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臺灣台語俗諺鬼神紀事
滿額折
臺灣台語俗諺鬼神紀事
臺灣台語俗諺鬼神紀事
臺灣台語俗諺鬼神紀事
臺灣台語俗諺鬼神紀事
臺灣台語俗諺鬼神紀事
臺灣台語俗諺鬼神紀事
臺灣台語俗諺鬼神紀事
臺灣台語俗諺鬼神紀事
臺灣台語俗諺鬼神紀事
臺灣台語俗諺鬼神紀事
臺灣台語俗諺鬼神紀事
臺灣台語俗諺鬼神紀事
臺灣台語俗諺鬼神紀事
臺灣台語俗諺鬼神紀事
臺灣台語俗諺鬼神紀事
臺灣台語俗諺鬼神紀事
臺灣台語俗諺鬼神紀事

臺灣台語俗諺鬼神紀事

定價
:NT$ 360 元
優惠價
90324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B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36元
庫存:1
可得紅利積點:9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以台語鬼神俗諺介紹臺灣傳統信仰文化的事典
★整理珍貴臺灣台語諺語資料並詳細說明語句意義與文化意涵
★俗諺故事採華文與台語文雙語對照
★特別附錄QR Code行動學習音檔,讀者可參照拼音,聽學純正閩南語俗諺發音

「田頭田尾土地公」、「鬼仔摸閻羅王尻川」
 臺灣台語裡,許多諺語源自傳統民間信仰
想更了解臺灣,不如就從熟悉的鬼神、日常的信仰
來認識充滿魅力的臺灣傳統文化
◆水鬼做久升城隍。Tsuí-kuí tsò kú Sing sîng-hông.
台語俗諺用「水鬼做久升城隍」,來比喻人若是守好自己的本份及崗位,盡力將份內事務做好,最後也會有升任的一日。
◆人牽毋行,鬼牽溜溜走。Lâng khan m̄ kiânn, kuí khan liù-liù-kiânn.
此句俗諺意指,明明就有善人在前引導,但有人就是偏偏要跟著惡人去做罪惡之事,這是人的自甘墮落!也在提醒所有人,不要被像「鬼」一般的「惡人」所迷惑了!
◆田頭田尾土地公。Tshân-thâu tshân-bué Thóo-tī-kong.
在臺灣民間信仰中,土地公可以說是信眾最多的神明,無論是鄉村或都市,從山林到陌野,到處都可以看到土地公廟的蹤影。所以台語俗諺說:「田頭田尾土地公」,就是在說土地公的無所不在。

臺灣閩南諺語是所有臺灣先民智慧與經驗的結晶,靠著世代的口耳相傳,才能夠將這些臺灣閩南諺語保留至今。我們知道,諺語是民間文學的一部份,是大眾的文學,是民眾情感表達的形式之一,同時也是民眾表達知識的方法之一,諺語理所當然地會承載了流傳在民間的各種經驗與觀念。
而「鬼神信仰」在民間宗教中,本是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鬼神信仰」可以說就是民間信仰的根本,民間宗教的所有觀念與儀式都是以鬼神為主體來進行。本書欲對臺灣閩南諺語中的宗教文化進行討論,而宗教文化中又以鬼神信仰為其主體,所以內容便以「臺灣閩南諺語的鬼神文化」為主旨,來對臺灣閩南諺語中的鬼神文化加以闡釋。

作者王崇憲:「希望藉由這本書,讓台語俗諺變成是可以閱讀的故事,成為可以貼近人心,貼近情感,貼近我們生活週遭的一種活跳跳的語言紀錄。」

【專序推薦】
國立中山大學榮譽退休教授 林慶勳
國立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教授 張惠貞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台灣語文學系前特聘教授兼系主任 方耀乾
臺中市本土語文指導員 黃文俊
【各界讚聲推薦】(依字首筆畫排序)
台語圖文創作 粉紅色小屋
文史工作者 黃震南
台文作家 鄭順聰
台師大台文系副教授 劉承賢
【內容設計亮點】
★專業朗讀音檔
掃描書中QRcode,即可聆聽閩南語教師原音朗讀,示範全書俗諺念誦發音,原本聽得霧煞煞的閩語俗諺都可以聽得一清二楚,回去再跟阿公阿嬤開槓喔
★華文與閔南文字雙語對照
作者將俗諺編成淺白又趣味的短篇故事,以華文與閩南語文字雙語對照,讓讀者有更豐富多元的閱讀體驗。
【專業序文推薦】
★「本人讀了《臺灣台語俗諺鬼神紀事》一書,覺得作者相當用心改編原始論文,借人人琅琅上口諺語使用與學習,加強對母語文化深入認識,同時熱愛這塊土地以及關懷土地上生活的所有人,這樣的情操與理想,相信是我們渡海而來先民遺傳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我們要讓這份精神代代薪傳,永垂不朽。最後也寄望作者更加努力,日後能陸續出版類似書籍,為傳遞臺灣文化盡一份心力。」——國立中山大學榮譽退休教授 林慶勳

★「《臺灣台語俗諺鬼神紀事》一書充分呈現先民鬼神信仰的內涵和文化現象。」——國立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教授 張惠貞

★「這本冊也真通俗兼有故事性。除了解釋俗諺語的意涵以外,崇憲也將後面的故事,一个一个用雙語,台語和華語寫出來。真正有心。」——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台灣語文學系前特聘教授兼系主任 方耀乾

★「這本《臺灣台語俗諺鬼神記事》表面上是咧講佮鬼、神有關的俗諺語,其實是咧講咱「人」佇世俗的人世間按怎生存的人生智慧。」——臺中市本土語文指導員 黃文俊

 

作者簡介

王崇憲
民國62年在高雄出生的台南人。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畢業、中山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
目前是國中國文、本土語文教師。擔任過教務主任、教育部中央團本土語文組副組長。
曾得過教育部閩客語文學獎閩南語教師組散文獎及短篇小說獎、A-Khioh Siúnn 阿却賞台文獎、高雄市教育局臺灣學教師組散文獎。
籌備並完成《高雄市本土語言文學文本寫作集暨數位化錄音計劃》,也參與《錦荔枝的滋味—台語文學廣播劇》擔任「俊生仔」的角色。
目前致力於台語、華語雙語教學的工作,希望能藉由語文教學,讓下一代能自在快樂的傳承臺灣這塊土地所蘊育出的各種美麗語言。

名人/編輯推薦

《臺灣台語俗諺鬼神紀事》推薦序
國立中山大學榮譽退休教授 林慶勳
「諺語」(或稱做俗諺)是一種先民智慧結晶的「語言」,它用簡單句式當結構形式,加上琅琅上口押韻,讓它方便傳播出去。至於是否使用「文字」記錄,那是諺語形成之後的事。我們使用諺語,除了瞭解前面基本觀念之外,還需要注意某些諺語有「地域限制性」與「時間流通性」兩項。
有關「地域限制性」,舉家鄉桃園縣大園鄉(今桃園市大園區)例子說明。大園鄉,屬於臺灣西北部臨海農業鄉村,一甲子前,處處可見,青翠水田,阡陌縱橫,稻禾翠綠,埤塘水清,點綴著竹林環繞炊煙裊裊的農家。這樣的農鄉景致,自然是每年稻作收成可觀,物產豐饒,可惜收成都歸少數地主所有,絕大多數租田耕作佃農之家,其實沒有福份享受每季豐收成果。
農業社會,終年辛苦勞動的農民,拼死拼活,還不一定能夠得到相等報酬。平日飲食開銷,儘量節儉,積存收成的點點滴滴,等待繳納田租,偶而遇到天災或疾病,只能祈求神佛保佑,賜給終年勤勞耕種下民一條活路。既然無法像田頭家一樣,不愁吃不愁穿,絕對弱勢的佃農,只能藉著信仰位於大園村(今大園里)仁壽宮神佛,乞求感天大帝許真君,保佑一家大小,身家平安,衣食無缺。
因此生活在家鄉,無論老少,識字與否,幾乎人人能夠脫口而出:「儉腸餒
肚,欲等十月二十五」這一句諺語。十月二十五日是許真君在仁壽宮安座大典紀念日,鄉民平日節省所有用度,等待這一天到來,祭祀當日,大園街上家家戶戶祭拜謝神,晚間則準備豐盛流水席,招待來自各地親友,感謝大家平日種種協助,才能順利平安度過這一年汗水換來的辛勞。
由此可以明白,這句「儉腸餒肚,欲等十月二十五」的諺語,只有在大園鄉境才能使用,並非通行於臺灣全國各地。《福全台諺語典》(1998)頁100收:「儉腸餒肚,儉欲過九月廿五」一條,作者徐福全教授解釋說:台中縣龍井鄉民眾,崇信林王爺殺敵衛國之聖蹟,平常省吃儉用,九月二十五日林王爺千秋之日,必定盛大慶祝。與上述大園鄉民同樣,平日克勤克儉生活,等待特定日期,盛大祭祀慶祝。可見諺語內容除時間、信仰對象不同之外,使用意義完全相似,至於孰先孰後,無法考證,至少是先民智慧結晶擴散成果,應當可以說得通。
「時間流通性」則舉通行諺語「刣豬公,無相請;嫁查某囝,貺大餅。」為例,說明如下。
傳統臺灣民間信仰,在祭典中會將豢養增肥家豬,當作重要牲禮之一,待祭禮結束之後,在場信徒鄉眾,可以分得牲體豬肉,帶回「喫平安」;有時地方望族或富貴人家,主人重要生日或喜慶,為了展示人氣排場,也會以殺豬公為名,「辦桌」宴饗出席來恭賀賓客,待筵席結束之後,每位賓客人手一塊免費「豬公料」攜回。信仰祭禮與富貴人家宴席,都會有殺豬公活動,以示莊重熱鬧,本句諺語可能在說明後者,因為這類飲宴客人,都是主人家主動邀請,而且依照習俗慣例,不用攜帶「紅包」當做賀禮。
然而民間嫁娶風俗,也有一個不成文法,嫁女兒一方,若將喜餅,也就是諺語所說「大餅」,分送給親戚好友,拿到大餅的一家,結婚大喜當日出席婚宴,就得包「紅包」參加。一樣宴請賓客,卻有兩樣不同待遇,殺豬公請客,參加者「有吃又有掠」,吃完宴席又可攜回「豬公料」,然而參加嫁女兒婚宴,雖然事前也分到一塊大餅,事後卻要付出銀兩做回報。
這句諺語純粹是從比較角度去說話,一個有吃又有拿,一個卻吃了要付錢,待遇完全不同。其實以當時純樸移民農業社會,多數中、下生活的普羅大眾,彼此都會互相幫助度過難關,對於出錢吃大餅這種事不會太在意,只是口頭上拿來開玩笑取樂,「好空無相報,出錢阮攏有」,說說好玩,以免生活太過單調苦悶而已,何況改天自己家也要嫁女兒,可能輪到別人來說嘴了。
這句諺語很明顯,應當是反映傳統農業社會習俗,現在已經進入工商業繁忙社會,可能已經少有人懂得上述兩種宴客其中區別。現在各種生日壽宴或喜事宴客,各家有各家規矩,已經沒有「包紅包」與「不包紅包」的習慣作法。因此在「時間」流通上,這句諺語已經不像當初意涵,此點我們不能不留意。
從上面諺語有「地域限制性」與「時間流通性」兩項舉例,只是在使用上常見問題。此外也衍生讓我們想對諺語編輯者、寫作者,有一個懇切請求。請在編寫時多做實際調查,不論鴻儒耆老或販夫走卒為對象,多請教一位就多一層證據顯示,如此編輯的諺語詞書,可信度才能增加。我們擔心長輩耆老陸續凋零,若不即早訪談,可能逐漸無人可問;另一方面也擔心,許多從未在臺灣流行諺語,只因同為閩南語卻被滲入,其實只要多做訪查加上文獻記載對照,即可瞭解真相。我們絕非反對外來諺語輸入,而是那些假借「臺灣諺語」之名,以魚目混珠姿態到處通行,類似產品「洗產地」作法,則不是大家所樂見。
《臺灣台語俗諺鬼神紀事》一書作者王崇憲先生,現任職教育部中央團本土語文組副組長(高雄市五福國中教師借調),他於2000年考進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系碩士班進修,2004年畢業時,由我指導撰寫碩士論文。這本《臺灣台語俗諺鬼神紀事》一書,即是在他碩士論文基礎上改寫而成。
該書主要內容在卷二「台語俗諺的鬼信仰紀事」,以及卷三「台語俗諺的神明信仰紀事」,將全書引用的60條台語俗諺,詳細做了背景說明與使用意義詮釋。為了讓讀者即時掌握對書中出現的鬼、神有所認識,特別在解釋各條諺語之前,用淺顯簡易文字說明引述的鬼魂或神明傳說由來。值得一提的是,「台語俗諺鬼魂(或神明)故事」,都使用台語版與華語版兩種文字說明。這一創新體例極有實驗性意義,一來可以讓閱讀者學習台語版閱讀習慣,若有不清楚借用華語版作對照認識;二來也可以看出完全用漢字書寫台語文,會達到什麼效果或遭遇什麼困難?對推行本土語言,正是一項很好試驗機會。
本人讀了《臺灣台語俗諺鬼神紀事》一書,覺得作者相當用心改編原始論文,借人人琅琅上口諺語使用與學習,加強對母語文化深入認識,同時熱愛這塊土地以及關懷土地上生活的所有人,這樣的情操與理想,相信是我們渡海而來先民遺傳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我們要讓這份精神代代薪傳,永垂不朽。最後也寄望作者更加努力,日後能陸續出版類似書籍,為傳遞臺灣文化盡一份心力。
國立中山大學榮譽退休教授 林慶勳 謹序
2023年3月於高雄陋居

 

目次

推薦序
自序
前言
凡例
第一章 台語俗諺的文學性與宗教性
一、俗諺的定義及特性
二、台語俗諺具文學宗教性
第二章 台語俗諺的鬼信仰紀事
一、臺灣民間的鬼信仰文化
二、台語俗諺中的鬼
(一) 鬼王
(二) 小鬼
(三) 水鬼
(四) 錢鬼
(五) 枵鬼
(六) 有應公
三、台語俗諺中的人鬼關係
(一) 人與鬼的關係
(二) 鬼作祟人間
第三章 台語俗諺的神明信仰紀事
一、臺灣民間的神明信仰文化
二、台語俗諺中的自然神
(一) 雷公
(二) 土地公
(三) 三界公
(四) 北斗南斗
三、台語俗諺中的物神
(一) 城隍
(二) 床母
(三) 灶君
四、台語俗諺中的靈魂神
(一) 佛祖
(二) 玉皇大帝
(三) 註生娘娘
(四) 媽祖
(五) 大道公
附錄:本書台語俗諺索引與參考書目

書摘/試閱

(一) 土地公
【神鬼傳奇諺語故事:田頭田尾土地公——台語版】
佇民間傳說,土地公本成是周武王時代的一名稅官,名叫做張福德。張福德定定幫助生活困苦的民眾,嘛做足濟好代誌,他誠長壽,活甲一百空二歲。張福德過身了後,伊的肉身竟然袂爛,就有一个散食人用四塊大石頭共他的身體圍牢咧,閣誠虔誠來祭拜伊,從此之後這个散食人的命運就改變矣,伊竟然成做一个有錢人。後來張德福庇佑散食人的代誌就四界流傳,尾仔伊就按呢變做土地公,而且閣予皇帝賜名做「福德正神」,這嘛是咱常在佇土地公廟看著
「福而有德千家敬,正則為神萬世尊」聯對的原因。
佇傳說當中,土地公的生日是農曆二月初二,這一工百姓會準備三牲四果佮甜酒等等的供品來敬拜,這叫做「牙祭」。每個月的初二、十六,做生理的人會祭拜土地公,祈求平安健康,事業順利。第一擺的牙祭是二月初二,叫做
「頭牙」,上尾仔一擺的牙祭是十二月十六日,咱叫做「尾牙」。「尾牙」這工, 頭家會請辛勞食一頓腥臊的「尾牙」而且閣會發紅包,感謝辛勞過去一冬的辛苦,明年閣再繼續拍拚。
除了尾牙是佮土地公有關係以外,臺灣的土地公閣有一个特色,有一寡所在的土地公頭殼頂會戴一頂象徵一品身份的宰相帽,會當戴宰相帽的土地公, 就代表伊對國家有足大的貢獻。屏東有名的土地公廟福安宮,聽講就是佇清朝乾隆皇帝彼時陣顯靈幫助欽差大臣「福康安」平定叛亂,福康安就奏請皇帝賜予土地公一品冠帽。橫直,若土地公有戴冠帽,就代表伊對國家、地方有貢 獻:若毋是幫助地方人士考試順利中進士,就是幫助人生理興旺,生理人叩謝神恩,予土地公有冠帽會當戴。
後來,土地公就變成民間一个親切可愛的神明,嘛是一个有智慧的老人, 有需要伊幫助的所在,伊攏是有求必應、隨傳隨到,四界攏有人咧祭拜伊,所
以就出現「田頭田尾土地公」這句諺語矣。

【神鬼傳奇諺語故事:田頭田尾土地公——華語版】
民間傳說,土地公是周武王時期的一名稅官,名為張福德。張福德經常幫助生活困苦的民眾,而且也做了許多好事,他很長壽,活了一百零二歲。張福德去世後,竟然肉身不會腐爛,就有一個窮人用四塊大石頭將他的身體圍住, 還虔誠供奉他,之後窮人的命運改變了,成為一位有錢人。後來張德福庇佑窮人的事蹟傳到鄉里之間,他也成為土地公,並被皇帝賜名為「福德正神」,這也是我們常在土地公廟看到「福而有德千家敬,正則為神萬世尊」的對聯的原因。
傳說中,土地公的生日是農曆二月初二,這一天人們會準備三牲四果與甜酒等供品敬拜,稱為牙祭。每月的初二、十六,做生意的人會祭拜土地公,祈求平安健康,事業順利。第一次的牙祭是二月初二,稱為「頭牙」,最後一次的牙祭則是十二月十六日,稱為「尾牙」。「尾牙」這一天,老闆會犒賞員工吃一頓「尾牙宴」並發紅包,感謝員工過去一年的辛勞,來年繼續打拚。
除了尾牙與土地公有關係,臺灣的土地公還有一項特色,有些地方的土地公頭上會戴著象徵一品身分的宰相帽,能戴上宰相帽的土地公,代表祂對國家有卓越的貢獻。屏東知名的土地公廟福安宮,據說是在清朝乾隆皇帝時顯靈幫助欽差大臣福康安平定叛變,福康安奏請皇帝賜給土地公一品冠帽。總之,若土地公有戴冠帽,就表示祂為國家、地方做出貢獻:若不是幫助學子考試順利中了進士,就是幫助生意興隆,商人叩謝神恩,讓土地公有冠帽可戴。
後來,土地公就成了民間一個親切可愛的神明,也是一個睿智的老人,有需要祂幫助的地方,祂總是有求必應、隨傳隨到,到處都有人們在祭祀祂,於是就有「田頭田尾土地公」這句諺語的出現了。
【臺灣諺語講予你知】
在臺灣,早期移墾的漢人來臺後,因為環境、氣候、與族群之間利益衝突等,使得他們的生命財產非常沒有保障。所以祈求上蒼、神祇保佑,變成移民者的精神寄託。所以當時渡海來臺移墾的先民們,常會將原鄉的信仰一起帶到臺灣來,而當時在閩、粵地區土地神信仰已非常興盛,因此,土地神遂成臺灣先民的普遍信仰。加上漢人固有對土地的崇敬,認為開墾土地前,須先徵求當地土地公的允許,並祈求庇佑開墾順利,所以對土地公的敬奉絕不可怠忽,土地公信仰在臺灣因而更加興盛。故現今臺灣的土地公信仰,可說是漢民族文化的延續及發展,並以閩、粵地區的信仰方式為母體,而在臺灣發展成為信眾最多、最普及的民間信仰 (王健旺,20005)。
土地公,在臺灣多以「福德正神」及「后土」居多,有的則稱為「土地
公」、「伯公」或「福神」。在城鎮及廟祠多用「福德正神」字樣,在郊野及墓地則慣用「后土」。以下將與土地公相關之臺灣諺語說明如下:

1、田頭田尾土地公。(《俗典》,頁128)
Tshân-thâu tshân-bué thóo-tī-kong.
田頭田尾都在拜土地公,或有土地公廟。此諺說明土地公是護地之神,所以到處都在拜 (楊青矗,2001:128)。
土地公是與民眾最親近的民間神祇。土地公的職責,王健旺(2000:7-8)共整理出下列十一項民間信仰中土地公的職務:
1、村落守護神 2、家宅守護神 3、農業之神 4、商家的財神 5、墳墓守護神6、山神 7、礦業守護神 8、建築業的守護神 9、辦理戶政工作 10、開路神11、社會雜務之神。

漢族自古以農立國,農業社會的發展和土地的關係可說是非常密切,所以漢人的土地神信仰,可說是在遠古時就出現了。姜義鎮(1995:166)將土地公發 展的歷史,敘述得頗為詳盡:

中國古代設金、木、水、火、土五行之官,五官之長稱正,《左傳》注有:「五正,五官之長」又注「土正曰后土」,后土既為土官之名,亦為土神之名。據《白虎通》謂:「社,土地之神也。」又謂:「為天下求福報功,人非土不立,非穀不食,故封土立社。」《禮記》亦謂:「王為群性立社」,又謂:「社后土也,使民祀焉」,並疏「后土,即社神也。」
《通俗篇》:謂:「今凡社神,俱呼土地」《楚辭》謂:「土伯」。《五經異義》謂:「今人謂社神為社公」。

根據以上各種古書記載中,已有后土、土正、社神、社公、土地、土伯等各種稱呼了。《說文解字》中說:「社,地主也」。春秋傳曰:「共工之子句龍為社神。」段玉裁注引書曰:「社者,土地廣博不可遍敬,封五土以為社」由此, 我們可以知道,土地公的前身為「社神」,也稱「社公」。起初,土地崇拜是一種自然崇拜,後來逐漸轉化為人格化的大地之神,稱「地祇」,「后土」,由皇帝專祀,而各諸侯國、大夫采邑、鄉里村社則奉祀管理本地區的社神,而且人們也賦加給祂許多社會職能,土地公慢慢轉化單純區域觀念的守護神了(宗力、劉 群,1986:217)。
正因為土地公在民間信仰中,所要擔負的責任如此的繁重,所以只要有土地,就有土地公。在臺灣民間信仰中,土地公可以說是信眾最多的神明,無論是鄉村或都市,從山林到陌野,到處都可以看到土地公廟的蹤影。所以臺灣諺語說:「田頭田尾土地公」,就是在說土地公的無所不在。

2、土地公無畫號,虎毋敢咬人。(《諺典》,頁 91)
Thóo-tī-kong bô uē hō, hóo m̄ kánn kā lâng.
相傳山中的老虎屬土地公管轄,沒有祂的首肯,老虎不敢傷人。形容爪牙們魚肉良民,一定有人在後面撐腰 (陳憲國、邱文錫,1999:91)。
此臺灣諺語運用修辭法中的借代法。「土地公」泛指惡人背後的首腦;
「虎」則是做惡之人。傳說老虎為山中之王,常會危害百姓生活,後來由土地公收服。自此以後,虎若要傷人,必須要徵得土地公的同意,臺灣諺語說:「土地公無畫號,虎毋敢咬人」,後來引申為,若是背後無人指使或撐腰,惡人不敢為非做歹。
民間也有祀奉「虎爺」者,這是民間信仰的「動物崇拜」。奉祀虎爺並無專廟,只隨主神供奉。虎爺的主神有二,一是土地公,一是保生大帝。
據阮昌銳(1982:3-58)的說法:

民間對虎的觀點,認為虎經常跟隨土地公,按照土地公的命令採取行動, 即使虎對人有所傷害時,也認為是得到了土地公的許可。一般廟宇神案下所供奉的「虎爺」,是專供土地公騎用的老虎。信徒認為虎爺張著大嘴, 是為叨著財寶而來。因此,廣為人民所奉祀,特別是賭徒信奉極深,還有戲劇業者亦然。

因為虎具有雄威,是象徵避邪、驅逐癘瘴和降服魔鬼的動物神,所以一般人認為其有鎮護廟宇的功能。雖然老虎是凶猛可怕的野獸,但是神化的虎爺造型,圓圓胖胖的臉龐,不會令人有望之生懼之感,所以也頗得民間喜愛。
總之,此句臺灣諺語主要是要表達惡人所以為非做歹,背後必定有人在指使或是撐腰,所以惡人才會恃無忌憚。

3、得失土地公,飼無雞。 (《諺典》,頁 431)
Tik sit thóo-tī-kong, tshī bô ke.
「得失」是「得罪」之意,「飼無雞」是說雞隻的生長會不健全,甚或死亡, 按臺灣民間信仰,土地公是本地守護神,絕不可得罪,否則會雞犬不寧;說飼無雞只不過是一種比喻。現今言土地公,多指各地方或各單位之角頭或惡勢 力,得罪了這些「土地公」,真的會吃不完兜著走,何只飼無雞而已(陳憲國、邱文錫,1999:431)。
還有外一句臺灣諺語是:「得罪土地公,雞母狗仔飼活」(《俗典》,
365),說的也是類似的道理。
土地公是本地守護神,絕不可得罪,否則會雞犬不寧。此句諺語在此用於勸人勿與地方角頭作對,免得受罪。
當土地公成為人格化的神明後,土地公就成了民間常見的神明。民間的土地公,實際上融合了古代君主所祭「天地社稷」中的地祇和社稷。臺灣的土地公,除了每家在家堂設有神像或神位之外,每一個聚落都有土地公的廟宇,通稱「福德祠」。土地公在神靈系統中是地方基層的行政神,相當於現在的村里 長,具有多種職能,雖然祂只是個小神,只能掌理一個小地方,但在祂的管轄地區內,誰也不能看輕祂。就因為這種道理,臺灣諺語才會有:「得失土地公, 飼無雞」這樣的話。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24
庫存:1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