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邏輯的視野:觀念釐清×專家詳析×公式掌握×教學應用,論西方邏輯與東方辯證的差異與發展
滿額折

邏輯的視野:觀念釐清×專家詳析×公式掌握×教學應用,論西方邏輯與東方辯證的差異與發展

定  價:NT$ 470 元
優惠價:79371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B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41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可得紅利積點:11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研究現代哲學發展必讀之作☆

亞里斯多德的「三段論」應用,具體怎麼理解證明?
對「形而上學」的各派研究,深刻影響了中國哲學?
論邏輯學科的重要性,如何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

從傳統哲學的「是」到分析哲學的「真」,
將邏輯與哲學做結合,重新定義哲學的核心概念!

▎中國古代文獻有「推理」記載,卻不存在「邏輯學」?

◎絕對論者:中國沒有邏輯
沒有對推理形式及其相關部分作過分析;
沒有把推理建成一個演繹邏輯系統;
沒有從具體推理中總結出其間的蘊涵關係及其規律等。

◎相對論者:沒有西方那樣的形式邏輯,但是有其他類型的邏輯
墨家邏輯近似於現代西方的「非形式邏輯」;
墨家推論沒有規範和明晰的邏輯形式,也不具有邏輯必然性;
墨家辯學與西方傳統邏輯是目的、對象、內容、性質均不同的兩種思想體系。

➡在許多人的研究和論述中,邏輯的觀念始終是在發揮作用的。比如,「沒有邏輯」論顯然是依據一種可稱之為邏輯的東西。絕對論者所說的「推理形式」、「演繹邏輯系統」,顯然展現了一種邏輯觀。相對論者所說的「前邏輯狀態」、「非形式邏輯」,顯然也展現了一種邏輯觀。

➡又比如,相對論者提出邏輯有共同性和特殊性之分。所謂共同性是指邏輯是推理的學問,這樣的推理包括共同的組成、共同的特徵、共同的基本類型和共同的原則,在不同社會和文化背景下都是如此。

▎邏輯和哲學之間的連繫,加字哲學與形而上學有何區別?

◎邏輯是哲學的本質or哲學的本質是邏輯
羅素之所以說邏輯是哲學的本質,因為在他看來,真正的哲學問題都可以還原為邏輯問題。我認為哲學的本質是邏輯,我主要是想說明,哲學研究中一些最核心、最重要的問題歸根結柢要借助邏輯的理論和方法,或者說,無論這些問題是不是邏輯問題,至少它們的研究離不開邏輯的理論和方法。

◎關於先驗和經驗,為什麼中國哲學沒有形而上學?
➡形而上學只是一個稱謂,它的實質是一種先驗性的研究。所謂加字,是在哲學前面加上一個名字,這個名字通常表示具有對象意義,比如環境哲學、文化哲學。這當然不會是先驗的研究,因為要和環境或文化相結合。
➡哲學應該解決時代、社會、現實的重大問題。從形而上學出發,這顯然是有問題的,因為這樣的問題都是經驗的,而不是先驗的。但是如果為這樣觀點中的「哲學」加字,這樣的認識就會是有道理的。

〔本書特色〕
本書透過分析邏輯的觀念和國內外著名學者對邏輯的看法,詳細闡述「什麼是邏輯」;探討哲學的本質以及哲學的核心問題,合理說明「什麼是哲學」;並在此基礎上掌握邏輯與哲學的關聯,為哲學解釋與邏輯理解提供有力的辯護。另外,本書也透過討論邏輯與批判性思維之間的關聯,為邏輯教學正名。

作者簡介

王路,清華大學人文學院哲學系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邏輯學、分析哲學和形而上學。曾在德國明斯特大學、英國聖安德魯斯大學、日本東京大學、美國哈佛大學、法國巴黎第一大學、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做訪問研究。著有《邏輯與哲學:雞蛋問題×不可說的倫理×電車難題,你其實沒你想像的那麼有邏輯!》。

前言

2000年聖誕節前夕,奎因(Willard Van Orman Quine)去世,翌年3月,哈佛大學哲學系在愛默生樓為他舉行紀念會。那時我正在哈佛,有幸參加了這次會議,聆聽奎因親友們講述了一個個生動的故事,奎因在我心中的形象更加豐滿。最有趣的是他兒子講述奎因當年去鄉村旅遊,在夜總會聽到一位鄉村歌手演唱了一首流行歌曲,他從一句歌詞獲得靈感,決定用它命名自己的一本文集,這就是《從邏輯的觀點看》。他兒子還播放起這支歌曲,引來會場上一陣小小的騷動。我也彷彿身臨其境,聽不懂歌詞,記不住曲調,但還是全神貫注,直到清楚地聽到「從邏輯的觀點看」(from a logical point of view)和隨之而來的一片笑聲――那情景至今難忘。

《從邏輯的觀點看》是20世紀一本哲學名著,卻直言邏輯,得名還頗具傳奇色彩,反映出邏輯與哲學密切相關,也說明奎因對邏輯的重視。他在序中講過這個故事,他兒子的複述和播放的歌曲不過是錦上添花。人們各取所需,有人關注作者和這本書的名氣,也有人在意它的啟示和影響,正所謂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

奎因是我非常喜歡的邏輯學家和哲學家。在他那裡,邏輯與哲學獲得完美的結合。從事邏輯和哲學研究40年,不知不覺中,奎因的東西看了許多遍,逐漸對他研究哲學的方式有了一些認識,也把這種方式變為自己的方式。今天將自己的一些文章結集出版,十分自然地想到奎因,想到他做哲學的方式,想到他的《從邏輯的觀點看》。模仿他的書名,將這本文集取名《邏輯的視野》,意思也是從邏輯的觀點看。

奎因哲學有許多特點,其中之一是他對傳統哲學中一些經典的理論認識提出質疑和批評,並引起熱烈的討論。我覺得在這一點上我與他有些相似:我對國內學界一些傳統的認識提出質疑和批評,也引起人們的關注和討論。比如,我認為應該將being譯為「是」,而不是譯為「存在」,應該在繫詞的意義上理解being,並且應該將這樣的理解貫徹始終,我也被稱為「一『是』到底論」的代表人物。批評是哲學的一種方式,實際上就是提出不同的看法。這樣的不同看法不是憑空產生的,針對性極強,產生的影響較大,甚至不同凡響。事實如此,值得思考的卻是背後的原因。原因可能多種多樣,多與邏輯的視野相關。比如,在邏輯領域,人們不贊同我的觀點,總批評我是小邏輯觀,而在關於being的討論中,有人不同意我的觀點,常常批評我是邏輯的理解,甚至有邏輯主義的傾向。這些批評,無論對錯,本身也展現了一種邏輯的視野。它們還說明,我的工作本身,特別是我提出的那些觀點,確實是與邏輯相關的。

邏輯在中國受到的待遇是不同的。在很長時間裡,它被看作形式的東西、初等的東西、脫離實際的東西,甚至是資產階級的東西。如今人們不這樣看了,也承認邏輯重要,但似乎只是流於表面:許多人心裡不以為然,甚至以這樣或那樣的方式詆毀邏輯。在我看來,這主要有兩個原因:一個是人們不懂邏輯,沒有認真學過邏輯,沒有掌握邏輯所提供的理論和方法,因而在涉及邏輯的哲學討論中,只能對邏輯做字面的理解,對一些著名哲學家的相關論述望文生義,按照一些業已形成的說法對邏輯說三道四,在與邏輯相關的問題上誇誇其談。另一個是人們對哲學缺乏正確的認識,總是從一些加字哲學出發來理解、認識和談論哲學,因而在具體的研究中,在心裡會覺得邏輯沒有什麼用處:沒有學過邏輯,一些人不是也成為大師了嗎?他們的著作不總是在獲獎嗎?即使對康德,不是也可以談論頭頂的星空和胸中的道德律嗎?而對黑格爾,不是也可以談論絕對精神、自然哲學和法哲學嗎?而談論這些又哪裡需要什麼對邏輯的認識和掌握呢?哲學如此,其他學科更不在話下。所以,邏輯重要,這還是要承認的,因為人是理性動物,不能不講邏輯;既然如此,那就對它敬而遠之。

在清華教邏輯近20年,每一次第一堂課都會有學生問邏輯有什麼用。我的回答是:「沒有什麼用。你們沒有學過邏輯,不是也考上清華了嗎?但是不學數學、國文、英語,肯定考不上。」我說的是實話。小孩子從兩三歲會說「不」開始,就一直在學習、培養和建立邏輯思維的能力。所以,用不著學邏輯,人們照樣在進行邏輯思維。我對學生們說,你們沒有學過邏輯,但是你們的邏輯思維能力並不比我差。我們的區別是,你們不知道什麼是邏輯思維能力,不知道被稱為邏輯的這種思維方式是如何運作的,更不知道它是先驗的,以及為什麼是先驗的。所以,我建議你們好好學習邏輯,透過邏輯的學習,在你們的知識結構中建立起一種叫做邏輯的東西,將來在生活和工作中,讓這樣一種知識結構可以發揮作用。我認為這說明是直白的,道理也淺顯,但是人們卻不一定明白,特別是,不少從事邏輯教學的人似乎也不明白。許多邏輯教材都在導論中說明邏輯有什麼用,而那些說明往往與邏輯沒有什麼關係,即使沒有學過邏輯的人也是可以知道的。許多從事邏輯教學的人熱衷於邏輯教學的改革,他們不努力提高邏輯水準,而總是說邏輯有什麼局限性,解決不了什麼問題,滿足不了什麼需要。他們不是踏踏實實做好邏輯教學,總是想標新立異,比如在「非形式邏輯」的「非」上做文章,在批判性思維的名頭下做事情。在我看來,這些人最大的問題是對邏輯缺乏正確的認識,對邏輯的理論缺乏充分的理解和掌握,甚至根本就不懂邏輯。

邏輯經歷從古代到現代的發展變化,如今各種邏輯系統五花八門,應用廣泛。因此除了問什麼是邏輯以外,近年來也有人問我什麼叫懂邏輯,因為一個人似乎不可能知道那麼多邏輯系統。20年前我在《邏輯的觀念》一書中提出「必然地得出」,借助亞里斯多德的這個表達說明有效推理,說明什麼是邏輯,今天我可以說,我的這個觀點沒有變。借助那個說明,我們可以明確地說,亞里斯多德是邏輯創始人,弗雷格(Friedrich Frege)是現代邏輯創始人。這樣,邏輯的性質沒有變,方式卻發生了變化,因而形成的理論也有了重大區別。所以,對於懂邏輯來說,這裡也存在一個變化。過去可以給出一個標準,比如知道三段論及其證明,但是今天肯定不夠了。今天我給出的標準是:能夠完整給出一階邏輯的理論,包括證明可靠性和完全性這樣的元定理。這是因為,一階邏輯是現代邏輯的基礎,而我們對邏輯的理解和認識,就是建立在一階邏輯理論之上的。在我看來,懂不懂邏輯,這是一條底線。在此之上,可以懂得多些、少些,但是達不到這一點,可以說是不懂邏輯。

所以,邏輯的視野非常重要。明確這一點就可以說明,為什麼長期以來我與學界會有一些分歧和爭論。

比如,關於邏輯教學,我主張教授現代邏輯,實際上就是主張教授一階邏輯的主要內容。過去我反對做普通邏輯的科學體系,今天我反對做非形式邏輯和批判性思維,因為它們多是以這樣那樣的理由和方式排斥一階邏輯。邏輯就是邏輯,本來是不必加字的:不用加上什麼「形式」、「普遍」、「辯證」等的修飾。在我看來,非形式邏輯重點在「非」,表面上它「非」的是形式,實際上「非」的是邏輯,若是沒有加字,它還怎麼「非」呢?至於批判性思維就不用提了,字面上它與邏輯就沒有什麼關係。

又比如,關於邏輯研究,我一直主張與哲學相結合。我所說的邏輯教學,一直也主要限於哲學系。我的理由很簡單:亞里斯多德是邏輯的創始人,也是形而上學的奠基人,弗雷格是現代邏輯創始人,也被稱為分析哲學之父。他們的邏輯與哲學是密切連繫的,因而他們的哲學開闢和引領了哲學研究這個學科,至少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這就說明,邏輯與哲學是密切相關的學科,邏輯在哲學研究中可以發揮重要作用,20世紀以來的哲學發展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再比如,關於哲學研究本身,一階邏輯與哲學密切相關,是分析哲學和語言哲學的基礎,也是在當代哲學中廣泛使用的理論和方法。不僅如此,人們應用它進行傳統哲學研究,進行哲學史的研究,取得了許多新的研究成果,推進了這些研究領域的發展。我提出的關於「是」與「真」的研究,就得益於一階邏輯所提供的關於句法和語義的認知。認為being有存在含義,將它譯為「存在」,這種主流做法無疑是有問題的,主要是因為缺乏關於句法方面的認知,至少與缺乏這樣的認知相關。將truth譯為「真理」,認識不到哲學家們的相關探討主要是「是真的」這種意義上的東西,這種普遍情況也是有問題的,原因之一則是缺乏關於語義的認知,至少與缺乏這樣的認知相關。「是」與「真」,乃是西方哲學的核心概念,是貫穿始終的。但是,它們最主要的乃是形而上學的概念,是形而上學中貫穿始終的。認識到這一點也就可以知道,形而上學與加字哲學是有根本區別的。

在中國哲學界,大行其道的是加字哲學,而不是形而上學。形而上學是先驗的,而加字哲學是經驗的。比如,加上「中國」二字,哲學就變為中國哲學,似乎就與中國思想文化自然而然連繫起來。它可以包羅萬象,但顯然是可以不談邏輯的。再比如,人們談論馬克思主義哲學,正由於加了「馬克思主義」,因而人們理所當然地要求解決現實問題,這樣也就與邏輯沒有什麼關係。人們當然會說,中國哲學和馬克思主義哲學也是講邏輯的。我完全贊同這樣說,如跟我在邏輯課上承認一年級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不比我差,這其實也是說他們是講邏輯的。但是,這樣的「講邏輯」與我說的完全就不是一回事。我說的是應用邏輯的理論和方法,這就需要對邏輯這門科學有比較清楚的認識和理解,對邏輯這門科學所提供的理論和方法有充分的認識和掌握。做不到這一點其實沒有關係,因為還可以努力學習,爭取獲得對邏輯有一定的、適當的認識、理解和掌握。若是這一點也做不到,那也無妨,至少還可以相信邏輯學家們所說的關於邏輯的認識。所以,重要的是應該尊重邏輯這門科學,而不要依據什麼加字邏輯,不要在那些加字邏輯的論述中尋找適合自己需要的論述。無論如何,不要輕信那些諸如辯證邏輯、非形式邏輯所說的東西,更不要輕信所謂批判性思維鼓噪的東西。

有人可能會認為,亞里斯多德邏輯是2,000多年前的東西,早就進入歷史博物館了;弗雷格邏輯也是百年前的產物,難免已有過時之嫌。確實,站在今天邏輯的高度,我們會覺得亞里斯多德邏輯不過是一階邏輯的一個子系統,弗雷格邏輯相當於一階邏輯的一個簡體版,它們遠沒有今天的邏輯那樣多樣化,表達力也沒有那樣豐富。但是我覺得事情遠不是這樣簡單。今天的邏輯科學是在亞里斯多德和弗雷格提供的成果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由於我們學習和掌握了這些成果,還學習了更多的東西,因此今天我們會覺得他們創造出來的這些成果比較簡單,一如雞蛋被立在桌子上之後,人們會說:這麼簡單啊!應該看到,在他們形成這些成果的過程中,他們思考了更多、更複雜的問題,而且他們的思考蘊涵著更為深刻和寶貴的認知。所以,千萬不要輕易地貶低亞里斯多德和弗雷格。最簡單地說,邏輯有兩個方面:一是觀念,二是理論。沒有觀念,理論無法產生,沒有理論,觀念無法呈現。所以,即使亞里斯多德邏輯已經過時,他的邏輯的觀念依然有效,令人受益。哪怕弗雷格的邏輯理論已經顯得有些簡單,它的產生過程依然蘊涵著豐富的思想,富於啟示。想想亞里斯多德對傳統哲學的影響,看看弗雷格對分析哲學和語言哲學的產生與發展所發揮的作用,其實不難看到,邏輯絕不僅僅是對形式的描述和研究,更不是符號之間的轉換推演,它在哲學中的作用是實實在在的,它確實可以為哲學的發展做出巨大貢獻。

我的邏輯觀和哲學觀來自亞里斯多德和弗雷格。分開來,人們可以談論邏輯,也談論哲學。我卻越來越認識到兩者連繫密切,其實是可以不分的。即使分,它們仍有一個共同之處,這就是「邏輯的視野」,或者說「從邏輯的觀點看」。在我看來,邏輯就是一階邏輯,它可以通達今天多樣化的邏輯理論,也可以延伸到傳統中談論的邏輯,它可以為探討分析哲學的理論和問題提供途徑與方法,也可以為研究其他哲學,比如歐陸哲學及傳統的形而上學提供思考方式和幫助。擁有邏輯的視野,不過就是依據邏輯的理論和方法來探討哲學問題,在已有的問題和理論中發現問題,努力去解決這些問題,並在這一研究過程中提出新的問題和討論方式,從而推進相關問題的討論,推動邏輯和哲學研究的進步。

王路

目次

前言
緒論 分析哲學的啟示
第一篇 邏輯的觀念
第一章 邏輯的觀念
第二章 金岳霖的邏輯觀
第三章 邏輯的觀念與理論―中國邏輯史研究的兩個重要因素
第四章 傳承與發展―紀念馮契先生誕辰100週年
第二篇 哲學的觀念
第一章 論加字哲學―從金岳霖先生的一個區分談起
第二章 形而上學的實質
第三章 從馮友蘭的哲學觀看中國哲學史研究
第四章 哲學的本質是邏輯
第三篇 邏輯的啟示和理解
第一章 句子圖式―一種弗雷格式的解釋方式
第二章 量詞的意義
第三章 「是」與邏輯:一個平凡的故事―與程仲堂先生商榷
第四章 從「是」到「真」―西方哲學的一個根本性變化
第五章 邏輯真理是可錯的嗎?
第六章 沒有超越的「超越」―與陳波教授商榷(1)
第四篇 邏輯教學
第一章 論中國的邏輯教學
第二章 論「邏輯課程的現代化」―紀念王憲鈞先生誕辰100週年
第三章 批判性思維的批判
第四章 批判性思維再批判
第五章 邏輯與教學

書摘/試閱

第四章 從「是」到「真」
――西方哲學的一個根本性變化

從古希臘到今天,西方哲學經歷了許多變化。其中,語言哲學與傳統哲學,包括本體論和認識論,幾乎形成了完全不同的形態。在我看來,如果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一下它們之間的顯著變化,這就是:在傳統哲學中,核心問題乃是「是」,在語言哲學中,核心問題則是「真」。應該指出的是,在「是」與「真」這兩個不同的哲學概念中,在圍繞它們所形成的兩種不同的哲學形態中,不僅可以看到哲學的發展變化,還可以看到哲學發展的內在連繫。本文試圖論述西方哲學從「是」到「真」的這一發展變化,並且圍繞這種變化探討西方哲學的根本性質和特徵。

一、「是」與「真」

說傳統哲學的核心問題乃是「是」,並不意味著沒有其他問題,也不是說其他問題不重要,而是指「是」非常突出,並且圍繞它的討論貫徹始終。說語言哲學的核心問題是「真」,並不是指它只討論「真」,不討論其他問題,而是表明,不僅「真」成為討論的主要問題,圍繞它產生和形成了許多具體的理論,而且其他許多問題都要涉及它,都會與它相關。因此,在我們探討從「是」到「真」的變化之前,首先應該說明這兩個問題和圍繞這兩個問題所形成的不同哲學形態。

談論「是」的問題,人們一般總是從亞里斯多德開始,因為是亞里斯多德在《形而上學》中明確提出要研究「是本身」。而且自那以後,「是」就成為形而上學的核心問題。因此,在這個問題上,亞里斯多德的作用是重要的,他的思想和貢獻也是巨大的。然而,雖然這個問題是亞里斯多德以學科的方式明確提出來並且進行了詳細的論述,卻不是亞里斯多德最先提出來和討論的。巴門尼德(Parmenides of Elea)早就為人們指出一條「乃是是,且不可能不是」的知識之路,在柏拉圖的對話中也有許多關於「是」的深入探討。也就是說,亞里斯多德的思想是有來源和基礎的。我認為,在「是」這個問題上,人們往往首先談到亞里斯多德,並不是因為都不知道或不重視亞里斯多德以前的事情(實際上關於巴門尼德和柏拉圖等人的思想也有許多深入和細緻的研究,也有許多非常出色的研究成果),而主要是因為亞里斯多德在學科的意義上提出了這個問題,即他明確地說,有一門科學,它研究「是本身」。正是這種在科學或學科意義上的認識以及相應的研究使人們看到這個問題的重要性,因而把注意力集中到它上面來。因此,後來有了以它為核心的哲學研究,並且形成了這樣研究的哲學傳統。

為了說明這個問題,讓我們舉哲學史上幾個非常出名的例子。「我思故我是」是笛卡兒的名言。眾所周知,笛卡兒對認識論的研究具有開創性的貢獻,他的討論主要圍繞著「思」,他的創建和貢獻也主要在這裡。但是很明顯,他也談到了「是」。這是因為他要把自己的討論基於哲學傳統,特別是基於哲學傳統中最基本最核心的部分。換一種方式也許可以說,正是由於他基於哲學傳統,站在哲學主線上,因此他的哲學創建才會具有那樣重大的意義,產生那樣深遠的影響。貝克萊的名言是「是乃是被感知」,它典型地代表英國經驗主義對世界的看法,極端地強調經驗在認識中的作用,以致走向唯心主義。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他在這裡也從「是」出發,也是依循哲學史的主線。可以設想,如果背離了哲學的主要傳統,脫離了哲學的主要問題,這樣的認識還會不會有那樣重大的作用和影響?上帝存在的本體論證明是哲學史上一個重要的論題,關於它的討論影響很大,也很久遠。但是這個證明的原初命題卻是「上帝是」,出處是《聖經》中上帝的自述「我是我之所是」。也可以說,它原本是神學家的討論,屬於宗教神學討論的範圍。但是,經過一些哲學家和神學家的討論,特別是經過像托馬斯·阿奎那這樣的哲學家和神學家借助亞里斯多德的形而上學思想解釋它之後,這個證明終於成為哲學討論的一個主題,因而也成為哲學主線上的討論。與它相關,不僅延續了哲學主線上關於「是」的討論,而且產生了「存在」這個概念,並且引發了與之相關的討論,當然,也帶來了許多相關的問題。康德的名言「『是』顯然不是真正的謂詞」就是直接針對與上帝存在的本體論證明相關的討論。在康德的討論中,可以清楚無誤地看到,他對引入「存在」概念的批判和回到「是」這一哲學傳統的企圖,而且他的所有相關論述都是在形而上學和力圖使形而上學成為科學的討論的大背景下做出的。這樣的例子還可以舉出許多。但是以上足以說明,「是」乃是西方哲學的核心問題,是哲學史主線上的問題,因此也可以說,圍繞「是」的討論形成了西方哲學的傳統形態。

語言哲學的主要特徵是圍繞語言進行哲學思考,因而語言本身成為哲學研究和分析的對象。對於語言的分析無疑可以是多種多樣的,但是意義理論卻是其最主要的研究內容。關於意義理論,人們有不同的看法,但是意義理論要探討語言的運作,因而涉及「真」這個問題,關於這一點的看法卻是比較一致的。在關於「真」的探討中,人們形成了許多不同的理論。比如,真之理論、緊縮論(Deflationary Theory of Truth)、去引號論、極小論、代句子理論等。它們有的以T語句為核心,堅持「x是真的若且唯若p」,有的以命題為真之載體,主張「P這個命題是真的若且唯若P」,有的以句子為真之載體,提出「『P』是真的若且唯若P」,還有的認為「是真的」是一個形成代句子的算子。在這些不同的理論中可以清楚地看到,「真」乃是討論的核心概念,因為人們圍繞它來探討意義問題。比如以「真」為核心構造語義理論,以此來解釋自然語言中的意義;以「真」為初始概念來解釋句子或命題的意義等。當然,也有人認為意義乃是最基本的東西,不需要以「真」來解釋。且不論是不是透過關於「真」的討論人們達到這樣的認識,至少這樣的討論本身同樣牽涉到「真」,同樣離不開關於「真」的討論。這方面我們還可以舉出許多例子。但是這些例子足以說明「真」乃是討論的核心概念。

若是寬泛一些來看待語言哲學,比如不認為意義理論是它的核心或主要理論,那麼情況會是怎麼樣呢?在我看來,確實有不少談論語言哲學的著作不是以意義理論為核心,比如談論語言的使用、語言的遊戲規則、私人語言等。但是看一看今天談論語言哲學的著作,或者看一看今天涉及語言的哲學著作,我們就會發現,它們幾乎都會談到「真」,甚至在不同程度上都會涉及語義學,並且借助語義學的成果。在這種意義上,即使不認為意義理論是語言哲學的核心內容,也應該承認,在語言哲學的研究和討論中,「真」這個概念占有重要的地位,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9 371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