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節】 單本79折,5本7折,優惠只到5/31,點擊此處看更多!
大正浪漫:日本近代社會世相(簡體書)
滿額折

大正浪漫:日本近代社會世相(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68 元
定價
:NT$ 408 元
優惠價
87355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10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最懂日本的日本人――日本“民俗學之父”柳田國男,對近代日本民眾社會的細膩觀察與深刻思考。
柳田國男將明治大正時代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作為觀察和討論的對象,憑藉其豐富的經歷和敏銳的思考,利用十五章的內容,呈現了那個時代日本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本書中,前三章以衣食住為寫作對象,第四章描寫了風光的變化以及生活場所、居住環境的變化,第五章的內容是關於故鄉與異鄉,第六章介紹了新交通和文化的傳輸者,第七章介紹了酒與社交,第八章介紹了民間的婚戀情況,第九章撰寫了家族繁衍,第十章描寫生產和商業,第十一章闡述勞動力的分配,第十二章寫了當時社會的貧窮與疾病,第十三章講述了集體生活和群眾行動,第十四章分析了近代社會心理的變動和發展趨勢,第十五章提到了生活改善的目標。

作者簡介

 柳田國男(1875—1962),出生於兵庫縣,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今東京大學)法律系,日本民俗學創立者。早年曾投身於文學事業,30歲時離開文壇,開始研究民俗學。曾任《朝日新聞》評論員,1932年辭職後,專攻民俗學,創立了民間傳說會、民俗學研究所。著有《後狩詞記》《遠野物語》《海南小記》《蝸牛考》《桃太郎的誕生》等民俗學著作。1951年榮獲日本文化勛章。柳田國男關注日本社會與文化的歷史,開拓了民俗學這門嶄新的學問,在長達半個世紀的學術活動中,留下了數目浩繁的論著。這些研究將從未被思考、從未被知曉的普通人生活、文化的歷史,呈現在讀者面前。

譯者簡介:

谷端捷,北京第二外國語大學同聲傳譯碩士,現任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外國語學院日語專業教師,北京語言大學翻譯方向博士在讀。

石晶晶,日本早稻田大學社會科學研究科勞動政策專業碩士,現任職於中國職工對外交流中心,從事對日職工友好交流工作十余年。

名人/編輯推薦

日本“民俗學之父”柳田國男的代表性作品,該書於1931年由朝日新聞社出版發行,至1988年已印刷15次。在柳田國男諸多代表作中,此書部頭之大,是當之無愧的“大作中的大作”,可與《菊與刀》媲美。

“衣食住行縱使平凡,卻始終是百姓的大事”,柳田國男記錄了日本民眾目之所見、耳之所聞、口之所品、鼻之所嗅,呈現了明治維新之後社會世相之變化。

封面插圖取材於被譽為“大正的浮世繪師”的竹久夢二(1884—1934)畫作,竹久夢二的畫作關注普通人的歡愉悲哀、日常生活的片段,與柳田國男的學術和寫作旨趣相契合。

 

目次

章 眼觀之時態

一 新 “色音論”

二 染色與禁色

三 幻化現實

四 牽牛花預言

五 從棉到人造絲

六 對流行的誤解

七 何為工裝

八 足袋與木屐

九 時代之音

第二章 食物的個人自由

一 村之香、 祭之香

二 小火鍋與火鍋

三 米飯今昔

四 吃魚新法

五 蔬菜與鹽

六 糕點與砂糖

七 新日本肉食

八 外出就餐

第三章 住房與感受

一 弱不禁風的房屋

二 僅容旋馬中修煉

三 從紙到玻璃的進化

四 臥室與棉被

五 地板與客廳

六 出居的衰微

七 木材浪費

八 庭院藝術的誕生

第四章 風光變遷

一 山水與人

二 都市和舊跡

三 海之遠眺

四 田園新色彩

五 從山口到阡陌

六 武藏野的鳥

七 家與動物

八 野獸的交涉

第五章 故鄉、 異鄉

一 活躍鄉村

二 他鄉來客

三 初識異鄉

四 眸中之光

五 地方抗爭

六 離島深山

第六章 新交通與文化傳播者

一 人力車的發明

二 自行車進鄉村

三 火車巡禮

四 水路變化

五 旅行與商業

六 旅行之道衰頹

一 無酒不社交

二 酒屋

三 濁密地獄

四 無酒日

五 酒和女性

  • 戀愛技術的消長

一 非小笠原流的婚姻

二 高砂業的沿革

三 戀愛教育的舊機構

四 臨時盟約

五 殉情文學興起

第九章 一家永續之願

一 一家之長的束縛

二 靈魂與土地

三 明治的神道

四 士族和家庭遷移

五 職業的分解

六 家庭中愛的成長

第十章 生產和商業

一 主業與副業

二 農業的優勢

三 漁民家業的不安

四 生產過剩

五 商業的興趣和弊害

第十一章 勞動分配

一 務工勞動力的統籌

二 家的力量和遷居

三 女性勞動

四 職業女性問題

五 親方制度崩壞

六 海上務工人的未來

第十二章 貧窮、 疾病

一 零落貧苦

二 新的災禍

三 了解疾病

四 醫者的束縛

五 孤立貧困與社會病

第十三章 群體心理

一 組合與自治

二 從 “講” 到 “無盡業”

三 青年團和婦人會

四 流行的種種體驗

五 運動和人數

六 盲從心理

第十四章 出類拔萃的力量

一 守望英雄

二 選手培養

三 親分割據

四 落選者的前路

五 惡徒衰運

第十五章 生活改善的目標

附 錄

解 說

寫在 《講談社學術文庫》 發行之際

書摘/試閱

第二章 食物的個人自由

六 糕點與砂糖

前段時間,我聽到栃木縣一位一直生活在村莊裡的九十歲老婦人說喜愛的食物是魚和香蕉,這讓我不禁驚嘆於當今世況的又一巨變。日本人頭一次親眼見到香蕉,至今也不過三十年。如今,每年都有價值數百上千萬日元的香蕉從臺灣某島運往各地,可是在不遠的過去,日本還僅僅把這種水果看作一種產自熱帶的奇特食物。香蕉引入伊始竟作為都市夜店裡的競拍品供人一睹風彩,而今,居然連村中鄉民都能夠隨口談論對其的喜好。

特別是在這個方面,我們的消費生活完成了顯著的躍進。有趣的是,遙遠的歐洲諸國也是幾乎同時引入這種熱帶水果,並掀起香蕉熱潮。橫跨東西方的偶然一致,應該還有其他原因。看來,其背後原因遠比單純的 “流行” 更為深刻。

極富異國風情的香蕉果實也足以勾起我們的好奇心。不論色香味形,它都稀奇得超乎我們的想象。這正是自然的饋贈,還兼具物美價廉、容易入手的優點。若哪天看到它一朝風靡,或許也絲毫不會吃驚。 但除自身特點外, 從整體上說,香蕉的引入又恰逢日本國民對果實的態度發生轉變的時期。 

前篇談論衣服的時候,我也提到過面對初識的東西,日本人總能迅速覺察到它的價值。這種奇妙的敏銳度究竟出於長期培養,還是與生俱來的天賦呢?總之新文化的產生源於新的邂逅,而不單純只是原動力在奏效。在各種細微的影響下,日本幾乎所有的水果都得到了改良。在這一點上,水果比蔬菜和其他年收作物進展得更早。例如蜜柑的種植在日本有著兩千余年的歷史,而直到在近世溫州橘流入日本, 或是明治末期受到臍橙的刺激之後,才出現了優良品種的競爭。

過去也有叫作桃子、梨的水果,但它們與現在的桃子、梨的味道全然不同。柿子的品種改良發生得更早,早在足利政權末期,以柿子的譜系圖為原型創作的作品便已經出現,柿子的各種吃法也在這個時候變得豐富。到了現代,國內完成了舉世無雙的成就——甜脆柿新品種的發現,這是多麼值得驕傲。 

從產量而言果蔬實現全面增產,就種類而言外國品種大量傳入,曾經僅僅作為珍貴木材被秘密種植於花園一角的石榴、蘋果、無花果樹,如今它們的果實卻轉眼間成為遍布城市街頭的商品。不禁讓人感慨,日本原來具有如此龐大的生產實力,潛藏著如此驚人的消費能力。 先不論是否為必需之物,還是與其他什麼東西重復生產,總之如果拋開這一內容,國力消長的問題也就無從論起。

即便處於天翻地覆的變革之中,“果子” 這個詞依舊維系著其原有的含義,想來有些滑稽。字面意思, 果子過去指的是山野間的樹所結的果子。在口感優質的 “水果” 還不同程度上被視作珍品的時代,人們摘來野果充饑,抑或單是咀嚼來消解無聊。栗子和栲樹的果實過去都是常見的甜果子。時人對甜品的喜好程序我們不得而知,相比於現代的品種而言, 這些果實在甜味上確實要淡上許多。

甜米酒、佛誕會上的甜茶,以及尋常日子裡也能夠吃上的煎甜葛,都有著令孩童懷念的母乳的味道。日本的制糖法很明顯是承襲自中國,且主要效用在於哺育幼童。如今在很多地方,現如今的 “果子” 都被稱為 “飴”。後來制糖法改良,果子新品種普及,我們的甜味才開始變得濃厚。 

砂糖在過去很久一段時間都被放在藥店裡出售,恰似如今的糖精一般,大眾視其為靈丹妙藥,而這種信仰反而為日後糖的鋪張浪費埋下了引子。南部諸島有一塊黑砂糖產地,當地人把它當作糖一樣吃。本土也有人將其視作上等的茶點,捧在手心裡吃。白人憑借酒精在他國間的貿易行業裡平步青云,而我以為砂糖也有異曲同工之妙。其中尤為露骨的要數糖販子吆喝的口號,說什麼人均糖消費量就是國家文化的計量器。而天真的日本人竟然如此輕信了這個說法。

食品業的從商者自不可能放過這個天賜良機。尤其是在精白碾米技術高超的現在,市場上砂糖制的果子獨步天下也是自然。例如將砂糖結晶制成的冰糖, 砂糖凝固制成的金平糖、薄荷糖等,冠以糖之名的新果子層出不窮。果子裡放了多少糖, 一嘗便知。此外還有將糖霜像雪一樣撒在甜食上的, 例如糖餅。正如人們以小鹿扎染和麝香為上品,嗜糖的習俗作為上流社會的標志廣為流傳。盡管以糖的消費量作為評判文化進度的標準很是愚蠢,盡管我們在同一時期已經打開國門開眼看世界,但時至今日仍然有人對該評判標準信以為真。

然而流行並不長久。以明治、大正之交,人們對果子的喜好前後發生了巨大的轉變。糖的普及促使食物普遍具有甜味,而果子的含義卻再次回歸土佐日記中記載的山崎驛站的名產,谷物粉末的使用越來越頻繁。另一個巨大的變化在於水果含糖量上升、銷量提高。 

從本質上說,桃子、柿子、梨、蘋果的甜味同屬一種,不論是撒滿表面的還是含在果肉之中的,砂糖就是砂糖。於是人們沿著一種間接的順序,自然地接受了砂糖文化。然而一旦供給來源不止一種之後,消費者自身之外沒有人能夠計算出哪些糖分必要,又有哪些糖分是重復攝取。於是就像電燈發明之後油燈消耗的油量反而升高一樣,我們的飲食也是同樣,砂糖大獲全勝。而就連 “一杯倒” 和 “千杯不醉” 之間的酒膏優劣論,不知何時也變成了酒與甜品間的爭鬥。

日本素來以飲用水之清涼著稱,然而清涼飲品依然如此暢銷,就是一種爭鬥——為了與罐裝酒對抗,我們發明了罐裝糖水。我們依舊受到興趣與流行的束縛,取舍選擇也只能在有限的範圍內進行。從這層意義上說,果子和新品種水果為人類開辟了寬闊的選擇空間,可謂大功一件。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355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