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分水嶺:1600年的中國與西方(簡體書)
滿額折

分水嶺:1600年的中國與西方(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58.6 元
定  價:NT$ 352 元
優惠價:87306
領券後再享88折
庫存:1
可得紅利積點:9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本書是一部通俗歷史著作。作者比較了從農業時代開始到現代社會開始的時間內的中國與西方文明,探討了導致這兩大世界文化不同發展路徑的因素,以及這不同的發展路徑如何為它們在當今世界所處的位置奠定了基礎。作者用引人入勝的敘述比較了羅馬帝國和漢朝的歷史,這兩者在自然、地理、人口的特點上極其相似。本書還探究了這樣一個重要的問題:西方沒有建立一個統一的帝國,但在近代卻迅速崛起,而中國保持了歷史上最為成功的傳統文化,卻在擁抱現代社會時落後了。作者通過比較農業、哲學、宗教以及面對侵略和戰爭的處理方式,探討了這些主題。中國與西方的發展比較一直是一個熱門話題。本書適合學習世界史、中國歷史、比較歷史、西方文明等課程的學生閱讀,也適合一般讀者閱讀。


作者簡介

[美]史蒂文·瓦萊奇(Steven Wallech),在克萊蒙研究大學獲得歷史學博士學位,此後在多所大學或學院執教30多年,現為長灘城市學院世界史高級教授。其他著作有《世界史:簡明主題分析》(兩卷)等。


名人/編輯推薦

中國與西方的發展比較一直是一個熱門話題。本書適合學習世界史、中國歷史、比較歷史、西方文明等課程的學生閱讀,也適合一般讀者閱讀。


目次

前 言 / 1

緒 論 / 1

第一章 農業發展的悖論及其對中國和西方文明的影響 / 5

最古老的悖論 / 5

中國農業 / 13

中國農業的起源 / 15

中國馴養的動物 / 18

中國古典時期的工具 / 19

中國早期的犁 / 20

中國最早的王朝 / 21

羅馬的農業 / 35

義大利農業 / 37

埃及 / 45

黎凡特和美索不達米亞(地中海東部地區) / 51

希臘 / 55

羅馬經濟概述 / 59

第二章 古代哲學:中西方差異 / 63

中國對穩定的探索 / 66

第一代儒家學說 / 70

道教:對“道”的另一種詮釋 / 72

第二代儒家學說:孟子 / 74

第二代道教:莊子 / 76

法家:荀子 / 77

第二代法家:韓非子 / 80

法家思想的實踐:李斯和秦朝 / 80

漢朝 / 82

希臘視角(第一部分)—問題 / 85

希臘視角(第二部分)—求解 / 88

蘇格拉底的思想 / 89

柏拉圖 / 91

亞裡士多德 / 94

羅馬視角 / 99

羅馬憲法 / 101

腐敗 / 103

世界公民 / 105

基督教 / 106

第三章 遊牧民族 / 119

兩種不兼容的生活方式:遊牧民與定居民 / 119

持久的遊牧民族威脅、大炮的使用以及中國的三個主要問題 / 123

遠東草原以及中國的地理特徵 / 125

遊牧民族、貿易和移民 / 127

遊牧民族的戰術 / 130

杰出的領袖 / 131

漢武帝—中國的“武”皇帝 / 133

絲綢之路:文化悖論的致命體現 / 135

高熱量食物優勢以及農民感染的疾病 / 136

羅馬帝國和中國漢朝所遭遇的重大人口危機 / 138

忠誠、國家以及失落的天堂 / 141

道教 / 142

佛教 / 143

混戰時代 / 146

羅馬帝國的隕落 / 148

多瑙河 / 149

萊茵河 / 149

匈奴、匈人和日耳曼人 / 151

中國重新統一的潛力對比西方的分裂 / 152

第四章 中世紀的中國和歐洲的對比 / 156

意想不到的結果 / 156

回顧農業的駁論 / 159

隋朝(公元 581 年—618 年) / 162

唐代(公元 618 年—906 年)和中國的復興 / 166

唐朝的經濟 / 169

宋朝(公元 960 年 -1279 年):黃金時代的延續 / 175

宋朝的經濟 / 176

遊牧統治的插曲 / 181

羅馬衰落期間封建主義的演變 / 188

中世紀農業:封建制度的崛起 / 192

曲轅犁 / 193

輕便馬軛和馬掌的使用 / 194

封建制度 / 195

氣候和中世紀農業對封建制度的影響 / 198

中世紀新經濟的出現 / 201

中世紀晚期(公元 1300 年—1500 年) / 202

“巴比倫囚虜”(阿維尼翁之囚)和天主教會大分裂 / 204

西歐皇權的上升 / 206

社會變化 / 207

體制對比:統一的中國與分裂的歐洲 / 210

第五章 中國和中世紀歐洲:文化正統與創造力 / 213

中國的經濟、行政制度和正統思想的形成 / 217

宋朝的行政制度改革 / 220

重建儒家正統思想 / 221

中世紀歐洲正統思想的基礎 / 227

中世紀早期的王權(公元 500 年—1000 年) / 228

封建制度 / 231

城市的非法居住環境 / 232

格裡高利革命 / 235

知識的復興:中世紀的正統思想 / 238

學習的生存與復活 / 240

神學和經院哲學的出現 / 244

亞裡士多德的復興、中西對比、新的歐洲正統思想 / 249

神學家托馬斯·阿奎納 / 251

中世紀晚期和中世紀歐洲思想的分裂 / 253

結論 / 258

第六章 遊牧民族權力的鼎盛時期 / 260

文化悖論產生的陷阱 / 260

蒙古征服和統治 / 265

成吉思汗 / 265

成吉思汗的士兵:蒙古人 / 268

成吉思汗的征服 / 271

窩闊臺 / 272

蒙古人的致命弱點:新大汗的推舉 / 274

蒙哥的征服 / 276

元朝:不平靜的百年統治 / 280

明朝(公元 1368 年—1644 年) / 283

蒙古的殘酷統治毒害了中國人的應變能力 / 284

明朝僵化的意識形態 / 286

蒙古人對歐亞大陸的影響 / 288

跛子帖木兒:恐怖的遊牧統治過渡期 / 291

淋巴腺鼠疫(黑死病) / 292

清代:統治中國的第二個遊牧政體(公元 1644 年—1911 年) / 294

滿族遊牧民是誰? / 296

滿族動員 / 297

從襲擊到征服:努爾哈赤組織起滿族 / 298

皇太極的繼續征服 / 300

多爾袞攝政 / 301

清朝統治的鞏固 / 303

清康熙 / 305

清朝權力的繼續:新的“野蠻人”從南而至 / 310

第七章 現代化 / 312

中世紀早期日耳曼統治下的歐洲 / 316

人的價值:賠償金 / 319

集會權 / 320

基督教的組成部分 / 321

中世紀中期和法律 / 323

羅馬法和貿易 —財產的作用 / 324

形勢的另一轉變:中世紀晚期 / 328

基督教的復興 / 334

基督教人文主義者 / 336

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 / 344

文藝復興和科學革命 / 349

地理大發現及其後果 / 353

中國沒有進行現代化:傳統的陷阱 / 361

中國版的地理大發現之旅 / 368

結論 / 375

參考文獻 / 378


書摘/試閱

文化悖論指的是貫穿世界歷史、標識某種文明無法規避的矛盾。隨著農業革命的開展,最古老的、最顯著的悖論浮現了出來。在最後一個冰河時代快要結束的時候,人們發現農業是一個獲取食物的可靠方法,並掌握了農業生產規律。文明由此得以形成。與此同時,人類把自身陷入一個後果並不友好的循環當中。當古代農民開始耕種特定的作物、飼養特定的動物來維持他們定居的社群的時候,他們便開始從大自然中偏移出來,為人類生存創造了一個人為的環境。由於放棄了原來遊牧的生活方式,開始耕種植物,早期從事農業的生產者所生產的食物不僅喂養了自己,而且還形成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的食物剩餘,從而觸發了人口的大增長。人類以前所未有的規模開始安頓下來,組織並重新組織他們生產食物的方式,形成生產體系。這樣一來,他們也改變了地球的面貌。

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口越來越多,長久的定居地也不斷增加,給當地的生態環境帶來了壓力。採用定居的生活方式來生產食物的一個後果是吸引來了大量的食客,不僅僅包括昆蟲,而且還有一些嚙齒動物,它們希望以人類或者人類的食物為生。病原體會很容易在聚集的人群中、人類播種的植物中,或者是飼養的動物當中傳播。時不時地,這些病原體會以流行病的形式毀滅當地的人口。而且,我們稱之為“農業”的這種新的人為關係,開始引發“生態自殺式”的周期事件。換言之,正是早期農業社群所採用的這種生產食物的方式,最終削弱了他們生產充裕食物的能力。因為這會造成土地侵蝕、土地枯竭、森林退化等問題的單個爆發,或集體爆發。最終的後果就是由農業革命帶來的一個基本的悖論:一個社會越能成功地生產出多餘的食物,不管是在生物學意義上,還是在環境方面,其潛在的生態災難風險也越大。

為了試圖破解這個最基本的悖論,為了提高對自然世界的控制,每一個古代文明都建立了各自的價值體系,都有自己的行事方法,這兩者結合在一起,就形成了我們所熟知的“文化”。各種各樣的文化都試圖把人類活動、人類的預期和農業整合到一起,其最終的目標是為了取得一個穩定的食物供給,來滿足不斷攀升的人口對食物不斷增加的需求。但是,沒有哪個早期耕種社群能夠逃脫他們生產活動所帶來的後果,他們賴以生存的人為的環境把人類文明體和自然環境的距離拉得越來越遠。

中國和西方就是兩個極好的例證,他們例解了各自的文明是如何同這個最基本的悖論,即人類文明和農業所帶來的最基本的悖論,進行抗爭的。挑選出中國社會和西方進行比較研究是有指導意義的。原因在於:兩種文明在上古時代的經歷驚人地相似,然後卻在中世紀徹底地背道而馳了。兩個社會幾乎在同時走向了成熟,而且其成熟程度也差不多。兩個社會在人口數量和政治統轄下的土地面積也差不多。兩個社會都在古典時代末期出於差不多同樣的原因,遭遇了同樣的命運。在中世紀開始的時候,中國還在試圖維持中央集權,恢復和保留古典的、傳統制度的完整性;然而,後羅馬時期的西方解體了,分裂為五花八門的中世紀的歐洲文化體。中世紀時期,中國進入一個傳統治理的黃金時期,在亞歐文化中卓然而立,也最為

富庶。相反,從中世紀早期到鼎盛時期,直至末期(公元 500 年—公元 1500 年),西方文明不斷嘗試新的政治制度,新的制度一個接一個,頻頻轉換。中國最終非常成功地維持了其傳統文化,挺過了中世紀的血雨腥風,但具有反諷意義的是,這卻讓中國社會裹足不前。盡管歐洲在維持傳統社會上敗得一塌糊塗,卻開啟了動蕩和劇變之程,這一過程最終帶來了西方的現代化,而中國卻被“甩在”了幾個世紀之後,這真是頗具諷刺意味。

本書的任務是對比和比較中國和西方所蘊含的這些悖論。為了實現這個目的,我們考慮了三個重要主題:農業、哲學以及遊牧民族所帶來的威脅和定居農民與遊牧民族的交往互動。選擇農業的原因是顯而易見的,由於這本書所研究的中心悖論正是來源於選擇和種植特定農作物這個單一活動。選擇哲學的原因不像選擇農業那樣明顯,但哲學折射出了農業生產變遷所帶來的文化悖論。與遊牧民族的交往和互動是書中選擇的第三個主題。遊牧的生活方式要求繁殖、飼養、放牧牲畜,這需要不斷地遷徙,要有追逐豐美水草而居的能力。相反,種植已經馴化了的植物要求采取一種固定的生活方式:固守在一個地區,插籬修舍,維持地域邊界,排除入侵者。食物生產和生活方式上的主要差異導致了農民和牧民之間公開的衝突。在世界歷史的進程中,在整個古典時代和中世紀,歷史一直在上演著這樣的爭鬥。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306
庫存:1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