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士人走向民間:宋元變革與社會轉型(簡體書)
滿額折

士人走向民間:宋元變革與社會轉型(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98 元
定  價:NT$ 588 元
優惠價:87512
領券後再享88折
庫存:2
可得紅利積點:15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本書是一部宋元史研究領域的創新之作。作者以“宋元變革”為視角,從宋元之際士人精英的命運切入,展現了他們金榜題名後不得不面對“千人競渡”、仕途升遷艱難的局面,在這個背景下,許多科舉及第的士人心態和職業取向發生了重大變化,從做官轉為經商、教書、經營田產、出家等,流向開始多元化。書中案例鮮活,史料翔實,作者將宏觀勾勒與個案考察結合,展示了宋元變革下社會轉型的種種樣相,探索了明清地域社會、鄉紳社會形成的基礎,從大歷史視野將唐宋變革與宋元變革上下連貫,勾勒中國社會由南宋歷元、進入明清、走向近代的步履。

作者簡介

王瑞來,史學博士,現為日本學習院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研究員,並執教於早稻田大學、四川大學等高校。出版《宋宰輔編年錄校補》《宰相故事:士大夫政治下的權力場》等中日文版學術研究和古籍整理著作27部,發表論文300余篇。專注於士大夫政治和宋元變革論兩大議題的研究。

名人/編輯推薦

【本書賣點】

1.虞云國、黃寬重、李治安、平田茂樹、龔延明等宋史、元史學術名家一致推薦。

2.一部宋元史研究領域的創新之作。本書深掘學術界向來較少觸及的宋元議題,作者提出的“宋元變革”論,發展了日本學者內藤湖南的“唐宋變革”論,主張向下看歷史,探索宋元社會轉型,揭示明清地域社會、鄉紳社會形成之基礎,以及中國歷史的走向,為宋元明轉型之說提供堅實而有創見的新觀點。

3.以登科及第後的士人命運為切入點,從中窺見宋元社會的轉型南宋時期的讀書人金榜題名後,就能馬上任官嗎?士人在面對仕途升遷難的局面時,該何去何從?對宋元時期的讀書人而言,宇宙的盡頭還是“編制”嗎?經商、教書、經營田產、為吏、出家……士人流向多元化,並引領了當時社會的轉型。

4.微觀研究與宏觀視野兼具。本書在個案的微觀研究基礎上,以開闊的視野,建立跨朝代的宏觀論述。聚焦南宋至元的二百多年的歷史變革,從大歷史視野勾勒中國社會由南宋歷元、走入明清、走向近代的步履。

5.史料翔實,案例剖析精彩、生動,語言流暢、可讀性強。通過對楊萬裡、周必大、黃公望、趙孟頫、管道升等人的命運展開分析,可以窺見他們面對“千人競渡”“員多闕少”等局面時,為追求仕途升遷而奔波忙碌之窘相。作者的語言細膩流暢,見解獨到而富有啟迪。

6.裝幀設計緊扣主題。圖書封面以《十八學士於志寧書贊卷》《南都繁會圖卷》為素材,封面中士人形象在主要位置,體現了士人引領社會轉型,繁榮了民間的方方面面;而沒有全部展露的臉部,則表達了士人流向“變”的不確定,給人一種思考。

【編輯推薦】

王瑞來先生提倡的“宋元變革論”的內涵是怎樣的?它與20世紀初內藤湖南提倡的“唐宋變革論”有什麼區別與聯繫呢?

南宋王朝偏安一隅,官職數量減少,而隨著科舉制度的成熟,涌現了大量的科舉及第者,但是金榜題名後的士人卻不能馬上任官,不得不面對升官難、入官時“千人競渡”“員多闕少”的局面,大量仕途艱難的士人何去何從?對宋元時期的讀書人來說,宇宙的盡頭還是“編制”嗎?士人們是“學而優則仕”還是“讀書不求官”?元朝一度停廢科舉,那些社會精英的心態和職業取向發生了什麼變化?士人精英的多元流向對社會、文化,甚至對明清地域社會、鄉紳社會的形成究竟產生了什麼影響……

本書一一揭曉謎底的同時,也讓您從全新的視角理解宋元社會,以及南宋以後的中國歷史之走向。

 

“超然於物表”:黃公望絕意榮勢

在科舉停廢的元代,士人的入仕路徑,只剩下為吏一途。相對於南宋以來的科舉路艱,元代士人可能會覺得直接為吏更為便捷。黃公望也未能免俗,順應潮流,“舍方冊而從刀筆”加入了胥吏的大軍。47歲的黃公望因受累而被捕入獄,對他的打擊很大,讓他對官場徹底心灰意冷。留給他的只有歸隱林泉,後來皈依全真教。黃公望出獄回到江南故鄉,從此,黃公望真正寄情山水,開始了作畫生涯。或許該感謝黃公望的仕途艱難,讓官場少了個官僚,畫壇多了位巨匠。

 

南宋文壇四大家之一的楊萬裡也曾經仕途艱難?

楊萬裡歷仕高孝光寧四朝,孝宗稱讚他有“仁者之勇”,光宗親自為他題寫“誠齋”匾額,死後贈官為從二品的光祿大夫。然而楊萬裡的仕途卻充滿了艱辛。22歲鄉舉失敗,24歲再試,方得取解,但在25歲應試禮部時又名落孫山。不屈不撓,27歲再獲鄉解,遂於28歲終得登第。登第後,楊萬裡成為最低一級的選人左迪功郎,授以贛州司戶參軍。不過楊萬裡還不能立即赴任,待闕兩年後才能赴任。32歲的楊萬裡在贛州司戶參軍任滿,被授以零陵縣丞。仕途不順的楊萬裡發出感慨:“我豈登名晚,今仍作吏卑。”在零陵縣丞任上,楊萬裡幸運地結識了名臣張浚和他的兒子理學家張栻,從而得以師事張浚,從此,楊萬裡得以脫出選海。盡管在張浚推薦下脫出選海,但生活上楊萬裡還一時未能擺脫貧困。他在39歲丁父憂居家時,寫下《憫旱》一詩,詩中描述了生活的貧困:“書生所向便四壁,賣漿逢寒步逢棘。還家浪作飽飯謀,買田三歲兩無秋。一門手指百二十,萬斛量不盡窮愁。小兒察我慘不樂,旋沽村酒聊相酌。更哦子美醉時歌,焉知餓死填溝壑。”

 

“煞費苦心”提攜子嗣親屬的楊萬裡

楊萬裡仕途不順的經歷,讓他在官場具有一定的地位之後,便竭力提攜幫助子嗣親屬盡早脫離選海。《誠齋集》中,楊萬裡為兒子、親屬或者門人請求破白、合尖等薦舉狀的書信,或是請求關照的書信,以及求得薦舉狀後的感謝信函,就達100多通。對於並不太熟的人,楊萬裡要先去信套近乎,往往等到與對方有過兩三次通信往復之後,方提出自己的請求。可見楊萬裡也是煞費心思。為幫助自己兒子求得薦舉信,楊萬裡的信可謂懇切之至,不僅呼喚往事記憶,還援引蘇東坡的話,說我兒子就是你兒子,不容對方推脫。“吾兒即公兒”是楊萬裡在為兒子請托時使用最頻繁的一句話。性格倔強的楊萬裡為了兒子的前程,還不得不硬著頭皮求周必大寫第一份推薦信來“破白”。在兩個兒子分別因此而改官和中銓之後,還寫信用了“感焉至骨”這樣夸張的表達。晚年的楊萬裡,身體並不好,右臂麻痹,不能寫字,就口述讓兒子或女婿代筆寫薦舉信。以晚年帶病之身,寫下幾百封請托書信,也著實難為了楊萬裡。可以說,為兒子、親屬或者門人請托,幾乎成了楊萬裡晚年家居的主要事情之一。

 

一代文豪蘇東坡的“讀書不求官”有何影響?

“學而優則仕”,讀書求官,不只在宋代是主流,甚至也是傳統社會的主流,而東坡先生有首寫給他的兩個侄子的五言詩,詩的開頭四句卻說:“治生不求富,讀書不求官。譬如飲不醉,陶然有余歡。”詩的意思很直白,也就是說,經營家業謀生計不追求巨富,讀書不謀求做官,就像飲酒處於不醉的狀態,最為適意。南宋士人地方化的趨勢,既模糊了士人與士大夫的界限,也淡化了仕與不仕的意識。與政治的疏離,讓蘇軾的“讀書不求官”獲得了更多的共鳴,改變了許多讀書人的世界觀。比如南宋的士人余芑舒,臨終之時不是對子孫交代後事,而是吟誦“治生不求富,讀書不求官”。又如,元代文學家程鉅夫也吟詠:“讀書不求官,為樂得其真。”在商品經濟繁榮、地域社會興盛的背景之下,“學而優則仕”已不再是宋元士人唯一的人生追求的目標。

自序:探索宋元變革社會轉型的主要面

20世紀初,日本的內藤湖南從世界史的視野觀察中國歷史的發展,認為唐宋之間的變化是“中世與近世之間的一大轉換”。這一觀察,後經其弟子宮崎市定的補充完善,成為影響巨大的唐宋變革論。說影響巨大,是因為其影響溢出了中國歷史研究領域,成為很多人文學科回溯歷史背景時進行一般敘述的一個筐,或是作為理論支撐,或是作為門面標榜,統統將唐宋變革論裝在裡面。那麼,這一理論範式,用孟子的話說,是不是可以“得志行乎中國,若合符節”呢?能否像許多論著標示的那樣,用以解釋中唐以後中國歷史發展的基本形態呢?

中國的歷史學者,在長期研究過程中,形成了一個優良的學術規範,那就是有幾分史料說幾分話,論從史出。詳細具體地檢視史料,我們會發現,唐宋變革論難以圓滿地貫通解釋唐代以後的全部歷史走向。這一理論範式指導下的考察,甚至走到北宋末年,就舉步維艱,抵牾盡現了。因此,解釋中國歷史是如何走入近代、走向今天的,需要轉換視角,在堅實的史料支撐下,運用另外的理論範式。

這一有別於唐宋變革論的理論範式,就是我近二十年來所倡導的宋元變革論。一位曾擔任過東京大學教授的朋友,最近著文說我的宋元變革論是“批判性地發展唐宋變革論”。這樣說並無大誤。我的批判在於斬斷了唐宋變革論向下的歷史分期,將其截止於北宋末,從南宋開啟的則是宋元變革論;我的發展則在於將唐宋變革和宋元變革視為兩個互相連續的社會轉型。

“變革”一詞,由來已久。《禮記大傳》就講:“立權度量,考文章,改正朔,易服色,殊徽號,異器械,別衣服,此其所得與民變革者也。”不過,我覺得《禮記》這句話中的“變革”,以及古代文獻中使用的“變革”,跟“改革”的意思相近,強調改變的主觀意志與行為。而我們今天使用的“變革”一詞,包括唐宋變革論中的“變革”,更接近在各種因素作用下所形成的客觀狀態或結果。這一語義的生成,大概是明治維新以後主張脫亞入歐的日本引進西學改造固有漢語詞匯的產物。這跟“封建”“革命”“歷史”等詞舊瓶裝新酒一樣。

既然是在各種因素作用下所形成的客觀狀態或結果,那麼變革就不是突變,而是有一個演化的時間過程。從這個意義上看,唐宋變革和宋元變革,都不是從字面上理解的唐宋之際和宋元之際發生的變革,而是指長時段的社會轉型。我理解的唐宋變革是指自中唐“安史之亂”開始,至北宋末終止;而宋元變革則是從南宋開始,至元末終止。兩個變革期都長達二百余年,都是漸進性的社會轉型。

科舉規模擴大化,形成士大夫政治,造成社會流動,推動全社會向學,文化水準提升,平民文化興盛,商品經濟繁榮,這是在唐宋變革期積蓄的宋元變革的內在因素。靖康之變,北宋覆亡,南宋王朝在江南建立,終結了從隋唐到北宋的政治、經濟中心的二元化狀態。這一歷史的偶然性因素造成的政治地理變化,則是宋元變革開啟的直接促因。

北宋積蓄的各種因素在新的場域背景下發酵,每年大量產出的士人由於“員多闕少”,無法學而優則仕,從而被發達的地方社會吸納,形成流向多元化,與政治聯繫緊密的居鄉士大夫一同著力經營地方,作為精英引領社會轉型。

蒙古征服南宋,除了對遭遇激烈抵抗的少數地方進行殘酷屠城,對多數地域實行的是不流血征服。這就在客觀上使江南的生產力與經濟結構沒有遭受重創。而元朝長時期停廢科舉,又加速了士人的地方化進程。明清乃至近代地方上鄉紳階層的強勢,就是來自宋元變革的鋪墊。以朱子學為主的道學,作為儒學新形態,放下身段,面向民眾,以道化俗,在大量士人的推動下,不僅在南宋的江南生根開花,並且伴隨著大一統形勢,逐漸擴散到全域。

唐宋變革論向上看,揭示的是與中唐以前不同的新形態;宋元變革論向下看,闡述中國社會由南宋歷元。進入明清,走向近代的步履。

本書緒論和最後的再闡釋,關於相對陌生的宋元變革論,已有相當集中的闡述。為了讓讀者能夠盡快了解,謹以比較簡潔的方式概括如上。

本書所述,是我近二十年來的學術積累。有舊文,有新作,作為論文,絕大部分曾陸續刊發於報章雜志。此次匯於一編,在篇次結構上,根據內容的邏輯關係,又進行了調整重構。

全書厘為四編。開頭的《緒論:從近世走向近代——宋元變革論述要》是總括式的概述,通過這一章,讀者對宋元變革論可以從理論上獲得一個概括性的了解。

第一編“科舉改官與士人流向”由《金榜題名後——“破白”與“合尖”》和《士人流向與社會轉型》兩章構成,試圖打破金榜題名即可飛黃騰達的假象。通過爬梳文獻,以文獻中發掘出的大量具體例證,展示科舉登第難和登第後升遷更難的士人困境,以及由此促成的士人流向多元化。

第二編“走向民間與根植地方”由六章構成,均為個案考察。第一章《“內舉不避親”》,第二章《民間士人樣相個案觀察——楊萬裡集外佚文考釋》,縷述作為南宋文壇四大家之一的顯宦楊萬裡為子嗣親友仕途升遷改官的斡旋奔走,以及著文對鄉梓布衣士人的揄揚褒獎,揭示士人的仕途艱難和士人勢力的民間生長。第三章《小官僚大投射——羅大經的故事》,則通過著名筆記《鶴林玉露》作者羅大經的仕宦經歷,來具體展示士人科舉登第後的艱辛,以及對地方勢力的借助。第四章《科舉家族與地域網絡——由周必大〈曾南夫提舉文集序〉切入的考察》,透過南宋宰相周必大筆下的曾氏家族成員的命運,來反映科舉與士人及士人與地域的多重關係。第五章《寫意黃公望——由宋入元:一個人折射的大時代》和第六章《管道升的世界——詩情畫意中凸顯的社會性別》,分別通過元代的《富春山居圖》作者黃公望生平經歷和宋朝皇族文人趙孟的夫人管道升的家庭生活,來透視宋元時代變革背景下疏離政治的士人與文化。

第三編“觀念變化與社會轉型”,由五章構成,內容均為對社會轉型與觀念變化互為作用的考察。第一章《“讀書不求官”——宋元社會轉型背景下的觀念變化溯源》,由蘇軾的一句詩切入,考察了在社會轉型背景下士人疏離政治的觀念變化。第二章《兩個對立的“等貴賤”》則是考察了原本強調貴賤分等的“等貴賤”,在社會平民化趨勢下轉變為訴求讓貴賤平等的詞義演化。第三章《“鄉評不可掩”——時代變革中的南宋地方社會》,講述的則是士大夫對地方話語權主導下的社會建構。第四章《從同年到同鄉》,分析了科舉士人從北宋重視同榜登第的同年結盟到南宋重視同鄉關係的變化。這種地方認同意識增強的現象,正折射了社會轉型。第五章《科舉取消的歷史——元代士人的心態變化與職業取向》,則以沒有了科舉的時代為背景,廣範圍地考察了士人的心態與生活,借此展示南宋以來的士人流向多元化在元代的全面鋪開。

第四編“宋元變革與儒學演進”,由三章構成。南宋開始大盛的儒學新形態道學與宋元變革的關係如何?在社會轉型中起到了什麼樣的作用?這不僅是以前的唐宋變革所未曾遭遇的思想現象,也是闡述宋元變革論不可回避的一個問題。本編三章就是從不同視角對這一問題的響應。第一章《宋元變革視域下的江南儒學》,是以廣闊的視野對生發於江南的儒學進行的綜合考察。第二章《朱子學何以會成為宋元以後的儒學主流》,對於在宋元變革歷史脈絡中形成的朱子學,何以會成為近代以前的儒學主流,把元代作為重要的節點,分析了其中的主要原因。第三章《蜀道通天下——道學發展史上魏了翁定位申論》,則是從個案出發,講述魏了翁在時代變革潮流中對道學的承前啟後。

最後《並非結語的重申——宋元變革論再闡釋》,著重從學術史的視野對各種歷史分期的由來進行了梳理與評說。作為對本書開頭概述的延申,再次對士人流向之於社會轉型的重要性加以述說,並對被漠視的元代應當加以關注進行了強調。

如上所述,本書從時代上看,上溯北宋,下至元代,對於宋元變革論的闡發,有宏觀概述,有微觀分析。無論宏觀還是微觀,都是根據自身對文獻的挖掘,用史料說話。跟我另一個研究主題士大夫政治相關,本書的內容主要集中在引領社會轉型的知識精英士人、士大夫的活動上。有對士人命運的觀察,有對士人因時代影響觀念變化軌跡的追尋,有對士人參與地方社會建構的考述,還有從思想史的視野對南宋以後成為主流意識形態的道學在宋元變革中引領作用的探討。這些內容,只能說是對宋元變革社會轉型主要面相的探索,開辟草萊,無法概全,有待於深入開掘和拓寬範圍的相關課題相當多。

在參考文獻之前,附錄有一篇2014年初我在牛津大學國際研討會上的英文演講稿,是對宋元變革論的簡要介紹,以供漢語世界以外的學者閱讀參考。

宋元變革論,從學術史的背景來說,盡管有來自歐美及日本學者既有學說的啟發,但畢竟是中國本土出身的學者首次力倡的重要議題。就本書所述,揭示中國歷史走向近代的歷程,相信可以自圓其說。不過議題涉及領域廣泛,本書未能涉獵處甚多。從考察範圍的擴展與內容的充實,到理論範式的構建,不僅是我個人今後的課題,也希望更多感興趣的同道參與進來。歷史的結果,由合力形成,學術積累亦然。作為文化建設,無數獨創性學術的集合,便是壯觀的峰巔。一代人乃至幾代人的勞作,必會業績輝煌。

我期待。

王瑞來
癸卯初春於日本千葉寓所

 

——選自王瑞來《士人走向民間:宋元變革與社會轉型》,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23年7月出版

目次

緒論:從近世走向近代——宋元變革論述要

 

第一編 科舉改官與士人流向

第一章 金榜題名後——“破白”與“合尖”

第二章 士人流向與社會轉型

 

第二編 士人走向民間與根植地方

第一章 “內舉不避親”

第二章 民間士人樣相個案觀察——楊萬裡集外佚文考釋

第三章 小官僚大投射——羅大經的故事

第四章 科舉家族與地域網絡——由周必大《曾南夫提舉文集序》切入的考察

第五章 寫意黃公望——由宋入元:一個人折射的大時代

第六章 管道升的世界——詩情畫意中凸顯的社會性別

 

第三編 士人觀念變化與社會轉型

第一章 “讀書不求官”——宋元社會轉型背景下的觀念變化溯源

第二章 兩個對立的“等貴賤”

第三章 “鄉評不可掩”——時代變革中的南宋地方社會

第四章 從同年到同鄉

第五章 科舉取消的歷史——元代士人的心態變化與職業取向

 

第四編 宋元變革與儒學演進

第一章 宋元變革視域下的江南儒學

第二章 朱子學何以會成為宋元以後的儒學主流

第三章 蜀道通天下——道學發展史上魏了翁定位申論

 

並非結語的重申——宋元變革論再闡釋

 

附錄:From Early Modern to Modern Times: A Brief Survey of the Song-Yuan Transition

參考文獻


書摘/試閱

“消失的同年”:地域崛起與地方認同意識的增強

在士大夫政治的背景之下,北宋科舉出身的士大夫重視同一榜進士登第的同年關係,以此為紐帶,在政界互相提攜扶持。歷史進入南宋,政治、經濟、文化重心在江南合一,中央賴以支撐的地方勢力強盛。科舉登第難、仕途升遷難等嚴峻狀況讓士人流向多元化,不執著於向上發展,而注重在地方的橫向經營。這樣的宋元社會轉型,使知識精英的地方認同意識得到前所未有的增強。科舉登第之際的活動,從傳統的同年會轉向同鄉會,便折射了這一時代變化。

 

引言 朝野類要的一條記載說起

南宋布衣士人趙升的官制小詞典《朝野類要》最後一條為《同年鄉會》,如是寫道:

諸處士大夫同鄉曲並同路者,共在朝及在三學,相聚作會曰鄉會。若同榜及第聚會,則曰同年會。

這條短短的記述講了京城中的兩種聚會,一是同鄉會,一是同年會。

“同榜及第聚會”是後者,這是自唐代曲江宴飲雁塔題名以來的習慣。到了北宋,伴隨著科舉規模擴大而形成了士大夫政治。作為一種政治聯繫。同年關係受到分外重視。登第後的同榜聚會便是在這種背景下的重要活動、聚會的關鍵詞是同榜。

前者“鄉會”的參與者則與同年會不同,是從同鄉擴大到同一區域出身的官僚士大夫,以及官僚的預備隊,即外舍、內舍、上舍在學的太學生。聚會的關鍵詞是同鄉。

這種聚會並不是無由頭的,也與科舉有關。《朝野類要》中還有一條《題名》,其中寫道:“進士及第,各集鄉人於佛寺,作題名鄉會。此起於唐之慈恩寺塔也。若官司州縣廳事,各立題名碑者,蓋備遺忘爾。”這條記載的歷史溯源盡管糅合了兩種聚會,但還是寫明了聚會的緣由與聚會地點。

 

文獻的印證

不只是趙升的獨家記載。在主要反映南宋後期歷史事實的元人劉一清的《錢塘遺事》中,也可以看到這樣的記載:“越四五日,鄉人之官於朝者為鄉會,以待鄉中之新第者。”《錢塘遺事》強調的是鄉會的主持者是在中央為官的鄉人,緣由也是宴請同鄉的新科進士。

關於聚會地點,除了佛寺,也有城中的酒樓。這見於南宋末周密所撰《武林舊事》記載:“豐樂樓舊為‘眾樂亭’,又改‘聳翠樓’,政和中改今名。淳祐間,趙京尹與籌重建,宏麗為湖山冠。又甃月池,立秋千梭門,植花木,構數亭,春時遊人繁盛。舊為酒肆,後以學館致爭,但為朝紳同年會拜鄉會之地。”

綜合以上互有補充的有關同鄉會的史料可知,同鄉會是在新科進士登第後不久,由高官召集在朝的同鄉官僚,對來自同一鄉裡的進士進行的宴請。宴會地點或在佛寺,或在酒樓。這既是唐代以來科舉同榜進士同年會的縮小版,也是擴展版。說是縮小版,是因為僅限於同一鄉梓的進士。說是擴展版,是因為除了新科進士,還有不少在朝的同鄉官員參與進來。

 

同鄉會習俗形成的時代

那麼,這種為新科進士舉辦同鄉會的習俗是什麼時候形成的呢?盡管缺少明確記載,但從上述三種文獻產生的時代還是可以作出推斷的。《朝野類要》的趙升自序寫在南宋後期理宗時期,《武林舊事》的撰者周密生活在由宋入元的時代,《錢塘遺事》則是署名劉一清的元代書坊雜纂南宋史料而成。就是說,這三種文獻的來源都定位在南宋。

對這一習俗形成的時代認定很重要。時代很能說明問題。需要追問的是,為什麼不是北宋,而是南宋?這一習俗在南宋完全形成,折射出了時代的變化。

北宋科舉規模擴大這一技術性的無意操作,打破了官位壟斷,普通貧窮人家的子弟通過寒窗苦讀,也有了步入仕途的機會,從而促進了社會流動。由人數眾多的登第進士組成的科舉官僚,形成了從中央到地方的政治掌控,士大夫政治一統天下。以科舉出身的士大夫為主,形成了新士族。

 

北宋士人重視同年關係的歷史回顧

士大夫政治沒有為新士族提供世襲的特權。為了家聲不墜,新士族或以知識優勢,讓子弟讀書出世這樣的實力傳家,或以士大夫間聯姻強化家族勢力,或榜下擇婿挑選優秀士人作為潛力股。士大夫政治也沿襲了舊有的傳統,給了新士族最大的利益維護,為官僚子弟辟有恩蔭入官一途。然而,為了保證士大夫政治不會走向腐朽沒落,制度設計在官僚升遷等方面,讓優秀的科舉官僚處於有利地位,輿論宣傳也讓科舉出身者遠較恩蔭入官者榮耀。

不過,無論科舉出身,還是恩蔭出身,在入官後的升遷過程中,都在一個跑道上奔逐。人數眾多的非科舉入官者的存在,對科舉出身者無疑形成了一種競爭壓力。於是面對壓力,科舉出身者便產生了抱團意識。承繼傳統的同年會,可以強化同榜進士的同年關係,在此後的仕途上互相提攜,政治上互相援助,利益上彼此共享,也成為一種義務。科舉與生俱來的這種無須明言的聯盟,在宋代的政治場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對此,何冠環的《宋初朋黨與太平興國三年進士》、祁琛云的《北宋科甲同年關係與士大夫朋黨政治》,以及拙著《宰相故事:士大夫政治下的權力場》都有很具體的揭示。

這是北宋以來同年會興盛的主要因素。作為制度乃至傳統的慣性沿襲。進入南宋以後。這種同年會依然被維持下來。同年關係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重視、存世的《紹興十八年同年小錄》以及《寶祐四年登科錄》便是印證。不過,從北宋到南宋,歷史的時空畢竟發生了極大的變化。

北宋科舉規模的擴大造成了士大夫政治,輝煌的前途也吸引了大量士人奔競於科舉之途,以期實現青云直上之夢。然而,從鄉試到禮部試接近千人取一的高倍率競爭,又讓大量士人名落孫山,被拒於官場門外。即使是僥幸脫穎而出的登第士人,又主要囿於制度性的限制,長期滯留於被稱為“選海”的仕途底層。選人升遷到中層官僚京官不僅需要年限、政績,更需要包括頂頭上司在內的五人高官推薦,完全失去了自我掌控命運的能力。這種科舉難、升遷難的現實,已經讓多數士人黃粱夢醒,不再執著於入仕一途。這種在北宋中後期已逐漸顯現出的狀況,又遺留到了南宋。

 

南宋開啟的社會轉型

北宋在最為繁華的鼎盛時期,遭遇女真人的突襲而滅亡。女真人的壓迫,讓政治場發生位移,宋王朝在江南重建,南宋起步。政治場南移,形同歷史的重演。氣候變化,五胡亂華,西晉滅亡,東晉以及嗣後的宋齊梁陳立國江南,將近二百年開發的江南,成為統一後的隋唐不得不依賴的經濟重心。在五代十國的短暫分裂之後統一的北宋,跟隋唐一樣,維持了政治、經濟重心的二元化格局。靖康之變開啟歷史大變局,南宋仿佛回到了南朝,政治、經濟重心重歸於一,政治、經濟支撐下的文化也不再處於分散狀態。在帝系與制度同一的表面形態之下,北宋積蓄的諸多因素發酵,繼唐宋變革之後的新一輪社會轉型發軔,這就是宋元變革。

北宋科舉規模的擴大,促進了全社會的向學,提升了平民文化水準。被認為是唐宋變革的重要指標之一的社會平民化趨勢,在南宋發達的商品經濟之下走得更遠。其中造紙技術改良後新媒體印刷業的繁榮也是重要的推手。南宋領土僅及北宋三分之二,官僚機構減縮,科舉卻是照常舉行,北宋以來科舉難、改官難的狀況愈發嚴峻。這種狀況讓每年產生近萬人的士人流向變得多元化,入仕做官已經不是士人唯一的選項。

 

地域崛起伴隨的地方認同意識增強

經濟依附的地方日益強盛,緊張的宋金對峙,大量國防養兵,中央政府也必須仰賴地方經濟的支撐。知識精英不再執著地謀求走出鄉裡,向上發展,而注重於在地方的橫向經營。入幕、為吏、教書、經商等眾多職業,為士人活躍於地方提供了廣闊的生存空間。對於士人來說,賴以生存的地方,是最為值得重視的。生存於地方,經營於地方,人際網絡也構築於地方。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地方認同意識,無論是在官的士大夫,還是在野的士人,都有了前所未有的強化。生於斯長於斯的地方。就是他們承載利益的根系所在。

為了增強地方的凝聚力,在鄉的士大夫、士人也進行了種種建構。在這個時代裡,原來的先賢崇拜也逐漸轉換為鄉賢崇拜。入官的士大夫,無論走出多遠,地位多高,故鄉的一方土地一群人,也永遠是他們值得信賴的後援。因此,聯繫朝野,入仕的士大夫要把從家鄉走出進入仕途的士人籠絡在一起,抱成一團,不只為噓寒取暖,還為發光發熱。

正是在這樣宋元變革社會轉型的背景之下,同鄉會的活動蔚然成風,獲得空前的重視。我們看《朝野類要》那條“同年鄉會”,首先講的就是聚集了所有在京城同鄉的鄉會,然後才順便提了一筆傳統的同年會,顯然是將重點落在了時代變化後的當下。而前面所述《朝野類要》的另一條“題名”,不僅記述了在京城的鄉會,還記述了在當地的官衙也立碑題名,用這種形式把每一榜進士所形成的人際網絡固化。這一切都表明,在這樣的時代變革的背景之下,知識精英人際網絡的建構乃至維系,無疑已由過去的同年轉變為同鄉。

《朝野類要》的點校本是我整理的,日本東洋文庫《朝野類要譯注》研究班的“同年鄉會”一條也是我承擔譯注的。在整理和譯注之際,我曾有過迷惑不解,何以會在建立同榜進士交誼的聚會中加入同鄉因素?這樣的疑問,如果從宋元變革論的視角加以觀察,便會恍然大悟、迎刃而解了。

 

結語 地方意識的影響

同年鄉會是在同鄉有地位的士大夫主持下形成的政治、經濟乃至文化的社會聯盟團體,聯繫著中央與地方。與原始的血緣關係最為接近的就是地緣關係,同一鄉梓的親切鄉情就是結盟的最好理由。宋元變革下的社會轉型所強化的地方認同意識,成為傳統中國走向近代的最為強勢的精神力量之一。我們看近代以來在異鄉或京城設置的同鄉會館,我們看近代史上的各省自保,無一不是地方意識在起作用。而在外部刺激的特別情勢之下,由故鄉到故國,地方意識便順理成章地轉化為愛國情懷。

 

——選自王瑞來《士人走向民間:宋元變革與社會轉型》,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23年7月出版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512
庫存:2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