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羅馬尼亞現代史(簡體書)
滿額折

羅馬尼亞現代史(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49 元
定  價:NT$ 294 元
優惠價:87256
領券後再享88折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7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羅馬尼亞現代史》作者伊昂-奧萊爾·波普是羅馬尼亞歷史學家,現任羅馬尼亞科學院院長。
《羅馬尼亞現代史》著重記述了18世紀以來羅馬尼亞實現國家統一、建立現代國家、參與世界大戰、經歷社會轉型的歷史。
與一般平鋪直敘的編年史作品不同,作者在《羅馬尼亞現代史》中引用了大量歷史文獻,包括官方文件、人物講話、條約法令等,以更直觀且多維的角度將相關歷史事件呈現給讀者。
《羅馬尼亞現代史》以歷史這面鏡子折射出了羅馬尼亞民族過往的苦難與輝煌,也映照出了當今的希望與迷惘。

作者簡介

伊昂-奧萊爾·波普(Ioan-Aurel Pop),1955年1月1日出生,1979年畢業於巴比什-波雅依大學歷史與哲學系,1989年獲得歷史學博士學位。1984年起,在巴比什-波雅依大學從事教學工作,1996年被評為教授。2001年,當選為羅馬尼亞科學院通訊院士,2010年當選為院士。2012-2020年,擔任巴比什-波雅依大學校長。現任羅馬尼亞科學院院長。曾為美國、義大利等國多所大學的訪問學者。著有70多部書籍以及500余篇各類學術論文。

趙學林,青海樂都人,2015年畢業幹北京外國語大學歐洲語言文化學院,曾由國家留學基金管理委員會公派至羅馬尼亞布加勒斯特大學學習,現為四川外國語大學西方語言文化學院羅馬尼亞語系主任。主要研究領域為羅馬尼亞語教學、羅馬尼亞國別研究、歐洲一體化等。負責並參與數項各級教學科研項目,此外還著有專業教材及在線課程。

歷史與地理的共同作用造就了羅馬尼亞人的雙重起源。由於特殊的歷史背景,在與羅馬人經過近一個半世紀的對抗後(從愷撒到圖密善,公元前1世紀中葉至公元1世紀末),而後又經過持續20年的戰爭(87-106年),就到了葛特一達契亞人的國王德切巴爾在位時期,多瑙河以北超過20萬平方公裡的前羅馬達契亞地區在這一時期被羅馬帝國征服並控制。這片土地與之前已被羅馬人占領的多瑙河以南色雷斯人居住的其他大片土地一起被納入了羅馬帝國的版圖。通過建立默西亞和達契亞兩個行省,羅馬的印記永遠刻在了多瑙河及喀爾巴阡山地區。大批羅馬軍隊和移民開始涌入這片地區,移民中既有組織而來的,也有自願遷徙而來的,其中包括大量官員和行政人員,這些人都使用拉丁語。達契亞在先前的戰爭中失去了大量男子,因此這裡的移民數量很快超過了為數不多的原住民。羅馬化進程也就在沒有刻意推動下自然發生了。所有必要的條件都已得到滿足:大規模和有組織的移民、原住民和移民共居以及羅馬文化和文明的優越性。毫無疑問,色雷斯一葛特一達契亞人也創造了自己的文明,但只是一種農業文明,只有一些在丘陵和山頂上用土石構筑的城堡,既沒有大型市政工程,也沒有用他們自己的語言創作的文字作品。羅馬文明的吸引力對他們來說變得極具誘惑,甚至無法抗拒。因此,在羅馬帝國生活了大約六代人之後(約101-275年),在多瑙河以北的地區已經充分普及了通俗拉丁語(民間拉丁語),一並普及的還有用拉丁語傳播的宗教信仰、習俗和傳統。因此,盡管原住民成分混雜(色雷斯-葛特-達契亞人占主導地位),移民的特質各不相同(來自羅馬帝國各地)。但拉丁語使用者明顯占據著絕對主導地位,拉丁語也在這種複雜的局勢中取得了勝利,就像在義大利、高盧(後來的法國)、西班牙等地發生的那樣。羅馬人是偉大的征服者,更是偉大的組織者,此外還是偉大的立法者。他們給被征服的地區帶來了一種優越而誘人的生活模式以及一種特定的思維模式。後來的移民(在我國主要是斯拉夫人)只是給這個已經羅馬化和拉丁化的地方帶來了一些特殊的細微差別,就像日耳曼人賦予西羅馬人民獨特的個性一樣。由此可見,羅馬尼亞人在他們的民族和語言形成方面沒有任何驚人或不尋常的地方,他們的產生與其他拉丁民族遵循著相同的“配方”:在一個弱的本土或前羅馬元素(即色雷斯-葛特-達契亞人)之上附加征服者元素(羅馬人),緊隨其後的是,當上述兩個群體之間的不平等融合即將結束時,又加入了移民元素(主要是斯拉夫人)。這同樣也體現在羅馬尼亞語中,它類似於一個活的有機體,與創造它的民族一起形成、成長和發展,並成為一種交流的手段。因此,羅馬尼亞語有一個古老且薄弱的前羅馬底層語言成分、一個強大的拉丁語言成分和一個斯拉夫上層語言成分。羅馬尼亞語中的大多數較老的詞匯都是從拉丁語繼承而來的,有2000多個。這個數字與西方羅曼語族各門語言中拉丁來源詞匯的數量基本相當。當然,隨著時間的推移,羅馬尼亞語一直從其他許多語言中吸收著新元素,其中大多數還是源於拉丁語,這也與其本身的特性相契合。當今羅馬尼亞人使用的日常語言中,近80%的詞匯源於拉丁語、羅曼語族語言或英語(其詞匯大多源於法語中的拉丁語詞匯),還有大約15%的斯拉夫語詞匯和5%的其他來源詞匯。然而,令人驚訝的是,一個在多瑙河下遊的新拉丁民族,在被非拉丁民族包圍的情況下一直延續到了今天。毫無疑問,羅馬尼亞人誕生於多個民族的融合,其中包括日耳曼族和突厥族,他們在歷史上還受到了很多文化與文明的影響。但羅馬的印記顯然是起決定性作用的,並賦予了羅馬尼亞人自身特性。

目次

引言
第一章 序言
第二章 啟蒙時代(公元18世紀)或“通過文化走向自由”
第一節 新的政治制度:哈布斯堡式及法納利奧特式
第二節 特蘭西瓦尼亞羅馬尼亞人與羅馬教會的聯合
第三節 奧地利人和法納利奧特人的改良主義
第四節 “東方問題”之爭
第五節 民族解放斗爭
第三章 改革與革命——19世紀上半葉
第一節 總體情況
第二節 《組織條例》
第三節 特蘭西瓦尼亞和布科維納的哈布斯堡專制制度
第四節 俄國人統治下的比薩拉比亞
第五節 土耳其人統治下的多布羅加
第六節 1848—1849年的羅馬尼亞革命
第四章 國家統一或現代羅馬尼亞的建立
第一節 1859年的統一——大統一的基礎
第二節 亞歷山德魯•伊萬一世統治時期(1859—1866年)
第三節 卡羅爾一世統治時期(1866—1914年);完全獨立的宣布與承認、多布羅加與羅馬尼亞的統一;羅馬尼亞向王國
的轉變
第四節 從獨立到“大統一”(1878—1918年)
第五節 第一次世界大戰
第六節 “大統一”
第五章 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羅馬尼亞
第一節 行政、經濟與社會
第二節 對內政策
第三節 對外政策
第六章 羅馬尼亞與第二次世界大戰(1940—1945年) 
第七章 走向極權制度(1944—1947年) 
第八章 “在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上……”(1948—1989年) 
第九章 新的自由:希望、夢想、失望、確信
參考文獻

書摘/試閱

較小的政黨有:由偉大的歷史學家尼古拉·約爾加領導的民主民族主義黨、由亞歷山德魯·阿韋雷斯庫將軍(後晉升為元帥)領導的人民聯盟以及幾個少數民族政黨,其中最重要的是兩個匈牙利族政黨、兩個德意志族政黨以及兩個猶太族政黨。社會黨和社會民主黨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分裂,但產業工人最重要的代表是社會民主黨(PSD)。極左勢力是羅馬尼亞共產黨,實際上是莫斯科共產國際的一個分支,成立於1921年,沒有群眾基礎,將羅馬尼亞視為“帝國主義國家”,並致力於瓦解羅馬尼亞。該黨於1924年被取締。由於共產國際的政策以及該黨在羅馬尼亞的擁護者很少,因此該黨的領導人都不是羅馬尼亞人。這個小團體被羅馬尼亞社會視為一個海外的、異國的以及反羅馬尼亞的團體。極右勢力是米哈伊爾大天使軍團,成立於1927年,即後來的鐵衛隊或鐵衛隊運動。該黨成立之初吸引了一批對現狀不滿、希望羅馬尼亞迅速變革的青年學子,以及一些著名知識分子,他們渴望使國家煥然一新,重振以往失去的精神,建設一個更公正的社會。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對運動感到失望,一些人也與之疏遠。該組織由科爾內留·澤萊亞·科德雷亞努和霍裡亞·西馬領導。鐵衛隊以反共產主義、反猶主義為口號,批判民主與議會政治紛爭,要求“以死亡取得凈化”,並實行政治恐怖,經常繞過司法訴諸犯罪。在大多數羅馬尼亞知識分子眼中,這些不民主的手段損害了鐵衛隊。1933年,鐵衛隊被取締,但在1935年又以另一個名字重新登上了政治舞臺。他們殺害了數十名政客,其中還包括兩名在任的總理。
除了少數例外情況,執政的一般是自由黨和農民黨,這是因為選舉法有利於大黨。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第一個10年,經過一些將軍領導的政府後,國家自由黨上臺執政。1929-1933年的經濟大危機時期,八屆政府先後執政,其中七屆由國家農民黨領導。1934-1937年,國家自由黨再次上臺,由格奧爾基·特特勒斯庫領導。羅馬尼亞的君主制是政治生活的一個平衡因素,至少在1927年斐迪南一世去世之前是這樣。由於王儲卡羅爾二世放棄了王位繼承權,1927-1930年發生了“王朝危機”,形成了為期三年的攝政期(新國王米哈伊一世未成年),由卡羅爾的弟弟尼古拉王子、牧首米隆·克裡斯泰亞和最高法院院長格奧爾基·布茲杜岡共同攝政。1930年,卡羅爾二世重返羅馬尼亞並接過王位,領導羅馬尼亞直至1940年,但為了建立個人權力,他試圖統治甚至危害政黨,並在1938-1940年間成功實現。總的來說,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羅馬尼亞,雖然民主原則經常被踐踏,但民主體制仍然得以運行。卡羅爾二世的專制體制廢除了民主憲法(1923年的憲法),解散了政黨,采取了限制自由的立法措施,成為即將建立的軍事獨裁的先兆。這個體制最初是個人專制,在其後幾個月內變為非軍事獨裁。
關於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羅馬尼亞的治理模式已有很多論述,並且出現了兩種截然相反甚至極端的觀點,這也是經常發生的。其中一個觀點認為羅馬尼亞已經建立了一個真正的民主體制,羅馬尼亞也得以在所有領域都達到了發展的巔峰,如果這個概念沒有受到尼古拉·齊奧塞斯庫共產主義政權的危及,那麼一些積極的評論家會將這一時期稱為“黃金時代”。另一個觀點則恰恰相反,認為羅馬尼亞管理不善、腐敗盛行,誤判了改革,實行了錯誤的經濟、社會和國家政策,民主也幾乎完全缺失。這兩個極端都源於非歷史的觀念,沒有考慮到專業研究的嚴謹性、公認的方法論、過程的歷史性,也沒有考慮到不能要求生活在過去的人們擁有當今我們的嚴格性和視野。在對我們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社會的批評中,有兩點值得考慮,因為其表達了清晰而準確的現實。第一點是,羅馬尼亞政府實行的中央集權制度,源於1923年憲法賦予羅馬尼亞的統一民族國家的性質,該制度是完全有害的,嚴重損害了民主體制,損害了不同歷史省份的運轉,損害了少數民族的權利。這個觀點中包含著所有真相,我們必須將自己置於這個時代,並理解大統一之後徹底改變國家的唯一可行且適用的解決方案,該方案旨在實現完全統一並參照法國模式進行中央集權。在鄰國正式宣布尋求解體的情況下,羅馬尼亞不能成為一個聯邦或權力下放的國家。第二點是,有人認為羅馬尼亞是一個非民主國家,本質上是反猶太主義的,並且有完全壓制少數民族存在的傾向。的確,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羅馬尼亞的民主是一種特有的民主,但其必須與當時歐洲,尤其是與中東歐和東南歐發生的情況相比,而不是與美國或英國發生的事情相比。如果我們盤點歐洲國家早期運行的獨裁體制、專制制度、強權制度或帶有法西斯色彩的制度,我們會發現這些制度分別建立於1917年的俄國、1918年的保加利亞、1919至1920年的匈牙利、1922年的義大利、1926年的葡萄牙、1929年的南斯拉夫以及1933年的德國(也存在於其他地方),而不是建立於羅馬尼亞。在羅馬尼亞,這種制度直到1938年才在卡羅爾二世的統治下開始形成。此外,各種形式的極權政府和法西斯政府很早就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歐洲明確出現。在羅馬尼亞,這種類型的政府實際上只在1940年9月至1941年1月期間運行,然後由軍政府(戰爭期間軸心國的盟友)延長。也就是說,鐵衛隊在羅馬尼亞的統治時間還不到半年。顯然,這並不意味著他們的罪行變得不那麼令人發指,或者羅馬尼亞國家的反猶政策變得溫和且
……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256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