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故國行:一個華裔美籍學者的中國情懷
滿額折
故國行:一個華裔美籍學者的中國情懷
故國行:一個華裔美籍學者的中國情懷
故國行:一個華裔美籍學者的中國情懷
故國行:一個華裔美籍學者的中國情懷
故國行:一個華裔美籍學者的中國情懷
故國行:一個華裔美籍學者的中國情懷
故國行:一個華裔美籍學者的中國情懷
故國行:一個華裔美籍學者的中國情懷
故國行:一個華裔美籍學者的中國情懷
故國行:一個華裔美籍學者的中國情懷
故國行:一個華裔美籍學者的中國情懷
故國行:一個華裔美籍學者的中國情懷
故國行:一個華裔美籍學者的中國情懷
故國行:一個華裔美籍學者的中國情懷
故國行:一個華裔美籍學者的中國情懷
故國行:一個華裔美籍學者的中國情懷
故國行:一個華裔美籍學者的中國情懷
故國行:一個華裔美籍學者的中國情懷
故國行:一個華裔美籍學者的中國情懷
故國行:一個華裔美籍學者的中國情懷
故國行:一個華裔美籍學者的中國情懷
故國行:一個華裔美籍學者的中國情懷
故國行:一個華裔美籍學者的中國情懷
故國行:一個華裔美籍學者的中國情懷
故國行:一個華裔美籍學者的中國情懷
故國行:一個華裔美籍學者的中國情懷
故國行:一個華裔美籍學者的中國情懷
故國行:一個華裔美籍學者的中國情懷
故國行:一個華裔美籍學者的中國情懷
故國行:一個華裔美籍學者的中國情懷
故國行:一個華裔美籍學者的中國情懷
故國行:一個華裔美籍學者的中國情懷
故國行:一個華裔美籍學者的中國情懷
故國行:一個華裔美籍學者的中國情懷
故國行:一個華裔美籍學者的中國情懷
故國行:一個華裔美籍學者的中國情懷
故國行:一個華裔美籍學者的中國情懷
故國行:一個華裔美籍學者的中國情懷
故國行:一個華裔美籍學者的中國情懷
故國行:一個華裔美籍學者的中國情懷
故國行:一個華裔美籍學者的中國情懷
故國行:一個華裔美籍學者的中國情懷
故國行:一個華裔美籍學者的中國情懷
故國行:一個華裔美籍學者的中國情懷
故國行:一個華裔美籍學者的中國情懷
故國行:一個華裔美籍學者的中國情懷
故國行:一個華裔美籍學者的中國情懷
故國行:一個華裔美籍學者的中國情懷
故國行:一個華裔美籍學者的中國情懷

故國行:一個華裔美籍學者的中國情懷

定價
:NT$ 1000 元
優惠價
79790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B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87元
庫存:1
可得紅利積點:23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商品簡介

◇圖書簡介◇

本書紀錄了著者從1973年初訪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到2008年再訪中山大學,三十五年間,個人與中國許多專業學者和科研工作者,以及科研單位之間的學術交往和順道旅遊。實際上,不僅科學院研究生院,和一些相關研究所,還有全國許多大學,與許多教授及研究人員等個人與著者之間的科研交往與合作的諸多情況亦均有所敘述。

2000-2003年間著者夫婦三度應彭堃墀院士邀請,訪問山西大學。學校安排旅遊大同石窟,懸空寺,恆山,萬年冰洞,平遙,臨汾,壺口瀑布等著名景點。2003學校再安排我倆訪問新疆大學,並遊覽烏魯木齊、伊犁與吐魯蕃等地區。從2004開始,著者專任山西大學物理基地班教授五年,每年兩個月。在此期間,並將過去歷年講義整理成書,由北京科學出版社於2012年出版一冊專書 “量子力學”。

◇林多樑自序◇
年齡越大,越感覺時間過得快,懷舊之情也越來越濃。自從2002年退休至今,一貶眼已過了十七年。因此就想把自己一些親身的經歷,大致做個紀錄,期待與讀者分享。也希望大家對 1978 年以後,中國大陸逐步開放及進步的情況有些了解。祇是我個人沒有寫日記的習慣,因而本書內容多憑記憶整理。同時,因為我個人接觸面比較廣,回憶的時間跨度又比較大。有些人與事出現的先後順序有可能記憶不準確。舉個例子,1992-1995之間,我曾兩次訪問蘭州大學,但記不清哪一次到塔爾寺參觀,哪一次去拉卜倫寺。我以為像這種情形,即使錯了,也無傷大雅。不必去追究。
本書第一篇寫的是1973年回國探親,介紹我個人離鄉二十五年後,初次回家的一路見聞。原文發表於香港七十年代月刊,其中或許有記憶偏差,難以避免。不過它在 1974 年國慶日,被參考消息全文轉載。因而成為我一生所寫全部中英文作品裡,讀者最多的一篇。接著是 1978 年的清華講學。文中所描述的就是我當時經歷的真實清華。大家都知道,中國大陸從 1966 年發動文化大革命,全國大中小學校,一律停課,以方便全體師生鬧革命。其實早在開國初期的 1952 年,就已經有過一次全國性的院系調整,把原來許多已經接近世界水平的大學,都調整成實質上的專科學校了。
1978 年我到清華時,全國科學大會正式宣佈文革結束,並開始推動四個現代化。我對當時處於政治方向劇變中的學校情況,並無明確了解。不過經歷了可怕的十年文化革命,全國人民對四個現代化,卻是真正地抱著十分熱切的期待。當時可以說,大家天天都在喊四化。國防現代化牽涉軍事機密,沒有公開討論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經濟現代化是當時最迫切需要的,也是最容易見效的。科技現代化也可以立即啟動,但其成果是沒法很快就看得見的,政府能做的就是放開國內外人員交流,鼓勵創新思想而避免政治干擾。教育現代化是最需要政府主導來推動的,國務院有那麼多部,卻只有教育部被提升為國家教委,已足以表示中央對教育改革的重視與期待。不幸得很,新的國家教委卻一直靜悄悄地不見其動靜。最終還是四個現代化中唯一,至今也沒有開始化的特例。真實的原因自然不是我能看得明白的,不過在1978-1985之間,教育部雖然有好幾位活躍的副部長,卻好像並沒有負責任的正部長,也許就是原因之一。1985 年中央發表李鵬為總理兼國家教委主任,何東昌為國家教委副主任。因為總理要主持國家大政,所以教育現代化到現在也還沒有化成,當然是何東昌副主任的責任了。何況沒有很久,他就升任國家教委主任了。
我寫的雖然都是當時真實的親身經歷,也很可能與別人的當時經歷,在感覺上有所不同。特別是清華大學,在 1950 年以前,或者 1990 年以後,說它是世界最好的大學之一,完全當之無愧。可是我經歷的卻是四十年前,文化大革命剛結束時的清華園和清華大學。自然會有許多現象是今日清華師生所無法想像的。
有好些人建議我介紹台灣現況,於是寫了我個人的台灣經歷。另外還常有人想了解我自己所受的基礎教育,或者說從前國民政府統治時代的中小學教育。事實上,我是1948年高中畢業後隻身到台灣的。由於都是七十多年以前的事,記憶比較模糊。再加少年時代知識膚淺,判斷能力有限,一時難以成文。經過逐步回想,亦祇能粗枝大葉,細節卻已無法詳述。不過 1978 年,我看過女兒在清華附小一年級的語文課本,內容與我自己幼年所讀的完全不同。不僅是文字上不同,當時我覺得語文教科書充滿激進的政治意識,並不適合幼年兒童過早去閱讀或背誦。祇是我當時並未明確表示個人意見,因為我們不過幾個星期就要回美國,而且我個人確信,由於美國的生活環境,這些文字對女兒的影響,很快就會被忘掉。但是對於繼續在國內成長的孩子們,課本的長期影響,足可以改變孩子長大後的性格,其重要性雖然不應該被忽視。卻是我無力改變的。
1973 年的探親之旅,我在合肥中國科技大學住了一星期。這期間因為宴請,與當時的黨委劉達書記見過兩次面。第一次是學校主動宴請,由他主持。第二次是校外辦問我,久居國外,難得回來。是否想吃些什麼特產,他們可以設法滿足,我脫口而出蔥油餅。這次卻也引來劉書記陪我共享科大特製的蔥油餅。看來科大外賓招待所的合肥廚師並不在行,他做的蔥油餅太厚,蔥太少,而油太多。劉達也同意那天供應的蔥油餅不夠地道。我估計我的這次要求,也曾經讓他覺得甚為意外。
到了八十年代中,科學大會提出的國防,經濟,科技,教育等四個現代化。都快十年了,不難了解國防現代化沒有人公開討論,經濟和科技現代化卻從科學大會剛剛結束,很快就在全國範圍引起熱烈討論,沒有很久,就在社會上和學術界看到明顯變化。可是教育方面卻還是靜悄悄地毫無動作。也不知是什麼時候,什麼人用了什麼辦法,讓我回國介紹美國教育。恰好 1985 年是我的學術休假年,正計劃到內蒙古大學與上海交通大學各作三個月學術訪問。於是我以電話請美國教育部提供有關資料,以便到北京給中國政府全面介紹美國的基礎教育。美國教育部立即寄來幾本書,討論美國的一般教育政策,以及對全國不同民族的基本要求等資料。此外,還介紹我去本地學區,讓他們供應具體資料。學區指定我們孩子讀書的小學,初中和高中等三所學校提供我需要的資料,並全力協助。帶著這批資料到北京,我在清華甲所住了一個多星期,訪客不少卻沒有人提起教育,當然我也不曾做過任何宣傳。
於是決定先至內蒙古大學講學,推動半導體物理的科研工作。稍得閒暇,即撰述美國基礎教育的基本精神與實踐。在內蒙古大學講學三個月期滿前,利用業餘時間,完成兩篇介紹美國中小學教育的文稿,郵寄北京科技導報發表。引發許多人對教育改革的熱心討論,並應教育部邀請在部內連續上下午演講兩天。引起當時中央常委胡啟立的注意。他的辦公室發出通知,凡我所到之處,都應由當地的教育主管部門主辦公開演講,介紹美國的基礎教育。可惜我在國內的預定行程還未完畢,就在廣播新聞中得知,總理兼教委主任李鵬,與教委副主任何東昌的任命發表。李鵬雖然從未對教育政策說過什麼,何東昌卻是 1952 年院系調整後的高等教育制度的堅定支持者。他對 1978 年科學大會要求的教育現代化的要求充耳不聞。至於基礎教育則根本不在他心上。終致於 1978 年以來經常高喊的四化,只有教育現代化沒有化成,說得不好聽些,其實根本沒有開始化。其餘各章節說明筆者個人在國內訪問各大學與科研單位的經過,以及各單位依照規定,接待旅遊的一些景區特點的簡略介紹。
許倬雲兄為芝加哥大學哲學博士,中央研究院院士,匹茲堡大學歷史系與社會系的榮休大學講座教授,他願為本書作序,替本書增色不少,謹此致謝。
本書最後能夠順利完成,其實都因好朋友多年的支持與鼓勵。他婉拒作者公開申謝。我為本書從相本收藏中選出一些舊照,計畫加入書中。深深感謝王曉群君熱心,多次從洛杉磯專程來此幫我掃瞄,使本書增色良多。不幸因為長年累月的時間太久,散失不少,真是非常遺憾。我個人對計算機的操作能力有限,往往受困而無法繼續工作,幸虧致渝妹不厭其煩,隨時得訊即來,解決問題。特此謹致謝意。
此外,在我個人的長期學術生涯中,筆者在家時日不多。以致一切家庭事務,全靠吾妻錢相女士。在她自己的全職工作,及不斷發表學術論文和專書外,獨力承擔兩個子女的成長與教育。謹此加註,以誌不忘。
林多樑 序於美國加州聯合市

◇許倬雲序◇

奉林多樑兄之托,爲他的大作寫序。拜讀了他長達十九章的訪華紀錄,甚佩服他多處的經驗,以及對中國物理學術研究發展的推動。從本書陳述,多樑兄在台海兩岸,各處行蹤,大多是致力於介紹他在固體物理學方面的最新研究,並推動與國內好幾所大學的許多中青年教師,就不同專題展開合作研究。三十多年來,在美國,英國和歐洲著名物理期刊發表論文近兩百篇,成果斐然。希望有助於提升中國物理學者的學術水平。那一時代,許多海外華裔學者,的確竭力投入,將當時最新學術科研成果,「返哺」於故鄉的學術界。中國多年內戰,糟蹋了許多人才,耽誤了不少時間;稍有喘息機會,兩岸都積極地設法迎頭趕上科技時代的高潮。物理學是戰後顯學,海外的華裔學者,當然在扶掖中國學術進展,因此也著力最多。多樑即是這些熱心人士之一,因此緣故,他的足跡,大致落在各處數理學科的教研單位。那一代華裔學者,回中國盡力幫忙者,大多也曾經提出許多建議。多樑則為少壯一輩中,甚著賢勞者。他在國內試圖推動教育現代化,著力尤多。這些學者,多年辛勞,功不唐捐;今天中國的數理科學水平,即是經由他們的推挽,遂能與當代水準接軌。時至今日,我們這一代,都已漸入「夕陽無限」境界;多樑的回憶,也即是一番歷史的見證。
我和多樑兄都是1930年代出生,不過到了臺灣之後,他讀師大,我讀台大,幷沒有交集之處。倒是在1971年,他應邀在台大擔任客座教授;我則即將離台,再度赴美。那一年,我們大概有一個學期的重叠。後來又沒有握晤機緣。那一段重叠的經歷,我覺得值得我們回憶。因爲多樑、項武義,和我曾經共同署名呼籲,對於台灣高教大學的招生方法,以及學科的分配和選擇等等,應有所改進。當時臺灣的各大學聯合入學考試制度,每年一次,全省的高中生都要參加同一個考試按照成績和志願,分配到某一學校的某一科系。這種考試,可想而知,每人都會把頭牌學校中他所喜歡的系作爲第一志願,往往爭相選擇最熱門或最有前途的科系。其後果就是頭牌學校最熱門的科系可能會有十倍、二十倍,甚至三十倍的申請人。而所謂冷門科系,或者差一點的學校,可能都招不到足够的人數。如此的現象,在今天中國大陸的高考制度下同樣出現。考生們到了高二,就開始注重溫習之前的功課,高三更是不再上新課了,完全投入準備考試之中。再加上還有補習加強:或者私人補習,或者加入補習班。補習者,補如何考試也。猜測考題,模擬答案,然後背誦答案。不僅文字答案,如此處理;甚至于數學的答案,也都針對「難題」的解答背誦。
這種制度在臺灣實施頗久,司空見慣,公認為公平無弊,儼然傳統中國的科舉。其實背離了學生在中學受教育的目的。中學教育應是基本教育,但是爲了應付如此激烈競爭,老師和同學都以填鴨式的背誦記憶,作為不二法門,意圖衝過晉升大學的難關。考生選擇的系別又往往不是自己性向所宜在:考上了,故然可喜,但讀得也非常辛苦。沒考上,可惜,卻可能只是幾分之差。這種亂點鴛鴦譜,靠記憶取得的成績選擇自己的未來,造成了臺灣高等教育的瓶頸作用。在塞車的情况之下,表面上,有教無類,其實沒有做到因材施教。
於是多樑,武義,和我就指出了這種毛病。我們建議一定要有多元考試的方式。投考前自己衡量實力,選擇自己的能力够得上的學校,以及和自己的興趣配合的一兩個系。甚至再加上考慮其在高中學科的成績,在多元的選擇之外作多方面的審查,然後確定考生適合哪一科系?這個建議幷未得到呼應,在臺灣一直到1990年代才漸漸出現多元的審查。但不幸者,政府突然放開了學校的資格審查。于是專科改制為學院,學院擴大為大學:一時之間,台灣出現了一百二十多家大學。臺灣兩千多萬人口,滿街都是學士,但是缺少夠格的技工。博士碩士,一年可以論千計,而未必能得到進一步研究的機會:結果又是一番浪費人力。從1970年到1990年,以致今日,臺灣的教育制度並沒有走上軌道。
不幸地,大陸的高考制度重蹈臺灣聯考的舊路。高考使得每一家家長嚴陣以待,全力以赴,逼迫孩子們以補習、記誦來斬將過關。臺灣多少年的錯誤經驗,大陸並沒有警惕。舊日科舉,在台海兩岸,再度出現。當年多樑和我提出呼籲,共同設計教育制度的選拔過程,但到如今兩岸都沒有做到。中國開放留學之後,幾乎每一家的小孩,都從小就被灌輸要上國外名校的志願。中國有十三億人口,論千、百萬大學生。留學志願放在名校,又是一番浪費人力。這種情况,如果中國自己不加以改變,恐怕由於高教的激烈競爭,會因為填鴨式的記憶背誦,拉垮中等教育的質量,扼殺了孩子們的悟解能力;如果舉國青年都只能背誦,不能思考,如此國家怎能擁有足夠的「軟實力」? 從1970年代到今天,已經五十多年了,兩邊的中華兒女都還被困在高考聯考的桎梏里,中國還能浪費多少具有潛力的人才?
我們看看最近美國新科技的創業者,很多都不是名校出身。但是他們適逢機緣,有充分的空間,根據自己的興趣,發揮潛力,開拓事業。蓋茨(Bill Gates)這樣的人才,幷沒有名校出身,沒有一路「狀元」;夤緣時會,由于依托新科技和資本運作的工業化,世上出現了許多科技新貴。中國傳統故事:『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在美國歷史,19世紀後期-20世紀中期,企業界出了不少豪傑,奠定美國高度工業化的世界霸業。今天,嶄新的新科技,正等待中華兒女,過關斬將;海峽兩岸的教育制度,實在應有改革,以應付新興的形勢。
以上沒有完全切合多樑大作原來的內容,但是因爲我與他那段共事的因緣,這份香火情,使我不能不重新提起當年我們共同擔憂的事情,作爲對兩岸的教育當局和兩岸的家長們的呼籲。不要再浪費孩子們的青春和天賦。一個國家的穩定與繼長增高,是以堅實的中等階層,作為主幹,他們擔任最重要,而似乎平凡的技術性工作。我們欣賞上層的明星,他們也做出了杰出貢獻。最底層的廣大群衆,沒有機會進入大學,他們是國家最需要照顧的人,是國家主要的人口。他們也是中層的人所來自的階層。中等階層,正是大學教育的畢業生。盼望大家珍惜這一廣大的社會中堅,不要糟蹋了他們蘊藏的潛在能力。在這短短的序文中,我只提出這個呼籲,卻不僅回憶多樑與我曾經關心的心事。
多樑這本書裏有許多關于在大陸旅行的報告。他讀的物理,我讀的歷史。我們接觸的知識和人物都有不同,但是我們看到同樣的故鄉山河。他曾踏足的城市,我幾乎都到過或生活過。看著熟悉的山川,回憶故國,能不神傷?1964年是我離開大陸以後,第一次在香港邊境,和石師璋如先生,以及老友李亦園兄,「望鄉台」上瞭望,鐵絲網那邊,呎尺之地,就是中國:當時三人,由飲泣而嚎啕。1992年,我終於回去大陸,到窮鄉僻壤看,到城市最基層看,的確理解了『塵撲面,鬢成霜』的苦澀。到了21世紀,大陸開始建設,今天處處高樓大厦。但願都要記取:莫讓後來人說,“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樓塌了”。高樓要有堅實的底盤;高樓要有盛世太平才能撑得住。有高樓,不如田間有好莊稼;有華厦,不如兒郎有好技能;奢侈消費,不如有平淡的豐衣足食;常民百姓,言行不受桎梏約束:這是一個八十九歲中國人,對故園家人的冀望。
前日午夜夢醒,借放翁意,胡謅打油:『客夢常驚思鄉淚,老殘難忘俟河清;百姓身心安泰日,乃翁墳前告太平。』多樑兄:似乎沒有完成你交代的任務。這一堆煞風景的話,希望你原諒。
許倬雲 序於美國匹城客次

作者簡介

林多樑,浙江瑞安人,1930年生。八歲,曾在下半夜被日寇登陸艇砲火驚醒,和父母親隨眾奔跑入山,黑夜空中子彈飛行軌跡清晰可見。這或許是導致個人,在1948高中畢業就直接隻身赴台的潛在原因,想了解日本統治對台灣民眾的影響。

到台後經友人推薦,得進省統計處任職。1949國民政府遷台,六月省府裁員,獲三個月遣散費。九月進陸軍總部第一署任中尉組員,負責人員統計。1950春至六月底,國軍撤台,公務繁忙。八月考入台灣師院讀物理,1954畢業。 經預備軍官訓練結束,1955成海軍少尉航海官。1956 考入清華研究所,1958獲碩士。旋即赴美進 Ohio State,1961得哲學博士。進耶魯大學物理系任研究員。1963年與耶魯圖書館錢相女士結婚。

1964任教水牛城紐約州立大學,至2002退休,成榮休教授。近四十年間,1965曾專程到台為中研院,台大與清華合辦暑期班主講核物理三月。1966年暑期訪問史丹佛大學三月。1972秋訪問英國牛津大學一學期,義大利比薩高師一月,及星加坡南洋大學一週後抵台,專任台大客座教授至八月下旬返美。1973首次返國探親,曾專程訪問合肥中國科技大學一週。2000應彭堃墀院士邀,訪問山西大學。安排省內旅遊,以及新疆訪問並遊覽伊犁與吐魯蕃。2004-2008年間,專任山西大學物理基地班教授五年。每年任課兩月。公餘整理歷年講義成書,由北京科學出版社於2012年出版一冊專書 “量子力學”。

目次

目錄

許倬雲序
自序
第一章 中小學憶舊
第二章 台灣經歷
1.居留寶島十年
2.回台服務工作
第三章 回國探親
1.廣州、杭州、瑞安、上海
2.蘇州、南京、合肥、北京
第四章 清華講學
1.從申請回國到清華講學
2.從清華園看中國社會
3.大寨、桂林、湘漓同源
第五章 東北與內蒙古
1.遼寧大學與哈爾濱
2.內蒙古大學與呼和浩特
第六章 教育改革
1.北京工業大學與中美合作
2.內蒙古大學與受聘典禮演說
3.教育部報告會與沿途各大學演講
第七章 長江三峽與黃山遊覽
第八章 二次入川訪成都
第九章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與山東大學
第十章 南京大學,上海與福建
第十一章 東京大學,中南大學與張家界旅遊
第十二章 中科院物理所,南開大學與中山大學
第十三章 天安門事件
1.女兒在清華
2.避世九寨溝
第十四章 山東師大與青島遊及南開大學
第十五章 中科院研究生院與京郊旅遊
第十六章 深圳大學、重慶大學、大足石刻、再訪清華、 中科院半導體所
第十七章 西安交大、蘭州大學、雲南大學
第十八章 四川旅遊:自流井、大足、三星堆、西昌、卭崍
第十九章 香港科技大學與泰國旅遊
第二十章 山西大學
1.旅遊大省
2.新疆之行
3.物理基地班,再訪濟南與廣州
胡立謙讀後感
附錄1:著者科研經歷簡述
附錄2:周大偉介紹本書著者
附錄3:美國中小學教育(上)
附錄4:美國中小學教育(下)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9 790
庫存:1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