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百歲憶往:我的成長與研究道路(簡體書)
滿額折

百歲憶往:我的成長與研究道路(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78 元
定  價:NT$ 468 元
優惠價:87407
領券後再享88折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12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這是一本關於孫中山、宋慶齡研究資深專家尚明軒先生的學術自傳。傳主生於1921年,先後經歷了民國北京政府、民國南京政府、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以及新中國的建設與改革,以至當前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其本人本身就是一部中國近現代史的縮影,並結合自身的求學、治學歷程,既反映了個人的成長道路,也同時見證了近現代中國的苦難與輝煌。

作者簡介

尚明軒,1921年10月生於河南許昌,1948年6月畢業於北平師範大學(現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1953年6月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中國革命史研究班。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特邀研究員,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兼任中國辛亥革命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宋慶齡基金會理事、名譽理事及孫中山、宋慶齡研究委員會顧問,民革中央孫中山研究學會常務理事,河南大學名譽教授。1987年10月離休。代表作有《孫中山傳》、《孫中山圖文全傳》、《孫中山年譜》(合編)、《孫中山全集》(主編)、《宋慶齡傳》(合著)、《宋慶齡圖文全傳》、《宋慶齡年譜長編》(主編)、《廖仲愷傳》、《何香凝傳》。

我出生於公元1921年(民國十年)10月27日,即農歷辛酉年九月二十七日,屬雞。光陰荏苒,斗轉星移,撫今追昔,轉瞬間,我已年屆百歲高齡,走到了人生的邊緣,繼續前行的時間不會很多了。生老病死是生命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任何人都擋不住歲月的流逝。雖然多數人不知一生實際上能生存多少歲月,但我趨近人生盡頭,是不爭的事實。我雖然對生死漠然置之,但是對現在日益強盛的祖國和人民幸福美好的生活有所留戀,奈何來日苦短,很難說,今後在夕陽路上還能走多遠!

在我年過耄耋,已是百歲的暮景殘年時,重新回顧自己經歷過的陳年舊事,有許多感悟,諸多跌宕起伏的事件隨我成長,確是別有一番滋味和體會。也是應該把我親眼看到、親耳聽到、親身接觸到的事,如實地記錄下來,提供一份百年來的經歷和見聞,總結已逝的路程,談點經驗和教訓。最近,我的子孫、親戚與朋友們,也鼓動我在垂暮之年把個人的一生如實地敘述和總結出來。保存歷史記憶,記錄百年風云,既可以律己,又能對後人了解歷史有益,並可余暇翻閱,能資談助,還能傳給後代,算是留一點“精神遺產”,可以作為他們知往鑒今的參考與啟迪。因此,我便著手對往年的一些碎片化的記憶重新拾掇梳理,動筆寫了這本不無意義的回憶錄。

在過去的一個世紀的生命旅途中,我走過了不少非一般人所能想象的崎嶇曲折又加上霜雪般坎坷的人生道路,尤其是在青少年時代,長期生活在饑寒交迫和窮困潦倒之中,歷盡辛酸和苦難。

我的人生軌跡,經歷了20世紀的八十年和21世紀的二十年時間。這段人生歷程,可以說是中華民族歷史上一個風雷激蕩、風云變幻的時代,是階級斗爭、民族斗爭極為複雜的時代,是一個不斷發生著大動蕩、大變革的不尋常的歷史時期。疾馳而過的這一百年中,中國經歷了從來沒有過的歷史巨變。我生於亂世,長於亂世,先後親歷了民國北京政府、民國南京政府、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一直到新中國成立及之後的歷次政治運動與建設,浮沉在長期離亂之中,艱苦備嘗。慶幸的是,我越過了黑暗,走向了光明,並迎來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中國的波瀾壯闊的新時代,目睹中國道路的曲折與輝煌,親身感受祖國從貧困落後到富裕強大的艱苦成長過程。如今,進入21世紀第三個十年的開端,又適逢近代史上劃時代的辛亥革命爆發110周年、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2周年,國家已經繁榮富強地屹立在世界的東方,迎來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興旺發達的光明前景。

在這個不尋常的時代,我曾經懷著一顆愛國之心,爭強好勝,始終對生活充滿信心,從而逃脫重重禍患磨難,執著追求學業。長期升沉多曲折,曾歷經八年的烽火流亡、八年的行政與教書諸工作、六十五年穩坐冷板凳的筆耕研究生涯。它涵蓋了我一生的經歷見聞,以及在歷史波瀾中的漂流沉浮,並可從中使我體驗一些非一般人所能想象的跌宕曲折和辛酸苦辣,同時伴有某些一馬平川、歡欣鼓舞的坦途,既有陽光大道,又有獨木小橋。可以說,酸咸苦辣甜,五味雜陳,百感交集。但總的說來,崎嶇多於平坦,忽深谷,忽洪濤,幸賴橋梁以渡。橋何名歟?即奮斗不息,艱苦前行也。

不過,終我一生,盡管飽經磨難,風雨兼程,卻始終懷著與學習為友、與工作相伴、與時代同行的心願,對生活充滿信心並努力而為之。近百年間,個人為國家的出生入死,命運的翻騰演變、坎坷多舛,或為親朋好友、史學研究者所亟欲一寓目,期有所知我並參考借鑒焉。

那麼,這一百年來,我是怎樣成長起來的?又是怎樣走上學術研究道路的?

現在靜下心來,自我反思,可以說,今天的我,是經過昨天、前天五味雜陳的經歷和不停努力學習與長期積累而來的。高爾基曾說:“為了正確地評價現在,就必須了解過去。目前我們中間,還有不少這樣的人,他們全然不知道過去苦役般的生活,因而也就不能正確地評價現在。”因此,根據親身經歷,即親眼看到、親耳聽到、親身接觸到的種種經歷,忠實、簡要地記錄走過的這段路程,所經歷過這一百年中國的歷史蹤跡,也許會使讀者和後人對我有所了解,並從中取得一些參考和啟示。

回憶已逝歲月,諸多往事一幕幕浮現在腦際,依舊歷歷在目。憶及往昔,道路崎嶇坎坷。可以說,跌宕起伏的事件始終伴隨著我成長,並成為我一生的寶貴財富。我沒有參與過什麼歷史大事件,更無驚天動地的偉業,除去在學校讀書和新中國成立前後七八年的時間中,基於工作需要,從參軍做青年宣傳和組織工作,到轉業從事教育行政和教學工作外,畢生都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中國近代史學研究工作者,一個在時代浪潮中摸爬滾打、顛簸前行的近代史學人。但是,我所經歷的大小事件、點滴個人所見所聞與親身感受,以及心路歷程和諸多感悟,卻是值得仔細回味和進行認真總結,以為後人存留一點記憶的痕跡和某些值得參閱與傳承的資料,庶免久後會被歲月流逝而掩埋無痕。人生如白駒過隙,能留下些許痕跡,才算沒有白活,予願足矣。

這本回憶錄是自己的親身經歷,是我對家國歷史的回憶,是對社會歷史的見證,更是個人的閱世積累和理性反思,要講的是實實在在的親身感受與感知。我雖然力求在記述中忠實反映客觀歷史,但是個人的感懷和認識,難免會受到所處時代和自己理論水平,以及知識能力和認知方法與角度的局限,因而對一些有關事件的取舍不當,在所難免,主觀願望不一定與客觀實際相吻合。我的認識和見解,純是見仁見智的個人解讀,僅是一得之見,敬乞同道賜正。


2021年8月4日

北京方莊寓所書齋


目次

第一章 苦難的童年 / 1

一、故鄉和家世 / 1

二、童年雜憶 / 12

三、進私塾學館啟蒙 / 15

四、震驚幼小心靈的匪患 / 19


第二章 許昌縣城讀書 / 22

一、開闊視野 / 22

二、進縣立第一小學 / 24

三、考進河南省立第四初級中學 / 28


第三章 首次流亡學生的生活 / 31

一、顛沛流離的求學路 / 31

二、在石佛寺開封師範的日子 / 36

三、動蕩流離的兩年 / 40


第四章 再次流亡學生的生活 / 44

一、打工謀生逃難路 / 44

二、在十裡店西北師範學院的兩年 / 49


第五章 反對腐朽的蔣家王朝 / 59

一、復員進北平師範大學 / 59

二、參加學生民主運動 / 68

三、到天津教書 / 77

四、響應號召,參加人民解放軍 / 82


第六章 新中國成立後的前幾年 / 92

一、在中央稅校的兩年 / 92

二、進中國人民大學研究班學習 / 99

三、參加培訓越南留學生工作 / 103


第七章 邁進近代史研究所 / 109

一、開始學術探索與研究工作 / 109

二、在頻繁的政治運動中 / 118

三、初步探究孫中山事業 / 122

四、與伊斯雷爾·愛潑斯坦的交往 / 154


第八章 離休之後的學術活動 / 163

一、繼續致力“孫學”研究 / 163

二、探究宋慶齡等歷史人物 / 199

三、連綿不斷的學術交流活動 / 213

四、跨出國門,廣見博識 / 225


第九章 安度晚年話保健 / 234


結 語 / 243

附錄一 家庭簡表 / 249

附錄二 著述存目 / 251


書摘/試閱

1956年10月,我走進北京王府井大街東廠胡同1號,在一座有高大門樓的深宅大院內的近代史研究所正式報到,成為該所的一名研究人員。從此,我又開始轉向史學研究工作。

在尚未到近代史所報到之前,曾與我在中央稅務學校工作過的領導、剛擔任中央勞動大學校長的羅青同志,為了請我去該校主持政治教研室工作,曾親自到西郊我的住處相邀;在我剛到近代史所後,他又跑到近代史所他的老友劉大年(近代史所副所長,實際主持全所日常工作)處,請他協助要我去他處工作,極為熱情。為此,劉大年同志專門征求了我的意見。但此事有關個人興趣與終身職業,我婉言謝絕了。

北京王府井大街東廠胡同1號,是一個赫赫有名的地方:在明朝是宦官專權的特務機構所在地,有許多憂國憂民的志士曾在這裡被囚禁;清朝末年是軍機大臣榮祿的府邸;到民國時期,又先後成為黎元洪的官邸、胡適的寓所。院內有多個完整的四合院,非常氣派。新中國成立後,人民當家做主,那裡就成了一個潛心治學的府地。我在離休前的三十多年裡,一直在此工作。其中,前期八年還曾在此安家居住,對這個院落相當有感情。2019年1月初,中國社會科學院下屬的中國歷史研究院成立;12月初,近代史所搬到了國家體育場北路1號院2號樓(同中國歷史研究院和所屬的六個研究所在同一個大院)。

近代史所正式成立於1950年5月,當時名為中國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是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個國家級史學研究機構,又是國際知名的學術研究部門。它承接延安史學的脈絡,主要以華北大學研究室人員為班底,具有多位對歷史學造詣很深的教授和學者。他們立足於科學發展,著力自主創新,完善體制機制,曾培養了一批批優秀人才,推出了一部部精品力作,做出了重要貢獻,成為學界矚目的重鎮。當代著名的馬克思主義歷史學家範文瀾任首任所長,直到1969年去世。所裡的主要研究人員有劉大年、榮孟源、王禹夫、劉桂五、錢宏、賈巖、唐彪、王可風、牟安石等。之後,又有羅爾綱、黎澍、李新等多人進所。範文瀾是這個研究所的組建者和精神領袖。它剛成立時,研究人員不過十余人。截至1955年10月,全所共有研究人員、編輯58人。到1956年底,我進所時的所有人員,還是這58人。

我是飽含熱情並自願到近代史所工作的。所長範文瀾以其倡導的嚴謹務實的治學態度,為近代史所樹立了優良的嚴謹學風。所裡專家們積極奮進的精神和一絲不茍的工作態度,感染和熏陶了我,鼓舞和激勵了我。正是在眾多專家學者的熏陶和啟迪下,我堅定了將研究中國近代史作為自己工作目標的信心,追求能夠做個學問家,從而促使我能夠安心地成長起來。我滿懷激情地想把這種學風發揚光大,並砥礪前行。我的學術研究生涯從此開始。

屈指算來,我在近代史所迄今有長達65年(包括在職31年、離休34年)的時間,在職、離休都一樣讀書和做研究工作。半個多世紀以來,我一直在近代史所學習、工作和生活。我成長在近代史所,經歷了近代史所的發展變遷、滄桑輝煌。所裡的房舍環境、良師益友、史壇學風等,無不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令人難以忘懷。我是懷著既愛又痛的心情,在這裡度過了大半生的職業生涯,度過了甜酸苦辣的長期生活。可以說,沒有近代史所,就沒有我的今天,我對近代史所懷有深厚的情懷。我愛歷史學,我愛近代史所的學風,我愛近代史所。

中國自古就有編寫史書、修撰志書的優良傳統。歷史是一面鏡子,是最好的老師,可以鑒古知今,資政育人。它對於保存和弘揚祖國歷史文化,啟迪和教育後人,都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對我來就,對歷史是怎樣發生興趣的呢?追其緣由,說來話長。如在第一章所述,主要是出於幼年經常聽父親講述歷史故事,以及敬佩可歌可泣的岳飛、文天祥和孫中山等歷史人物。之後,在我讀小學和中學的少年時代,通過學習教科書,接受師長的教誨,在僅僅對英雄人物們有些懵懂認識時,就對他們非常推崇和敬仰。

我在上學以後,對歷史書就更有興趣了。那時還是民國時期,每周一都要念誦《總理遺囑》;讀中學時,盡管時局動蕩,但是通過上“三民主義”課,開始理解了孫中山為國家謀幸福的遠大理想;後來讀大學時,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歷史系。可以說,我是逐步走上了充滿樂趣地愛讀歷史書籍的道路,對歷史有了深厚的感情,從而打下了治史問學之路。

在大學階段,我的興趣本來是研讀明史,如前所述,大學畢業論文寫的是《論晚明的農民起義》,從揭露明末閹黨政治的黑暗和統治階級的腐敗崩潰,論述到明末農民起義發展的過程,歌頌了農民領袖李自成及其所執行的政策。新中國成立前,我在天津兩所女子中學高中部講授歷史課;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又在中國人民大學攻讀中國革命史研究生;繼而在中央財政金融學院、北京石油學院等高校講授中國革命史課程。通過這些經歷,我對中國近代史及孫中山等這些人物,有關他們的生平事跡、思想理論和精神人格等,逐步有了較多的了解,也就逐步產生了要從事研究這些近代人物的想法和濃厚興趣。

研究歷史、借鑒歷史的目的,歸根結底,是為了理解現實、面向未來,也就是“察古知今”“鑒往知來”,為著美好的明天奮勇前進。可以說,歷史是人類最好的老師。我喜愛歷史,研究歷史的根源,就是由此而產生,並從此結下了永恒的緣分。

我到近代史所後,被分配在現代史組(後改為現代史研究室)工作。當時,組長是董其昉,幹事是王來棣,全組共有13名研究人員。

1972年,現代史研究室改為民國史研究室。1973年,山東大學孫思白教授調入近代史所,並任民國史研究室主任。那時,全所各個研究組都是采用集體撰著模式,大家圍繞著一個專題分工合作,集體完成一部專著。現代史組計劃撰寫《五四運動史》一書,預定三年時間完成。先後參與此書者有十多人,或提供資料長編,或撰寫章節初稿。這是我到近代史所後參與編撰的第一本書,所承擔的是《巴黎和會的騙局》和《五四運動的爆發》兩部分。其主要內容是從“巴黎和會”到以孫中山為代表的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活動。當時,出版的研究著作和論文都是集體的智能,不署個人的名字,包括後來的《中華民國史》,也是以編寫組的集體名義出版的。

在收集和整理資料過程中,我對中國資產階級民主派的活動很感興趣。正如在前面章節中所述,幼年對英雄人物的尊崇,促使我對他們尤其是對孫中山這一歷史人物,特為重視,想方設法收集到涉及的有關資料,研讀有關方面的專書。日子一久,便促使我逐步把研究的重點轉向孫中山的生平和事業方面。

當時,研究所裡強調的是集體工作,反對個人單幹,認為那是開“地下工廠”,會遭到反對和受到嚴格批評。因此,這項工作只能在業余時間悄悄地進行,難能得到順利開展。

隨著時間推移,在實踐中發現集體撰著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壓抑了個人積極性的發揮,影響研究成果的質量。改革開放後,個體價值得到了尊重。個人擇題進行研究和著作,可以與集體撰著模式並存。

從那時開始,我就開始涉獵有關歷史人物,如孫中山、宋慶齡等人物的有關史籍,著手收集和整理史料,立志探究歷史人物。

研究歷史人物,是我研究中國近代史的起點。從踏上這一研究道路開始,我便與研究歷史人物結下了畢生的不解之緣。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407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