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嬰幼兒的情緒世界:建立原生家庭中的安全關係(簡體書)
滿額折

嬰幼兒的情緒世界:建立原生家庭中的安全關係(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78 元
定  價:NT$ 468 元
優惠價:87407
領券後再享88折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12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嬰幼兒因語言和思維的發展還不完善,因而無法用話語表達自己的欲望、需求。本書為親子之間搭建了溝通的橋梁,試圖了解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到底在用自己的情緒和行為表達什麼。

 

本書闡述了如何養育不同氣質類型的嬰幼兒,以及如何應對不同的養育情境(發脾氣、如廁訓練、分離焦慮、睡眠、進食、社交、上托兒所、父母離異、屏幕時間等)。書中側重在依戀關係的視角下,闡明親子之間的互動、養育者對幼兒情緒的體察與理解是如何促成兒童內在的安全感的建立,並ZUI終促使幼兒成長為健康、充沛的個體。作者在言語之間傾注了許多溫柔與慈悲,讓我們感受到她對這些小生命的尊重和關愛。這本溫柔的書把深邃和枯燥的理論揉進了日常生動的小互動、小情景裡,不僅有助於專業人員加深對專業知識的理解,也讓初為人母人父或者正在備孕的讀者感受到養育新生命的美妙。

作者簡介

作者介紹

 

艾麗西亞·利伯曼(Alicia F. Lieberman)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舊金山分校精神病學院教授,著有《面向嬰兒和年幼兒童的心理治療》(Psychotherapy with Infants and Young Children)《不要打我的媽媽!》(Don’t Hit My Mommy!)等書。

 

譯者介紹

 

何子靜

中山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中山大學“百人計劃”引進人才,入選教育BU“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本科畢業於北京大學,後於美國伊利諾伊大學獲得心理學博士學位;主要研究兒童心理學、早期智力、親子關係、父母教養方式等;長期從事嬰幼兒心理與教育的咨詢工作。

名人/編輯推薦

書裡有一段話非常打動我:“依戀理論的基本假設是,如果學步兒能夠依靠至少一個成人讓他們感到安全和被保護,那麼他們長大後就能夠成為快樂而且能幹的孩子。這種人際關係中的基本安全將推動孩子們去探索事物運作的規律和嘗試新的技能。”這也是本書所要傳達的關於養育的意義。

 

當一個成年人回首童年,他會發現本書所能提供的價值正是一個當代人所需要的:勇敢地面對不確定和未知;坦誠地認識、表達並接納自己的情緒;可以與他人建立深刻、有意義的關係;能靈活、自在地處理邊界;能既獨立又依賴;一定程度地信任知識和信息;等等。許多人在成年之後需要進入咨詢室重新尋找或建立的東西,其實都可以在早年的親子關係中形成。這些質量如此重要,它們關係到孩子成年之後能否擁有健全、完整的人格,健康、充沛地活著,以及跨出去探索世界。

 

不過,擁有它們的“方法”格外簡單,在日常生活裡就可以完成。書中用許多生動的日常情境展示了嬰幼兒豐富情緒背後的意義,以及養育者與嬰幼兒之間微妙且複雜的關係。養育者需要把嬰幼兒當成一個獨立的、不同於自己的小生命去對待,理解他們所不能言語化的情緒表達和外在行為,既給他們空間,又適當地給予一定的管教。但這也是ZUI難的,這意味著養育者需要足夠的時間陪伴嬰幼兒,要有相當的耐心和覺察力去體驗和識別彼此之間的差異、各自的情緒及其背後可能的含義,還要擁有許多根本沒有標準的“規則”。對於這些,本書有充分呈現。本書精彩的地方還在於,它並沒有忘記養育者自身是有限的,無論是精力還是別的什麼,所以嬰幼兒的需求與養育者的需求要平衡,不必為了保全某一方而犧牲另一方。這樣的互相妥協與協商,剛好還原了真實世界的面貌。嬰幼兒的人格與內在力量正是在這些日常的“互動”或“博弈”中逐漸形成和完善。

 

本書呈現生命和關係的方式讓人贊嘆,我們希望讀者也能喜歡並有所啟發。

譯者序

 

艾麗西亞·利伯曼(Alicia F. Lieberman)博士的這部著作,確實如一把精巧的鑰匙,幫助我們進入那些牙牙學語、蹣跚學步的小孩子們的奇妙內心世界。每一個做過家長的朋友,可能都經歷過對孩子的行為感到不解、沮喪甚至憤怒的時刻,因為我們站在成年人的視角,總是會感到奇怪——孩子為什麼這麼不講道理,這麼喜怒無常,這麼黏人又任性。在這個時候,我們往往會忘記孩子可愛的一面,也忘記孩子給我們帶來的歡樂。如果廣大的家長朋友能夠通過利伯曼博士的這本書,真正地了解孩子們的心理特點,那麼我相信,很多人不僅在思想上會茅塞頓開,在精神上也會如釋重負。

 

這本書所側重的對嬰幼兒情感世界的解讀,不僅將使廣大的家長受益,而且對於從事兒童相關工作的專業人士,包括從事早教或幼教行業的教師、管理者,以及從事兒童醫療衛生、旅遊休閑等工作的從業者,也有所助益。隨著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出現了很多新形態的親子消費項目,比如親子餐廳、親子樂園和親子酒店等。但是,很多機構的服務水平並沒有針對孩子的特定需求做好相應的提升。如果只是把環境布置得卡通一點,那麼這並不等於是為孩子而設計。他們應該在服務的全流程上,考慮為孩子的安全、衛生以及特定心理需求提供保障。只有真正理解孩子的需求,才能有的放矢地提升親子服務的質量,創造出高質量形象和優秀的消費者口碑。

 

此外,我也希望這本書能夠激發更多的讀者對嬰幼兒心理(尤其是他們的情緒)研究產生興趣。隨著我國“三孩”政策的深化以及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廣大家長對孩子的教育需求必然持續上升,同時,廣泛圍繞家庭親子需求而展開的服務,也將成為經濟活動中具有高度活力的重要部分。而這些家庭以及社會經濟活動,都需要高水平的兒童心理科學研究成果來指導。譯者本人在兒童發展心理學領域學習、工作已有10多年,也親身經歷了生育和撫養女兒的過程,深深感到整個嬰幼兒心理學研究對於實際生活的重大意義。在此,本人要特別感謝在我的研究學習路上遇到的兩位導師——北京大學的蘇彥捷教授,以及美國伊利諾伊大學的勒妮·巴勒拉吉昂(Renee Baillargeon)教授。因她們的引領,本人才有幸能夠進入兒童發展心理學這一美妙的學術天地。我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人一起來關注並支持嬰幼兒心理研究。

 

ZUI後,我還想感謝我ZUI親愛的家人,感謝他們給我的支持和陪伴。本書的翻譯工作也得到教育BU2013年“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NCET-13-0609)、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1200763)、教育BU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12YJC190011)、廣東高校優秀青年創新人才培養計劃(2012WYM_0006)、廣州市合生元營養與護理研究院母嬰營養與護理基金(2017BINCMCF51)等項目的支持和資助。感謝中國輕工業出版社“萬千心理”為這本書的翻譯和出版所做的工作,也感謝其他所有在我翻譯此書過程中給予幫助的朋友們。

 

由於譯者水平有限,書中難免會有不足之處,真誠希望各位專家、同行及廣大讀者批評指正,使之不斷完善。

 

何子靜

2022年初春於中山大學

目次

第1章 情緒在早期親子關係中的重要性

 

第2章 誰是學步兒

 大腦如何塑造個體發展

 發現世界

 發現身體

 探索心靈如何運作

 

第3章 學步兒及其照料者的挑戰

 父母的體驗

 通向安全基地的阻礙

 從安全基地到伙伴關係

 鼓勵一種伙伴關係

 

第4章 氣質的問題

 氣質類型

 氣質的社會化

 育兒方式和安全基地行為

 氣質、伙伴關係和匹配度

 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持續衝突

 

第5章 高活力的學步兒:向前衝

 從安全基地開始探索

 高活力學步兒的運動和語言

 有關氣質與伙伴關係的一般性反思

 和高活力學步兒一起生活

 

第6章 慢熱型的學步兒:從容不迫

 慢熱型氣質的概述

 幫助慢熱型學步兒享受他們原本的樣子

 

第7章 早期焦慮

 焦慮的早期起源

 學步兒期的焦慮

 可應付的焦慮是什麼

 遊戲和對焦慮的控制

 持續強烈的焦慮

 促進情感上的安全感

 

第8章 談判的議題

 分離焦慮

 如廁訓練的經歷

 晚間困難

 進食困難

 手足競爭

 婚姻矛盾

 當創傷性事件發生時

 管教:它是否真的需要

 應付社會變化:屏幕時間的示例

 

第9章 當父母離婚

 離婚造成安全基地的破壞

 學步兒能理解什麼

 離婚媽媽的狀況

 離婚爸爸的狀況

 “分為兩半的孩子”

 是否存在一種理想的撫養協議

 

第10章 被托管的學步兒

 過渡時間:說再見

 在托管中心度過一天

 問好:團聚的快樂和壓力

 父母和保育員的關係

 麻煩的信號

 托管的情感效應

 選擇高質量的托管

 托管的質量重要嗎

 托管的社會現實

 

結論:保持親密並且放手

 

參考文獻

書摘/試閱

發現世界

 

學步兒階段,人類的兩項基本動機——依戀和探索——的關係得到了重構。這兩個動機都是通過具體行為來表達的,使父母能夠理解孩子在特定時間裡想要或者需要什麼。依戀的動機讓孩子通過靠近、追隨、尋找不在的父母,尋求被抱起來、擁抱、偎依和緊挨著等行為來更加接近父母。這些行為表明,學步兒覺得有親密和確認的需求。探索的動機讓孩子為了行走、攀爬、跑步、跳高和審視周圍世界而遠離父母。這裡,孩子的主要動機是了解世界。

 

當學步兒嘗試依戀和探索時,他們的父母則必須要適應養育行為中兩個互補的設定:保護行為,通過趨近和親密給孩子提供營養和安全;放手行為,鼓勵孩子無畏探索。

 

20個月大的珍妮正準備參加她的第1個派對。當她和父母到達時,珍妮在一個新房子裡遇到了一群陌生人。她扯住媽媽的裙子,把臉埋在媽媽的裙子裡面,時不時地探出頭來,露出擔憂的表情。女主人嘗試用誘人的玩具來調動她的情緒,但是在ZUI初的15分鐘裡,珍妮似乎黏在了父母身上。很明顯,她需要和他們的親密接觸,讓她在這個不熟悉的情境中感到安全。她的父母意識到了這一點,所以並沒有給她壓力。取而代之,他們指出熟悉的人,以及房間裡好看的特徵,這幫助她感到輕鬆。逐漸地,當她看到一個9歲的男孩時,她放鬆了下來,因為這是她認識並喜歡的小朋友,她接受他的邀請一起玩,但仍然時不時地看向她的父母,父母也給予她鼓勵的話語。很快地,珍妮開心地跟隨其他孩子去玩了,雖然她還不時地回來擁抱父母或者向他們展示一個玩具。

 

18個月的哈利,整個早上都在要求去“園(公園)”。這時剛9:00,但是這個星期天早上,哈利從6:30開始就醒著了。爸爸在床上抱著他,試圖用一些玩具來穩住他,並且做出短期的承諾:“在我們吃完早餐之後,哈利。首先我會起床,然後我會去洗澡,接著我們再去公園。” 這種對一系列事件的細致陳述讓哈利滿意了一段時間。他在父母的房間和自己的房間之間走來走去,帶著玩具到爸爸的旁邊玩。他時不時地問他:“爸爸,現在起床?現在園?”等到他們終於來到遊樂場的時候,哈利放開爸爸的手,很開心地跑到滑梯那裡。他渴望探索,而且他知道爸爸就在後面跟著他。有段時間,哈利自己爬到滑梯上面,這是他非常喜愛而且訓練有素的活動。爸爸愉悅地看著他,每隔一段時間就對兒子的成就做出表揚。過了一會兒,哈利決定轉而去玩蕩秋千。他來到爸爸面前,抓住他的手,然後一邊說“爸爸,秋千”,一邊開始朝那個方向走去。哈利知道現在他需要爸爸的幫忙,而且他找爸爸的時候充滿信心,他預期肯定能夠獲得爸爸的幫助。

 

一個安全基地

 

這兩個例子表明:孩子在依戀和探索之間的平衡映射出父母對其探索所給予的保護和鼓勵。當事情進展得比較順利的時候,父母作為安全基地,讓孩子可以從這裡起航探索,也讓孩子可以充滿信心地回到這裡來獲得安撫,然後又繼續起航。

 

因為父母的這個角色,孩子在依戀行為和探索行為之間的平衡被非常貼切地命名為“安全基地行為”。6學步兒被學習和探索中的挑戰所吸引,把父母當作避風港,當孩子遇見恐怖的事情,或者當他們累了或有需求時,他們在避風港裡獲得安撫和安全。

 

當學步兒在成人覺得完全安全的一些情境中,變得很黏人或者要求被抱起來時,成人通常會感到很憤怒。比如,當孩子非要跟著父母一起進洗手間的時候,或者當孩子被一個陌生人拍了下頭就大哭起來的時候,或者當孩子一看到狗(即使是ZUI溫馴的)就變得極度黏人的時候,或者當孩子夜裡不睡覺卻非要人陪伴的時候,父母可能都會覺得很不耐煩。

 

雖然這些行為對父母來說可能很折磨人,但對於年幼的孩子來說,面對一些常見情境(比如黑暗,被單獨留下來或和陌生人一起,以及面對不熟悉或緊張的刺激,如很大的噪聲或突然的移動)時表現出恐懼,其實是很具適應性的。在人類進化的過程中,上述情境都與危險風險的增加有關,可能是某種意外或者是獵物襲擊。人類(包括孩子)在生理上就具備識別危險線索的能力,我們用內置的行為機制來應對危險事件,使自己盡量安全並增加生存率。7,8這些機制包括靠近我們信任的人以尋求保護,這也是學步兒在難過時會本能地依靠的行為。

 

在孩子還不會說話之前,孩子的移動就是反映其感受的強大指標。尋求接近和接觸(即依戀行為),表明孩子感到害怕,需要幫助讓自己感到更加安全。離開父母(即探索行為),表示孩子感到足夠安全,渴望尋求新奇而不是安全。當父母能夠意識到這些行為的意義,並且對這些行為做出恰當的響應時,父母就能促進孩子的發展。

 

重視早期的恐懼:生存的生理基礎

 

年幼的孩子時不時地會面臨一些有潛在危險的情境,這是他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他們常常被那些情境嚇到,使得壓力和恐懼成了孩子發展過程中,一個雖然不受歡迎但又不可缺少的存在。壓力和恐懼在強度上有一定範圍,從可預期的、正常的和可控的(比如學步兒剛剛開始上托兒所時的不安),到那些造成生理和情感極端失衡且持續失調的。後者中,比較嚴重的情況往往起源於創傷性經歷(比如非常痛苦的醫療手術,目睹了一起暴力事件,遭遇虐待等),損害了年幼孩子對於父母能夠為其提供保護的信任。應對壓力和創傷通常涉及3個步驟。

 

1、意識到潛在的危險。

2、評估情境後選擇一種有效的應對策略(比如逃跑、戰鬥、原地僵硬、向他人求救)。

3、使用被認為ZUI有用的應對策略。

 

這3個步驟的過程通常發生在剎那間,而且對於生存來說至關重要。在嬰兒、學步兒和學前兒童中,ZUI頻繁和可靠的應對機制就是使用依戀行為,轉向父母尋求親密接觸和確認。在面對孩子請求保護時,父母在身體和情感上的支持是一個關鍵因素,能幫助孩子回到情緒調節狀態,並恢復安全感。

 

ZUI近有關大腦發育的研究表明,在生命的第1年,那些對危險和安全信號進行偵查、賦予意義和反應的大腦區域(邊緣系統,包括杏仁核),已經在運作了。一個持續12年的縱向研究,使用了核磁共振成像技術,對杏仁核和海馬的發育進行掃描,發現它們在1個月齡就開始生長,在大概2歲的年齡出現生長爆發期,在生命的前幾年大腦容量增長率很大。這使得研究者做出結論:嬰幼兒期是神經發育的一個關鍵時期。9敏感期的概念用於指代某些發展階段,期間,個體的經驗對於大腦逐漸展現的發育具有特別強烈的影響,尤其可能長期地改變大腦的性能。早期,也就是在大腦發育的敏感期,那些涉及恐懼反應的大腦區域在面對強烈的、慢性的壓力或創傷事件時,沒有獲得照料者的支持性響應,因而恐懼反應無法得到緩解,於是過度產生了神經聯結,使孩子更容易有出現焦慮和其他情緒困難的風險。相反,處於安全依戀關係的年幼兒童,他們穩定地體驗到父母響應他們的需求信號,這些孩子能夠更好地從駭人經歷所引起的壓力中成功恢復。10比如,在一個研究裡,讓陌生人靠近(這是一個天然的危險信號)一個24個月大的學步兒,並對學步兒的反應進行觀察。那些能夠自由接近媽媽的學步兒,表現出較少的生理壓力信號(僵硬、恐懼反應);而那些身體被束縛著無法接近媽媽的學步兒,表現出更多的生理壓力信號。11另外,如果年幼兒童的父母能夠對孩子的恐懼信號做出保護支持的反應,那麼孩子並不會被“溺愛”或者“寵壞”,相反他們會更加具有情緒韌性,因為他們學會信任父母,也學會信任自己。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407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