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港都洋裁師:藏在日治庶民生活與裁縫故事裡的微光
滿額折
港都洋裁師:藏在日治庶民生活與裁縫故事裡的微光
港都洋裁師:藏在日治庶民生活與裁縫故事裡的微光
港都洋裁師:藏在日治庶民生活與裁縫故事裡的微光
港都洋裁師:藏在日治庶民生活與裁縫故事裡的微光
港都洋裁師:藏在日治庶民生活與裁縫故事裡的微光
港都洋裁師:藏在日治庶民生活與裁縫故事裡的微光
港都洋裁師:藏在日治庶民生活與裁縫故事裡的微光
港都洋裁師:藏在日治庶民生活與裁縫故事裡的微光
港都洋裁師:藏在日治庶民生活與裁縫故事裡的微光
港都洋裁師:藏在日治庶民生活與裁縫故事裡的微光
港都洋裁師:藏在日治庶民生活與裁縫故事裡的微光
港都洋裁師:藏在日治庶民生活與裁縫故事裡的微光
港都洋裁師:藏在日治庶民生活與裁縫故事裡的微光
港都洋裁師:藏在日治庶民生活與裁縫故事裡的微光
港都洋裁師:藏在日治庶民生活與裁縫故事裡的微光
港都洋裁師:藏在日治庶民生活與裁縫故事裡的微光
港都洋裁師:藏在日治庶民生活與裁縫故事裡的微光
港都洋裁師:藏在日治庶民生活與裁縫故事裡的微光
港都洋裁師:藏在日治庶民生活與裁縫故事裡的微光
港都洋裁師:藏在日治庶民生活與裁縫故事裡的微光
港都洋裁師:藏在日治庶民生活與裁縫故事裡的微光
港都洋裁師:藏在日治庶民生活與裁縫故事裡的微光
港都洋裁師:藏在日治庶民生活與裁縫故事裡的微光
港都洋裁師:藏在日治庶民生活與裁縫故事裡的微光
港都洋裁師:藏在日治庶民生活與裁縫故事裡的微光

港都洋裁師:藏在日治庶民生活與裁縫故事裡的微光

定  價:NT$ 320 元
優惠價:75240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B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26元
三民出版世界閱讀日
庫存 > 10
可得紅利積點:7 點

電子書同步在下列平台販售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本書獲選2022法蘭克福書展臺灣館「女性書寫.書寫女性」主題書區選書★

飛碟聯播網《飛碟早餐 唐湘龍時間》專訪作者莊仲平先生👈請點連結
台灣光華雜誌書摘👈請點連結

結合《大港的女兒》的時代開闊視野
與《糸子的洋裝店》的人生奮鬥精神
承載日治少女夢想的半紀實小說,重磅推出!
旗津港邊的洋裁鋪正式開張

 
裁縫師,在服裝史上從來不曾獨領風騷。
但在那最輝煌的年代,
裁縫師曾是家庭經濟的支柱、服裝現代化的重要推手,
更甚,是無數少女心目中的夢幻職業……
 
1920年誕生的秀絃,在旗津的尋常人家成長,因緣際會下赴日學習裁縫。
從學習人體實際測量、設計製圖、繪紙版、剪裁布料,
到粗縫試樣、試穿、修正和縫製等等的縫紉技藝,
她拾起裁縫剪的巧手再也沒有放下。
 
1940至1970年是服裝史上變化最大的時期,而秀絃躬逢其盛──
她正好參與了這場跨時代的演變!
形式上,從數百年不變的唐衫、和服演變成為洋裝;
功能面,服裝從保暖實用物躍升為裝飾品,更是代表著個人品味與時尚。
而經歷戰爭空襲後的困苦日子,堅強的她以針線撐起一個完整的家。
 
留學時期日本老師曾說過:「能夠讓客人滿意的裁縫師也太幸福了。」
秀絃要如何在生活的縫隙中實踐美學精神,以獨到的品味滿足遠道而來的客人?
如何隨著工業化發展適應新型縫紉機種,面對新造型、新布料和新剪裁方式的挑戰?
如何在編竹夾泥的簡陋房舍中,與丈夫相互扶持、掙錢養家,培育四個嗷嗷待哺的孩子?
 
旗津混合鹹腥海味的風仍然不停吹拂,平凡生活中隱藏著淡淡微光。
透過秀絃的故事,見證手工洋裁的興衰、港都地區的發展,以及日治時代一個庶民家族的起落。
 

 
 ▍本書特色 ▍
 
#作者怎麼寫
作者莊仲平以母親陳壽賢女士為藍本,書中化名為秀絃──
一位日治晚期赴日求學的少女,描述她平凡又奇特的洋裁生涯。
他為思念而動筆,為不願遺忘而書寫:
從小看著母親踩踏裁縫車的背影長大,
 在她九十餘歲生命的最後,陪伴她共同生活的兩年時光,
 母親告訴我許多年輕時代的往事,有些是久已遺忘,卻又靈光乍現的事。
 於是我以她口述求學與裁縫的經歷為主題,寫下這部故事。
 
#鄉愁怎麼解
呼喚遊子記憶深處的旗津海岸:
坐在旗後渡船場海邊,微風帶著潮濕水氣,迎面吹來,你將重新發現港都之美。
那是一種混合著鹹味、海藻和魚腥的味道,是家鄉溫暖的氣息。
望著燈火通明的船隻進出,各式各樣的輪船、軍艦及漁船,
 以雄偉的身段破浪前進。
 不知它們從何處而來?出港的船,又將駛往何方?
 夜晚船上的燈光就像一座聖誕樹,在黑夜中神祕地閃爍迷離,
 此時整個世界彷彿靜了下來,只剩仍在一旁劈啪作響的海濤聲。
 
#照片怎麼憶
書中收錄30幀珍貴老照片,承載洋裁師一生的悠悠歲月。
包含日本洋裁學校《入學案內》小冊子、大阪商船公司的客貨船高砂丸明信片,
作者母親陳壽賢女士的公學校畢業照、她身著親手縫製服裝的數張寫真等。
讓影像說故事,訴說一個關於家族書寫、職人精神、在地文史,乃至於時代記述的精采故事。
 
#歷史怎麼讀
半紀實小說奠基於史實之上,全書嚴謹考據日治研究文獻,
爬梳如《歷史學報》、《高雄文獻》、《帝國主義下之臺灣》等史料,
帶領讀者重回歷史現場,見證時代變遷。
而秀絃的故事歷經政權交替,行文使用的語言包含臺語、日語等,
輔以拼音與註釋解釋之。
 
#書名怎麼來
小說女主角秀絃自幼的生活空間,是相當「港都的」,
天天看得到海浪,時時有各種船隻,她對於港邊景物早習以為常,
除了住家所在的旗津,鹽埕埔、哈瑪星、打狗等地區也都曾有她的足跡。
 
書名使用「港都」一詞,
讓人耳畔不禁響起〈港都夜雨〉、〈再會呀港都〉等樂音,
再搭配「洋裁師」一職,既符合秀絃的時代內涵,
也緊扣現今社會回憶起的日治生活感,成了故事最好的破題。
 
#編輯怎麼說
洋裁師,
是個現代幾乎消失、但只要提起就能迅速召喚出時代氛圍的職業類型。
跟著秀絃的腳步回到日治時期,對裁縫品味的啟蒙、感受校園洋溢的氣息,
不難理解那段青春歲月是如何令人著迷。
而往後的她,憑藉著這一技之長,在穿針引線與縫紉機的踩踏中忙碌,
辛苦地賺取貼補生活的每一分錢,
更可以窺見「女性持家」成為戰後維持家庭經濟的重要來源之一,
是以往在時代小說中較為罕見觸及的敘事題材,
故事一如她給人的氣質,那身淡雅的衣服,素淨臉上那淡淡粉餅的氣味,
在柴米油鹽之中留下獨特餘韻。 

 

作者簡介

莊仲平

英國里茲大學工程碩士,常年從事海內外工程。母親年少赴日學習洋裁,作者自幼在母親忙碌的身影下成長,對於服裝美學耳濡目染。見證一個日治時代以來的庶民生活和裁縫故事。

著有《提琴的祕密:提琴的歷史、美學與相關的實用知識》、《提琴之愛:那些人,那些事》、《提琴工作室裡的樂章》、《琴弓的藝術:提琴收藏大師教你看懂琴弓的價值》、《世界著名跳蚤市場與古董市集》、《尋寶古董民藝 直擊歐亞市集:鎏金歲月的生活美學》、《收藏的秘密》、《我在沙烏地的工程傭兵生活》、《英格蘭幻旅:在那至綠的山丘》等,文章散見報章雜誌。

名人/編輯推薦

 ▍真情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 ▍
 
 王文翠|高雄市政府文化局局長
 吳鈞堯|作家
 林佩穎|圖文創作者
 莊伯和|藝術學者
 張郅忻|作家
 張隆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國立故宮博物院織繡收藏諮詢顧問
 曾永義|中央研究院院士
 鍾文音|作家
 
#關於家族書寫
大時代中,人越發渺小,尤其是願望、尤其是女人,常因柴米油鹽,向命運低頭。本書告訴我們,履行的意義在勇敢,跟自已說話並非空泛說法,故能實踐自己與眾人的心願。這是愛。慶幸愛自己、愛社會的陳壽賢女士,有愛她的兒子莊仲平,以書寫刺繡生命史與產業史。
——吳鈞堯(作家)
 
#關於在地文史
透過作者的筆觸,我們得以在回憶與場景來回穿梭,日本東京的少女旖旎風光、高雄旗津的幼時記憶、二戰後臺北與高雄的民生變化。秀絃以身為女性的強韌,用一把剪刀剪裁了自己與家人的人生片段,也編織了一幕幕深刻的人生風景。
——林佩穎(圖文創作者)
 
#關於家庭記憶
母親婚前生活優渥,曾赴日學習時髦洋裁,沒想到這門少女時代的私房手藝,竟在婚後成為分擔家計的助力,也是一種時代女性的典型吧?
——莊伯和(藝術學者)
 
#關於時代記述
本書作者從家族記憶出發,以母親洋裁生涯為題材,用小說方式帶領讀者重返臺灣近代女性的跨國教育生活史。書中記錄了豐富生動的服裝裁縫實作知識,更見證了1940至1970年代的女性時尚變遷,以及高雄旗津歷經二戰和白恐的人物興衰,值得大家細細閲讀!
——張隆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關於職人精神
「能夠讓客人滿意的裁縫師也太幸福了。」書中這看起來簡單的一句話,其實是應用美術的精神之所在,也是高級客製化藝品的美學標準!讀來讓當過設計師、深知開店經營甘苦的我感動不已!(節錄)
——粘碧華(國立故宮博物院織繡收藏諮詢顧問)

推薦序:話盡山雲海月情/粘碧華

無論古今中外,傳統社會的家庭大多重男輕女,認為「女子無才便是德」,正如大家耳熟能詳的詩詞〈孔雀東南飛〉中所說的「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傳統家庭普遍以學習女紅作為培育女兒「婦德」的家庭教育。而臺灣童謠中更有「五歲織得好幼麻,六歲繡朵牡丹花,七歲媒婆就來說,八歲就吃人麻茶,九歲留髮,十歲嫁,十一歲攬仔做阿媽」的說法,反映出一般人家提早讓幼女參加家庭工坊,學習織繡手藝,以趁早安排婚嫁女兒。反觀那時代的男孩怎麼回應這樣的社會習俗呢?童謠說:「小小子,坐門墩兒,哭著喊著要媳婦,要媳婦,做什麼,做褲做褂,做鞋做襪。」說明了嫁做人婦的女兒,白天晚上都得不停地忙著!

與此相較,《港都洋裁師》書中女主角秀絃的際遇就太幸福了,她不只家境好,自幼生長於富商家庭的樓房大院,還有思想開通的父母親。臺灣日治時代能進公學校念書的女孩並不多,秀絃不但能上公學校,畢業後還能依照自己的規劃,並獲得家人的資助、兄長父執輩友人的協助,順利搭船赴日本學習洋裁縫,在那個戰亂的時代,實在是少之又少,真可謂是天之驕女。

本書以輕鬆有趣的筆調,記載了秀絃的留學經驗,介紹秀絃除了主修洋裁縫課程外,還學習了花道、美容、美姿美儀,以及日本傳統服飾歷史等課程,又上了烹飪課程,學會煎出皮脆多汁的魚和金黃可口的可樂餅。上茶道課時,更學習了如何欣賞茶屋建築藝術、茶掛上的書法,以及日本茶道的茶具、儀式和禮節。後來她這些多才多藝的生活美學內涵,都發揮了實用功能,不只在婚後使家庭受惠,更豐富了自身的美學概念和精神生活。她專攻的洋裁縫訓練,當然也變成了受用一輩子的專職。

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後,秀絃的娘家不幸家道中落,並經歷戰爭後的經濟蕭條,及夫婿的工作不順,此時秀絃的洋裁專長馬上派上用場,她開設了供人量身定製的裁縫店,賺錢幫助家裡解決了一時的經濟窘迫。客製化的量身定製總會遇到各種難題,這時候的秀絃一定想起了留學時日本老師所說的話:「能夠讓客人滿意的裁縫師也太幸福了。」書中這看起來簡單的一句話,其實是應用美術的精神之所在,也是高級客製化藝品的美學標準!讀來讓當過設計師、深知開店經營甘苦的我感動不已!

隨著工業化的發展,新型縫紉機不斷出現、電動縫邊拷克機來了之後又出現了繃縫機,聰明的秀絃總是不停學習以適應新機種。學了新機種,更要接受新造型、新布料和新剪裁方式的挑戰。她之所以能敏銳地抓住新時代的新觀念,皆因她在紮實的基本功夫訓練之外,還細心累積了客製化的經驗、並努力不懈地從自己訂購的日本新潮流服飾雜誌如《婦人俱樂部》及《婦人之友》等刊物吸收新的資訊,同時秀絃與吾洲先生共同建立的富藝術氣息的家庭,也助益不少新的美感觀念。這些新美感觀念、新裁剪概念、新布料材質、新潮流設計等新的創作動機,總是風起雲湧地襲上心頭,鼓動秀絃勤勉不歇地去設計製作與眾不同的新造型。

於是優雅淡妝的秀絃身上,總是穿著最新款式的服裝,新服裝不斷推陳出新,自然引來了周遭羨慕的眼光,客戶蜂擁而來求她設計新衣裳。因此秀絃這麼一位獨自經營的女性裁縫師,才能夠將一間客製化服裝店面風光經營了幾十年!而秀絃求學時代很欣賞的茶掛句子「話盡山雲海月情」,似乎早預示了她持續不斷變換服裝新造型的能力和魅力!

(本文作者曾任輔仁與實踐大學織品服裝系,著作與創作俱豐)

--------

作者序

本書是以我的母親,一位赴日求學少女的經歷為藍本,書中化名為秀絃,描寫她一生平凡又奇特的洋裁生涯。

在臺灣服裝史上,一九四○至一九七○年是變化最大的時期,從傳統大襟衫到定製洋裝,再到成衣及品牌服飾,短短三十年間,完成了服裝的現代化。正好母親的經歷,可以看見洋裁時代的演變—包括日本洋裁學校的教育、手工洋裁的興衰、服裝的演進以及日治時代一個庶民家族的起落。

母親出生的大正九年(一九二○年),適值日本景氣高峰,此刻文化空前的繁榮,有「大正浪漫」之稱。以世界藝術史來說,是裝飾藝術(Art Deco)初始之期。此時臺灣縱貫鐵路通車了,輪船、留聲機已出現,都市裡開始過著現代化生活。但婦女能夠參與的工作仍然不多,其中的洋裁被視為婦女理想的選擇之一。母親便在這新時代的啟蒙,潮流風氣之初,獨自負笈日本學習洋裁製作。

其實洋裁並非母親赴日學習的初衷,只是因緣際會下,進入洋裁學校,踏入洋裁的世界。百年前,日本洋裁學校的教育裡,對服裝的認知,已經將藝術、時尚與洋裁之間的關係作了連結,因此洋裁學校的課程,除了剪裁縫紉的學習,也提供了文學、茶道、美學、美術與美容等方面的課程。

母親正好經歷服裝史上最大變遷,參與了這場跨時代的演變。在服裝形式上,臺灣服裝從數百年不變的唐衫演變到洋裝,日本也從和服轉變為洋裝。服裝的功能從保暖實用品,躍升為裝飾,服裝已不僅是可穿上身的衣服,而是代表著一種時尚。

母親在這場服裝的變革,經歷了手工洋裁、量身定製的大好時代,也親歷成衣崛起,手工裁縫市場受量產成衣衝擊而一路凋零。母親從事洋裁工作正是「合到時候」。在手工量身定製衰落的時候,她已近六十歲,也逐漸從裁縫的工作退隱。

在臺灣光復之初,父母結婚不久便逢「二二八」事件,從臺北遷回故鄉旗津半島。為了生活,母親以所學專長,從事家庭裁縫業務,在穿針引線與縫紉機的踩踏忙碌中,辛苦地賺取貼補生活的每一塊錢。

裁縫師的角色,在歷史上從來不是獨領風騷,只是服裝史上的一個角落。但裁縫師也曾是少女的夢幻行業,家庭經濟的支柱,與服裝現代化的推手。

我在昔時與母親的談話中,發現洋裁工藝與其他藝術的道理亦是相通。服裝的境界已變時尚,設計的光輝愈發明亮,裁縫的角色卻是愈來愈渺小。但母親相信手工裁縫的衣服是有靈魂的,如創造藝術品般,堅守職人價值,即使裁縫業已如夕陽般的餘暉。

直到母親九十歲時,我更能明瞭,衣著在母親身上所形成的風格,已成為一種氣質表現。從衣服的色調、圖案及設計,都有母親獨特的風格,只要我閉上雙眼,母親的形象就是她那身淡雅的衣服,素淨臉上那淡淡粉餅的氣味。這氣質無論母親身在何處,我都認得出她。

從小看著母親踩踏裁縫車的背影長大,在她九十餘歲生命的最後,陪伴她共同生活的兩年時光,母親告訴我許多年輕時代的往事,有些是久已遺忘,卻又靈光乍現的事。於是我以她口述求學與裁縫的經歷為主題,寫下這部故事。

感謝曾永義院士與粘碧華女士的推薦,以及三民書局編輯部的支持,讓本書得以出版問世。

 

--------

 

後記:洋裁的歷史與美學(節錄)

服裝的美學概念

在〈國王的新衣〉這個故事,幻想力豐富的作家早就寫下服裝設計的寓言。現代的服裝設計從具象變成抽象,服裝成為一種藝術的概念。

現在,服裝設計天馬行空,時尚人士追求的是風格、配件及色彩等要素,甚至要表現前衛、仙氣、抒情等這種抽象的感覺。

早在一九○六年,日本高島屋百貨公司就定期舉辦流行展覽會,每年兩季設計製作新一季的服飾。設計程序由「宗旨」開始,有一次的服裝設計宗旨是「近代詩風模樣」。企望將近代抒情詩的精神與詩作的想像,移植到和服的形象之中,創造現代服飾的新穎之美。

消費者將女性當成謬思女神的幻想,於是服飾設計需考慮如何將詩人的感懷編為衣裝。百年前即有如此充滿古典情懷的服飾設計概念,跟後來的嬉皮風、頹廢風大異其趣。無論如何,服飾已用來表現一個人的心思意念與態度。

市井服飾的流行變化則愈來愈快,一度盛行的繁複八片裙或荷葉蓬蓬裙看似華麗,但很快看膩,反而樣式簡單的一片裙或A字裙較為耐看。現今人們傾向俐落的服裝,其他藝術表現也是如此。服裝界簡約風盛行。現代人崇尚天然,追求天地合一的自在,這也自然地表現在衣著,所以森林系風行一時。也因此有的衣服看似無剪裁,只以一、二塊布披掛著,就連布料顏色也極為素潔。

在秀絃年輕時代日本服飾的美學,崇尚高雅,色彩圖案和諧,不作豔麗表現,更沒有色彩突兀的搭配。當今則有一派人強調豔麗活潑,色彩對比反差大的撞色搭配,尤其在年輕世代蔚為風潮。似乎看多之後,自然就習以為常。可知視覺是可以被培養訓練的,這是時代人文的改變。

服裝是一種無聲的言語,傳達個人形象,但要養成穿著的品味,似乎不易。這不是經濟問題,而是美學觀與價值觀。

服裝的境界日益趨大,服裝設計的光輝愈來愈明亮,但裁縫的角色卻是愈來愈渺小。五、六十年前,洋裁曾是主婦最好的副業,如果自己會做衣服,就可每天穿上喜歡的款式。若有此一技之長,可為自己與家人做衣裳,又可當事業。在婦女職場稀少的時代,洋裁曾是無數少女夢寐以求的高尚職業,甚至在洋裁店工作也令人欣羨。但隨著時代變遷,已難以拾回昔日風光。

今日是服裝與時尚大放異彩的時代,標新立異已習以為常,奇裝異服亦被接受。這種時代與環境的改變,或許是現代裁縫師更能發揮的地方。

二十一世紀是創新的時代,無論個人或團體唯有創新才能發展。即使街上的洋裁個人工作室,也需要有些服裝設計的能力,提供裁縫師他個人非品牌的服飾設計與指導,這是個人工作室生存的強項。假如裁縫師只能裁剪縫製,可能只剩下修改衣服的業務,無法吸引有特殊需要的消費者,那麼消費者到百貨公司或者服飾店買成衣就好了。

一個有創意的裁縫師,可為客户提供更高階的服務,也得到更高的個人成就。所以如何培養創新的能力,擁有服裝設計師的才華,或許是裁縫師提升自我能力的策略,也是生存之道。

目次

推薦序:話盡山雲海月情/粘碧華
作者序

一 抓住赴日升學的契機
阿娘,我想去日本念書
擘劃留學新藍圖
赴日郵輪啟航
安頓於東京,下一步?
二 誤打誤撞學裁縫
洋裁學校大門敞開
跟著生活走的洋裁史
量體裁衣,培養裁縫技術
和服的雅文化精神
和敬清寂的茶道美學
燒得一手家常好菜
三 東京的日常生活
啜飲咖啡與喫茶
深秋楓紅,初見雪
探訪巷弄布店
寫真館的定格時光
團體錢湯初體驗
隱隱約約的煙硝味?
生活匆忙走入尾聲
四 戰事迫近,空襲疏散
戰爭肅殺之氣襲來
戰火下的殖民臺灣
轟—高雄空襲警報
卡其色的國民服
攜家帶眷疏散逃難
等到玉音放送的那一天
重建殘敗家園
五 旗津的兒時記憶
漁港旁誕生的好命嬰仔
熱鬧的廟口夜市
黑沙灘上氣象萬千
漁港和漁市的盎然生意
混合鹹腥海味的家鄉氣息
六 背起書包上公學校
母親紮妥的兩條辮子
屬於查某囡仔的裁縫課
為了米飯努力的春季遠足
驪歌輕唱,紫花紛飛
七 血脈相承的一家人
纏足而不便於行的母親
流連逸樂的兄長
家境清貧的姑姑
日式居酒屋與鄰人
八 秀絃結婚了!
一場毫無預警的沙灘相親
新婚燕爾,遷居臺北
無法抹滅的戰時記憶
慘遭日軍俘虜,命在旦夕
捨命大逃亡
抗戰迎來勝利
九 展開裁縫新生活
從零開始租地與建屋
光復後的鄰舍群像
颱風襲來,疾風暴雨
口耳相傳的家庭裁縫師
穿針引線的生涯
秀足姐的家族軼事
保有生活中的浪漫情懷
後記:洋裁的歷史與美學
日本昭和時代服裝所見
臺灣服裝現代化的體驗
成衣時代與洋裁店的消逝
服裝的美學概念

書摘/試閱

量體裁衣,培養裁縫技術(節錄)

日本洋裁學校是職業技術學校,課程最重實習,也占最多的時數。實習課開課,由副校長押切今朝枝女士主持,她說:

「洋裁與製圖計算有各種樣式,各校也傳承不同流派。其中歐美的剪裁原理,因洋人身材體格、風俗習慣與我國不同,引進時必當斟酌。本校採取獨特之綜合教學,站在實用角度,選擇自由應用。我們盡可能避免浪費時間,在各科修業期間,達到最大效益。依照我們新教學法,自入學當日,即教授實際技能,在年限內培養卓越實力。」

第一堂課學生就得製作自己的工作圍裙,當然專科學校的作品不能太簡單,要增加一些困難度與技巧性。所以這件圍裙被要求要有荷葉邊的裙襬,加上額外的鈕扣、雙口袋、蕾絲鑲邊,還有工作帽。

老師:「剪裁縫紉技藝是我們課程的核心,首先拿布尺在人體實際測量,再設計製圖、繪紙版、剪裁布料,粗縫試樣後,試穿、修正和縫製。要真正穿上身,衣服才有生命喔!」

「做衣服的基本要求是手要洗乾淨,很多布料是很昂貴的,絕不能弄髒,乾淨的手才有恭敬的心,做事才會細心,妳們到神社第一件事不就是洗手?這是同樣的道理。好,妳們大家通通給我排隊到盥洗室去洗一下手。」

同學畫完一個樣版,便拿去給老師看。老師的衣服配色總是恰到好處,胖圓的笑臉,如惠比壽的福神。

「老師,請幫我看看,我劃的線可以嗎?」

老師微笑地回答:「妳留的縫線邊太窄了,將來不好車,容易脫線,幸好妳有先問。」

老師走到講臺:「各位同學,大家注意!妳們縫線邊的縫份要多留一點,至少一公分。車好線後,有必要還可以剪窄一點。」

「對了!還有布紋圖案,要注意方向的一致性,兩塊布料拼接位置的花要對齊。」

 

下一堂課,同學拿起剪刀沿著劃線裁剪,然後縫布邊,以免布邊虛解,驗證上節課留縫線邊的目的。老師先示範步驟,微笑的惠比壽福神老師,一舉一動氣定神閒,連執針縫線竟也那麼優雅。

有的同學每個步驟都拿給老師看,以確保步驟的正確性。還好,同學們基本問題都只問一次,不會笨到問第二次,畢竟大家是有志於此的專業者。

手工縫線是最基本的工夫,但老師要求最高品質。秀絃認真地一針一線,聚精會神,專注在針點的平直與針目。但愈是小心,在用頂針時,針尖從布穿出,卻直直地刺進手指。指尖立即冒出血珠,也沾染了布,秀絃不禁哇的大叫一聲。

同學安慰說:「學裁縫沒有不受傷的,沒被針刺過,就不會成為裁縫師。」

同學們多少會受點小傷,最多的是來自頂針及縫鈕扣。

同學們在手忙腳亂中,忽然啪一聲,有人把剪刀掉在地上。老師氣急敗壞地怒吼:「幸好這是木板地,若是水泥地,剪刀就碎了。這種大裁縫剪刀是鑄鐵的,硬而脆,不像一般文具小剪刀,摔不壞。」

「而且剪刀掉地對我們裁縫師是忌諱,聽說會帶衰的。」

老師慎重的每一句話,都鏗鏘有力。

踩縫紉機是手腳並用的細膩動作,手腳身心的速度都需要互相配合。剛開始操作縫紉機,腳踩踏不順,或以右手拉動輪盤的力道不穩時,就可能會發生倒車現象。多練幾次之後,動作終能得心應手,手腳與機器宛如一體,這很像學騎腳踏車,熟練後用身體的自然反應。但一開始還是會車線不直,線跡歪斜。拉布進料的速度也要配合機器,否則縫份會突起。

老師看了學生的瑕疵初作,馬上說:「這不能看!拆掉重車。」

不得已拆了又車,車了又拆。有時做得差強人意了,但老師還是不滿意,讓人覺得老師是故意找麻煩,這樣下去,車縫竟變成不可能的任務,有人還因此做惡夢。但後來慢慢才體會,這就是磨練,多練幾次熟能生巧。不久之後,大家也都車得很熟練了。

秀絃告訴杏子最終心得:「裁縫課給大家的訓練,就是培養耐性,每走一步之前都要先想好下一步該怎麼做。前面有錯,後面也會跟著錯。」

 

……

 

學校課程不只裁縫,還包含時尚,課程裡就有一堂服飾美學。在時尚的模式,從腳趾到頭頂搭配各種服飾用品,相關的飾品有鞋子、絲襪、手套、皮包、披肩、帽子等,都讓人大費思量傷透腦筋。此外,耳環、項鍊、手環、戒指及手錶等也都是時尚飾品。

文學、時尚、美容與洋裁之間的關係,並不只有表層連結,因此之故,洋裁學校的課程,除了剪裁縫紉的學習,也提供文學、時尚與美容的知識。

一九三○年是講究優雅的年代,都會女性出門大多會穿戴帽子與圍巾,一點也不隨便。不像現代,講求簡單、舒服、方便。

秀絃對杏子表示她的心得:「學了洋裁,不知不覺地會注意自己形象,對於衣服更加挑剔。因為若是穿著不當,感覺好像大家的眼睛都盯著自己,這樣是出不了門的。穿著得體是裁縫師基本的形象示範。」

杏子:「看來到本校學習洋裁不壞,對形象氣質都有改善。」

學校課程還包括修補衣服,雖然修補衣服不像服裝設計製造那樣有創造性,卻是一門實用的技術。修補衣服的手法不同於新裁衣裳,課堂上提供了各式修補技巧,坊間裁縫師傅可能要摸索多年才能累積經驗。但學校利用有系統的教材,匯整師傅多年的經驗,逐一傳授,是很值得的學習。

在日本,服裝修改自古以來是一大行業,直至江戶時代,織品仍然昂貴,庶民們穿的多是二手或三手舊衣,一件衣服縫縫補補可穿上三代。據明治初期統計,日本擁有舊衣舊物鋪買賣執照的,就有三千家以上,可見舊衣市場規模之大,至今日本古董市場裡,舊和服與古布的買賣仍是一大商務。

秀絃從洋裁學校畢業後,日本經歷慘烈戰事並宣告戰敗,社會正值物質缺乏與窮困的年代,小孩衣服都是拿大人衣服來改製,穿在裡面的內衣褲更是舊衣拆下來縫製的。同學們學習的衣服修補技術正好派上用場,最適合時代所需,對於裁縫師當時的業務而言,是修補衣服大於新製衣服的市場。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5 240
庫存 > 10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