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歷史與文化論叢(三版)
滿額折
歷史與文化論叢(三版)
歷史與文化論叢(三版)
歷史與文化論叢(三版)
歷史與文化論叢(三版)
歷史與文化論叢(三版)
歷史與文化論叢(三版)
歷史與文化論叢(三版)
歷史與文化論叢(三版)
歷史與文化論叢(三版)
歷史與文化論叢(三版)
歷史與文化論叢(三版)
歷史與文化論叢(三版)
歷史與文化論叢(三版)
歷史與文化論叢(三版)
歷史與文化論叢(三版)
歷史與文化論叢(三版)
歷史與文化論叢(三版)
歷史與文化論叢(三版)
歷史與文化論叢(三版)
歷史與文化論叢(三版)
歷史與文化論叢(三版)
歷史與文化論叢(三版)
歷史與文化論叢(三版)
歷史與文化論叢(三版)
歷史與文化論叢(三版)
歷史與文化論叢(三版)
歷史與文化論叢(三版)

歷史與文化論叢(三版)

定  價:NT$ 500 元
優惠價:90450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B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50元
庫存 > 10
可得紅利積點:13 點

電子書同步在下列平台販售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一代國學大師、史學權威──錢穆

經典著作全新改版

 

國學大師錢穆,數十年來的集粹

「所謂哲學思想,乃是一種尋求宇宙真理,人生真理的思想……」錢穆數十年來,對於歷史、文化、世界局勢、未來發展的觀察與省思,集於一書。

 

本書為錢穆先生不惑之年後,或應出版社之邀,或就個人、團體之請,以歷史及文化為主題所作的文章、講稿之集成。寫作時間橫跨三十餘年,地點從香港至臺灣,主題涵蓋歷史、文化、社會、政治、經濟諸多層面。其內容之緯,是錢穆對眾議題提出的觀察與剖析;其內容之經,是錢穆秉持著人文精神做出的思辨與反省。

錢穆先生作為一位憂國憂民的儒者,面對時代的變遷,真誠地提出自己的呼籲。他在書中說道:「生命雖是一去不返,但同時又是永存不滅。」他的生命,留存在一篇又一篇的文字裡,熠熠發光。本書既是關心時事之人的借鏡,也是現代人認識錢穆先生的一扇窗,得以直視一代國學大師的理想、意念與靈魂。

 

【本書特色】

1.本書為錢穆三十餘年來,演講、文章的大輯錄,留存了其對於不同時代、不同議題的看法與思維,是認識一代國學大師的一塊敲門磚。

2.本書收輯了錢穆對於時局的批判與反思,從中可以窺見一位儒者如何面對社會與世界的變遷,尋覓其靈魂安棲之處。

3.錢穆在本書的文章、演講中,針對中華文化與歷史哲學進行了深入探討,其精神躍然紙上,讓讀者能夠藉由閱讀,與前人展開人文對談。

 

作者簡介

 錢穆(18951990年)

字賓四,江蘇無錫人。年十八即任小學教師,歷中學而至大學。先後於燕京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師範大學、西南聯大、齊魯大學、華西大學、四川大學、雲南大學、江南大學等校任教。1949年,赴港創辦新亞書院。曾先後獲香港大學、美國耶魯大學頒贈名譽博士。1967年,來臺定居,膺選中央研究院院士,並任中國文化學院史學研究所教授。1986年,受聘為總統府資政。

賓四先生治學,大抵以史學為核心,廣涉諸經諸子之學,從而擴及中華學術與思想文化諸多領域;其中又以理學最為深刻,自云「得力最深者莫如宋明儒」。其成就,直接反映了中國近代學術史之變遷。畢生心力鑽研中國古典文獻,即使晚年苦於眼疾,仍著作不輟,冀以喚醒中華民族文化之靈魂,儼然為晚清以來,力抗西方文化洪流之中流砥柱。所著《先秦諸子繫年》、《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國史大綱》、《秦漢史》、《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朱子新學案》等八十餘種,俱享譽中外學術界。

錢穆作品精萃序
錢穆先生身處中國近代的動盪時局,於西風東漸之際,毅然承擔起宣揚中華文化的重任,冀望喚醒民族之靈魂。他以史為軸,廣涉群經子學,開闢以史入經的嶄新思路,其學術成就直接反映了中國近代學術史之變遷,展現出中華傳統文化的輝煌與不朽,並撐起了中華學術與思想文化的一方天地,成就斐然。
三民書局與先生以書結緣,不遺餘力地保存先生珍貴的學術思想,希冀能為傳揚先生著作,以及承續傳統文化略盡綿薄。
自一九六九年十一月迄於一九九一年十二月,二十多年間,三民書局總共出版了錢穆先生長達六十餘年(一九二三~一九八九)之經典著作—三十九種四十冊。茲序列書目及本局初版日期如下:
中國文化叢談 (一九六九年十一月)
中國史學名著 (一九七三年二月)
文化與教育 (一九七六年二月)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一) (一九七六年六月)
國史新論 (一九七六年八月)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一九七六年八月)
中國歷史精神 (一九七六年十二月)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二) (一九七七年二月)
世界局勢與中國文化 (一九七七年五月)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三) (一九七七年七月)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四) (一九七八年一月)
黃帝 (一九七八年四月)
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 (一九七八年七月)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五) (一九七八年七月)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六) (一九七八年十一月)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七) (一九七九年七月)
歷史與文化論叢 (一九七九年八月)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八) (一九八○年三月)
湖上閒思錄 (一九八○年九月)
人生十論 (一九八二年七月)
古史地理論叢 (一九八二年七月)
八十憶雙親‧師友雜憶(合刊) (一九八三年一月)
宋代理學三書隨劄 (一九八三年十月)
中國文學論叢 (一九八三年十月)
現代中國學術論衡 (一九八四年十二月)
秦漢史 (一九八五年一月)
中華文化十二講 (一九八五年十一月)
莊子纂箋 (一九八五年十一月)
朱子學提綱 (一九八六年一月)
先秦諸子繫年 (一九八六年二月)
孔子傳 (一九八七年七月)
晚學盲言(上)(下) (一九八七年八月)
中國歷史研究法 (一九八八年一月)
論語新解 (一九八八年四月)
中國史學發微 (一九八九年三月)
新亞遺鐸 (一九八九年九月)
民族與文化 (一九八九年十二月)
中國思想通俗講話 (一九九○年一月)
莊老通辨 (一九九一年十二月)
二○二二年,三民書局將先生上述作品全數改版完成,搭配極具整體感,質樸素雅、簡潔大方的書封設計,期能以全新面貌,帶領讀者認識國學大家的學術風範、思想精髓。
謹以此篇略記出版錢穆先生作品緣由與梗概,是為序。

民書局

謹識 

 

東大圖書

 

余在對日抗戰時期,於民國二十八年,在雲南宜良岩泉下寺上寺寫成《國史大綱》一書,又於民國三十年在四川成都賴家園續寫《中國文化史導論》一書,自民國三十八年逃避共禍,來香港,轉臺北,迄已踰三十年矣,凡有撰寫,亦率以歷史與文化兩題目為主。前年應兩團體之約,纂集舊稿,編為《世界局勢與中國文化》及此集,分別由兩團體付印。因皆不向外推銷,余復於兩書篇目上各有增刪,重加複印,以廣流傳。

竊謂民族之形成,胥賴其有歷史與文化之兩項。無歷史、無世界新潮流,乃吾民族處境之變。貴能不忘本我,乃可善為因應。因應在我,豈能去其我以求因應?我之不存,又誰為其因應者?亦何貴有一切之因應?自念畢生努力,亦惟期國人之迷途知返,認識自我,乃始有力可用,有途可循,則惟歷史與文化兩者,不當棄置而不問。而此兩者盡在過去,宜可述,不可作。孔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亦此志此義也。讀者其勿以古老陳言、斷爛朝報視之,則誠余之私幸矣。 

 中華民國六十八年六月錢穆識於士林外雙溪之素書樓,時年八十有五

 

 

目次

錢穆作品精萃序

第一編
人類文化之前瞻
文化三階層
人類文化之展望
世界文化之新生
人類新文化之展望
人類文化與東方西方
從人類歷史文化討論中國之前途
中國文化與中國人
漫談中國文化復興
中國文化之唯心主義
第二編
中國史學之特點
中國的哲學道德與政治思想
中國歷史與中國民族性
中國史上最近幾個病源
現世界的三種社會
革命與政黨
近代西方在宗教科學哲學上之三大啟示
新三不朽論
學與人
人生三講
人生四階層
第三編
中國文化之潛力與新生
孔教之偉大
儒學與師道
東方人的責任
五十年來中國之時代病
五十年代中之中國思想界
近五十年中國人心中所流行的一套歷史哲學
存在決定意識
毛澤東的悲劇
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史
極權政治與自由教育
如何研究中國史
歷史與時代
無限與具足
歷史會重演嗎
物與心與歷史
自然人生與歷史人生
歷史問題與社會問題
中國歷史教學
從西方之大學教育來看西方文化
一所理想的中文大學
文化復興中之家庭問題
母親節說母愛母教
第四編
知識之兩方面
物與心
讀書與做人
中國文化與人文修養
當仁不讓
回念五四
青年節敬告流亡海外的中國青年們
在現時代怎樣做一個大學生
關於提倡民族精神教育的一些感想
青年的責任――與青年書之一
愛我中華――與青年書之二
自覺自強――與青年書之三
人生出路――與青年書之四
從認識自己到回歸自己――與青年書之五

書摘/試閱

中國擁有關於其人民活動及文化演進之悠長歷史,已達五千年。而且此項歷史,自始即在廣大地面上展出。一部中國史,論其所包疆域之廣袤,亦為世界任何各民族之歷史所莫逮。

中國歷史,一開始,便絕少神話成分。此即充分表現其人民所天賦之清明的理智。中國古史傳說,在五帝以前有三皇。燧人氏、庖犧氏、神農氏,此正代表初民社會文化演進之三階段。燧人氏代表此時代人民始知用火及熟食,庖犧氏代表此時代人民已知畜牧,神農氏代表此時代人民已知耕稼。此三個時代文化之演進,主要都由人類中一位或少數傑出聖人之發明。此後中國文化注重人文本位精神,即在此種古史傳說中已露出端倪。

三皇之後為五帝。漢代大史學家司馬遷著《史記》,認為三皇傳說非信史,故其書自五帝開端。五帝中之堯舜,以及此下夏商周三代之禹、湯、文武諸王,綜合其在歷史上所記錄下之事業而言,可說他們之所以摶成此民族,創建各王朝,卻全憑人類所能表現之一種最高道德,而不尚財富與武力。我們縱說此等故事中,亦有傳說成分,非可盡認為是信史,但此後中國文化特別注重道德文治精神,不尚財富積聚與武力征服,亦已在此等古史傳說中透露。

近代殷墟甲骨出土,證明了司馬遷《史記》所載〈殷本紀〉諸帝王世系大體可信。《史記‧夏本紀》,正與甲骨文中商代的先王先公同一時期,亦可證其當同樣可信。下及周初,已有詩書傳後。在詩書中所表現者,不僅多數可視為當時之信史,而且亦極充分地表現了中國人之清明的理智,及其人本的,道德的,文治的文化傳統精神。

西周中葉,共和行政,下及宣王中興,那時已開始有逐年記載的歷史。從此直迄現代,兩千八百餘年,中國歷史便從來沒有一年中斷,此事為舉世各民族所稀有。

至晚當即在周宣王時,政府已單獨設置了史官,從中央王朝外及諸侯列國,均有史官分駐。按年按月,各地有重要事件發生,那些史官,均須互相報告。待把這些報告彙集起來,各地便各自有他們一部編年的歷史記載了。可說那時已建立了一個頗為完密的歷史網。所以各國的歷史,雖是地方中心,而同時卻又是全國性的。也竟可說其已經是當時的世界通史了。

而且史官在政府中其地位是超然獨立的。春秋時,齊太史為直記「崔杼弒其君」,崔杼把他殺了,其弟三人續書,都殺了。又一弟仍續書崔杼弒其君,崔杼無奈,祇好罷手不殺。在齊國南部另有一史官,聽說齊國史官都被殺了,他執簡而往,預備由他來據直記載,他聽到這條據實記載的史文業已寫定,纔回他原駐地去。這一故事,正可十足表現出中國人自始即重視歷史記載的精神。我們又據「崔杼弒其君」一語中之其字,也可推想那時史官地位是超然於當地政府之外的了。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450
庫存 > 10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