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近代國家與佛教:日本IV
滿額折
近代國家與佛教:日本IV
近代國家與佛教:日本IV
近代國家與佛教:日本IV
近代國家與佛教:日本IV
近代國家與佛教:日本IV
近代國家與佛教:日本IV
近代國家與佛教:日本IV
近代國家與佛教:日本IV
近代國家與佛教:日本IV
近代國家與佛教:日本IV
近代國家與佛教:日本IV

近代國家與佛教:日本IV

定  價:NT$ 600 元
優惠價:90540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59元
庫存:3
可得紅利積點:16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重新建構―近代日本佛教的新樣貌

日本佛教的研究,過去以鎌倉新佛教為關注焦點,七○年代以來,研究者針對二戰後構築的日本佛教定論提出批判,導致傳統佛教觀逐漸瓦解,多面向的研究重新建構出近代日本佛教的新樣貌。

從學術史的角度來看,近代佛教具有雙重意義。一是受到歐洲語言文獻學的影響,梵文的權威性不斷增強,從而激勵以漢文佛典為主要經典的佛教界,重新組織編纂大藏經,而有《大正藏》與《續藏經》兩套現代藏經的問世,影響極其深遠。二是受到明治時期儒者的排擠,造成「廢佛毀釋」與「神佛分離」運動,讓佛教必須認真思考國家的存在。

近代化、資本主義造成的社會矛盾,使得人們向佛教尋求精神的慰藉。禪宗對日本知識分子與歐美佛教信仰影響巨大,帶動世界潮流。本書從明治維新與佛教、近代佛教的形成與發展、戰爭與佛教等不同視角,探討日本近代佛教的本質究竟為何,從而認識它的蛻變之路。

◆精彩收錄
第一章 明治維新與佛教
【專欄】戰後宗教史研究與近代化論
第二章 近代佛教的形成與發展
【專欄】日本的護法尊者(達摩波羅)
第三章 佛教人士前往海外
【專欄】北海道的佛教
第四章 國民國家日本的佛教:「正法」復興運動與法華=日蓮系在家主義佛教
【專欄】神祕主義與佛教
第五章 戰爭與佛教
【專欄】靖國
第六章 戰後的佛教發展
【專欄】水子供養
特 論 佛教研究方法論與研究史
【專欄】伯納德・法蘭克的日本佛教研究

「新亞洲佛教史」系列
‧ 為近年日本學界佛教學者最大規模的結集,動員超過兩百位菁英學者,同時在研究方法上也大幅擴展。

‧ 除傳統的教理教義、文獻語言、史料分析之外,也擴及美術、考古、文藝、民俗等不同層面。並嘗試跳脫過去的宗派中心主義或歷史文獻學的限制,結合學術界最新的研究成果,引入新思維、新觀點、新方法,不僅是新穎的研究成果,更象徵著佛教研究範式的革新。

‧ 透過本系列,為佛教在亞洲遼闊的時空歷程,與發展演變的軌跡,勾勒出一幅幅繽紛的樣貌。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谷川穰

京都大學大學院副教授

幡鎌一弘

天理大學おやさと研究所研究員

大谷榮一

佛教大學副教授

佐藤哲朗

宗教法人日本上座部佛教協會事務局長

藤井健志

東京學藝大學教授

佐佐木馨

北海道教育大學教授

島薗進

東京大學大學院教授

吉永進一

國立舞鶴工業高等專門學校副教授

末木文美士

國際日本文化研究センター教授

辻村志のぶ

前日本學術振興會特別研究員

三土修平

東京理科大學教授

島田裕巳

東京大學先端科學技術研究センター客座研究員

清水邦彥

金澤大學副教授

瓊.諾埃爾.羅伯特 Jean-Noel Robert

法國高等研究應用學院教授

譯者簡介

辛如意

臺北市人,政治大學新聞系畢業,名古屋大學國際開發研究所碩士畢業,同研究所博士肄業。翻譯著作有《民眾佛教的扎根――日本III》、《蓬勃發展的中世佛教――日本II》、《日本佛教的基礎――日本I》、《佛教在漢字文化圈的流布――朝鮮半島、越南》、《佛教的東傳與中國化――中國I 南北朝》、《中國文化中的佛教――中國III 宋元明清》、《中國佛教研究入門》、《風月秦淮――中國遊里空間》、《空色勾玉》、《白鳥異傳》、《薄紅天女》、《風神祕抄》、《川之光》等書。

目次

新亞洲佛教史中文版總序 釋果鏡
序 佐藤弘夫
體例說明

【第一章】明治維新與佛教 谷川穰
第一節 「明治維新與佛教」所賦予的印象
一、以廢佛毀釋的打擊為起點
二、「形式破壞」與「內容破壞」?
第二節 揭開「近代佛教」的序幕
一、幕末的佛教天文學者――圓通與介石
二、「勤王僧」輩出
三、有志僧侶的聯繫――諸宗同德會盟
第三節 明治新政府的佛教政策
一、神佛分離與廢佛毀釋
二、宣教使制與大教宣布運動
三、佛教的法制、社會定位――明治四年的轉變
四、〈上知令〉與整頓無檀無住寺院
五、僧侶身分瓦解
第四節 教導職的時代
一、成立教導職制
二、成立大教院體制與發展教導職制
三、民眾教化的諸相――神、佛的糾葛與「開化」
四、學校教育與民眾教化
五、島地默雷對教部省的批判與大教院體制瓦解
六、島地默雷推行的佛教與教育
七、何謂教導職的時代――終結與持續
專欄一 戰後宗教史研究與近代化論 幡鎌一弘

【第二章】近代佛教的形成與發展 大谷榮一
第一節 何謂「近代佛教」?
一、「近代佛教」的定義
二、日本近代佛教史研究五十年
三、「近代佛教」概念的各種問題
四、近代日本佛教的類型圖
第二節 明治二○年代的佛教改革論
一、做為佛教改革運動的「狹義近代佛教」
二、明治二○年代的佛教改革論
三、中西牛郎的「新佛教」論
四、支持佛教改革的佛教青年社團
第三節 中日甲午、日俄戰爭期間的近代佛教形成
一、媒介者古河老川
二、新佛教徒同志會的組織與活動
三、清澤滿之的精神主義
第四節 大正時代的近代佛教發展
一、從明治時代至大正時代
二、田中智學的日蓮主義
三、佛教社會事業的發展――淨土宗社會派的活動
四、廣岡智教的黑衣同盟
五、重新審視的近代佛教研究
專欄二 日本的護法尊者(達摩波羅) 佐藤哲朗

【第三章】佛教人士前往海外 藤井健志
第一節 前往海外的動機與佛教觀
一、戰前前往海外諸況
二、前往海外的諸相
第二節 以攝取西歐近代文化為目標
一、明治初年遠渡西歐的情況
二、與西歐佛教學的接觸及其影響
第三節 追求佛教的原相
一、前往亞洲
二、錫蘭與西藏
第四節 以海外布教為目標
一、布教的構造
二、向佛教圈布教
三、向基督教圈布教
第五節 為國家、為日本人
一、移民跟風
二、前往殖民地
三、前往移民地
四、佛教人士發揮的功能
五、結語
專欄三 北海道的佛教 佐佐木馨

【第四章】國民國家日本的佛教――「正法」復興運動與法華=日蓮系在家主義佛教 島薗進
第一節 近代日本的佛教與諸宗教
一、法華=日蓮系佛教勢力的抬頭
二、佛教地位低微
第二節 居士佛教與戒律復興運動
一、三種新活動型態
二、居士佛教的嘗試
三、居士禪運動與聞法活動
第三節 在家主義形成與國家神道的融合
一、在家主義佛教的系統
二、長松日扇與本門佛立講
三、田中智學與國柱會
四、政治變革與信仰共同體
第四節 國家神道體制下的佛教政治運動
一、日蓮主義與國體論的結合
二、醉心於日蓮思想的人士
三、日蓮主義的影響力
四、石原莞爾、井上日召、北一輝
五、妹尾義郎與新興佛教青年同盟
六、藤井日達與日本山妙法寺
第五節 社會活動與在家佛教
一、日本佛教與社會事業
二、醫療設施、福祉設施、學校
三、佛教體系社會事業發展不振的理由
四、佛教感化救濟會(日蓮宗法音寺)
第六節 法華系新宗教的興盛
一、西田無學與佛所護念會
二、久保角太郎與靈友會
三、牧口常三郎與創價學會
第七節 昭和時代在家主義運動與日本佛教變遷
一、復興正法與社會影響力
二、為何是法華=日蓮系佛教?
三、與國家神道的關係
專欄四 神祕主義與佛教 吉永進一

【第五章】戰爭與佛教 末木文美士、辻村志のぶ
第一節 戰時體制的進展與佛教
一、軍國主義與宗教
二、佛教人士的反戰活動
三、「國體」與佛教
四、知識分子的複雜立場
第二節 中日佛教關係的轉變――以「中支宗教大同聯盟」為中心
一、回顧研究史
二、嘗試獲得布教權與面臨挫折
三、締結「中支宗教大同聯盟」
四、結語
專欄五 靖國 三土修平

【第六章】戰後的佛教發展 島田裕巳
第一節 戰後的宗教發展狀況
一、戰敗與天皇發布〈人間宣言〉
二、靖國神社的留存與確立信仰自由
三、柳田國男的危機意識
四、老民俗學者的遺言
五、陷入危機的村落共同體
第二節 新宗教時代
一、眾神的尖峰時刻
二、創價學會的發展
三、發揮在家佛教功能的創價學會
四、其他的日蓮系、法華系教團
五、對既有佛教教團的影響
第三節 石油危機之後的變化
一、新新宗教抬頭
二、從宗教風潮至奧姆真理教事件
三、葬式佛教式微
四、現狀與今後
專欄六 水子供養 清水邦彥

【特論】佛教研究方法論與研究史 末木文美士
第一節 佛教研究領域與方法論
一、佛教學與宗學
二、宗門大學的流脈
第二節 近代佛教研究的開端
一、學術佛教學成立
二、大乘非佛說論
第三節 佛教學的發展
一、印度佛教研究
二、其他地區的佛教研究
三、《大藏經》與辭典刊行
第四節 歷史學研究的發展
一、佛教史的形成
二、實證主義與鎌倉新佛教中心論
三、顯密體制論以後的研究狀況
第五節 思想研究及其他
一、近代與佛教及思想、哲學
二、佛教與民俗學
專欄七 伯納德・法蘭克的日本佛教研究 瓊.諾埃爾.羅伯特

年表/參考文獻
年表
參考文獻
索引
作者簡介

書摘/試閱

第四章 國民國家日本的佛教――「正法」復興運動與法華=日蓮系在家主義佛教
第一節 近代日本的佛教與諸宗教
一、法華=日蓮系佛教勢力的抬頭
自明治維新之後至進入二十一世紀為止,若從宏觀的角度來探討這段時期的日本佛教之際,其最大的特徵就在於佛教從以寺院為中心蛻變成以在家信徒為中心來推動,以及轉變成積極投入社會關懷活動。這如同被稱為葬式佛教般(圭室諦成,一九六三)成為艱難的試煉,亦即佛寺與僧侶設法轉變這種在有限的儀禮空間內,扮演形式上之角色的傾向,並藉此挽回對一般社會的影響力。
另一方面,身為在家信徒的佛教人士或佛教護持者,有不少是在相對情況下脫離寺院組織而獨立,並將佛法根植於日常生活中,或試圖積極參與政治或社會生活的相關活動。其中最顯著的現象,是高揭在家主義的法華=日蓮系新宗教勢力的抬頭。的確在參與政治方面,信奉法華=日蓮系的佛教徒發揮極大功能。近代日本佛教團體的勢力圖,受到法華=日蓮系佛教的勢力抬頭所影響,故而大為改寫發展過程。
毋庸置疑地,近代佛教試圖發展在家佛教,或在加強社會參與之下獲得成果非凡,這些實例不僅限於法華=日蓮系新宗教。實際上,近代的在家佛教之中,出現如淨土真宗系或禪宗系等各種例子。在佛教參與社會方面,從參與政治至教育活動、社會事業的領域,其種類形形色色。縱覽這些活動或事業之下,必須檢討法華=日蓮系佛教在近代日本佛教史上的定位。
二、佛教地位低微
自明治維新之後,江戶時代以檀家制度為基礎而穩固確立的葬祭佛教(所謂的「葬式佛教」,其實是包括葬儀之外的祭祖等多方領域,故今日以「葬祭佛教」為標準用語。參照伊藤唯真、藤井正雄,一九九七)雖蒙受神佛分離、廢佛毀釋等各種因素所打擊,依舊維持傳統佛教的基礎。就此意味而言,傳統佛教堪稱是繼續根植於庶民生活的基礎中。然而,儒學在江戶時代後期是以武士為中心逐漸滲透其階層中(多數藩校設立於十九世紀)。此外並發展國學,如同有「草莽國學」之稱般,滲透至富農或商人等階層。這種現象顯示出佛教地位在當時的知識整體布局中逐漸低微,儒教或神道的地位逐漸攀升,如此情況與佛教在各種社會活動領域中的地位愈漸低下有密切關聯。
江戶時代的佛教教團在某方面是備受禮遇,這是基於為了排除切支丹邪宗門而設置宗門改制,並強制國民成為佛教寺院的檀家信徒所致。但在整個江戶時代,身為支配階層的武士對於儒教,時而對於神道式的統治思想逐漸產生親近感,甚至影響到商人或農民。另一方面,多與日常生活的苦惱或幸福相關的神佛習合社寺或宗教人士,開始逐漸脫離傳統佛教教團的統治,轉變成由庶民構成的講集團(編案:舉行宗教講會或為求互助而形成的集會組織)。這與在如同山岳信仰般的神佛習合所形成的宗教領域中,神道要素的影響力逐漸增強有所關聯(Herman Ooms,一九九○;島薗進,二○○一a、二○○四)。
明治維新與神佛分離、廢佛毀釋促使這些變化更為加速。隨著日本國民國家的形成,佛教的世界觀與佛教的知識,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迅速低落。這種變化可彙整為以下四大面向:(一)佛教從屬於國家神道;(二)近代學校教育的滲透;(三)儒教的發展遲緩與基督教的影響力增強;(四)神佛習合的宗教領域神道化與新宗教抬頭――筆者想針對前述的各種側面,依序進行概略說明。
(一)佛教從屬於國家神道
明治政府將國體論視為統合理念,對於執行神道儀式的天皇表以崇敬的這種行為,被視為確立國家精神骨幹的方針,並為此提出各種方策。至於神佛分離、廢佛毀釋則是該方策的出發點。將記紀神話(編案:由《古事記》、《日本書紀》記載的天皇家事蹟或祭祀傳承,加上相關的地方神話所構成)視為其發展淵源,試圖在國家神道(祭、政、教一致體制)之下統合所有國民,而國家神道則是崇敬將伊勢神宮奉為祖神的天皇。
然而,究竟是採取何種制度來實踐新體制?其過程迂迴曲折,至〈教育敕語〉(編案:明治天皇針對道德根本及教育基本理念所發布的敕言)於明治二十三年(一八九○)頒布之際,幾乎逐漸確定形式。在此過程中,佛教教團的影響力被排除在國家中樞之外,佛教不僅接受國家神道,更在此有限範圍中縮減活動領域。原本大致上應根據憲法保障「信仰自由」,卻遭受以崇敬「神聖天皇」為首的各種框限所束縛。該如何在沒有矛盾的範圍下參與社會(如何保持並擴大在世俗生活中的影響力),則成為重大課題。
(二)近代學校教育的滲透
為了提高識字率,故而學習以近代科學或近代社會制度為首的新知識體系,在此同時,對於與西洋列強為伍的帝國日本,學校教育在做為培育國民的場域方面得以迅速普及化。在新學校教育,尤其是初等、中等教育之中,佛教幾乎毫無任何地位可言,國家神道與西洋傳入的近代知識,成為學校教育的主要構成要素。至今佛教教團儲存的知識資源,被迫壓縮在有限、狹隘的社會生活領域中。儒學早已在江戶時代滲透日本,佛教在世界觀與知識領域上的地位不斷降低,況且在歷經近代學校教育的普及化之下,其地位更是明顯低落。在沿襲新近代世界觀或近代學問及知識的過程中,必須強化佛教世界觀及知識方面的因應能力,但此非易事。傳統佛教教團在學習西洋文獻學的過程中,試圖恢復在文獻學方面的知識權威,但在做為挽回佛教教團的社會地位低微之策,其效果則十分有限。
(三)儒教的發展遲緩與基督教的影響力增強
隨著西方各國施壓,日本解除對切支丹邪宗門的禁止及壓迫,在此同時,做為支持近代文明發展及人類進化的宗教而博得敬畏之念的天主教就此傳入日本。另一方面,至江戶時代後期之前,儒教原本成為武士在知識層面上形成自我的主軸,卻迅速喪失其影響力。如項目(二)所述,學校教育這種培育新知識分子的系統形成後,對佛教而言是一種打擊。
然而,佛教的情況是佛教教團不斷延續,故可維持獨特的人格形成系統。儒教歷經儒學教育系統衰退,導致人力、組織基礎大幅喪失,取而代之出現的,則是近代學校教育所教導的知識體系,就多方面來看,可被接納的是這些知識體系與天主教具有密切關聯。如此情況下,在具有儒學素養的舊武士階層中,有為數不少的青年武士信奉天主教,故而近代日本的天主教蘊涵著濃厚的菁英階層所具備的宗教特性(島園進,二○○一b)。「近代佛教思想」將大量心力傾注在與天主教對抗的知識活動中。若將庶民牽涉其中並予以教化此點來看,並無法獲得卓越成果。
(四)神佛習合的宗教領域神道化與新宗教抬頭
神佛習合的宗教領域,是最強烈受到神佛分離、廢佛毀釋所影響。例如,至今修驗道或稻荷信仰主要是由佛寺組織所管轄,在此同時,尊奉與自身親近的神靈之力並具有廣泛影響力的民間宗教人士,則以此為契機,就此脫離佛教教團的束縛(島園進,二○○四)。早已進行神佛習合的宗教領域,其神道化更為快速。如此不斷擴大的民間神道團體,多屬於教派神道(編案:由明治政府公認的神道系教團之總稱,明治時代末期主要是以出雲大社教、黑住教、神道修成派等神道十三派所構成)的各種教團。
但在教派神道之中,亦有在教祖指導下透過新救濟信仰來形成團結一致的宗教團體。例如,黑住教、禊教、天理教、金光教、丸山教等,統括為習合神道系的新宗教。光就從事與庶民生活息息相關的宗教活動此點來看,這些教派神道的各種團體與佛教教團逐漸成為競爭關係。自明治維新之後在各方面皆逐漸大眾化,宗教團體的大眾化多伴隨著信仰活動逐漸神道化。教派神道在做為宗教集團方面出現兩種情況,皆促使傳統佛教的影響力逐漸式微。其一就是不僅取代佛式喪儀,經營廉價且具有親近感的喪葬儀式,另一方面,則是與具有祈求作用的寺院相抗衡,擔任可促使獲得現世利益的信仰。
佛教相關人士,對於日本宗教地形(宗教情勢)發生大幅變動,佛教教團地基逐漸脆弱的現象,被迫懷著危機意識接納如此事實。明治維新之後的佛教教團或佛教指導者、知識分子等人士,在前述的嚴酷環境下摸索該如何挽回頹勢,並在近代社會中維持及擴充影響力。其中意識到極為重要的課題,就是可超越以寺院與僧侶為中心的葬祭佛教,並朝向世俗社會展開活動。近代佛教的歷史,可從追求向世俗社會顯示其存在意義的佛教發展方式這種角度來予以檢視。實際上,多是藉此觀點來進行研究或考察(有關佛教在明治時期恢復失土及邁向蛻變的各種動向,可參照以下各種研究:什善之助,一九四九;池田英俊,一九七六a、一九七六b;柏原祐泉,一九八九;James E. Ketelaar,二○○六)。
本章同樣繼續採用此項觀點。在此筆者想由此動向中,將重點置於積極投入與世俗社會產生關聯的法華=日蓮系佛教運動來進行說明。這是基於筆者認為配合國民國家形成的步調,來強勁推展佛教運動的正是該佛教系統,法華=日蓮系佛教運動在豪華絢麗下的發展,是國民國家日本的佛教所呈現出最顯著的特徵。就時期而言,自明治時代後期至昭和時代前期是焦點時期。雖說如此,並不能完全忽視其他系統的佛教運動。在某種程度上,筆者試圖留意觀察日本佛教的整體動向。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540
庫存:3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