生活譯、王老師講易經(上下)、未占有孚
【中道今來】四冊套書:易經白話生活譯、王老師講易經(上下)、未占有孚
【中道今來】四冊套書:易經白話生活譯、王老師講易經(上下)、未占有孚
【中道今來】四冊套書:易經白話生活譯、王老師講易經(上下)、未占有孚
【中道今來】四冊套書:易經白話生活譯、王老師講易經(上下)、未占有孚
【中道今來】四冊套書:易經白話生活譯、王老師講易經(上下)、未占有孚
【中道今來】四冊套書:易經白話生活譯、王老師講易經(上下)、未占有孚

【中道今來】四冊套書:易經白話生活譯、王老師講易經(上下)、未占有孚

定  價:NT$ 4500 元
優惠價:904050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446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可得紅利積點:121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從建築到文化,到「在裡面」的天人生活,我找到回家的路,找到主體。祂像兩口淤塞的古井:「德」與「道」。疏通後,德心自明,道法自然。井水接地泉、通天光,水清寒冽,入口心凜。明來有水,我已看到「往來井井,井收勿幕」的好景象。
—— 王鎮華

中道今來《易經》套書,凡四冊。

第一冊《易經白話生活譯》,是王鎮華老師三十餘年治易心得,透過六十四卦的註解與翻譯,從「天人之道:錯綜20組」、「心台文主體位」六大系統,確立以震為首的第五種卦序,建構「一道二路三特性」的周易文化體系。

二、三冊《王老師講易經》,是2014至2015年,在奉元書院三十五堂易經的七十萬字錄音文字稿。每一卦都是生命的入手處,王老師期許能夠兩頭開發,從中道打出來,再從六十四卦打進去,重新接上中道文化的源頭。

〈益.九五〉「有孚惠我德」、〈隨.九四〉「有孚在道」,德與道,就是易經的主軸、核心。第四冊《未占有孚》,收錄十二篇易經相關文論,呈現王老師「天然首學在中道,明德由道位中行」,生命主軸三道心光的體證歷程。

 

作者簡介

王鎮華
江蘇武進人,鎮江出生,童年住蘇州,台灣長大。在大學任教十三年,三十年前離開,創辦了德簡書院。自言三十年來的書院生活,浸潤於文化與經典,自己獲益長進許多,深深體會實踐確是不可少的人生步法,身體力行真好。終生矢志以民間教育方式,延續中道文化。 

著作涵蓋文化、建築、藝術、生活領域:

《黃河性情長江行》(允晨)
《百年中國的反省》(覺覺)
《兩岸文化的關懷》(覺覺)
《覺者之路》(覺覺)
《生活裡的智慧》(五觀)
《明珠在懷》(覺覺)
《有主有體,活得感心》(覺覺)
《道不遠人,德在人心》 (德簡書院)(大陸立品出版社)
《蒙特梭利的幼教體系》(華齡出版社)
《易經白話生活譯》(德簡書院)
《跟小元談中國建築》(臺灣)(大陸步印出版社)
《書院教育與建築》(故鄉)
《空間母語》(漢藝)
《王鎮華作品集—— 累鬆了》(敦煌藝術)
《生,活了》(誠品)

錄音帶系列:

易經、老子等 (覺覺)
「生命課題」系列 (覺覺)
「中國建築十二講」(覺覺)


財團法人德簡書院文教基金會
「德簡書院」創立於1990年,由書院山長王鎮華主持,以民間教育的形式傳承中華文化。2020年,王老師逝世,然而德簡精神長存──生命的大事,一輩子是做不完的。

本基金會持守初衷,持續整理王老師遺留的珍貴文化積累,包括:出版《信步回家:紀念王鎮華與林怡玎》、德簡書院網站上線、籌辦回顧展。

未來將推行更長期的計畫,包括:保存珍貴的臺灣古蹟幻燈片、出版所有課程有聲書、所有文章與論文整理上線,實現王老師與妻林怡玎女士沒來得及完成的心願。

 

▌回看天際下中流
貼緊生命,讀王氏易學


撰文|黃淑貞

103 年九月三日到 104 年七月二十五日,為回饋毓老,王鎮華老師在奉元書院講《易經》,上學期十六講,下學期十九講,共三十五講。這是老師第十三次講《易經》。我因為讀了《道不遠人,德在人心》這本書,獲益良多,起了要回饋的心。104 到 107 年,把三十五講上課錄音,整理為逾七十萬字的文字稿。本來約好,108 年八月開始共同校稿,但老師從辛庄師範回來後病倒了。直到 109 年二月二十六日,才正式展開。

每週三的下午三點至五點半,是約定校稿的時間。通常,老師會先暢談一週心得,只是常常一講就近四點。這是校稿速度緩慢的主因。還有,103年被老師抱著上《易經》第一堂課的孫女小艾,如今(109)已是小學一年級的新生。六年過去,老師自己也忘記當時講了什麼,以致於校閱時,常常看得入神,等回過神來,才嘆道:「這是我講的嗎?」「當時怎麼可以想到這些?」並點評:「這份文字稿,價值不低。」
這些對話,我大都會筆記,和鴻銘分享。整個過程,獲益最多的,也是我們。《易經》上課內容,成為我們的日常談資,我們的閨房之樂。

老師雖患糖尿病,卻喜歡吃,是個美食主義者,竹子湖玉瀧谷就是他心中五星級的國賓飯店。他常邀我們:「什麼時候再出去吃個飯?」109 年一月二十八日(大年初四),接老師師母到板橋希爾頓。桓順也在場,聊起年輕人的情感事,一時得意,老師說溜了嘴,說他當預官時,和福利社的阿花在臺中公園約會,轟動全連。師母很訝異:「我怎麼都不知道!」

飯後,在櫃台等結帳。老師輕手的從糖果盒拿了兩顆糖,放進外衣口袋,然後輕腳走開,神情跟小男孩沒兩樣!也就是這一天,老師親自定調─此《易經》文字稿加講義、論文一起出版,作為德簡書院三十週年紀念。

老師說,前幾講,上課的前半小時到一小時,少談卦辭、爻辭,都在談中道,一般學員乍聽之下,會疑惑:「這是在上《易經》嗎?」每一講我皆用心聽校,針對這個提問,我的回饋是:不覺得跑野馬。因為每一卦都是生命的入手處,只是進入中道的路徑不同。六十四卦,就是六十四種生命狀態。老師希望能夠兩頭開發,從中道打出來,再從六十四卦打進去,講卦的時候,自然會從中道再講一次。若能理清整個脈絡,就不會認為在跑野馬。末了,還補上幾句:「老師,您絕對找不到第二個學生,把這三十五講的錄音,聽超過五遍以上。」老師很誠實:「我自己也做不到。」

109 年三月二十五日,校稿後閑聊。老師有感而發:「以前覺得講了那麼多也沒人聽,所以不想講了。現在覺得,還是要講。」我說:「要真正懂得老師東西的好,要很有程度(無關知識、技術、學位)。」三月二十八日,老師左腦顳葉出血性中風。出院後,四月二十九日,陪同臺大照電腦斷層。五月十二日,老師用不連貫的語彙,指引我們看見《空間母語》書中,照入筱雲山莊和藝圃屋內的陽光是多麼美。大腦語言區受壓迫,原本的批判性不見了,老師的神情反而醇化,澄亮似少年。

六月二日,要我念《生活卡片》裡的句子給他聽。念完,老師很感動,說他累了要去休息,到了房門口又走回來,張開雙手,抱抱我,跟我說謝謝。六月十日,深心所繫吧!要回家了,老師坐在餐桌那兒呼喚:「還要再來哦!下次還要再來哦!」送我們到門口的師母,問:「老師為什麼一直叫你要再來?」我答:「老師應是還記得每週三要校訂《易經》文字稿這件事。」七月十五日清晨四點許,老師來入鴻銘的夢,語音很清晰:「你們夫妻很好,但……不要太膩。」民間習俗,人過世前,他的心神會先跟自己重視的人告別。我想,一是易經文字稿的遺願,二是放心不下師母,三是老師師母說的「還是你們夫妻最實在」。

果然,七月十七日晚間七點四十五分,學梅來訊:「老師走了。」

八月七日告別式,一殯瞻仰遺容,放入老師棺木裡的卡片,鴻銘寫的是:「在裡面,接下去,活出來。我要學做一大人。」我寫的是:「我會信守易經套書出版的諾言。」八月二十三日臺北書院追思會,九月十七至十九日書院三十週年紀念會。會後,隨即成立審校小組。十月二十三日召開第一次審校會議,確立審校原則:

(1)以上課影音檔為依歸,修錯字,修口誤,修誤引。其餘,效法《道不遠人,德在人心》一書,不作過多修潤,為現場上課氣氛做最大程度的保留。(2)遇特殊字詞,以講義(板書)為準,因老師用詞,時有創新。(3)現場師生提問,為求意念的連貫,斟酌處理。(4)字詞之間,老師會有空半格的習慣,凸出重點。(5)標點符號的使用,關涉語法、語氣,因應調整。(6)異體字要統一。(7)敏感議題,適度刪減。(8)每月在書院召開會議,溝通討論。(9)文字學方面的疑慮,委請丁亮老師釋疑。(10)張致文老師提供所有課堂講義。(11)為求完整,增收老師九篇易經相關文章。

人皆有固定思維模式,七十餘萬文字稿,謄校時再仔細,也難免不周,故有賴另一雙耳朵幫忙修錯補漏。為求嚴謹品質,每位委員都要如實填寫每一講的「問題反應記錄及執行狀況表」。為了不辜負每位委員的真誠付出,他們所回傳的每一份修訂稿和問題記錄表,我都老老實實的逐條檢查、重聽,再逐條修訂、回覆。守住初心,守住承諾,守住品質。這應也算是實踐老師所說的「講習」工夫。

110 年三月二日,師母過世。三月二十五日,一殯告別,我放聲大哭。度過了傷心的四月和五月,生命旅程還是得重新上路。嚴守既有的節奏前進,十一月五日完成三十五講《王老師講易經》文字稿第一輪審校。十二月三日第六次會議,開始第二輪審校。為體貼讀者,為求統一性,由我負責處理小標、分段、標點、通順語意,再以每週兩講的進度,供所有委員討論。是誰整理的文字,很自然的,就會帶有他個人的理解、興致、偏好⋯⋯這是無法避免的事。也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主觀意識在流動、在貫串,彼此難免有歧異,因此充分的討論是必須,因此我要在此誠摯感謝所有委員的尊重和付出。

就這樣,109 年十月二十八日起動,111 年六月完成兩輪審校,九月簽約美編設計。書院廚房窗外的杜鵑,也正正嫣紅了兩回。

結束奉元書院三十五堂易經課,老師集結「六十四卦的註解和翻譯」講義、〈未占有孚―易經的中心思想〉、〈千古學問盡在躬行〉、〈「明珠在懷」的根本源頭〉等文章,105 年六月初版試印《易經白話生活譯》,書名有別 104 年定的《易經白話詩譯》。

書名由「詩譯」,調整為「生活譯」,應是重申貼緊生命、貼緊日常下篙的脈絡。「再偉大也只是本分」,「一切回歸生命本身、生活本身。」「行有餘力,則以學文;讀經還在其次,自明之德才是最偉大的老師:平常心,祂只教自然活。」「活了一輩子,原來――生命的意義,就在整合實踐心得,發現生命本身的豐富。」……所有話語,一一指向脈絡就是歴程,歴程就是生命本身。此乃由藝入道的秘密,在於生活,在於日常,看似不起眼的小事都有大消息。

整個易經大半在談生命的「防微杜漸」,人生重要的都在當下中。量變而質變,所以「微」是關鍵;而時間最神秘,常常接觸什麼,就會變成什麼,「漸」就是習染、沁潤、積累。微漸二字,時位一體。所以,王老師以「相信天良、心神自學、生活大書、當場飽滿、自己的話、孔顏樂處」六句話,重新定義「天然首學」;也提及「履錯然,復自道;維心亨,行有尚」,六十四卦核心在此。貼緊生命,回到日常、平常、正常,當真、較真、認真,易經就可以不用讀了。

〈益.九五〉「有孚惠我德」、〈隨.九四〉「有孚在道」,德跟道,就是易經的主軸、核心。84 年,《明珠在懷》發現傳統文化的核心是自明之德。89 年,《有主有體,活的感心》,由德進展到道,由自明本心呼應自然天性。92 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心得筆記:「人類人生就一件事,從自心中,覺性自度,無念自明,是覺是主;萬物自然,是道是體。心覺屬頓,修心屬漸,頓漸一生,實是一息。惪道主體,共生大美。」老師自號「息生」,其意在此。94 年,清楚確認天賦的德與道,就是迷失百年的主和體。主體就是存在,就是中道。又舉《中庸》「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說明性偏天賦,德重人為,道合之,所以「率」需力行。德道即是天然,又需人為,才能竟功。

「溫柔和諧,豎念敬事,就是智慧。『我知道』並不等於『我就是』。所以,知與說,有時就是一種貪了。心自清明,收斂意念,實行自己份內的事,生活就越活越有勁了。」所以,天然首學在中道,明德由道位中行。主體位、德道行,生命主軸的三道心光。書院懸掛「三易堂」,也指向這個意涵:

 以自明的德 直心覺知,不證自明,一易。(主)
 以自然的道 生命脈絡,自然而然,常易。(體)
 以自行的義 坦承實行,成長本份,簡易。(位)

86 年,〈生命之境,就是文化─文化從「明珠在懷」復興起〉提及:「寫完《明珠在懷》兩冊書,一年多來靈思不斷,到去年十月,心中蘊育出『主體位變台』這五個字,雖然一再調整。」90 年八月改定〈主體的建立─生命之道的九把鑰匙〉,確立「心台/主體位」,尚無「文」這個字。100 年十一月十八日,為了《建築美學:合院多二一(0)結構》一書,首次拜訪書院,老師帶我跑了一遍周易大表,指著「天人之際的特性」旁邊的位置:「我還在考慮要用『史』?還是『文』」?

「文」這一步,看似很小,老師說他走了很久。因為「真正的文化是平凡且深刻無邊的,不易講明,卻能使人終身服膺」;就像「中國有些藝術品看似俗氣,而它卻是頂尖的,即因其中充滿貴氣」(〈中國藝術的特質〉)。而貴氣,是一種自爵,由德行實踐而散發。102 年十二月二十二日晚上,花蓮建國路吃冬至湯圓,老師問:為何都說「江山如畫」,而不說「畫如江山」?因為這裡頭有人的歸納、提煉、濃縮、剪裁、重組,有人文化成的復自道、自修養。

讀書要讀出味道,讀出個人獨到的觀點和心得,甚至澄清概念、設定判準、建立體系,需要多少不計年參研的工夫,才能等閒拈出?這是才膽識力,也是胸襟和人品。

錯綜複雜是生命的本質,王老師從「天人之道:錯綜二十組」,將六十四卦重新排序,歸屬「心台文/主體位」六大系統,104 年二月十二日確立周易文化體系大表,在夏《連山》首艮、商《歸藏》首坤、周《周易》首乾、漢馬王堆帛易外,另建以震為首的第五種卦序。

毓老之後,王老師「接著講」。鑑於現今資本主義消費文化盛行,問題核心在自主心,心用如地震。起心動念,能知止(獨立、自由、責任/選判、價義、活出),才是撥亂反正的關鍵,所以重排卦序,正本清源,賦予時代新意。若再往前追溯,老師 83 年的筆記,即認為「震」是首卦。109 年,修訂〈易經的中道〉(曉易經),正式定稿言明。

每堂課都貼緊生命講中道,不談五行,不談占卜,少談風水,連八卦的象徵都少提,這就是「王氏易學」。心、台,孤陰不生,孤陽不長,是執命。主,陰陽合德;體,陰陽消長;兩者,合起來是天命。文、位,陰陽相濟,是慧命。「心台文/主體位」六象限,是老師「建築、文化、天人」治學三階段的總結。他最喜歡各點出一兩句關鍵詞,把六十四卦跑一遍:
 
 心:自主心用悅,陷溺需厚止(震艮兌巽)
明井通天,小惡盤根(井困賁噬嗑)
 台:生命出血,爭訟明傷(需訟明夷晉)
富裕妄生,收斂渙機(豐旅節渙)
 文:老成傳明,錯然險枕(坎離)
捨得亨小,復正常化(既濟未濟)
 主:中孚感應踏實面天(中孚小過)
有孚惠德,感恆中益(咸恆益損)
生教通範,反正革立(屯蒙革鼎)
中饋王家,遇主結解(家人睽蹇解)
 體:陽剛遠大,姤剝復臨(十二消息卦)
見微行漸,成長以之(漸歸妹)
影响隨道,大人尚事(隨蠱)
 位:實踐自得,大德慎矜(頤大過)
自道素履,凹凸終謙(履小畜豫謙)
同人大有,內比領眾(同人大有比師)
萬物誠實,知止養成(无妄大畜萃升)

也會隨不同主題不同體證,自在悠遊六大系統。比如,從大表中提取〈乾.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乾.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革.九五〉「大人虎變,未占有孚」、〈訟〉「利見大人,不利涉大川」、〈升〉「元亨,用見大人」、〈萃〉「王格有廟,利見大人」等六條,帶引我們領會「大人」的三層意義:一是在家盡好父母職責,二是在工作上盡好本分,三是「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而且,只要有心,人人皆可畫出自己的天下第一大表。

104 年七月二十五日,《易經》最後一堂課講萃升兩卦,老師總結了七點,畫在黑板上。我聽得很有興味,但一時偷懶沒有抄錄,下課時趕緊拍照。老師見了,拿起原稿讓我拍,笑得很童心也很釋然,囑咐回家後要一條一條整理出來,囑咐八月九日德簡書院直抒心懷。適逢鴻銘到蘇州出差,改約十六日回書院報告。鴻銘天南地北說了一圈,老師仔細聽完,做出點評:「我現在看出來了,淑貞是透過許先生的眼睛,看到外面的世界;許先生是透過淑貞的眼睛,看到心靈的世界。」建議鴻銘要涵養天機,要接近、感覺大自然。口語,較活,較接近存在;但文字,比較能穩定的存下來。學習有四階段:一、虛心的聽;二、充分了解與掌握;三、寫下來;四、通俗化,讓一般人聽得懂。至於我,老師提醒靈性流動時,不要塞太多東西,少得了,才是掌握道的方法。也唯有讓它沉澱,少得起來,才能駕馭道。

這是課堂外的隨機化育,最生鮮,最活潑。如 105 年二月二日,臘月廿四,清屯送神,恰好老師打電話來,鴻銘為老師細細解說臺灣民間清掃神案香爐的習俗。香爐裡的舊香灰,用篩子細細篩過,再添加鄉下阿爸用春耕夏收稻草燒成的新香灰。留下三支舊香腳,取意「新接舊,才會年年有」(臺語)。外在灰塵和內在精神的屯積,清理體當,通天踏地好好活,家門自會興旺⋯⋯老師認真做筆記,還反復確認,然後二月六日臉書貼出〈過年的「清屯」禮俗〉一文,把手稿慎重送給鴻銘,說這個「很重要」:

 其中有通天澈地深意:屯蒙革鼎(易經四卦)
心頭的大掃除:改革「命運」,鼎立「天命」。
 屯,一如「小草柔嫩尖端,突破地表」的意象
宣告春臨大地,萬物重生 氣象新!
 於人類:德心天賦,接通道勁,千年暗室,我心甦醒
釋放自明,體會、體證、融入大自然。
天道悠悠,懂得、下心、卑懷好自牧。

當下現場如此飽滿的,還有 105 年二月三日,到書院拜早年,老師從書法「如屋漏痕,如折釵股,如印印泥,如錐畫沙」四句,為我們講「書法.雅樂.道藝共通之點」;講自然的道/體,備天地之美,進得去才出得來;講德/主,稱神明之容,精神出來,收斂得住是工夫,放得開是心態。講完,一起散步到飛月小館用晚餐。席間,更精彩分享:「《論語》是基礎,《大學》《中庸》是樑柱,《老子》是接榫,在大自然的中道裡,蓋一座《易經》的大堂。」建築、經典、自然,緊扣到位。

109 年三月十八日,在書院和老師校《易經》文字稿,鴻銘、桓順也過來幫忙直播連線問題。結束後,老師特地拿出一張講義,蓋上「春」字,期勉鴻銘:「仗特」二字要注意,「退、下、卑」是關鍵;認錯改過要學周處;成長、成熟、成大人是主軸;生命是自己的事,誰都幫不了自己。然後,輕輕交待:淑貞很聰明,能力好,反應快,易傷群。

三月二十二日,臉書微信同時直播「不數落的詩人」,老師從詩人楊牧談起,以蔣青融「孤帆遠沉水,曉鐘過迴廊」、紀剛「用生命寫史,用血寫詩」、杜甫〈春夜喜雨〉、蘇軾和陶淵明等人的詩,回顧生命歷程。直心直言,王懷慶 1980 年創作的「伯樂像」,昔日矯健而今骨瘦的千里馬,多像中道文化;撫摸馬頭的滄桑老人,多像自己。誰知,這堂課,竟成絕響。三月二十四日,臉書發文「易直子諒」,是老師中風前最感動的卡片,印了好多準備分送給學生:

 易直子諒,語出禮記樂記:
 易,生生之謂易
 易繫詞句。易是專用名詞,至難也至易
 直,直心是道場
 維摩覺經。直心呼應生道,常被心用覺用掉了
 子,還在喫奶的孺子
 子讀薺,特指深契。喫指緊扣一體感。
 諒,嬰兒與母親之間的孺慕情
 無法形容,天旨落實母子情。

老師曾指時空有三層次,不同於物理的時空二分,德行實踐可超越時空。或許這就是多年後,每到竹子湖,我們總會去玉瀧谷吃野菜喝地瓜湯的原因,再指指前方,說上次和老師師母來,枇杷木瓜還沒這麼高,還可以看見落日和臺北市景。當時的風聲水聲炒菜聲,一下子奔到跟前。原來,懷念一個人的方式,是這個樣子。又像多年後的某個晚上,伸筷子夾碟子裡的剝皮辣椒,會念起有一次到書院還書而被老師留下來晚餐,白麵白魚白蘿蔔,正宗三白。

中道獨復,大人遠矣。但又好似聽得到 104 年七月十八日易經課上无妄大畜兩卦,老師說他對今天的自己有一點不滿意,因為他對負面的事仍有一點生氣。聽得到 102 年十月二十五日,老師師母在慈濟大學人社院,用古德的話「伶俐心是藥忌」,叮嚀我不要輕易洩天機。聽得到,把「德」打開,自我尊嚴就出來;面對「道」,生命就是大氣、開放。而安靜中的慢,最接近自己。

把三十五講的上課錄音謄為文字,沒啥技巧性,就是一門傻工夫。一般人乍看文字稿,也多認為「沒什麼」,或覺得「沒學問」,然此中實有大消息。不然,老師不會在看了第二講以後,直說「這份文字稿,價值不低」。

若以學術規格來看,王老師的文章肯定不太符合標準,甚至很多引用文獻也是想當然爾或自出機杼。如,〈「明珠在懷」的根本源頭〉找到三十八條有誤,〈未占有孚――易經的中心思想〉找到一百九十三條。老師自己也說,時報文化出版《中國建築備忘錄》,編輯幫他找出兩百多條。其實,文獻引用有誤的例子,何止這些!但這又何妨,老師貼緊生命的學問、面對經典的創新性詮釋,我的喜歡是真的喜歡。曾負責編輯西格瑪刊物的劉又銘教授,也說王老師這個西格瑪老同學,「是善於讀書的讀者,善於消化,善於運用,然後有所創新轉化。從這點來看,念錯寫錯就不重要了」。

104 年三月七日易經課,老師說,惡,就是明知十字路口沒有路了,還硬要把人心往那裡頭帶,把這個字詮釋得很出彩。談中道,最喜歡的詞彙,就是《詩經.邶風.式微》的「中露」、「泥中」。一個人,老老實實在日常生活裡用心,切身躬行(行有尚),雖偶而也會像車輪一樣,陷入「泥中」(履錯然);但只要「即時豁然,還得本心」(維心亨),重新走回自己該走的路(復自道),終將不「中露」而有「中道今來」的體證。我深深覺得,這是對「中露」、「泥中」這兩個詞語,最具創造性的想像。

只要是人,就不會完美,王老師也一樣。但,這抹不掉他說的那些話,是真的好。點亮心神的話語:「巍,人的真姿在心神。閑,才是主體的節奏。沒事,放空自在滿足簡單。興,一種無名的大志。」《明珠在懷》三十年後讀來,靈光依然澄明。

《六祖壇經》記載:「惠能偈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書此偈已,徒眾總驚,無不嗟訝,各相謂言:『奇哉!不得以貌取人。何得多時,使他肉身菩薩。』祖見眾人驚怪,恐人損害,遂將鞋擦了偈,曰:『亦未見性。』眾以為然。」每次讀到這個「徒眾總驚」、繼又「眾以為然」,都深自警戒。我們的直心――第一時刻心裡直接跳出來,而未經思想的純天然的直覺――往往都很正確,都明白惠能的偈好;但台面上,主流價值的認定,又會讓我們肯定不起而把祂蓋住。《老子》說:「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所以,要懂得王老師東西的好,要很有程度。《易經.繫辭》:「往者,屈也;來者,信也。」也唯有切身躬行,落實日常,才不委屈良知委屈生命。

109 年三月二十五日,最後一次校《易經》文字稿。結束後,老師談到「伯樂像」上方的鐘鼎銘文,就是李賀的詩:「伯樂向前看,旋毛在腹間。只今掊白草,何日驀青山?」(〈馬詩〉其十八)可惜少人發現。我跟老師要了二十二日直播念的〈媽媽,天亮了沒有〉、〈斑古的氣息〉兩首詩和〈童心、鄉愁、聖蹟亭〉一文,問了幾個問題,然後道別。走出書院,秀朗路二段二十四巷,暮靄薄陰:

 我閒眼輕看,
 心舐這些晚燈、夜霧;風、草、路、人
 好像心會亙古的來去。
 連我的一覺一筆、一呼一吸,
 都沾上了斑古的氣息。
 這神秘,
 我好驚喜。

 

112年4月2日


 

書摘/試閱

▌ 易經
天底下最明朗的一本書


子曰:夫易,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 是故聖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業,以斷天下之疑。(繫辭)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簡能⋯⋯ 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繫辭)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繫辭)是興神物,以前民用。(繫辭)


一、 未占有孚

易經革卦有句話:「大人虎變,未占有孚。」指一位成德者(如文王)革命成功,不用占卜假借天命昭告天下,天下百姓早已相信他。因他在民間成德過程,百姓日常親睹,且早已德化文明,大家廣被澤惠。真正的王者得天命,哪用得著槍桿、文宣、卜卦─天命就在「天有道(自然),王成德(自明),百姓覺知信持、活在裡面」,所謂「有孚在道惠我德」,何需占卜。


二、明朗入玄

易經老子有所謂「明朗入玄」,即以個人的人格修養,通達群體的政治,再通達到無形的宗教(天命),三者一貫,不分裂為三段。換句話說,學校不分教育、政治、宗教等科系,學校就是培養成德者的地方,而成德者就是政治領袖,也就是宗教領袖。上古原始社會或傳統社會,常見宗教、政治、教育三者的合一,如宗政合一、政教合一等,這是遠古遺緒;但迷信、槍桿介入後,那就是假的合一了。所以需要「同中有異」,先政治獨立、教育獨立,而後信仰自由,一如歐洲之現代社會。但,獨立之後如何相通成體,那又是「既分且合」的大氣度、大學問了。現在不少聚會不談政治、宗教,易生衝突也;也不談教育、成長,談不深入、不到位也。支離、浮動即當今教改現象與社會氛圍。

自由而不會自由,獨立而無格獨立,什麼人生啊?生命局部明朗都難,三者如何分而不裂、合而不亂?生命整體,複雜又何止三層?易經澄明朗朗,直貫天人之際,打通內聖外王,憑的就是「一個真實中道─自明自然」,所以我說它是:天底下最明朗的一本書。生生之謂易:德簡行常,終則有始,配天無妄也。


三、以象傳道

知乎此,易經是術士所謂的神算?或眾人所謂的深奧?或易經自稱的易簡?就不難辨別了!「道,吹萬不同」,萬物分殊,而事理又復相通,有道者即能「以簡御繁」。易經正是處於亂世「以卦象傳道」的易簡之書。世人不解其象,又感其深奧,眾說遂與本義相背。卦象是易經最智慧的表達方式。它與一般的象徵有別,「意象飽滿」是關鍵,這不只是作者賦予形式的象徵意義。道的幾象,正是內容與表達合一的樞紐。


四、大體浮現

幾千年來,歷代易學各家研究各有斬獲,唯易經「大體」未見浮現。一則專制時代,皇帝面前不敢真談王道,二則易經「神無方而易無體」、「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即天道人心,一貫一體而活脫不羈,無法「依文解義」、「死守成規」,必需深得生命實踐之常道變化,通達天人,通透現實,才能相應得體。人難免有個人體驗的局限,易經正是成德者遵天法地,活出人類「從有限到無限」的潛能;進而,論「王者之學」、傳「知命之書」,是真得道者。

德簡書院成立,邀好友至交共論易經一遍,凡八個月,後又開課講習一遍,兩次都以錯綜四卦,一組一組講下來。至錯綜四卦各組漸熟時,易經大體實呼之欲出。時在第二次開課前後。六十四卦大表一張,燦然備矣!這是易經體系的第一次呈現。易經至今已講述十多遍,大體確然穩定。錯綜:履錯然,返者道動,復自道則得之,是為「為己之學」。


五、中國文化的原型體系

易經的文化體系,有一道二路三特性。一道:自然萬物運行之道,即乾、姤、遯、否、觀、剝,坤、復、臨、泰、大壯、夬等十二卦,講萬物陰陽消長之理,外加漸、歸妹、隨、蠱四卦,講人的對應。人在道中,竟「天之生也漸,人之行也隨」,人行終歸要大順天道,才行得通。現在是,隨蠱、漸不知歸妺。

二路:人對天然之道,有兩條積極之路總走得通:即咸感覺知與實踐體驗,此即中孚系統與頤卦系統,各有十四卦所講。

三特性,講人心、人為的三個特性。即:(一)人的自主心,能自主自動自創,產生種種人為物,對自然與人生或益或害,此即震、兌、巽、艮,井、賁、噬嗑、困等八卦所論。(二)文明必有物質之基礎,與事業之開展等問題。即需、訟、晉、明夷,豐、旅、節、渙等八卦。(三)天人之際的問題最難談,如傳統智慧的承先啟後、生命之事的完成與未完成等,易經以坎、離,既濟、未濟四卦結束。基本上,這一道二路三特性等六個系統,活潑立體,出人意表,實非理性所能構想;明白之後,真讓人對天地人的信心油然而生。聖王以德行實踐看到「天包人,反歸正」的大道,使書中充滿了「還原天人生活」的氣象。關鍵即在德,考驗卻在道。


六、成德中道 位行王道

章學誠說:「六經皆史。古人不著書,古人未嘗離事而言理……聖人首出御世,作新視聽,神道設教,以彌綸乎禮樂刑政之所不及者,一本天理之自然,非如後世託之詭異妖祥、讖緯術數,以愚天下也。」誠哉斯言!神秘靈異非明朗易教也。自古有人說:易經是「帝王學」,帝王與王者,一字之差,可以為知、可以為不知。易經是從實踐中,掌握了生命變化常道的──成德之路,王者之學,知命之書。

講易經「明朗」的標準,就讓很多博學而誠實的人止步,不少學者只講十翼(解釋文章),不講本文,頂多選卦、選句講解發揮。我的經歷,治易凡四變:(一)集註/照鏡子。(二)精深/落差大 。(三)通達/全不矛盾。(四)日常/中道上。集註則知工夫;精深則知博大;通達則平易不繁,而聽者易知;日常則「就事言理」,而行者簡行。

治易非只學問知識之事,乃體會心境之事。若心境體會不到,你是怎樣的人,就會把易經解釋成怎樣的書;講不到易經,易經卻像鏡子,反照出你的心境。所謂名師、經師、明師、人師,不外靈異、知識、智慧、德行之分而已!人心是自己造命,自執自囿,人為是強不過天行大化的,反而因果隱然在身,內感氣質暗作神傷。知「履錯然,復自道」,經「陰陽調,錯綜復」則─朗朗乾坤,自明自然,知幾成象,則近道矣。

書院易經課,已經講過至少十二遍了。這次為奉元書院再講一次。一則,回報師恩,樂與同門、士君子切蹉,精進;是為恩在、情在、義在之本分。至於,文化傳承於式微,此其時矣!天命在茲,以命復命,深心大願,但看誠不誠、肯不肯,肯則「懇」也。二則,生活處於傳統與現代、後現代的分水嶺上,逐漸失去生命平實中的高度廣度,也日漸與群眾脫節或隨眾同質化;易經從天人的渾然出發,實踐感很是烈格,簡明深刻,所以令人玩味不已,這正是生命的體質與勁道。

往者,屈也;來者,信也。盍興乎來!


德簡書院 王鎮華
103年7月25日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4050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