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好讀雜阿含經第二冊:緣生緣滅原來如此卷十一至卷二十
滿額折
好讀雜阿含經第二冊:緣生緣滅原來如此卷十一至卷二十
好讀雜阿含經第二冊:緣生緣滅原來如此卷十一至卷二十
好讀雜阿含經第二冊:緣生緣滅原來如此卷十一至卷二十
好讀雜阿含經第二冊:緣生緣滅原來如此卷十一至卷二十
好讀雜阿含經第二冊:緣生緣滅原來如此卷十一至卷二十
好讀雜阿含經第二冊:緣生緣滅原來如此卷十一至卷二十
好讀雜阿含經第二冊:緣生緣滅原來如此卷十一至卷二十
好讀雜阿含經第二冊:緣生緣滅原來如此卷十一至卷二十
好讀雜阿含經第二冊:緣生緣滅原來如此卷十一至卷二十

好讀雜阿含經第二冊:緣生緣滅原來如此卷十一至卷二十

定  價:NT$ 850 元
優惠價:90765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84元
庫存:3
可得紅利積點:22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好讀 雜阿含經》為「台大獅子吼站」20年來讀《雜阿含經》的成果集結。
★ 本冊主題為「緣生緣滅,原來如此」,佛陀為我們分析煩惱與因緣的關係,並教導我們如何使煩惱不再生出。

兩手拍在一起時擊出掌聲,但一拍完聲音就不見了,因緣生、因緣滅。
每天的生活都充斥著十二因緣,這些因緣也造就了人的一生,以及無盡的輪迴。

佛陀教我們觀察自己的身心是如何的生起、滅去。感官接觸外境時的貪瞋癡是如何緣起的?知道貪瞋癡是如何緣起的,也就可以知道如何減少貪瞋癡的再次生起。

藉由在生活中一次一次地觀察,自然會知道自己習氣是如何養成的,也就知道如何趨善避惡、趨吉避凶。

本冊尚有舍利弗、目犍連、阿那律、大迦旃延、阿難等精彩的相應內容。

第490~500 經,記錄了舍利弗尊者的說法。舍利弗尊者以「智慧第一」聞名,這些經記錄了舍利弗尊者以智慧清楚地說明法義,精準地辨析什麼才是正法,並指引出確實可行的修行之道。

第501~534 經,是跟目犍連尊者相關的經文。目犍連尊者以「神通第一」聞名,神通是以禪定為基礎而產生的,這幾經即記錄了目犍連尊者超凡的禪定與神通,及藉由神通所見到的六道真相。

阿那律尊者是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以「天眼第一」聞名。他的天眼通為什麼這麼厲害?因為他勤修四念處。《雜阿含經》「阿那律相應」的內容為535~545 經,記錄了阿那律尊者的說法,也記載到阿那律尊者常向大家說修習四念處的好處。

此外,第546~555 經、第556~565 經,分別記錄了摩訶迦旃延尊者及阿難尊者的說法,亦切莫錯過。

讀者在閱讀時可以神遊其中,將自己融入經中,歡喜隨喜,成為古代追隨佛陀求法的佛弟子,解脫之道,就從菩提樹下一一開展。

◎ 好讀推薦
《好讀 雜阿含經》是由科技人成立的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多年以來進行線上讀書會、經過長期相互切磋琢磨而完成的一部古典今讀現代註釋書。其嚴謹和精準很符合科學精神,而其無私的法施更是佛法的實踐。 ――釋恆清(台大佛學研究中心創辦人)

《好讀 雜阿含經》深入淺出、古今輝映,是劃時代、開創性的讀經會成果,也是電子佛典未來的發展方向。 ――釋惠敏(法鼓文理學院校長)

《阿含經》是三乘共依的聖典,中觀系的《中論》、《大智度論》都引用《阿含經》說明緣起中道深義,瑜伽系的《瑜伽師地論.攝事分》更廣釋《雜阿含經》,可見大乘論師對《阿含經》的重視。本書綜合讀書會之討論,並參照漢譯各版三藏以及南傳的相對應經文,簡明扼要以白話加註解說,值得參考。 ――釋厚觀(福嚴佛學院院長)

本書於自學研讀《雜阿含經》者,猶如一本小型的工具書,更匯集了多位善知識的修行心得,提供讀者現實生活中的觀察與應用實例。 ――釋自衍(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館長)

◎ 好讀亮點:讓經藏變得容易解讀
.原文標點/清晰註解
.白話導讀/圖表解說
.對應經典/以經解經
.讀經拾得/生活應用

◎ 線上共讀
《雜阿含經》忠實記載佛陀最初的根本教法與叮囑,從人天善道的修持,到究竟解脫之道,是研習佛法的必讀經典,只要識字就能讀。《好讀 雜阿含經》以現代人易懂易學的方式,讓佛法核心教義變得容易閱讀、人人想讀。初學者在閱讀本書時,可先由「導讀」學習基礎知識,以方便進入經文的情境中、領會佛陀的開示。

若在讀經當中有疑問或想法,除了就近請教寺院或法師,Facebook的用戶也可加入「大家來讀經」http://facebook.com/groups/budadigest/社團,一同研討。沒有Facebook帳號的同學則可上「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http://buddhaspace.org上的「獅子吼讀經班」版,線上讀經班於每週末進行線上語音討論。

本書的線上版另有「進階辨正」,提供複雜或有疑義的詞句分析及詳細辨正資訊。這些資訊由於較為深奧或蕪雜,並沒有在印出的書本上,有志尋根究柢者可逕行參閱線上版。

作者簡介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1995年成立於台大佛學研究中心,是華人世界至今歷史最悠久的佛法討論專站,也是至今少數不隸屬特定宗派及道場的佛教討論園地。

台大獅子吼站以釋迦牟尼佛教法為中心、不營利、不分宗派及道場,而由眾佛子以和合僧眾的風格經營,群策群力。站上的討論,提倡「深入經藏、以經解經」的思辨方法,另外並秉持「依法不依人」的立場,探索佛陀原義,提供清淨的討論空間。台大獅子吼站也扮演了接引初機的平台,站友們勉勵以淺白的文字讓初學佛者更能參與討論,增進對佛法的認識。

「深入經藏」是三皈依中常念的一句話,在台大獅子吼站裡,每週都有讀經的進度,每次的讀經都不長,經中的文言文或專有名詞更無須懼怕,因為在站上大家可以深入討論。

深入討論的最重要方法就是本站「以經解經」的方式,所依據的就是CBETA電子大藏經,為學佛者人人可以立刻查找所需的經說,並提出見解的最佳工具。根據佛陀說法純一滿淨、不異語的特性,善用電子大藏經來以經解經並交叉比對,可以避免掉入人云亦云的泥淖。也因此,台大獅子吼站上的討論找出了許多具決定性的佛陀教法,這也是在末世能難能可貴地顯示佛世尊獅子吼正法的方式之一。

「接引初機」也是台大獅吼站的作用之一,在站上參與共同研修的人都是同學相稱,和樂融融,期許做到世尊對於僧團和合無諍的要求。

許多初學佛的人由於看到經文就心生艱難想,於是只想拜一拜佛就了事,對於佛理了無興趣;想深入的人又苦於無法深入解析經文,而不了了之。台大獅子吼站諸位先學者常以生花妙筆,用簡單有趣的小故事、生動活潑的譬喻將佛經的義理、典故一一描繪,令想學佛法的初學者無障礙地進入佛法的門內,快速地趕上進度,覺得學佛實在有趣而不枯燥,學佛真正有用而不是口號。

獅子吼站的設立並不是為了名或利,純是學佛者討論佛法的「虛空善法堂」,可說是五濁惡世裡一處清淨佛剎。想知道更多學佛的資訊,歡迎光臨台大獅子吼站:
http://buddhaspace.org 或 http://facebook.com/groups/budahelp

【研讀《雜阿含經》的隨身法藏】

《好讀 雜阿含經》是古典今讀的現代註釋書,從傳統字詞解讀、修行與生活對話,到深入佛陀的根本教義。本書最可貴之處,非一人之作,而是眾人智慧的結集。一群佛教的知識分子,透過網路建構虛擬佛教修行壇城「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以下簡稱「獅子吼網站」),從網路發展初期的Telnet開始,架設BBS到Web 2.0,跨越不同的網路介面,匯聚世界各地的佛子,共同研讀、線上公開分享,歷經十多年的線上讀經會(2000-2014),如今開花結果,將豐碩的內容結集出版成書。眾佛子如此好樂正法、毅力堅持、樂施予人的胸襟,令人不禁讚歎:「自利亦利他,是施獲大利,慧者如是施,淨信心解脫。」(《雜阿含經》卷四十六)

從獅子吼網站的設立、持續推動到本書結集出版紙本,幕後的堅持者是獅子吼網站的發起人邱大剛居士。回想大剛居士與香光結緣至今,已將近有二十年了。大剛居士於大一時(1995)創立「獅子吼網站」,透過e-mail聯繫,徵詢「香光書鄉出版社」同意將佛使比丘《一問一智慧》電子檔張貼於BBS上。1997年,筆者以《佛教圖書館館刊》主編身分,邀請他撰寫網路上與佛教相關的BBS站發展之過去、現在、未來(文章詳見〈虛空善法堂:佛教BBS〉,《佛教圖書館館刊》第14期)。這一路走來,大剛居士由一位校園內善根深厚的年輕學子,到現在投入社會創業、傑出有成,卻依然能持續地精進學佛、奉獻佛法,堪稱現代學佛者的楷範。

本書籌畫出版已歷時數年。從2010年至今,大剛居士在事業忙碌之餘,躬自審閱校注,多次與筆者書信往返討論相關問題;至本書出版前,仍謹慎翔實的從頭檢閱,力求義理精準、文字簡明,如同本書的書名《好讀:雜阿含經》,讓深奧的佛法核心教義容易閱讀、人人想讀。凡此種種努力,是法的力量,是法身慧命的堅持!今(2014)年5月大剛居士再度來函,邀請筆者寫序,僅以個人在佛教圖書館服務的經驗與觀察,述說本書出版的意義與價值。

自學研讀《雜阿含經》的寶典

《雜阿含經》旨在闡述佛法核心教義、揭示從人天善道的修持到究竟解脫之道,是佛陀教法中最接近真實,也是最完整結集的重要經典。本書的出版,於自學研讀《雜阿含經》者,猶如一本小型的工具書,對照經文、經義導讀、關鍵摘句、註解、校勘……。此外,還整理了南北傳《雜阿含經》相對應的經號,對有心深入研讀者,可說是珍貴的研究資訊。更有「讀經拾得」,匯集了多位善知識的修行心得,生命與經文的對話,提供讀者現實生活中的觀察與應用實例。

「數位到紙本,紙本到數位」不同媒介的互補功用

《好讀 雜阿含經》,原是網路讀經會的資料(http://buddhaspace.org/agama/),研讀後不斷整理,萃取精華,再以紙本出版。也許有人會質疑,已經在網路上流通,為何還需要將它印成紙本?就個人所知,國外出版社如Springer,往往是先出版電子版,再出版紙本,影響不同的群眾。因此,將網路的討論或文章結集出版,透過不同媒介,更可以攝化不同的對象。網路的超連結,開啟閱讀的多元性;紙本閱讀,可綜觀瀏覽,也可細細品味《雜阿含經》的法味。又,本書線上版有「進階辨正」(對經文疑義與辨正等資訊),提供進階者的延伸閱讀。本書真的做到「數位到紙本,紙本到數位」的相互連結。

記錄佛教線上讀經會的學習歷史

《好讀:雜阿含經》的出版是多人於網路上共同參與、共同學習、共同成長的讀經記錄。佛弟子在網路時代,藉用科技工具,展現合作學習的模式,超越傳統一地、一時、一人的局限,可以隨時、隨地、遠端相互切磋。十多年來,參與讀書會的成員已將四部《阿含經》讀過數遍,如實呈顯的閱讀心得,是來自不同領域的多元思考。其共同努力的成果,足以揭示佛法正知見以及疑義的解答。線上讀經的模式,正在改變傳統的學習模式和佛教弘法方式。而本書的出版,記載了佛教線上讀書會的學習歷史,標誌著佛教弘傳方法的跨越。

時代在進步,站在前人的肩膀,佛法的弘傳將更向前邁進!願當代佛法的弘傳,善用數位科技,與日俱進,燃燈供佛、普利人間。

釋自衍
序於香光尼眾佛學院
2014年12月25日
(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館長、《佛教圖書館館刊》暨《佛教圖書館電子報》主編)


【願解如來真實義】

《長阿含經》等經典記載,佛陀在涅槃前告訴弟子,要辨識什麼是真正的佛說,得要依經及依律來審查判斷,而不盲信任何人。佛陀也要弟子在佛涅槃後以經為師、以戒為師,如此就能如同佛陀還在世。

在當今各宗派之說百家爭鳴、諸學者看法百花齊放的情況下,躬自讀經不啻是客觀理解佛說最穩當的方法。

從2000年開始,有一群在「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網路上的佛弟子們,分別來自台灣、美國、加拿大、馬來西亞等地,相約每週閱讀《阿含經》,並分享摘句、筆記。十幾年過去了,讀經班已閱畢四部《阿含經》數遍,持續至今。從當年對佛法生澀地理解,到對佛經讀出興味來,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不管是在對佛法的體會上、對正見的釐清上、對修行的實作上、還有對佛法在生活的運用上,《阿含經》都帶給成員們深刻地影響。

早些年要取得《阿含經》並不是那麼容易。雖然有新文豐出版社出版的《大正藏‧阿含部》較經濟實惠,但字體略小、密密麻麻,閱讀較為吃力;後來有出版社重新編輯《阿含藏》,雖整齊易讀,然費用較高,不是所有人都能負擔。因此,種下了往後要結緣《阿含經》想法的種子。多年之後有經濟能力實現當初的想法了,但朋友們建議:如果不能讓讀者較容易瞭解《阿含經》的意義,那麼印經的效果就非常有限。希望加上註解,幫助讀者理解,至少也能節省讀者查詢佛學辭典的工夫和時間。

因此,從2008年開始,一起讀經的許多朋友,基於「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自1995年來的討論以及2000年開始線上讀經會的記錄,開始將《阿含經》加以標註,希望能結合大家讀經的經驗,協助新手快速地自學,掌握《阿含經》的內容。

本書的編輯及註解,即希望能夠協助讀者體會《阿含經》內容的意義,並運用在生活及修行上。因此首重文筆的白話及簡潔,經文之外的內容一律是白話,避免名相堆砌,愈講愈玄。然而有興趣讀《阿含經》的人,大多是為了探究佛陀說法本懷。為了讓讀者自行深入經藏、不假他人之手,因此不是給予全文的白話翻譯,而是做盡量客觀、直譯的註解,希望讀者在熟悉佛經的體例及用詞後,未來不論閱讀哪部佛經,都能悠然自得。

本書的編輯完全由義工發心合作,期許在這個過程中,讓參與的大眾同霑法益,並從對《阿含經》的瞭解開始,自利利他。雖然都是無償的義工,但佛經的註解必須特別嚴謹,因此各卷都是由編輯們謹守以經解經的原則,參照阿含各經及《大藏經》中其餘經典的用法,以及南傳《尼柯耶》的內容,交叉比對;也向法師、大德們請教,以期盡量把握住經文的原意。

為了方便流通,本書的紙本版免費授權給法鼓文化出版,於書店流通;若有收益,也由法鼓文化做佛法上的用途。至於網路版、電子書版,則永久由「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免費提供閱讀及下載。另外,編輯或站友也會結緣紙本版給有需要的佛弟子。

二十多年前,筆者首次接觸《阿含經》時,國內關於《阿含經》的研究相關資源都相當有限,也沒有研修《阿含經》的風氣,甚至連經文的取得都不是很容易,遂讓我們有了流通《阿含經》的想法。這些年來,透過許多法師及大德們的努力,佛教界已有了閱讀《阿含經》的風氣,並希望藉本書的出版能貢獻一分心力。

期許本書的發行能協助佛弟子對佛法有更深入地瞭解,並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自在解脫地行走人間。

邱大剛
2015年1月1日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站長、現觀科技執行長)

目次

〈推薦序〉劃時代、開創性的讀經會成果 釋惠敏
〈推薦序〉研讀《雜阿含經》的隨身法藏――《好讀 雜阿含經》 釋自衍
〈編序〉願解如來真實義 邱大剛

《阿含經》簡介
本書使用方法

【卷第十一】
導讀:六入處的運作;六入處相應(4/5)
第273~274經
導讀:六入處與善攝根門
第275~277經
導讀:六入處與三毒
第278~280經
導讀:四念處、七覺分
第281~282經

【卷第十二】
導讀:因緣是什麼;因緣相應(1/3)
導讀:因緣與煩惱的關係
第283~284經
導讀:因緣是如何被發現的?
第285經
導讀:十二因緣的還滅
第286~288經
導讀:因緣能如何應用?
導讀:五陰與我
第289~294經
導讀:當下的因緣與三世的輪迴
第295~296經
導讀:因緣與中道
第297~303經

【卷第十三】
導讀:六入處相應(5/5);六根緣生的身心運作
第304~315經
導讀:無常、苦、無我
第316~318經
導讀:十二入處是一切
第319~321經
導讀:六入處集是苦集
第322~332經
導讀:十二入處與四聖諦
第333~335經
導讀:心受的喜、憂、捨
第336~342經

【卷第十四】
導讀:因緣相應(2/3)
第343~346經
導讀:四禪
第347~351經
導讀:六入處與輪迴
第352~358經
導讀:思量
第359~361經
導讀:佛法之所以為佛法
第362~364經

【卷第十五】
導讀:因緣相應(3/3)
第365經
導讀:過去七佛
第366~370經
導讀:四食;食相應
第371~378經
導讀:四聖諦;諦相應(1/2)
第379~380經
導讀:三轉法輪與修行的目標
第381~386經
導讀:四果
第387~388經
導讀:如實知四聖諦
第389~399經
導讀:四聖諦無間等的重要性
第400~406經

【卷第十六】
導讀:應思惟四聖諦,莫思惟世間思惟;諦相應(2/2)
第407~415經
導讀:四聖諦就是真理,別無分號
第416~420經
導讀:不如實知四聖諦的危險
第421~432經
導讀:四聖諦是上等的法
第433~437經
導讀:如實知四聖諦極珍貴稀有
第438~443經
導讀:界相應(1/2)
第444~450經
導讀:緣眼、色,生眼識,三事和合觸
第451~454經

【卷第十七】
導讀:界相應(2/2)
第455經
導讀:天界
第456~464經
導讀:六界無我
第465經
導讀:受相應
第466~473經
導讀:四禪、八定、九次第定
第474~489經

【卷第十八】
導讀:舍利弗相應
第490~494經
導讀:戒
第495~497經
導讀:住四念處,修七覺分
第498~500經
導讀:目犍連相應(1/2)
第501~503經

【卷第十九】
導讀:目犍連相應(2/2)
第504~505經
導讀:證初果的條件
第506~507經
導讀:惡業眾生
第508~525經
導讀:惡有惡報
第526~534經
導讀:修習四念處;阿那律相應(1/2)
第535~536經

【卷第二十】
導讀:阿那律相應(2/2)
第537~545經
導讀:大迦旃延相應
第546~547經
導讀:十惡、十善
第548~549經
導讀:六念
第550~555經
導讀:無相心三昧;阿難相應(1/2)
第556~558經
附錄

書摘/試閱

【讀經拾得】 第 337 經(0093a04)

有同學問:「身處負面的情境時,特別容易想罵人。這是屬於受陰(意根的「憂受」),還是行陰(意根的「憂行」)?」

身心的運作是因緣和合的,處在一個令人憂惱的環境時,意根會有「憂受」,此時凡夫會本能地起「憂行」,甚至進而起瞋心罵人而造業。「受」只是單純地感受,而「行」則是造作、造業,會造成後續的苦果。

有修行練習正念的人,則在「憂受」時,會有自覺而正思惟,試著以更有智慧的方法應對。

例如來人做錯了事,許多人會生氣罵人,修行人則會(心念處)發現起了瞋心而失去客觀性,或(念戒)警覺到罵人會犯戒。有了正思惟,就能用更週全、更有效的方法應對。

從神經科學對大腦運作機制的研究來看,一般人在遇到負面的情境時,大腦的運作很容易退回動物的本能反應。正念的練習則能加強「左前額葉皮質」抑制腦中「杏仁核」(和負面的情緒及壓力有關)活化的迴路,幫助個體即時從挫折中恢復。這樣的練習有助於改善大腦的結構,也可說修行是一種心智的鍛鍊,持續地鍛鍊有助於如實知見,並作出恰當反應。

【讀經拾得】 第 335 經(0092c12)

因緣剎那間生滅

初學者常以為因緣是一個生一個,依時間先後而生。其實若就經典的本義來看,因緣在剎那間即完成,不一定要有時間之分。

經中常說:「緣眼、色,生眼識,三事和合觸,觸俱生受、想、思」(CBETA,T02, no. 99, p. 72, c9-10),「俱生」即表示一起發生,也就是六根各自緣生的色、受、想、行、識,一剎那即完成。卷十一第273經中即比喻「譬如兩手和合相對作聲」,拍手沒有辦法區分哪隻手先碰到、哪隻手後碰到,而是兩手同時碰到,拍在一起的同時產生了聲音。在因果上來說,是因為有手拍掌而有聲音,而在時間來看,在一剎那間即完成了因緣。

一個常見的誤解:「既然『緣眼、色,生眼識,三事和合觸,觸俱生受、想、思』,那麼眼識是在受、想、行之前就發生的?」其實眼識與色、受、想、行一起發生,不分時間的先後。

舉個進階的例子,「一打針就痛得哇哇叫」這樣的一件事,已包含了「身根」及「意根」的運作:皮膚感受針頭的碰觸是基於身根緣生的受、想、行、識,意根接收了身識的訊息(成為法境)而有意識,並俱生受、想、行(「緣意、法,生意識,三事和合觸,觸俱生受、想、思」),也就是說皮膚感受到打針後的反應是基於意根緣生的受、想、行、識,並且意根的因緣運作也是在一剎那間即完成。

在這個牽涉到身根及意根的例子中,身根的受只是單純地接受碰觸,如果碰觸太強,則會刺痛(苦受),但皮膚不會哇哇叫。而意根生受則會進一步地由意識的判斷,而有不同的反應及造作,例如打針時通常大人刺痛一下就過了,有的小孩則會呼天搶地。如果意根生受時沒有執著,就趨向解脫。

在事情發生後,有的人還會一直回想,愈想愈多,作更多的思考。這些已是意根在下一個剎那的運作了:佛教的論一般認為前一個剎那的意識,成為下一個剎那的意根(也就是說,將前一個剎那的「念頭」當作下一個剎那的「念頭」的根),接收了前一個剎那的法境(受、想、思),而緣生新的受想行識,這新的意根生受想行識,也在剎那間生了而又滅了。如此每一剎那都產生新的意識的生滅,取代先前的意識。

巨觀來說,我們會覺得有些時刻是受,有些時刻是想,有些時刻是行,但在微觀來說,通常每一剎那都有受想行識生起,只是有些我們感受沒有那麼明顯。

因此本經說「眼生時無有來處,滅時無有去處。如是眼不實而生,生已盡滅,有業報而無作者,此陰滅已,異陰相續,除俗數法」,因緣在剎那間即完成而「生已盡滅」,下一個剎那時已是「異陰相續」,不同於前一個眼的因緣了,所以「眼生時無有來處,滅時無有去處」。卷十一第273經也表示「諸行(所有由因緣而生的事物)如幻、如炎,剎那時頃盡朽,不實來實去」,因緣和合的法在剎那間生滅。

影片檔案在播放時,每秒通常是播出約25至30幀不連續的影像,但由於人眼的限制、視覺暫留,就以為畫面所示是完全連續的,而不知每25至30分之一秒就跳出一幅新影像,也合乎佛經中說的「諸識法如幻」。

在當下就可以完成一個起心動念的輪迴。在禪修當中,可以更細微的觀察到因緣的起滅,並從當下就斷了因緣。解脫十二因緣的鎖鏈,不必等到來世,當下就可以體證,也就是《雜阿含經》卷一即提到的「現法涅槃」。(摘錄)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765
庫存:3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