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節】 單本79折,5本7折,優惠只到5/31,點擊此處看更多!
中國從此走向大唐:南朝的遺產(簡體書)
滿額折
中國從此走向大唐:南朝的遺產(簡體書)
中國從此走向大唐:南朝的遺產(簡體書)
中國從此走向大唐:南朝的遺產(簡體書)
中國從此走向大唐:南朝的遺產(簡體書)
中國從此走向大唐:南朝的遺產(簡體書)
中國從此走向大唐:南朝的遺產(簡體書)
中國從此走向大唐:南朝的遺產(簡體書)
中國從此走向大唐:南朝的遺產(簡體書)
中國從此走向大唐:南朝的遺產(簡體書)

中國從此走向大唐:南朝的遺產(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45 元
定價
:NT$ 270 元
優惠價
87235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7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戰場上所向無敵的宋武帝劉裕有沒有可能統一全國?
謝靈運為什麼身在朝堂還能整天遊山玩水、吟詩作賦?
梁武帝為什麼把自己布施給佛寺,要大臣花費巨資贖回?
侯景動亂僅僅是為禍一方還是影響全國?
除了祖沖之的圓周率,南朝還有哪些成就?
魏晉南北朝,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大分裂時代,這是一個價值重整與製度重建的時代,也是文化大碰撞與民族大融合的時代。南朝,從420年劉裕篡東晉建劉宋說起,到589年隋滅陳,歷經宋、齊、梁、陳四個朝代,共170年。分裂期間有不斷發生的南北戰爭,有一個比一個匪夷所思的君王,特色鮮明甚至有些令人瞠目結舌的南朝宮廷女性,以及眼高於頂的世家大族……將在此一一出現。精緻優美的南朝文化、南方的經濟與生活,還有南朝最後的歲月,這本書將呈現歷史上真實的南朝。

作者簡介

葉言都,1949年生於澎湖,祖籍北京,父系為滿族葉赫那拉氏,葉嘉瑩先生侄子。
臺灣大學歷史系博士,曾師從許倬云先生。曾任《英文漢聲雜志》研究員、世新大學兼任講師、時報旅行社顧問、古跡臺北故事館咨詢顧問等,現任東吳大學歷史系暨創意人文課程兼任助理教授、洪建全基金會敏隆講堂講師、臺北市長官邸藝文沙龍講師、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獨立董事。
代表作:
《我愛溫諾娜》,獲第8屆時報文學獎科幻小說首獎;《1649》,獲第11屆時報文學獎推理小說首獎,並改編為電影《遊戲規則》。其他作品還包括:科幻小說集《綠猴劫》;談中國歷史作品《中國從此走向大唐:南朝的遺產》《中國從此走向大唐:北朝的遺產》。

名人/編輯推薦

1.作者歷史背景專業,家學淵源深厚
葉嘉瑩先生侄子,家學淵源深厚,亦曾師從許倬云先生學習。作者在攻讀碩士期間即研究南北朝史,在工作退休後,重新撿起研究興趣,攻讀並獲得臺灣大學博士學位。
2.解析亂世魅力,還原真實的南北朝
南北朝是一個大分裂的亂世,也是一個“政治大分裂、文化大碰撞與民族大融合的時代”。作者憑依扎實的歷史考據,提綱挈領,去粗取精,賦予本書豐富的歷史知識,厘清亂世脈絡,澄清史實真相,帶讀者走出對這段歷史的認識誤區。
3.文學化寫作手法書寫的歷史普及讀物
南北朝這一段歷史未得眾多史家青睞,相關歷史研究和普及讀物都比較少,歷史課上也是三言兩語一帶而過,但卻是《瑯琊榜》《蘭陵王》《楚喬傳》等作品的靈感源泉,漸漸得到一些關注度。作者依據史實,不汲汲於對一人、一物細節的描述,以文學化的語言為讀者傳述南北朝的宏觀歷史,通俗易懂,閱讀起來極富趣味性。其中穿插當時的文學作品以及作者自己的詩文,補充相關知識的同時豐富了閱讀體驗。

導讀 看北朝天下如何起風云
陳識仁 臺灣輔仁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魏晉南北朝,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大分裂時代,人們對其印象多半與戰亂、落後、黑暗、“野蠻胡族”等負面評價有關。也因為如此,一般人對它的了解,除了三國那一段之外,往往不如漢唐盛世或明清帝國深刻,並且也沒有多大的興趣。 這是一個價值重整與制度重建的時代。當時的人們,不論帝王或世族,總在步履蹣跚中摸索著未來可行的道路。魏晉,歷經的是儒家道德失序後社會核心價值重整的時代,隨後的南北朝,則因為北方遊牧民族帶來的強大動力與活力,為瓦解後的漢帝國重構了各種制度以因應局勢的需求。由此可見,在這亂世之中,處處充滿著引爆各種可能性的巨大力量。現在,擺在讀者眼前,由葉言都老師暢談南北朝的這兩冊普及讀物裡,他要說的,正是這個時代的後半段。他將帶領讀者,當個穿越時空的旅人,俯瞰那個令人驚心、驚異又驚艷的時代。我相信在葉老師淵博的知識與說書人般的生動口吻下,一定能為讀者帶來一場精彩的南北朝饗宴。只是,在啟程之前,且容我權充領隊,先以這篇導讀向讀者們介紹北朝的重要大勢。
始與終
公元420年,出身北府軍團將領的劉裕,結束南方的東晉國祚,創立國號為“宋”的新王朝。大約二十年後(439 年),鮮卑拓跋族人所建立的“魏”國,在拓跋燾的領導下,結束了長達百餘年的十六國亂局,統一北方。南北雙方在相當接近的時間裡,各自終結舊時代,成立新王朝,並揭開對峙競爭的局面,此即中國歷史上的“南北朝”時代。直到公元589年,隋文帝滅陳,天下再度統一為止。
拓跋崛起
鮮卑,是一個很廣泛的民族稱呼,它主要在今日的遼東以北到大興安嶺一帶活動。若依照活動的地域區分,最先出現在漢人文獻記載裡的是東部鮮卑,他們與一支被稱為烏桓的民族都曾被強大的匈奴役使,稱為“東胡”。後來歷史上常見的段部、宇文部、慕容部,即屬東胡後裔。匈奴勢衰之後,草原上的民族發生過大規模的移動,據說慕容部有兄弟爭吵,哥哥忿而率眾離開舊居地,遠徙到今日青海東部一帶,即吐谷渾。另外,十六國當中,建立西秦的乞弗部以及南涼的禿發部,分別在今天的甘肅榆中、青海西寧附近活動,這是西部鮮卑。至於原本居住在大興安嶺一帶,歷經數代人遷徙,最後活躍於今日內蒙古與山西交界一帶,先後建立代國與北魏王朝的拓跋部,可稱為北部鮮卑。拓跋人在史籍中出現的時間最晚,但成就最大,甚至奠定了日後隋唐帝國的制度基礎。有日本學者從中亞、北亞的角度出發,將北魏、北齊、北周、隋、唐這一系列王朝稱為“拓跋國家”。它們在歷史上的影響極為深遠,說明拓跋部確實是後起之秀。
孝文漢化
北魏的漢化並不始於孝文帝,但孝文帝確實在中國歷史上以推動全盤漢化而知名。如果要形容北魏一個半世紀(386—534年)以來的文化選擇——究竟要保持本族文化,還是學習漢文化——這一路走來,真可說是跌跌撞撞,不怎麼順利。好不容易,孝文帝以過人的意志力推動全面漢化,不僅當時就遇上像元丕父子這樣的公開反對者,甚至還牽扯到太子元恂的謀反事件。也有人認為,孝文帝全面漢化後不到半個世紀即分裂的歷史事實,說明對拓跋人而言,拋棄本族文化是一段煎熬的歷程,其漢化也就不能簡單地定調為一場成功的改革。其實,早在拓跋珪的時代實施“離散諸部”時,就反映出拓跋族人必須在十字路口做出抉擇——要繼續當松散的草原部落聯盟領袖,還是要建立一個皇權集中、能號令天下的國家?此間的取舍,恐怕是歷史上所有非漢民族進駐中原地區後都要面臨的問題。
東西之爭
孝文帝漢化與遷都洛陽的行動,導致南方以洛陽為中心的漢化(文)集團與北方以六鎮為代表的胡化(武)集團的對立,形成“一個北魏,兩個世界”。六鎮之亂最終還是在內部的矛盾激化下揭開了,日後爾朱榮集團雖然暫時平定了動亂,但他顯然沒有能力解決問題,權力分別落在已經胡化的高歡與漢化的宇文泰手中,帝國從此一分為二。東、西魏分裂之初,不論國土、軍事、經濟或人才,東魏的高歡所掌握的資源,都遠遠超過西魏的宇文泰。如果攤開當時的國際形勢圖,你會發現國力寡弱的西魏,被東魏、突厥、吐谷渾、南梁等幾大政治勢力包夾,當時的人說“齊(指東魏)謂兼並有餘,周(指西魏)則自守不足”,西魏真可謂在風雨飄搖之中。然則,歷史的結局,卻是不被看好的北周並滅了北齊,仿佛今日觀賞球賽時所說的“大逆轉”。乍看之下,似乎比小說更加富有戲劇性,但若靜心探究,則不難體察出其中的發展軌跡。高歡從爾朱集團手中接收了絕大部分的北鎮軍人,這群仇視漢人的武人,同時也是一股反漢化的勢力。高歡並非不知道國內存在嚴重的胡漢矛盾問題,他曾請人分別向鮮卑人及漢人說明雙方互補的必要性,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試圖緩解彼此矛盾,但從事後的發展來看,顯然成效不彰。
現代啟示
周一良先生用“大鮮卑主義”形容彌漫在東魏朝野的時代氣氛,代魏建齊的高洋及其繼任者,不但無法化解矛盾,皇室的動蕩與政治的黑暗,甚至使局勢更加惡化。反觀西魏,最初只靠三股勢力支撐:隨宇文泰進入關中的北鎮軍人、關隴河東地區的土著豪族、隨孝武帝西奔入關的魏帝殘餘勢力。但人數都不多,力量寡少,加上前述極為險峻的國際形勢,領導人宇文泰勢必得設法壯大自己。他不像高歡用上浪費唇舌的溫情攻勢,而是采取建立制度的方法,弭平彼此間的差異性,進而強化認同感。例如,以府兵制度為中心,外層裹以政治號召與文化政策,後續通過幾次改良修正,把三股勢力不分胡漢地結合成一個關係緊密、認同關隴本地的軍事指揮與政治統治集團。陳寅恪稱此為“關中本位政策”,形成的政治集團勢力即為“關隴集團”,其影響直到隋唐時代。隨著南北朝走入歷史的尾聲,北方有西魏、北周通過制度摶聚認同,不斷壯大自我力量;南方則可看到平流進取的門閥子弟,欠缺磨煉而快速腐化。這兩者之間可有共通之處?競爭壓力的有無與改革動力的強弱,可否作為我們神遊南北朝歷史歸來後的現代啟示呢?北朝的大勢既如上述,其間的細節與故事又是怎樣的呢? 這就要請葉老師用其生動的筆法,帶領各位來一趟深度的北朝歷史之旅了。
自 序
這部書的內容是對中國南北朝歷史的普及性敘述,著作目的是提供普及性的南北朝歷史給社會大眾,並推廣歷史書寫的普及化,構想是效法觀光事業,將了解南北朝歷史視為一次專題旅遊。我願借這部書將自己過去接觸這段歷史的經驗與感想提供出來,嘗試以導遊的身份,陪同諸位讀者回到將近一千六百年以前,走一趟南北朝的歷史之旅。
我們生活在四度空間中,時間是第四度空間。有了時間這個維度,我們可以從現在向前方眺望,想象以後的狀況,想出的就是科幻;我們也可以從現在向後方眺望,觀察從前的狀況,看到的就是歷史。
人在實質的旅遊中,身體會移動到不同的地理位置,亦即在三度空間中向他方轉移,去接觸自己感興趣的地方。人的心智也可以在第四度空間中向後方轉移,移動到以往的某個時間位置,去接觸自己感興趣的歷史。這種心智的活動,其探訪的意義等同實質的旅遊,可以稱為“歷史旅遊”。這部書就是以歷史旅遊觀點寫出的南北朝歷史書,若稱為“南北朝歷史旅遊導覽”亦無不可。
寫這部書以來,我一直努力把握它的內容與風格,希望采用較為寬廣的角度,放大對南北朝歷史的視野,在“宏觀歷史”的概念下,不汲汲於對一人、一物細節的描述,而是為社會大眾提供對那段時期的整體概念性理解。我認為這是中國目前缺乏的,其他中文地區也類似。南北朝史事紛紜,這部書並不追求全面性的涵蓋,僅願先提供必要的記載原文,作為資料來源的見證,然後從宏觀視角考察,以普及歷史的筆法發揮,就事論事,對當時影響重大的關鍵深入分析,為有志進一步探索南北朝史的人提供一條入門途徑。
任何後代人寫的歷史書,必然受到作者背景與先入為主觀 念的影響;然而也就因為如此,歷史才能一再被重新詮釋,重新發現。太史公司馬遷因此以“成一家之言”為職志,著作《史記》;意大利史家克羅齊(Benedetto Croce,1866—1952)也因 此有“一切真歷史皆當代史”的名言。我熱愛歷史,也熱愛文學,曾習作中國古典詩詞,寫作這部書時,為追求歷史的厚度,會引用古代詩家詞人的相關作品,都注明作者;然而如此一段時間深深浸沉於南北朝歷史的情境下,寫作之際,有時竟會有某些符合古典詩詞章法的只句片語突然在我腦海中浮現,當即記下,再加以連綴完整,就是各章最前面的詩詞。於是這部書的各個段落,成為以我習作的詩詞開篇,居然有些古典說書的風格,也算歷代史家先賢著述的各種南北朝史書之外的另一種敘述方式吧。
時間是延續的,歷史是延續的,面對這種不斷延續的特性,接觸歷史時不妨先進行宏觀的歷史探訪,再深入研究符合自己志趣的各個歷史單元。然而值此網絡文化涵蓋一切的時代,普及歷史的敘述呈現碎片化,以致社會大眾視接觸歷史為獵奇,得到的碎片知識就以為談資,還不見得是真實的,這是歷史教育與歷史傳播的危機,也是歷史的危機,應該得到重視,史學界也有義務提供解決的方法。
中國南北朝的歷史特色鮮明,意義重大,值得進行普及式的歷史旅遊,更不應被碎片化、獵奇化、談資化,我因此敢於不揣簡陋,抱著提供南北朝歷史旅遊基本信息的心願,將這部兼具宏觀性與重點性的南北朝歷史書以現有的面貌,呈現於諸位讀者面前。
葉言都
2019年7月

目次

導讀走入江南煙雨花落盡的南朝
自序
楔子
南朝風貌概述

第一章索虜、島夷,烽火揚州路——大分裂與南北戰爭
南北分裂
索虜、島夷
南北戰爭
南朝北伐與北朝南侵
南北朝後期局勢的變化
打打談談,談談打打,互別苗頭的南北關係

第二章捕鼠達旦狎客宴,步步生蓮半面妝——昏君、亂君、暴君與宮廷女性
南朝皇室亂象
南朝皇室的昏、亂、暴實況
南朝歷代皇帝的昏、亂、暴事蹟
昏君、亂君、暴君輩出的歷史背景與家庭原因
昏君、亂君、暴君輩出的社會原因
南朝皇室女性

第三章長簷車,高齒屐,薰衣剃面,坐致公卿——高高在上的世族
南朝世族階級的形成:閥閱、郡望與譜牒
世族的特權
高門世族的兩面性
南朝世族的腐化
南朝後期世族的式微

第四章歸去來詞山居賦,吳聲西曲子夜歌——南方生活面面觀
自成天地的世族莊園歲月
知識分子的隱居生活
家庭生活:大家族的改變
南朝民歌中的南朝生活

第五章算圓周,辯神滅,儒玄文史釋道醫——精緻優美的南朝文化
南朝文化
南朝文化的歷史定位

第六章四二年間花落盡,南朝青史豈成灰——南朝終局
茹素留寶懺,捨身論功德:梁武崇佛
國運急轉直下,文化兵火凋零:侯景風暴
花開花落不長久,景陽宮井又何人:後庭花里送南朝

後記

附錄一參考資料
附錄二南北朝歷史大事年表

書摘/試閱

遷都洛陽
北魏孝文帝在太和十七年(493年)七月啟動遷都洛陽計劃,這並非明白發布詔書,公開辦理,而是在精心布置下,運用政治權謀的秘密運作。孝文帝先下令建造黃河浮橋、立太子、戒嚴, 做足親征南方的姿態,然後在平城召集群臣,義正詞嚴地宣布討伐南齊,親自率領三十多萬大軍南下。出發時有臣下建議皇上攜帶一些宮女同行,孝文帝下詔說戰爭期間不近女色,公開嚴詞拒絕,這等於宣布皇帝本人把所有女眷留在首都,全體將士當然要比照辦理,間接表示大家仍然在平城安家落戶,用以隱藏遷都的企圖。
大軍南下,渡過黃河,抵達洛陽。此時恰逢秋雨連綿,道路泥濘,行軍困難,孝文帝仍然披甲戴盔,騎馬出營,擺出繼續親征的架式。群臣攔住馬,叩頭請求不要再進兵,孝文帝才停止南征。這是不是另一場安排好的政治秀不得而知,但如此一來,這次浩浩蕩蕩的“南征”一場仗也沒打,孝文帝宣布解嚴,筑壇稟告祖宗決定遷都,這才將此行真正的目的曝光。此後孝文帝巡視黃河以南地區,轉到鄴城,在此地新建的行宮中舉行太和十八年(494年)元旦大典,顯然在評估究竟選擇洛陽還是鄴城做新首都,閏二月才回到平城。在舊都,他先召見留守群臣,說明遷都的計劃,又到西北邊區巡視一圈,撫慰守邊將士,安定邊區人心,再回到平城後,於十月份正式下令遷都洛陽。遷都的部署與實行費時將近一年半,從孝文帝如此苦心孤詣地規劃與按部就班地執行,可見這是多麼重大的事。
遷都洛陽的確意義重大,它是一場政治賭博。
一場用國家、民族下注的豪賭
對於孝文帝、鮮卑族與北魏政權來說,定都洛陽是冒著極大危險的舉動。由於在當時的北魏帝國中,鮮卑族僅占人口的少數,拓跋氏更是鮮卑族中的少數,這樣少數的統治者在深入漢人地區的洛陽建都,距離塞外草原非常遙遠,一旦占人口絕對多數的漢人集體造反,在洛陽的鮮卑人將被層層包圍,絕無逃出的可能。五胡十六國時期,350年發生的“冉閔屠胡”事件使鄴城的胡人遭集體屠滅,距離當時並不遙遠,胡人都該記憶猶存。
中國歷史上北魏以後的金、元、清三個外來民族朝代有兩項共同的特色:一是至少統治黃河流域,即半個傳統中國領域,這與北魏相同;二是只要沒有來自更北方的威脅,就始終都建都於北京,只有金朝末年在蒙古威脅下才遷都汴梁。但建都北京卻與北魏孝文帝的做法背道而馳。
北魏以後,三個不同時代的外來民族在中原建立王朝時竟有不約而同的考慮,實際上基於一個共同的原因:相對於漢人,本族人口在中原地區處於絕對少數,因此統治中原必須做最壞的準備。北京距離長城很近,萬一漢人全面反叛,實在無法抵擋時,皇帝、皇家與重要族人可以迅速撤退到塞外,徐圖再起,不至於淹沒在漢人的大海裡,全體死無葬身之地。這種沿用幾百年的政策在元代末年曾實際發生作用。當1368年朱元璋派遣的兩路北伐大軍勢如破竹,即將衝抵元的首都大都(今北京)時,元朝在中國的最後一任皇帝順帝率領親屬與蒙古貴族打開大都的北門,及時逃到今天的內蒙古地區。至此明朝雖然推翻了蒙古統治,但並未消滅蒙古人,隨後雙方以長城為界,塞外的蒙古人仍然能夠與明朝持續對抗兩百年以上,1449年還有能力在土木堡一戰中大敗明軍,俘虜明朝的皇帝英宗。
北魏建國之初,在長城以南只擁有山西北部,地盤不大,沒有上述的顧慮,建都平城是自然之舉。到孝文帝時北魏已經擁有黃河流域數十年,但仍未遷都,也未始沒有上述的考量。所以北魏孝文帝遷都深入漢人地區,可說是在進行一場政治豪賭,押上的賭注是北魏的國運、鮮卑的族運和他自己的性命,賭的是這樣做能迅速將北魏轉變成中原國家,取得中國的正統地位,進而消滅南朝,統一天下。
這場自斷退路的豪賭等於自廢壓箱底的武功,顯然只可以贏,不可以輸。遷都洛陽後,北魏中央政府已深入漢人地區。在這種前提下,必須追求在最短時間內取信於漢人,讓中原地區的漢人很快認同這批南遷的鮮卑人,以求從此泯滅族群界線,雙方水乳交融,合作建立新魏國。其做法就是漢化,而且必然是激烈的極端漢化、迅速漢化。總之,孝文帝既然必須在短時間內徹底改變鮮卑舊風俗、舊習慣,將鮮卑人改造成漢人,以求盡快融入漢族,則漢化勢必走向極端,采取無條件、無退路、孤注一擲的全盤漢化政策。
在古今中外的歷史上無條件引進文化並全面采用的事例十分罕見,通常一個政府決定引進外來文化,大多不會拋棄本身的文化。19世紀後期全世界非西方地區都面臨排山倒海而來的西方勢力,許多國家、民族被迫采取學習西方的政策,但大都不願放棄自己原有的文化,於是產生文化妥協現象。這種文化妥協的表現,在中國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新思想,舊道德”等,在日本是“和魂洋才”“東洋道德,西洋藝術,精粗不遺,表裡兼該”等,在奧斯曼土耳其、印度、泰國等地也出現過類似狀況。而北魏孝文帝的漢化做法,是歷史上極其特殊的案例。
孝文帝決定將北魏置之死地而後生,遷都南方後,還必須選擇新首都地點。以當時的情況看,從歷史聲望、地理環境、城市規模、人口數量及組成、經濟條件、軍事條件等因素考量,候選地不出鄴城、洛陽二處。鄴城[ 今河北臨漳。]位居河北省南部,黃河北岸的支流漳水邊,附近是大平原,農產豐富,漳水可通航,交通便利,自三國時期起就是華北的重要城市,五胡十六國時的後趙、冉魏、前燕都曾建都於此,在南北朝時期,許多北方漢人世家大族也聚居於此。洛陽則位居黃河南岸的支流洛水穿過的洛陽盆地中,腹地較小,經濟條件遜於鄴城,但歷史聲望超高,是西周陪都,東周、東漢、西晉首都,作為中國政治中心之一已有千年。
也就因為如此,洛陽地區戰爭頻繁,屢次遭受兵火的破壞,當時人口反而不多,世家大族也少。依此分析,鄴城在經濟、人口等方面領先,面對南北戰爭也比較安全;洛陽則在歷史聲望上是不二之選,卻因位居黃河南岸,暴露在南朝攻擊範圍內,是一個進可以攻、退卻不可以守的位置,兵法上真正的“死地”。北魏孝文帝以前,洛陽曾在356年東晉桓溫北伐、416年劉裕北伐、430年南朝宋文帝北伐時三次被南方攻下;孝文帝以後,528至529年也曾被南梁的北伐軍占領過。孝文帝應該不會不明白洛陽軍事地理位置的特性,但仍然選擇在洛陽建都,代表他確實胸懷大志,要做全中國的領袖,在處理國家大政上凡事敢作敢當,充滿積極主動精神,在制定國家戰略上放棄防御思考,選擇背水建都,自居死地,采取全面攻勢政策。
自從東晉、五胡十六國時期以來,世家大族不分南北,大致傾向以保持本家族的政治、經濟、社會與文化地位為考量重點,並不樂見南北雙方的局勢發生重大變化。北魏孝文帝追求統一必定導致積極南伐,這從他不選擇比較安全,也是世族根據地的鄴城建都可以看出,這樣一來,其實並不符合北方世族的家族利益。所以《魏書》記載孝文帝巡視鄴城時,當地漢人世族對遷都洛陽都不贊成,迫使孝文帝在493—494年間四度前往鄴城與他們溝通,他們的態度仍未改變。這應該也是孝文帝最後舍棄鄴城,選擇洛陽的原因之一,畢竟任何政治領袖都不希望首都的地方精英處處跟自己過不去。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235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