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讀新歷史課本有感(POD)
滿額折
讀新歷史課本有感(POD)
讀新歷史課本有感(POD)
讀新歷史課本有感(POD)
讀新歷史課本有感(POD)
讀新歷史課本有感(POD)
讀新歷史課本有感(POD)
讀新歷史課本有感(POD)
讀新歷史課本有感(POD)
讀新歷史課本有感(POD)
讀新歷史課本有感(POD)
讀新歷史課本有感(POD)
讀新歷史課本有感(POD)
讀新歷史課本有感(POD)
讀新歷史課本有感(POD)
讀新歷史課本有感(POD)
讀新歷史課本有感(POD)
讀新歷史課本有感(POD)
讀新歷史課本有感(POD)
讀新歷史課本有感(POD)
讀新歷史課本有感(POD)
讀新歷史課本有感(POD)
讀新歷史課本有感(POD)
讀新歷史課本有感(POD)
讀新歷史課本有感(POD)
讀新歷史課本有感(POD)

讀新歷史課本有感(POD)

商品資訊

定價
:NT$ 280 元
優惠價
90252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28元
庫存:1
可得紅利積點:7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商品簡介

本書特色
★ 108課綱的歷史詮釋爭論延燒至海外,本書以一位歷史愛好者的觀點,重新閱讀教科書中的臺灣歷史
★作者從史前出發、直到日治為止,從文化角度評論教改功過序
▍序言/翁和毓

歷史為人、地、時、事和物所構成,其中之事乃氣勢所造成,而由人表現出來,在不同時間,不同地方,所表現都不相同;得氣勢者成為英雄人物,其事蹟流芳千古;順氣勢者得獲富貴,享受一時榮耀;逆氣勢者身受侮辱,命或不保,留與後人哀歎。歷史不會重演,但有軌跡可尋,以供當局思考,若其沉迷不悟,是為不智者也。
卜一君為台灣大學機械系畢業,來美獲得普渡大學機械工程博士,後從事石油開發工作三十餘年;退休後開始寫作。其作品概括頗廣,文章詞句通順,語氣雄渾有力,載述內容堪為讀者參考。本書為作者讀「臺灣新課綱高中歷史課本」的感言。余觀該「高中課本」,認為不宜稱為「歷史課本」,可謂片段的「臺灣方志」。因為治史者必兼具文學修養,對於修辭及音韻皆有相當造詣;且其人格必高尚,如「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不懼威脅,不為利誘,豈可淪為政治工具;所載述必須確鑿而有其意義,上朔遠古,以探索來源,其中過程明載是非,任由後人評論,故治史者難矣哉!卜一先生針對新課綱高中歷史課本提出了三個討論議題:(一)豐臣秀吉開啟了臺灣的信史;(二)臺灣的史前文化與菲律賓、婆羅洲、中南半島有交流,而與中國大陸關係;(三)否定了閩南、客家人渡海,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艱辛、偉大的創業精神。
臺灣海峽之形成,有各種不同版本,許多專家認為在第三紀(Tertiary)末期海峽為陸地,在更新世(Pleistocene)時有孢粉可以佐證,在臺南左鎮、北寮、玉井一帶有象牙、犀齒、鹿角等陸相化石,這些動物可能生活於其間或由流水帶來沉積物,到第四紀臺灣與大陸間形成海峽而斷絕聯繫。其成因有認為係兩岸地層斷落,遂成為地塹(Graben)海峽,但余見識到臺灣山脈主要為南北走向之逆衝斷層所成,且東邊老而西邊新;對岸之福建沿海從太姆山、寧德、霧源到惠安、南安、安溪都有深成岩露出,可見臺灣島為大陸板塊衝向太平洋板塊之前緣,而福建之深成岩為大陸板塊之前端;海峽地區則為前端與前緣間之拗陷(Sagment)。
高山族在第三紀時由陸地來臺灣為不可能,只有在第四紀(Quaternary)用木舟漂划過海而來。浙江有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之考古,為六千至七千年之記錄,在2018年浙江義烏橋頭出土有易經卦簽及傢俱,鑒定為九千年,說明在九千年前這一帶有先民居住,至今福建有畲族及蜒戶為當地原始居民,浙江至江西有古越族分佈,這些居民統稱為華南傜族。臺灣高山族及太平洋島嶼之波里尼西亞人,可能皆為傜族之支脈;日月潭已故酋長毛國雄曾對筆者謂,其族之舞蹈與雲貴高原民族相似;泰雅族之服飾與福建山區畲族相似,且語言可以相通。但因歷史悠久,且環境差異,故皮膚顏色及骨骼亦有所變化,各民族發展出其特色文化。是以波里尼西亞人與高山族之間缺乏可對比(correlation)之文化,例如波里尼西亞人舞蹈多用腹、腰、臀之抖摔,以仿海浪拍岸或椰樹臨風之姿勢;而高山族之舞蹈,無論是慶豐收或打獵歸來都是兩腳挺勁,帶有登山越嶺精神;故兩者毫無相似之處。故余以為「南島文化」的假說尚有許多存疑之處!
中國東南沿海居民來臺墾殖,不知始於何時,但無疑地是在春秋戰國之後。秦代設會稽郡,管轄浙江及福建,中原人士遂大批南來,而有渡海謀生者,後東漢末年中原大亂,三國時期互相砍殺,有人渡海避難,以至三國之東吳有派兵來臺灣之舉;臺灣墾殖居民漸多,有人回閩、浙做搶劫,兼買賣商品,至明代為害加劇,乃有禁海令,謂「海外姦民,格殺勿論」,基本上這些島民不受王法約束;至明末顏思齊與鄭芝龍為首之墾殖群,將生產品及搶劫貨物運到日本販賣,并購買商品回臺灣或福建出售,卜一君稱其為「亦盜亦商」之謂也。鄭芝龍在日本與一莆田人翁姓相識,此人娶一日本妻田川氏為室,鄭芝龍娶翁女為妻,生一子名鄭成功。明朝向鄭芝龍招安,授以總兵職,鎮守福建及臺灣地區,此時臺灣正式進入中國版圖。
書中描述清代及日據時代之事頗周詳,可見我先祖渡海來台、篳路藍縷、以啟山林、艱辛備嘗、安於斯土,為子孫造福;日據時代為維護蒼生生計、民族文化、尊嚴,其先壯士民勇抵抗二十有餘年,繼以鄉紳志士文化運動,努力不懈,可歌可泣!本序無需贅述,唯有三件事在此補敘。
一、 清光緒帝太子太師翁同龢曾經巡視臺灣,住在板橋林本源家,欣賞林家庭院花園,留下讚美詩文,並存有題匾,足見朝廷對臺灣之重視。
二、 法國海軍從基隆登陸,遭到清兵及民勇圍攻,作戰未分勝負之際,宜蘭墾團在陳輝煌帶隊之下來助清兵,法軍見勢頭不妙,乃退艦隊上,隔數月法軍司令孤拔死在澎湖,法軍遂不敢再來犯;清廷嘉許陳輝煌功績,賜一匾稱其為守臺,而未聞有官爵或銀兩之獎賞。
三、 清朝官方稱高山族為番仔,分生番與熟番二類,生番多住在山區,主要靠打獵為生,可以不納稅;熟番居平地,以農耕為業,與漢人雜居,收成時必需付稅;因法令寬容,漢番同等待遇,故官民之間頗為和諧。
卜一君於本書中特別編輯一章有關臺灣之廟宇及靈祉事蹟,以闡明臺灣民間文化、信仰均來自大陸閩南、客家風俗,源遠流長。在此余將所熟悉之神靈略加補述如下。
一、 城隍廟代表統治之神靈,有省府城隍、縣府城隍、或地方城隍;臺灣省城隍廟在臺北市城中區漢口街附近,為政府官員、士紳求夢、求籤,問交、聚會之處;臺北市迪化街之城隍廟為民間簽約、宣誓、求解、聚會之處;城隍廟為統治之象徵,故在日據時代日本警察與之為敵,經廟君、士、紳、商人之勸說及維護,終於保存下來。
二、 董公真人(董公真仙)河南得道之士,翁氏移民南下,至福建安溪縣科榜鄉,供奉此尊神為主位於進寶殿,有虬童神轎代神指示,以治病、探風水、定婚期、驅邪鎮煞而聞名,臺北翁姓供此神,台南義竹鄉翁氏建有廟宇,宜蘭頭城有虬童自建廟宇,南洋之科榜鄉翁氏族裔亦多供奉此神。
三、 陳靖姑(臨水夫人)為福建閩江岸邊臨水之道姑,為里鄰治病,驅邪、收驚、排難解紛、幫助貧困;歸真以後,受惠者深感其德,而供奉為神靈。信徒在結婚時,常以其雕像為嫁妝,或以廟宇之香灰相贈,祈求保護平安;此風俗流行於閩江流域,宜蘭羅東有一廟宇,亦有虬童代為指示,信徒虔誠,香火鼎盛。
四、 清水祖師(祖師公)姓陳,河南人,為宋文天祥部將,抵抗元兵失敗,退到福建安溪縣蓬萊出家當道士,在清水岩修道;他幫助當地人耕種、治病、照顧貧戶,深得居民愛護;在山洞裡得道之後,鄰里人於右側建一廟宇供奉,簽筊皆靈驗;每年迎神遊境,隊伍盛況為全縣之冠。臺北三峽鎮之居民多為安溪人,祖師廟建築具有安溪風味,臺灣北部清水鎮居民多來自安溪清水,此處亦供有祖師廟。
五、 保生大帝(保生公、帝君公)原名吳本,福建惠安人,為宋代名醫師,因採藥跌下懸崖而殉命,鄰里民眾感懷其德,而供奉其為神靈,在惠安及南安一帶建有廟宇,安溪、同安及晉江有供其神位。抗戰期間,筆者在安溪猶是一幼童,目睹此神之虬童,到田間及曠野採集青草藥,醫治外科瘡皰,數日後脫疤復原。惠安與南安人在臺灣建有廟宇,近來臺灣與大陸開放往來,兩岸信徒代表廟宇進行交流,為民間交往互相理解及人群和諧做出貢獻。
由上可知,如今臺灣民間文化、信仰根深蒂固,均源自大陸,此乃無可否認的史實。願讀者明察之!

2021年4月20日於美國休士頓


翁和毓博士簡介:祖籍福建泉州安溪,出生於臺北大稻埕,地質學專家,從事石油探勘三十餘年。書籍簡介
教育下一代必須給予正確的史實,才能建立其自我的信心,以及對未來發展的判斷,整個社會才能走向康莊大道。願臺灣教育當局明察、慎思之!

作者簡介

▎卜一

原籍江蘇徐州,1944年生, 臺灣大學機械工程學士、美國普渡(Purdue)大學機械工程博士,從事石油工作三十餘年;喜好史地、遊覽,足跡遍七大洲、四大洋、一百零七國,觀山川海宇、體民俗風情、覓古今軼事;曾發表專文:《憑弔大渡河古戰場――紅軍長征成功與太平天國石達開覆敗之比較》、《田中奏摺――舊事新探》、《石油工業是從哪裡開始的》、《 復活節島探訪記》、《輝煌與黯淡同在的印度》、《我的1948淮海回憶》、《綺麗甲天下的大溪地》、《黑龍江與大興安嶺的北國風光》、《巍峨綺麗冠天下的亞丁稻城》、《蘇武有沒有去貝加爾湖牧羊》、《孔明赤壁不需借東風》等專文數百篇;以及出版《走不遍的天下》、《古道拾遺》、《行遠無涯》、《 胖子正傳》、《笑談江月》、《山海探穹》、《小千世界》、《斑斕歐亞非》、《興台之圳》、《千古風流人物》、《讀新歷史課本有感》等十一本書。 另《小城故事多》付梓中;並擔任休斯敦時代華語廣播電臺的《走不遍的天下》及《千古風流人物》兩節目主講多年。

目次

序言/翁和毓
自序

楔 子
第一章 是豐臣秀吉開啟臺灣的信史嗎
第二章 臺灣史前時代真與大陸無關嗎
第三章 閩南、客家移民開創臺灣的文明
第四章 臺灣族群分佈狀況
第五章 探討臺灣原住民來源及南島語族的形成
第六章 臺灣海峽黑潮、風浪與渡海問題
第七章 為什麼臺灣文明發展較晚
第八章 臺灣移民早期的聚落與城市
第九章 日據時代的抗日運動
第十章 日據時期臺灣民主自治運動--文化抗日
第十一章 皇民化運動
第十二章 臺灣民間信仰
結 論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252
庫存:1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