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飲食文化
滿額折
飲食文化
飲食文化
飲食文化
飲食文化
飲食文化
飲食文化
飲食文化

飲食文化

定  價:NT$ 440 元
優惠價:90396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44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5~60個工作天)
可得紅利積點:11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民以食為天」,飲食對民生非常重要,也是人類文明的基礎之一。中華飲食內涵豐富、多樣、獨特;然而,我們對自己的飲食文化又了解多少呢?知道中國是米、茶的發源地嗎?中國不同地方的菜系有何特色?中國菜最講究甚麼?用膳時有何禮儀?中國人的飲食之道是甚麼?甚麼叫醫食同源呢?本書以問答形式,並配合插畫及圖像,介紹中國的主食、特產、地方菜系、酒、茶文化,以及飲食之道,讓我們做一個有文化底蘊的食客吧!

 

本書特點:一、本叢書為中小學生而寫的輔助讀物;二、強調趣味學習,不求強記;三、通過比較及問題啟迪,讓學生不知不覺已學會了相關的常識;四、以文化學歷史,從貼身的事物開始,使其有感,然後增加學習動機;五、通過138幅照片及插畫,讓學生直觀地吸收中國的飲食知識。

作者簡介

梁冠文,畢業於香港大學中文系,曾長年任職4A廣告公司創意總監,工餘醉心中華文化,喜涉獵歷史文學和術數曆法,並出版多本相關著作,包括《御用捉刀人──韓非》,《暗算滿清皇帝》等。近年轉型為策展人,借用廣告業經驗,針對特定受眾,靈活調度,設計亦與時代同步;企盼對中華文化的認識,可為展覽提供具深度的闡述,擴濶主題視野,言之有物,華實兼備。

目次

導讀

 

第一課 米的源頭在哪裡?

 

第二課 中國有哪五大主食?

 

第三課 中國有甚麼特色的食材?

 

第四課 中國的色、香、味

 

第五課 東西南北大不同

 

第六課 酒文化

 

第七課 行遍世界的中國茶

 

第八課 飲和食德

 

後記

書摘/試閱

編者的話

這套《認識中國》叢書是小學生和中學生的輔助讀物。中國是世界最大和最重要的國家之一,亦是唯一擁有五千年輝煌文明的古國,因此,中國人都應該知道和了解自己國家的疆土地理、歷史人文、以至今日的發展概況;而任何人若關心世界和人類的前途,亦都必須認識中國。作為小學和中學生的讀物,我們希望這套叢書在國民教育、通識教育和道德教育等方面,都能有所助益。

這叢書不屬現時學校課程的教科書,其撰寫沒有依從一般學校分科的課程結構,亦試圖打破一般教科書和學術性著述講求主題分明、綱目嚴謹、資料完整的寫作習慣。

叢書從介紹中國的地理山河開始,以歷史的演變為主軸,打通古今,以文化的累積為內容,將各種課題及其相關資料自由組合,以「談天說地」的方式講故事,尤重「概念性」的介紹和論述,希望能使學生對各課題的重要性和意義產生感覺,並主動地追求更多的相關資訊和知識。每冊書的「導讀」和其中每一課開首的引子,都是這種編寫方式的嘗試。

本叢書還盡可能將兒童和青少年可觸及的生活體驗引進各課題的討論中,又盡可能用啟發式的問答以達到更佳的教與學效果,冀能將知識性和趣味性兩者結合起來。

已故錢穆先生於1939年中國對日抗戰期間,撰寫《國史大綱》,稱國人應抱著「溫情與敬意」的態度去讀國史,本叢書的編撰亦秉承這一態度,並期望學校的老師們會將這種精神傳播宏揚。

 

導讀

人的生存,最基本的除了要呼吸空氣外,就是飲和食,因此古人說:「民以食為天。」(語出司馬遷《史記》)上古時代,先民餓了,除了以果實等充饑外,學懂了以漁獵覓食,最初就和其他動物一樣,只能「茹毛飲血」,直至相傳中華民族先祖之一的「燧人氏」發明了鑽木取火,把生吃變成熟食,之後歷代民眾又將「煮食」發展成「烹飪」的技藝。
世界很大,各地各國的民眾都有自己的飲食習慣和偏好,中國地大物博,各地環境不同,又有悠久的歷史,所以飲食文化也特別豐富多樣。
中國飲食文化的最大特點,就是在遠古即以穀物為主要食糧,有「五穀」、「六穀」的說法,後來由「米」和「麥」等製成的食品,成為國人的「主食」,稻米更成為人口眾多的亞洲人的最主要食糧,而由米食衍生的「筷子」文化,也流行於日本、韓國和東南亞一些地方。
中國本土的食材很豐富,穀類之外,禽畜、蔬果、瓜薯、珍菌、河鮮、海鮮等品類都很多,另有歷代從外地輸入的,如番茄、胡椒、玉米、番薯等等。千百年來,不同地域的民眾以無窮的智慧發明了無數不同的美食,今日統稱有「八大菜系」,其實遠不止此數,其中又產生了全世界最複雜的烹飪方法和藝術。
和其他的民族一樣,古代的中國人發明了酒,有深厚的酒文化傳統。茶是中國人的特有發明,有2,500年歷史,在16世紀之後成為世界性的飲品。
中國人飲食文化的另一重要特色,是強調食物有「養生」、「食補」、「食療」等作用,也特別重視飲食的平衡和節制,主張飲食要得其「和」,亦應有其「德」。
中國古代以農立國,有「重農」的傳統,今日仍是農業大國;我們要知道耕種是很辛苦的工作,而中國人口眾多,糧食需求很大,農民對社會的貢獻是很大的,我們都要重視農業,也要懂得珍惜食物,感謝農民的辛勞。

 

後記


我們日常慣用筷子來夾食物,可這兩根小棒子其實一點不簡單,身份大有來頭。


上面四方,方便持執;下面圓形,容易使用,它更象徵天圓地方,反映了我們的宇宙觀;拿筷子一根動,一根不動,才是正確手勢,夾餸菜手到拿來,動靜間彰顯了一陰一陽包羅天下萬物的智慧;筷子長,能在圍食時使用,出於我們喜歡聚居的家族觀念,以至於為甚麼中國人用筷子,西方人用刀叉,也說來話長。


就是取食的筷子,已經有許多故事,何況有關中國人的飲食,背後蘊藏更多的文化特質和精神投射。「衣食住行」是日常生活中的根本,食更是最基本需要,肚子得填飽才可以談其他,但飢不代表不擇食,中國人講究色、香、味,形器俱存,處理食材尤其一絲不苟,上乘的刀章和拿捏恰當的火候,缺一不可,那是在味蕾上嚐到的嚴謹精神。


進一步說,飲食是人人都有的切身體會,因此有關食物的譬喻也不少,我們說「衣食足,知榮辱」(豐衣足食後,才能顧及禮儀)、「治大國如烹小鮮」(治理大國要像烹小魚般小心翼翼),簡單易明,也說明了飲食自古以來已得到莫大重視,相等於禮制準繩和政治綱領的同等高度,甚至發展出一套藥膳同源的食療文化,吃著來養生。


中國飲食的另一個作用,是作為不同廣濶地域的識別碼,各具本領,各自出彩,誰也搶不了誰的風頭。為甚麼鹽焗雞是客家菜?佛跳牆是福建菜?潮州粥總是溫溫吞吞?答案都有出處,令人恍然大悟。賣狗不理的餃子,叫化做的雞,蘇東坡的肉,為甚麼人人爭著吃?有趣的名字,藏著哪些歷史和民間故事?弄明白了,吃的就不只是食物,而是文化。況且談飲食的來源,更容易了解一粥一飯得來不易,學懂感謝農夫們的辛勞,惜食才是最大的回饋。若我們只知飲食,忽略了中國人的傳統內涵和美德,那是真的不知其味。


說文化不一定要重甸甸,神情凝重,何妨一面輕鬆呷著茶,啖著點心、粉麵、小菜,一面細味中國人的文明底蘊,絕對是一件賞心樂事。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96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5~6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