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社會情緒生成與網絡突發事件治理(簡體書)
滿額折
社會情緒生成與網絡突發事件治理(簡體書)
社會情緒生成與網絡突發事件治理(簡體書)
社會情緒生成與網絡突發事件治理(簡體書)
社會情緒生成與網絡突發事件治理(簡體書)
社會情緒生成與網絡突發事件治理(簡體書)
社會情緒生成與網絡突發事件治理(簡體書)
社會情緒生成與網絡突發事件治理(簡體書)

社會情緒生成與網絡突發事件治理(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69 元
定價
:NT$ 414 元
優惠價
87360
領券後再享88折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10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商品簡介

本書主要對網絡突發事件下社會情緒的演變規律特徵進行較為具體和充分的分析,在事件鏈—心理行為—現實行動—政府治理—善治的過程中,對社會情緒演化規律的把握有助於將可能引發突發事件的負面情緒遏制、消解在萌芽中,盡量避免危害社會秩序及其穩定的突發事件發生。
對社會情緒的把握將有效地達到社會預警系統中“關口前移”的效果。本書用大數據的分析方法,反映群體的心理特徵和情緒表達以及發展態勢,進而歸納和提出政府調節與緩和社會成員情緒,有效防範和化解網絡突發事件的針對性建議和對策。

作者簡介

龐 宇
1980年7月出生。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傳播學專業,獲文學博士學位,中國人民大學與國家行政學院聯合培養博士後,國家公派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訪問學者(2018.8-2019.9)、劍橋大學社會系訪問學者(2017)。現中共北京市委黨校領導科學教研部副教授、碩士導師,兼任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傳媒大學國家治理研究院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領導力研究中心研究員。主要從事政治傳播、應急管理、領導力等領域的研究、教學與咨詢。
主持承擔國家社科基金、北京市社科基金等、省部級、院校級課題20余項,發表論文40余篇,多篇決策咨詢報告獲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北京市領導批示。調研報告分別獲得北京市第十三屆優秀調查研究成果一等獎、第十六屆北京哲學社科科學一等獎。專著《網絡突發事件預防與應對》獲北京市第十四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全媒體時代突發事件的輿論領導力”獲中共北京市委黨校首屆精品課程一等獎。

本書是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資助成果,距離課題結題已有5年之久,感謝中共北京市委黨校出版資助項目支持,本書才得以面世。
隨著互聯網與社交媒體的不斷發展、成熟,以互聯網為代表的“網絡媒介”,以手機為代表的“具身媒介”,把人們裹挾到一種媒介高度飽和的生存環境中。信息傳輸渠道的多元化、輿論主體的轉移、受眾物件的改變打破了以傳統媒體為主導的一元、單向的輿論生成和傳播模式,並向“多點對多點”“多向互動式”的“大眾人際傳播”(mass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模式過渡,“傳者”與“受者”之間界限模糊。公眾通過新媒體參與到信息生產和傳播過程中,擁有了更大範圍的知情權、表達權、選擇權和監督權,成為“產消者”(prosumer)。他們在社交媒體平臺上生產和上傳文字、圖片、視頻等內容,對政治和公共事務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
人類進入了風險社會時代。“風險社會”是德國社會學家烏爾裡希·貝克在1986年出版的著作《風險社會》中提出的概念。他認為,“風險社會”是“現代社會”的嬗變,在物質層面的現代化得以實現以後,人類並未進入世界大同、高枕無憂的“理想國”當中。相反,人類在追求經濟和社會現代化的過程中,實際已經為自身埋下了各種具有風險性的“隱患”。現代性的種種弊端和人類追求現代化過程中積累的各種“禍根”“症候”開始發作,風險無處不在,危機層出不窮。在社會矛盾凸顯期,演化方式由矛盾淤積轉變為社會情緒。老問題未解決,新問題又產生,新舊問題疊加,致使一些人產生對未來的不確定感和不安全感,從而形成一種焦慮的社會情緒。公眾通過網絡討論和傳播事件,情緒互相感染,給政府造成一定的輿論壓力,進而影響政策輸出和政府公信力。
“風險社會”是一個高度“媒介化”的社會。媒介像空氣一樣無處不在,無時不有,人們越來越多地依賴媒介獲得體驗和認知。在“風險社會”中,“全媒體”(omnimedia)取代“大眾傳媒”,逐漸成為一種獨立運作的“機制”,在突發事件中擁有了強大的話語權和影響力。互聯網作為多媒體介質加速了社會情緒的分享與互動,導致情緒逐漸由私人領域走向公共領域。普通個體的認知判斷、思想感情與情緒通過媒介化的互聯網群體傳播表達出來,並演化為社會情緒,其能見度、流動性、覆蓋面大大增強,其中的負面情緒更容易激發受眾的情緒參與,引起社會情緒的“狂歡”。許多不良情緒一經社會問題、突發事件引發,容易被刻意放大、圍觀“造勢”,負面社會情緒便會呈現“燎原之勢”,破壞社會共識,激化某些社會矛盾和衝突,從網上蔓延到網下形成群體性事件,影響社會和諧。關注和研究網絡突發事件中社會情緒的演變規律,“創新社會治理體系,加強心理干預,有效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具有重要的現實和理論意義。
本書主要從社會情緒的視角出發,對網絡突發事件演變規律、特徵進行具體和充分的分析,研究群體的心理特徵和情緒表達以及事件發展態勢,進而歸納和提出政府調節與緩和社會成員情緒,有效防範和化解網絡突發事件的針對性建議和對策。本書在以下五個方面做了一些嘗試性的探索研究。
(1)網絡突發事件的發展動因。首先,對網絡社會的基本特徵、網絡技術新應用的發展以及網絡社會生態的格局進行了全景式的研究。在認識網絡社會特徵的基礎上,指出網絡社會的輿論、思想、技術等生態格局發生的巨大變化,從而分析突發事件因互聯網的介入在其發生、發展的全過程以及應對措施上呈現出的新特點和發展趨勢。然後,重點對網絡突發事件的內涵、載體、原因、發展趨勢及階段特徵等進行了立體式的分析,概括出當下網絡突發事件的五大特點,同時總結出理性與非理性的社會情緒構成和影響網絡突發事件的成因和走向。
(2)網絡突發事件社會情緒演變的規律。情緒是人們對客觀事物的一系列主觀認知和態度體驗,以及相應的行為反應。造成情緒產生的直接原因不是外部事件,而是我們對事件的主觀判斷。著名心理學家讓·皮亞杰
提出的發生認知論強調,人在接觸外部物件時,試圖以自己原有的“文化圖示”去同化客體物件,當發現二者不完全一致時,認知主體就會做出調整,以順應客體而形成有關客體的觀念。因此,人的認知過程是主體“同化”或“順應”客體物件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人們總是受到現代傳播環境營造的情緒影響,如果消極、非理性的情緒總是縈繞在周圍,社會個體就會被負面情緒環境同化,進而順應,對原有“文化圖示”產生懷疑,並做出改變和行動。個體情緒之間相互傳染,不斷聚集蔓延成為帶有共同特徵的社會情緒。本書在論述社會情緒演變規律時,首先,分析了社會情緒的主體、客體和本體。研究社會情緒主體(社會公眾)、客體(社會現象、事件)和本體(意識、思想、意見的綜合體)的特性及動態演化,以及在社會情緒演化過程中公眾在態度上、情感上所依賴的“意見領袖”的行為模式。其次,總結了社會情緒的階段特徵。根據突發事件的網絡評論進行傾向性分析,研究在突發事件的醞釀期、擴散期、爆發期、平復期,社會情緒在其內容或形式上的變化。後,指出了社會情緒的演化及影響因素。研究影響社會情緒的社會心理因素的作用,以及“從眾”“從上”“從利”等行為在社會情緒形成和演化過程中的影響。分析事件類型、傳播途徑、政府決策、媒體行為與社會情緒之間的關係。
(3)社會情緒感知的社會傳感網絡形成機制。社會情緒是大眾在社會心態層次上的主觀體驗,不是個體情緒的疊加或混合,而是個體間、個體與群體間、群體與群體間所共享的情緒體驗。心理喚醒或激活程度高的情緒(比如驚奇、快樂、焦慮、憤怒)容易被人們感知、分享,帶有高喚醒情緒的事件容易在網上傳播。在網絡突發事件演化的不同階段,社會情緒信息被感知、傳播,繼而引起情緒共鳴、情感共振,影響著事件的發展態勢。通過搜集分析一些典型網絡突發事件的社會空間數據(新聞報道、論壇帖子、微博等)以及心理行為數據(網民的個性特徵、情緒特徵,政府的認知決策、壓力應對情況等),研究伴隨事件瞬發、突變的社會情緒產生、發展、傳播、感染、減弱、消失的動力和影響因素,試圖找出社會情緒傳感網絡的重要節點。
(4)基於複雜系統理論的動態信息網上—網下交互機制。互聯網時代突發事件呈現出跨地域、跨行業、高度複雜的新特點,網上、網下的多個主體頻繁互動,彼此影響,甚至交換“陣地”,互相促進,形成傳導鏈條。在網上、網下的交互過程中,不同主體以不同身份介入其中,不斷改變立場,不同觀點和力量相互博弈影響事件的走向。根據複雜適應性系統理論,以突發事件信息的“動態性”為研究基點,從動態信息網上—網下交互機制的作用主體、受眾關係出發,剖析“多主體協調”“多主體協作”“多主體協商”等概念,進行突發事件動態信息網上—網下交互機制的定性
研究。
(5)基於社會情緒演化規律的政府社會治理模式。在把握網絡突發事件社會情緒演變規律的基礎上,形成社會情緒監測、管理機制,並將社會心理管理與干預納入政府社會治理模式。在常態化管理和非常規事件管理中,研究政府“單中心”社會管理模式的問題及原因;借助多中心治理理論,研究各治理主體包括政府、公眾、企業、媒體、社會組織等的協同機制,構建多主體、多層次、多環節的管理體系;面對網絡時代和信息技術革命,研究在公共治理理念下構建公共領域的公眾參與互動模式。
在“事件鏈—心理行為—現實行動—政府治理—善治”這一過程中,把握社會情緒演化規律將有利於將可能引發突發事件的負面情緒遏制、消解在萌芽中,盡量避免危害社會秩序的群體性突發事件發生。對社會情緒的把握將有效地達到社會預警系統中“關口前移”的效果。對大數據的有效運用將有利於面向非常規事件的情感挖掘和觀點傾向性分析,找出社會情緒網絡表達與突發事件實際態勢的關聯,為社會風險預警和應急處置提供重要的決策支持。
本書對一些典型網絡突發事件進行了案例分析,挖掘社會情緒的形成與演變規律及構建網絡突發事件的應對機制,總結了當前網絡社會情緒的表達方式,從政府、媒體、網民等不同利益相關者角度提出網絡突發事件社會治理的對策建議。遺憾的是,本書沒有形成基於大量典型案例的社會情緒演化規律及行為特徵要素,構建出同類網絡突發事件和預期風險的全過程、全方位、全景式的情景系統描述,即尚未形成“情景構建”下的網絡突發事件治理的模式。對於不同類型的網絡突發事件的特殊演變規律及治理方法尚需深入研究,以便終提出分級分類的網絡突發事件治理模式,使得個性和共性能夠很好地結合、補充。此外,對於社會情緒的分析只是在術的層面對其特徵、分類、表達方式進行了總結和梳理,缺乏從心理學的角度對網民的心理特徵及圖譜、情緒產生等機理做更深層次的剖析。書中難免還會有作者未能留意到的不足和缺陷,歡迎讀者對本書提出批評和指正意見。

目次

┊目 錄┊
前言
導言 / 1
第1章 網絡社會與網絡突發事件 / 10
1.1 網絡社會的基本特徵 / 10
1.1.1 網絡的賦權和控制功能 / 11
1.1.2 “無中心”的信息傳播模式 / 13
1.1.3 網絡交往的群體極化現象 / 13
1.1.4 網絡傳播的異化現象 / 14
1.2 網絡技術新應用的發展 / 15
1.2.1 移動化:拇指時代 / 16
1.2.2 微媒介:社交時代 / 17
1.2.3 大數據:數字時代 / 19
1.3 網絡社會生態的格局 / 20
1.3.1 輿論生態的重塑 / 20
1.3.2 思想生態的變革 / 22
1.3.3 執政生態的調適 / 23
1.3.4 技術生態的更新 / 25
1.4 網絡突發事件的內涵 / 26
1.4.1 突發事件的含義 / 26
1.4.2 網絡突發事件的含義 / 27
1.5 網絡突發事件的特點 / 29
1.5.1 傳播速度:實時性與裂變式傳播 / 30
1.5.2 傳播媒介: 社交媒體始終活躍,傳統
媒體蓄勢待發 / 31
1.5.3 意見領袖:推波助瀾,影響輿論走勢 / 32
1.5.4 傳播效果:網上動員,網下聚集 / 33
第2章 我國網絡突發事件的背景及發展動因 / 35
2.1 網絡突發事件的背景 / 35
2.1.1 社會轉型期:價值衝突與訴求表達 / 35
2.1.2 輿論環境變化:全媒體格局與差異化傳播 / 37
2.1.3 網絡政治參與:理性與非理性並存 / 39
2.2 網絡突發事件的主體特徵 / 41
2.2.1 網絡突發事件中的利益相關者 / 41
2.2.2 網絡突發事件中的公眾 / 43
2.2.3 網絡突發事件輿論主體的傾向 / 46
2.3 網絡突發事件的四大效應 / 48
2.3.1 蝴蝶效應:不確定性的結果 / 48
2.3.2 漣漪效應:以點帶面的影響 / 51
2.3.3 螞蟻效應:隱性的秩序傳播 / 53
2.3.4 擴音效應:信息與情緒的共振 / 55
2.4 網絡突發事件的發展動因 / 58
2.4.1 網絡突發事件的間接動因 / 58
2.4.2 網絡突發事件的直接動因 / 61
第3章 網絡突發事件社會情緒演變的規律 / 65
3.1?情緒與社會情緒 / 65
3.1.1?情緒與社會情緒的內涵 / 65
3.1.2?情緒的社會結構 / 66
3.1.3?社會情緒的主要網絡表現形式 / 67
3.2?引發社會情緒問題的原因 / 69
3.2.1?公眾維權與現實之間的矛盾引發消極情緒 / 69
3.2.2?不公平導致抱怨情緒滋生 / 70
3.2.3?地方政府管理滯後與信任缺失加劇不滿情緒 / 72
3.2.4?新興技術助推社會情緒擴散 / 73
3.3?社會情緒演變的生命周期 / 74
3.3.1?社會情緒演變的階段特徵 / 74
3.3.2?從暴力傷醫事件看社會情緒的演變 / 75
3.3.3?社會情緒演變的心理動力學解釋 / 82
第4章 網絡突發事件社會情緒的表達機制 / 84
4.1?網絡狂歡 / 84
4.1.1?網絡狂歡的表現 / 84
4.1.2?網絡狂歡群體的特點 / 85
4.1.3?網絡狂歡群體的心理 / 87
4.2?網絡憤怒 / 88
4.2.1?網絡憤怒的表現 / 88
4.2.2?網絡憤怒群體的特點 / 90
4.2.3?網絡憤怒群體的心理 / 91
4.3?網絡訴求 / 93
4.3.1?網絡訴求的表現 / 93
4.3.2?網絡訴求群體的特點 / 94
4.3.3?網絡訴求群體的心理 / 95
4.4?災難情緒 / 97
4.4.1?災難情緒的表現 / 97
4.4.2?災難情緒的化解 / 97
第5章 網絡突發事件社會情緒感知與擴散機制 / 100
5.1?網絡突發事件社會情緒作用機制的主體 / 100
5.1.1?媒體:議程設置 / 101
5.1.2?政府部門:主導力量 / 102
5.1.3?意見領袖:施加影響 / 102
5.1.4?當事人:訴求多元 / 103
5.2?網絡突發事件各主體階段性特徵及表現 / 104
5.2.1 醞釀期各主體的特徵及表現 / 104
5.2.2?擴散期各主體的特徵及表現 / 106
5.2.3?爆發期各主體的特徵及表現 / 108
5.2.4?平復期各主體的特徵及表現 / 110
5.3?網絡突發事件社會情緒的發酵及傳播 / 112
5.3.1?緣起與走向 / 112
5.3.2?放大與刺激 / 113
5.3.3?推動與擴散 / 114
5.3.4?交互與轉移 / 115
5.4?網絡突發事件群體心理與社會情緒 / 117
5.4.1?集群行為中的群體盲從心理 / 117
5.4.2?群體圍觀引發非理性傳播 / 118
5.4.3?群體無意識形成輿論偏見 / 120
5.4.4?群體極化引發決策 / 121
5.5 ?網絡突發事件社會情緒與網絡動員 / 123
5.5.1?社會情緒的集體行動邏輯 / 123
5.5.2?網絡動員體系的構建 / 124
5.5.3?網絡動員的實現路徑 / 127
第6章 “多中心”視角的網絡突發事件治理模式 / 130
6.1 網絡突發事件治理面臨的挑戰 / 130
6.1.1 網絡輿論主流輿論錯位 / 130
6.1.2 意見領袖操作輿論走向 / 131
6.1.3 網絡謠言傳播屢有發生 / 132
6.1.4 網絡動員風起云涌 / 133
6.1.5 群體焦慮情緒傳染 / 133
6.2 基於生命周期的網絡突發事件過程管理 / 134
6.2.1 初期醞釀階段的特徵及應對措施 / 134
6.2.2 傳播擴散階段的特徵及應對措施 / 137
6.2.3 全面升級階段的特徵及應對措施 / 140
6.2.4 平息善後階段的特徵及應對措施 / 143
6.3 社會心理維度網絡突發事件的治理路徑選擇 / 146
6.3.1 特定人群的線下心理疏導和心理干預 / 146
6.3.2 發揮心理效應的網絡輿論引導 / 146
6.3.3 建立完善的網絡交流與協商機制 / 148
6.4 大數據時代網絡突發事件的治理模式構建 / 149
6.4.1 治理主體從“單一”走向“多元” / 149
6.4.2 治理機制從“孤立”走向“協同” / 167
6.4.3 治理方法從“神壇”走向“網絡” / 188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360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