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生死習題:人生最後的必修課
滿額折
生死習題:人生最後的必修課
生死習題:人生最後的必修課
生死習題:人生最後的必修課
生死習題:人生最後的必修課
生死習題:人生最後的必修課
生死習題:人生最後的必修課
生死習題:人生最後的必修課
生死習題:人生最後的必修課
生死習題:人生最後的必修課
生死習題:人生最後的必修課
生死習題:人生最後的必修課
生死習題:人生最後的必修課
生死習題:人生最後的必修課

生死習題:人生最後的必修課

定價
:NT$ 390 元
優惠價
90351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團購優惠券B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39元
庫存:3
可得紅利積點:10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死亡可以看出一個人的個性;
我們怎麼活著,就怎麼死去。

本書討論的不是死亡,
而是如何擁抱無可避免的失去與改變,
完整而圓滿地活著。

全面解讀生死議題,內容紮實,
有豐富案例及練習題,章節均可獨立閱讀。

從現在往後看,每個人好像有無限寬廣與遙遠的未來;
但從死亡終點往前看,我們只擁有短暫的現在。

練習把死亡當作起點,活出真實又精彩的人生。

(X)轉身、背對、逃離
(O)解析、故事、練習

死亡,是一位非常特別的老師。每個人都無法避免死亡,所以討論這個議題,並不會讓我們有什麼損失,本書提供一個全面探索生與死的機會,讓我們活得更真誠、活力十足又熱情洋溢。

作者擁有多年禪修經驗與第一手的安寧照護經驗,他曾出家為僧侶,追隨馬哈希尊者及佛使比丘,之後成為安寧病房的專職工作人員,並於全美國指導內觀禪修。書中敘述的故事,都是真實且充滿勇氣的告白,使我們省思自己對於生死大事的態度,也敦促我們開始檢視目前的生活方式。我們總是忙忙碌碌過日子,很少花時間思考生死大事,當我們培養了關於生死的覺察,就能讓我們在選擇時,做出充滿智慧的判斷。

死亡,是一個毫無矯飾的時刻,它迫使我們直接面對自己的本來面目。死得安詳的人,生活通常井然有序,盡力使自己心滿意足。他們的生活與價值觀並沒有分離,他們不爭取意義,因為每天都活出了自己的意義。

當我們了解呼吸的次數是有限的,我們就不會把呼吸視為理所當然。當我們了解時間是有限的,便會選擇停下腳步,好好看看周遭的一切。我們會花時間尋找自己的定位,我們的心會自然流瀉出欣賞與喜悅之情,放慢腳步、保持清醒。

省思死亡,讓我們活在當下,真正重要的事,永遠優先處理,並且能充分運用我們的精力。漸漸地,有一股寧靜會滲透在我們的經驗中,我們看待事物能夠更清楚、更深入。

作者有技巧地透過假設、希望、省思與練習,讓我們看到生死的各種可能性。這是一本充滿智慧與慈悲的醒世著作,它告訴我們,死亡是一個照亮生命的偉大奧祕。死亡的訊息,是希望與愛的訊息,因為它指出了邁向生命圓滿之路,而不是生命的衰竭。我們研究死亡,為的是學習如何真正活著。

據說,柏拉圖在臨終之際,有一位朋友請他為自己的畢生鉅作《對話錄》做一個總結。柏拉圖從昏迷中醒過來,看著那位朋友,簡單地回答道:「練習死亡。」

祝福我們每個人,都能寧靜地走過生與死。

作者簡介

羅尼.史密斯曾在緬甸追隨馬哈希尊者(Mahasi Sayadaw)剃度出家,之後前往泰國的「解脫自在園」(Suan Mokkh)追隨佛使比丘(Ajahn Buddhadasa)修行了三年。1983年還俗之後,成為安寧病房的專職工作人員,並於全美國指導內觀禪修。
羅尼全心投入安寧療護領域中各種不同的工作,為全職的禪修老師,舉辦禪修課程、禪修營,並提供心靈諮商。他是麻州巴瑞市(Barre)「內觀禪修社」 (Meditation Society)的資深指導老師,亦是西雅圖「內觀禪修社」的創辦人之一與指導老師。

名人/編輯推薦

【練習把死亡當作起點重新看待事物】 許禮安

一般人避談死亡,常用「往生」、「走了」、「去了」代替,醫護人員不說「死」字,改用英文「expired(過期)」代替,醫院裡面通常沒有四樓、病房號碼逢四就跳過、四人房卻沒有第四床,甚至佛教醫院都這樣,由此可以想見臺灣社會對死亡的禁忌是如此深沉。理智上都承認「有生必有死,合會當別離」,情感上就算我們每天必然要經歷長短不一的生離,卻總是悲痛於死別之時。明明是生死一體:「生的最後一畫,其實就是死的第一畫」,真相是「因為有愛,所以悲傷」。

佛教有謂:「我見他人死,我心熱如火,不是熱他人,漸漸輪到我。」因此我們總是誤以為:等別人都死光了,漸漸才會輪到我,卻沒想到事實上死亡隨時都會跳過其他所有人而「忽然就是我」!有些人會說:「等我老了,我要去當志工。」或是說:「假如我罹患癌症末期,我就要去環遊世界。」卻沒想到:生命其實不在遙不可知的未來,只在瞬息萬變的現在!何況沒人保證我們一定可以活到老,那為什麼不在身體還健康的現在就去當志工或環遊世界呢?

末期病人在瀕臨死亡時,「社會面皮」會一層一層地剝落,社會功能隨著身體狀況逐漸退化,被迫順應身體與心靈需求,其實才是最真誠的生命態度。健康者常常違反身體需求、違背內心呼喚,有時被迫病態地活著,因此我有時候會分不清楚到底誰才是健康而誰卻是有病。我一向被認為是「社會化不完全」,被當成「安寧界的鬼才」,卻因此反而更能貼近臨終者的狀態。

臺灣安寧界有個迷思:「安寧病房最重要的工作是讓病人面對與接受死亡。」其實沒有任何人必須被迫面對與接受死亡,正常人到死之前一直都是要轉身、背對、逃離死亡。末期病人的狀態其實都只是「帶病生活」,他們帶著嚴重的疾病希望可以一直活到明天。另一個迷思是:「有一種標準完美的死法叫作善終。」我在十幾年間經歷兩、三千位病人死亡,發現真相是:每個人自成一種死法,其實都是「可遇而不可求」,所以並沒有一種標準而且完美的善終死法是我們努力追求就必然可達成的。

我在安寧療護裡面判斷事物的標準是:「尊重病人的自主權」、「尊重病人的個別差異」,但又發現這兩個標準可以放大適用到所有世間事物。對於末期病人會有什麼樣的死亡,我們都不能設定期望,只能全盤照收而且全然接納,陪伴他們走完生命必經的歷程,然後透過生命來學習生命。

閱讀這本法鼓文化出版的《生死習題--人生最後的必修課》,是我再一趟生命學習的旅程,更加純化了我個人的生死體驗,並因此而得到某些印證。可是正如同生命只能自己遭遇,修行只能冷暖自知,各人吃飯各人飽,各人生死也就只能各人了。我自己透過病人用生命教導我所學到的珍貴功課,對你而言可能只是一堆廢物,我一向認為是廢物的名利權勢,對於多數社會人士卻可能是貴重的寶物。

過去護理人員問:「明天要收哪位病人住院?」我總是回答:「明天的事明天再說。搞不好我會先死在家裡,明天不能來上班。」那我又何必煩惱明天的事呢?何況大師有言:「每天入睡就是小死一回。」死亡一向被誤以為是生命的終點,然而我一直都覺得:「從現在往後看,每個人好像都有無限寬廣與遙遠的未來;但是從死亡終點往前看,我們都只擁有短暫的現在。」

世俗曾有的快樂必隨之以痛苦,臨終過程的身、心、靈痛苦可能是生命之必然。如果你可以藉由這本《生死習題--人生最後的必修課》每一章後面的「省思與練習」,開始練習把死亡當作起點重新看待事物,你應該會有截然不同的生命態度。(節錄)

 

【中文版序】

很高興我的著作Lessons from the Dying翻譯成了中文,讓臺灣讀者也能分享我對死亡的看法。對死亡與瀕死議題興起探討的興趣,是從我在泰國出家當和尚的時候開始的,當時我已經知道死亡是必然的,但卻對它一無所知。死去是什麼感覺?面臨死亡時,一個人的心會發生什麼事?而死去的那個人又是誰?這些主題成為我迫切想要深入探索的問題,而死亡,則透過人類共通的經驗,成了一趟奇妙的冒險之旅,帶著我航向生命力煥發的神祕領域。

死亡對所有的生命體來說,是一件很平常的事,它與無常的法則緊密相關。當周遭的人都在不斷地提醒著我們,生命是多麼脆弱時,我們不太可能變得自我耽溺、充滿占有欲,或滿懷民族主義,因為死亡會將這些分別心徹底消除。我們愈能夠尊重全人類共通的經驗,彼此之間的連結就愈緊密,也愈有能力去愛他人。死亡是一道通往愛與彼此相依相連的門戶,它將我們的心胸打開,讓心流露出慈悲。

如果死亡能夠被善巧地加以利用,它將會成為探索生命的工具。每當我照顧瀕死病人時,我都會問他們一個問題,藉以引導他們探索自己的真實本性,我問他們:「你一生所依靠的每一樣東西都被帶走了,包括你的生命力、控制力、你的名聲、身分,以及你的肉體形象。但是,即使這些東西都不見了,你的本性還存在著。那麼你的本性是什麼?那個不會消失的東西是什麼?不會死的是什麼?讓我們在那裡相遇吧!因為其他的一切支撐,都從我們的腳底下被抽走了。」

讓我們一起走過死亡,但不是以一個中國人或一個美國人的身分,而是以承載著人類共同命運的兄弟姊妹的身分,邁向「四海一心」的境界。祝福我們所有的人,都能寧靜地走過生與死。

羅尼.史密斯(Rodney Smith)


【英文版序】

對想要獲得自由的人而言,羅尼.史密斯(Rodney Smith)的著作《生死習題》(Lessons from the Dying)顯得深具意義。羅尼在本書引用了豐富的個人體驗,包括自己的佛教修行、曾經身為佛教僧侶的經驗,以及長期推動安寧病房工作而獲得的人生智慧,都有清晰的闡釋。這些深刻的人生經歷,豐富了他人的生命,並完全呈現在這本利益人心、啟發人心的書中。

原書名Lessons from the Dying,其實也可以叫作Lessons for the living,因為書中敘述的許多故事,都是充滿勇氣的真誠告白。這些真實故事使我們反省自己對生死大事的態度,同時也敦促我們檢視目前的生活方式。我們忙忙碌碌過日子,很少花時間思考生死大事,也從來沒想過,這種思考對我們做選擇時有什麼涵義。當我們培養了這種覺察,它就能讓我們做出充滿智慧的判斷。

在許多不同的文化中,省思死亡問題都是讓人產生深刻轉化的心靈修習。省思死亡大事,可以提醒我們生命是無常的,最後,除了自身的行為所造成的結果之外,沒有一樣東西是我們可以掌握,或真正擁有的。人生只會愈來愈短暫,所有的積累都會散盡,所有的聚會都會別離。基於這些事實,當面臨死亡那一刻,我們在這一生中最想要完成的是什麼?現在是提出這個問題的時候了,如此我們才能依據我們價值觀裡的智慧,選擇如何過一生。

羅尼.史密斯有技巧地透過各種假設、希望和恐懼的細微末節,引導我們探索死亡問題。他用開放的心,讓我們看到生與死的可能性。《生死習題》是一本充滿智慧與慈悲的醒世著作,它告訴我們,死亡是一個照亮生命的偉大奧祕。

喬瑟夫.葛斯坦(Joseph Goldstein)
資深禪修導師,《一法》〔One Dharma〕等書作者

目次

推薦序:許禮安醫師
中文版序:羅尼.史密斯
英文版序:喬瑟夫.葛斯坦
致謝

導論
我的人生旅程
關於「省思與練習」部分

第一章 對神祕世界的欣喜
直覺心
欣賞與喜悅
【省思與練習】神祕世界與喜悅

第二章 看見事物如其所是
對死亡的省思
【省思與練習】觀察抗拒的心態

第三章 勇於冒險
改變的迫切性
從恐懼到關愛
【省思與練習】習慣與變化

第四章 認出內心的陰影
生與死的分離生
與死的交會
【省思與練習】陰影

第五章 做一個真正的人
像一個真正的人那樣死去
表達恐懼
原諒
【省思與練習】擁有我們的人性

第六章 從每一個經驗中學習
利用生命學習
已知與未知
向死亡學習
【省思與練習】向未知學習

第七章 用心傾聽
投射
傾聽臨終者的心聲
實話與有益的話
親密感
【省思與練習】傾聽與說話

第八章 追尋意義
希望
意義的相對性
【省思與練習】發現意義

第九章 了解我們為何受苦
了解痛苦
現實的衝突
【省思與練習】和痛苦做朋友

第十章 敞開心胸
尋找我們的愛
關懷的心
愛與自我
【省思與練習】愛、慈悲與親密

第十一章 臨終的心
否認現實
失去控制
喪失自我感
信任這過程
【省思與練習】放下控制欲

第十二章 了解哀傷
我們如何哀傷
我們為何哀傷
哀傷與改變
【省思與練習】敞開心胸面對哀傷

第十三章 時間的結束
斷裂的時間
與當下整合在一起
【省思與練習】了解你與時間的關係

第十四章 不死
活出死亡
從死亡到不死

書摘/試閱

第一章 對神祕世界的欣喜

你還記得小時候早上一覺醒來時一臉笑容的樣子嗎?就是現在,就是現在,就是現在我們應該再度感覺一覺醒來時一臉笑容那樣。
――泰基馬哈(Taj Mahal)

對願意學習的人而言,死亡提供一個很有效的課程,教你如何活得活力十足又熱情洋溢。可是,大多數人都未曾對死亡這個課程給予應有的注意,反而忽視它。每次與死亡接觸時,都能使我們更深入了解生命的底蘊,無論那是一次平靜的結束,或是一次激烈掙扎的死亡。

做為安寧病房的工作人員與研究死亡的學者,我得以瞥見一些人在面對失去一切後所獲得的洞見。這些互動的重點,正是我們與生死之謎的深入接觸。這份神祕的源頭在於:一個人是否警醒地活著?每個人都曾知道這份神祕,但是,不知何故,當我們轉而追求其他興趣時,這份神祕就失去了。

我們多半都會記得童年令人興奮的往事。當年,一覺醒來,各種奇怪的想法不停在腦中轉動。溪流中的每一塊岩石、天空的每一片雲朵,都隱藏神祕或驚奇。這個世界是我們學習與成長的舞台,我們渴望有一個答案,並且,將生命的種種表現視為我們的老師。

長大之後,受到正規課程的影響,世界的可能性變小了。我們的心智被導向邏輯和科學的觀點,每一件事情的發生,都來自合理的原因和可預測的力量,因此,沒有不能解釋的東西。我們也被告知,只要有充分的研究,宇宙是完全可以被理解的。我們早期的教育目的之一,是為了讓每個人都從相同的觀點看待事情。這促成了共同的團體價值與規範的建立,但是,卻也剝奪了我們以其他方式觀察生命的能力。為此,許多的神祕也被抹煞掉了。

小時候,我經常跟一個好朋友玩一種「強盜與武士」的遊戲,陶醉在想像的世界裡。我們會花上好幾個小時製造被破壞的場景,然後關鍵時刻一到,總有勇士們出面解救大家。有一天,我的朋友拒絕再玩這種遊戲。這遊戲一個人不能玩,因此我苦苦哀求他,請他陪我玩下去。可是,他堅決不肯。我記得曾經問他為什麼突然決定不玩這麼有想像力又好玩的遊戲,直到今天,我都還記得他的回答。

他說曾經跟他爸爸提到我們一起玩的那個遊戲,他的父親告訴他:「不要再玩那種傻乎乎的遊戲了,趕快長大懂事!」從此,我們不再玩那個遊戲了。為此,我感到悵然若失,非常難過。

我們可能再次接觸這世界神祕的一面嗎?這份神祕不存在於心靈想像力的隱蔽深處,也不在失去已久的童年遊戲中,它就在我們眼前,它從來不曾離開這個世界,而是我們離開了它。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我們接受了他人教給我們習慣性而陳腐的思考與體驗方式。有時候,那些瀕臨死亡的人會讓這份神祕回來。他們重新獲得年少時的純真眼神,因此,奧祕便展現在他們眼前。

有一位來日不多的安寧病房病人,談到了她對這個世界的看法:「從一夜的睡眠中醒來,我檢查一下自己,看是否還活著。是的,今天我還能看到,也能聽到。我已經不能再把任何事情都視為理所當然了。當我看了看房間裡那些跟了我一輩子的東西,每一樣東西看起來都有一點不一樣――多了一些我以前沒有看過的光澤,也多了一些新鮮感,好像我從來沒有看過這些東西似的,每一件東西都既陌生又熟悉。」

如果我們不迷失在各種東西的名稱與描述中,每一件東西,從最小的葉子到最遙遠的星星,都將為我們開啟一次探詢之旅。我們必須嘗試了解死亡,即使它是如此難以理解。我們在已知的安全中才會感到安適,但是,一旦遇到謎樣的事物,我們的創造力與直覺便開始旺盛起來。

有一次,我的安寧病房同事,也就是我們的醫療主任,正在一位病患家裡處理病人的事。這時,這位原本坐在沙發椅上,說話有條不紊的病人,突然靜下來不說話。這位醫療主任盯著那位病患的眼睛,細細觀察。而那位病患就在那一刻往生了,他的眼神,帶著這位醫療主任來到了死亡的邊緣。後來,這位醫療主任在召開團隊工作會議時,曾對其他同仁描述這件事。他說:「他的眼睛看著我,將我拉到我的生命邊緣。他的眼神沒有止境,當下無人,只有無限的空間。」

臨終者可能讓我們更了解自己,但是,我們沒有必要藉著生命的某個特別事件,與這些神祕事物溝通。事實上,我們每一刻都接觸到神祕,每個人都可以在當下親身接觸並體驗神祕。撲上臉頰的微風、百花的香味、風中搖擺的樹木,這些都是奇妙的故事。如果我們能重拾年少歲月的天真,所有的奇妙事物都將再度變得顯而易見。(摘錄)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51
庫存:3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