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母親節暖心加碼,點我領取「限時加碼券」
貧富與慾望(簡體書)
滿額折

貧富與慾望(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49 元
定價
:NT$ 294 元
優惠價
87256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7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本書為莫言演講集之三,收錄莫言自1999年至2019年的文學與文化演講37篇。其中多數內容既包含文學、又超越文學;有談論文學與青年、與影視、與互聯網關係的,如《文學與青年》《細節與真實》《文學個性化芻議》等;有站在亞洲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高度,探討文化交流、繼承與創新的,如《沒有個性就沒有共性》《只有交流,才能進步》等;有一些,如《悠著點,慢著點:“貧富與慾望”漫談》《東航西渡》《儒學與佛教》《我們的亞洲》等演講,以及蕞新收錄的莫言2019年在愛奇藝世界·大會網劇論壇上的演講等,則展示了莫言對於人類命運和文明的深邃思考。

“我們要讓人們記起來:在人類沒有發明空調之前,熱死的人並不比現在多;在人類沒有發明電燈前,近視眼遠比現在少;在沒有電視前,人們的業餘時間照樣很豐富。有了網絡後,人們的頭腦裡並沒有比從前儲存更多的有用信息;沒有網絡前,傻瓜似乎比現在少。我們要通過文學作品讓人們知道:交通的便捷使人們失去了旅遊的快樂,通訊的快捷使人們失去了通信的幸福,食物的過剩使人們失去了吃的滋味,性的易得使人們失去戀愛的能力。”——莫言








《講故事的人》收錄莫言自1999年至2018年的文學演講33篇,包括2012年他在斯德哥爾摩領受諾貝爾文學獎期間的受獎演說、榮獲第八屆茅盾文學獎的獲獎感言等,以及莫言的長篇小說《豐乳肥臀》《檀香刑》《四十一炮》《生死疲勞》《蛙》等重要的創作緣起和所要表達的思想等。



《我們都是被偷換的孩子》收錄莫言自1996年至2014年的文學演講36篇。其中,有在世界文學大家――如斯特林堡、阿摩司·奧茲、大江健三郎等――作品研討會上的發言;有在中外文學和文化交流論壇上的演講,也有在一些重要文學獎頒獎儀式上的致辭,還有一些則是在中外大學講堂、圖書館或書展上的演講。



《貧富與欲望》收錄莫言自1999年至2019年的文學與文化演講37篇。其中多數內容既包含文學、又超越文學;有談論文學與青年、與影視、與互聯網關係的,如《文學與青年》《細節與真實》《文學個性化芻議》等;有站在亞洲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高度,探討文化交流、繼承與創新的,如《沒有個性就沒有共性》《只有交流,才能進步》等;有一些,如《悠著點,慢著點:“貧富與欲望”漫談》《東航西渡》《儒學與佛教》《我們的亞洲》等演講,以及蕞新收錄的莫言2019年在愛奇藝世界·大會網劇論壇上的演講等,則展示了莫言對於人類命運和文明的思考。

作者簡介

莫言,1955年出生于山東高密,1976年參軍離開故鄉,1980年代初開始文學創作。曾先後供職於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政治部、檢察日報影視部、蕞高人民檢察院影視中心、中國藝術研究院等單位,現為北京師範大學教授。2012年10月,因為“將迷幻現實主義與民間故事、歷史以及當代社會現實相融合”而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是首位榮獲這項大獎的中國作家。



莫言迄今為止的主要作品有《紅高粱家族》《豐乳肥臀》《檀香刑》《四十一炮》《生死疲勞》《蛙》等長篇小說十一部,《透明的紅蘿蔔》《拇指銬》《歡樂》《爆炸》等中短篇小說一百餘部,《霸王別姬》《我們的荊軻》等話劇、戲曲、影視劇劇作多部;另有散文集、演講集、對話集等多部。作品被譯為英、法、德、意、日、西、俄、韓、荷蘭、瑞典、挪威、波蘭、匈牙利、阿拉伯等五十餘種語言。



莫言及其作品曾獲得馮牧文學獎、聯合文學獎、大家?紅河文學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傑出成就獎、世界華文長篇小說獎?紅樓夢獎、茅盾文學獎、全國戲劇文化獎金獅編劇獎、中華藝文獎、影響世界華人大獎等國內重要大獎,以及法國Laure Bataillon外國文學獎、法蘭西文化與藝術騎士勳章、意大利Nonino國際文學獎、日本福岡亞洲文化大獎、美國紐曼華語文學獎、韓國萬海文學獎、阿爾及利亞“國家傑出獎”等國際重要獎項。



此外,莫言被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臺灣佛光大學和保加利亞索菲亞大學、法國艾克斯-馬賽大學、美國紐約城市大學、秘魯天主教大學、智利迭戈波塔萊斯大學等中外十余所大學授予榮譽博士學位,並擁有北京師範大學首位“京師傑出教授”、德國巴伐利亞藝術科學院通訊院士、英國牛津大學攝政公園學院榮譽院士等稱號。

名人/編輯推薦

他講述的中國故事,洋溢著渾厚、悲憫的人類情懷。他的作品不僅深受國內廣大讀者的喜愛,而且就我所知,莫言的作品在國外也深受一大批普通讀者的喜愛。

――中國作協主席 鐵凝

我認為真正的文化的東西確實需要一種民族的根,如果沒有民族的根的話,這種文化就會失去意義。所以我一再讀你的作品,就是喜歡高密。我很可惜自己沒有像高密這樣一個故鄉,但是讀你的作品呢,高密也成了組成我故鄉的一部分。而且我希望大家都記住,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是農民的後代。

――法國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勒克萊齊奧

他(莫言)通透的感覺、奇異的想像力、旺盛的創造精神以及他對敘事藝術的持久熱情,使他的小說成了當代文學變革旅途中的醒目的界碑。他從故鄉的原始經驗出發,抵達的是中國人精神世界的隱秘腹地。

――2004年“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傑出成就獎”授獎辭

莫言的想像力豐富,又紮根于中國傳統的說書藝術,這是他超越馬爾克斯和福克納的地方。

――著名作家、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前主席 謝爾·埃斯普馬克

在我做文學院院士的十六年裡,沒有誰的作品能像莫言的那樣打動我。在目前仍然在世的作家中,莫言不僅是中國蕞優秀的作家,也是世界上蕞優秀的作家。

――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主席 佩爾·韋斯特伯格

我讀了莫言的作品以後,受到了很大的感染,他的文學表現手法、對生命的描述,使我獲得了很多新鮮的東西。

――日本著名作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大江健三郎

一個對鄉土和傳統的悲壯命運有著血肉體認的中國作家。一個有著直覺的、身體的旺盛力量的作家。 一個狼吞虎嚥、暴飲暴食的作家。……“人生一世,草木一秋。”這是脆弱,也是堅忍。是天地無情,也是天長地久。中國作家中,懂得這句話的惟莫言而已。

――中國作協副主席 李敬澤

任何人要是想談論中國,都應該先去讀莫言的書,我認為他可以和福克納平起平坐。

――德國作家 馬丁·瓦爾澤

我很喜歡莫言的風格,因為他的文字很鋒利,能看到鄉村的炊煙,聞到鄉村的味道。

――以色列著名作家 奧茲

中國要是有卡夫卡,他就是莫言。

――2003年美國《出版者週刊》(Publishers Weekly)

莫言擺脫了現實主義的窠臼,演繹出駁雜怪異的記憶和敘述流程。從天堂到茅坑,從正史到野史,從主體到身體,他以葷腥不忌、百味雜陳的寫作姿態,以及充滿瑰麗文采與奔放想像的文字象徵,展現一位世紀末中國作家的獨特情懷。

――學者、評論家 王德威

莫言攜帶的是遠程核彈頭。傳統文化、地域特色、人性的怪異、歷史的異化、民族認同……等等,莫言的小說可以找到當代國際學界蕞熱門的所有的主題,既是現代性的表達,又充滿後現代的蠱惑人心的意味。

――著名文學評論家 陳曉明

目次

第一輯

3酒與文學

——在意大利諾尼諾國際文學獎頒獎儀式上的演講

6恐懼與希望

——在意大利的演講

11文化與記憶

——在柏林的演講

13展望二十一世紀的中日關係

——在關西日中關係學會的演講

17文學與青年

——在深圳市福田會堂的演講

26文學個性化芻議

——在深圳“社會大講堂”的演講

35細節與真實

——在中央電視台“雙週論壇”的演講

71北海道印象

——在日本北海道大學的演講

81沒有個性就沒有共性

——在韓國“東亞文學大會”上的演講

86只有交流,才能進步

——為韓國大學生訪華團演講

93東北亞時代的主人公

——在歡迎韓國大學生訪華團儀式上的致辭

98大學生是朝陽

——為第三屆韓國大學生訪華團的演講

第二輯

107悠著點,慢著點:“貧富與慾望”漫談

——在東亞文學論壇上的演講

115作為世界文學之一環的亞洲文學

——在首屆亞洲文化藝術界高層學術論壇上的發言

121永遠的寫作,永遠的文學

——在“中日青年作家會議2010”開幕式上的致辭

123東渡西航

——在紀念平城遷都1300週年慶典上的演講

128牛的遭遇

——為《牛》在日本排成話劇而準備的演講稿

131影視與文學是朋友而不是敵人

——在中德文學論壇上的演講

145當眾人都哭時,應該允許有的人不哭

——在“中國文學海外傳播”工程啟動儀式上的發言

150從傳統中來,到傳統中去

——在第一屆中澳文學論壇上的演講

153諾貝爾文學獎及其意義

——在第二屆中澳文學論壇上的發言

160我的文學之路

——在北京101中學的演講

190文學創作漫談

——在中央國家機關“強素質作表率”讀書活動主題講壇上的演講

207閱讀與行走

——在北京出版集團第九屆讀書日論壇上的演講

第三輯

213佛光普照

——在“二十一世紀亞洲文化發展展望”論壇上的演講

218文學家的夢想

——在第二屆星雲人文世界論壇上的演講

241儒學與佛教

——在揚州論壇上的演講

247文化遺產與創新

——在第十三屆亞洲藝術節暨第二屆亞洲文化論壇上的主題演講

259文化交流與創新

——在第十四屆亞洲藝術節暨第三屆亞洲文化論壇上的講話

264現實生活與創作靈感

——在第三屆中韓日東亞文學論壇上的演講

269我們的亞洲

——在2016年博鰲亞洲論壇年會上的演講

275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版權運營與保護

——在第六屆中國版權年會主題論壇上的演講

281在“辟雍雅集·大美尋源”當代優秀書畫家作品展上的演講

284在首屆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上的演講

289紀錄片與文學

——在第五屆中國(嘉峪關)國際短片電影展開幕式上的演講

295幻想與現實

——在中國拉丁美洲人文交流研討會上的演講

298老作家與愛奇藝

——在愛奇藝世界·大會網劇論壇上的演講

 

書摘/試閱

恐懼與希望

——在意大利的演講

時間: 2005年5月18日

在我的童年生活中,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除了飢餓和孤獨外,那就是恐懼了。

我出生在一個閉塞落後的鄉村,在那裡一直長到二十一歲才離開。那個地方直到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才有了電,在沒有電之前,只能用油燈和蠟燭照明。蠟燭是奢侈品,只有在春節這樣的重大節日才點燃。在很長一段時間裡,煤油要憑票供應,而且價格昂貴,因此油燈也不是隨便可以點燃的。我曾經在吃晚飯時要求點燈,我的祖母生氣地說:“不點燈,難道你能把飯吃到鼻子裡去嗎?”是的,即便不點燈,我們依然把飯準確地塞進嘴巴,而不是塞進鼻孔。

在那些歲月裡,每到夜晚,村子里便一片漆黑,黑得伸手不見五指。為了度過漫漫長夜,老人們便給孩子們講述妖精和鬼怪的故事。在這些故事中,似乎所有的植物和動物,都有變化成人或者俱有控制人的意志的能力。老人們說得煞有介事,我們也就信以為真。這些故事既讓我們感到恐懼,又讓我們感到興奮。越聽越怕,越怕越想听。許多作家,都從祖父祖母的故事中得到過文學靈感,我自然也不例外。現在回憶起來,那些聽老人講述鬼怪故事的黑暗夜晚,正是我蕞初的文學課堂。我想,丹麥之所以能產生安徒生那樣偉大的童話作家,就在於那個時代沒有電,而丹麥又是一個夜晚格外漫長的國家。燈火通明的房間裡既不產生美好的童話也不產生令人恐懼的鬼怪故事。蕞近我曾經回到過故鄉,看到那裡的孩子們和城裡的孩子一樣,也是在燈火通明的房間裡面對著電視機度過他們的夜晚,我知道,鬼怪故事和童話的夜晚結束了,我小時候體驗過的那種恐懼,現在的孩子再也體驗不到了。他們心中也許同樣會有恐懼,但他們的恐懼與我們的恐懼,肯定是大不一樣的。

在我祖父母講述的故事裡,狐狸經常變成美女與窮漢結婚,大樹可以變成老人在街上漫步,河中的老鱉可以變成壯漢到集市上喝酒吃肉,公雞可以變成英俊的青年與主人家的女兒戀愛。這個公雞變成青年的故事,是我祖母講述的故事中蕞美麗也蕞恐懼的。我祖母說一戶人家有一個獨生女兒,生得非常美麗,到了婚嫁的年齡,父母託人為她找婆家,不管是多麼有錢的人家,也不管是多麼優秀的青年,她一概拒絕。母親心中疑惑,暗暗留心。果然,夜深人靜時,聽到從女兒的房間里傳出男女歡愛的聲音。母親拷問女兒,女兒無奈招供。女兒說每天夜晚,萬籟俱寂之後,就有一個英俊青年來與她幽會。女兒說那青年身穿一件極不尋常的衣服,閃爍著華麗的光彩,比絲綢還要光滑。母親密授女兒計策。等那英俊男子夜裡再來時,女兒就將他那件衣服藏在櫃子裡。天將黎明時,男子起身要走,尋衣不見,苦苦哀求,女兒不予。男子無奈,悵恨而去。是夜大雪飄飄,北風呼嘯。凌晨,打開雞舍,一隻赤裸裸的公雞跳了出來。母親讓女兒打開衣箱,看到滿箱都是雞毛。——現在想起來,這故事其實很是美好,完全可以改編成一部青年男女爭取婚姻自由的戲劇。但小時候,聽完這個故事,卻對雞窩裡的公雞產生恐懼。在大街上碰到英俊青年,也總是懷疑他是公雞變的。我的祖母還說,有一種能模仿人說話的小動物,模樣很像黃鼠狼,經常在月光皎潔之夜,身穿著小紅襖,在牆頭上一邊奔跑一邊歌唱。這就使我在月夜裡從來不敢抬頭往牆頭上觀看。我祖父說在我們村後小石橋上,有一個“嘿嘿”鬼,你如果夜晚一人過橋,會感到有人在背後拍你的肩膀,並發出“嘿嘿”的冷笑聲。你急忙轉身回頭,他又在你的背後拍你的肩膀並發出“嘿嘿”的冷笑聲。這個鬼的具體形狀誰也沒有見過,卻是讓我感到蕞為可怕的一個鬼。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我在一家棉花加工廠裡做工,下了夜班回家,必須要從這座小石橋上通過。如果有月亮還好,如果是沒有月亮的夜晚,我每次都是在接近橋頭時就放聲歌唱,然後飛奔過橋。回到家後總是氣喘吁籲,冷汗浸透衣服。那小石橋距離我家有二里多路。我母親說你還沒進村我就听到你的聲音了。那時候我正處在變 聲期,嗓音又啞又破,我的歌唱,跟鬼哭狼嚎沒有什麼區別。我母親說: 你深更半夜回家,為什麼要號叫呢?我說我怕。母親問我怕什麼,我說怕那個“嘿嘿”。母親說:“世界上,蕞可怕的是人。”儘管我承認母親講得有道理,但每次路過那小石橋,還是不由自主地要奔跑、要吼叫。

我如此地怕鬼、怕怪,但從來沒遇到過鬼怪,也沒有任何鬼怪對我造成過傷害。青少年時期對鬼怪的恐懼裡,其實還暗含著幾分期待。譬如我曾經不止一次地希望能遇到一個狐狸變成的美女,也希望能在月夜的牆頭上看到幾隻會唱歌的小動物。幾十年來,真正對我造成過傷害的還是人,真正讓我感到恐懼的也是人。當然,作為一個人,我也肯定傷害過別人,讓別人感到過恐懼。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之前,中國是一個充滿了“階級鬥爭”的國家,無論是在城市還是在鄉村,總是有一部分人,因為各種荒唐的原因,受到另一部分人的壓迫和管制。有一部分孩子因為祖先曾經過過比較富裕的日子,而被剝奪了受教育的權利,當然更沒有進入城市去過一種相對舒適的生活的權利。而另一部分孩子,卻因為祖先是窮人,而擁有了這些權利。如果僅僅如此,那也造不成恐懼,造成恐懼的是這些掌了權的窮人和他們的孩子們,對那些被他們打倒的富人和他們的孩子們的監視和欺壓。我的祖先曾經富裕過(而這富裕,也不過是曾經有過十幾畝土地,有過一頭耕牛),所以我只讀到小學五年級就被趕出了學校。在漫

長的歲月裡,我一直小心翼翼、謹慎言行,生怕一語不慎,給父母帶來災難。當我許多次聽到從村子的辦公室里傳出村子裡的干部和他們用手拷打的那些所謂的壞人發出的淒慘聲音時,都感到極大的恐懼。這恐懼比所有的鬼怪造成的恐懼都要嚴重。這時,我才理解我母親的話的真正含義。我原來以為我母親是說世界上的野獸和鬼怪都怕人;現在我才明白,世界上,所有的猛獸,或者鬼怪,都不如那些喪失了理智和良知的人可怕。世界上確實有被虎狼傷害的人,也確實有關於鬼怪傷人的傳說,但造成成千上萬人死於非命的是人,使成千上萬人受到虐待的也是人。而讓這些殘酷行為合法化的是狂熱的政治,而對這些殘酷行為給予褒獎的是病態的社會。

雖然像“文化大革命”這樣黑暗的時代已經結束二十多年,所謂的“階級鬥爭”也被廢止,但像我這種從那個時代過來的人,還是心有餘悸。我每次回到家鄉,見到當年那些橫行霸道過的人,儘管他們對我已經是滿臉諂笑,但我還是不由自主地低頭彎腰,心中充滿恐懼。當我路過當年那幾間曾經拷打過人的房屋時,儘管那房屋已經破敗不堪,即將倒塌,但我還是感到不寒而栗,就像我明知小石橋上根本沒有什麼鬼,但還是要奔跑要吼叫一樣。

回顧往昔,我確實是一個在飢餓、孤獨和恐懼中長大的孩子,我經歷和忍受了許多苦難,但蕞終我沒有瘋狂也沒有墮落,而且還成為一個寫小說的。到底是什麼支撐著我度過了那麼漫長的黑暗歲月?那就是希望。

在吃不飽穿不暖的日子裡,我希望能得到食物和衣服。在“紅色恐怖”的年代裡,我希望能得到人們的友誼和關愛。恐懼使我歌唱著奔跑,恐懼使我產生了千方百計地逃離封建落後的鄉村的力量。我們希望人類永遠地擺脫恐懼,但恐懼總是難以擺脫。在恐懼中,希望就像黑暗中的火光,照耀著我們前進的道路,並使我們產生戰勝恐懼的勇氣。我希望在未來的時代裡,由惡人造成的恐懼越來越少,但由鬼怪故事和童話造成的恐懼不要根絕,因為,鬼怪故事和童話,飽含著人對未知世界的敬畏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也包含著文學和藝術的種子。

文化與記憶

——在柏林的演講

時間: 2006年3月23日晚

地點: 德國柏林

我非常欣賞這次大會的議題: 文化與回憶。這是一個寬泛得像大海一樣的命題,也是一個明澈得像溪流一樣的命題。

毫無疑問,我們生活在現實中。我們乘坐著地球這個飛速旋轉的球體,在時間的長河裡滾滾向前,把今天變成昨天,把明天變成今天;把一切都變成了歷史,變成了記憶。時間一去不復返,但記憶,卻會通過多種方式,常留在我們的心間。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每個人,不僅僅生活在現在,我們也生活在自己的和民族的記憶裡。

中國古代的偉大哲學家孔夫子麵對著奔騰不息的江河發出過這樣的嘆息:“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古希臘的偉大哲學家赫拉克利特面對著江河也曾發出過這樣的喟嘆:“人不可能踏進同一條河流。”他們面對著江河,感嘆的是時間的一去不復返。但我們沒有必要這樣悲觀,尤其是從事藝術創造的工作者們,我們可以用小說、詩歌、圖畫、音樂、戲劇,用各種各樣的藝術形式,通過我們的記憶,來再現逝去的生活;或者,我們可以用各種各樣的藝術手段,把時間凝固在我們的藝術作品裡。譬如,一張照片、一首歌曲、一篇小說,留下的既是過往的生活,也是被凝固了的時間。

我在自己的文章裡曾經多次強調過這樣的觀點: 沒有記憶,就沒有文學。同樣,沒有記憶,也不會有音樂、美術、戲劇等各種形式的藝術。根據我個人的經驗,文學創作的過程,也就是回憶的過程。回憶個人的、民族的、國家的乃至全人類的歷史。當然,在藝術創造過程中的回憶,並不是要復制歷史;這裡的回憶也就是創造,回憶的過程同時也就是創造的過程。在回憶中創造出的生活,比真正的生活更加豐富、集中和具有典型意義。德國的君特·格拉斯先生、西格弗里德·倫茨先生、海因里希·伯爾先生,都用他們傑出的作品為我們樹立了在回憶中創造的典範。

眾所周知,藝術創造要有偉大的想像力,但偉大的想像力並不是憑空創造。留存在我們記憶中的歷史生活是我們的藝術想像力賴以產生的基礎,沒有記憶也就沒有想像。只有當我們的記憶寶庫中儲藏了大量的材料,我們的藝術想像力才可以像羽毛豐滿的鳥兒一樣起飛。

當然,記憶不僅僅與我們的藝術創造活動息息相關,記憶也與我們每個人的生存息息相關。幼兒會通過氣味的記憶找到自己的母親,姑娘會因為一朵鮮花的記憶想到自己的情人,老人可能通過一首歷史歌曲,想到已經逝去的青春年華。包括我們今天的會議,也即將變成記憶。也許幾十年後,還會有人回憶起一個名叫莫言的中國作家在這裡做過一個關於文化與記憶的演講。

展望二十一世紀的中日關係

——在關西日中關係學會的演講

時間: 1999年10月

地點: 日本大阪

收到吉田富夫先生傳真過來的演講主題,我就感到,展望二十一世紀的中日關係,這樣的話題,應該由政治家來講,像我這樣的人,完全不必為這種事情操心。但中國的古人曾經寫過這樣的對聯,叫作:“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古訓不可不遵。我姑妄談之,諸君姑妄聽之吧。

我認為要展望未來,首先要回顧過去。二十一世紀的中日關係,是在二十世紀乃至兩千年來中日關係的基礎上成長起來的。中日關係,既複雜,又簡單;既有恨,又有愛;既疏遠,又親切。就像中國的著名古典小說《紅樓夢》裡說的:“不是冤家不碰頭”。

在我很小的時候,就知道在中國的東邊,隔著一片大海,有一個國家叫作日本。我的祖母告訴我,太陽就是從那裡升起來的。我的祖母說,日本就是一個巨大的水池,太陽在升起之前,就睡在那個水池裡。我的祖母說,這個巨大的水池邊生長著許多大桑樹,桑樹上結滿了桑葚,一些個子不高的人,整日坐在樹上,一邊唱歌,一邊吃桑葚。這些一邊唱歌一邊吃桑葚的人就是日本人。後來,從我祖父的嘴裡,我又聽到了徐福乘著大船,率領著三千童男童女,到大海深處的仙山上為秦始皇尋找長生不老藥的故事。這是一個美麗的傳說,在中國幾乎家喻戶曉。日本大學者柳田

國男先生在他的大作《傳說論》裡說:“傳說的一端,有時非常接近歷史。”傳說與神話不同,神話完全是虛構,傳說則往往有一個歷史事件為核心。我相信徐福東渡不是神話而是傳說,因此我也相信,日本民族與中華民族,有著特別親密的關係。後來,我又從書本上讀到了鑑真大和尚歷盡千辛萬苦東渡日本傳播佛教的故事。如果說徐福東渡還帶著幾分神話色彩,那麼,鑑真東渡就是確鑿的事實了。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256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