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澳大利亞簡史(簡體書)
79折

澳大利亞簡史(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65 元
定價
:NT$ 390 元
優惠價
79308
庫存:1
可得紅利積點:9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任何國家的歷史要濃縮成一本書都很困難,更何況是幅員廣袤遼闊、土著文化斑斕、歐洲風情濃郁、披荊斬棘開拓、不懈奮發進取的澳大利亞。無論是戰爭年代還是和平時期,短短幾百個寒來暑往,澳大利亞從一個自給自足的島嶼大陸走上了世界舞臺。這段旅程並非沒有挫折、失足,間或甚至還走上了歧路,但這也是一個極其曲折的發展歷程。從挑戰大英帝國對自己命運的操弄(同時保持友好關係)到保護自己和盟友免受入侵,從嘗試一洗過去的殖民罪孽到尊崇多元文化,一言以蔽之,《澳大利亞簡史》向您講述的就是一個傳奇故事。

“螢火蟲”系列歷史讀物網羅中外歷史發展長河的各個時期,用海量的精美圖片、豐富的一手資料、扣人心弦的歷史故事、業內專家的深入分析、逗趣的主題專欄和輕鬆幽默的文風,帶你領略人類歷史的方方面面。在信息爆炸的當今時代,“螢火蟲”系列圖書將為你點亮紛繁複雜的知識,輕鬆、愉快地捕捉歷史的精彩瞬間!

作者簡介

本書主編是英國未來出版社(Future)的阿普裡爾·馬登,已編有“螢火蟲”系列之《影響歷史進程的戰爭與武器》《煉金術秘史》等。英國未來出版社成立於1985年,是英國知名出版公司,旗下擁有102個品牌,包含上百種圖書、音像、手機應用(APP)等產品,內容涉及遊戲、電影、攝影、音樂、藝術設計、科普、前沿科技、戶外運動等,並在美國和澳大利亞設有分部。

譯者簡介:

張建威,英文副譯審,中國翻譯協會專家會員。曾任中國駐澳大利亞大使館一等秘書和駐布裡斯班總領事館領事。主要從事外事翻譯和近代城市涉外史研究,出版相關著述30部。

張秋實,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碩士,在澳大利亞生活、學習、工作10余年,出版譯著數部。

名人/編輯推薦

發現大陸、罪犯流放、殖民衝突、土著權利……講述地球南端島嶼大陸上曲折離奇、引人入勝的故事。

澳大利亞土著:呈現澳大利亞原住民豐富的歷史與文化。

淘金!:為什麼澳大利亞發現黃金後,一切隨之改變?

飛行醫生:澳大利亞人在偏遠地區的醫療救助之道。

軍事力量:皇家步兵團在世界大戰中同仇敵愾,保衛家園。

目次

6 回眸澳大利亞

9 澳大利亞土著史

20 南方大陸:發現澳大利亞

28 澳大利亞:罪犯流放之地

40 澳大利亞殖民衝突

50 澳大利亞淘金熱

63 澳大利亞國寶

66 奈德·凱利:叢林大盜還是綠林好漢?

76 澳大利亞聯邦

82 白澳政策的五大驚人真相

84 定居澳大利亞

88 布爾戰爭

92 維多利亞十字勛章英雄:約翰·比斯迪

98 次世界大戰中的澳大利亞

100 維多利亞十字勛章英雄:亨 利·達爾齊爾

106 輕騎兵突擊

118 突襲尼克:“血腥大屠殺”

127 主權國家

130 飛行醫生史

137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澳大利亞

141 命懸一線

153 新澳大利亞人

158 澳大利亞藝術與文化

164 土著人權利

166 名人堂:澳大利亞土著

書摘/試閱

澳大利亞土著史

早在歐洲殖民之前,澳大利亞就是土著人的家園。

祖祖輩輩居住在這塊島嶼大陸上的他們秉承著豐富鮮活的口述歷史傳統,

世代講述著這片土地上發生的故事

 

澳大利亞的人類史至少可以追溯到65000年前。雖然人類學家在批人類究竟何時、怎樣到達這裡的細節問題上可能分庭抗禮,各執一詞,但可以肯定的是,這些先驅很快就學會了如何與時而慷慨饋贈、時而嚴苛無情的大自然和諧相處。這個大陸上的景觀和獨具特色的動植物種群在土著民族的神話、傳說和口述歷史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

 

夢創時代

原初伊始,黑暗一片,那是一個連生命謠言都沒有的混沌未開的深淵。然而65000年前,漆黑中生命的精靈乍現,一個美麗、旋轉的夢想就此生發開來,永遠不再完結。

一團熾熱的火焰噴薄而出,照亮了精靈躁動不安的視野。接著狂風大作,無情大雨傾瀉而下。隨著夢想的彰顯,這些強大的亂象相互碰撞起舞,彼此糾纏衝突。終,筋疲力盡的它們緩緩退下,謙恭地讓位給天空、海洋和陸地,從此風清景明,氣象萬千,世界逐漸形成。角逐競力的能量耗盡了生命的精靈,而生命的精靈反過來又讓造物主帶著夢創秘笈一起回歸大地。

夢創秘笈首先潛入班帝魚(Barramundi)的魂靈,灌輸給其沉睡宿主,然後傳給了烏龜(Currikee),接著是蜥蜴(Bogai)和鷹(Bunjil)。乘著蒼鷹的翅膀,夢想飛上了天空。負鼠(Coonerang)和袋鼠(Gangurru)後來也獲悉了夢創秘笈,然而每一種生物都只希望能看到天空、樹木和平原,因為那裡有它們的家園,但都無法真正理解夢創秘笈。

伴著耳畔回蕩的樂曲和笑聲,袋鼠把秘笈傳遞給了後傳承者——人類。沉浸夢創之中的個男人和個女人目睹了眼前的大千世界,也見證了這塊土地上個嬰兒的降生。

眼見夢創秘笈終得以破解、人類意識到自己肩負的精神伴侶守護者的使命,生命的精靈心滿意足地蟄伏下來,在大地裡安息。無數精靈踏上過無盡之旅,只有生命的精靈次心有所系,情有所歸。

根據土著人歷史記載,宇宙和我們居住的世界由此開創。還有人稱諸如彩虹蛇等巨大造物主幫助創造了河流、丘陵和山脈,為生命提供了肥沃的土地。傳說彩虹蛇生氣時的樣子令人望而生畏。彩虹劃過天空之際,其實就是這條古老的蛇從一個水洞向另一個水洞爬行。

據說,澳大利亞的其他地方是精靈之間纏斗的結果。貢東古拉人(Gundungurra)認為,位於悉尼以西不到200千米的藍山裡的珍羅蘭(Jenolan)巖洞周圍的土地,系因鰻蛇(Gurangatch)和其死敵袋鼬(Mirragan)之間打斗而成。野獸間相互廝殺時,將周圍的土地撕裂,從而形成了考克斯(Cox)河和沃倫迪利(Wollondilly)河。這兩條河流至今仍然是悉尼的城市水源。

無論世上的土地與河流是天意還是偉力創造,土著人的夢創時代都是一切生命之源。不管造物主是彩虹蛇還 是其對手迪拉旺(Dirawang,一個神龍見首不見尾的精神造物,新南威爾士州的邦加隆人將其視為抵御彩虹蛇威脅的保護神),都留在了地球上,將自己幻化成為聖地或變化莫測的雷電。人類生活必須遵從天命,必須和睦相處,必須與自然界和諧共存。澳大利亞土著人圖騰般的信仰體系認定,這些偉大的精靈蘊藏在一切生命之中,讓人類的命運永遠與大地休戚與共。

即便如此,首度踏進新世界的男女不僅憧憬著他們的孩子,也憧憬著悠悠的遠方。這就引出了一個關鍵問題:他們初是如何來到澳大利亞這個巨大的島嶼的?

 

分離的大陸

澳大利亞並不是一直位於世界地圖下方,它曾經與新幾內亞相連,是面積860萬平方千米的薩胡爾(Sahul) 大陸塊的一部分。大約3000萬年前,薩胡爾大陸塊與南極洲分離,緩慢向北漂移,直到與今天的東南亞相撞。澳大利亞-新幾內亞構造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的撞擊將新幾內亞擠向南部的托雷斯海峽。然而,盡管板塊之間的衝撞震天撼地,但直到8000年前,新幾內亞和澳大利亞才分離開來。此外,雖然海平面上升淹沒了它們之間的陸地,但在海平面較低的時候會出現大陸橋。因此,早期人類很可能是通過跳島(低潮時帝汶島與薩胡爾大陸塊僅相隔90千米) 從南亞到達澳大利亞,也可能是乘坐竹筏上岸。

這些堅韌勇敢的旅行者是出於殖民新大陸的衝動,還是為了逃避人口的壓力,抑或被海浪衝擁上岸,目前尚不得而知。盡管可能永遠無法知道他們的動因,但他們來到這塊大陸上的時間卻日漸清晰。

2012—2015年,昆士蘭大學考古學家與當地米拉(Mirrar)土著人一起,對阿納姆地(Arnhem Land,位於澳大利亞北領地,系澳大利亞土著人聚居區)馬杰德比(Madjedbebe)的一處巖洞定居點進行了發掘。他們的發掘頃刻間改寫了批抵達澳大利亞的先民的歷史。

在幹涸的地表下面埋藏有許多可以追溯到6.5萬年前的工具,使人類到達澳大利亞大陸的時間一下子提前了大約2萬年。在考古團隊的眾多發現中,有研磨種子的工具和可以用來製作顏料的赭石。早於所有先前出土文物的磨鋒斧頭也被發掘出來。

為確定出土文物的年代,考古團隊採用放射性碳定年法和光釋光(OSL,一種測量自沙粒後一次暴露在陽光之下以來經過了多長時間的方法) 測年法來準確確定遺址年代。

這些發現徹底改變了人們對澳大利亞土著人乃至人類歷史的理解,表明在巨型動物滅絕之前,澳大利亞批定居者與它們共同擁有幹旱乏味的家園大約2萬年之久。在澳大利亞各地發現的許多洞穴藝術實例都支持這一假設——眾多琳瑯滿目的場景中都有對人類與巨型動物和諧共生的描繪。

假如在維多利亞州瓦南布爾(Warrnam- bool)莫伊吉爾(Moyjil)遺址進行的獨立考古發掘結果證實了一些科學家的看法,那麼人類很可能已經在澳大利亞居住了12萬年。遺憾的是,近的考古工作因新型冠狀病毒肺炎 (COVID-19)的肆虐而受到限制。然而,這處古老懸崖頂部的土著人遺址可能很快就會讓隱藏的秘密大白於天下,從而顛覆目前關於澳大利亞及其他地區人類進化的認知。

 

遺骸故事

迄今為止,在澳大利亞發現的古老人類化石約有2萬—4萬年歷史。位於新南威爾士州西南部的幹涸湖泊蒙戈(Mungo)湖遺址於1974年出土。3號(LM3)遺骸是一名男性,活到4萬年前,死於50歲高齡(對於早期人類而言)。3號遺骸上覆有紅色赭石粉末,顯然經歷過儀式性葬禮,而遺骸的檢測則顯示出土著人埋葬儀式的真實年代。

在3號遺骸出土前5年,考古學家發現了1號(LM1)遺骸的骨骼。這是一名生活在1.9萬—2.47萬年前的女性,是已知古老的火葬者之一。

維多利亞州北部的科阿(Kow)沼澤是另一處重要的土著人定居點,在那裡出土了22具遺骸,而維多利亞州的凱勒(Keilor)考古遺址則出土了人類和巨型動物遺骸以及3.1萬年前的壁爐,這意味著這裡是已知早的人類居住地 之一。

然而迄今為止,著名的土著人地標非烏魯魯或稱艾爾斯巖(Ayers Rock)莫屬。意為“大卵石”的烏魯魯見證了大約3萬年的人類活動。雖然在這裡沒有散見遺骸,但阿南古(Anangu)土著人將其奉為聖地。他們篤信這塊巨石是造物主靈魂的安息之所。人們認為烏魯魯是6000萬年前在水下形成的,全天會隨著光線的變化而變色。

 

先民

在外人看來,“土著”一詞似乎是單一群體的名字,一個完全不同但終同質化的群體,但事實上,澳大利亞有數百個不同的土著部族(1788年英國定居者到來之前可能多達500個),每個部族都有自己的語言和信仰體系。

雖然大多數澳大利亞土著人都生活在沿海地區,但也有一些人定居在大陸以外的島嶼上,包括北部的提維(Tiwi)群島和南部的塔斯馬尼亞(Tasmania)島。其他人則更靠近新幾內亞,居住在昆士蘭州北方的托雷斯海峽群島上。

雖然托雷斯海峽島民被歸為土著,但他們是美拉尼西亞人(Melanesian)後裔,與今天的巴布亞新幾內亞人有許多共同的特徵和習俗。他們的語言與澳大利亞大陸表親的不同,主要講卡勞拉高亞語(Kalaw Lagaw Ya)、梅裡亞姆語(Meriam Mir)和以英語為基礎的托雷斯海峽克裡奧爾語(Creole)。人口(目前約有3.25萬人)由5個文化群體組成,即梅裡亞姆(東部)、古達·馬爾維爾加爾(Guda Malvilgal,西北部 )、馬爾維爾加爾(靠近西部)、庫爾卡爾加爾(Kulkalgal,中部)和凱瓦拉加爾(Kaiwalagal,內群島)。

與其他土著部族一樣,托雷斯海峽島民有著多種信仰。一些人信奉夢紀元故事,而另一些人則尊奉塔蓋(Tagai)神的教義。塔蓋是將島民與星宿聯繫起來的神祇,教誨他們星空之下的一切都能各得其所。

另一個大部族是阿南古,主要分布在中西部沙漠,包括納安亞加拉(Ngaanyatjara)、皮堅加加拉(Pitjantjatjara)和揚庫尼賈賈拉人(Yankunytjatjara)。在他們北面居住著6000名瓦爾皮裡人(Warlpiri),其中約一半人仍講瓦爾皮裡語。瓦爾皮裡人依血緣關係分為8個族群,對個人在家庭中的權利和義務都做出了規定。

這些只是數千年來居住在澳大利亞的眾多不同土著部族中的一小部分。這些土著人堅韌不拔,勤勞勇敢,共享許多相同的儀式和宗教,但也秉承著各自的信仰和追求。縱然他們生活方式不盡相同,但把澳大利亞當作自己家園的先民後代都與農業這項生產活動聯繫在一起。

 

發現與農耕

1788 年批英國定居者抵達澳大利亞時,居心叵測地將原住民說成是一群浪跡天涯的野人,是毫無方向感或目的性的遊牧民族,更甭提能掌握像農耕這樣先進的東西了。事實上,正如許多早期殖民者私下承認的那樣,沒有什麼比這更信口開河了。當英國人還在澳大利亞各地艱難偷生時,土著人狩獵和收獲的日子早已成為古老的記憶。土著人不僅高度重視農業基本技能,而且他們自己就是道地的農耕大師。

初來乍到的早期人類別無選擇,只能通過狩獵當地物種和采集任何可遇食物(主要是堅果、種子、灌木、水果和蔬菜)來謀求生存。對於這些古人來說,尋找珍貴的水源也是必不可少的一步。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對居住土地的日益了解,與其他地方的定居者(盡管時間上要晚得多)一樣,澳大利亞人開始發明一些高度複雜的農耕方法。

許多英國定居者在他們的私人記錄和繪畫中證實了土著人的技能。有幅圖畫描繪了土著婦女在一片被故意砍伐的森林空地種植山藥(murnong),而有篇日記則描述了澳大利亞土著人如何在方圓1000英畝的大地上用石刀收 割谷子。還有人記載,為確保能長出新山藥,土著人會將地下根莖留在土壤之中。

令人印象更加深刻的是,他們利用精心種植的樹木和挖掘的水坑來使動物遠離農作物。此舉還收到了始料未及的效果——狩獵變得更加容易,因為這些屏障限制了附近動物的行動。

盡管環境惡劣,但在澳大利亞廣袤土地上還是形成了一條蜿蜒的谷物帶。土著人能用一張獸皮長時間存儲多達50千克的谷物。精心堆制的幹草用來催熟製作麵包的種子。在澳大利亞東部庫迪(Cuddie)泉發現的3萬年前的石磨表明澳大利亞土著人是世界上早的麵包師。

土堆和挖空的樹木分別用作烤箱和壁爐,在裡面烘烤麵包和魚(通過巧妙設在不同高度的套子捕魚,以便在旱季或豐水期都有收獲,或者借助人造水口將魚類誘入池塘)以及其他肉類。人們還知道,許多部族的人會來到澳大利亞阿爾卑斯山(Australian Alps),用網捕捉博貢(Bo-gong)山蛾。這些不幸的昆蟲被搗成糊狀,然後被用來製作糕餅。然而,令人印象為深刻的或許是數千年來中部沙漠部族在幾乎沒有降水的氣候條件下收獲灌木番茄的能力。

通過燒除、種植和清理等手段有助於營造美麗景觀,也就是1827年成為新南威爾士州助理總測量師的托馬斯·米歇爾(Thomas Mitchell)形容的“廣闊公園”。澳大利亞土著人深諳自身命運與土地狀況有著內在聯繫,因此總是想方設法保持土壤肥力,在保障生存需要的前提下竭盡全力避免對景觀造成影響。盡管如此,土地的產量還是相當驚人,在一座城鎮裡生活的土著人數竟然過萬就足以證明這一點。

可悲的是,英國人的到來打破了這種精心維護的平衡,澳大利亞退化為一片灌木和雜草叢生之地。曾經悉心打理這片熱土的土著人眼睜睜看著昔日富饒的土地橫遭摧殘。

 

土著發明

有遠見的農業技術遠非土著人的遺產。俗話說,需要是發明之母。在這樣一片荒涼的土地上謀生意味著他們必須快速適應環境,結果產生了一系列奇巧發明。

可以說,受人們認可的發明是回力鏢,通常用砍下來的與樹幹相連處的樹根製作而成。土著人將木材加熱,使其更具延展性,然後再將其塑成標志性曲線,後用油脂處理,有時還用部族徽章和符號進行一番裝飾。

回力鏢是擊倒逃跑的袋鼠或鳥類的理想工具,用於狩獵和戰鬥。有些回力鏢的末端偏厚,殺傷力更強。盡管它們在整個澳大利亞並不處處都那麼流行,但在南澳懷利(Wyrie)沼澤卻發現了一個一萬年前的回力鏢,足見這種獨特武器存世之久。

另一種獨具匠心的用品是用草木制成的熱塑性樹脂。將樹木搗爛,取出樹脂,然後清洗、加熱。加熱後的樹脂會變得黏稠,非常適合將石頭和木頭粘合在一起,制成工具和武器。

水袋的發明使隨機應變的澳大利亞早期定居者得以生存下來。這些不透水的水袋用小沙袋鼠皮制成,可以長距離運水,免去了在沙漠中長途旅行因口渴致死的後顧之憂。

土著人也頗為擅長自然療法。他們用膠乳治療皮膚病和令人痛苦不堪的潰瘍,采集茶樹油等液體來治療感染,還用單寧酸(一種存在於葉子、樹皮和各種水果中的有機物)來消炎止痛。

不過,並非所有的發明都是出於嚴肅目的。迪杰裡都管(didgeridoo)是人類已知的古老管樂器,擁有45個不同的名字,用包括桉樹(從一些名字上可以推斷這種樂器初用竹子制成)在內的各種木材雕刻而成。傳統的迪杰裡都管製造工匠知道如何找到那些樹心被白蟻掏空的樹木,從而利用它們製作出完美的空心管樂器。木材清潔修整完畢後,匠人會在吹口處塗上蠟封。

迪杰裡都管雖然貌似簡單,但事實上,想要吹好很難。吹奏者需要不斷震動嘴唇,採用循環呼吸法才能讓樂器寬大的開口端發出獨特的轟鳴聲。吹奏者要通過鼻孔吸入空氣,同時用舌頭和臉頰把含在嘴裡的空氣呼出去。經驗豐富的吹奏者能利用這種呼吸技巧一次吹奏一個音符達數分鐘之久,可以不間斷地吹奏50分鐘。

 

內陸法則

與許多古代文化一樣,早期澳大利亞土著人也認為男尊女卑。成年男性是“領地”的主宰,新婚女性通常會遷居丈夫的領地,加入丈夫所在的群體(由兩個或兩個以上家庭組成的團體。他們一起出行和露營,但通常每個家庭會分開睡覺和做飯)。男性肩負著守衛自己領地的神聖職責,負責安排維系領地所需的宗教儀式。

按照雖未成文但為各部族普遍接受的夢創法則,土地不能轉讓給另一個群體(或個人),但群體可以離開領地四處尋找食物,因此劃定活動“範圍”的做法應運而生。群體之間還達成諒解,允許在食物短缺時互通有無。鑒此,一個群體可以占用另外一個群體的領地,但純粹是為拆借補給以為生存之需。

大多數土著人一生都會留在自己出生時所在的群體中。這些群體將更大的群體分解成易於辨識的分支,從而幫助確立成婚界限,將遠親與外人區分開來,並借此確定個人在宗教儀式中所擔負的責任。

土著人社會通過親屬關係來發揮作用。在這種關係中,每個人都會被冠以一個親密的家族稱呼,比如概稱叔父、伯父為“父親”,伯母、嬸母為“母親”。這些長輩希望得到子女、孫輩、侄女和侄子的尊重。親戚稱謂嚴格定義了一切關係,能決定兩個人是否適婚、分享笑話或敬而遠之。童年過後,異性兄弟姐妹通常大部分時間都是分開生活的。禁止男性與任何曾經或可能成為其岳母的女性交往。

婚姻是維系家庭的紐帶。男性因新娘與其組成新的家庭而有義務做出回報,這往往導致新婚夫婦彼此的兄弟 姊妹聯姻,進而親上加親。指腹為婚的現象頗為普遍,而且女孩在發育成熟之前安排訂婚至關重要,因為在青春期期間,她們得離群索居,與社會生活完全脫離。

在長成女人之前,女孩通常便會開始和丈夫生活在一起,因此群體中的其他成員認為他們已經完婚(盡管在某些群體中,一對夫婦只有在個孩子出生時才被視為已婚)。一個男人可以娶妻的數量因群體不同而差異很大, 但據說有的男人娶妻多達29個,足見一夫多妻制在當地是一種廣為接受的習俗。

如果妻子對丈夫心生厭倦或發現他對自己心懷不滿,她的選擇十分有限,私奔到更好的追求者懷抱之中是她的現實選擇。不足為怪的是,男性在婚姻糾紛中掌控著主動權,因為他們可以把令人失望的妻子一休了之,嫁給他人(假設有人願意娶她為妻的話),或者乾脆在不需要警告或走正式程序的情況下叫停婚姻。盡管這聽起來不公平,但歷史學家認為土著婦女並非一個任人宰割的群體,作為她們的看護者和監護人的男性當然必須首先獲得如此行事的權利。

男孩的人生可能會在6—16歲(取決於他所在群體的規矩和習俗)之間隨著成年禮的到來而突然發生變化。在女人的慟哭聲和惡魔般的呼叫聲中(儀式的過程與葬禮相仿,旨在讓男孩完成成年儀式後開始嶄新的生活),男孩會離開住地,參加一系列教育和管束課程,以便被培養成為一個真正的男人。隨後要接受割禮,然後才可以參與諸如狩獵等成年人的活動。

有意思的是,盡管嚴格的社會規則和禁忌左右著土著人的生活,但早期澳大利亞原住民既不向酋長卑躬屈膝,也不聽命於任何統治機構的頤指氣使,因為每個人都堅定不移地篤信命運天定,故而沒有必要推舉出頭領來掌控群體或部族。為保持秩序,人人都要懂自制,知羞恥,對因違反聖律而受族人排斥的恐懼比遭天譴更具威懾力。遇到兇殺案時,人們將通過占卜的方式來 揭開元兇的面紗。

 

戰爭與武器

澳大利亞土著人與自己的家園休戚與共,為維系生存而抱團取暖,因此用不著爆發全面衝突。然而,這並不是說部族之間從未發生過暴力事件。事實上,這在日常生活中司空見慣。

由於土著人的社會結構規避了個人集權和網羅黨羽的現象,因此,惹事團伙都相對較小。為占有食物和水源,需要盡可能多地保有群體成員,從而難以組織起對其他群體的大規模襲擊,往往只是派出幾名勇士出戰。

突擊隊裝備有長矛(借助投擲器可投得更快更遠)、棍棒、回力鏢和盾牌,通常會等到夜幕降臨才發起攻擊。

這些旨在鏟除少數敵人或特定目標的暴力攻擊背後的動機,並非吞並領地或翦滅部族,因為襲擊者和所有其他澳大利亞土著人一樣,都認為土地所有權永遠不會改變。那麼,為何還要冒著死亡或重傷的危險,奪取永遠無法占有的領地然後再棄之如敝屣呢?事實上,大多數衝突的起因要麼是報復謀殺,要麼是搶奪女人,讓她們成為妻子、母親和覓食者,從而提高群體的生存概率。

歐洲定居者的到來和侵略擴張終迫使這些群體聯合起來,發起較為傳統的激戰,以保衛自己的家園和領地。可悲的是,直面入侵者的先進武器,澳大利亞土著人毫無勝算可言。

數千年來土著人精心侍弄的土地遭到入侵,被拱手讓給了歐洲白人定居者。這些侵略者對新到手的土地毫不了解,也不熱愛。澳大利亞及其近百萬土著人的生活永遠不會回到從前。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9 308
庫存:1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