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中國人的規矩(簡體書)
滿額折

中國人的規矩(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68 元
定  價:NT$ 408 元
優惠價:87354
領券後再享88折
庫存:5
可得紅利積點:10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本書是一部講述中華民族五千年來,上至達官貴人下到平民百姓,龐大人群中形成的各種風俗、規矩、交往方式和為人處世方法論的紀實性散文集。眾所周知,無規矩不成方圓,中國人從古至今,在生活的各個方面有著沉澱深厚的各種禮節。

這些禮節不是宮廷中的繁文縟節,更不是場面上的逢場作戲,全部來自於民間,是老百姓當年自覺自願遵守的規則和靠實踐得來的民俗,是經過千百年的演變保留下來的精華和寶貴遺產。這一次,非遺傳承人劉一達先生從生活起居、出行、會客、交際、稱呼等各個角度講述了中國人尋常過日子的方方面面,其文字精煉、風格詼諧、充滿了思辨色彩,更將中華民族固有的文明修養融入其中,不愧是增進知識和陶冶情操的優秀讀物。

作者簡介

劉一達,筆名達城、如一,北京人,現任北京市文聯理事、北京市作家協會理事、北京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會員、老舍文學基金會副理事長,曾被評為北京讀書形象大使。1980年開始從事寫作,迄今已出版十多部長篇小說和四十多部紀實文學、散文、隨筆等作品,共計一千多萬字,獲得各種文學獎、新聞獎五十余項,其創作形成了自己獨有的京味風格,深受讀者喜愛。代表作有長篇小說《傳世貓碗》、《人chong兒》、《百年德性》、《畫蟲兒》、《故都子民》、《胡同根兒》(上下卷)、《北京爺》(上下卷)、《大酒缸》、《紅案白案》等。


名人/編輯推薦

非遺傳承人劉一達,帶您解讀中華民族五千年各種規矩法則、人情世故是段子、是科普、更是尋常百姓過日子的方法論。起居,會客,稱呼,出行,門風,家教,禮儀,修養。方方面面解讀國人生活細節,點點滴滴折射民族精神本源。著名畫家馬海方手繪插畫。


目次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10

起居篇

家,無論貧富都有門風 14

家教影響人的一生 17

家訓是家的精神財富 21

一個家要有家規 23

『老家兒』的教化作用 26

長子如父頂門戶 29

請安和道萬福得當面 30

接安也是一種禮節 33

早晨起來先『問起兒』 34

倒『夜壺』是盡孝心 35

『早起一杯茶』由誰泡 36

不能跟『老家兒』頂嘴 39

一個家要有大有小 41

長者發話才能坐 42

站著別倚門兒 43

千萬不能踩門檻兒 44

出門前要言語一聲 47

回家別忘打照面兒 48

聽見喊您得答應 50

不能在長輩面前耷拉臉 51

別跟晚輩拍老腔兒 52

別當著外人數落孩子 53

飯前不訓子,睡前不訓妻 55

疼『老疙瘩』要適度 56

夜裡出聲要留神 58

家丑不可外揚 60

外人面前要拘面兒 61

不孝之人不能交 65

兄弟姐妹要講『讓』字 67

要常回家看看 70

街門貼字要懂規矩 73

迎門不能放鏡子 75

會客篇

聚餐要弄清東道主 80

吃飯之前先『安位』 82

什麼時候才能『上桌』 85

點菜要對客人的口兒 87

飯局要有『開場白』 89

宴席上誰先動筷子 92

會餐必須用公筷 94

筷子用得不對會要命 96

不能用筷子敲桌子 99

別用筷子『跳馬』 100

夾了的菜別再往回放 101

別用筷子抬轎子 102

不能用筷子當刀叉 103

不能讓筷子掉『眼淚』 104

用筷子當牙簽是大忌 105

別在飯桌上叼筷子 106

吃飯不能吧唧嘴 107

吃飯忌留碗底子 108

要留神自己的吃相兒 109

飯桌上忌諱說『晦氣』話 111

吃飯時別一只手放桌下 112

飯桌上逗樂兒要有分寸 113

吃自助餐不能嘴急 114

宴席上布菜要分長幼 116

添飯忌說『要飯』 117

不能反手給人倒茶斟酒 118

斟酒一定要滿杯 118

敬酒碰杯要有高低 119

敬酒先幹為敬 120

聚會晚到要罰酒三杯 123

勸酒不能死乞白賴 125

吃魚誰先動筷子 128

涮火鍋要『肉不滴湯』 130

席面兒上要一坐到底 131

席面兒上別喧賓奪主 133

別提前離席 134

飯桌上不能玩手機 136

吃飯不能舔盤子碗 137

剔牙的『四忌』 139

餐後打包先讓客人 140

聚餐怎麼結帳 141

散席要由主人發話 143

離席要讓客人先走 144

交際篇

三天為邀,兩天為請 148

貴賓的請帖要親自送 149

人與人之間的客情 151

出份子和隨份子的區別 152

敲門之前要使聲 154

敲門的手不能太重 156

屋裡沒人不進門 158

衣帽不能隨便放 159

坐要有坐相兒 162

說正事兒要坐下 163

主人和客人怎麼坐 164

客套雖俗也要講 165

客人來了孩子怎麼站 166

給客人怎麼敬茶 167

壺嘴不能對著人 170

做客抽煙要征求主人意見 172

輕易不要問客人年齡 174

為什麼要看人下菜碟 176

話到禮到是怎麼回事兒 179

會見異性要敞門兒 180

男人不夸女眷 181

小孩兒不近座兒 183

別當著外人『咬耳朵』 185

打噴嚏要背過臉兒 187

吐痰要用紙巾 188

跟人說話要臉對臉 192

聽人說話不能打岔 193

客人面前別亂笑 194

別跟客人聊『坎兒年』 196

坐著不蹺『二郎腿』 197

站要講站相兒 200

走道兒不能東張西望 202

別跟人勾肩搭背 205

躺著別靠被摞兒 206

做客不能坐人家床 209

聽話要聽音兒 211

飯口兒怎麼『躲飯』 213

飯口兒留客有講究 214

串門兒不能屁股沉 216

病身子不能串門兒 218

串門兒不能空著手 219

拿什麼見面禮合適 221

有錢是錢場,沒錢是人場 222

如何在家門口寫告示 223

會客與待客的『八忌』 225

禮節篇

做人做事要有外面兒 230

生活離不開人情份往 231

為什麼要給人打圓場 233

別忘了要過『三節兩壽』 234

五十歲之前不祝壽 237

怎麼給人道喜 238

完事兒別忘要『道乏』 239

怎麼隨『隨份子』 241

貴賓要門迎門送 243

『進趨退遲』是什麼意思 243

長者坐晚輩才能坐 245

什麼事都要講先來後到 245

送禮的各種忌諱 248

留給後人的禮單 250

怎麼探望病人 252

參加喪禮有哪些忌諱 253

人前背後不能傳閑話 255

別忘了回好兒 256

不能還給人家空碗 258

朋友送一還禮是二 259

不能『胳膊肘』交朋友 260

不能跟鄰居借刀剪 262

借人家東西趕緊還 265

借什麼東西可以不還 266

勸和兒不能拉偏手 268

兩口子打架不用勸 269

『衝喜兒』也是人情 270

丑話說到頭裡 271

不能什麼都說自己行 272

小人不能得罪 275

有了錢也不能『燒包兒』 276

打扮篇

穿衣打扮要得體 280

外場別擼袖子綰褲腿兒 282

出席婚禮要穿正裝 283

參加葬禮別穿艷服 285

打招呼要先叫尊稱 286

見面要行禮 289

握手的正確姿勢 291

應該怎麼作揖 293

揖讓是怎麼回事兒 296

遞名片要用雙手 297

賓主要講秩序 298

要讓長者先行 299

晚輩要給長輩挑簾兒 300

要給貴賓手搭天棚 303

隨身要帶手絹或紙巾 304

別隨便給人扇扇子 306

道別忌諱說『走』字 310

做事要有裡有面兒 312

道聲『勞駕』又何妨 314

一笑能解許多糾紛 315

打聽道兒要下車 316

不能亂跟人打招呼 319

別隨便拍人肩膀 320

大庭廣眾不能亂指人 321

外場說話不能大嗓門 323

任何場合都別一驚一乍 326

別在人前當『影壁』 327

有些東西能看不能摸 329

當著矬人不說短話 331

捧人不能過分 332

『借急不借窮』之說 333

不要輕易許願 335

不在背後揭人短兒336

要知道眉眼高低 338


書摘/試閱

1 家,無論貧富都有門風

門風,就是人們常說的家風,即一個家庭的風氣。

家的格局隨著時代的發展,發生了很大變化。老事年間,中國人的家庭講究一個“大”字,父母跟子女是住在一起的,有的祖孫三代同堂,還有的四世同堂。

祖孫三代十幾口子住在一起,熱熱鬧鬧,其樂融融,自然一個家的門風如何,人們還是很容易看出來的。

現代家庭,追求自由空間,講究有自己的“小天地”,家的結構越來越小。一般人結了婚便單過,組建自己的小家。

父母,還有爺爺奶奶呢,也樂得清靜,老兩口兒過自己的“二人世界”。本來三世同堂的大家,現在分割成兩個、三個甚至更多個小“家”。

於是有人認為,小“家”,兩口子帶一個孩子,還講什麼家風呀?講門風更是味兒事(無厘頭)。

其實,這是對家風的一種誤解。

事實上,有家就會有家風,甭管這個家是大是小,不管這個家的人口是多是少,哪怕是只有一個人呢,只要您認為自己住的地方是家,就有家風。

我們說的家風,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家風什麼樣,只可意會,難以言傳。您只能從人的做派、氣質以及他的一舉一動中感受出來。

在現實生活中,別說一個大人了,就是一個孩子,您從他的一言一行、儀表儀容乃至“三觀”中都能大概其地看出他的“老家兒”是幹什麼的,他是在一個什麼家庭環境下成長起來的。當然,您就可以知道他的家庭是什麼樣的家風。

所以,中國人往往從孩子的言談舉止看他父母的教養,看他家裡有沒有規矩。

當看到一個孩子的言談舉止有什麼不順眼的地方時,中國人會說:“他的父母是怎麼教育他的?”

中國人自古以來都非常重視家風,把它作為教育子女成長和傳承後世的第一要旨。

“家風”一詞,最早出自西晉的文學家潘岳的文章《家風詩》。其中有“綰發綰發,發亦鬢止。日祗日祗,敬亦慎止”,有“義方既訓,家道穎穎。豈敢荒寧,一日三省”,老祖宗的功德和訓誡,要一天領會三遍,說得多深切呀!

北周詩人庾信在《哀江南賦》序裡專門提到了潘岳的《家風詩》:“潘岳之文采,始述家風。陸機之辭賦,先陳世德。”

庾信認為,一個作家寫的東西再多再好,什麼最有價值?那就是“家風”和“世德”。

家風是社會教化的重要資源。您如果看一個人的成長歷程,他的性格和品格的形成,主要在於家風一點一滴地浸染。家風對一個人的教化作用,往往是無聲的,這是耳濡目染、“潤物細無聲”的過程。

“孟母三遷”的故事婦孺皆知。孟子的母親為什麼要來回搬家?就怕孟子學壞。古代中國人在教育子女時,非常注重自己的孩子跟什麼人一起玩兒,看他的家風怎麼樣。

一個孩子的家風好,父母有文化,知書達理,懂規矩,當長輩的才能放心大膽地讓自己的子女跟他交往。否則,斷然不敢。誰都怕不好的家風,傷害孩子的心靈。

好的門風,來自“老家兒”的言傳身教,當然許多家庭,特別是老式家庭都有自己的家訓,以及長輩給後代立的一些規矩和訓誡。

這些老規矩,即行為規範,直接關係到孩子的成長,也會影響孩子性格的形成和氣質的培養。

過去,中國人家的大門上,都要撰寫並且雕刻楹聯。這類楹聯也叫“門心對兒”。

有些“門心對兒”就是治家格言。我們常見的有:

“詩書寄素業,水石澹幽居。”

“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

“積善人家,必有余慶。”

“琴言清若水,詩夢暖於春。”

“忠厚承天德,詩書啟後昆。”

“持家尊古訓,教子有義方。”

“五云蟠吉地,三瑞映華門。”

“文章華國,詩禮傳家。”

“總集福萌,備致嘉祥。”

“門庭清且吉,家道泰而昌。”

“福海朗照千秋月,壽域光涵萬裡天。”

您看,這些楹聯寫得多麼妙呀!我們看到的院門,實際上就是所謂的“家門”,它如同一個家庭的窗口。您從這些楹聯,就能咂摸出一個家庭的門風如何。

中國有句老話:“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這話說得有點俗,但還是有些道理的,他實際上說的就是家風的影響力。

家業有興衰,門風無曲直。一個家族的門風是經過幾代,甚至幾十代人的努力樹立起來的。好的門風,往往也會影響幾代人,甚至幾十代人。

中國人對門風的重視,遠遠勝過金錢。金錢,有花完的時候,而門風卻“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2 家教影響人的一生

這裡所說的家教,跟現在人們通常說的“家教”是兩碼事兒。

現在,人們所說的家教,就是年輕的父母希望孩子能成為有什麼樣特長的人才,於是聘請有這些專長的人當老師,到家裡來教自己的孩子,比如外語、書畫、鋼琴等。

這種“家教”,在中國古人眼裡,叫“專管”,即專管教一個人。我們這裡所說的家教,可不是指這個,而是一般意義上的家庭教育。

現在的教育講究“全面發展”,這是一個新概念,含有教育上多點開花之意,但一般人往往都會把對子女的教育寄托於學校。總以為一個孩子學好學壞,成才不成才,跟上什麼樣的學校有重大的關係。

誰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誰也都明白一個良好的教育環境對孩子的成長起著怎樣的作用。於是,如今的人們都怕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在線,因此大家爭著搶著讓自己的孩子上重點學校,包括幼兒園和小學。一些望子成龍的家長,為了能讓孩子上重點學校真是不惜血本。

其實,一個孩子的成長,離不開三個環境:家庭、學校、社會。而他所受到的教育,也離不開這三個方面。這三個方面的教育,家教是最重要的。

因為,家教是一個人最早受到的教育,同時也是影響自己終生的教育。但家教又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教育,因而也恰恰是被現代人所忽視的教育。

前幾年,一位在國內享有盛譽的歌唱家的兒子,因為強奸罪被判刑,在社會上中引起很大反響。

這個歌唱家的孩子,從上幼兒園到小學、中學,都是重點學校,論教育環境肯定要優於一般學校,但他為什麼從小就學壞,最後走上了犯罪之路呢?

其實,這跟他的家教有直接關係。因為這位歌唱家是老年得子,孩子的母親又年輕,自然對孩子分外寵愛,溺愛的結果必然是沒有規矩的放縱。

您不能不承認,家教的缺失,是個導致孩子墮落的重要原因。

《顏氏家訓》中說:“父母威嚴而有慈,則子女畏慎而生孝矣。”這句話涉及家教的具體方法問題。

父母在自己的孩子面前要有一定的威嚴,孩子才會聽你的。當然光有威嚴,一天到晚總繃著臉也不行,對孩子還要有慈愛之心。讓孩子對您有一種敬畏,而且謹慎小心,才會讓他對您產生孝心。

中國人是非常重視家教的。老話說:上梁不正下梁歪。當“老家兒”的要謹記以身作則的重要,凡是教育孩子不做的,首先要自己不做。假如當家長的吃喝嫖賭抽“五毒”俱全,卻要求自己的子女踏踏實實做事、老老實實做人,可能嗎?

一個孩子在外面行為不端,中國人往往不說這個孩子怎麼樣,而是說:“這孩子,什麼家教呀?父母怎麼教育的?”

當然,家長在教育孩子時,也常常會說:“你在外頭可得規規矩矩的,惹點什麼事兒,捅點兒什麼婁子,你爹你媽可替你丟不起這個人!”

由此可見:孩子的行為,就是家長的臉面。孩子的一舉一動,都能反映出家教如何。

中國人的家教,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立家規,讓孩子知道自己的行為準則,哪些該說該做,哪些不能說不能做。

二是以身作則,身教重於言教。比如教育孩子不要吃喝嫖賭,您首先得做到潔身自好。

三是多種形式的教化,帶孩子看戲、聽書、聽曲藝,接觸有文化修養的人等潛移默化的教育,往往會讓孩子受益終生。

3 家訓是家的精神財富

如果問現在年輕的父母:“你們家有家訓嗎?”估計一多半的人會搖腦袋。

是呀,都什麼年代了還有家訓?當然,有些年輕人可能連什麼是家訓都不知道。

其實,家訓是一個家的治家格言,換句話說,家訓是一個家族或一個大家庭的精神財富。

中國是禮儀之邦,非常重視家族文化的傳承,長輩為了使家族的事業在後人那裡不斷發揚光大,並且希望家族的優良傳統能代代相傳,便把一些應該做的和不應該做的事寫下來,告誡或警誡後代,這就是所謂的家訓。

當然,有些家訓是老輩人留下來的,但到咱們這一輩,就更應該肩負起承上啟下的責任。

現在的中國人,有了錢之後講究置產置業,死了之後,給兒女留房留車留錢,卻很少有人給兒女留家訓的。這實在是一個莫大的缺失。

老話說,富不過三代。意思是說您:家裡再有錢,傳到第三代也就散盡了。有人說這是一種規律,其實也不盡然。有沒有富過三代的?當然有,還有富過八代九代,甚至二三十代的例子呢。

人家靠什麼富了這麼多代呢?前文提到的那個著名的“門心對”回答了這個問題:“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

要想家族的香火興旺,您燒香拜佛沒用,只有讓自己的孩子多讀書,讓他們忠誠厚道,成為有文化有品位的人,這樣才能傳家久和繼世長。這些也是大多數家訓的內容。

諸葛亮的《誡子書》就是有名的家訓。他在家訓裡提出的“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已經是眾所周知的名言。諸葛亮在書中教育自己的後代,要勤學勵志,修身養性,忌心浮氣躁,懶惰怠慢,要淡泊明志,寧靜致遠。

有名的家訓還有顏之推的《治家格言》、包拯的《包拯家訓》、曾國藩的《曾國藩家書》、梁啟超的《家書》《家訓》、傅雷的《傅雷家書》等。

家訓主要體現了長輩對子孫立身處世、持家治業的教誨,這些教誨不是泛泛地講大道理,而是明確告訴後人應該怎麼做人做事。

比如朱伯廬寫的《朱子家訓》。朱伯廬是江蘇昆山人,明末清初的著名理學家,教育家,有“吳中三高士”之一的雅號。

他給自己的晚輩寫的家訓一共有五百個字,但字字如珠璣,大多是至理名言,而且有句可依,有章可循。例如:“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您看說得多麼精辟?

常言道:“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家訓是長輩們積一生的經歷而獲取的人生感悟,留給後人作為警示,所以,家訓又可稱為長輩留給後世為人處世的寶典。

這正是家訓的價值所在。了解這些,您是不是就會覺得,先輩留下的家訓作為精神財富,從某種意義上說,比萬貫家財更有意義。

您的家裡有家訓嗎?如果沒有,是不是考慮給後人留下呢?

4 一個家要有家規

家規,是一個家族或一個家庭立下的規矩。家規,也可以叫家戒或家教等。

家裡立的這些規矩,並不是冠冕堂皇的說說而已,更不是裝點門面的擺設,而是生活中非常具體的約束,實打實要照著去做的。

家規,有的是長輩把它寫下來,掛在墻上,讓晚輩每天都能看到。有的是長輩口頭定下來的,然後由晚輩一代一代傳承下來的。

有的家規條文比較多,有的就一句話。我認識一個姓吳的朋友,活了五十多歲,壓根兒沒動過煙酒。飯桌上,任誰怎麼勸,就是不喝一口酒。

問他為什麼?他說這是他爺爺立下的家規,後輩誰也不能把這個家規給破了。

原來他爺爺是個木匠,抽了一輩子煙,喝了一輩子酒,晚年得了肺癌,擴散後痛苦難耐,臨終前,把幾個孩子叫到身邊,對他們說:從我這裡開始,以後只要是陳氏家族的人都不能抽煙喝酒。

曾國藩帶兵打仗,一生戎馬生涯,在戰場上不知殺了多少人。當年跟太平軍打仗時,一場戰役下來就死傷幾十萬,人送外號“曾剃頭”。

到了晚年,曾國藩回顧自己的一生,開始懺悔殺生太多,時時感喟,愧疚自責。臨終前對自己的後人說:從我之後,曾家人不要當官,更不能投身行伍。

這條家規一直到現在,還被曾國藩的後人信守。曾國藩的後人有七八代了,他們當中有科學家、外交家、醫生、教師,就是沒有當官的,也沒有穿軍裝的。

家規最早見於《易傳》。您肯定知道中國有一本古籍叫《易經》。其實這部典籍包括《連山》《歸藏》《周易》三本書,但《連山》《歸藏》已經失傳,所以我們現在說到《易經》時,主要說的是《周易》了。

盡管《周易》只是《易經》的一部分,但《易經》有許多占卜方面的爻卦,一般人很難懂,所以後來出了一部解釋《周易》的書,名字叫《易傳》。

《易傳》講的是自然主義的天道觀。由天道推及到社會、家庭、人世。有句名言:“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惡之家,必有余殃。”這句話的意思是讓人們行善。凡是積極行善的家庭都會有好的回報。反之,不行善的家庭,會遭到不好的報應。總之是讓人們行善,別做惡事。

家規,大多帶有循循善誘的引導和啟迪作用。比如《顏氏家訓》中說:“積財千萬,無過讀書。”“觀天下書未遍,不得妄下雌黃。”“多為少善,不如執一。”“文章當從三易:易見事,一也;易識字,二也;易讀誦,三也。”

積累下成千上萬的家財,也抵不上讀書。您不可能把天下所有的書都看遍,所以對有些問題,就不要輕易地下結論。很多事情同時做,能做好的時候很少,還不如專心致志做一件事。寫文章不能空洞無物,寫出的文字要通俗易懂,能讓人知道是什麼意思,而且還要朗朗上口,便於誦讀。

您瞧,這位長輩多麼細心,甚至把怎麼做文章都寫到家規裡了。

當然也有直截了當的規矩。比如《包拯家訓》:“後世子孫仕宦,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後,不得葬於大塋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

後代的子孫中,不管是誰做了官,如果貪贓枉法,犯了罪,都不許回老家安居,死了之後,也不許他埋在包家的祖墳,如果誰違背了我的志願,就不是我的子孫後代。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354
庫存:5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