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21堂大師寫作課2:7位文學名家的黃金寫作法則(簡體書)
滿額折

21堂大師寫作課2:7位文學名家的黃金寫作法則(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54 元
定價
:NT$ 324 元
優惠價
87282
領券後再享86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8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本書是現當代知名作家分享寫作技巧的合集《21堂大師寫作課》第二部。
在本書中,汪曾祺、梁實秋、季羨林、葉聖陶、蘇童、魯迅、老舍一共7位現當代文學大家從各自的角度出發,每人三篇文章(三堂課),與讀者真誠分享自己多年的寫作經歷、寫作經驗,體裁涉及散文和小說,內容則涉及語言、描寫、敘述、風格等方面,既有操作性強的方法,也有具體的經典作品案例探討,頗為翔實豐富,讀來振聾發聵,給讀者以啟迪和指導。
7位作家,21堂寫作課,一本書掌握現當代頗具代表性的名家的寫作技巧精華。

作者簡介

汪曾祺,小說、散文大師,代表作:《受戒》《邂逅集》《蒲橋集》等。
梁實秋,散文大師,代表作:《雅舍小品》《雅舍談吃》《看云集》《槐園夢憶》等。
葉聖陶,著名作家、教育家,代表作:《稻草人》《倪煥之》等。
老舍,語言大師、人民藝術家,代表作:《駱駝祥子》《四世同堂》《茶館》等。
季羨林,當代著名東方學大師、梵學家、翻譯家、散文家,代表作有《清塘荷韻》《朗潤園隨筆》《留德十年》《病榻雜記》等。
蘇童,當代小說大家、茅盾文學獎獲得者,代表作:《黃雀記》《妻妾成群》《我的帝王生涯》等。
魯迅,中國現代著名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代表作有《吶喊》《彷徨》《朝花夕拾》《野草》等。

名人/編輯推薦

★口碑寫作秘籍《21堂大師寫作課》第二部真誠再獻!散文篇幅比重大幅提升,更實用!
★大師云集,7位頗具代表性的現當代文學名家聯袂奉獻21堂寫作課,精彩紛呈!汪曾祺、梁實秋、老舍、葉聖陶、季羨林、蘇童、魯迅,集體貢獻名家智能結晶!
★7位文學名家傳授給你深厚的內功心法,手把手教你攻破描寫、敘述、風格、結構、語言等難關!這本書不具體講寫作的步驟、技巧,更多的是寫作的底層邏輯,讓寫作者的思維徹底脫胎換骨!
★一窺7位文學大師的黃金寫作法則,擲地有聲,發人深省,讓你大飽眼福,受益匪淺!老舍講語言,汪曾祺講風格,季羨林講散文結構……讓人目不暇接,大獲豐收!
★寫作理論 作品案例相結合,不空談,不枯燥,有見地,有方法,實用性強,助你從此寫出高水準的小說、散文,成為寫作高手!比如,蘇童講短篇小說的戲劇性時,具體分析歐·亨利的案例,指出歐·亨利所有的短篇小說都依賴於偶然事件的發生,然後敷衍出種種意外,建立戲劇性。

中國散文,浩如煙海。
先秦諸子,都能文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章》從容瀟灑。孟子滔滔不絕。莊子汪洋恣肆。都足為後人取法。
中國自來文史不分。史書也都是文學。司馬遷敘事寫人,清楚生動。他的作品是孤憤之書,有感而發,為了得到同情,故寫得樸樸實實。六朝重人物品藻,寥寥數語,皆具風神。《史記》《世說新語》影響深遠,唐宋人大都不能出其樊籬。姚鼐推崇歸有光,歸文實本《史記》。
中國遊記能狀難寫之情如在目前。酈道元《水經注》寫三峽,將一大境界納為數語,真是大手筆。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記》以魚之動態寫水之清幽,此法為後之寫遊記者所沿用,例不勝舉。
韓愈文章,譽毀不一,我也不喜歡他的文章所講的道理,但是他的文章有一特點:注重文學的耳感,即音樂性。“國子先生,晨入太學,招諸生,立館下,誨之曰……”讀來朗朗上口。“上口”是中國散文的一個特點。過去學文章都要打起調子來半吟半唱,這樣才能將聲音深入記憶,是很有道理的。
中國文化有斷裂。有人以為五四是一個斷裂,有人不同意,以為五四雖提倡白話文,而文章之道未斷,真正的斷裂是四十年代。自四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幾乎沒有“美文”,只有政論。偶有散文,大都劍拔弩張,盛氣凌人,或過度抒情,顧影自憐。這和中國散文的平靜衝和的傳統是不相合的。
五四以後有不多的翻譯過來的外國散文,法國的蒙田、挪威的別倫·別爾生……影響的大概要算泰戈爾。但我對泰戈爾和紀伯倫不喜歡。一個人把自己扮成聖人總是叫人討厭的。我倒喜歡弗吉尼亞·吳爾芙?,喜歡那種如云如水、東一句西一句的,既叫人不好捉摸,又不脫離人世生活的意識流的散文。生活本是散散漫漫的,文章也該是散散漫漫的。
文章的雅俗文白一向頗有爭議。有人以為越白越好,越俗越好。張奚若?先生在當文化部部長時曾講過推廣普通話問題,說“普通話”並不是普普通通的話。話猶如此,文章就得經過加工,“散文”總是散文,不是說出來的話就是散文,那樣就像莫裡哀戲中的人物一樣,“說了一輩子散文”了。宋人提出以俗為雅。近年有人提出大雅若俗。這主要都是說的文學語言。文學語言總得要把文言和口語糅合起來,濃淡適度,不留痕跡,才有嚼頭,不“水”。當代散文是當代人寫,寫給當代人看的,口語不妨稍多,但是過多地使用口語,甚至大量地摻入市井語言,就會顯得油嘴滑舌,如北京人所說的“貧”。我以為語言好是俗不傷雅,既不掉書袋,也有文化氣息。

目次

老 舍
散文並不“散” 003
人物,語言及其他 013
言語與風格 025

葉聖陶
談敘事 039
人物描寫 046
談文章的修改 049

汪曾祺
小說筆談 057
談散文 068
談風格 072

梁實秋
論散文 087
談志摩的散文 095
親切的風格 100

季羨林
漫談散文 107
作 文 119
寫文章 128

蘇 童
小說是靈魂的逆光 133
短篇小說,一些元素 141
短篇小說的使命 148

魯 迅
我怎麼作起小說來 163
怎麼寫 170
《阿Q正傳》的成因 184

書摘/試閱

漫談散文
/季羨林


對於散文,我有偏愛,又有偏見。為什麼有偏愛呢?我覺得在各種文學體裁中,散文能得心應手,靈活圓通。而偏見又何來呢?我對散文的看法和寫法不同於絕大多數的人而已。
我沒有讀過《文學概論》一類的書籍,我不知道專家們怎樣界定散文的內涵和外延。我個人覺得,“散文”這個詞兒是頗為模糊的。廣義的散文,指與詩歌對立的一種不用韻又沒有節奏的文體。再窄狹一點,就是指與駢文相對的,不用四六體的文體。更窄狹一點,就是指與隨筆、小品文、雜文等名稱混用的一種出現比較晚的文體。英文稱之為Essay,familiar essay,法文叫Essai,德文是Essay,顯然是一個字。但是這些洋字也消除不了我的困惑。查一查字典,譯法有多種。法國蒙田的Essai,中國譯為“隨筆”,英國的Familiar essay,譯為“散文”或“隨筆”,或“小品文”。中國明末的公安派或竟陵派的散文,過去則多稱之為“小品”。我墮入了五裡霧中。
子曰:“必也正名乎!”這個名,我正不了,我只好“王顧左右而言他”。中國是世界上散文大國,這絕不是“王婆賣瓜”,是必須承認的事實。在西歐和亞洲國家中,情況也有分歧。英國散文名家輩出,燦若列星。德國則相形見絀,散文家寥若晨星。印度古代,說理的散文是有的,抒情的則如鳳毛麟角。世上萬事萬物有果必有因,這種情況的原因何在呢?我一時還說不清楚,只能說,這與民族性頗有關聯。再進一步,我就窮詞了。
這且不去管它,我只談我們這個散文大國的情況,而且重點放在眼前的情況上。五四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在文學範圍內,改文言為白話,也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件大事。七十多年以來,中國文學創作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是,據我個人的看法,各種體裁間的發展是極不平衡的。小說,包括長篇、中篇和短篇,以及戲劇,在形式上完全西化了。這是福?是禍?我還沒見到有專家討論過。我個人的看法是,現在的長篇小說的形式,很難說較之中國古典長篇小說有什麼優越之處。戲劇亦然,不必具論。至於新詩,我則認為是一個失敗。至今人們對詩也沒能找到一個形式。既然叫詩,則必有詩的形式,否則可另立專名,何必叫詩?在專家們眼中,我這種對詩的見解只能算是幼兒園的水平,太平淡低下了。然而我卻認為,真理往往就存在於平淡低下中。你們那些恍兮惚兮、高深玄妙的理論“只堪自怡悅”,對於我卻是“只等秋風過耳邊”了。
這些先不去講它,只談散文。簡短截說,我認為五四運動以來中國文壇上成功的是白話散文,個中原因並不難揣摩。中國有悠久雄厚的散文寫作傳統,所謂經、史、子、集四庫中都有極為優秀的散文,為世界上任何國家所無法攀比。散文又沒有固定的形式。於是作者如林,佳作如云,有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舊日士子能背誦幾十篇上百篇散文者,並非罕事,實如家常便飯。五四以後,只需將文言改為白話,或抒情,或敘事,稍有文采,便成佳作。竊以為,散文之所以能獨步文壇,良有以也。
但是,白話散文的創作有沒有問題呢?有的,或者甚至可以說,還不少。常讀到一些散文家的論調,說什麼:“散文的訣竅就在一個‘散’字。”“散”字,松松散散之謂也。又有人說:“隨筆的關鍵就在一個‘隨’字。”“隨者,隨隨便便之謂也。”他們的意思非常清楚:寫散文隨筆,可以隨便寫來,願意怎樣寫,就怎樣寫。願意下筆就下筆,願意收住就收住。不用構思,不用推敲。有些作者自己有時也感到單調與貧乏,想弄點新鮮花樣;但由於腹笥貧瘠,讀書不多,於是就生造詞匯,生造句法,企圖以標新立異來濟自己的貧乏。結果往往是,雖然自我感覺良好,可是讀者偏不買你的帳,奈之何哉!讀這樣的散文,就好像吃摻上沙子的米飯,吐又吐不出,咽又咽不下,進退兩難,啼笑皆非。你千萬不要以為這樣的文章沒有市場。正相反,很多這樣的文章堂而皇之地刊登在全國性的報刊上。我回天無力,只有徒喚奈何了。
要想追究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也並不困難。世界上就有那麼一些人,總想走捷徑,總想少勞多獲,甚至不勞而獲。中國古代的散文,他們讀得不多,甚至可能並不讀;外國的優秀散文,同他們更是風馬牛不相及。而自己又偏想出點風頭,露一兩手。於是就出現了上面提到的那樣非驢非馬的文章。
我在上面提到我對散文有偏見,又幾次說到“優秀的散文”,我的用意何在呢?偏見就在“優秀”二字上。原來我心目中的優秀散文,不是廣義的散文,也不是“再窄狹一點”的散文,而是“更窄狹一點”的那一種。即使在這個更窄狹的範圍內,我還有更更窄狹的偏見。我認為,散文的精髓在於“真情”二字,這二字也可以分開來講:真,就是真實,不能像小說那樣生編硬造;情,就是要有抒情的成分。即使是敘事文,也必有點抒情的意味,平鋪直敘者為我所不取。《史記》中許多《列傳》,本來都是敘事的;但是,在字裡行間,洋溢著一片悲憤之情,我稱之為散文中的上品。賈誼的《過秦論》,蘇東坡的《範增論》《留侯論》,等等,雖似無情可抒,然而卻文采斐然,情即蘊涵其中,我也認為是散文上品。
這樣的散文精品,我已經讀了七十多年了,其中有很多篇我能夠從頭到尾地背誦。每一背誦,甚至僅背誦其中的片段,都能給我以絕大的美感享受。如飲佳茗,香留舌本;如對良友,意寄胸中。如果真有“三月不知肉味”的話,我即是也。從高中直到大學,我讀了不少英國的散文佳品,文字不同,心態各異。但是,仔細玩味,中英又確有相通之處:寫重大事件而不覺其重,狀身邊瑣事而不覺其輕;娓娓動聽,逸趣橫生;讀罷掩卷,韻味無窮。有很多很多值得我們學習借鑒之處。
至於六七十年來中國並世的散文作家,我也讀了不少他們的作品。雖然籠統稱之為“百花齊放”,其實有成就者何止百家。他們各有自己的特色,各有自己的風格,合在一起看,直如一個姹紫嫣紅的大花園,給五四以後的中國文壇增添了無量光彩。留給我印象深刻鮮明的有魯迅的沉郁雄渾,冰心的靈秀玲瓏,朱自清的淳樸淡泊,沈從文的輕靈美妙,楊朔的鏤金錯彩,豐子愷的厚重平實,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至於其余諸家,各有千秋,我不敢贊一詞矣。
綜觀古今中外各名家的散文或隨筆,既不見“散”,也不見“隨”。它們多半是結構謹嚴之作,絕不是願意怎樣寫就怎樣寫的輕率產品。蒙田的《隨筆》,確給人以率意而行的印象。我個人認為,在思想內容方面,蒙田是極其深刻的;但在藝術性方面,他卻是不足法的。與其說蒙田是一個散文家,不如說他是一個哲學家或思想家。
根據我個人多年的玩味和體會,我發現,中國古代優秀的散文家,沒有哪一個是“散”的,是“隨”的。正相反,他們大都是在“意匠慘淡經營中”,簡練揣摩,煞費苦心,在文章的結構和語言的選用上,狠下功夫。文章寫成後,讀起來雖然如行云流水,自然天成,實際上其背後蘊藏著作者的一片匠心。空口無憑,有文為證。歐陽修的《醉翁亭記》是流傳千古的名篇,膾炙人口,無人不曉。通篇用“也”字句,其苦心經營之跡,昭然可見。像這樣的名篇還可以舉出一些來,我現在不再列舉,請讀者自己去舉一反三吧。
在文章的結構方面,重要的是開頭和結尾。在這一點上,詩文皆然,細心的讀者不難自己去體會。而且我相信,他們都已經有足夠的體會了。要舉例子,那真是不勝枚舉。我只舉幾個大家熟知的。歐陽修的《相州晝錦堂記》開頭幾句話是:“仕宦而至將相,富貴而歸故鄉,此人情之所榮,而今昔之所同也。”據一本古代筆記上的記載,原稿並沒有。歐陽修經過了長時間的推敲考慮,把原稿派人送走。但他突然心血來潮,覺得還不夠妥善,立即又派人快馬加鞭,把原稿追了回來,加上了這幾句話,然後再送走,心裡才得到了安寧。由此可見,歐陽修是多麼重視文章的開頭。從這一件小事中,後之讀者可以悟出很多寫文章之法。這就絕非一件小事了。這幾句話的訣竅何在呢?我個人覺得,這樣的開頭有雷霆萬鈞的勢頭,有籠罩全篇的力量,讀者一開始讀就感受到它的威力,有如高屋建瓴,再讀下去,就一瀉千裡了。文章開頭之重要,焉能小視哉!這只不過是一個例子,不能篇篇如此。綜觀古人文章的開頭,還能找出很多不同的類型。有的提綱挈領,如韓愈《原道》之“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由是而之焉之謂道,足乎己無待於外之謂德”。有的平緩,如柳宗元的《小石城山記》之“自西山道口徑北,逾黃茅嶺而下,有二道”。有的陡峭,如杜牧《阿房宮賦》之“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類型還多得很,不可能也沒有必要一一列舉。讀者如能仔細觀察,仔細玩味,必有所得,這是完全可以肯定的。
談到結尾,姑以詩為例,因為在詩歌中,結尾的重要性更明晰可辨。杜甫的《望岳》後兩句是:“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錢起的《賦得湘靈鼓瑟》的終兩句是:“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杜甫的《贈衛八處士》的後兩句是:“明日隔山岳,世事兩茫茫。”杜甫的《縛雞行》的後兩句是:“雞蟲得失無了時,注目寒江倚山閣。”這樣的例子更是舉不完的。詩文相通,散文的例子,讀者可以自己去體會。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原因並不難理解。在中國古代,抒情的文或詩,都貴在含蓄,貴在言有盡而意無窮,如食橄欖,貴在留有余味,在文章結尾處,把讀者的心帶向悠遠,帶向縹緲,帶向一個無法言傳的意境。我不敢說,每一篇文章,每一首詩,都是這樣。但是,文章之作,其道多端;運用之妙,存乎一心。我上面講的情況,是廣大作者所刻意追求的,我對這一點是深信不疑的。
“你不是在宣揚八股嗎?”我仿佛聽到有人這樣責難了。我敬謹答曰:“是的,親愛的先生!我正是在講八股,而且是有意這樣做的。”同世上的萬事萬物一樣,八股也要一分為二的。從內容上來看,它是“代聖人立言”,陳腐枯燥,在所難免。這是毫不足法的。但是,從布局結構上來看,卻頗有可取之處。它講究邏輯,要求均衡,避免重復,禁絕拖拉。這是它的優點。有人講,清代桐城派的文章,曾經風靡一時,在結構布局方面,曾受到八股文的影響。這個意見極有見地。如果今天中國文壇上的某一些散文作家——其實並不限於散文作家——學一點八股文,會對他們有好處的。
我在上面啰啰唆唆寫了那麼一大篇,其用意其實是頗為簡單的。我只不過是根據自己六十來年的經驗與體會,告誡大家:寫散文雖然不能說是“難於上青天”,但也絕非輕而易行,應當經過一番磨煉,下過一番苦功,才能有所成,決不可掉以輕心,率爾操觚。
綜觀中國古代和現代的優秀散文,以及外國的優秀散文,篇篇風格不同。散文讀者的愛好也會人人不同,我決不敢要求人人都一樣,那是根本不可能的。僅就我個人而論,我理想的散文是淳樸而不乏味,流利而不油滑,莊重而不板滯,典雅而不雕琢。我還認為,散文忌平板。現在有一些作家的文章,寫得規規矩矩,沒有任何語法錯誤,選入中小學語文課本中是毫無問題的。但是讀起來總覺得平淡無味,是好的教材資料,卻絕非好的文學作品。我個人覺得,文學忌單調平板,必須有波濤起伏,曲折幽隱,才能有味。有時可以採用點文言辭藻,外國句法;也可以適當地加入一些俚語俗話,增添那麼一點苦澀之味,以避免平淡無味。我甚至於想用譜樂譜的手法來寫散文,圍繞著一個主旋律,添上一些次要的旋律;主旋律可以多次出現,形式稍加改變,目的只想在複雜中見統一,在跌宕中見均衡,從而調動起讀者的趣味,得到更深更高的美感享受。有這樣有節奏有韻律的文字,再充之以真情實感,必能感人至深,這是我堅定的信念。
我知道,我這種意見絕不是每個作家都同意的。風格如人,各人有各人的風格,絕不能強求統一。因此,我才說:這是我的偏見。說“偏見”,是代他人立言。代他人立言,比代聖人立言還要困難。我自己則認為這是正見,否則我決不會這樣刺刺不休地來論證。我相信,大千世界,文章林林總總,爭鳴何止百家!如蒙海涵,容我這個偏見也占一席之地,則我必將感激涕零之至矣。

一九八八年五月二十五日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282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