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節】 單本79折,5本7折,優惠只到5/31,點擊此處看更多!
圖像:從文藝復興到社交媒體(簡體書)
滿額折

圖像:從文藝復興到社交媒體(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198 元
定價
:NT$ 1188 元
優惠價
871034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31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圖像無處不在。然而,為何有些圖片能得到成千上萬個點讚,甚至成為視覺文化的標志性坐標,有些則不會,圖像是如何俘獲、驚艷、催眠我們的?
杰出的設計理論家裡卡爾多·法爾奇內利採用了完全不同於以往藝術書籍的範式,將文藝復興的繪畫與庫布裡克的電影放在一起,將抽象藝術與當代廣告作對比,解釋了圖像是如何被設計、創造的,以及背後的原因。

作者簡介

裡卡爾多·法爾奇內利(Riccardo Falcinelli)
1973年出生
平面設計師,設計理論家
在倫敦中央聖馬丁藝術與設計學院學習後,畢業於羅馬大學義大利文學專業。曾為義大利多家出版社策劃和設計書籍。自2012 年起,在羅馬工藝美術高等學院教授感知心理學。
其著作《視覺設計的便攜式批判》令人將其視為對當今設計最具獨特理念的人物之一。

名人/編輯推薦

★圖像、視頻創作者不可錯過的寶典 焦點、構圖、光線、大小、比例、色調……是什麼決定了一個畫面的成敗。大量經典圖像的對比案例,揭開圖像創作的秘密。
★縱覽千年圖像史,尋找變與不變的創作規律 從洞穴壁畫、油畫、素描到照片、電影,再到廣告、自拍,是什麼造就了如今流行的圖像和我們的視覺審美。當你拿起手機拍照時,你的心理和15世紀的人並無不同。
★進入現實中不可能存在的大師課 凡·高、塞尚、小津安二郎、斯皮爾伯格……閱讀本書,仿佛進入古往今來一流藝術家的工作室,在對經典作品的分析中,學習大師的創作技巧。
★500張跨時代跨媒體的代表性圖片,開啟奇妙的藝術之旅 從提香的畫作到杜嘉班納的廣告,從《最後的晚餐》到庫布裡克的《閃靈》,作者從綿延數千年的圖像史中精選500張圖片,引導讀者在圖像的歷史中巡遊,享受極致的視覺盛宴。

目次

一 空間
正中央的力量
外圍的吸引力
二 形
矩形的勝利
黃金矩形與工業比例
金色心理邊框
深淵迷霧
三 感知
印象派的手臂
門與肖像畫
意外訪客
四 機制
路、布、刀、槍
樹的推力
焦點的發現
五 拓撲結構
重力來自觀看者的眼睛
天使與惡魔的方向
關於對角線的許多爭論
六 構圖
盆盆罐罐的形而上學
總體觀感理論
地平線規則
希區柯克的天平
小鹿需要空間
記者的膝蓋
七 媒介
面孔的尺寸
剪刀的審美感知
斗牛士的命運
如何構建“天堂”
 
注釋說明
圖片索引
參考書目
人名索引

書摘/試閱

在透視法出現之前,幾千年來,畫面上的重要景物在尺寸上總是更大;而在透視法中,景物的尺寸完全取決於它與消失點之間的距離。也就是說,中世紀的畫從神學角度考慮,聖母更加重要,因此畫中聖母會比其他聖人尺寸更大;但是,在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中,與觀眾距離越近的,尺寸就越大,就像照片中的情況。
透視這項發明極為成功,沒過多長時間,它就成了思考圖像的唯一方式。人們覺得這種方式更加自然、更令人信服、更加科學。不過,回首往事就會發現,透視機制其實也帶有文化色彩,絕非中立。“站在畫前,就像站在窗前”,這個要求本身已經包含了意識形態層面的內容,絕對不可低估。為了解釋這一點,最好的例子莫過於戲劇。
1545 年,建築師、理論家兼作家塞巴斯蒂亞諾·塞利奧(Sebastiano Serlio)根據透視原理訂立了舞臺天幕的製作規則,該規則一直沿用至19 世紀。
之前已經說過,透視體系假設消失點與觀察點相對應。但是,在劇院中,只有一個點能符合要求。這個點不在池座區、不在樓座頂層,也不在臺側包廂。它在樓座區中央主包廂。只有在這個高於地面的中央點上,天幕的視覺錯幻才最為逼真。能坐在這裡的,當然也是最重要的觀眾,如某位親王。總之,想要最大限度地享受此類布景,必須與它保持特定角度;這樣的人,要麼是社會名流,要麼能揮金如土。可見,利用透視法來再現真實世界,這種手段本身並不具有中立或自然屬性。在現實生活中,人們觀視時使用兩只眼睛,而不是一只。而透視這種人造機制,其視覺效果基於單眼所見,因此必須對觀察者的目光進行高低等級區分。所以我們說,透視是一臺文化機器,是詮釋事物的一種方法。歐文·潘諾夫斯基(Erwin Panofsky)在1930 年的一篇著名論文中將透視稱為一種“象徵形式”。用現代話語來解釋,可以將透視視為一種媒體,它站在特定立場上,傳達特定信息。這信息也包括:某些觀眾比其他人更重要。
透視機制看上去老舊過時,但其實並非如此。與任何領域一樣,關鍵在於如何使用。1938 年,20 世紀最杰出的攝影師之一多羅西婭·蘭格(Dorothea Lange)巧用一點透視表現電流。電線桿被幻化成工業時代的圖騰,給人帶來既震懾不安又熟悉溫馨的感覺。觀察這張照片,電線與消失線重合,甚至可以說,電能本身劃出電線的痕跡,衝向照片中間。像是鐵軌,疾馳的列車不給人下車的可能。這就是鄉村世界為進步付出的代價。
如果我們把“盡可能接近人眼所見”當作標準,那麼,毫無疑問,人類迄今為止發明的呈現體系中,最有效的就是透視。也許有人要問,為什麼之前數千年裡人們不需要透視?其實,這個問題的答案與“為什麼美索不達米亞文明沒有發明電影”是一樣的。而我們之所以會有這樣的疑問,是因為現在已經無法想象,缺少“逼真”圖像的生活會怎樣。不過,我們必須厘清歷史的先後順序:文藝復興時期,發明了透視繪圖法,奠定了當今觀視角度的基礎。在此基礎上發展出來的攝影術,成了我們腦海中的圖像標準。於是,回看歷史,在我們眼中,15 世紀的繪畫比之前的拜占庭聖像畫更加接近真實世界。
此外,每一種文化都有自己的工具,需要通過這些工具來展現自己的世界觀。新工具的出現,也會導致世界觀發生變化。透視原理也是如此,前後涉及一系列事件。在歐洲,特別是義大利,自中世紀後期以來,教宗和皇帝不再獨享權力,新興商人和銀行家階級要求擁有自己的文化空間,於是開始大力贊助藝術。他們心態務實,看待世界的方式也是如此。對“逼真”的渴望很可能源於這一歷史局勢。如果想要還原具體、逼真、可期的現實世界,透視無疑是理想方式。
但是,除這一假設之外,透視法的出現可能還與其他一些關鍵史實有關。第一個千年之際,一些探討光學問題的書籍已經由中東傳入,主要是海什木(Ibn al-Haytham)關於人眼內部投射成像的一些想法。正是他最早明確提出了光線可視理論。自那時起,視覺原理成為科學討論的中心。12世紀末發明了眼鏡,放大鏡得到普及,人們能夠通過濾鏡來觀察事物。這一情形可能引發了關於“觀視”動作本身的一系列實踐與哲學思考。此外還有一點:14 世紀末,私人建築開始使用玻璃窗。玻璃窗很新潮,也是奢侈品。即便到了16 世紀,人們也只會在最重要的房間裡使用它。如果主人長期離家,就會把玻璃取下來妥善保管。總之,在幾個世紀的時間裡,歐洲日常生活中出現了多種光學裝置,它們改變了人們觀看世界、思考世界的方式。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1034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