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學人」搞社創
滿額折
「學人」搞社創
「學人」搞社創
「學人」搞社創
「學人」搞社創
「學人」搞社創
「學人」搞社創
「學人」搞社創
「學人」搞社創
「學人」搞社創
「學人」搞社創
「學人」搞社創
「學人」搞社創
「學人」搞社創
「學人」搞社創
「學人」搞社創
「學人」搞社創
「學人」搞社創
「學人」搞社創
「學人」搞社創
「學人」搞社創
「學人」搞社創

「學人」搞社創

定  價:NT$ 580 元
優惠價:90522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57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5~60個工作天)
可得紅利積點:15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研究及知識轉移服務處(研轉處)於2019年發行「自家製」刊物Cubic Zine,希望藉定期的學人專訪、環球社創案例分享及業界最新消息等相關內容,鼓勵更多校內外人士認識社會創新,共創社會影響。

本書收錄Cubic Zine文章,結集20多位中大學者的精華故事。本書由「創新思維」啟航,繼而穿梭「弱勢社群」、「身心健康」、「人與環境」及「生活文化」各個脈絡,專訪人物橫跨多個學系,包括人類學、心理學、教育心理學、語言學、物理學、電子工程學、建築學院、公共衞生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及生命科學學院,展現中大多元的研究領域所帶來的影響。

 

作者簡介

中大研究及知識轉移服務處為學人提供多方面支援,包括提供研究資金、產研合作、研究合約、知識產權的開發與授權、倫理政策、知識轉移等各方面的支援,以及推動創新創業活動。研轉處希望匯聚豐碩學研成果,鞏固中大社創圈的獨特優勢,將更多「知識解鎖」,惠及各個社群。

 

目次

前言
序一
序二

社創x創新思維

學者兼創業家,3招推動「敢創」文化
徐仲鍈 中大研轉處處長

山城山下40年,由War on Rape至Farm to Table,
 張妙清 中大心理學系榮休講座教授

「有文化差異先好玩!」社企管理達人的創新心法
徐苑思 中大研轉處社會創新總監

乘知識轉移大勢,創健康管理startup
蔡錦輝 中大賽馬會公共衛生及基層醫療學院副教授
 
 社創x弱勢社群

推手語雙語親子學堂,消除社會誤解
鄧慧蘭 中大語言學及現代語言系教授

逃難經歷助長同理心,倡關注聾人心理健康 
 施婉萍 中大語言學及現代語言系副教授


“Life-changing !”受學生啟發,走近戰地研難民創傷
鍾民祥 教育與心理研究專家
 
推「多元文化」,寄語年輕人擁抱世界
 譚少薇 中大人類學系兼任副教授
 
社創x身心健康

「說書人」以人情味消除精神病偏見與歧視
麥穎思 中大心理學系教授

一趟「心旅」解煩憂,推平民化心理健康服務
 何欣儀 中大心理學系助理教授


結伴自閉兒童,開創「星孩」新天地
蘇詠芝 中大教育心理學系教授

由北大至中大的公共衞生學術路
王子昕 中大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助理教授


社創x人與環境

師兄妹「築」建Happy Ageing Lab
毛家謙 中大建築學院助理教授
高家揚 中大賽馬會老年學研究所註冊建築師

地方營造與幸福感並進,實現可持續社區
伍美琴 中大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教授

以石澳風情畫推廣社區文化保育
 馮應謙 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將香港珊瑚帶入社區,用愛關注海洋生態
崔佩怡 中大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助理教授
 
社創x生活文化

「整蠱專家」跳出山城,落力推動科普教育
湯兆昇 中大物理系高級講師

最強「踩過界」研廣東話語音識別
李丹 中大電子工程學系教授

「在地經歷,離地思考」冀普及媒體教育
朱順慈 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副教授)

從講台到舞台,創社企推廣表演藝術
區永東 中大心理學系副教授

筆者感言
附錄一
附錄二

書摘/試閱

學者兼創業家,3招推動「敢創」文化
徐仲鍈 中大研轉處處長

「開公司目的係咩?就是為了研究、make impact,不是混水摸魚。賺錢是重要,但你不用咁急搵錢(笑)。」生物統計學出身的徐仲鍈(Benny Zee)教授道出自己身為「學人創業家」的初心。

不少人創業講求速度,一有想法,便趕快試水溫、調整、籌資、擴張,但以學者身份為先的Benny,創業更要講求完備的技術及有分量的實證,他寧願慢工出細「貨」,先集中精神做出令人信服的產品。「當然這只是我的做法。」

20多年前從加拿大回流加入中大的徐仲鍈教授,頭戴多頂「帽」,既是中大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教授,亦是臨床研究及生物統計中心的中心主任;於2006至2020年出任中大及醫管局新界東醫院聯網臨床研究倫理委員會主席。近年再添一頂帽。

2020年4月,他獲委任為中大研究及知識轉移服務處(Office of Research and Knowledge Transfer Services,簡稱ORKTS或研轉處)處長,由過往的ORKTS「用家」,變為「當家」,帶領近70人團隊,推動中大的科研產業化。疫情下校園顯得空盪,總見他捲起袖子,揹起黑色背包,遊走各個辦公地點的影子。

在深入了解Benny的教研和創業經驗之前,先聽他分享一下求學之道。

忙碌的快樂童年

先談他引人好奇的姓氏。他姓徐,惟英文拼法是Zee,誤以為他可能是新加坡或馬來西亞華人背景,殊不知,他原來是個土生土長的「香港仔」,且是精英輩出的「男拔仔」。

「Zee這個姓是因為我爸爸是上海人。」他說,以前爸爸在上海移居香港,入境人員聽到爸爸以上海音讀出自己的姓,近乎「Shi」(振音),當時的入境人員覺得像「Zee」,便這樣取用。「所以香港有許多姓Zee的都是上海人。」

在香港完成中學之後,他往加拿大升學,攻讀精算及統計學。為何選這科?「因為數學不需要多讀,就可以取得A。在加拿大第一年讀的數學,我中三就讀過啦!」他透露,讀數學也跟他有個快樂的童年不無關係。

「在DBS(拔萃男書院)讀書時好忙,玩排球、跳高,參加合唱團,音樂節要比賽,管弦樂團要比賽(他吹奏長笛和巴松管),又參加童軍。我的童年是好開心的,但變相讀書的時間就不是咁多囉!」他哈哈笑道。

中三已經讀calculus(微積分學),在Benny口中,讀數「成本效益」最高,花時間少,成效大。「大學一年級有讀過心理學,但好努力咁讀,都不是咁好。但數學呢,我連書都沒買!」

靠着這份天才波,他在加拿大一直讀至碩士畢業,「有些同學入(行)了保險(當精算師),但我對計算保險計劃興趣不大,當時也未有想找工作的念頭,想繼續將統計應用在有意義的範疇,於是就想到醫學,就是biostatistics(生物統計學)。」於是他轉往美國匹茲堡大學(University of Pittsburgh)攻讀博士,研究非常罕見的硬皮症(Systemic Sclerosis)。

難忘美國「撈過界」

在匹茲堡,他最深刻印象的不是自己在風濕關節科的研究,而是對面骨科正進行的肌腱(Tendon)與軟骨組織(Cartilage)磨損的研究。

「他們當時計算究竟一生人tendon要動幾多下,才會令cartilage勞損,繼而出現關節痛。他們放置了一條屍體,用機器不斷轉動,嘗試找出相關數據。」正好他們需要統計學的專家,於是Benny獲邀參與這「秘撈」研究。「第一次去看這個實驗時,對住條屍體,但同事還不斷叫我吃喝。」提起這次與「大體老師」相遇的初體驗,他不禁失笑。

這次偶然的踩過界,令他踏入生物工程學的世界,首次接觸mechanical data(機械數據),他覺得很有趣,所以十分投入這「副業」。他說所得薪金還超過讀博士的助學金,引來論文指導老師的注意。而他當時的回應十分霸氣:「咁(大學)咪唔俾咁多錢我。」

他順利在1987年畢業,終於要找工作,他不打算留在美國,因為當時每日打開電視,都是「美國到處打仗的新聞」,令他覺得十分煩擾,並想到另一個「極端」選項。「本來想回去加拿大一處小城,靜靜地在大學教數學,但我導師知道後十分反對。」

畢竟他當時所在的研究單位The National Surgical Adjuvant Breast and Bowel Project (NSABBP)在美國是具規模的臨床試驗組織,導師不希望他「大材小用」。他接納導師意見,改變計劃,投身加拿大國家癌症研究所的臨床試驗中心,出任高級生物統計主任,專責設計臨床實驗。

將加國經驗帶回港

他形容這份工作有個「代價」,「我用了差不多8成時間做administration的工作,設計試驗、搞電腦、處理人事、開會、做計劃書,只有非常有限的數學工作。一開始當然有衝擊啦,都說本來我是想去小城教數學嘛!」

雖然重返加拿大後稍遇「衝擊」,但他後來在訪問中多次強調,一所機構要良好運作,且能給予人信心,「administration」功不可沒。而他似乎也不抗拒處理這些行政工作,因為他這第一份工作,一幹就13年。讓他最感到自豪的,是收取藥廠的經費,但同時維護到研究所和藥廠雙方的目標,幫病人找出更好的藥物。

2000年初,由於在港的父母年紀漸大,再加上有感「人到中年要轉轉環境」,適逢中大臨床腫瘤科有相關招聘,在各種機緣巧合下,他在2001年加入中大擔任教授,頭3年主力成立一個「綜合癌症臨床試驗單位」(The Comprehensive Cancer Trials Unit)。

除了設計臨床試驗,以確定有關藥物或治療的效果之外,他當時亦協助成立一個能與世界接軌的倫理委員會。畢竟人命攸關,必須有一個先進的規範機制,確保研究合規、不會違背倫理。「如此才可以跟國際接軌,獲世界承認。不過當時有好多角力,因為是system本來沒有的東西。」

乘「創業風」起航

Benny一方面埋首教研和學院內「創新」,一方面留意到2014年開始,大學開始吹起「創業風」,更推出大學科技初創企業資助計劃(簡稱TSSSU,由創新科技署撥款),鼓勵師生開公司,將研究產業化。「以前大學不鼓勵教授這樣做。」

正好此前數年,Benny和團隊研發了「全自動視網膜圖像分析系統」(Automatic Retinal Image Analysis (ARIA) technology ),只需拍一張眼底照,上傳系統分析,通過眼底下的血管訊息,就能得知中風、心臟病等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技術更成功在美國、大陸、台灣取得專利。

遇上大學轉型,他認為正是時機將這套自家技術應用,帶進社區,於是在2015年透過TSSSU計劃,成立Health View Bioanalytic Limited(康訊生物分析有限公司)。「所以我是TSSSU的產物!」

團隊除了跟非牟利團體合作,落區為市民做評估,亦不斷深化研究,收集數據。他們發現,眼底相亦透露了一個人患上腦白質病變、認知障礙症的風險,甚至有沒有濫藥、抑鬱,都可一探端倪。「市民知道了自己患病風險之後,可以及時調節生活習慣,注意飲食及運動,大大減低病發機率。現時我們希望可以有多一些scientific backup,儲埋一次過推出來(服務)。」

創業7年,他不諱言自嘲公司尚未扎實,惟強調從來沒擔心賺不到錢,「但你要賺咁多錢做咩?」他反問。他直言,自己創業,目的是為了研究,並為社會帶來實際助益。儘管初心簡單直接,但執行後卻發現並不簡單。

「一開始以為設計好一個評估工具就會有人用,但其實不會,因為社會還未有預防疾病的文化。」市民生病會看醫生,但甚少會花費在篩查方面的服務。因此,他和團隊亦透過中大知識轉移項目基金(KPF),舉辦不同類型的健康活動,包括藉年輕人的聲音向長輩推廣大腦健康訊息,先提升社會整體保健意識。

創業路上,絕少一帆風順的,兩度開公司(另一間是貝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Benny坦言,創業人心理素質必須夠硬淨,「出到去會有好多不同聲音或噪音,會有人潑冷水,有些人騙你,有些哄你,有些罵你,有些壓迫你。」他一口氣列出創業人總有機會遇上的種種負能量。「所以你要有好強大的信念,但要有根有據,不是盲目。」

踏上新跑道

在中大轉眼服務近20年,2020年4月他再接受另一挑戰,出任中大研轉處處長,以他豐富的行政和統計學經驗,將中大的科研寶藏更有策略地「知識轉移」至社會,尤其是集合跨學科教研人員的專業,應用於解決迫切的全球問題。

每間大學都有類似ORKTS這樣的部門,主要處理教授的研究資助申請、跟業界訂定研究合約、申請專利等,因此以往Benny經常以「用家」身份出入ORKTS。他自然對這部門有透徹的認識,但對於公眾,甚至學生,都未必知道這個位於百萬大道碧秋樓的部門。

「ORKTS以前只做一樣東西(前述),現在就加了Knowledge Transfer(KT,知識轉移)。近10年,大學開始注重KT。」KT是學界術語,簡單而言,Benny當年基於自己的研究成果創辦公司,正正是KT活動之一。「為了完善大學的知識轉移、科研產業化,新成立的InnoPort(創博館),將來就會有很多這類活動發生。」

藉新地標 三方面推動創新文化

佔地5層的InnoPort位於火車站旁邊馬賽克風格的博文苑,2020年中完成主要裝潢,設有工作共享空間、展覽廳、會議室等,「裡面的活動最重要,我們會有Venture Acceleration Team,針對學生教授團隊,教他們做commercialisation;Social Innovation Team助團隊如何因應社會需要,設立社企或一些社創項目。」

除了以上創新創業兩大支柱,Benny亦有一個更遠大的目標,「希望設立一個系統,將不同學系的研究強項及人才結集起來,摒棄山頭主義,一起解決全球問題。例如環境污染,從工程、公共衞生、科學角度,如何可以共同入手處理呢?這將是 Innovation and Impact Development Team的首要工作。」而InnoPort Team專注營造這座「新熱點」,同時加強各團隊與校內外的協作。

期望InnoPort成為中大師生、校友創業據點,推動中大「敢創」文化。Benny表明,他和團隊會做好當中的行政工作,確保以上「如意算盤」有效實踐。


學人百科
多中心臨床試驗

「臨床試驗」是Benny教學生涯關鍵字,亦是近期疫下的熱門議題,事關俄羅斯2020年8月搶「頭啖湯」率先宣布新冠肺炎疫苗準備投產,惟此舉備受國際質疑,原因之一是有關疫苗尚未開展必要的第三階段臨床試驗。

臨床試驗除了分階段,還分為「單中心」和「多中心」,後者亦是Benny的強項,指「分散」在不同地點進行試驗。方法雖然較為複雜,但好處是可以納入背景更加多元(種族/環境)的參加者,避免取樣太過「同質化」。

社創資訊
1.青年AI健康大使培訓和推廣計劃
項目推出年份:2020年
資助計劃:中大知識轉移項目基金(KPF)
 
2.康訊生物分析有限公司
(Health View Bioanalytic Limited)
創立年份:2015年
團隊:中大研轉處處長徐仲鍈教授、李作為博士、黎明寶女士及古向前先生
目的:康訊生物分析有限公司以中大研發的尖端技術為基礎,致力將尖端科研成果化為現實。康訊的全自動視網膜圖像分析(ARIA)已獲得美國、大陸和台灣的專利。ARIA為社區人士,特別是長者提供了一種非侵入性和有效的風險評估,以管理自己的健康,提早預防患上嚴重的疾病。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522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5~6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