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夢歌77首:貝里曼詩集(簡體書)
滿額折

夢歌77首:貝里曼詩集(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58 元
定價
:NT$ 348 元
優惠價
87303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海外經銷商有庫存,到貨日平均約21天以內
可得紅利積點:9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夢歌》是自白派詩歌奠基者約翰·貝裡曼的代 表作,一部組詩形式的個人史詩、反烏托邦《神 曲》,本質上是主角“亨利”在醉與醒中遊歷人 間的所思所感。談及他,貝裡曼說:“我們時有 相交,只不過我是真實的人。”這個偏執、熱情、抑鬱、酗酒的反英雄人物,寫下如夢語般的記 錄,叛逆的語言不拘章法,風格離奇而詭異。 
出版於1964年的《夢歌77首》於次年獲普利策詩歌獎,是整部《夢歌》的一部分。貝裡曼將它題獻給妻子凱特及摯友索爾·貝婁。中譯本也包含貝裡曼年表,而聚焦於作品背景的生動注釋,亦可謂對貝裡曼/亨利的“夢境解讀”。

作者簡介

約翰·貝裡曼(John Berryman,1914—1972),自白派詩歌的重要代表,曾任教於哈佛、普林斯頓等名校,是一位聲望很高的學者詩人,還是默溫、普拉斯、塞克斯頓等著名詩人的老師。榮獲普利策詩歌獎、美國國家圖書獎等。他的生活動蕩不安,長期受精神疾病的折磨,拒絕各種派別,始終捍衛著作為詩人的尊嚴。1972年墜橋自殺。 

範靜嘩,詩人、譯者。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外語系,後於新加坡獲 博士學位,於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布魯明頓)做研究學者,主要研究現當代英語詩歌。目前在新加坡從事教學研究工作,出版詩集一本、譯作近十本,包括諾獎得主露易絲·格麗克詩集《直到世界反映了靈魂最深層的需要》《忠貞之夜》(合譯),謝默斯·希尼詩集《消失的島嶼》等。 

名人/編輯推薦

貝裡曼的《夢歌》可謂一個浩大的工程,寫作時間橫跨二十年,詩人自己曾用“切碎的”來形容這部作品。現行的《夢歌》分為兩部出版,第一部《夢歌77首》即本書,出版後獲普利策詩歌獎。《夢歌》的世界圍繞一個人建立起來的,這個人叫作亨利。貝裡曼自稱 “這部詩,無論其中的人物多麼繁雜,本質上是關於一位名叫亨利的想象出來的人物(不是詩人,不是我),是一位美國白人,初入中年,有時是黑臉,經受過不可逆轉的喪失,有時用第一人稱有時用第三人稱有時甚至用第二人稱談論他自己;他有一個朋友,從沒有被命名,會稱他為骨板先生或由此衍生出的其他變體。”諸多“設置”使作品中的每一篇都集合成整體,我們能在亨利的帶領下,通過他的“夢記錄”重歷他所經歷的荒誕現實和奇異夢境。

目次

譯者序:漫談貝裡曼的《夢歌》
作者按

第一卷
夢歌1號
夢歌2號 大紐扣、紙高帽:上場
夢歌3號 給一個老畜生的刺激
夢歌4號
夢歌5號
夢歌6號 韋爾斯的一個柱頭
夢歌7號 有保羅·穆尼的《鯊魚島的囚徒》
夢歌8號
夢歌9號
夢歌10號
夢歌11號
夢歌12號 安息日
夢歌13號
夢歌14號
夢歌15號
夢歌16號 
夢歌17號 
夢歌18號 獻給羅特克的闊步曲
夢歌19號
夢歌20號 智能的奧秘
夢歌21號
夢歌22號 關於1826年
夢歌23號 艾克的歌謠 
夢歌24號
夢歌25號
夢歌26號 

第二卷 
夢歌27號
夢歌28號 積雪線 
夢歌29號
夢歌30號
夢歌31號
夢歌32號
夢歌33號
夢歌34號
夢歌35號 美國現代語言協會
夢歌36號
夢歌37號 以老紳士為中心的三首
夢歌38號
夢歌39號
夢歌40號
夢歌41號
夢歌42號
夢歌43號
夢歌44號
夢歌45號
夢歌46號
夢歌47號 愚人節,或埃及的聖瑪麗 
夢歌48號 
夢歌49號 醉瞎
夢歌50號
夢歌51號 

第三卷 
夢歌52號 無聲的歌
夢歌53號
夢歌54號
夢歌55號 
夢歌56號
夢歌57號
夢歌58號
夢歌59號 亨利在克裡姆林宮冥想 
夢歌60號 
夢歌61號 
夢歌62號
夢歌63號
夢歌64號
夢歌65號
夢歌66號 
夢歌66號 
夢歌67號
夢歌68號
夢歌69號
夢歌70號
夢歌71號
夢歌72號 尊者風範
夢歌73號 枯山水,龍安寺
夢歌74號 
夢歌75號
夢歌76號 亨利的自白
夢歌77號 

貝裡曼年譜 
死後出版物 
譯後記 

書摘/試閱

譯者序

漫談貝裡曼的《夢歌》
美國中生代代表詩人約翰·貝裡曼(John Berryman,1914—1972)的《夢歌》是一部組詩形式的個人史詩,由385首“歌”組成,貝裡曼自己曾用“切碎的”來形容這部作品。整部《夢歌》寫作時間橫跨二十年,最早的“夢歌”形式的詩行能夠追溯到1947年,當然其中涉及內容所跨的時間比實際寫作時間更長。貝裡曼一直一邊寫一邊思考如何將數百首《夢歌》按照某種結構進行編排,但似乎始終沒有一個明確的可循的線索,所以現在被稱為《夢歌》的這部長詩,從表面上看,要麼是一首一首互不相關的詩,要麼是具有某種內部關聯的一組一組詩。現行的《夢歌》分為兩部出版,第一部《夢歌77首》出版於1964年,獲得當年的普利策詩歌獎;第二部“夢歌”以《他的玩具、他的夢、他的休息》為題於1969年出版,並獲得美國國家圖書獎。不算未完成的斷章碎片,已經完成但沒有發表的成篇“夢歌”還有幾百首;1977年,貝裡曼研究專家約翰·哈芬登(John Haffendan)將其中的45首以《亨利的命運》為題集輯出版。當整部《夢歌》出版時,貝裡曼的“作者按”有這樣的話:“響應評論家是很無聊的,但有些討論《夢歌77首》的人實在是太不著邊際(這話印刷出來就該道歉了,但有誰見過道歉呢?),所以我就容許自己說一句。這部詩,無論其中的人物多麼繁雜,本質上是關於一位名叫亨利的想象出來的人物(不是詩人,不是我),是一位美國白人,初入中年,有時是黑臉,經受過不可逆轉的喪失,有時用第一人稱有時用第三人稱有時甚至用第二人稱談論他自己;他有一個朋友,從沒有被命名,會稱他為骨板先生或由此衍生出的其他變體。”
貝裡曼1947年就寫了他後來認為是第一首的夢歌,那首詩的第一行是“那開心的老頭是個愚蠢的老啞巴”(The jolly old man is the silly old dumb)。當然,那時他並沒有意識到它會成為“夢歌”,也不知道後來的夢歌會按照哪種口吻和方式寫,在寫作夢歌中的過程中,他曾幾度考慮要以哪一首詩結束《夢歌》。在他兒子出生的第二天夜裡,他在日記裡記下:“《夢歌》應該恰好以這件事結束。”當然,他一直以為他那次生的應該是一個女兒而不是兒子。《夢歌》的最後一首,第385號的最後三個詞是“我沉沉的女兒”(my heavy daughter)。貝裡曼的藏書、手稿、日記等收藏於其生前任教的明尼蘇達大學圖書館。這部詩之所以被命名為《夢歌》,可以做如下幾方面的解釋。一、所謂《夢歌》,當然可以作為“夢”來看,夢之歌所寫的便是日之所見所思而發的夜夢,這樣的組歌是不需要什麼線性邏輯的,甚至連弗洛伊德的“夢之運作”也運用不上。有人甚至曾試圖從數字序號出發對他出版的三本詩集進行研究,但從詩人選擇出來供出版的“夢歌”來看,似乎很難說其中有什麼可經證實的邏輯(除了主人公的情緒線索)。甚至可以說,這些歌的創作過程便是做夢過程。二、僅在1954—1955年之間,貝裡曼就記錄了好幾百頁的夢,並不時地加以分析;也是在1955年底,他寫出了最早的“夢歌”(和很多早期的夢歌一樣,都沒能收進後來的《夢歌》。夢之歌也許更應該被理解為“白日的夢幻”(不是“白日夢”),這是一種亦真亦幻的聯翩浮想。我們可以想象處於半醉半醒之間的詩人在不分現實和幻想、不在此時此地也不在彼岸世界的狀態下躲在斗室裡塗塗改改,一會兒假話真說,一會兒真話假說,一會兒以我作他,一會兒以他作我。這部詩中有幾個角兒扮演著同一個人,或者同一個人戴著不同面具依次或同時出場,互相觀察或自我省察。也許耽於杯中物的貝裡曼一樣可以自問,誰知道是我審視蝴蝶還是蝴蝶審視我呢?關鍵在於,這裡有一個落實為文字的文本使得所有的我/我們/他們有了棲身之所。三、這些文字構成的場所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世界?《夢歌》的世界是圍繞一個人建立起來的,這個人叫作亨利。《夢歌77首》初版的“作者按”中,貝裡曼說過這樣的話:夢歌中的諸多觀點和錯誤不應該推給主角亨利,更不該推給作者,而應該推給這部作品的標題。這是就作品中隱晦難解、語言混雜這一層面來說的。


夢歌1號 

亨利怒衝衝,隱藏不見,整整一天,
心戚戚的亨利,慍色滿臉。
我看得出他那念頭,——想把事情解決得乾脆。 
一想到他們都認為 
自己能夠做到,亨利就慪氣而心灰。 
但他本該站出來,把話說透。 

這整個世界就像個毛絨情人 
站在亨利一邊,從前似乎如此。 
後來就有了離開。 
此後再也沒什麼按可能或應該那樣發生。
我不明白亨利被撬開 
給整個世界看透,怎還能活在人世。

他現在要訴說一個冗長的奇跡,
這世界還能忍,也必須受。
從前我在一棵懸鈴木上多麼開心, 
站在梢頭,引吭高唱。
此刻強勁的大海猛烈衝撞大地,
每一張床都越發空空蕩蕩。 
譯注:
1.題注:這首詩的草稿估計早在1958年4月(8日?)就寫成了,與這首詩同時寫出來的可能是第52號的草稿。當時,貝裡曼因酗酒入院,剛出院,和當時的妻子(第二任)大吵一場,所以悶悶不樂地躲在家裡不見任何人。第1節和第2節的部分內容寫的應該與此有關,而第52號則有這樣的詩行“獨自一人。他們全都拋棄了亨利”。
2.第2節第3行:“後來就有了離開”,“離開”很可能指他父親的自殺。1971年3月29日,貝裡曼寫道:“我一直以為這第一首詩有關他(亨利)父親的自殺。”後來他在一次采訪中又說,這首詩關乎人類的墮落,這種墮落呈現為兩層意思:出生的創傷記憶和被逐出伊甸園。
3.第3節第3行:“在一棵懸鈴木上”說的是貝裡曼在普林斯頓大學時高興起來爬到他情婦小院裡的一棵懸鈴木樹上。爬樹,在貝裡曼的詩歌中,往往與私通有關,如第57號。
4.第3節第6行:這一行響應著黑人布魯斯女歌手貝西·史密斯(Bessie Smith)的歌曲《空床布魯斯》(Empty Bed Blues)的歌詞(參見《夢歌68號》)。貝裡曼記得很多歌詞。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303
海外經銷商有庫存,到貨日平均約21天以內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